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

2024-04-13

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共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

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

1.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个人文性的统一P3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P6—10

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A语文教材资源B人力资源C大众传播媒体资源D语文实践活动资源,E语文设施资源F其他资源

加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a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B语文教师是极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C学生也是语文课程资源D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P17

4.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探究性,适应性,艺术性P21—2

4第二章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实践性、真实性、持续性、反复性、渐变性、整体性、文化性、思维性P33—35

2.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有:培养自觉获取知识的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揭示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p48—49

第三章

1.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P54

2.教案一般包括哪些环节: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P58

3.导入的方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直接导入法、解题导入法、创境导入法P65

4.提问要求有哪些:A问题的表达要准确清楚,B提问要紧扣重点、难点,具有针对性,C提问要有价值、有层次D提问要难度适度,新颖有趣,忌太碎、太平、太易、太难E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中下等学生,F要先提出问题再叫学生会的,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P66

5.结课常见的方法:总结式,点睛式,延伸式,应用式,畅想式P71

6.说课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重点是说教学过程。P73

7.评课时怎样判定好课:A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B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C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D教学方法要恰当E教学效果好P77

第四章(考试重点)

1.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A识字写字教学是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B识字写字是人生发展的基础,C识字写字教学是奠基汉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基础。基本理念:A以学生为主体,把识字写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培养识字能力B以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汉字母语人文特性为出发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识字课程,C从汉字的本身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开发儿童的潜能。P114—115

2.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A遵循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B识写要分开,低年级多认少写C注重交给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P117

3.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A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准音,认清形。B会认读四声,C学会拼读方法,准确拼读音节D正确抄写声母、韵母和音节E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F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P118

4.汉语拼音教学的过程:一是汉语拼音在小学各学段的教学任务的分配落实过程,二是一节汉语拼音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程序---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堂小结P118—119

5.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A教发音的方法:观察法(b p)、引导法、局限法(n l)演示法、口诀法、析出法(注意举例子)B教拼音的方法:两拼法,三拼法,直呼法,C教声调的方法:模仿法,演示法,口诀法P120—121

6.字音教学的方法:借助拼音学字音,形声字--声旁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 字义教学的方法:直观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联系上下文法,构字分析法,同义词替换法,查字词典法

字形教学的方法:字理教学法,笔画部件分析法,字谜歌诀法P122—125

7.毛笔字的教学按照描红—仿影—临帖的顺序开展。P127

8.一节写字课的教学过程一般有“指导—示范—练习—批改—讲评”五个步骤。P127

9.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定。P129

10.国内识字写字教学实验研究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P135—138

11.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以读为本,珍视感悟,培养语感,读写结合,课内外沟通P141—143

12.阅读教学目标的特点:A注重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B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C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D 注重阅读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形成P145—146

13.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法,联系生活法,抓关键字词法,比较辨析法,直观形象法P146—148

14.段篇章教学:讲授法,诵读法,自读法,讨论法----教案P148—152

15.默读基本要求:不出声、不指读、有一定速度。P153

16.不同类别课文的教学:教案P155—160

17.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A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B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C口语交际教学应强调语文的实践性,D口语交际教学要体现语文的综合性,E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F口语交际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P173—175

18.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19.开辟多种实践渠道,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A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一要在专设的口语交际课中充分运用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要坚持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随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三要加强口语交际与其他学科的联系B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P179—18

120.习作教学的基本理念:A从“写话”起步,突出练笔的性质,B顺乎自然,强调学生作文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C自我发现,强调求真求新意识的培养D立足根本,重视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P186—189

21.习作教学的一般规律:从述到作,从分到合,从扶到放,从仿到创P189—191

22.习作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创设情境——交流感受——自主写作——互动评改——总结激励。P19

523.如何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二字:它所指的综合,可以是内容的综合,形式的综合,也可以是朋友目标的综合,A所谓内容的综合是指语文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点的结合,B方法、形式的综合是指自探、调查、统计、讨论、汇报等多种方法合理的综合使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综合C朋友,目标的综合是指,在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朋友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改变了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学习从封闭的讲授式教学开心走向了开放式的家庭、自然、社会大课堂。P215

24.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A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任务,B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形式C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保证学习的实效性P219—22

5第五章

1.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A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B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P234—235

2.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P236—239

第六章

1.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新型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者P263——26

5第七章

1.教育叙事从内容范围上包括三类:学科教学类、班主任工作类、生活片段类。P296

教案:人教版教材

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

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

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

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

一、美术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术教育为人的发展培育健全心智。3.美术教育的原始形态:父子相传、长幼相教。

4.封建社会美术教育形式是:师徒式个人教育或画院形式的皇家教育。

5.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始于1904年,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创办了多所正规的美术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美术人才,但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属于现代美术教育1919-1999)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8.美术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课程以及教学物质资源与技术。其中学生是第一要素。9.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10.论述美术老师应具备什么素质和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和艺德。

二、坚实的美术知识与技能。①相关的美术理论②美术技能。

三、良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四、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

五、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①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②健康的心理素质。

六、文明的仪表风度。

七、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11.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时数、活动要求、教材编写等问题作出的具体规定,是美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12.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

13.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14.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15.教材:广义的教材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包括教科书和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影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

16.高中美术课程分成五个模块: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每个模块又有相应具体的学习内容。

17.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视觉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作方法或手段。

19.中小学美术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二、以直接感知获得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尝试法、参观法。

三、以实践训练为主教学方法。练习法、评鉴法。

四、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欣赏法。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留空法、发现法。

20.论述怎么上好造型·表现课教学方法是什么?造型·表现课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通过随堂欣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从培养观察力入手培养造型与表现能力。

三、借助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解析绘画理论。

四、通过示范传授绘画技法。

五、介绍好工具材料,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课堂实践巡回辅导。

七、重视学生作品评价,强化艺术个性。

21.“设计·应用”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步骤②用电教手段解剖难点③反复演示④讲清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2.欣赏课的一般教学方法:

一、看;

二、查;

三、谈;

四、写。23.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要素及其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24.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和课时计划设计三部分。25.美术课时教学计划设计从哪些方面进行?

一、课题设计。

二、课型设计。

三、三维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课外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26.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前提测评或导入新课、认定目标、导学达标(其中包括分析引导、提问讨论、方法步骤、布置作业、辅导练习等)和达标测评(也即结果或教学评价)等环节。

27.作业评阅应注意的问题:

一、作业不代表学生的全部成绩。

二、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28.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和要求:

一、准备阶段。

二、实习阶段。

三、总结阶段。

29.美术课程的评价指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所获得的信息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

30.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什么?①三维目标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②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学法指道,时间是否分配合理,节奏是否紧凑③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技巧必须巧熟规范④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作业要良好,要有师生互动⑤教学特点是否新颖。要有创新性。

31.说课:就是授课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阐述自己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教学思路)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32.说课的内容:①说教材:主要说“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②说叫法:主要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③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④说教学组织: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⑤说教学板书。

33.美术教学研究是一种采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导致美术教育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并解决美术教育工作者实践问题的活动。

34.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35.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什么?①以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研究②以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开发为中心进行研究③以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为中心进行研究。

36.研究的步骤:①研究课题的选定②检索文献资料③研究计划的设计与制定θ④形成并实施研究计划⑤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表述。

篇3: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何谓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 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或“重要的教学部分”,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下气力去教的部分, 是教不好就不能算是完成教学任务, 教不好整个课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的那一部分。

那么, 教学重点在哪里?本文认为:教学重点通常存在于以下部分:第一, 在“教材”里, 也就是说是在“教和学”的部分里, 而课堂常规、准备活动、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等部分都不会是教学的重点, 因为它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第二, 在主教材里, 而副项教材、辅助教材、练习、游戏、素质锻炼等, 虽然它们也是教学, 但一般来说, 教学的重点不会在这里;第三, 在主教材的核心技术教学里, 而辅助技术、连接技术等一般也不会成为教学的重点。

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能正确地找出教学重点呢?本文认为确定教学重点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一) 依据正确的教学思想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 或者说是要有正确的学科思想, 要有“教学”的思想, 体育教师只有认识到体育课程是以教学为主, 体育是授业、传道、解惑的学科, 是教会、学懂的体育课程, 才可能准确地抓住教学的重点。相反, 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如果把体育课作为单纯的玩乐、休闲、活动, 那么这种连教学都没有的课是丝毫谈不上什么正确的教学重点的。换句话说, 在那些满堂都是游戏的课里、在“扁担南瓜”的课里、在多米诺骨牌的课里、在“扫把扫地”的课里, 在那些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中, 是不可能有什么教学重点的, 更不用说是正确和准确的教学重点了。

(二) 依据明确的教学任务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需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或者说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课中有许多的教学目标, 有技术的、战术的、知识原理的, 还有体验性学习内容的。在这些教学任务中到底孰轻孰重、孰主孰辅, 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在制订教学任务时要选得清、定得准, 还不能贪多。如果在教学任务层面的重点就是一本糊涂账, 那么要不是有过多的教学重点, 要不就是错误的教学重点, 那么实际上也就没有教学重点了。

(三) 依据科学的“学理”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最重要是要有科学的“学理”依据。“学理”是学生学会技能的原理和规律性。运动技能的教学背后有非常严谨的科学性。这个科学性表现在:

1. 某个运动技能的掌握时间是基本固定的, 教得好教师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教得不好教师会大大延长这个时间;

2.某个运动技能的教学程序大体是一致的, 教学的方法也比较类似, 虽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但其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大致一样的;

3. 运动技能的几个基本难点会在大致相同的阶段出现;

4. 学生在掌握某个运动技能时的错误大致相同。

如果掌握了某运动技能学习的“学理”, 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制订出正确的教学重点了, 反之则不然。

(四) 依据眼前的学生情况来确定教学重点

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要依据眼前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特别是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都会导致教学重点发生变化, 这个影响表现为:

1. 教学重点设置的前移和后推;

2. 教学重点设置的时间长短;

3. 教学重点内容的变更等。

(五) 依据现实的教学条件来确定教学重点

当然要正确地确定教学重点, 还要依据现实的教学条件, 例如场地的多少, 器材的多少, 都会影响教学的进程, 影响教学方法, 自然也会对教学重点的选择与确定产生相应的影响, 但是, 场地器材的因素可能是一个比较小的影响因素。

二、正确和错误教学的重点案例分析

由于体育教师们对体育教学的重点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理解的深度和全面性也各有差异, 因此, 他们对体育教学的重点的分析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 也有不少是不准确甚至是有错误的归纳, 认清这些不准确的归纳和错误的写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错误。为此, 本文从相关书籍和教案中找出了一些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教学重点的案例, 供大家参考、思考与分析 (见表1、表2) 。

三、何谓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难点

什么是教学的难点, 顾名思义, 就是教学中的“难教、难学的部分”, 就是教师要下力气教、学生要下气力去学的部分, 或者说, 是学生学不会或学得不好就难以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教不好就难以有基本教学质量的那一部分教学。那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在哪里?如果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难点是什么,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就无法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了。

本文认为:第一, 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主要发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过程中, 而体育知识和原理的学习、体验性学习的感悟等由于内容相对简单, 很少有教学的难点, 而行为教育、意志磨炼有时虽有难度, 但却是“形成的难度”而不是“学习的难度”, 因此也不会成为教学难点;第二, 技术 (包括统合技术的战术) 的教学难点往往体现在“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运动形式, 即与学生日常性运动相距甚远的动作形式”, 如:

(一) 非正常体位的运动, 例如倒立、空翻仰泳等;

(二) 非正常环境下的运动, 例如水中的呼吸、冰上的快速滑动、双杠上的滚翻等;

(三) 过于复杂的连接运动, 例如连续的篮球或足球技术的连接等;

(四) 看似危险的动作, 例如, 纵箱蹲腾跃、高单杠的骑撑回环等;

(五) 要求身体素质条件较高的运动, 例如攀岩、足球长距离传球等;

(六) 需要与他人进行默契配合的运动, 如复杂的双人舞蹈动作, 球类的战术配合等。

那么, 如何确定教学难点呢?本文认为确定教学难点要比确定教学重点略微容易和简单, 可以根据以下的经验判断出来:

(一) 学生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部分;

(二) 学生感到危险和困难的部分;

(三) 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

四、正确教学难点和错误教学难点的案例分析

同样, 由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难点有着不同的理解, 因此归纳也是不相同的, 其中也有不少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本文也从有关书籍和教案中找出一些正确的和错误的教学难点的案例, 供大家思考和分析 (见表3、表4) 。

五、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

体育教师们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很像, 甚至难以区分。有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因为很多时候,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是一致的。有时是因为难, 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有时是因为特别重要和特别关键, 所以显得更加困难。本文认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5) 。

但是, 虽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很像甚至难以区分, 它们毕竟还是两个范畴, 毕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虽然某个技术教学很难, 但是却不是教学的重点;有时某个技术的教学很重要, 但是却不是教学最感困难之处。本文认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表6) 。

六、准确发现和归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前提是认真研究“学理”

为了撰写本篇论文, 本文作者第一次广泛地接触了一线体育教师所归纳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也第一次认真思考和审视这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深感有关的问题相当深刻也相当严重, 本文作者产生以下几点认识, 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 本文作者在寻找案例过程中发现:寻找正确的案例要比寻找有问题的案例困难, 寻找正确的难点比寻找错误的难点困难, 这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认识还有问题, 这其中似乎教学难点的问题更多。

(二) 现有一些与教学难点和重点很相似的概念, 如“教学要点”、“教学要领”、“教学要求”等, 这些概念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互缠绕, 互相影响, 造成许多错误的理解, 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和澄清。

(三)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写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范式, 造成对其归纳和写法多种多样, 难以规范。

(四) 有许多教学课的教案中根本没有写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相反有些锻炼课本不应该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应该有教学要求、锻炼指导要领等) 要求也勉强写出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到底应该在什么样教材的教学中写, 在什么样的教学中则没有必要写需要研究和探讨, 我们既不能让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变成教案的“八股”而流于形式, 也不能让这个研究教材和规范教学的环节落空。

(五) 在寻找正确的和有问题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案例的时候, 本文作者曾在自己不熟悉的项目中征询了许多项目专家来帮助判断, 深感“隔行如隔山”, 这说明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归纳最终还是教学经验的问题, 是“学理”的理解问题, 这告诉我们:要认真研究每个运动项目的“学理”。

因此, 要准确地归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们必须深刻地研究“学理”, 要认真研究教材, 要细致地总结教学的成败及其经验, 并逐渐形成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规范表达范式, 使我们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归纳和总结真正能为提高运动技能教学质量服务, 能为学生在体育课中“学懂”、“学会”、“学乐”做出贡献。

篇4: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比较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考虑比较多的是作文句子的逻辑和语法以及修辞、过渡等问题,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讲授技能,却没有重视小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不高,容易出现模式化的现象,习惯运用堆砌的词句,表达方式单一化,也缺少真情实感。传统应试作文教育比较重视考试作文,把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当做教学的主攻面。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喜欢把作文之法硬加到学生身上,以熟练地应对考试。作文教学成为了公式化作文,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针对目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

一、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沉闷、枯燥,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课堂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建设开放性的课堂呢?首先,要提高课堂的民主性,对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给予肯定、鼓励以及引导;其次,要从生活中寻找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再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创设情境、故事大赛等等增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写作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乐于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文字的方式示于他人,为了调动孩子们的能动性,老师们可以在讲课时将现实生活中的一景一物搬移到课堂上,发动他们的想象,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再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到纸上。可见,在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问题上,老师的指导作用极其重要。

二、大量阅读,积累词汇

当今社会,信息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积累素材,要让他们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就要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要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和欲望。只有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是不足以让他们达到目的的,老师还要让他们多翻阅一些报刊、名著,或通过其他渠道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把看到的一些好语句摘抄在本子上,从而增加他们写作的素材。还要让他们知道只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很难读懂这个历史的。所以书上好的文章不仅可以拿来阅读,还可以成为以后作文中的典范。只有读懂了书中的一些道理,才能把它运用到写作中,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思考与观察能力,提升其创造和联想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与联想能力的培养是以其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为前提的,只有仔细地观察,才有可能实现创造力与发散思维的提升。在进行自然景物的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进行观察,通过真实的触摸和感受使其在进行写作时能够有所表达。在进行社会现象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场景,使学生在亲身的观察与体验过程中有所感受、积累经验并且能够进行感悟,进而在进行课堂写作时能够有充分的联想,进而进行自主的作文创作。教师着重进行学生思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对于事物的形象感受,便于进行联想与发挥,实现优秀作文的写作与创造。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老师对学生作文评语也是很重的一方面。肯定有写作能力强的,有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对于好的文章可以拿来与学生共同分享,把作文中的优点和闪光点提出来进行表扬。对于写作不好的学生,老师要耐心地进行指导,但是不要用犀利的语言来批评他们,以免对写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反感,教师要多多鼓励他们,因为每个学生都愿意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这就要求老师多多鼓励他们,要让他们对写作有信心,产生兴趣,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作文也会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作文中成长,在快乐中作文。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扩展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给学生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等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写作,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情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材料、抒发情感,写出生动的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多看,可以通过书籍、视频等资料或者通过分享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记忆有助于写作的材料,可以让他们复述听到的材料,也可以让他们分享关于故事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亲自经历的或者看到过、听到过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故事进行改编或者表演。

六、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方面的指导与教学时,要严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要进行考查作文能力指标的确定与调整,时刻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主要依据进行作文的指导与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始终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能力作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与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与动力,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作文教学与指导质量的提升,推动语文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重点

1、狭义的课程定义:指一门学科,一组学科和一组教材。

2、广义的课程定义:指学生在学校依据教育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3、更为广泛的课程定义:指的是整个教育环境和学生在与环境中各项因素交互作用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类型:

1、第一种分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第二种分类: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3、第三种分类: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一门学科为单位的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

优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便于教师教学。

缺点:学科之间割裂、缺乏学科间联系,不符合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特点。(2)合科课程

将相关的学科科目加以合并而形成的新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打破学科间的割裂。

如社会科涉及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等。自然(科学)涉及天文、植物、动物等学科。

优点:增加教学科目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减少分科课程所造成的知识的支离破碎。

缺点:在合并过程中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状况。(3)核心课程

在学校课程的科目中选择一门学科作为核心,其他学科与此核心相配合而安排的课程。

如以语文为核心,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围绕语文科的内容来设计和组织。优点:学生获得的是较为完整的知识,符合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特点。缺点:设计和实施课程较难。(4)广域课程

将课程依其性质分成若干大类,减少过分细化的课程。如学校课程分成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

优点:避免传统的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盲目性,便于学生获得统合的知识。缺点:不易设计。

课程表现形式:

1、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标与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订定的指导原则与纲要,以此作为选编教材、进行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属理想课程层次。

2、课程表

3、教材:--儿童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之一。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图表、影片、幻灯片、录音带、磁盘等等。

课程编制基本依据:(小学课程:儿童、社会、学科)(1)儿童中心论(2)学科中心论

(3)社会中心论(4)情境中心论 例如英语:

课程的结构:

1、小学课程结构的第一种分类:

小学课程根据各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可以分为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课程三种。

工具类:语文、数学、外语 知识类:自然、社会

技艺类:体育、艺术、劳动技术课

2、小学课程结构的第二种分类:

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与社会、探究型课程等。选修课:拓展型课程

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校园活动、少先队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上海:基础型、拓展型、探究性课程

教学的语义分析:

一个维度是历史时间,另一个维度是文化背景。

主维度是文化背景,选择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两种。

一、汉语中教学的语义分析

1、教学即学习(商

十九世纪末)

2、教学即教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3、教学即教学生学(陶行知 杜威“学生中心“)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苏联

凯洛夫)

二、英语中teach的语义分析

teach和learn两个词来表示。teaching-learning

教学活动逻辑

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2、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明释指教师的解释说明)

3、用易于学生知觉的方式(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

教学活动的构成:

人(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知识、技能、人格――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物质媒介――教材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1.教师主体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2.学生主体说(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3.双主体说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地位仍然在教师之下)(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学生双重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1.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直接性、强烈的交互性、情感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处理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要求

符合法律要求、符合职业道德要求、服从教学任务完成的要求 教师方面:

(1)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人格、权力,坚持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3)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

(4)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于好的期望和信赖。学生方面:

(1)学生应尊敬教师。(2)学生应理解教师。

(3)学生应尽最大努力是自己达到教师对其各方面要求。

教学设计模式 1.原始生活模式

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口耳相传,干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示范、模仿、练习。2.传授与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对书本知识进行传授与学习。

近代之前――分散、个别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阅读与记诵为主。近代开始――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系统讲授。

教学目标:“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

教学程序: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

教学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这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示为多方面的兴趣。”德行、兴趣、知识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知识是培养德行、兴趣最直接的基础。教学程序:

清楚(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系统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其继承者将此发展成“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3.活动教学模式 现代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在于培养儿童灵敏、慎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造的智慧,即创造性思维。(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连、强调做中学。)

教学程序:(从思维五步法推演出来)

人的思维过程: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教学的五个步骤:

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教学的一般步骤为:

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4.我国学校的教学模式

凯洛夫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1~2分钟):准备。第二环节(3~8分钟):查阅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环节(5~10分钟):讲解新课的课题目、宗旨和确定与已学过的内容的联系。

第四环节(10~20分钟):讲述和说明新教材。第五环节(10分钟):巩固新教材。第六环节(5~8分钟):详细地布置新的家庭作业。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形成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5、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1)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过程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在活动,其过程主要有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2)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应促进和增强学生内部的这种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相对应,也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他称其为教学事件),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有九阶段: 教学事件:

1、引起学生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作业

7、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8、评价作业

9、促进保持和迁移

6、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1)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象数学家、科学家那样,自我思考、探究、亲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2)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假设

评价、验证,得出假设。

7、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一节科学课的实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表述中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学生的行为,学生应该)

2、行为动词:写出、列出、辨别、比较……

3、行为条件:(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册;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

4、表现程度:(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教材:

教学材料指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

学生所用的工具书、杂志、其他图书;学具、各种教学辅助材料等等。

教学组织: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型式分三种:

1、班级授课制。

优点:提高效率,增加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忙”的水平。

缺点: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小组教学的组织型式

优点:个性化,增加小组内增加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激励的能力 缺点:分组要科学,教师配备不足,不一定适合个人发展

3、个别教学的组织型式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结合采用小组和个别教学方式。

二、教学组织的应用

1、班级规模

学习目标的类别、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课堂密度小

三、座位排列方式 秧田式

优点:让众多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专心听讲,做笔记,有利于集体讲授。

不足:活跃带(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坐在非活跃带(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多。此外,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受到限制。马蹄型和新月型

优点:学生在座谈时能够看见其他人,有利于非言语交流的进行,使学生的交流完整起来。教师处在“U”型的缺口对面,与学生目光接触频率也提高,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讨论研究。不足:使课堂问题行为增多。

方形和圆形 优点:学生的交流形式和交流机会增加,适当的安排可以鼓励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减少不必要的约束。

不足:学生容易左顾右盼、扭身体,教师位置要适当,不然容易妨碍对课堂的监控。模块型

适合于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

优点: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走道开阔不至于相互干扰。

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一、教学行为的分类

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分类及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行为类别

教学行为的具体方式

呈示行为

语言、文字、声像、动作 对话行为

讨论、问答

指导行为

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

二、教学行为的选择要求 总要求:适合 适合教学的开展

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学习的环境、教师的条件和素质等。

呈示行为策略:讲述、板书、声像、动作 板书

一、板书的功能:

1、配合讲述等行为,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通道的信息。

2、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和结构。

3、为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

4、为师生将注意集中于共同内容提供了现实载体。

二、表现形式

要点式板书、总分式板书、对比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条式板书、图解式板书

三、维度分析

1、板书的布局

2、板书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

3、板书形式与学生特征的匹配程度

4、板书的适时性

教学对话策略:问答、讨论 问答:

一、问答行为的功能

1、诱发学生参与教学

2、提供线索

3、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4、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二、问答的维度

发问(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问题的清晰度、发问次数)候答时间(发问后候答时间、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叫答(按一定规则叫答、自愿回答)

理答(积极反应、消极反应、转问和探问、再组织)

指导行为策略:练习、阅读、活动 练习:

一、练习的功能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

2、教师对学生指导可及时告知学生练习的成绩,并给予合理评价。

3、实施教学管理,使教学正常运行。

二、练习指导的维度

1、学生对独立练习的准备程度

2、练习中问题类型安排的合理性

3、教师对独立练习的监控

4、独立练习的常规

评价类型功能:P336(1)诊断性评价

又称为准备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是为了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2)形成性评价 又称为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了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活动。日常检查、作业等。(3)终结性评价

又称为结果评价。如期中、期终考试、毕业会考等。

成绩评定:

1、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2、评定的方式

具体分为:日常检查,考查、考试和测验。最常见评定方式是考试和测验。

3、考试试题的类型

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4、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形式(1)评分制: 绝对评分:百分制、五级记分制、两级制 相对评分:标准分数、等级分数(2)评语制

家庭作业

练习型家庭作业 准备型家庭作业

拓展型和创作型家庭作业

教学方法原则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联系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的方式: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模拟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象、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 语言直观:语言的描述

四、因材施教原则 个别教育、集体教育

个别化教育--小组教学、小队教学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七、启发性原则

八、可接受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种种方式。又有学者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种类

二、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法(口述教学法)优势:有助于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言语的发展和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

弱点:不利于直观形象思维、及思维独立性的发展。教学速度:快。

2、谈话法

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经常使用。

优点:有助于儿童独立思维的出现,有助于儿童口头语言表述能力、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弱点: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面狭窄

教学速度:慢

3、讨论法

以小组方式,围绕着某个问题,形成小组的意见,然后交流,最重要的在于:组成小组。

优点:有利于儿童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交流、倾听)的提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思维能力。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范围更为广泛。

弱点: 讨论过程可能偏离讨论主题,很难有效组织。

教学速度:慢,费时多。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1.讨论主题明确,并有可讨论的空间(即不要都是事实性问题)。

2.小组的成员安排:仅有一个领袖人物;将善于表达的同学对面和安静地聆听者安排对座;将两个善于表达的同学安排在拐角处相邻的位置,对“被孤立者”的安排。

其次,注意调整讨论中教师应有的行为:

1.保持良好的心态:允许,接纳学生发表言语(哪怕嘈杂)2.随时关注每个小组产生的争论、沉闷等状况,适度给予指导。3.深入到每个小组,参与讨论,成为其中一个平等的成员。第三,注重讨论后的交流: 以“某小组,请派出你们的代表”的口气鼓励发言,要求总的观点的表述,与倾听。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的类型:分段型/双节型……

优势: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儿童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掌握基础知识。

弱点:有时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反而会阻碍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

教学速度:适中

5、演示法

演示的种类:实物/模型/图片/示范性实验……

优势:满足儿童直观形象思维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弱点: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言语水平的发展。

教学速度:适中,偏快

6、参观法 优点:(科学课最需要,但很少用)直接为儿童提供直接经验,有利于调动社会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有利于补充学校资源不足,有利于儿童。弱点:局限于安全与经费问题,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

7、练习法

练习法的种类:按目的分为预备性(学习新知识前)、训练性(新课内容完成后)、创造性(安排一节课的后半段)练习的过程:

开始阶段—老师明确练习要求(如课文朗诵前,分角色,注意点)。

中间阶段—完成练习过程,练习≠书面练习。

结束阶段—老师对练习的反馈和小结。:

优势: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动作能力和技巧,巩固知识。

弱点:过于机械的练习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速度:中速偏慢

8、实验实践法

方法:制作小报……

优势: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局限性:注意器械操作的规范性,并要求学生按规范步骤操作。缺点: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9、发现法

参考第五章中相关的内容: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10、情境教学法

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活动――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的活动――学生的学的活动

教学的观点: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在于:(1)教养任务;(2)教育任务;(3)发展任务。

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主要同时完成两种任务: A――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上达到高质量;

B--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这里特指“一般发展”,即指儿童个性的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

篇6:《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从夏到清)

语文教材: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

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98年至1949年)

1、语文单独设科:1898年要求废科举,1905年完全废科举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产生新的学制“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语文课程从经学课程 中分立出来,专设一课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癸卯学制”,标志着“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

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

1、语文课程文件(了解)所指

指国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中学语文学科有关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名称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2、特级教师

于漪: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书育人;钱梦龙:三主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宁鸿彬:发展创造性思维 魏书生: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语文知识树,学生自学)

四、语文教师素养论

1、构成。

人格素养——发动机 专业素养——油

教学素养——其他设备有良好性能+开车技术 科研素养——锦上添花(1)人格素养

a尊重自我、尊重事业。爱教育、爱语文、爱语文教育(不贬低自我和语文)b独立人格——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c尊重他人——平等对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包括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编者、尊重学生、尊重同事。“一千个读者,一千哈姆雷特”

(2)专业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素养和普通文化知识素养)①语文知识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三大板块:a语言学板块:文字学、现代汉语、古汉语基础、语法与逻辑、语言学概论等;b言语学板块:语用学、广义修辞学(包括辞章学)、写作学、讲演口才学等;c阅读学板块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史论、作品导读与读法指导等(各类的文学课程均可包含其中)。

②普通文化知识素养。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⑶教学素养

①优秀教师的教学素养体现: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

②具体表现: a基本教学理论:

洞悉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即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b基本教学能力

构成的四要素:教学能力=(教材把握力)×(学生把握力)×(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精神能量)

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如果一个要素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

●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

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语言的表达——尤是问题的表述、教学互动的灵活度、教学机智的敏捷度、教学过程的组织

(4)科研素养

教师应学者化参阅书目:李海林 《语文教学科研十讲》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如李镇西。

2、教师角色定位 各种说法:“园丁” “春蚕” “蜡烛”“灵魂工程师”“导演”“红娘”“教练”“主持人”“摆渡人” “一桶水” “传声筒”“搬运工”“个体户”

应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研究者。

五、语文学习论

1、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涵: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1)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单独学习,追求标准答案

(2)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协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重在体验过程而不在研究结果。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原因

时代赋予的任务——知识更新速度快、创新人才。

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

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主动建构,语文尤其如此,个体间相互弥补

(4)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体间的平等性,主体间的对话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

(5)如何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是需要转变观念——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二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情意; 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6)当前新学习方式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说话算数,教师无作为; 二是合作的形式化和无效;

三是探究的架空化、求新化和结果化。

2、学习习惯的培养

(1)意义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内容

包括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等四大子系统。

(3)原则

计划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

a明确意义:如默读:对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阅读的效率;可以不受阅读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可以培养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感情。

b掌握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等几方面。如默读,其多种方法——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带音动嘴,不指读等。

c认真实践。

六、语文的二重构成因素(语言与言语)

1836年洪堡特提出“言语”概念。20C初索绪尔系统研究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提出“语言----言语分立学说”。

语言是指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其结果。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由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3)语言是有限的,其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言语是无限的,其意义是不固定的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也推动了言语的发展(3)语言潜存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七、“语文”的内涵

●就词解词———“语言”的角度

语言文字说:口头语+书面语,强调书面语

语言文章说:语言+文章(结构、层次、章法和中心思想)、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学的审美性,甚至主张语言、文学分科 语言文化说:反对训练观,主张教育观

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综合说:综合性、广泛性和多样性

总评:相互间不构成内在的冲突,都认为“语文”的根本含义为“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章是语言的组合,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文化内蕴于语言,特别提出“文”旨在强调和突出

●语言功能观的解释———“言语”角度

1、“口头语+书面语”(不同凭借)说,包括听说读写(行为方式)---------叶圣陶

2、“言语”说——对语言的运用-----李海林

3、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认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阐释:即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之物不可避免会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

八、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的内涵(1)“能力”、“素质”和“素养”之别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素质是指人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二者都重在“功用性”和“结果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养”为动词性词素,反映了“素养”的形成是后天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主体具有主体性。

(2)“语文素养”的内涵及与“语文能力“之别

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活动,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的一种新价值或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包括多种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语文素养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结构,使语文教育在实用功能之外,重视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底蕴,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概言之,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3、语文素养的内容丰富之因

(1)选什么文章,即在进行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必受价值追求的引导;

(2)如何解读文章,涉及对文化的再认识。

在讨论文学作品、评价文章水平高低的时候,往往涉及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陈腐,而不仅仅是单看其构思、布局、语句。

(3)语言是文化的化石。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既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想观念文化。

要准确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言语,往往需要透过语义的表层,透视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

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先要有好文风,同时少不了要为词句斟酌费力。要能在习以为常的说法中发现品位、情趣、情感、态度、观念的意蕴,寻找恰当的表述,自然离不开富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当然也涉及人的知识视野。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1、“共同性”和“基础性”。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2、“多样性”和“选择性” 高中阶段,差异加大。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为此,应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多样化地发展创造条件。

3、开放、有序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按原定计划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地学习。沟通语文与生活。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

十、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1、指导思想

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关于课程结构:必修,选修;模块;学分;系列

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将选修课程中相同内容的模块归为一个系列。各个系列包含的模块数不固定。

目的: 灵活安排课程;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包括选学或重学某个模块。

(1)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要体现基础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应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a 必修课程:

五个模块:语文

1、语文

2、语文

3、语文

4、语文5 模块的综合性: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b选修课程:

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

有选择地设计、开设选修课,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

模块的内容组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2)高中语文课程的学分(18——24)

基本要求:共计“18学分” 必修课程:10学分——最低要求。

选修课程:8学分——学生根据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从五个选修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

最高限制学分:24学分=10(必修)+14(选修)(即8+6)——6学分: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从五个系列里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2学分/模块

十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在课程标准中,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语文课程的内容内蕴于语文课程目标中。

1、义教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具体目标 : ①必修 包括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

②选修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①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今时代教育观念;

从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出发,提出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重视学生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的个性特点和选择性。

②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科专有的内容与目标;

多门学科共同追求,内容交叉,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

③指向性、过程性和层次性

有“达成度”要求,有对理想目标的指向和关于学习过程的要求; 目标设计有弹性,分层次

十二、语文课程的内容

三个与“内容”相关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

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有两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 语文教材内容

它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较为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

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通俗地说: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这个应该教的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实际要教什么”“教学了什么”。

●语文课程目标最终达成,有赖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解决,理想的状况是: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化,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

十三、语文教材的含义、结构类型、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功能发挥方式

1、“语文教材”的内涵(1)、泛指的语文教材

指一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影响的书面和非书面的材料,这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基本一致。

(2)、特指的语文教材

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文字性材料(如教科书、习题集等)、图像材料和电化教学材料;包括学生使用的材料和教师使用的材料;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材料及课外阅读的材料。

(3)、专指的语文教材

即指语文教科书或称之为语文课本。

2、结构类型(构成要素,教科书类型,版本)(1)、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 两条线索:知识线索和能力线索

清末及之前几乎都由相互间无逻辑关联的选文构成

清末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以语言文字知识为纲。开打破文学读本为纯粹选文荟萃之先河。

1963人教版12年制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顺序为主要线索。

四个系统:a根据内容性质: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助读系统

b根据能力性质:阅读系统、写作系统、口语交际系统、知识系统(+综合性学习)

●范文系统的范围:

体裁范围: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文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等

2、题材范围:“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美化、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3、语体范围

从语言方面来看:文言文和白话文

从风格方面来看: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4、章法范围:记叙文:顺序、描写方法

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议论文: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5、作者范围:古今中外代表作家

●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方面的方法性知识、文体知识、语文基础知识 ●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作为教科书的一个结构要素始于20世纪20年代穆济波《高级国语读本》,于文后附设“本篇研究”(即思考性问题)。根据功能有:理解性的、记忆性和应用性的 ●导学系统:

编辑说明,目录(表),单元学习要求,课文预习提示,课文自读提示,课文注释,参考资料,某些附录材料等(2)语文教科书的类型

(一)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

1、分编型:指将各个系统分开来进行编制,或是在一本书里分成几大板块,或是分成几本课本来编。

民国初谢蒙《国文教本》首次尝试以文体分编之体例。★多分法,如1982年高中:(课内部分)——《写作与说话》;《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部分)——《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 ★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

文学与汉语分编

阅读与写作分编——1982的初中《阅读》和《作文●

汉语》

2、合编型:指将各个系统混合在 一起进行编制。单元编排的首创——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

3、无逻辑关联的独立文选型

4、有逻辑关联的单元型

组织单元标准:文体、语体、内容(主题)、话题、知识、能力等

现代意义上以一组文章为范例、有较严密的助读和作业系统,有教学法功能的单元型始于20C三四十年代,当时以1935年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1945年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为典型。●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单元组合的成熟 特点:★108课——108个单元

★文言、语体混编,以语体文为主

★用单元目标即“文话”串联“选文”文法或修辞“习问 ”

★文话——写于“课前”的话,相当于单元说明

★选文——每课两三篇选文

★文法或修辞——每个单元配有语基类识

★习问

——课后思考、练习题

(二)从编制的线索来看

1、文选型:以范文为主体,一般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中心

2、理规式:以现成的知识为中心,主要是写作或听说的教科书或教科书中的写作和听说部分。民国初庄庆祥《共和国教科书文法要略》,将一部分语文知识抽取出来另编教科书。开理规式之先河。

如高原、刘朏朏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课本》 ●教科书的版本:

一纲一本:建国至文革

一纲多本:清末至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多纲多本:21世纪

第一批:初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高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山东人民版

3、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其功能发挥方式(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

(1)定篇与文化、文学素养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通常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篇目。

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本身即为语文课程目的之一,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文学素养的途径之一就是以明确规定的定篇来呈现。

(2)定篇的课程内容

a从进入教科书的方式来看,作为定篇的选文应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选文应是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理解和领会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于“理解和领会”这一目的。b对于“定篇”的选文,能成为现实课程内容的并非诗文本身,通常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的“权威的阐释”—表现为注释、导读、提示、旁批、总评及课后习题的指向。

c对“定篇”的分析和评价应是有“标准答案”的(但不是唯一的)。所谓的“标准”通常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所认可的。(3)定篇的功能发挥方式

在于彻底、清晰、领会作品,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这一目的

● 例文(1)“例文”的实质

旨在学习选文生动形象显现出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的点来作为例子,即为“例文”的实质。

它是为相对外在于选文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和策略等服务的,相当于“直观的教具”。(2)“例文”进入教材的方式

1、“例文”不要求是完整的篇,有时可能是一段话、一句话即可。

2、为了达到多角度地例证“概念(知识)”,可以用不同的变式、用多篇“例文”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内涵。

3、“例文”所例证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课程内容不会因为学生等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样本(1)“样本”的实质

旨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技能和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怎样写”首先是知识,但这类知识是会随着学习技能而有不同的呈现,而技能的掌握是随选文而实现的。

这一类性质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体验,而非预先确定的。(2)“样本”进入教材的方式

a作为“样本”的选文,与“定篇”一样,也是同时教学与“样本”相关的多个方面,但这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或权威的阐释,而是在根据选文的特点 的基础上,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写或鉴赏水平的现实状况。

b在“目标”取向上,通常是“表现性目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用件

(1)“用件”的实质

“用件”类的选文,教学时关注的是选文自身的内容,即选文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只关注其逻辑的合理性,说得对不对、通不通,而不关注其说得好不好。

其实质在于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了解所讲事物。

(2)“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借助于选文所讲的内容去从事与该选文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最突出的特点:可随意更换(3)“用件”选文的种类 a语文知识性的文

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怎样写总结》《语言的演变》

b提供资料文

如: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料

c引起议题文

议题可是语文方面的,也可是社会、政治、人生方面

如:《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十四、语文教学中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1、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即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帅意识。各地区、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除此,“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对语文教师,《课程标准》要求其“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点 ● 多样性。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的不同,可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2)按空间分布的不同,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

(3)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非生命载体形式和生命载体形式(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能感观的实物资源,如教材、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等。

隐性: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5)按照性质,可以将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和网络性。

●具体性。

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又呈现出具体性的特点。●多质性

同一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间接性——价值潜在性

需要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加工。●语文味

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探寻语文课程资源所应具有的“语文味”。(1)文化性、思想性。如,将孔庙里的石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儒家经典(如《论语》),了解儒家文化;将一些抗日时期的照片和现代化建设的照片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诗篇(如《我爱这土地》),培养民族自豪感。

(2)言语性、工具性。

应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维度来进行开发,比如,广告语的开发是为了让学生依据自己习得的语文知识来进行评定,报告会、演讲会的开发更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结合运用。

3、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促进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

(2)实现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密集化(3)凸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

4、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了解)

(一)目的性原则——利于教学目标实现

(二)开放性原则————类型、空间、途径等丰富、多样

(三)科学性原则——包括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主体——教师、学生

教学中介——课文

教学环境——区域、地域、学校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条件——人力、财力

(四)优先性原则

物质层面:语文教材(专指层面)优先

人力层面:内行优先

筛选维度: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度、与师生的适切度,如

《灯〉定位于情感教学之备课

(五)经济性原则(时间、空间、人力、财力、效果)

(六)灵活性原则(难易程度,课程意义,教学价值,应用倾向)

十五、教学目标设计

1、内涵和作用

(1)“教学目标”的内涵: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2)地位和作用: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使用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确立依据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单元章节的要求、课文的具体特点、课时教学的任务、教学对象的实际)

3、教学目标的类别

★知识目标:包括知识的回忆与再认识。

★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比较与分析、阅读与写作、口头交际等。

★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思想、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等。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并自发地在课后去关注有关知识,甚至爱上这门学科,乃至选择相关

专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语文学科还要注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陶冶其情操。

4、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表述方式

a、认知观: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多用含义模糊的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形成”等; b、行为观:以可观察、可量化的外显行为来描述。c、内外结合法

(2)目标表述的要素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

★ 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 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行为对象)。

十六、单项技能(导语、提问、板书)

1、导入

也称导语,即在一堂课的开头3分钟左右,教师在讲新课前的为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而所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

●导入意义和基本要求(1)意义

★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明确学习目的,突出重点。

(2)基本要求

求精,要有概括性;求疑,要有启发性 ;求巧,要有趣味性;求准,要有协调性 ●导入结构

引起注意——激发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导入类型: 激情型、激趣型、激思型

●导入方法: 经验导入,激趣法——讲故事、讲笑话、谜语等,借助音乐创设情景,借助诗意语言创设情境法,设疑导入,新旧联系导入法,引用名诗、名句、名言,移植相关知识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直观/实验演示法,释题导入

2、提问

●问题类型:

对应语文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由低到高)

认知性——理解性——评价性——创造性 ●有效提问的策略

目的性策略、发散性策略、系统性策略(相互联系,有序循序;问题排列有总分和串联式)、明确性策略(问题明了确凿——关注问题的合理性;问域边界清晰——关注问题的明确性)

启发性策略(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问题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问题的“问点”角度要合宜。两个基本策略:矛盾策略和具体策略(易忽略处提问,深题浅问、化大为小))

趣味性策略(采用曲问策略,抓住关键处提问)多样化策略(问题的水平层次应多样化;表述方式应多样化;角度应多样化;主体应多样化:教师、学生)民主性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使答者与非答者全体得益;注意避免“关系户”现象,)

★其他发问技巧:

表意连贯:语气连贯、句式完整、一气呵成,忌中途插说。语速适中,注意停顿。候答、理答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要求

鲜明的目的性:板书一定要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不能无的放矢,乱写一气。

明确的针对性:板书设计既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定向,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反应,提高他们理解、记忆的效率。

高度的概括性:板书应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的高度概括,要用最浓缩的精炼文字表达。如《故都的秋》

清晰的条理性:

周密的计划性:教学目的、什么形式、什么时机

适当的灵活性:教学中,及时修改、增减甚至重新设计,因文因人因时制宜。

整体的艺术性:字形的正确工整,均衡又不单调的板面排列,板书内容与所授课的吻合,前后出现的顺序,板书时机的掌握。

●板书类型

1、从板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分 ★提要式板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注意:

1、提要须准确;

2、提要具有概括性。

★流线式板书:适宜于情节复杂的小说等课文,可再现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灵活多变,富有流动的美感。《促织》 ★对比式板书:突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

★回目法板书:最适于教学叙事性强的小说,它采用工整、巧妙的对偶句式,简洁地概括每部分的情节内容,清晰地显示故事发展的脉络与过程。《群英会蒋干中计》

★列表式板书:条理清晰,事物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分明,学生一目了然。尤适用于人物、事件间关系较复杂的课文。《药》 ★表情式板书:抓住主要人物的表情来设计。

《卖蟹》文中,小姑娘是一位单纯、活泼、美丽的渔家少女,她在蟹市上卖蟹,与众多买蟹者交往,始终公平交易,以诚相待,笑脸相迎,文中共写了她面部表情的十“笑”,每次“笑”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小姑娘是美丽的,她的“笑”更是心灵的写照。

★回环式板书:趣味性强《食物从何处来》

★图示式板书:直观明朗,一目了然,多用于实体性说明文,尤是建筑物说明文。如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点睛式板书:文章关键字词。《卖蟹》

2、从板书内容切入方式来分

依据文章思路,依据课文线索,依据课文结构,依据课文题目,依据课文内在关系

十七、语文教案设计技能

●编撰教案

1、教案类型

训练项目:阅读教案、写作教案、口语交际教案、语文基础知识教案 形式:文字式教案、图表式教案、习题式教案等 容量:单元教案、单篇教案等 详略: 详案:内容全面、具体

简案:只展示基本内容,除必要项目外只对二级编写项目做大致记述

微案:只有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 ●教案编写格式(要素和步骤)

课题:课文标题或训练内容题目,一行正中;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讲评课、复习课、考核课、活动课;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所需课时数;教学过程(即“教学程序”)(主体);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又称教学小结、教学回顾

●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上一篇:石油天然气装备概述下一篇: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