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声音教学设计

2024-05-23

不同声音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不同声音教学设计

《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 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王国》中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在前三节基础上安排的。学生 了解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我们是如 何听到声音的。本课是继续引领学生对声音有更完整的认识。即:

1、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强弱,音调高低具体和什么因素有关。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活动一:欣赏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有所的不同。活动二:感受音量大小,探究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活动三:感受音调高低,并探究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和低音。

学情分析:各种声音充满学生的生活。

2、上音乐课学习音乐。

3、课外喜欢听歌曲。

4、对探究活动相对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

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假 设—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声音有大小和高低。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区分声音的高低。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能发声物体(如小铃铛、钢据条等)。教师准备:铝板琴、空塑料盒、橡皮筋、三角铁、铝板铝、双响筒、锣、笛子。

五、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料,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里,可以听到很多声音,这些声音都不一样,老师给大 家准备了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播放一段声音,并控制音量大小)

生:汇报,提出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声音”。(板书:不同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这一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有音色的区别,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二)充分感知,获取事实 师:什么情况下声音大,什么情况下声音小,我们先来猜一猜。下面请同学拿出一把小尺子,把它紧压在桌 子上,拨动它,让它发出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个声音,从侧面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首先由一段前后音量大小不同的音乐引入,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设计意图 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自己制造出大小不同的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 关。教师用钢尺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启发学生思考,音量大小不同时尺子的振动的幅度也是不同,不管学生 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

生:(实验并汇报)…… 师:科学上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板书)

师:(出示铝板琴,用力敲,音量大,轻敲音量小),用力敲)。如果我用同样的力敲铝板琴的铝板,发出 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声音会不一样呢? 学生:(提出声音除了音量外,还有高低的不同。师: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那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有低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塑料盒、皮筋,首先请你猜测一下,这个皮筋拉的越紧音调越高,还是皮筋松的 情况下,音调高?是粗的皮筋音调还是细的音调高。把你们小组的猜测写在实验表格上。同时请仔细阅读实 验的注意事项。生:小组做实验,交流汇报。[设计意图: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 设计意图 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帮他们完 善研究方案。即按橡皮筋松紧、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 步骤。接下来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实验方案,以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 指导学生在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尤其要认真观察发声体发声时的状态。通过小组间 的交流合作,实验观察,收集证据,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白:紧、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

生:用手捂住喉咙,发了一个低音1,再发一个高音1,体会手的感觉。

师总结:当皮筋紧、细的时候音调高,振动的快,当皮筋松、粗的时候音调低,振动的慢。其实决定音调高 低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铝板琴,就是长短决定音调高低,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这就要 我们的同学们要更多的去探究发现。

(三)、整理加工,开成结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音量、音调,请同学们在下面想一想如何才能利用身边材料制 造出不同的音量、音调呢?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乐器,有三角铁、铝板铝、双响筒、锣。我想讲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些乐器给制造 出不同的音量、不同的音调。

生:(上前演示)

师:一些音调和音量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编辑在一起,就可以演奏出非常美妙的音乐来。想不想听一听?但 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为老师点评一下。(笛子独奏《牧羊曲》)

生:(谈音调高低不同)。其实这笛子是已经做好的乐器,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样乐器呢?

师:(出示水琴)这就是老师自己做的一样乐器,能够演奏 1234567(演示),谁再来说一说,教师的这个水 琴是怎么做成的?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一首笛子或者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由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按照一定的规 设计意图 律编辑而成优美动听的音乐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应用,指导生活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应用到音量和音调的例子呢?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联系生活的实际,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天的 设计意图 研究在方法生活中的其它地方是也是可以用到的,让他们真正从心底里喜欢上科学课。](五)、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师:声音真的很奇妙,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伴随着优美的《蓝色多瑙河》,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 哪些知识?

师:最后老师要说你们是幸福的,为什么呢?你们能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可以听到 老师给你讲声音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但有一些人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你们了解他们的感受吗? 留一个作业,回家想个办法让你的耳朵听不见声音五分钟,把你的感觉以一篇日记的形式交上来。还有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制一件乐器。

[设计意图:教师例举先前学生提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他们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热情。再则,我想思想教育活动并不是语数的老师的专利,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推卸不了的责 任,让学生更有爱心,让他们关爱身边的残疾人,这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

篇2:不同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三个方面的不同。

2、能研究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对音调高低的影响。

3、做到注意倾听、仔细观察、乐于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三个方面的不同。教学难点:能研究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对音调高低的影响。教学准备:塑料托盘、橡皮筋、记录单;多媒体、铝片琴、吉他。教学过程:

一、听音辨人游戏,认识音色

1、做一个小游戏。教师介绍游戏名称和游戏规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

2、听声音判断是什么发出的?(狗、鸡、风、流水)

3、交流为什么能听出来?声音各具特色。(板书:音色)

二、认识音量与音调

1、想想:生活中各种声音还有什么不同?

2、展开交流,声音大小,高低、长短„„不同。(相机板书:大小、高低)

3、请学生制造大小不同的声音,一起进行拍掌活动——引导学生一起拍“声音小—大—小”,体验音量有大小。

4、你们看,声音有大有小,又强有弱,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音量。(板书)音量有大小、强弱不同。

5、帮助学生将音调高低与音量大小区分开。

①你说声音有高低不同,你能不能制造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②学生制造。

③同学们,这两个声音最大的不同是不是一个大一个小啊?这不就是音量的不同吗?

④这两个声音的确不同,高的声音我们听起来„„,低的声音听起来„„。还有谁会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学生制造。

(尖锐、清脆;低沉、浑厚)(板书)

6、小结:科学上,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声音的大小称为音量、而把声音的从清脆到低沉的这种变化称为音调高低。

7、下面老师要测测同学们的听力,老师搜集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听一听,辨一辨。

三、探究音调的高低与橡皮筋粗细、长短、松紧之间的关系。

1、学生提问,或教师发问:拨动琴弦为什么可以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2、学生做出预测: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等可能不同。

3、老师介绍材料:吉他,老师只有一把,可是橡皮筋和托盘却有一些,能不能用他们来做实验?打算怎么做?

4、师生进行讨论。

5、引导学生完善构思。

引导①要想研究橡皮筋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那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呢?(粗细、松紧)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第一次直接拨动,第二次用一只手抓住中间,拨动一半的长度)

引导②要想研究 橡皮筋的松紧对音调的影响,哪些条件不能改变呢?(粗细、长短)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第一次把橡皮筋套上,第二次先打结再套上)

引导③要想研究橡皮筋的粗细对音调的影响,哪些条件不能改变呢?(长短、松紧)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分别选用两根不同粗细的橡皮筋进行实验)

6、由于时间关系,大家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就可以了。(大屏幕出示“记录单”)介绍记录单的内容和填写方法。请大家选定研究内容,并完成相关设计。

7、选取分别研究不同内容的小组进行汇报。

8、交流: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安静、听仔细、看清楚、及时记录、轮流做一做)

9、学生实验。

10、汇报交流,教师采用大表格记录学生研究情况。

11、小结:音调高低与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有关,橡皮筋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研究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2、为什么橡皮筋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呢?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音色

音量

重 的小

音调

清脆 尖锐 音

篇3:语言文字学界应谛听多种不同声音

一、 在叙述我的观点之前, 我想先澄清几个概念。 (一) “繁体字”与“简体字”并不是一对科学的语言文字学术语, 它们并不能涵盖中国文字 (汉字) 的本质特征。 (二) “繁体字”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性质, 应还其本来面目, 正名为“正体字”或“正字”或“原字”。 (三) “简体字”与“简化字”的概念也并不等同。“简化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实行简化时造出的一个词语。“简体字”是与正体字相对而言的, 系指古人在书写、使用正体字时的一种笔划较为简单的写法。由于“繁体字”与“简化字”概念的人为植入, 在公民中造成了误导 (至少是变相误导) 。例如, 最新信息表明:国内一家大报在转载台湾媒体报道的一条消息时, 将出现在台湾屏东县上空的、由气球牵引的标语中的字样——“对党忠诚, 对人民忠诚”中的简化字错误地表述为“简体字”②。 (四) 在学术文章中我一直拒绝使用“普通话”这一不正确词语而坚持使用“国语”这一正确术语。笔者曾在2005年发表过《赞同“普通话”改称“国语”》③一文, 没料想近几年该文在网上的点击支持率极高, 这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二、 我基本上赞同季羡林先生关于国学的四点意见, 即“季四点”。

三、 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关于媒体给季羡林先生冠以“国学大师”头衔及季先生请辞一事。笔者认为, 尽管季先生学识渊博, 但他的学术涉猎与学术成就主要并不在国学领域, 故他请辞是合乎情理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季先生的谦逊,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季先生有自知之明。国学是一个庞大而精深的系统, 与语言、文学、文化关系极为密切, 与儒学、道学、佛学等关系更为密切;而“国学大师”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尊称, 一般学者即使是研究国学的中老年学者都很难走近。笔者认为, 当今之中国, 是一个与“国学”渐行渐远的时代, 目前已无人能够当得起“国学大师”的荣誉。现在不少国人 (包括媒体) 知识浅薄, 心态浮躁, 词汇贫乏并滥用词汇的现象相当严重。君不见“美女”满天飞?只要是女人一概都是美女, 这是违背起码的逻辑知识的, 也是时代的悲哀。于是, 只要是有学问的人也可以随便冠以“大师”称号, 正反映了这一庸俗社会现象的现实性与荒谬性。

四、 周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苏培成先生的一篇文章, 但其中有很多漏洞与疑点, 并不能使人信服。我觉得周有光、苏培成等先生可能曲解了季羡林先生的一些观点。“季四点”的第三点提到“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 必须读原文”,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而周、苏等先生却列举了《论语》的原文是用鲁国的古文写的, 今天已无人能够读懂来加以反驳, 这未免曲解太过。我理解季先生的意思其实很清楚, 就是提倡要读古文原文, 即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的古文, 而不是用简化字印刷的古文, 因为阅读后者不仅速度慢, 而且极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季先生不赞同采用古文今译的方式, 也有他的道理。不过, 笔者本人并不完全反对古文今译的方式, 因为那毕竟为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了阅读与学习的便利。具体地说, 是为某些高等文化程度 (尤其是中文系、历史系之外的大学生) 与中等文化或中等文化以下的学习者 (高、初中毕业者) 提供了阅读古文时作为参考的方便。现在大书店里陈列着的古文原著大量的是采用古文今译的方式出版的。然而, 遗憾的是:现在要想买到用正体字印刷的原著却很难。也就是说, 对于能够读懂古文的搞中文专业的学者, 尤其是搞古汉语、古典文学专业的教师与研究者来说, 竟然不易购到用正体字印刷的原著, 岂不是一个笑话?

五、 周有光先生在回答“古书‘今译’好不好”的问题时, 没有直接作答, 而是引用自己儿时学习古诗古文的经历间接作答。他说的是一个未成年人学习古文的必由之路, 当然符合逻辑, 这没有异议。然而, 这是周先生对于“季四点”之“今译”的又一个曲解。季先生说的“今译”主要是指书语, 完全是从研究学问讲的 (意谓研究古籍时应避免采用今译的方式) , 并不涉及启蒙教育。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否定:对于幼童而言, 学习古诗古文必须使用口语讲解、解释。这是常识, 季先生自然也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六、 苏先生所举的“汉”、“书”等字在古籍、汉简中出现都只是个例, 不能以偏概全。他还举出《大学》里就有简化的“后”字;这里使用“简化”的概念是不准确的, 因而也是不科学的。而且我想问:两个“hou”字 (“后”与“後”) , 从产生的年代比较, 孰先孰后?我还想问:“后”字究竟是简体字还是“後”的简化字?这些概念与事实都不能混淆, 否则, 没有经过定位的比较本身就不公正, 也缺乏可信度。

七、 苏先生举出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 (应为“简体字”——作者) 的例子, 实在好笑。草书里偶尔使用简体字是中国草书书法的传统习俗, 由来已久, 这是由书法的特点以及古人长期形成的书写习惯决定的, 并不能证明古人喜用简体字。只要看看几乎所有古籍的手抄本与印刷本都是使用的正体字, 苏说便不攻自破。

八、 周文谈到简化的好处时说, 是为小学教师所公认;但据我所见所闻, 幼儿教师、小学教师都普遍承认:根据对幼儿、儿童的汉字教学实践与科学测试, 正体字的辨识程度明显高于简化字。这是一个事实, 而不因任何人的好恶而转移。这一方面说明了正体字的象形功能依然部分存在, 另一方面也说明简化字的确破坏了正体字的结构功能, 在学前、小学教育中造成了莫衷一是的混乱。

九、 周先生说拼音帮助汉字, 我表示赞同。除了周先生说的打短信可以用拼音外, 我还可以补充几点。一是拼音对于扫盲曾确有好处, 二是对于有一定文化而又会说国语的学习者 (尤其对于国语纯熟的学者) 而言, 采用音序查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比笔划查字要更为快捷 (这是指查会读音的字, 不会读音的字则仍必须使用笔划查字法) , 这应是大家的共识。

十、 然而, 使人大惑不解的是:拼音的作用被无限度地夸大了, 拼音的帮助范围也无限度地扩大了。现在大陆众多商品的商标及说明都离不开拼音, 这有必要吗?尤其使人不解的是:大陆的大中城市里, 街道标识牌上都一律附有拼音。众所周知, 现在城市公民中的文盲、半文盲已近乎绝迹, 而如果这是为了给极少数在华外国人提供方便, 那么有这个必要吗?这是一个牵涉到民族尊严的问题, 需要慎重对待。阿拉伯国家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十一、 同意周先生所说日文是汉字与假名的混合文字, 而且仍属于汉字类型。

十二、 汉字到底是否属于象形文字, 本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 但笔者仍不反对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周先生说:“汉字从篆书变为隶书之后, 象形字完全不象形了。”这不符合事实。如果改成“象形字不完全象形了”, 则比较妥当, 此其一。而周先生所说“把汉字体系说成象形文字, 对古代, 对现代, 都不符合事实。”也说得有些绝对。这段话的结尾如果将“对古代”删掉并在“符合事实”前加上“完全”二字方可避免偏颇, 此其二。

十三、 象形字又称“表形字”, 象形文字又称“表形文字”, 是语言文字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实, “象形字”与“象形文字”的概念很容易使人理解;恰恰相反, 难理解的倒是“圣书字”这一术语。圣书字是古埃及的一种意音文字, 古埃及的原称为“神辞”。圣书字分为碑铭体、僧侣体与大众体三种。现代西方语言的“圣书字”一词 (英文hieroglyph, 法文hiéroglyphe, 德文Hieroglyphe, 俄文иероглиф) 全部源自希腊文ιερογλυφοζ, 意为“神圣的雕刻” (因为在纸发明之前, 古代的字多是刻在树上、石上、土上、木头上或其他对象上的) , 其中ιεροζ意为“神圣的”, γλυφειν意为“雕刻”。 看来, 只有真正懂得一些外文并具有主要西方语言的语言学知识的学者才能实际明了“圣书字”的真实含义。从本质上说, 圣书字与汉字同属象形文字, 故圣书字亦称埃及象形文字。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六书”在圣书字里也能找到对应, 这是很有趣的文字现象。所以, 我不认为“象形文字”一词系误译。

十四、 下面谈谈简化字的问题。汉字完全能够支撑汉语, 这是一个无需证明的事实。而这种支撑完全是正体字的功劳, 正体字我们的祖先使用了几千年,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而简化字仅有五十余年的历史, 根本不能与正体字相提并论。笔者曾在1993年发表过《汉字简化质疑》④一文, 列举了简化字的若干弊端, 只要是尊重事实的人都会有同感。事实上, 该文曾受到过海内外学者 (包括一些旅美学者) 的赞同, 后来还于1997年被台湾方面以首篇位置全文转载⑤。

十五、 正如世间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比较且存在优劣一样, 世界上的文字是有优劣的, 也是可以分出优劣来的。以前有人不敢触及这一敏感问题, 因为它可能会伤害某些小语种民族的自尊心;然而, “回避”本身就是模棱两可与莫衷一是的代名词, 就是不尊重科学与真理的体现, 完全不可取。事实昭然:比较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否定, 更不是藐视其他语种的存在及其优点;恰恰相反, 而是为了使所有语种更好地、和谐地共存。以罗马字为代表的拼音文字自有其发展轨迹与规律, 它也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汉字亦然。但周先生说, 他经过“比较多种文字的演变历史, 看到‘形义音’的演变规律符合客观历史事实。”这一结论过于武断。他所列举的个例 (彝文、东巴文) 恰好无力说明他的观点, 因为汉字体系之博大精深是其他小语种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某些小语种的“趋音性”特点根本撼动不了汉字体系在宏观与微观上的优点。这并不是语言领域内的“大国沙文主义”或“大民族沙文主义”, 而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真理。这四个尊重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学者都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

十六、 “形义音”可以认为是西方文字 (更具体地说是欧洲文字) 的发展规律, 但它绝不是世界文字的发展规律。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语言使用拼音文字, 但这绝不意味着拼音文字就是最成熟的文字, 也不意味着拼音文字是世界一切文字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字如果被硬牵着鼻子走拼音化道路, 只能是自毁长城, 那将是汉字的毁灭, 也是人类文字奇葩的毁灭。这是非常荒谬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十七、 汉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现今唯一硕果仅存的古文字。关于汉字究竟是否属于古典文字, 可以展开讨论。

十八、 周文最后提到:“汉字传到日本, 产生音节假名字母;传到朝鲜, 产生音素结成音节的谚文字母;这都符合古典文字趋向表音化的演变规律。”这段话相当含混, 而且有很大的问题。周文这样说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形义音是世界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但可惜这根本不能用来作为周文“古典文字趋向表音化”观点的证明。只要是不带偏见的任何人都应很清楚:最早越南、朝鲜、日本是完全使用汉字的,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⑥——日本文字改为汉字加假名, 朝鲜文字改用谚文, 还有越南文字则改用字喃最后改用罗马字母;之所以都改为拼音文字 (或部分拼音文字) , 其中政治、民族心理因素无疑占据了主导作用, 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并非汉字的缺点使然。何况采用拼音形式的朝文 (韩文) 与越文至今也未能解决同音字的困惑, 真是骑虎难下, 后悔莫及!反倒是日本文字中由于保留了大量汉字, 有效地避免了同音字的麻烦。

十九、 周先生长期研究中外古文字及其“发展规律”, 很是辛苦, 值得敬佩。然而, 一个优秀的驾驶员, 如果方向错了, 车速愈快, 则离目的地愈远, 无异于南其辕而北其辙, 做无用功。我理解这就是季先生所说的“歧途”。

二十、 长期以来, 国内语言文字学界只有一种声音, 即“官方”或半“官方”的声音, 这无论如何是很不正常的, 令人忧虑。笔者认为:学术界不仅应有不同的声音, 而且应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这样, 通过讨论、争论、商榷、比较, 学术才能进步, 真理方能愈辩愈明。周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同样, 鄙人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我的态度一向是:欢迎批评, 欢迎指正。一切有争议之处, 可以留待时间与后人鉴别、定夺。

注释

1 参看周有光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94期

2 参看《华商报》2010年2月26日A13版

3 参看田惠刚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81期

4 参看田惠刚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2期

5 参看田惠刚《探究中国文字简化问题论文集》, 台湾

篇4:不同声音教学设计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有学生和听评课人员的反馈,教师也会受到来自史学界、教学界一些有效声音的影响。采取开放姿态,倾听不同声音,对于提高教师史学修养大有裨益。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为例,列举听课、评课和有关阅读中接触到的不同声音,探讨改进高中历史教学之道。

关键词:历史教学;倾听;改进

历史教学说到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和听评课人员的一些有效反馈声音。另外,在实施这一过程前后,教师必然会受到来自史学界、教学界一些有效声音的影响。采取开放姿态,倾听不同声音,对于提高教师史学修养大有裨益。在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在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中听课、评课和有关阅读中接触到的不同声音列举出来,为教师们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老师,应该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一堂《辛亥革命》课上,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时候,分析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话一落,立即有几个学生提出异议,因为在新版教材上的表述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该教师听后愕然,接着自我辩解地指出以前的教材都是这样写的。笔者连续走访了几位教师,他们都说没注意到“逐渐”一词,说明这一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说明片面化的、脱离历史实际的、带有政治感情色彩的陈旧历史结论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来自学生的声音提醒我们教师要多看书,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及时进行史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更新,不能囿于旧教材、旧观点而不能自拔。有时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落后于历史研究的新进程,教师不能光依靠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要多读有关教学内容方面的专著和文章,更应该把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成果有机运用于教学,而绝对不能像该位教师一样甚至做维护老教材的“遗老”。

挂在教师嘴边的“以生为本”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来自学生方面的有效声音是教师改进教学的直接声音。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提出的异议,在课上运用下面几则常见材料,就绝对不会犯这种囫囵吞枣的毛病。

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2.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以“予中华民国人也”答复。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如果用好了这两则材料,就不会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一现象,对于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的评价和表述肯定会相对客观公正些。其实,真实的、客观的课堂是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的“闲暇”课堂,是运用比较全面和真实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课堂,是坚持“以史立论”“孤证不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原则的课堂,是学生可以挑战教材、学者权威的课堂。

二、“老师,难道一定要在这节课上安排史料专题课吗?”

在一堂评价“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课上,教师按照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存在的不足两个层面,分别搜寻、整理出了反映这两个层面的史料,让学生根据史料具体说出辛亥革命取得的多方面功绩和存在的各种不足。整堂课的思路新颖,条理清晰,指向明确。根据教师提供的现成史料,学生按部就班地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比较驾轻就熟地完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任务。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证明辛亥革命作用的史料还是显得不算多元异质,学生又没有自己搜集史料并发出不同声音的准备和机会,这种史料型教学起到的只是运用教师单方史料巩固教材现成结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精彩生成。这种实际上由教师来包办、用材料形式来牵着学生走的所谓新做法,还是显得应试味太浓、机械性太强。

在前半节史料型评价课结束后,后半节课就成了史料型专题课。对于史料的分类、史料的鉴别、史料的运用等,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通过前后两阶段的教学,可谓是把本堂课撑得饱饱的,教师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教师这样安排的用心是良苦的,如果单独安排辛亥革命史料型评价课,这堂课显得太薄。如果单独上史料型专题课又显得太散。将点和面结合,就显得有相当强的联系性,就能起到点面结合、乘热打铁和触类旁通的作用。但本堂课的实践证明,教师基本上没有处理好辛亥革命史料型教学课与史料型专题课前后两部分的有机结合问题,整堂课没有起到以点带面或以面挈点的作用。难怪有的教师在听完这堂课后指出,“老师,难道一定要在这节课上安排史料型专题课吗?”其实史料型专题课方面的史料分类、史料鉴别、史料运用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在具体的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评价课中,让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评价课来完成史料型专题课的教学任务完全是有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分以上两阶段来教学,教师也要充分运用前半节课辛亥革命史料型评价课的有关史料来为史料型专题课服务。在同一节课上,将前半节课辛亥革命评价方面的有关现成史料搁置在一边,而运用许多新的史料来进行后半节课的史料型专题课教学,这种舍近就远式的做法显得不是十分妥当。

三、“应该运用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创新教学。”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目录和现成历史结论进行教学的教师还是不少。教师实际上成了教材的忠实“代言人”,教学的功能基本上是在印证教材的观点。有的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在对教材内容作简单的补充,虽然教学内容显得相当丰满,但这是一种缺乏营养后的虚胖或臃肿。由于自己的教学领地得不到外部世界新鲜空气的吹拂,教师再好的声音和情感、再妙的手段和方法,都涌不起史学观念更新、史学观点创新、教学整体框架重构、师生思维碰撞的波澜。而有些阅读广泛、多元吸收的教师,由于拓展了视野,产生了历史观念、内容结构、讲述方法等的更新和变化,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性的、发展性的和终生性的。这进一步说明,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更要从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合理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历史探究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史学修养。endprint

“应该运用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创新教学”,这是专家学者经常提到的要求。读了雷颐先生所著《走向革命》一书,认识到近代中国存在改革和革命的选择和赛跑。人们最初的要求实为改革,魏源、冯桂芬、康有为的思想和活动等可以用来佐证,而且这些主张改革的人物都为当时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最初的主张也是改革。历史的经验表明,宪政是确保公民社会建立的最好选择,欧美式革命后的首要任务是宪政建设,人们经常性认为这是在巩固革命成果,其实这恰恰是回归历史主题和完成历史使命,这是真正的历史潮流和方向,革命和改革仅仅是实现目标和宗旨的不同手段罢了。晚清政府改革实践的步履及诚意,总是滞后于民众所期待的节拍,这使得“温和立宪”渐行渐远,而“激进革命”风雨即来。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就连当初坚决反对暴力的梁启超最后也无奈地承认:“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但革命并不是医治社会问题的唯一良方,革命引起的破坏和动荡会摧毁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基础,革命引起的暴政会成为社会动荡和恐怖的根源。是现实政府的短视、自大等造成的被动引发了革命总是跑在了改革的前面。问题是革命后的新政府不能以革命作为终点,而恰恰应该把革命的成功作为更加艰难的宪政改革的开端,并把革命作为是宪政改革的清道夫。如果不这样的话,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的赛跑又将开始。这也是为什么革命连绵不断的国家不如革命后努力实施宪政改革的国家发展效果好的深层次原因。改革永远是现实政府首选的也是最有希望的手段,除非是现实政府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和自绝于人民。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关注、理解和吸纳这些新声音,不局限于教材而进行教学,或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可腾挪跳跃的空间就会增大,教学给学生的思考和启发就会无穷无尽。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这基本上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蹲下来跟学生对话”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需要。在“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同伴、学者和专家等的声音。教、学、研是相长的,教、学、研的始终结合应该是教师工作的常态,缺少了某一环节,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真正提升起来。只有善于倾听来自多方的有效声音,甚至是四面八方的有效声音,才会在开放的环境中增长师生的见识,才能在学会辨别的过程中提高师生的史学修养。

Improving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 Case Study

FEI Yuan-du & BIAN Zhang-fang

(Jiangsu Jiangyin Zhou-zhuang Occupation High School, Jiangyin Cheng-hua Occupation High School, Jiangyin 2144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teaching, there will be feedbacks from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personnel, and the teacher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circle. Taking an open attitude to listen to different voices and to improve the history accomplishment is of great advant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s an example, cites different voices in lectures, evaluation and related reading, to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of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篇5:不同声音,一个设计交互设计

“ 这个颜色看起来不够时尚、不够醒目啊 ”

“ 人气人气!页面要表现出热闹的气氛、火红的颜色 ”

“ 我们这个产品与其他产品不一样、不用考虑我们公司的其他产品 ”

“ 功能太少了、用起来效率低 ”

“ 我们的产品要加点生动的图标 ”

“ …… ”

当然一方面、借助这些不同的声音可以让我们的思考不必受限在盒子中、但另一方面、常常“达成共识”又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怎样让“达成共识”能更容易一些?这是我正尝试的方法:

1. 明确问题

不同声音往往是对某件事缺乏共同的理解、明确当中的“某件事”的实质是什么?简化问题的重点。

2. 是否符合设计目标

明确问题后、点到与设计目标有关的问题上、去问: 这个方案真的符合设计目标吗?

3. 利用规则

有一些原则是必须遵守的、有一些是允许设计发展的空间、明确问题是归于前者还是后者、前者是必须遵守的共识、后者是需要达成的共识,

4. 说明设计内容

对不是原则性的部分、详细的向对方说明设计的构思、设计的目的、想要呈现的设计个性以及使用产品的情形,避免一部分太个人喜好的看待设计问题。

5. 重新思考

如果还存在有缺乏共同的理解的部分、反思我处于什么角度以及是怎么考虑的、这是我的判断还是预测?从自己的境地再重新思考。

6. 检阅设计

以上阶段如果还意见相左、那就邀请更多的人对设计进行检阅、总结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

另外、沟通时注意的:

1. 倾听

随时停下来倾听、避免自说自话、也要避免陈述上过于绝对(我的感觉是往往要非常认真的去听对方的意思)

2. 语气

尽量用征询的语气、切忌一副苦大愁深的表情(这也是我要改的地方、之前受石磊影响多了)

3. 语言

不装、用平实乃至粗浅的语言去说专业上的事情(“设计来设计去”的听着头晕)

4. 词汇

蹦中文、不过度包装且直白

篇6: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吴玉虎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是激动,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目睹了特色各异、精彩纷呈的课,收获颇丰。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

1、走近孩子,让科学课成为孩子的课堂。

响水博爱小学,这所特殊学校里的特殊孩子,多多少少让我们执教老师有些措手不及,这些孩子们少了点城里孩子的张扬,多了些乡下孩子的朴实,初次见面,“沉默寡言”是他们给我这位新老师最多的礼物。一堂再妙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敢伸开手脚,缺少了孩子们的激情参与,没有了“小手如林”的场景,谁都感到是件挺麻烦的事。为此,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玩在一起,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一个个都放松开来了,围着我问这问那,说东道西,班上许多孩子还画了他们认为最美的画儿送给我。就这样,我不但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也顺便了解了他们目前的知识状况。根据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信息,我及时的调整了教学设计,删除了一些不适合这群孩子的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到台上的音调吹奏,音量大小、音调高低这部分内容的深层探究,每个环节力求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孩子“卷入”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2、在“常态”和“有效”上着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常态课堂,聚集有效教学”,因此,从

拿到上课内容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本节课备课主旨牢牢定位在“常态课堂”和“有效教学”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实实在在,舍弃一些“花式”实验,让学生在平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真真实实地学到知识。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做到简单易行。例如,在音量强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上,我所准备的器材相当简单,只有音叉和学生平时用的直尺,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简单:敲音叉→玩直尺→肢体体验→师生互动,对音量强弱的探究活动由远及近、由枯燥到学生感兴趣,从敲专业的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到学生玩常用的直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到学生用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又到老师学生互相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在实验过程和学生的交流汇报上,我注重课堂实效。学生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实验10多分钟,汇报交流近10分钟,在实验中,让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都真真切切地听到由于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在交流汇报时,当有不同结论时,让学生当场再做实验,坚持实事求是,对实验结论的产生明明白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本堂课不足之处不少,本人明显感到遗憾的有两点:

1、课堂容量过载。

《不同的声音》这一课课时安排应为两课时,我用一课时解决两课时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感到课堂密度较大,从而使有些知识点匆匆略过,忙着赶时间。

2、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教师处理过于粗糙。

上一篇:女职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下一篇:最伤感的离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