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法制教育

2024-04-19

浅谈社区法制教育(精选8篇)

篇1:浅谈社区法制教育

浅谈社区老年教育

朱威立 董爱萍

(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偏门社区 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老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社区教育的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的晚年生活,让更多的老年人为社区服务,实现他们生存的价值,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是缓解老龄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老龄问题 老年教育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11%,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这么多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单位,进入家庭和社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从紧张的工作到闲暇的离岗休息,从具有活力的奋斗者变为旁观者,回到了狭小的家庭式生活圈中,孤独和空虚常与之相伴,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多表现出消沉、自卑和烦躁。据调查,有相当一部份老年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人身怀绝技,渴望将他们的职业技艺传授予人,他们也想学习生活中的技艺,愿意参加社区各种活动,为社会服务,丰富自已的晚年生活。但那里是老年人学习和奉献的场所呢?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根源不在于老年人本身,而在于我们政府为老年人服务,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为老年人发挥余热舞台不够广阔,不够多、现有的教育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科学知识和文化、娱乐、健康等活动的需求。老 龄群体特殊需求的扩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老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老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和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医疗条件改善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人都会老,让老年人在这个社会的在家庭中“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教”应当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重在工作之一。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促进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他们生存的价值并感赋予生活的有意义?如何使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充实的晚年,如何开发和利用老年人身上蕴藏的巨大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政府如何满足这些老年人的需求?

一、提高对老年教育的认识,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启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实施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偏门社区约1300多人的老年人,很清楚地认识到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社区的力量比较单薄,要搞好社区的老年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社会、大局的观念,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为老年人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活动,为老年人学习、活动和为社区服务搭建舞台,将教育工作纳入社区的教育之中,与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和终身教育的概念。

二、加强社区教育领导,构建社区教育组织班子

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社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老年教育工作机构,确定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专门从事老年教育工作,并把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纳入了社区党建、文明创建等工作重要内容,从而在组织上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保证,具体负责实施对老年人的教育规划和协调工作,促进我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健康的发展。

为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构建社区教育网络,社区领导将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列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我们在社区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资金,主要用于社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中心修建、购买电脑、电教仪器和活动器材、社区教育活动和培训,经常对社区教育工作督促指导,并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实施要求,有效地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体现了社区的服务意识和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

三、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开展老年教育活动

接受教育是老年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 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倡导人人终身接受教育,并能保障同时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权利和需求。学习不仅仅限于在学校接受教育,教育的功能不仅为学校所专用,单位、社区、家庭等场所都可以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基地,学习将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观念,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它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手段。开展老年教育活动,首先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素质,促进老龄问题的综合治理。学习丰富他们晚年生活,克服失落感、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提高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自觉性与本领。第二是有利于转变传统养老观念,促进社会文明。老年人的过去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尚好,特别是那些提前下岗、提前退休的准老年人,常常苦于没有门路难以发挥余热。社区教育,增强适合老年人为社会服务的知识、本领,给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焕发人生第二个春天。的问题。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可以直接满足“老有所学”的需求,提高“老有所为”的能力,丰富“老有所养”的内容,实现“老有所乐”,并通过医学知识的学习,有益于“老有所医”,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充分发挥各种才能,体现“老有所教”服务社会的全部潜能。有利于老年人更新观念,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的老一代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是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老年人通过学习和老年群体间的互相交流、激励,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找到了自己新的追求,对家庭和孩子能起到良好模范作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振奋民族精神,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社区中普遍设立的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为老年人在退休后积极寻找自己周围的同龄群体进行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总之,社区教育中的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得以广泛开展,老年人可以普遍参加学习的最好形式。社区教育为老年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有效的教育平台。同时,老年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区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据近几年对老年教育的观察,老年教育机构要巩固、发展。不可忽视的是要下大决心,给大力度的是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其优势一是社区最贴近居民,他们最了解老年人需要什么教育;二是老年人就近接受教育,容易坚持;三是人人都在社区,能迅速有效的扩大受教育面;四是社区教育不是学历、证书的教育,只是实现“六个老有”,发挥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促进社区稳定。因此学制、师资、管理场地等方面较好解决。

当前在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以下几方问题: 一是政府和老龄工作的群众团体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抓大而全、漂亮壮观的三级教育机构,更要看到发展社区教育点的实际意义;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形成,使得社区老年教育具有一个协调管理的机构和教育中心。通过开展社区教育,使老年教育社会化,形成老年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为社区老年人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老年教育的设施及老年活动项目是老年教育的物质载体,老年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需要设法多渠道帮社区解决教育场地。所以老年教育在依托政府支持的同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借用辖区内中小学校的教室及其他活动设施开展活动。

三是从经济上也需要上级拨一笔专用基金来支撑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是教育点的老师来源广一点好,能者为师,好的老学员也可以当老师,不死扣资格。

五是既提倡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又要制定给老师和管理者的经济补贴标准,减少市场条件下的师资的流失。

六是要转变观念,社区老年教育不是以“充电”为目标,而是一种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创建,其目标是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前提下,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总之,在当前社会,老年人作为社区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得以广泛开展,老年人可以普遍参加学习的最好形式;社区老年教育为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有效的活动平台。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全社会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社区老年教育必将在缓解决老龄问题中发挥出更加积极地作用。我们坚信:老年教育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篇2:浅谈社区法制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本文讨论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意义,并对中职教育与杜区教育结合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作 者:邹建文 作者单位: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深圳,51805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中职 职业教育 社区教育

篇3:浅谈社区礼仪教育

一、社区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规范个人举止提升个人形象

开展社区礼仪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全体公民的素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社区礼仪教育不仅能促使人们注重提高自我的修养,同时关注到自身的形象。礼仪追求互促互补、共同发展,讲究内在的尊重和外在的表现有机统一。促使社区居民实现“内外双修”,潜移默化中实现充实个人内心和完善个人修养的目的。

2、营造和谐社区

社区是一群共同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居民所组成的团体,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此范围内居住生活的居民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协商交流的各方秉承着“为他人着想”的原则,按照礼仪的准则自律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建设适合沟通交流的友善氛围,当冲突矛盾产生时也更容易彼此理解,使各方的情绪舒缓矛盾化解。

3、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开展,在这方面确实也收到了一些成效,学生群体无论是仪容仪表、仪态、谈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相较其他群体表现得更为自律。青少年的社区礼仪教育通过学校和社区两个途径已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但是针对成年人的礼仪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广度还是深度就稍稍欠缺了一些。所以社区礼仪教育不能仅针对儿童、青少年,还应为不同行业职业的上班族、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才能立体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二、社区礼仪教育的重点和内容

1、礼仪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礼仪产生的背景、古代中国礼仪的发展、现代礼仪的定义、原则、作用等做简单说明,既是向社区居民介绍礼仪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古老中国礼仪文化传承过程的展示,帮助社区居民理解、了解中华传统礼仪从而身体力行,建立良好操守。

2、公共生活礼仪

公共生活礼仪是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最强的行为准则。公共生活礼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为表彼此尊重和友好的共同标准,它维持着社区的公共秩序,为社会公众创设了一个“静、净、敬”的令人愉悦的高品质生活环境。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公共交往礼仪规范、公共场合礼仪规范、公共环境礼仪规范,同时涉及社会交往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均在这部分内容里。

3、职业礼仪教育

一位职业化的员工,首先要给人以外在言行职业化的第一感受,讲究职业礼仪的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情商,能塑造符合主流规范的个人形象,在职场能与人友善、流畅的沟通并逐步形成个人职业品格与魅力。职业礼仪职业人员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其礼仪规范有较大差异,身为行业中人必须深谙此道。

4、家庭礼仪教育

家庭是社区构成的最主要部分,家庭礼仪教育是社区礼仪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家庭礼仪教育主要包括探病探亲、接待访客、婚丧等特殊场合的礼仪以及家庭内部的礼仪。家庭礼仪教育引导居民用符合礼仪、礼节的表达方式在传递爱的感情时更为清晰、明了。

三、社区礼仪教育的开展方式

1、多种媒体手段联动传播注重礼仪的观念

充分利用社区范围内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宣传画廊、宣传路牌、宣传电子LED屏、悬挂横幅等多种媒体,设置专栏对社区居民进行礼仪教育。重点在于传播注重礼仪的观念、使其认识到生活中讲礼仪用礼仪、文明自身行为的意义,初步了解常见的礼仪用语、礼仪行为。

2、印发宣传单或宣传册

电视、电台、宣传画廊的内容因为时效性的缘故不方便保存、查阅,社区可以通过编制印发宣传单或宣传册将礼仪常识传递给社区居民,方便居民经常翻阅,时时参照。

3、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向互动传播

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礼仪知识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对于热衷网络社交的青少年,相关的礼仪网站、APP软件、微信订阅号都可以帮助他居民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的礼仪知识。

4、定期不定期的主题礼仪知识讲座

礼仪服务的专业人士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类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礼仪知识讲座。比如青少年礼仪、商务礼仪、旅游礼仪、医护人员礼仪等等。

5、多种形式的礼仪实践活动

礼仪知识不仅要懂还要会用,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礼仪问题的相关讨论,比如“看韩剧学礼仪”。调查表明热爱、追逐“韩流”的青少年会有意无意模仿韩剧里的言行,也包括剧情里的礼貌、礼节;社区可以专人创作宣传文明礼仪的作品进行巡演,激发居民学礼仪用礼仪的积极性;举行礼仪知识竞赛;设置礼仪示范的行业、部门、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社区居民遵守礼仪的行为规范。

中国人自古尚礼,古代中国将其作为安邦之本。但如今在社会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礼仪素养提升的步伐滞后了。这种滞后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周围人等等。社区礼仪教育刻不容缓,期望通过礼仪教育进社区的各种活动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约束的能力、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将内在的个人素养通过礼仪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继而创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继新,韩国礼仪教育对中国大学礼仪教育的启示,延边大学学报,2010(8)

[2]杨凤娟,社区礼仪教育初探,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篇4:浅谈社区教育

关键词: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良好的社区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内成员的素质和生活水平,而且能够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在城市和农村社区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教育内涵及特点阐述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一些基本对策。

一、社区教育内涵及特征

我国学术界对于社区教育内涵的理解表述众多,各有不同见解。关于其定义,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只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代社区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就是以满足本社区内全体成员对教育的各种需求为目的,以此来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带动社区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它强调的是将社区内成员的利益与社区的发展相关联。来建设和发展社区,提高区内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我国的社区教育具有特色性、服务性、多样性、全员性等特征。特色性:社区教育是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服务的,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和模式等都必须具有社区自己的特色性。服务性: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本社区所面临的若干具体问题而组织和实施的,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为社区的建设、发展进行服务的,所以它具有服务性。社区教育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主要是为满足社区成员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满足那些在就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困难的社区居民,通过采取低收费和免收费的方法来提供教育,为社区居民受教育所服务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社区教育针对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而区内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各有不同,存在差异。因此社区教育为了满足各种差异,必须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教育需求提出不同的教育培训项目,有针对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全员性: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居民,也就是它的参与者是全体社区居民。社区内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社区居民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社区居民在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既是受教育者,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参与者,他们可以对社区教育的各种事项提出意见,参与社区的管理,因此,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居民全体参与自我教育、管理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对策

(一)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存在的问题,当前社区教育主要问题是资源提供不足,不能合理整合各种可利用资源。如社区内的大中小学、社区学校等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起来,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为能开发利用社区居民中的丰富教育资源也未能合理利用,如社区内的退休教师等丰富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利用起来。

2.数字化硬件、软件配套建设不足

在当前大数据及互联网+大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在城市社区教育硬件、软件建设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未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数字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居民的参与度不足。农村地区社区教育中数字化硬件和软件配套建设不足,甚至有些偏远贫困地区根本没有数字化硬软件设施,无从谈数字化学习。

3.社区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就需要具备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当前这种需求仍存在不足,缺乏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数字化课程建设。

(二)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对策

1.建立一种有权力和管理机构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分散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社区发展,因此就需要建立一种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内教育资源的统整。如建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达到三区整合共享教育资源。一方面,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个力量以及高校教师的专业力量来支撑;另一方面社区内也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资源,双向互动,合作互利。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数字化硬、软件设施建设

数字化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教育方面的设施建设进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投入一定量必要的设施和经费,确保社区教育工作正常进行,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方面参与筹措资金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有关部门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同时社区居民也要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吸纳、利用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区内每个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而社区居民具有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就需要从各高校、文化站、成人学校等师资资源充足的地方吸纳各种专业的社区教育人才,同时要利用好社区内的各类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加入到社区教育服务中来,参与社区教育,互惠互利,以此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卫盛奇,乔兴媚.广播大学推进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2]孙飞.浅析社区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3]叶忠海.社区教育深入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

篇5:浅谈社区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

张晓玲

摘要:合唱教学活动是我国社区音乐教育中主要的一种社区音乐活动形式,合唱的特点决定了它成为了主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合唱活动的内容和作用决定了它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在社区音乐教育中进行合唱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

社区合唱

社区合唱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包含有大量的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开展得较成熟地区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音乐理论、音乐技能、合唱、舞蹈、民俗艺术行为等。据统计,我国社区音乐活动形式主要有:歌唱占29﹪,跳舞占33﹪,歌唱和舞蹈的综合活动占32﹪,其他占6﹪。根据以上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唱歌和跳舞以及两种形式的综合上,三者相加基本占到了全部活动形式的95%。而合唱作为普及性强、参与面广的音乐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歌者及听众的情感共鸣。在社区音乐教育中大力开展合唱活动有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社区合唱活动特点 1.参与者的广泛性

参与者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年龄层次上,我国目前参加社区活动 的人员年龄跨度大,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也有四五十岁的、还有少数的青年人。男性和女性的参与比例基本持平。其次参与者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他们来自社区的不同职业的人群来参加合唱活动的基本没什么门槛,只要他们喜欢、愿意,都可以参加。从他们的职业身份来考察,有机关干部、公司企业中层干部、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员、工程技术人员(高工、工程师)、商界人士、工人、打工者;相当部分是离退休干部工人,从文化程度上考察,有拥有硕士、学士学位的各界人士,有各种学历的从业者和打工阶层,还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社区老大爷老大妈。这样的人群,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他们在音乐的技能、知识方面的掌握也是很欠缺的。这样的特点也使得我国的社区合唱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是这样,凡是参与者的热情仍然十分高涨,他们已经深切的体会到合唱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以及参与合唱的愉悦。

2.社区合唱活动开展的自发性

就我市市区的社区合唱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很多合唱活动都是自发的。如在公园的广场上,长廊上,每天上午的时间几乎都能看到他们活动的身影、唱出的歌声。有的是在社区的活动中心,简易的教室里。他们中的成员好多都来自老年大学的声乐班的学生,他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传授。同时在这里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歌友。特别是群众广场的合唱活动,完全是群众自发的自我愉悦、自我教育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一种歌唱爱好者自愿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虽然他们的歌声并不那么优美、专业。但他们的

快乐感染着所有的人。凡是去公园见到 人都会驻足观看,成为了够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3.社区合唱活动经费的民间性

正因为这种活动是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开头没有给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合唱团成立之初,印刷歌谱、购买乐器、购置音响设备,所有的经济开支都是由热心的歌友自发自愿地赞助或捐献的。所有的演出活动,所需的服装、道具和费用,都是参与者他们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解决,或是靠少数歌友捐资赞助的。合唱团外出集体活动,其费用也是他们个人承担的。

二、社区合唱活动的内容

作为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合唱活动时,讲授的音乐基本知识、声乐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要设计好特殊的教案,还要针对个体设计个体的教案,进行个人的辅导也是很好的办法。

1.要把乐理知识的讲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渗透。

如果说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按顺序单独讲解的话,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进行是不太现实的,原因是这些学员他们没有耐心再来接受这种学院式的教授方法,同时他们也没有必要很系统的掌握这些乐理知识。只需要在合唱中需要什么,拿来什么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

2.发声练习要形成常规,逐步提高学员歌唱技能。

学员学习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吐字、咬字及音高、节奏训练等。这些都要设计不同发声练习曲进行练习,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并自然的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做到不同的曲目要有设计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曲,通过排练好每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发展学员的综合音乐素质。3.精心选择排练作品,提高合唱水平。

社区合唱团成立后,要多参与各种演出活动、比赛,以此为动力来提高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平时的排练也会有正对性、有目的的进行。排练的曲目可以有简到难,难度慢慢提升,要注意激发学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经常感到有成就感、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加有信心参加活动。演唱的曲目还有注意要迎合他们的口味,要唱大家喜欢的歌,对于新作品,要善于引发他们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喜欢上这首歌。我指导的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是50-83岁老年人组成的),就有这么一件事,我把周杰伦的《菊花台》的合唱谱发给他们后就听到有很大的反应,意思是我们不喜欢周杰伦的歌,还有说他唱歌词都听不清,我们不喜欢他的歌。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首先说了我喜欢这首歌的理由,然后介绍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最后让他们听了武警合唱团唱的这首歌曲。他们听完后都改变了先前的态度,都说这首歌好听。并迫不及待的要学唱这首歌了。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在社区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的问题,这样的内容和方法对社区居民的这一特殊的学员是有益的,是能够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技能。

三、当前开展活动社区合唱活动存在的问题。1.社区合唱活动组织管理松散

虽然说这样的合唱团,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然而它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群众性松散组织。他们基本没有纪律的约束完全是自愿的一种行为,组织者没有权利要求参与者每天必到,任何参与者也没有义务每天必来。参与者愿来就来、愿去则去,没有任何约束,也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只要一个人喜欢唱歌,你随时可来;只要你想换一种气氛,你随时可去。尽管这样每个合唱团都有70%的固定团员,然而,这种组织的松散性是显而易见的。

2.社区合唱活动的师资的缺乏。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于社区音乐教育不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是空白的,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音乐教育的概念。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也只有极少数留在社区音乐教育机构从事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相对于国外大量的学校开设专门针对社区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设置,以帮助社区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大有作为的。

现在在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来自离退休的音乐工作者,有的是现任的学校音乐老师,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十分出色的,但由于一个是年龄的问题、一个是兼职的问题,都不能专业的从事此项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是远远够不上的。因此专业教师的紧缺是目前开

展社区合唱活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国社区合唱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要解决师资的问题,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支持,比如解决一些社区音乐教师的编制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帮助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问题。

2.社区合唱活动的平台的缺乏。

合唱团的活动不能仅仅是排练,要有让他们展示的舞台、交流的平台,不能总呆在家里自己欣赏。要组织合唱团走出去。活动的缺乏是阻碍他们走出去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很多活动大多与政治活动挂钩,如果遇上大的政治活动,那么那一年的合唱活动会有很多,如果没有则合唱比赛活动会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了,这样很不利于合唱团的成长。

社区合唱团成立后要定期进行训练、排练,要不断的出新的作品,而出新作品也必须要有激励的机制。每年要参加各种规模的比赛,要有让他们去展示的舞台。每年可以以每个区、县为单位进行比赛、交流的活动,作为组织部门的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时间表,形成常规活动机制。这样合唱团的活动才会搞得有声有色,才会有目标。这样他们的水平才会不断的进步提高。

三、社区合唱活动的意义

1.社区组织合唱活动,作为新兴的大众文化活动,对形成社会稳定、安定有序的政治氛围有好处。

来参加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其中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这种有益的活动把他们从搓麻将、打扑克甚至赌博活动中分流出来,集中到

公园广场上、到教室井然有序地围在一块,高唱革命经典歌曲,其团队意识、组织性纪律性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其荣辱观念和文明道德观念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参加搓麻将、打扑克和赌博活动的人少了,争执、吵架的机会就少了;无可事事、上街闲逛的人少了,无事围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减少了。这对于形成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政治氛围有百利而无一害。

2、社区组织合唱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大有好处。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们除了看书、搓麻将、打扑克之外,业余时间只好守在电视机前。这样的生活是单调而枯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合唱有益于改变精神萎靡的状态,重塑生活激情,通过运气扩大肺活量提高健康素质,激发热爱生活的情绪;同时可以与许多歌友进行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可以释放生活的苦恼,扩大视野,拓展心胸。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就会倍感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3、社区组织合唱活动,对提高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大有好处。

合唱团的歌友们在合唱活动中学会并能熟练演唱很多经典老歌和革命歌曲。同时还学习演唱各个国家的优秀合唱曲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识别简谱的能力提高了,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懂得了怎

样的声音是美的,怎样的音乐表现是正确的。事实证明,参加合唱的社区居民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悄悄地发生着量变,而对于城市社区群众来说,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将会明显地提高。

组织合唱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社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又是一个重要内容。合唱团的成员他们由不熟悉到成为朋友,歌友之间取得了互信,建立了友谊,增添了人文关怀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社区群众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开展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人际关系融洽和谐,那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就可以大大加快。因此社区合唱活动在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很重要,是我们从事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重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 林琳 《 大舞台》2010年第09期。

2.《论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陈佳 《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09期。

3.《探索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黄晨 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12月

篇6:46.浅谈青少年社区心理教育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观前街道

成长的愉悦往往伴随着成长的愤怒。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斗殴、偷窃、杀人、自杀等一桩桩青少年暴力事件常常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个迅速变化着的社会里,青春有时候让人觉得残酷异常。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一组组的数据,一个个的镜头,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怎么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基础和心理特征?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社区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情况调查

为了解辖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对外界事件的应对方式,观前街道青少年成长之家的“阳光姐姐”对街道辖区里10—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次抽样心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20份,收回420份,调查主要针对青少年开心和烦恼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青少年开心时的情况

1.对开心的体验

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61%最近遇到了开心的事情,26%没有遇到,13%说不清。这一情况反映了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大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体会开心的感觉,对于26%选择最近没有遇到的这部分青少年说明他们最近的情绪相对有些低落,如果不加以调整将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2.对开心的分享

有了开心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愿意与谁来分享呢?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父母(66%)、同伴(48%)和老师(33%),说明这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比较亲密,他们很乐意将自己愉快、开心的这种正面情绪与父母进行分享,而同伴和老师也是他们乐意选择的分享对象,两者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9%的青少年愿意与别人分享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这部分学生有一些性格较为内向,需要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从而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5%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这是一些更需要引起关注的孩子。

3.对开心的肯定

在遇到开心的事时,43%的青少年最希望与别人一起分享,如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然后他们可以将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说给别人听;40%的青少年最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如:“你真是一个快乐的人呀!”“你真棒!”;13%的青少年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如:“我希望你一直这么开心!”,另有4%的青少年没有写出。从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开心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欲抑先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调查青少年烦恼时的情况

1、对烦恼的体验

在调查中,这些青少年遇到烦恼的事时,有227人选择会找人诉说,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4%,而选择不找人诉说的为192人,占到了46%,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找人诉说和不找人诉说自己烦恼的青少年几乎各占一半,这与上面遇到开心事的反应有了很大的对比,不愿意与人分享烦恼的青少年大大增多,可以看出青少年们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他出色的一面,1

而把他认为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

2、对烦恼的应对

在找人诉说烦恼的青少年中,有47%会选择父母作为诉说对象,有43%选择了同学或者是朋友,只有10%选择了老师,这也与以上遇到开心的事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老师分享的比例明显下降了。可以看出老师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他们将开心的事与老师分享,期望得到称赞和鼓励,而遇到烦恼的事则不太愿意告诉老师。在选择不找人诉说的青少年中,有55%选择了闷在心里自己想,有24%选择了看书或者上网找答案,另外21%选择了其他的发泄方式,如哭、吃东西、发脾气等。这些方式中,闷在心里自己想使人产生一定的担心,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问题的堆积,使得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

3、对烦恼的消减

而在问到他们运用的这些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消除烦恼时,有64%的青少年选择了有时能,有25%选择了能,还有11%选择了不能。可以看出,目前受调查的这些青少年中大部分人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决烦恼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的烦恼。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有意的加强一点对这方面的关心。特别是选择不能的11%的青少年,烦恼一直存在中心中,不能解决的话,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4、对烦恼的关注

在遇到烦恼时,有47%的青少年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解决,有37%想得到别人的安慰和理解,有12%选择了放松,另有1%选择了自己独立解决。这次调查的对象为10—15岁的青少年,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帮助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使不能消除现实的烦恼,也希望能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调节,同时可以看到,有小部分青少年已经表现出了独立性,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对青少年表现出的独立性要给予肯定,并适时的使其增强。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在10—15岁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特别是遇到烦恼时,即不与人分享有不懂得排解,长时间如此就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试为根本,从上学开始学生们便要面对竞争,升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竞争、高考的竞争、考研的竞争……一个孩子,从他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身经百“考”,而且他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情绪、学校老师的褒贬都围绕着这个“考”字而变化着,考好皆大欢喜,考差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面对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青少年行为心理的机构的话,那么青少年因发泄而产生行为偏差的事件将会有所下降。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这种处理学生行为心理的专门的辅导机构并没有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单凭传统的说教、批评甚至行政手段来解决心理问题无疑是一种妄想。心病还需心药治,面对青少年种种“怪异”、“叛逆”的行为,我们的社区教育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区贴近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优势,在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上做出贡献。

(一)组织丰富活动,让青少年深入浅出地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

要让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快乐。”这些有心理健康的定义各有道理,但又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要使青少年真正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寻找身边不文明行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小抓起。据调查了解,许多青少年都很喜欢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这些故事既生动又有趣,十分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的特点。更很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育人道理。社区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人和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也很有效。心理不健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自暴自弃、嫉妒、自卑、说谎、孤僻、忧郁等等,要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区可以及时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区里组织青少年开展寻找不文明行为的活动,让他们在寻找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二)开办家长学校,为青少年创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否,与家庭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道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是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心理上的负担要比过去更重,有些人受不良影响,人际关系变和淡漠与疏远,给许多家长带来诸多的困惑和孤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又常使人觉得心理失衡。这一切都说明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心理疾病也在悄然增多。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据调查表明:家庭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放任、溺爱、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则是导致子女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社区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利用专家讲座、相互交流等方式让家长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父母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保持健康的理状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形成良好的心境,使心理上有轻松感和快乐感,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各种心理疾患,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通过正确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1、成立街道社区心理教育站,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观前街道在2004年成立的青少年成长之家里就设立了青少年聊天室,为辖区的青少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旺盛斗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理平衡。

2、建立青少年社区报到制度,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组织青少年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由社区填写意见表将青少年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评价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依据。

3、开办社区“假日学校”,邀请志愿者围绕诚信、公民道德、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为社区青少年授课,开展知识竞赛、漫画、动漫等评比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让他们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青少年情绪波动很大,要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要反应适度。

4、成立社区青少年帮教中心,组织对社区失业、失学、失足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教活动,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对他们要多鼓励,在他们失败时给予帮助,因为反复失败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允许他们犯过错误,但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显然,目前我们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较低,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认识到各国国情的不同。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篇7:浅谈社区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息资源已与各行各业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的信息素质,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地适应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开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利用社区图书的丰富资源,对公众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得深人探讨的问题。

1.信息素质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词最早是由美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1989年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质做了如下定义:“要想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人9o年代,人们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人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当前,人们对信息素质的普遍共识是,信息素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在利用信息技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积累的认识和经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能力按表现程度可分为显在能力与潜在能力,按适应范围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信息素质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体信息素质具有内在性,即个体对外在的客观的计算机文化的内化。

第二,个体信息素质集中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上。

第三,个体信息素质具有发展性,这是指个体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信息知识,发展自己的信息能力。

第四,个体之间的信息素质具有层次性,有高低之分。

2.我国公众信息素质的基本状况相对来说,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得较晚,相关研究与实践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已经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公众的信息素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

2.1公众的数据库与计算机信息检索水平很低,我国数据库的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低的。前几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数据库被检索时间都在7O小时以下,个别只有4小时。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在现有用户获得文献线索的来源中,利用计算机检索的只占1.2%,排倒数第一。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目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是较低的。

2.2公众的外语能力和使用检索工具的能力较低语言障碍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阻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人通过引文分析对中国科技人员参阅外文资料作过统计,结果只有10%---20%的科技人员能够一般阅读外文资料,仅有3%—7%的科技人员能够引用外文资料。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是用户获取信息能力的基础。但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具有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未曾利用过检索刊物的人数竞多达53%。国外几种重要检索刊物的利用率是:美国《工程索引》为5.1%,前苏联《文摘杂志》为5%,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为15.1%,《世界专利索引》仅为1.2%。科技人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

2.3公众的图书消费水平很低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购置情况,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滑坡,形势严峻,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居民个人或家庭购书情况亦不容乐观。据《文摘报》披露,1994年沈阳市居民人均生活费为3098元,而购买书报杂志支出仅为l4.67元,占总支出的0.47%,与1991年德国人均图书消费120美元相比,我国大部分公众的文献消费水平实在太低,这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信息意识淡薄。

2.4公众的图书利用率也很低

资料显示,1994年美国全国公共国书馆总流通册次超过l5亿,藏书流通率为233%,人均借阅量为6.4册。而我国199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册次为1.1814亿,藏书流通率为36%,人均借阅量约为0.1册。我国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和人均借阅量之低,确实令人不安,也反映出我国社会的信息意识淡薄。

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公众的信息素质现状不但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而且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只有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才能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3.社区图书馆开展公众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社区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向公众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

3.1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社区图书馆由于建立在社区内,因此,社区内的居民都是其潜在的用户,也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用户资源,是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进而也奠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坚实的基础。

3.2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社区图书馆不仅拥有较多的藏书,而且随着因特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实现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3.3拥有专业的图书馆员社区图书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将会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图书馆理论知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馆员队伍,他们可以向公众传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包括传统信息资源与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分析研究方法等教育。他们是连接用户和信息的中介,是信息的领航员。

3.4日趋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使图书馆逐步拥有包括计算机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设施,这对提高用户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检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社区图书馆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4.1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区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对公众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首先,社区图书馆要遵循为本区居民服务的宗旨,根据居民生活、娱乐、购物、求职、教育等较为普遍的需要来搜集和补充自己的馆藏,建立起能够适应居民需要的资源体系,其中包括印刷型书刊、报纸,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网络。在图书馆之间建立信息网络,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有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辅之以方便的服务手段,社区图书馆就可以让居民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也为公众的信息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提高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馆员自身的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社区图书馆馆员作为管理者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社区图书馆馆员应充分利用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懂得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为读者当好“网络导航员”,搞好网上信息资源开发。表达能力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也十分重要,它寓于信息能力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就会阻碍馆员与公众之间的交流。

4.3增强公众的信息意识增强公众信息意识,应当首先增强人们的信息价值意识。应当使公众牢固树立“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是商品”、“信息有偿”等基本的信息价值观念。倡导与培养其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精神,从而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

4.4向公众介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目前公众对图书馆的文献布局与藏书特点不甚了解,不明了其藏书目录体系以及目前的网络信息源,更不能有效地利用,所以有必要使他们熟知和了解社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另外,还要熟知网上信息源,使其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图书馆工作者可以编印各种用户手册、数据库使用指南等,为公众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提供各种形式的书面帮助。

4.5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道德

社区图书馆应当为公众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具体而言:

1)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比如讲座、培训班、网上教学、回答个别咨询等,宣传介绍有关知识,并在培养公众的信息意识的过程中加以帮助和引导,从感性上和理性上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

2)提高公众对现代化设备和各种新型文献的了解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操作技能,并熟练应用;

3)提高公众自身的语言能力,对于一些语言学习有困难的用户,可以依靠人工翻译和先进的智能型翻译系统,提高其应用外语的能力;

4)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各学科的成果,利用综述、述评、百科全书等为公众提供掌握相关知识的工具,增加公众的知识面;

篇8:浅谈社区音乐文化及教育作用

一、社会因素导致的社区音乐的异同

社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社区文化自然也是与社会文化相对而存在的。社区与社区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尽管它呈现出不同于社会和社会文化的特征与特点, 但也无时不在接受着社会文化的制约、影响, 其互为作用是无法否认的。那么, 社区文化也是如此, 作为社区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由于政治、经济、语言、信仰、宗教、民族、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不尽相同, 社区音乐文化所受的影响就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接受主体——人的因素而形成的异同。如果我们把清代的城镇很快就接受了来自农村的地方戏曲音乐, 与建国后我国城市很快就普及了革命年代的呼唤音乐相比较;将柳州的山歌对唱音乐公园化、广场化、与辽源的京剧、二人转音乐的街头化相比较;拿上海的交响音乐会与昆明的民族音乐会相比较;就不难扯出社会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也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社区音乐是本社区群体的需要而得以存活与发展的。这些不同的社区音乐都是为了满足本社区群体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需求而在接受群体中流传、普及与提高的, 这正是社区音乐的共性, 这也是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用大社区文化中的小社区文化来作以比较, 那就再清楚不过了。但是, 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 这些小社区文化导致了音乐风格, 艺术特色、演出形式、表现方法存在种种差异, 可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 都是为了愉悦、陶冶、激励、鼓舞各自的群体的每一个成员。

二、文化心理因素导致的社区音乐文化的异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社区音乐也在同一属性的独立性规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劳动号子有豪爽、潇洒、粗犷、凝重的风格, 拉网小调具有舒展悠远、朴实自然的风格;戏曲音乐具有叙事、抒情、通俗明白的风格。社区群体接受哪种风格的音乐, 作为本社区群体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由通过劳动、生活、艺术文化影响等诸因素形成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 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和事实。这部分群体受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影响、熏陶, 在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 使这个群体更多的喜爱传统音乐, 甚至接受不了流派音乐, 直至反对。庭院自发的音乐会上, 老年人多喜欢唱京剧, 不喜欢唱流行歌曲, 而年轻人多演唱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 对京、评剧则不能接受, 这也正是他们接受传统音乐文化较少的原因, 这又从反面证明这一点的正确。

愉悦文化心理。这一群体音乐文化心理的形成因素, 主要是求乐习惯而致。他们不分传统与现代, 不管严肃还是通俗, 只要能使他们高兴就可以, 我们常看到多种音乐样式交替进行, 但都博得各自的欣赏群众的喝彩, 为什么呢?因为满足了他们的愉悦文化心理。

刺激文化心理。随着外来音乐文化增加, 时间的延伸, 一些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的音乐文化、艺术作品, 影响着部分青年, 使之形成了喜欢刺激的音乐群体。他们对现代派音乐津津乐道。三五成群于街头巷尾, 于家里放着带刺激性音乐, 跳着迪斯科、霹雳舞等, 即使在舞厅也是对这种具有狂热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感兴趣, 有时花钱进舞厅就是为了跳这种狂热型舞蹈, 而后扬长而去。

参与文化心理。这部分社区群体文化行为, 并无明确的目的。属于模糊型, 他们以能参加某项活动为目的。因此, 他们选择性较差, 而易于满足。

从以上典型文化心理分析, 我们足以看清楚不同的文化心理会接受不同风格的艺术。社区音乐文化更如此。在城市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与音乐有缘, 但却有着极强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 形成了差异, 也形成了社区音乐的多色彩、多层次,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圈。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形成一个共同特点, 满足各自选择者心理需求, 平稳着每位音乐者的心理。这足以说明, 文化心理导致了差异, 也存在着共同点, 其异同现象也同样存在。与社会因素一起在制造、延伸社区的需求异同, 传播异同, 创作异同。

三、社区音乐的教育作用及创作规律

以上论述由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 使得社会文化对社区影响出现了诸多的不同, 又因为音乐的作用有着共同性, 社区音乐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异同现象, 明显地主导着社区音乐文化的存活与发展。从中我在高兴的看到, 正是这种异同导致了社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要, 使之更好发挥了社区音乐群体中凝结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 也正是由于自我选择中的相互作用, 才不断地扩大接受面, 扩大了队伍, 使社区的音乐活动日益增多, 扩大影响。体现心理上的喜爱感、生理上的适应感、情感上的亲切感、工作上的统一感、生活上的相近感, 学习上的补益感、才逐步体现出来, 形成一种趋势和潮流。因此, 才产生了有接受、有吸收、有融于思想与行为的契机。为我们利用音乐教育人们搭起了桥梁。又由于具有社区音乐特点, 为小社区群体共识共赏, 就更加有效地发挥特点, 为小社区群体共识共赏、就更加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 在健康的文化行为方面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如战斗歌曲在军营中的号召作用, 校园歌曲在学生中的陶冶作用, 传统歌曲对老年的愉悦作用等, 都是社区音乐所发挥的教育作用的有力证明。

摘要:社区与社区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区音乐在同一属性的独立性的规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要尊重社区音乐艺术规律, 才会使社区音乐具有更丰富的基础。

上一篇:曼彻斯特建筑学院排名下一篇:德州市司法局政务公开群众评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