《茉莉花》“聆听”部分教学设计

2024-04-20

《茉莉花》“聆听”部分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茉莉花》“聆听”部分教学设计

《茉莉花》,一首缠绵清甜的歌,曲调柔和优美,歌词含蓄娇羞,因为在流传过程中,又被赋予了忠贞、尊敬、纯洁、爱情和幸福的美好涵义,越发流传的广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茉莉花》从十四位中国美少女的指尖流淌,上海“申博”宣传片中,这首歌的旋律也被贯穿始终,《茉莉花》如清丽的仙子,引领世人的目光,领略舞动欢腾的北京、走近光彩

照人的上海。可以说,《茉莉花》已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音乐“名片”。

茉莉花的芬芳,给人愉悦和快乐,茉莉花的美丽,令人亲近和爱慕。六十年前的抗日烽火中,《好一朵茉莉花》出世,从此唱遍大江南北。俗世众生,对她喜爱不已,时时闻香而唱,有感而吟。在欢乐中唱她,更添欣喜,在忧伤中听她,甚觉安慰,在彷徨中读她,平添豁然。多情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有《茉莉花》相伴,总是有着说不尽的韵味、道不尽的纯情。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茉莉花,原是色香味俱全的尤物,分明美不胜收却又收敛含蓄,在暗香传递中百转千回。洁白飘香、清新动人的花朵,有着最为珍贵、令人神往的质朴和娇羞。花儿已美极,更难得鲜花面前,又有多情的姑娘扶花静立,目光流转,脉脉含情。“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小女子的心事,如初恋中甜丝丝的情愫,便是想来就足以令人心醉!

《茉莉花》的版本近年来越发的多了起来,将民歌《茉莉花》转化为其他音乐形式也成了作曲家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二胡、笛子、萨克斯……好在转来转去,《茉莉花》的曲调总还是优美细腻,没有背离茉莉花的花魂和精髓。想来,《茉莉花》能以简单的曲调、朴素的词句在歌海中独立,原是那本真和朴素打动了众生,倾倒了你我。

由《茉莉花》到喜爱茉莉花,由茉莉花到喜爱《茉莉花》,由此及彼,是自然的过渡。对美的感受,古今中外其实相通,不论语言,无关时间。菲律宾把象征纯洁和永恒爱情的茉莉花定为国花,是对茉莉花的敬重和挚爱。我们的古人更喜欢把茉莉书写在诗词里,细细赏她、深深恋她。宋朝姚述尧在《行香子•茉莉花》中流露出对茉莉的款款深情,赞她为“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唤她作“水宫仙,月宫子,汉宫妃”,并将她“与王郎摘,美人戴,总相宜”。

说道“美人戴”,倒是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苏州暂留的两日。在夏日傍晚的街上走过,时时看到娉婷的少女漂亮的衣裙上,随意扣系着一两朵白色的小花,随着轻快的脚步,留下淡淡清香。不由遐想,这生在“天堂”的女子,到底是不同的,那小小的配饰,竟有着说不尽的雅致动人,可说是人花俱香美,令人好生羡慕!后来知道,小花原是茉莉,只是,戴花的人,不是《茉莉花》中的害羞女子,而是一举一动显得从容,透着自信。小巧嘴角的甜蜜微笑,如花香般,给人以悠远的遐思。苏州“茉莉花城”之名,原是不假!

篇2:《茉莉花》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授的是民歌《茉莉花》。虽说《茉莉花》这首歌在艺术中是一朵璀璨的奇葩,但在21世纪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发烧友”“追星族”“超女迷”的高年级小学生面前,却或多或少地遭遇一些冷落,面对这种现象,又考虑到所教授班级学生音乐素质较好,便采用直接随琴试唱曲谱、歌词。在试唱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纠正错误,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的热情。在反复吟唱中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优美柔和、细腻委婉,学生能以优美的歌声演唱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在学会演唱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欣赏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东北人豪爽、热情,他们毫不遮掩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的刚直爽朗,也给学生们带来了茉莉花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听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听觉反差,引导学生要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歌是和人民离不开的。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节奏有的宽松、有的紧密;情绪有的清新优美、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刚直爽朗;特别是东北版的衬词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几分风趣和幽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了他们情感的共鸣。

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有在歌曲结束句的演唱上,由于学生气息运用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遇到了演唱上的困难,我便在这里给予了更多演唱方法上的指导,采取多种手段调动了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并让学生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关键词:民族的,世界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华女.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两个关系的优化处理[J],汉中师范学院与学报(社会科学).2004.(04)

篇3:聆听名师教诲 借鉴教学长风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示范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1-02

2013年12月7、8两天,学校选派我到北大附中云南实验中学参加昆明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为期两天的会议,聆听了四位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及其讲座。

一、12月7日上午,韩军老师

韩老师是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

韩老师上了《背影》的示范课,他带来的讲座是新语文、新课标与高效课堂。

无论是示范课还是讲座,韩老师都在为我们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传递一个信息“文本要静心地去读,读出自己最接近作者的原意”。

在讲座中韩老师指出当前老师们的三种不好的现象:“1、文本解读不够,多媒体来凑;2、文本解读不够,煽情来凑;3、文本解读不够,外加来凑。”我觉得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课文太长的时候,放一个课文录音,少则十多分钟如《绿色蝈蝈》(13分钟),多则三十多分钟如《皇帝的新装》(35分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可是一个范读就占去了很多时间,那么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会少得可怜。如此少的时间怎么可能练就学生的真本事?

韩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树立的观念是:“1、文本不厌千回读,千回都有千回新;2、语文教育乃情怀,悲悯博大显真魂;3、上课应试本一事,备课就是备考分;4、且深且新且有趣,语文乐趣抓心魂;5、语文课堂要瘦身,语文再长一课论;6、语文观点乱纷纭,咬文嚼字和准本;7、枝繁叶茂成大树,多颂文言扎深根。”

讲座中,韩老师紧扣朱自清和《背影》来分析语文教学的心得:用心、用情才能把语文教好。

二、12月7日下午,吴丹青老师

吴丹青老师,著名特级教师,曾任初、高中语文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语文科研员,兼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培计划”中西部远程培训项目2011年度北京大学初中语文学科网络培训中,担任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吴老师上的示范课是《用色彩描绘,用声音表达》,她带来的讲座是为“写”而“读”----诗歌教学漫谈。

吴老师的示范课及其讲座都是围绕诗歌来展开的。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来评析诗歌教学,上了戴望舒的《雨巷》的示范课。在课上吴老师教我们如何去教学诗歌。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明白三个问题:这首诗歌是什么?教什么?和像什么?诗歌的美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五个步骤:朗读——体会抒情性、韵律美和节奏感;品位——咀嚼精美隽永的语言,掌握字词的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你和音乐性;联想、想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仿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模仿,学会诗歌;知人论世——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诗歌教学贯穿初中语文的始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具体去体会诗中的画,领会诗的内容,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吴老师无疑为我们上了一节诗歌教学的成功的示范课。

三、12月8日上午,程翔老师

程翔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附中语文副校长。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教材编写工作,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等,曾应邀到全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马拉西亚作报告并执教公开课,深受好评。

程老师为我们带来《伤仲永》的示范课,他开展的是谈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

在示范课上,程老师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到课文里面去学习,抓住朗读,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从对课文的无知到知的提升,包括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的理解,都是在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学有所得。

程老师的讲座是从回答参会教师的疑问开始的,参会教师平时的教学疑问在程老师的讲座上得到答疑。综合程老师的发言,我从中得到以下的启示:1、对所教内容的把握要准确、深刻。只有你准确深刻地把握好所教内容,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2、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分析研究并组织发表。积累课堂作品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要对所教文本做深入研究,拒绝浅尝辄止,多而不精。3、要看教育研究的杂志。看别人的教学教研成果,能够成为自己教学理念上的支撑,更全面地掌握课程教材教法。4、课堂教学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推敲,这样就能明白自己的定位。5、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教学和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要奉送答案,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展示学生思维变化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本质。6、学习的发生:学生产生问题——老师引领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明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懂文本的意思还需要研究学习的本质。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什么和怎样教。8、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学会说半句留半句,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9、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关爱,语文课应该是情感的绿洲不该是情感的沙漠。一个老师要学会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老师要不断地去强化学生的信心。

程老师的讲座无疑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他讲座的内容涵盖了教学、教研、课内、课外,从各个方面给予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有力的指导。(下接第62页)

(上接第61页)四、12月8日下午,赵谦翔老师

赵谦翔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的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

赵老师上的示范课是《曹刿论战》,带来的讲座是母语的悲哀。

读,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读,贯穿整堂课。通过自读,抽读,教读,带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会贯通。老师始终扮演导学的角色,让学生学习、领会、品味文言文的特色与魅力。

篇4:对话教学,别让聆听缺位

[关键词]对话教学 紧扣触点 设置情境 示范聆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对话发出的主体,而对于聆听一方却听之任之。殊不知,对话中没有聆听就失去了对话的本质要义。因此,阅读教学应该转变视角,以聆听为原点,引领学生去聆听各种声音,促进学生文本解读的质的飞跃。

一、身先士卒,示范聆听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言论的聆听不仅仅表明了一种态度与尊重,更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即时性生成信息,从而把握点拨引领的教学契机。当学生正在大胆言说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时,教师切不可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造成学生思维的戛然而止,而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努力将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可以通过声音语言和身体语言,通过亲密的动作和激励性言语,安抚学生的内在心灵,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堂营造出安全、民主的氛围磁场,实现言语表达与悉心聆听的和谐共生。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学生将“再定睛一看,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中的“啊”字读成了第四声。教师在聆听中及时点评:你看这个“啊”字,读出了惊叹之情。此时,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还可以读成其他声调。有的说读成第二声,可以表达出疑惑和追问的感觉;有的说可以读成第一声。对此,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此时,教师则轻轻地抚摸学生的脑袋,鼓励他说:“你可以试试看。”学生读得短促有力,教师以欣赏的眼神示意他说说自己的理解。该生解释:“黄河水如此汹涌澎湃,还有人敢坐在筏子上,吓得惊出一身冷汗,所以声音闷在嗓子里了。”其他学生纷纷尝试后,接受了该生的观点。

显然,正是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解读的悉心聆听,为其他学生树立了认真聆听的榜样,为学生准确感知“啊”字的读音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有效感知。

二、紧扣触点,促进聆听

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向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点拨与引导职责。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课堂,不仅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言语,掌握学生认知的质态以及对文本的解读程度,更要从学生的言语表达信息中探寻学生即时的思绪与感应,从中开掘出全新的认知衍生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发更为热烈的认知冲突,形成课堂教学的全新高潮。

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

生1: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中的“快步”,我看出刘备已经有些着急了。

生2:不对!我有不同看法。

师:别忙,让他把话说完。

生1:刘备毕竟“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有些着急很自然,所以是“快步”,作者写得真实、自然。

生2:刘备已经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了,前两次没有见着,这次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醒了,他急于与诸葛亮见面交谈,才会“快步”,这不是着急,而是“求贤若渴”。

师:好一个“求贤若渴”!你们怎么看呢?

生3: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刘备非常爱惜人才,这匆匆的脚步的确着急,但却不是等得着急,而是对人才的渴望。

生4:也许在刘备心中已经无数次想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境,现在终于时候到了,他能不“快步”吗?这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

在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不同的见解直接给出自己的评判,而是让学生沉浸在两者的言论中,在聆听中对比辨析,形成自己的意见。聆听成了学生接受信息,反思自我的渠道,为之后精彩的碰撞奠定了基础。

三、设置情境,启迪聆听

聆听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其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次次扎实有效的训练中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提出聆听的要求和内容,通过词语听写、听后重复、听后复述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提升学生的聆听能力。

例如,在教学《泉城》一课时,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圈画出表示泉水特点的词语,或者想象看到的形态或听到的声音。在聆听后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表示“虎啸狮吼”读得很有气势,好像已经听到了奔涌的泉水;有的指出了朗读的错误,将“晶莹剔透”中的“剔”读成了“dì”;有的交流了自己圈画的词语,“银花盛开”“白浪翻滚”“明珠散落”等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动态特点。而在学生交流聆听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则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给予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聆听渠道蕴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教师明确要求、善于引导、积极评价,都能为学生创设实施聆听的有效情境,促进学生聆听能力的提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茉莉花》“聆听”部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歌曲茉莉花教学反思05-18

《芬芳茉莉》教学设计04-22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04-09

淡淡的茉莉教学反思05-18

2茉莉花教案04-11

茉莉花参赛教案05-02

茉莉花初中音乐05-07

茉莉花的歌词06-02

茉莉花养殖方法范文06-13

茉莉花详细养殖方法08-19

上一篇:读的组词及造句下一篇:四年级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