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诗歌

2024-04-25

春语诗歌(精选8篇)

篇1:春语诗歌

春语七笺诗歌

第一笺:盼春

无数次打开门扉,等春光

盼她来接济,门外的冰天雪地

为一些更柔软的感觉

来温暖大地起伏的胸膛

时光已瘦得太久太久

是时候草长莺飞了

第二笺:画春

青枝小芽,一点一点

从时光白里出发,漫开

还有初生的蕊黄,娇嫩无邪

杨柳的依依枝条伸展着

拂过的村庄便不再苍白

燕子飞过林梢,剪下一片春光

第三笺:春归

直到远方,有种声音响起

某个与春天有关的梦

才有了的苏醒的迹象

你看,你看

春天,就拴在大雁的翅膀下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第四笺:春临

她来的时候,正逢夜深

在旧年的雨水到达之前

用湿漉漉的手,开垦耕种

看着眼前的发芽和生长

她外表再沉静安稳、再不动声色

也挡不住骨子的.春意滚滚

第五笺:春深

请不必分辨谁是青草,谁是土地

便是一块石头,现在也是绿色的

很多人都嗅到草木的味道

还有沾衣欲湿的桃花雨

而这会,湖水越来越幽蓝

菡萏,已长成美人亭亭

第六笺:春尽

未归之前,有人说过

不用十年,酒就会变得浓烈

而在通往人间的路上

四月的芳菲还是在五月退了场

东风被安放在曾经的杏花村里

空余酒旗,猎猎翻卷

第七笺:春忆

趁花香还记忆中泛滥

趁青翠还在夏风中招摇

趁我还有时间去钟爱和欣赏

趁秋天的露水还没打湿鬓角

把所有关于春的记忆

和花朵们一起镌刻在文字城堡

篇2:春语诗歌

走进春天,总感到这个季节与爱情有关。所有心灵的悸动与寻觅,击拍着春天的脉络。嫩出花放的故事,描绘着艳阳的色彩。浅雨里,摇曳风情;轻风上,晶莹湿润。一首首诗在渐渐绿开中奔放,一幅幅画在色色朵放上落定。整个春天,在一片绿翠花彩中,释放卷卷诗画绝好的美妙。

千虫百鸟,在冬落中觉醒,在惊雷后蠕动、飞跃。噪嚷的声音,以温婉的旋律,响起一片春的号角。阳光雨露的沐浴,平铺了冬天刻在万物上的皱褶。清脆的叮咚,再次吟诵峪的幽深。一方方流域,奔向大海的汹涌。欢快的倾吐,将冰封的沉郁流放。树眼迷睁,叶芽与花蕾从心中脱颖而出。芬芳的香气,调和着大地的呼吸,一股股清香进入心肺,进入心灵。

当二月春风裁剪一草一木时,青青的柳条,轻浮摇摆,不断地扇动着一水漪涟。绿叶的翩跹,呈现出“一叶等花红,一花守叶荣”的情景。春花如流,樱花、桃花、李花、海棠、杜鹃迟迟梯次开来,引出百花怒放,万朵娇的,瓣蕊含香。

当布谷鸟清唱春的小调时,蜂蝶成伍,对对比翼,闻香追随,甜语闹空。难耐的青蛙,向天鼓鸣,如猫叫春,音声有情。夜晚的月亮,时圆时钩,书写出卿卿我我的`美好。朦胧的月色,诱来蟋蟀叫曲,小狗旺旺,一声声划破春宵良辰,赋予春夜月下醉人的情调。

春风十里,牵步踏青,是忆,是嬉,轻走在童谣绕耳的乡间,在牧童吹笛的记忆里,在油菜黄花丛中,在古道胜景榭亭处,在白墙瓦房中间委移的小巷,在唐诗宋词元曲的韵脚上,漫游心忆,童心趣问,横飞一抹惬意笑语。少男如叶,少女如花,春风相遇爱情,轻快舒放心语,将悦耳动听一遍遍传递。

篇3: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一曰境界高。所谓境界,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比如思想境界、艺术境界,等等。近代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宋代词人的词句写的三种境界比较有代表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是第三境界。大凡有诗歌创作实践的人,对以上三种境界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开始作诗,创作欲望高,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信心和希望若有若无,几分痴迷,几分迷茫,的确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进入状态后,总想着把诗写得更美一点,更纯粹一点,说是对语言的锤炼,实则是磨砺思想或者说是折磨思想的一个过程。得不到好句子,常常是连觉都睡不好,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甚或不断发现的过程;而发现,每每在不经意中巧遇新鲜的东西,这时候,你就会激动起来,眼睛一亮,豪情万丈,你可能会旁若无人地唱上一段什么歌,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说得严重一点,有那么一点神经质,这就应了哪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都离不开两个东西,即人品与作品。也就是说,境界是作者的人格特质与品格高下的重现,同时也是作品品格高下的展示。

二曰感怀深。有一句老话叫“诗言志”,志,即源于心怀的感动。触景生情,感怀弥深。艾青的名篇《礁石》即可证明这一点。从诗人所讴歌的“礁石”的形象上,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崇尚的饱经磨难而又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质与精神。只要感怀深,哪怕语言朴素一点,形象简略一点,也仍然能使人不能忘怀。感怀是心灵的到达,一切矫揉造作,搔首弄姿,只能使人生厌,使人反胃。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名篇《神曲》中有一句诗说:“他是诗人,不是写诗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诗人难道不是写诗的人?从字面上讲,诗人不就是写诗的人吗?但丁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里,前一个“诗人”的“诗”字是指真正的诗,而后一个“诗”字则只是形式意义上的诗。“诗人”,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感触,不写自己真实的心灵颤动以外的东西。

三曰情操美。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对真、善、美、圣的寻求,对纯情的执著,对正义与正直的坚持,对罪恶的愤怒,对生命的喜悦,对亡故的哀伤,对国家民族复兴的企愿,对众生忧患的悲悯……莫非优美之情操。”而那些以诅咒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为荣,狂妄的自我膨胀,沉沧于迷幻药之类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还以为值得大写特写等等,无疑为情操之卑劣。我们在评判诗歌的时候,必须做到爱憎分明。

四曰语言精。一首诗,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连缀的。语言精,就是要善待每一个字,选好每一个字,用好每一个字。就像我们欣赏建筑之美,不能忽视每一块砖所起到的作用一样,我们要让每一个字找到应有的位置。语言精,就是要准确、凝炼、有新鲜感、有跳跃性。古人常提到“诗眼”这两个字,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警句”。诗人田间说:“警句是诗的眼睛,明亮发光。”臧克家说:“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所以,在诗篇中创造出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警句,有助于提高诗的品味,提高诗的感染力。现在有些诗歌中,通篇都是对琐屑、无聊和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东拼西凑,鸡零狗碎的。而且,这些诗中的描述不是去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而是对之摆出一种洋洋得意、津津乐道的姿态,仿佛他们已经看透了生活,看破了红尘。这绝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创建,而是一种传统的劣根的生活态度的回潮和反弹,它借一种无聊的话语,在伸张一种卑鄙的趣味,一种粗蛮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五曰形象活。有一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四季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谜语的谜面就是一首诗或者说具备了诗的某些特征,它容易使人记忆,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借助了形象来说话,很容易刺激人的听觉,随之实现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山、水、花、鸟、人,还有色彩,还有声音,还有人的走动,这些形象的自然切入,叫人耳目一新。所谓“诗中有画”,其实也就是要求有具体的形象感,使人读后栩栩如生,若有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如果把创作诗歌比作制作豆腐的话,形象就好比制作豆腐时所用的石膏。如果没有石膏,豆腐就会散架,不管你将那豆腐块切得多么碎小,石膏都含在豆腐里,哪怕你肉眼看不见。可以这么说,你不会使用形象,你就没有完成诗歌创作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你硬着头皮写下去,必定会打乱仗。中国自古有“赋、比、兴”三种写诗的方法,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汉字本身就是最有形象感的文字,它所具备的结构之美,是任何拼音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要说诗歌的形象美,汉字就给了我们天生的姿态。无论欣赏诗歌,还是诗歌创作,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带着一份好心情。

六曰结构紧。新诗以分行排列为外观特征,它的结构与传统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排列美这一要素。从一个字到整篇排列,或整齐谐和,板块醒目;或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根据诗的需要和个人的审美取向,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视觉美,在未通读正文的情况下,给你一种文字的排列所独有的美感。你可以眯着眼看,或者用眼睛就那么扫视一下,这种形体美,会刺激你的阅读兴趣。诗如何分行,每行以多少字为宜,并没有一定之规。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书法中有“形断意不断”之说,诗的分行与之相通:形断意不断,意断形相连。

七曰音韵畅。所谓音韵,即诗歌的音乐性,就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音韵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正象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音乐性是诗歌先天的素质。就新诗而言,尽管它打破了传统诗那种一定的韵式,并不等于不要音韵感,事实上,音韵美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重要分水岭。现在音韵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分野和新的认识,不过,无韵的自由诗仍然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行,它以感情起伏为节奏,而在形式上,则消失了韵脚。至于有的人不懂韵而排斥押韵,那是一种不聪明的表现。

八曰风味醇。风味是一首诗能否具有魅力的主要决定因素。风味醇,就是风味醇郁。醇,有许多的近义词,醇厚、醇美、醇香、醇正。也就是说,风味,你不仅可以品,可以闻,还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悟,可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某些作品风味的肯定,也就是对这些作品的作者的人格的肯定。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很少出现偏差。

如果说诗歌评判是诗歌创作的准备的话,那么,诗歌创作则是对诗歌评判的重构与完善。诗歌创作有无规律可循?这其实是一个不便回答的问题。每一位诗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排出表面的繁复,笔者以为,吸收传统,借鉴现代,让诗歌返璞归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从题目入手。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忽略题目的重要性,或以清一色的名词作题;或写出的题目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等等,这些题目都很难调动人们阅读的兴趣。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写过的题目就不能再写了,如果能出新,也未尚不可;如果是炒现饭,那就有点煞风景了。有一个说法,题目要当诗来写,或者干脆说,题目,是诗的一半。有了好题目,你就会激动不已,你就会按捺不住,你就会以一种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这首诗的创作中去。比如《花朵的方向》。花朵有方向吗?从语法的角度讲,似乎是一个病句。花朵有色彩,花朵有香味,花朵哪里有什么方向?不,花朵有方向,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因为光合作用,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这个题目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花朵有根,植根大地;花朵向上,有太阳、有天空,更有诗人的目光。又比如《停在记忆上的云》。记忆是保持在脑海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一朵云,停在了记忆上,它是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状态?或许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叫人沉默。从题目入手,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一个题目突然从心里冒出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二是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再考虑围绕这个形象作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三是有了某样一种氛围,暂定一个题目,然后边写诗边修改题目。强调题目的重要性并灵活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常常会使读者在阅读的阻碍中获得发现的惊喜。

用形象说话。一首诗有没有生命力,在于它有没有形象。形象能给人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许多美好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你说记忆深刻也好,你说刻骨铭心也好,形象的穿透力,常常会使我们惊讶不已。我们的记忆,因为有形象来帮忙,才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支点。来看《火焰》。火焰很平常,大家都见过。可要写特殊的火焰,第一朵火焰,人类的第一朵火焰,燧木取火,这属于历史知识的范畴了,我们谁都没有能力去讲述这段历史,而我们感兴趣的是那第一朵火焰像“试翅的黑蝴蝶”。黑蝴蝶,便是我们要捕捉和描绘的形象。第一朵火焰叩响天空/烧毁了一片森林/回响的空旷里/飘满试翅的黑蝴蝶/纷纷扬扬/是一些故事的种子/认识了火焰/其实就是掌握了光明/太阳的微笑/曾是红色的狡黠/使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思考和拼搏/作为火焰的映衬/黑夜与寒冷目光炯炯/像一对谪仙/从另一侧面为我们指点生活/还有饥饿/把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火焰的捍卫者。这首《火焰》,除了黑蝴蝶,还有许多与之相关联的形象,天空、森林、种子、太阳,还有“红色的狡黠”,黑夜与寒冷也拟人化了,可以“目光炯炯”,像一对受了处罚下界到人间的神仙,为我们指点迷津。用形象说话,代替了我们口舌的笨拙,同时又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舞蹈的空间。

靠语言造型。写诗,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句子通顺、语法规范的层面上,而是要洗炼、独到、本质、纯粹。用语言造型,是对一首诗的整体关照。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准确地说,是选择什么样的字,在字的组合中结构什么样的形象,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字的重复,一个字的变化,都是很有讲究的。现以《小孩与桌子》为例: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妈妈拿过木尺/连连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全体只有两段、八句,记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头上,疼得哭起来;妈妈用善良的、欺骗的手段用木尺敲打了几下桌子,小孩不哭了。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可见小孩还小,一、两岁吧,只有桌子那么高。这是诗中的暗示。关键是字的变化,使这首诗在童趣中多了一些机警,桌子未笑/小孩哭了/……桌子未哭/小孩笑了。无非是将“笑”与“哭”换了一下位置,效果就出来了。自然,桌子既不会哭,也不会笑,可小孩由哭变笑,这首诗也就完成了。另有一首《门》:我想把门关上/然后坐在谛听里/细品你不期的脚步/与叩门的声响/我又想把门打开/好让你梦幻般的眼睛/和我灼热的心/来一次自然的碰撞/到底是打开/还是关上/我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这首诗写了一种等待,等待谁?诗中没有说出来。也许是朋友,也许是恋人,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把那种“等待”写得有了味道。不知道是把门打开好,还是关上好,接着又说“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来不及想,时间那么短;一个晚上,时间又那么长,门到底是个什么状态?这其中有太多的暗示。诗的语言,不能容忍多出一个废字。长思考,短文字,这样才有了语言的张力。

以情感取胜。写诗,要有感情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感情,诗就没有了灵魂,而感情的基础是思想。来看《瓶子在清晨碰撞》。瓶子是什么样的瓶子?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啤酒瓶子,是液体被人吸干了的空啤酒瓶子。那空瓶子在清晨碰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诗记下了一个真实的片段。一个收废瓶子的人在他的竹篓里装瓶子,那两只竹篓分别架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就那瓶子碰撞的声响,使诗人的内心隐隐作痛,想到了生活的艰难。诗人不知道这许多的空了的酒瓶子能卖多少钱,也许够不上一包上好的烟钱,或者等于半个月的早餐(或许每次只能吃一块钱一碗的面条)。但诗人被他那种用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有了写作的冲动,记录下最本质的生活。瓶子不经意的碰撞/好响/这分明是窗外的事物/正在行走的事物/行走的瓶子和人/悄悄中/带着某种液体的重量/急骤的脚步声/像砂砾一样杂乱无章/我不能很好地去倾听/城市的清晨/仿佛瓶子的破碎/撒落些什么/沿着记忆的街道/我让疲惫临风而舞/渐渐模糊的空洞里/开满失眠的灯光/我无法将瓶子进行概括/瓶子太多/而且各式各样/都有精美的包装/人们反反复复将它们搬运/用尽气力/朝着梦中的方向/瓶子在清晨碰撞/在梦的边缘碰撞/掌握瓶子的人/变得一天比一天匆忙/而瓶子在破碎前总要碰撞/我不知道它们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想以情感取胜,必须注重生活的积累,从细微处着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厚积薄发,乃是诗歌创作之精要。

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要从写短诗开始,并从中锤炼语言,塑造形象,完成情感的酵化。多写短诗,或许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摘要: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纵观诗歌的流程,异态纷呈,波澜壮阔,从旧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到新体诗和新诗(自由诗),按历史发展的演变,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本文拟就新诗的评判标准和创作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诗歌评判,诗歌创作

注释

1引自高凖《试论诗的评判标准》,载《诗刊》2001年第2期。

2同上。

3黄明山:《花朵的方向》,载《飞天》1992年第5期。

4参见黄明山《幸运的翅膀》,载《飞天》1995年第5期。

5黄明山:《火焰》,载1998年8月8日《文艺报》。

6引自《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家协会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7引自《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萃精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篇4:聆听春言春语

清晨,一缕如薄荷的清风吹过,吹散了那层薄雾,让欢快的歌声透过窗外,吹绿了湖边的树木和庭院的青苔。风儿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带着它特有的颜色和气味儿,一步一步向我们走近,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最大娱乐就是到河边看柳树发芽儿和到商场看春装上市。树木返青,花朵含苞待放是春天细致入微的渗透。

满眼新鲜亮丽的春装如同浓缩的香精一般扑面,无孔不入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味道。买这些没有折扣的春装有一丝心痛,却是心甘情愿的。用裸露和轻薄迎接温暖,抗拒冷空气的肆虐,给自己希望。

春天是活泼可爱的。今年流行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春天,有全员皆运动的轻松动感,还有一点点可以融化一切的温柔女人味儿。不必担心是否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儿,你可以很轻松地在新面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我们生活在都市却想着逃离,身处自然却渴望街市的奢华,我将春天的印象归为自然和都市两大情节,代表了我们灵魂的归属和现实的诱惑。

篇5:春语的作文

一元复来,万物萌生。从冬至始,大自然从剥到复,肃杀中孕育着屯蒙,万物苏醒的韵味已蠢蠢欲动,种子萌发的意愿已悄然而至。

元旦是现今纪年的原本,是生命奥妙的来复,是自然呼吸的喘息,是款款生机的暧昧。凛冽中生发春意,梅骨中透出暖意,谄媚般与春天来个约会,在疏风密雨中呢喃心语。

这是一个鸡汤荡漾、励志激荡、小道消息涌起的时代,无论是身体还是需求,未经仔细遴选食物和读物的浸淫,营养过剩已渐成这个最好时代的负累。当深化改革的旋律奏响激越的强音,我们徜徉在革新承旧的`春风细雨里,已体验到期待满怀的憧憬和沁人心脾的愉悦。作为现役和公安双重倚傍的消防逆行者中的一员,未侧目满天飞舞的纷纷扬扬,未侧耳肆虐泛滥的小道消息,静待越改越好的愿景不日呼之欲出而付诸践行。

春风里,做一个简单的行动者,以一颗平常心,紧紧握住照耀的每一缕阳光,用阳光般的心态,知足当下、感恩过往、达观未来,工作坦然待之,生活淡然善之;做一个坚定的执行者,保持足够的信心、足量的耐心,做到方向不偏不倚,那怕刮风下雨,那怕天黑路滑,只要坚定不移地迈开稳健的步伐走下去,一路上,你就会观赏到让人惊诧不已的风景。

春雨中,做一个单纯的思索者,舒展从容的空间,想像平实的梦想,不抱怨不公,不悔恨不平,心灰意冷一笑而过,得失多寡泰然处之,思想上插上诗和远方的翅膀,让生活多一点恬静和禅心;做一个快乐的阅读者,在政治书籍中坚定信念,在专业书籍中增进定力,在理论书籍中寻找支点,在文学书籍中觅得宁静,在历史书籍中看轻浮云,让自己在浮躁的当下静守一隅。

善待上苍的每一次眷顾,珍惜生活的每一次眷恋,珍藏触动心灵的每一次感动,把我们能选择的做得好好的,把我们不能选择的做得棒棒的,不管我们正经历着什么,披荆斩棘的历程都会是痛并快乐着,要持之以恒地坚信未来。生活是一面镜子,看到的是自己,也是别人的影子;生活是副担子,挑起的是的经历,也是自己的心境。努力是一天,不努力也是一天,我们何不努力度过每一天,莫让后悔找借口与你不期而遇。

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生活,不存在完美无暇的个人,完美是虚幻和虚伪的,只有可以碰触的缺点才是真实,让自己在有缺憾的状态下轻松呼吸。在心中安放一把尺子,在眼里置放一面镜子,分辨黑白,判断是非,校正自我,始终让自己沉陷在自己的价值判断里,坚持对的价值选择,摒弃错的欲海沟壑,让自己在复杂中简单,在简单中纯洁。

篇6:“春语”研修总结

“春语”研修,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让我对语文学习和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堂堂的示范课,给我带来了不尽的思索;一篇篇博文,让我看到了众位老师的真知灼见;一期期的简报,让我分享了老师们的研修成果。各具特色的课堂、新颖独到的见解,让我大开眼界,在为众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的同时,我更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知耻而后进”,有这么多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春语”研修,让我认识了众多优秀的语文人。从对语文教学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武x老师,到众所周知、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安x大哥,再到袁x老师、苗x、晓x……从他们(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优秀,我看到了什么是创新,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感谢“春语”,是你让我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

“春语”研修,让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重新认识了自己。一直以来,我悠闲而慵懒地坐在井底,独自欣赏头顶的那片天,觉得属于自己的这片天空好美丽!来到“春语”,我跳出了井底,见到了真正辽阔而美丽的天空,我惊呆了!看着别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美文,看着视频上一堂堂精彩的课,我感到了一种羞愧,我每天都在干什么?我的课堂什么样?活到老,学到老,为什么成了一句口号?当我在课堂上告诫学生“要虚心求教,不要自欺欺人”时,我却在一边闲聊一边抄教案……感谢这次研修,它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我,看到了自己的懒散和懈怠。改变,从结识“春语”开始,我正在努力借着研修的春风,把春风带入自己的生活,把春风带入自己的课堂。虽然我知道,我和那些名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告诉自己:只有努力,才能缩短距离。

“春语”研修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我心中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我们是语文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语文,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起来是我们的责任,即使任重道远,我们也要执着前行!而“春语”,将是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

篇7:春语作文600字

几场春雨过后,青苔在屋檐角滋生着淡淡轻愁,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

走出小院,漫步在田野间,泥土松松软软的。清晨的田野显得格外空旷和静寂,远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鸡鸣在这会儿显得分外清晰。我轻轻地俯下身来,这一片油菜孕育着花苞,碧绿碧绿的,与泥土融洽相处,它们正为下一场春雨的`降临而积蓄能量。和油菜相比,在它身旁的小草虽没那么风姿绰约,但是在蜿蜒的的泥路旁,长出几棵更是叫人欣喜的。小草朴素淡雅,不像其他植物有那么多动听的学名,简简单单,而它却是最快传播春的讯息的使者。

泥路尽头,河岸边上的几株蜡梅花已经由最初的鹅黄变成黄褐色,泥土上洒落着点点凋零的蜡梅花瓣,再看看刚冒出芽的小草,不由感叹,冬去春来,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循环发展的。转念一想,花虽然飘零,但它的美被眼睛捕捉到,被镜头定格住,成为美的瞬间,转身,即为美的永恒。正如人的生命固然短暂,但仍需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要做到生如夏花之美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晌午,带着微微的倦意,我走进了竹林。竹林上空是迂回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雀群,而竹林下方的泥地上,则是一群挤破脑袋想钻出地面的春笋,这儿几个刚挤出脑尖,那儿几个早已全身而出了。想必是春雨唤醒了泥土,泥土挠醒了春笋。又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

暮色为才刚刚抽芽的杨柳抹去了艳丽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空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映得点点新绿闪着朦胧的色彩,显得格外可爱。

篇8: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XXXX”项目开展总结下一篇:六不准教师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