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2024-05-01

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共8篇)

篇1: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

0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0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0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一是给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提高语文素质。

1.、倡导个性化教学,实现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倡导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

3、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采,能够欣赏并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的过程。人有个性才有创造,与别人不同才可谓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学理念。

4、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语文教育应使学生在以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关心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5、《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强调感受、体验与合作,注重思考、探究与表现”语文学科是充满感受与体验的学科。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感受和对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切实体验,不断积累素材,积淀情感。

6、儿童喜欢交往,乐于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育应通过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代表作意识与交往技巧。人的社会化要通过合作与交往才能实现。让学生在合作与交往中人才能学会生存,掌握生活本领,才能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丰富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究的有效载体,而不是有意与无意间压抑或剥夺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欲望。儿童的表现是内在思想的自然流露,天真活泼,童趣十足,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儿童行为方式。这正是儿童独具特色的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行为受到强化后会进一步促进和激活儿童内在的心理活动。

8、“语文教育应重视儿童在感受、理解和体验之后的行为表现”并使这种行为通过教师的强化后成为进一步激发儿童思考的有效刺激物。使儿童的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表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不断进行提炼与升华。使语文学习过程与儿童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机协调起来。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10、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正是锻炼思维、展现个性和磨炼意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经历和付出的,这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资”。

11、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12、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育观念的改变的重要标志。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销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异已的外在控制力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1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思想文化内容的影响。时代的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语言语教育受到批评的大背景正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

1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协调起来。

篇2: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镇海区2003年中考语文评估分析

区教研室张兆虎

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卷同去年相比,无论从题型、题量,还是题目的难度来说,都保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命题者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中考考纲说明,联系我市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实际,不出难题、怪题、偏题,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部分题目紧跟全国中考改革的形势,有创新精神,增加了开放型的题量,特别是话题作文,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尽管对少部分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但绝大多数考生还是有话可说,比较准确地考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实水平,也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和考生的好评。下面就我区今年中考的实际情况作一下简单的评估分析。

一、总体情况

今年我区参加中考的考生共有3206名,比去年增加了261名,经过区教

研室抽调力量,统一阅卷,我区中考语文的平均分为87.02,略低于去年的87.75,合格率为86.32%,优秀率为31.88%,比去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其中,合格率在90%以上的有6所学校,几近一半,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全区各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蛟川书院的合格率为100%,平均分为100.3,优秀率83.42,再创新高。虽然上一学期,我们经历了“非典”的干扰,考生人数又增加了这么多,但是,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应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具体分析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还是由五大块组成,分别为听记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和作文题。下面,我就根据这次阅卷的情况,作一

下具体的分析。

1、听记题

本次中考的听记材料为一篇人物小通讯,题目是《永远99分》。从考

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抽样10本,共298份试卷,平均得分为8.45分。

听记题满分为10分,共有4个小题,得分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为3、2、4、1。其中第1小题为选择题,错的同学比较多,关键是在听的时候没有听仔细,不少学生把(B)选为(D)了,把“许多作品”几个字理解为所有的作品,都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所以导致失分。

第4小题是道问答题,也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或多或少地被扣了分,主

要原因是在回答时没有能够抓住要点,或者语言表达不清楚,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在平时进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还缺乏能力的培养和严格的训练。至于学生在答题中所出现的一些错别字,这也是应该在平时加以注意的。

2、填空题

同去年一样,今年的中考语文填空题应该说难度不是很大,也有一道

加分题。其中诗词部分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有5分,古文占2分,乡土教材占1分,现代文占2分。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比较低,我们抽样90份,平均得分只有6.2分,主要还是错在错别字上。还有就是漏写,比如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中的“海燕”给漏了写的同学就有不少。“赤壁之战”的“壁”写成“璧”,“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写成“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写成“竟”等等,说明学生平时对错别字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上加以注意。另外,乡土教材中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一道文学常识题也有部分学生给扣了分,实在有点儿可惜。

加分题是一道拓展型的题目,要求写出两个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可能这道题目我们在中考复习的时候,曾经作过强调,有不少学校也做过练习,所以加分题得分率是比较高的,90份试卷中平均得分为1.47分,其中得满分的有43人。满分率为48%。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1、错别字仍然比较多,像“三顾茅庐”的“茅”字,不是少了一撇,就是写成“毛”字;“草船借箭”的“箭”,干脆就写成宝剑的“剑”了。

2、人物错位。比如,有同学把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写成是周瑜三顾茅庐,也有的写成曹操三顾茅庐等等,闹了笑话。

3、取三国故事,但不是成语。如:六出祁山、火烧连营、单骑救主等等。另外,还有把歇后语误作成语的,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是要扣分的。明年的中考,填空题还是有的,可能难度会稍微增加一些,特别是对

一些古诗词中的名句,需要理解它的含义,不是简单的会背诵就行了。根据今年各地中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来看,整合题也似乎颇有可能,因此,希望有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中考复习中,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3、现代文阅读题

本次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一共为三个语段,分别是议论文、说

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选自教科书第五册第12课的《杂感两篇》,题目是《最先与最后》,抽样调查87份试卷,平均得分为8.51分,得分率为77.4%。说明文的题目是《保护湿地》,抽样调查120份,平均得分为6.14分,得分率是61.4%。记叙文也是选自课外的,文章的题目是《帽子的故事》,抽样调查119份,平均得分7.4分,得分率仅为56.9%。

从以上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的确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

弱环节。学生反映最怕的是现代文阅读,拿到题目有时候感到无从下手,答题以后,明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分数扣起来却很厉害。我们从阅卷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主要扣分的原因有以下几处:

① 错别字比较多。比如,把“处世金针”的“世”,写成“事”;“过

度开发利用”的“度”写成“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错别字的纠正。

② 对某些字、词还不够理解。比如,“难堪”一词的解释,有许多学

生都给扣了分;就连课文里出现过的,老师平时也解释过的,像“不耻最后”的意思,也有不少同学理解错误。

③ 答题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比如,第11小题,三个“不为”,有的同学只写了一个或两个;第17小题,要求学生回答保护湿地可以采取

哪些措施,学生的回答过于笼统,而且不能利用原文来进行回答,扣分实在有点可惜。有的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没有把握好回答问题的角度,同一种意思翻来覆去地要讲上好几遍,结果,想要表达的意思仍然没有表达清楚,这样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另外,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一些考生可能比较紧张,造成审题不够

仔细,答非所问的现像也时有发现。比如,第2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写出文章末段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有的学生答成省略的作用了,也白白地给扣了分。

4、文言文阅读题

今年我市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题仍然由两个语段组成,其中一段选

自第五册教材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另一段选自《列子·说符》,共7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文言文翻译等方面掌握的程度,应该说,难度不是很大。

《捕蛇者说》共3个小题,满分为8分。从90份试卷的抽样调查来看,得分情况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平均分为5.94分,得分率是74.3%,其中得满分的有30人,占了三分之一。

课外选的那段文言文,抽样调查87份,情况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

总得分率仅为59.2%,而且,很少有拿满分的同学。

主要扣分的地方有下面几处:

① 第23小题对四个字的解释,学生把握得不是很好。比如:把“汪

然出涕曰” 的“涕”(眼泪)误解为鼻涕和眼泪,或解释为流泪;把“吾将哀而生之乎”的“生”,没有正确写出它的使动用法:把“而乡邻之生日蹙”的“日”,应该解释为“一天比一天”,而误解为“每天”、“天天”或“一天又一天”;把“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的“是”,误解为判断词。② 第25小题要求学生回答,“蒋氏的话通过对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

现实”?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没有抓住本质的东西,没有点出赋税严重或苛政厉害,只是笼统地写了一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种情况都要给扣去一分。另外,错别字也比较多,例如:把“赋税”写成“复税”,把“苛政”写成“科政”“苛征”,把“民不聊生”的“聊”写成“了”、“潦”,把“厉害”写成“历害”、“利害”等等。

③ 第28小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大部分学生把“向者”错误翻

译成“一向”、“以前”、“从前”等,没有从整个句子的语言环境去理解,把“岂能无怪哉”的“怪”,理解成“责怪”,而且,在翻译中把“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给翻译成“狗看见你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却穿了黑的”闹了笑话。

④ 第29小题实际上也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回答从这则小故事中

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领悟,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再加上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段古文,所以,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比如:做事要实事求是啊,不能以强欺弱啊,不要黑白不分啊,不要是非颠倒啊,等等,这与参考答案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5、作文题

话题作文似乎成了这几年中考作文的主打产品了,和考前猜测的一样,今年我市中考语文的作文,又是话题作文,话题为“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见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字数不少与500字。

命题者的意图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希望通过作文,来达到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阅卷的情况来看,本次作文选材的余地比较大,比较贴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特别是作文话题前的提示语,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很少有学生写的文章离题、跑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有些文章构思精巧,内容详实,谋篇布局合理,文采优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作文的优秀率比去年是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抽样调查了几百份试卷,平均分都在37—39分之间,优秀率(40分以上)也几近三分之一。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三类卷也比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题材陈旧,结构雷同,思想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而且卷面不整,书写模糊、潦草,错别字多,有部分学生的作文语句也尚欠通顺,有不少语病。更不应该的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绝个别考生的作文,明显地模仿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某篇优秀中考作文,这种现象希望在今后的阅卷中不再出现。

三、几点思考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

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训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初中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更有其非常重要的独特地位。

这一点从新课程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来:在初中阶段,只有语文,每周课时,三个学年都安排了5教时,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联系近几年中考阅卷的情况和我们镇海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本人

有以下几点思考,给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

1、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条,即: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要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改变以前的那套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以前所说的听说读

写能力了,还包括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等,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要改进老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通过教学调研和平时的推门听课,我发现,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所采取的还是老的那套教学方法,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从头一讲到底。虽然有部分教师也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但是,语文课总的看来,学生还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我在以前几年的中考评估分析中也曾经指出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实际上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几年不变,还是固定的模式,从头至尾一讲到底,不管学生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学生在下面听课,不打瞌睡才怪呢!再加上我们现在有些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基础又差,又不想学习,这样,要真正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桩事!

记得我们在读初中时候的一位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70%以上是要靠自己学的,而只有培养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他才会多去下工夫,那么,我们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以适应学生不断增强的求知欲望呢?当然,正常的课堂教学常规还是必需的,尤其在初一起始年级,一进中学的校门,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常规教育,包括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勤记听课笔记、注意书写规范、多做知识积累等工作,教师要多检查,多表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一种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我想,语文成绩肯定是能够上来的。

3、教师要继续加强学习,重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学习,吃老本,那是万万行不通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在大多数领域,你多少总要懂一点,也就是说,要是一位杂家。

明年9月1日起,我区也将实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行新教材。新教材的课文三分之二以上,是我们以前所完全陌生的,这就给我们教师的备课、上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都要抽空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研室也决定,从本学期起,将对全区初中教师进行一次有关新课程标准的通识培训。

2004年的中考,估计也会有一些大的变动,试卷增加一些开放型、整合型的题目,是完全可能的,作文也不一定仍然是话题作文的老面孔,因此,我希望我们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继续努力,争取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镇海区教研室张兆虎

篇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一、课堂教学的变化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民主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内容更丰富。

1.课堂教学更民主

[案例1]我在教《练习5》中的“学习字词句”时 ,要求学生涂上颜色,使这幅秋天的图画更美,一位小朋友说:“老师,秋天的树叶黄了,飘下来像蝴蝶,我把树叶涂上黄色。”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另一位小朋友急忙站起来说:“老师,秋天里有的树叶是绿色的,我把树叶涂成绿色,这样,秋天就更美了。”我投去了赞许的眼光。

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会多给他们一些关爱,投去一道赞许的目光,露出一次善意的微笑,说出一句肯定的话语,送出一颗鼓励的红五星。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活而不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2.课堂气氛更活跃

现在的课堂,老师不再只信教参,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什么对学生是好的,怎样教对学生是有利,就教什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活”了。

[案例2]我在教《家》这篇课文后 ,进行了拓展说话 ,仿照课文中的例句,说一说———“是的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夜空是星星的家。”

“公园是花儿的家。”

“森林是动物的家。”

“海洋是蓝鲸的家。”

然后,我请学生拿出彩笔画一画。在蓝蓝的夜空中有无数颗星星,它们正眨着眼睛冲大家顽皮地笑着;广阔的公园里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动物们正举行演唱会;调皮的小蓝鲸正在大海中喷水柱。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多么丰富。这一节课的气氛相当活跃课堂中“绿”意盎然。这堂课,我把语文教学和画画、说话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活”字,体现了学科融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一个“活”的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3.课堂内容更丰富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完成书本上的内容为唯一任务,其实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现在的教师尽可能地丰富课堂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语文书上的儿歌很多,插图很美,很有诗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编编儿歌,或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让孩子们尽情抒发情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

[案例3]我在教“九九歌”之后 ,根据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一九二九天气冷了,小朋友都不愿意伸出手来干活;三九四九天气更冷了,小朋友可以在河里滑冰;五九六九天气转暖了,河边杨柳露出嫩芽;七九河里的冰融化了;八九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九九加一九,黄牛在田里耕地,农民伯伯开始播种。

这堂语文课,孩子非常乐意讲,讲得非常精彩。课程改革使课文教学内容更丰富,适度的课堂延伸、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堂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二、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案例4]学习《东方明珠》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自己的方法背诵课文。有的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背课文,有的边读课文边看着插图背课文,学生一会儿就把课文背出来,整个课堂显得轻松、愉快。

新课程的教材通过多种形式体现了学生主动学、自主学的意图,注重学生自得、自悟。我在课堂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画、我会说、我会连”等练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只有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

[案例5]我在教学生学拼音时 ,就进行合作训练 ,一开始 ,我请一位学生和我一起合作,如师说:“像个6字是什么? ”生答:“像个6字bbb。”学生急切地想试一试,他们同桌进行的“你问我答,你指我读”合作有模有样,老师再进行适当指导,效果不错。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还想出很多合作方法,如“你读我听、你听我背、你说我写、你读我跟、你问我答”等形式的合作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合作的学习效率就一定会逐渐提高。

3.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连接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案例6]我在教学《怀素写字》这篇课文时 ,学生边饶有兴趣地拼读课文,边思考怀素是怎样成为一个书法家的。突然,有个学生拿着书跑到我面前,指着“好”字一本正经说:“老师,书上拼音写错了! 这个字念‘hǎo’,怎么会念‘hào’呢? 肯定是写错了! ”看他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我不忍心打击他,笑着说:“你觉得可能会声调标错吗 ? 编书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是很有本事的,你下去再读一读,想一想,好吗? ”接着,许多小手举起来,有的孩子说:“没有搞错,这里的‘长大’的长读zhǎng,妈妈教过我读cháng。”有的孩子说:“对了,‘背书’的‘背’和‘背包’的‘背’是同一个字 ,也是不一样的读音。”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过程,从中获得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设计一些探究方法,如“我来试一试、我来说一说、我来做一做、我来玩一玩、我来比一比”,给学生提供机会,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篇4: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语文课堂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指符合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艺术性指课堂教学要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艺术课。语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其内涵和外延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科学的教法,艺术化地驾驭课堂,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如沐春风、学而不倦。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范畴被概括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样几个固定的模板,不少教师上课程式化,千师一面、千课一面的现象严重。为了适应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需要,语文教学内容和渠道就必须相应地向多维空间拓展。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烦琐语法上去认识字、词、句、篇等语言现象,而要进一步向文本深处、广处挖掘,尽力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

在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为语文学习的第二渠道,加强学校语文环境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获得更为丰富的营养,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动作的过程,诵读时,通过抑扬顿挫、轻重徐疾的语调、语速变化,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文章不厌百回读”,对一些课外名篇名段不妨要求学生背诵。诵读和领悟是相互促进的,领悟文本思路有利于诵读,诵读又加深对文本的领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人物专访、征文、演讲、辩论、办手抄报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二、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语言。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应“退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历史。既然讲授不重要,教学语言也就不必考究。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言教与身教,身教具有榜样的力量,言教具有感召的魅力。且不说前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仅是言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学和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动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主要手段是语言——清新、优美、激情、豪迈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扬帆远航。

二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优的名篇,学生自己阅读或许颇有兴趣,但经过教师课堂上大“嚼”之后,再教给学生,多数学生便感到味同嚼蜡了。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好心地越俎代庖,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客观上舍弃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环节。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大胆想像,积极探索求异,勇于进行发散性创造。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目的,就教他们按照直接的目的去做。如果学生练习口语,就教他们直接学说话,学演讲;要学生阅读书报,就带他们走进图书室,挑选合适的读物,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教师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天地,学生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的活力来自创新。教学中巧妙地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向,勇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教师针对教材中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鲜活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充分讲究民主,尊重学生人格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不讽刺控挖苦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要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优秀生要谦虚,不歧视后进生;后进生要自强不息,勇于赶超。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取得新收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规律的运用又是灵活多样的。为了顺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主动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自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5:树立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语文多元教学,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捕捉动态生成等等,从各个层面对语文教学理念进行探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意识所造成的教学专制漠视了师生人格平等,尊卑之别隔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纽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志趣和思维,将学生异化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陈旧的师生观念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追求一种充满爱、富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其次以尊重来赢得学生的信任,转变自身角色,不把自己和学生对立或隔离开来,而是主动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再次,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观念上教师要从片面注重智育转变为全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要加入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关系反映了两者在地位上的平等性,有利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二、开展语文多元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由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

粉笔构成的较为单一的讲授方式将与电脑多媒体有机组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比别的学科教材含更有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又可以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这样就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受到美的熏陶,把握美的真谛,并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学校通过建立校园网,让电脑走进课堂,教师凭借电脑多媒体提供的技术优势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信息。还可以通过上网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站中去找、去读。学生去寻找、下载有关资料时,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同时大量、广泛地阅读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三、教师“自悟”,提升自我教学结束后,比如每一堂课下来,教师或多或少有感于自己的课堂或学生,每天批改完学生的作业,每次考试阅卷之后,教师都有很多的感慨,在提倡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自悟求提高,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不足之处,分析知识点讲解是否到位,课堂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活动组织是否恰当,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对你的是否教学满意,今后怎样改进,怎样弥补?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

于教师真正走出疲劳教学的误区,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只觉、表象,遵循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形式。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小学生要认真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内涵是客观存在的,词或词组是表达概念的符号。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如果词语概念不清,就会用词不准确,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所以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例如教“赛跑”一词时,教师问:“什么叫做赛跑?”学生回答:“赛跑就是拼命地跑。”显然,这样的回答只反映了这个概念的一些表明属性。教师接下来问:“只有一个人拼命地跑就是赛跑吗?”这一问,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回答不全面,补充说:“一个人跑不行,要有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跑,才叫赛跑。”教师又追问:“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慢慢地跑,或者有的前面跑,有的在后面跑,也叫做赛跑吗?”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确了:“赛跑就是几个人在同一起跑线同时快速跑的看谁跑得快的竞赛活动。”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五、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因此,教师要重新确立语文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激活生成。

学生的发言、发问、争论、错误都可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甚至放弃原先设计的教学资源,使用好这些生成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天早读课上,教室里书声朗朗,突然有同学惊叫:“大树倒了!”学生们都十分惊奇,立刻走到窗前,有的说树为什么就倒了呢?有的说树倒了多可惜啊!我们听不见鸟儿唧唧喳喳的欢叫声,看不见绿色的枝叶,闻不到树木的清香;有的说树倒得很快,可是一棵树苗到长大成材需要20年的时间,就这样连根拔起,真是太可惜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就要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以自己的语言和积淀及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学生们各抒己见,这就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切入点。

篇6:语文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巴师附小 陆凤鸣

近段时间,我参加教师远程培训,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有所收获。特别深刻的感受是: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四种现代教学理念:

1、应当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

2、应当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1)要活用新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2)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班本语文教材。

(3)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3、应当树立新的目标理念:变“片面”为“全面”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1)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2)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

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4、应当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 我们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变“功利性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这种功利性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篇7: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在这样一个将实用功利哲学发挥到极致的消费主义年代里,语文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人文使命和审美使命,怎样与时代构成交融和批判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当今人文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十年内,关于中学教学,政治和语文遭受了近于灭顶之灾的指责(对语文的似乎要更严厉一些),尽管这些指责不乏偏激之词,但从某一个侧面却表明:过往那种沿袭前苏联的中学语文的工具理性教学模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甚至窒息了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审美探知激情。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中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改编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较之于过去要广阔很多的审美视野,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研讨、评介文学作品的能力,而语文读本的出现,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虽主要用于课外阅读,却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高中(包括初中)语文教材的演进,实际上表明了高中语文教学界教学理念的提升,开始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将教学篇目当成一个个豆腐块的工具论模式,而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理念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在高中语文(包括初中语文)教学在进行较大规模改革的同时,大学语文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了。大学语文到底有着怎样的使命、教学目的,及与高中语文的差异性一直都是不太明朗的。而一部几乎全是文言文的大学语文课本,到底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提供了多大程度的接受空间,实在令人思考。正是出于对现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质疑,近年来出现了几套由着名学者编纂的课本,很有新意,如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马原、南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新读本》,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这些有深度的课本的面世而有很大的改观。其实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语文在很多大学里连生存都很成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从理论上理清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的关系,学生们在经过12年的语文学习之后,有必要在大学里再学习语文这一课程吗?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 大学语文的基本功能应该明确的是,中学的语文教育为一个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一定基础,那为什么还要开设大学语文(尤其在众多理工科院校中)呢?实际上,从审美接受来说,中学较注重文本分析,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则无时间进行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又囿于课时限制,学生自我体会和总体关照的可能性有限,最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许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提高。中学语文当然也选人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但却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其选用的篇目包含了较多数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而大学语文则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在教材的编定和教学重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审美性和人文性。不必局限于单篇诗歌和文章的细致末节的赏析上。不是说文学就没有功利性,但文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其教育功能和应用功能则应淡化,那么大学语文中一些教化色彩过重的作品可以剔除,应用类型的作品也可少选,如一定要选的话,可以附录于书后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但不应占据正常课时。

从以上表述,可以得知,在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其教学理念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欣赏功底了,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来说,则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大学阶段继续学习语文。比如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李煜和李清照的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和《一剪梅》等,但这两个词人对词的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以及词的总体文学审美特征可能来不及了解。那么,在大学阶段,就有必要对这两个词人的总体创作进行点评,可以选择另两首作品,结合词的发展特征来讲授,而且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像中学教学的细致解读,而将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分析上。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古典文体的整体认识,提高对词的独立鉴赏能力。

二、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 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关于大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有一个争议性的话题,即是否有必要按文学史脉络编排。的确,在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中,是按历朝历代面面俱到数人头排名篇的,缺少一个目标上的明确定位。而目前由于大学语文普遍不受重视的实际情况,很多中文学者不愿讲授大学语文,很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急促地走上了讲台,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在本科乃至硕士阶段的文学史授课方式带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但这种授课方式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有一定难度,而且重点不突出,而像中学教学那样按文体分类,着眼于文章学的思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等,对于大学语文来说显得缺少新意,也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初衷不太符合。

就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文学史的思路不应完全摒弃,对于大学生来说,即使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也应该具有一定文学史知识,而鉴于这些学生长于理论思维的优势,给予一定的文学知识讲授,反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而是说在授课过程中,审美视野可适当扩大一些,既有一定的文学史和文化知识,也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具体授课中,教师们可以制作一些课件,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中学课本中已经选人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多从人类异化的角度来讲授这部作品,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可能仍不太了解。

到了大学之后,语文教学完全可以结合更多的现代主义作品(可分为精读和泛读,加大文本的选人),从文化思潮和文学演进的角度来讲授现代主义,但又不是像中文系的学生那样系统的学习外国文学史。

在此之前,可以结合《红与黑》等作品来讲授一下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一大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再结合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学生就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有就可以独立进行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了。而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即是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进行太过细致的文本讲解可能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树立现代人格。培养人文素质— — 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自古中国存在着“文以载道”的文艺观,文学承担着相当沉重的道德义务,而实际上文学更多是属于审美的艺术范畴,对美的本质力量的追求,对现代人格的宏扬,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大学语文不应该与中学语文对立起来,而应该互通有无,互相弥补。不是说中学语文不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而是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专业化的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的现代人格和审美能力,就应该进一步学习语文,而不应仅在本专业的圈子里打转。

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性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和追求,这些都是现代性话题,难道不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注意的吗?大学的专业性导向在过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专门人才,但忽视文科教育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缺少世界性的全局眼光,而少了文化内涵的沉淀。

这方面,清华大学有着惨痛的教训,清华的学生以专业严谨着称,同时也被贯以“工匠”的恶名。造就世界一流的大学,无法想像在没有深厚的人文背景的情况下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文以载道意义上的道德培养、思想培养,而是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培养,那些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难道对大学生们真的就没有吸引力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尽管网上的文学作品多粗糙,但大学生却很喜欢,原因复杂,未必没有对文学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一原因。当西方初人中学的孩子就开始欣赏“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句子的时候,我们又何必怀疑中国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即在于此。从表面看来,大学语文并不具备太大的实用性,但实际上,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理工科学生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写作能力,而文学审美修养的提高往往也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的进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那里找到佐证。

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即在于:树立现代人格,培养人文素质,并不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立竿见影的„实用“15知识。如果还仅仅局限于从培养学生实用写作的功利角度,这门课程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的,谁知道它明天是不是被别的更具有前瞻性的本专业课程所挤掉呢?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是相辅相成的,与此同时,中学语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是仅为大学语文打基础而存在的,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互动关系,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两者却有些脱节,一个明显例证就是课本中有大量重复性的篇目,即使大学教师再怎么花样百出、舌灿莲花,也是有限的。

篇8:以赏识理念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一、赏识, 要求于语文课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劳动, 这种“劳动”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需要与价值观, 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 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课必须“读书为主, 学生为主, 自学为主”, 就是以学生为主。不以学生为主, 往往就是教师自我欣赏, 自我陶醉, 教师津津乐道, 口若悬河, 而学生则是云里雾里, 稀里糊涂。

不少教师喜欢包办代替, 牵着学生鼻子走, 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这怎么能将阅读的文章含义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认识, 作为学生的座右铭, 让学生终身不忘呢?因此, 在课堂中, 教师只能当导演, 适时鼓励, 不断赏识, 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 让学生做主角。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能只停留在嘴上, 而应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渗透于环节的细微之处。能否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在处理反馈信息中不轻易下结论, 做到充分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主人, 这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 也是衡量教师赏识理念强不强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常自然而然地暴露出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特别是在显然违背了教材的本意或教者的初衷时, 往往教师们就会板着面孔, “满堂灌”。因为这一答案的正确与否, 直接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这个节骨眼上, 性急的教师直接强行灌输, 主观武断地迫使学生不接受也得接受;能耐着性子的也是千方百计将学生的答案引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其实, 往往此时学生发散思维最活跃, 教师千万不可轻视。

二、赏识, 要求营造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大胆想象与创造的氛围

赏识不仅仅是“嘿!嘿!你真棒!”这种简单的打号子, 关键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 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 (会) 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近年来, 不少地方都倡导小组合作形式的座位方式, 这不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融合了赏识教育的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一会儿面向老师, 接受使命, 一会儿分组活动, 自成体系, 亮出底牌, 听取他论, 探索学习, 不断深化。课堂不再是常规下的法庭,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也不再是庭下的旁观者, 更不是随时听候传唤的教师观点的证人。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甚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了正方、反方,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双方各抒己见, 唇枪舌剑。请让我引用他上《落花生》一课的实录来看其课堂的氛围。

(话题:当代社会, 你要做怎样的人?为什么?)

反方甲:当代社会, 人贵在精明, 不能像花生那样老实, 否则容易被人骗了。

反方乙:默默无闻的人, 永远不会被发现, 有才会被埋没, 最后当然成不了才。

反方丙:因为默默无闻无闻的人不会被人发现, 因此我要做像苹果一样的人, 处事圆滑些。

正方甲:苹果太骄傲, 骄傲会落后!

正方乙: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正方丙:通过大家的辩论, 我思想发生了变化, 我要做一半“花生”, 一半“苹果”。这样, 既有真才实学, 又能及时表现自己。

学生间互不相让, 就是与台下的老师争论也不甘示弱。瞧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女孩, 竟把问题摆到了听课教师面前:

“在座的教师, 我想问一问你们, 你们想做‘苹果’, 还是想做‘花生’?”

“我还有一个问题, 你是想当名老师, 还是想当默默无闻的老师?”

思维多么活跃, 个性多么鲜明。她让我们看到了喷薄的太阳, 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敢想, 敢说, 有新意。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最佳境界、所追求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三、赏识, 要求在把握教学环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是让学生去造新型飞机、大炮与火箭, 不是让学生现在去申请专利, 而是要学生在课堂上敢想, 敢说, 有新意。疏忽了这一点, 往往往教师就觉得学生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大, 因而也就不去赏识学生了。

而事实上, 小学生是好表现自己的, 沉思熟虑心中有了答案的当然要表露给人看, 渴求别人的喝彩与掌声, 领略成功的喜悦, 就连只是微不足道的认识也要表现一番。如有个老师在《落花生》课上要学生说出桃子的好处, 这显然是想让学生汇报学习体会, 证明本课的教学成果, 可有个学生竟将“桃子一洗就能吃, 不要人费事”也摆出来了。学生都是好表现, 他认为这是别人疏忽的, 是自己的独树一帜, 当然获取同学、教师的赏识。如果教师对此漠然置之, 嗤之以鼻, 冷嘲热讽, 必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还怎么再去探索与思考呢?

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动态过程, 其间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若教师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及时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往往就会特别兴奋, 教学效果会十分明显。

上一篇:《忧天》阅读答案下一篇:城台中心学校消防安全动员部署阶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