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诗歌

2024-04-08

翱翔诗歌(精选15篇)

篇1:翱翔诗歌

翱翔的翅膀诗歌

辽阔的大地上,

我梳理着受伤的羽毛,

显得那么渺小;

高空中,

你在孤独的盘旋,

有力的双翅震动着气流。

有人说,

心灵的翅膀,

需要互相拥抱,才能够飞翔……

你,是雄鹰,飞在高空;

震动双翅,威力无穷!

但,你却孤单;你,需要一份心灵的共鸣!

终于,你发现了地上那个渺小的我;

你有力的俯冲下来;

你,用双翅把我也带到了高空!

蛰伏多年的心灵,

一旦飞翔,

就不能够停止。

我,试着用自己孱弱却温暖的羽翼,向着你飞翔;

飞到空中才发现,

世界原来如此的美好,连阳光都不再刺眼!

我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才引发我向上;

生命中的热情一旦被开掘,

便会如雨后的野草,泛滥的疯长!

多年的`压抑,

曾经封闭的心灵,

不曾放弃的梦想……

一切都在刹那间苏醒,

这生命的复苏,

源自于一份博大的力量!

飞翔吧,

雄鹰!

别放弃你的梦想!

会震动双翅,

与你的心灵一起飞翔!

无论,

前面有雨露寒霜,

我是你心灵的翅膀!

篇2:翱翔诗歌

月儿明亮

大地一片斑驳

一些地方被照得透亮

一些地方却有些昏暗

那种情景犹如太阳穿透树木的影子

我偏在黑暗中独自前行

想寻找更远处的光亮

凭着感觉摸索行进

莫名的不安突如其来

而忽明忽暗的光亮

却加快了我行走的步伐

光亮越来越多越来越密

五彩缤纷中透着温暖

光亮渐行渐远时

太阳缓缓从东方升起

喜气洋洋得照着大地

天亮了

来来往往的车辆一闪而过

匆匆的脚步穿梭于人群?

仿佛看到了无数个熟悉的背影

顺其自然地想起了一些人

大家都很忙

走着不一样的步伐

怀着不一样的梦想

每天都很孤单

每天都很充实

在这样明媚的天

总会有愉悦的心情

我多想

多想展开翅膀

顺着风儿的方向

篇3:等待天使的翱翔

自己从学生时代的学校, 又走进了教师时代的学校, 不变的是生活环境, 改变的是自身身份。三十多年的路程, 有足够的时间给自己“且行且思”, 以便走得更快更远。在回首中, 感悟最多的是, 总是忘记了自己也曾有孩童时光——也曾热切期待大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 在教师的工作中, 自己给孩子太多的催促和否定, 少了给他们释放天性的机会, 也缺乏耐心静下心来倾听他们在生长时所发出的拔节的声音, 所以错过了好多可以观赏到的孩子们生长路上的风景。而这一切, 归根结底, 就是因为自己还是没有学会善于等待, 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而不是老师擅自的“拔苗助长”, 过于急于求成。

一、不再是老师说了算, 孩子是决策者

虽然自己当班主任的时间也不短了, 但是经验总是处于“有待丰富”的阶段, 为此, 我也总是苦恼不迭。看到别的老师总是做“甩手掌柜”, 只有羡慕的份, 同时也扪心自问: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整天忙得要死要活的, 结果却非但不能把班里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反而总是带来学生的一片埋怨声。我几乎总在自我反省中度过每一天:是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够吗?可毕竟担任了那么多年的班主任。是自己的责任心不够?可是学生总是说我没给他们一定的空间, 管得严了。那是自己的爱心不够?耐心不够?缺少等待学生长大的耐心?也就是还是过于追求利益, 从而显得心浮气躁?通过细细梳理, 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是的, 我缺少的就是耐心, 从而没有给孩子们自主的空间, 没有让他们有机会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处理事情。于是我就“对症下药”, 试试“无为而治”的滋味如何。

首先, 我趁着外出学习的机会, 像四 (1) 班的王瑞婷老师一样, 给各个班干部交待清楚班里的事务, 离开学校后用电话“遥控”本班。值得一提的是, 当我准备外出时, 我看到班里所有孩子在班长梁雄钦的监督下, 竟然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我不由鼻子一酸, 我不在的时候他们做得比我在的时候更好!我尝到了甜头。我为何不也这样做一个“甩手掌柜”呢?我就这样开始“退居二线”:充分发挥“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固戍课堂”的小组合作精神;在平时的班务上我也只是做一个饶有兴趣的“围观者”, 一个乐意为之服务的协助者———只负责在每星期一的总结会上宣布一个星期以来各小组的奖罚结果:班里的文明评比台和课堂评比台总分排在前三名的将获得奖品, 排在最后一名的小组的组员将为大家做一次清新空气的服务———打扫教室。对于这样的惩罚, 不是我说了算, 我只是把我的建议提出来, 供大家讨论, 所以班里的规章制度都是在班里民主通过的, 绝对不是代表老师这个“独裁者”的声音。因为如果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即使在班里强加履行, 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首先作为“小老师”的组长不配合, 那只能由老师自己单打独斗, 最后也斗不过他们, 到头来只是斗败了自己。怪不得《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乐此不疲地当学生的“跑腿”———只是负责把学生带到知识之屋的门口, 而绝不会把他们硬推进去。

二、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每遇到有孩子犯错误, 以前我一贯的做法就是滔滔不绝地给他讲大道理, 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跟他们分析所做的事情给自己所带来什么样的利害结果。所以当我把他们训得口干舌燥时, 他们像吃食的鸡, 头点个不停, 可刚转过身去, 他们又“原形毕露”了。为此我好有挫败感。又一天, 一个扎着可爱的羊角辫的, 漂亮的, 生气起来却满额头皱纹的女孩子———张思淇, 又皱着额头, 满脸怒气地来到办公室了:“老师, 我们小组再也无法忍受陈志权了!他每一节课都在里面做小动作, 给记名员狂记名!”可我接着看到的陈志权, 却是一副痛哭流涕的受害者的表情:“呜, 老师我不想坐这一组了, 张思淇老是欺负我, 就算是我上课做小动作不对, 她也不该剪我的头发!呜……”我仔细一看, 他的头顶正中真的是被剪掉了一撮头发。当我用疑惑的眼光看向张思淇时, 她还是皱着眉头, 显得理直气壮。这个学期以来, 我一直在寻找和她沟通的方法, 因为她的成绩在直线下降, 上课时所做的事就是皱着眉头监督这个组员那个组员, 一堂课的知识却一无所获。这一次, 我不再是“先声夺人”地责备她先管好自己诸如此类的话语, 而是先表扬她是一个负责任的组员, 接着话锋一转:“常常因为别人的事情来令自己烦恼, 这多么不值得!”并小声地提醒她, 让她知道自己在生气时会有满额头的皱纹, 像个小老太, 如果长期如此, 将会变成真的皱纹, 那会让自己变得多么丑啊!“不信的话回去好好照一下镜子, 再说你自己这么用心地提醒教育陈志权这样的同学, 他不但不感谢你, 而且会怨恨你, 那是不是你的提醒方式不对呢?可以换成另一种提醒方式啊……”当我说完这番话后, 她那还带有怒气的小脸马上舒展开了。

这以后, 在课堂上, 当她又想采用“武力”来制止某个组员时, 一看到我盯着她的眼光时, 就马上停止动作, 先让自己认真听课了;她变回了以前的那个上课最认真的张思淇了。

三、老师要言行一致, 不编善意的谎言

我天天教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可自己在无意中总是在编织善意的谎言。比如, 为了赶课程进度, 有时借用思想品德课来上语文课, 还美其名曰思想品德课就是语文实践综合课。开学初, 还能把学生蒙过去, 可接下来学生就不吃这一套了, 他们略显成熟的小脸上写满强烈不满和委屈:“老师, 那是我们的思品课, 您怎么能挪用它呢!”接着教室里抗议之声此起彼伏。接下来, 虽然我一再在自圆其说, 可他们却再也听不进去了, 我真的是在自讨苦吃。如果我不想自己为了和孩子的“心灵零距离”在其他方面所做的努力付之东流, 那现在必须弥补过失, “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孩子们, 以后老师不能因为自己教学方法不当影响进度的结果由他们来买单;以后老师一定在业务水平上能更上一层楼, 而不是靠占用其他课堂来弥补。

面对我班每月都被评为“标兵班”的殊荣, 我知道那是孩子们在证明自己在不断地进步, 已经长大了, 学会自我管理了, 也在告诉老师:“您只要善于等待我们长大就行, 其实不用您那么操心的。”是啊, 家长不能“越位”, 老师更不能“越位”。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 我们不能“缺位”, 可也不能“越位”, 两者杀伤力一样大!

篇4:让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本文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个探索方向。

一、少齐读,重美读,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单靠教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急功近利了,为了完成所谓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上总舍不得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以讲代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呢?在齐整的朗读声中又能感受多少美呢?

某次听课时,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首欧阳修的《踏莎行》,全班同学把这首饱含离愁别恨的词读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且不说教师的表现,单就朗读而言,这时齐读就不妥了。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哀怨凄美的词,是齐声朗读能体会的吗?不,绝对不能。齐读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全部改变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词的正确解读。不合适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不同的诗歌,题材不同,感情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美读。

古语说“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为之感受去咀嚼诗歌。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我们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所以,诗歌教学,要多读少讲,在美读过程中获取美读感受,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二、以“新”“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诗趣

当下,大部分语文教师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形式。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教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我们何尝不能简化学生阅读程序,取消传统的熟读,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在课堂上直接进入新的课文的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他们就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对诗人柳永,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即便有些同学知道,对他的认识也可能只停留在表层。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地介绍柳永白衣卿相的故事,坎坷的经历及创作情况,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学生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会抓住契机,创新导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尊重学生个人理解,让答案丰富多彩

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教师的助力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作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出现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情怀。但是不是所有婉约词都是这样呢?我们很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胸襟和气度丝毫不让须眉。可见,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

我们如果把诗歌鉴赏真正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来培养,就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这样,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从而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四、创造活动情境,促进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成就非凡,楚辞乐府辉煌灿烂,唐诗宋词登峰造极。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才情卓越的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冯至、郭沫若等等,他们留给世界的经典作品,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读,仍然是那么美。那么震撼人心!在那专制黑暗的文革时期,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当下,浮躁的人们很少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以前学校举办一年一届诗词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与创新精神,让所有人惊讶。学生从朗诵比赛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提升了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参赛的小部分同学,带给全体同学的是诗词的魅力,美的享受。这充分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藏,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

无论怎样变革、创新,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领学生在瑰丽的诗歌殿堂自由翱翔!

篇5: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单 位:安徽省芜湖市 大庆路小学 学 科:语文 作 者:窦 雪 梅 时 间:2011-4

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就是诗。它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蕴涵,深邃的意境,富含人生哲理,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伟大的教育家培根曾经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承载着古人沉重的生活,它又常常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的“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实质最完美的呈现。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不断净化学生灵魂,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以诗辅德,塑造健全人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所蕴涵的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去接近它、去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上并不存在时代的隔膜,我们的性情,原来是如此地息息相通和亲密无间。当学生学习懈怠时,它催学生勤奋自勉“博学而不行,笃行而不倦”;吟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端正了学习态度;当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徘徊不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学生迷惘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他们指点迷津,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在校园中,你经常会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告诫;“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劝勉;“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激励。学生把这些名人警句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准则,不断上进,汲取力量,取得自信。

正如小说家金庸所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我们相信,持之以恒地吟诵古诗,不久的将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之”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风范。

二、以诗陶情,提高审美品鉴

新《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体会作品中反映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事相的洞察力和感悟力。

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单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花自飘零水自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名言佳句。欣赏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眼前的方块字很快就形成了一幅幅有形的意境优美的图画。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古诗更是如此。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写出决不媚俗的清刚之气,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洁的精神品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气势磅礴,感情奔放,令人感到情思无穷。反复吟诵这样的千古名句,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再把这些最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就会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以诗启智,积淀文化底蕴

古典诗文中涵盖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多门知识,饱含人生、社会、民族、地域和观察、想像、思维、动作等多元智慧。经过五千年来的精选,留下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他们韵味强,格调一致,读起来琅琅上口,正是学生积累的良好素材。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熟诵这些诗文,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承民族之精髓,继传统之真功;增学习之兴趣,强大脑之记忆;提审美之目光,炼人品之丰采。如从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到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从诗人胡玢的《桑落州》中了解到河流的地质作用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

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作文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必将厚积薄发,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篇6:翱翔的意思, 翱翔的解释

【词语】 翱翔

【全拼】: 【áoxiáng】

【释义】: 在空中回旋地飞:雄鹰在高空中~。

篇7:蓝天翱翔作文

梦想这个词语,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也许会感到迷茫,但在我的人生世界中却是一个奴隶前进的一个目标。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美少女超人,去打救这个世界中的不幸之人,让他们过上幸福而又美满的生活。把损害人们利益的坏人绳之于法,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而又和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知道成为美少女超人是一件很可耻而又美好的幻想。成为美少女超人也许是小时候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的。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时候,让许多人无家可归,但我看到了许多“白衣天使”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努力救人的场景,这时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我看到在地震中的受伤病人那种很无助的眼神,和那已逝人们的家属的那种悲痛的心情,我无语了。比现在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真应该感到庆幸。

从那一刻起,我便有了当一名为国家奉献的“白衣天使”的念头。医生这个崇高而又令人充满敬佩的职业,也是我多年以后想要担任的职业。当我看到“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我的.心情却感到万分地感慨,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抢救每一个人的生命。

诸葛亮说过“志当存高远。“只要你心中有一个坚韧不拔的梦想,它会催人上进,是梦想化为了动力激励着我前进。当飞蛾扑向火烛的那一刻,它实现了梦想,追求到了光和热;当雄鹰搏击长空的那一刻,它实现了梦想,追求到了自由与翱翔;在滴水汇入大海的那一刻,它实现了梦想,追求到了恒久与永生。梦想是促使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为了我的梦想可以再蓝天当中翱翔,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为了梦想,我们要拼搏努力,梦想就像一只小鸟,你不能将它束缚在笼中,一定要伸出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展开双翅,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篇8:翱翔诗歌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贯通、弘扬民族文化。而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采用单一的古曲欣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无论你放“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都是一副姑且听听,听过就忘的表情,或者就是把“听这个不是浪费我的学习时间吗”的意思写在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笔者认为,古代乐曲与学生的距离主要是理解上的,而高中语文中的大量的古代诗词正是对古代乐曲最好的诠释。

同时,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以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多样的手法,展现出了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古时的人文风光。但由于诗歌的意象性,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很多中学生对于古代诗词仍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很难真正理解古代诗歌的美。

那么是否可以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找一个契合点,将音乐欣赏内容与语文中的古典诗词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既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又激发了高中学生对古代音乐听赏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实现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对多学科综合教学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呢?

笔者做了以下的几点探讨:

一、是否可行

高中音乐欣赏中的古曲与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有机的结合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将音乐与诗词融合教学,大教育家孔老夫子就是一个伟大的先驱,早上春秋时期,孔子就审订、整理了《诗经》,并做为传授弟子的教本。《诗经》在当时就是歌曲,可配乐歌唱,可惜因为没有声音保存的技术,现代人看《诗经》就只能当歌词来看了。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演变,古代诗歌对于现在人来讲不太好理解与记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有一种现象应该由起我们音乐教师的注意,试看今天的小娃娃,日常说话还不利索,字也不识,音也不认,却能将很多词意不通的流行歌曲一字不漏的从头唱至尾。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对这些词汇、句子有了这么好的记忆?笔者认为答案仅此一个:那就是旋律为歌词插上了翅膀,将歌词如烙印一般深深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由此可想,要是古代的诗歌能象《诗经》最初那样伴着旋律歌唱、流行,那对于现代人学习、传承古代诗词歌赋将是一件何等的愉悦的事情啊!

二、旋律能做诗歌的向导吗

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比较抽象的,要像读小说那样把它们在自己的想象中聚集在一起交互式不那么容易。因此你必须能够辨认出一支曲调。因为在音乐中取代情节地位的一般是旋律。旋律通常是聆听者的向导。”

在中国最繁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诗词大家,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词牌”,所谓的“词牌”就是当时的音乐家或者音乐诗人根据优秀的诗歌所填的曲子,比如说最初的“西江月”这个歌曲定成后,后来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歌词的字数,字韵,再写出字节相等,格律一样的诗词,再配在“西江月”这个曲调上唱。

下面例两首“西江月”来佐证一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其一(写于中秋)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优美的词牌旋律,托着诗词大家的佳作流传于当时社会的每个角落,才有“凡有井水处都能歌柳词”的文化盛景。

因此可想要是我们语文中的古代诗词能再衬上动听的旋律,那就可以让诗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驻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三、怎样的配曲旋律是我们需要的曲调呢

1.配曲旋律要服从诗词的风格

配曲旋律与诗词虽是两个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在所表述的风格方面,应该做到统一,即诗词所反映的风格,应是配曲旋律所追求的风格,二者同时存在,即有一定的相对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诗词风格的大方向定下来了,配曲旋律的风格就能确定下来。例如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是愁闷的还是欢快的。一但风格确下来后,配曲的旋律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就可以达到配曲旋律与诗词的审美统一。就能达到配曲作为帮助学生记忆的载体的作用。

2.配曲旋律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能对配曲的旋律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兴。简洁、上口的旋律就非常适合在中学生中视唱流行和推广。所以配曲的曲调要在旋律的重复上下功夫,曲调的节奏也要尽量的简单,这样学生学的容易,老师教的轻松,大家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3.配曲旋律要艺术性强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如此,做为配曲也是如此,所以配曲旋律的艺术性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艺术性强的旋律,多样性的旋律,能溶入时尚元素的旋律都是能流行推广的好,符合我们要求的好旋律。

4.学生寻找或者创作诗词配曲

通过一定的学习,可以鼓励激发学生自行寻找或者创作诗词的配曲,也许学生寻找或者创作的诗词配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努力的去了解和弘扬了自己所学的传统民族文化,这也不正体现了我们将诗词与音乐相溶合的文化传承价值吗!对于这类有创作欲望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些戏曲、民歌等音乐让他们学习,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旋律的创作,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四、利用现成的古代诗词歌曲进行试探性教学

在进行古曲与诗词溶合教学的初期,可以先用《满江红》与《阳关三叠》这两首古代诗词歌曲来进行听赏学唱,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诗词与旋律结合在一起的美,让学生知道诗词的另一种不同的演释方法,感受到唱着歌而学习、记忆是多么的快乐。

总结,将课本中的古代诗词,配以恰当的优美旋律,做成歌曲,引入高中音乐欣赏的课堂,让学生重温童年在学堂里大声歌唱的无忧时光,并且能够唱有所得,听有所记,轻松快乐的学习音乐与诗歌。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完成了高中音乐欣赏教育中倡导的文化传承价值的实施,还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更是加强了学生对诗词的记忆与理解,并能增强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举而多得!

篇9:翱翔作文

在《翱翔》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一些失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山坡上,有一个叫姗姗的小姑娘,她很喜欢做飞机,可她总是做不好。有一天,她在拿自己的飞机做实验时,却把飞机摔了个粉碎。之后,她遇到了一个小精灵,她帮助小精灵修了好几次飞机,可都没修好。最后姗姗找到了风的原理,让那个小精灵飞上了天空,把星星放到了天上。

在帮小精灵修飞机的期间,小女孩失败了两次。第一次,她用铅笔把飞行器补好了,可是由于两边重量不同,导致飞机飞不起来。第二次,她用自己已经摔坏的飞机来补救,导致飞机头太重,还是飞不起来。最后一次,小女孩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改进了方法,终于让飞机飞了起来。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失败。有一次,在奥数课上,我在算9180÷85的时候,算出的答案是150,可老师的.答案却是108。我疑惑不解地小声对老师说:“为什么答案是108?”老师给我讲解了计算的过程,我才知道中间有零占位呀!我心想,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能得到正确答案呢?我问了老师,老师说:“因为你的方法不对,最后肯定得不到正确答案。”

篇10:让梦想翱翔作文

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能力,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注: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设计师,我不想追求任何的荣华富贵[注: 荣华:草木开花,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只想追求到我小时候梦寐以求[注: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的东西。或许因为是女孩子的原因吧,我从小的时候就爱买衣服,选衣服,挑衣服,而这也为我的理想打下了基础,从那时候起,我便决定要为了那个理想而奋斗,或许在我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跌跌撞撞,但这也不能然我放弃自己的理想,不管面前的路有多黑暗,我也要用我的光明点燃前进的道路,让路途中不会那么孤单害怕。我要用我的双手去创造财富,而不是去坐享其成[注: 享:享受;成:成果。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的享受财富。我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打压,因为我坚信我的理想可以成功。

篇11:翱翔在天空作文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想那些美景,希望那天终将来临。

那天终于来了,早晨,我手上渐渐地长出了翅膀的羽毛,后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越长越大,最后,我眼前是一双将要飞上天空的柔软的翅膀,我跳下床,走出门,向四周仰望那些美丽的风景,我已迫不及待地想飞上天去,去与那些朋友们一起欣赏那美丽的风景。

我轻轻地扇动着那对轻盈的翅膀,不一会儿,我的脚下开始离开地面,开始缓缓升上天空,我再使劲地扇动翅膀,云,离我越来越近,树,离我越来越远,地,也已被我抛弃。地啊!不要嫌我离你而去,不是的,我是想看看天空上的世界,让我有新的认识,有新的收获。

我仰望那白色的云朵,就像是一团团棉花一样,在天空中飘荡着,我俯瞰下面一片绿色的世界!一阵风吹过树木都随风摇摆,那些人都像是一只只蚂蚁一样在路上走着,树木也变矮小了,下面一切的东西都变小了,似乎都掌握在我的手中。

我轻轻的降落在了地上,这下,我可长见识了,风景多么美好!世界多么奇妙!

到了中午,我回到了自己温暖舒服的窝里,开始吃午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美食,回忆着那美好的世界,之后我会在树杈上又唱又跳惹得人们非常喜爱。

睁开眼睛一看,哎!原来是一场梦啊!我看了看自己,原来我的手还是手,腿也还是腿,此刻,我悲喜交加。

篇12:截瘫患者翱翔九霄

1997年7月28日,在美国俄勒冈州某飞行培训基地,具有25年飞行经验的飞行教官帕特·帕德森遇到一件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位坐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患者突发奇想,竟带着他的退职津贴和多年的积蓄,执意恳求帕特帮助自己实现一个愿望---让他单独驾驶飞机重返蓝天!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去操纵一架近一吨重的小型单引擎教练机,并将它飞上天,这可能吗?

他们要创造奇迹

8年前,22岁的迈克·汉德森曾是海岸预备役部队的士兵,在一次随军用飞机执行海岸巡逻任务中,飞机突然失事,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仓促中迈克·汉德森跳机,但他并未掉入海水中,而是很不幸地坠落在海岸边一根浮在海面上的粗壮的圆木上,猛烈的撞击撞碎了他的两块脊椎骨节。虽然迈克最后还是被救,但他却再也不能站立行走了。

起初迈克并不十分清楚自己伤势有多严重,直至一个神经科医生如实告诉他,说他今后再也无法独立生活,每一小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这个朝气蓬勃热爱生命的年轻小伙子顿然如同坠入冰窖……几年后在一次乘飞机旅行时,机舱外自然界的奇景深深打动了他。突然间一个念头在迈克的脑际闪电般划过:如果自己能像鸟儿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那该多好!于是他毅然决定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实现这个愿望---自己驾驶飞机搏击九霄,他要坐在轮椅上创造出一个奇迹!飞行教官帕特曾想当场给迈克一个全然否定的回答。然而当帕特与迈克视线相接触的一刹那,帕特被对方那双炯然有神的眼睛所聚射出的光芒震慑了,那目光中充斥着极度的热切、渴望、坚毅和火焰般欲燃的希冀,那绝不是一个瘫痪在轮椅上残疾人的目光!帕特竟被深深感染了,犹豫了一下后终究未鲁莽地直言拒绝,他从迈克的目光中知道这个愿望的实现与否对小伙子今后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扑灭了迈克心中的那团火焰,无异于扼杀他的生命。

良久,这个资深飞行教官终于吐出一句话:"也许我能教你。不过,依照联邦航空管理局有关规定,你不能单独驾驶。"见教官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欣喜万分的迈克无以表达自己的兴奋,一个劲地朝帕特点头。

"比登天还难"

人们常把十分困难的事喻为"比登天还难",而患有瘫痪症的迈克却正在为不可思议的登天行动做准备。

迈克的双手虽然还具有些微行为能力,但凭其灵活程度和力量要操纵飞机驾驶杆却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大锻炼。为此,在帕特指导下,迈克每天都强迫自己不停地做手指和手臂的灵活训练,摘、扯、拔、拉,每个训练项目都彻底完成才罢手。机械训练是枯燥乏味又痛苦不堪的,而且每次结束都弄得精疲力尽,但迈克没有放弃,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对他来说就是向飞赴蓝天更走近了一步。迈克不放过任何能锻炼自己的机会,哪怕在饭桌上,他也会把盘子的馅饼来回交换,以运动自己的双手。迈克的刻苦训练使他的双手行为能力进步很快,这个曾经热衷于参加汽车拉力赛,并在密封舱内漂流过美国西部科罗拉多河的小伙子在短短几个月里已能坐在轮椅上独自驾驶小汽车了。

帕特在帮助迈克训练的同时,循序渐进地传授他飞行理论知识,直到他具备了登机的条件才开始了飞行实践课。那是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迈克不要别人帮助,独自驾着轮椅缓缓来到停机坪上一架配置双操纵系统的小型单引擎教练机边。可是接下来如何登机并进入驾驶舱却成了难题。迈克打量了一眼机身,把轮椅移动到飞机前翼的舱门边并固定住后,先把右手搭在机翼边缘,左手抓住轮椅的扶手,咬紧牙关艰难地把自己的躯体努力撑上机翼,几次失败后他终于做到了。然后他辗转身子依靠肘部支撑起身体,一英寸一英寸地向机舱里吃力地挪动,直至气喘吁吁地坐进驾驶舱。整个登机过程全靠了迈克的双手,这在常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一连串动作,迈克却足足用了45分钟。内心暗中为迈克鼓劲的帕特见迈克终于登上了飞机,才走出办公室径直登上教练舱位,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迈克肘部所支撑过的机翼和舷窗等部位沾满了鲜血,而迈克对此却不以为然,他的脸上正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我这才感觉到飞行对他多么重要,在迈克面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他实现这个愿望!"后来帕特与人谈及此事后感慨万千地说道。

夙愿终偿在帕特的帮助下,迈克的飞行技术日趋熟练,双手操纵驾驶杆和开关仪器的灵活性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在实践飞行中还是发现了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次升空后,迈克遇上了一股强气流,他想倾斜机头避开强气流,可手上力量却推不动驾驶杆,还是帕特在副驾驶座位上及时推进驾驶杆才帮他解除困境。事后,迈克反复琢磨,巧妙地为自己做了个特制的钢制臂镯固定在手臂上,臂镯上伸出的一段顶住驾驶台,用以在遇到强气流时手臂可以通过特制的臂镯以肘部为支撑点借劲使力。这个小小的发明确实让迈克在升降和飞行中轻松了许多。为了说服为申领飞行驾驶者体检的戴维德医生并得到他的帮助,帕特邀请戴维德登上了完全由迈克独自操纵驾驶的单引擎教练机。夙愿终偿戴维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驾驶座上那个残疾青年,正熟练地带领他邀游在蓝天白云,青山翠柏之间,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形。有时,迈克还像帕特一样在空中将飞机熄火,来一段悠然宁静的滑行……自信的他,不时发出忘怀的大笑。

飞机平稳着陆后,戴维德被迈克执著的精神打动了,终于决定帮助他申请到驾照。

当有人并不理解迈克的所作所为时,飞行教官帕特并未详加解释,总是简简单单地说道:只有与迈克一起飞行,你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含意。

篇13:让爱翱翔

女儿很喜欢吃肯德基的食品,每次一进店,就像到了快乐王国,蹦蹦跳跳个不停。那天去逛街,路过一家肯德基,女儿又吵着要吃。正当太太准备去买时,我看见很多小朋友自己在排队,于是对女儿说:“我们把钱给你,你自己进去买吧?”女儿一听,表情很奇怪,因为她从来没有买过东西。也许是好奇心驱使,她还是高兴地答应了。进去之后,只见女儿在柜台前来回走了两三遍,瞧瞧这,瞧瞧那。不一会,她就出来了,两手空空。

“怎么啦?什么都没买呀!”

“我不知道买什么?”女儿喃喃地说。“那么多你喜欢的东西,一样也说不出来?”我有点失望。“平时喜欢吃的鸡腿、蛋挞,不都可以买?”太太则生气地问。“以前不都是你们买的吗?我又没买过。”孩子的一句话,让我们面面相觑。是的,这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从女儿出生的第一天起,全家人都围着她转。这5年多来,没有一天她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我脑海里想起一个关于雕的故事:幼雕出生后,要经受母雕残酷的生存训练。母雕会把幼雕带到悬崖的最高处,然后“狠心”地把它们摔下去,让幼雕在苍茫天地中独自求生。母雕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幼雕就不能飞上寥廓的蓝天,也就无所谓生存。曾有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尚未学会飞翔的幼雕带回家喂养。但后来发现,那些被喂养长大、没有经过悬崖摔练的雕最多只能飞到房梁便落下来,因为它们那两米多长的`翅膀未曾受过锻炼,已经失去了翱翔的本领。

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愚蠢的猎人,我的恻隐之心害了女儿:现在她连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都不会、也不敢做。难怪她从来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温暖的可贵,因为在她心中从来没有饥饿和寒冷的感受。这一切,我难辞其咎。

女儿还小,一切还来得及。在以后的育儿道路上,我不会再鞍前马后地“伺候”她了,因为雕的故事让我清醒地看到:爱她,就应让她自己去翱翔。作者: 翰林

篇14:翱翔五年级作文

天空,任我翱翔。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煽动它在蔚蓝色的天空上任意飞翔。我愿与小鸟歌唱,我愿与蜻蜓戏耍,我愿与群鸟齐鸣……

天空,任我翱翔。假如我有一双神奇的鞋子,它会喷射火焰,让我飞向空中。这样,我就可以与火箭赛跑,与铁臂阿童木为友,与飞机并行……

天空,任我翱翔。我会爬到云朵上,盖一间房子给爸爸妈妈和我住。早晨,我便可以坐在门外看日出,傍晚看日落。我还要在上面装个方向盘,这样可以开往学校和工厂……

天空,任我翱翔。我愿把我的翅膀变大变长,让它带着朋友们玩捉迷藏,云朵是最好的藏身地,只要我想停,翅膀一收就好了……

天空,任我翱翔……

篇15:放飞梦想 展翅翱翔

铜山区刘集镇王套小学 赵继红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运作中发生一系列转变。在课程目标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现代人;在课程内容上,教师要从执行课程转变为开发课程;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从权威性灌输转变为平等对话;在课程评价上,教师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关键词] 教师;新课程运作;转变

没有教师的转变,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成功。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教师的课程运作包括四部分:一是确立课程目标;二是选择课程内容;三是课程实施;四是课程评价。虽然各部分会有交叉,但侧重点存在差异。本文依此分析角度就教师在新课程运作中的转变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理解。

一、教师在课程目标方面的转变: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现代人

当前教育界对新课程改革根本目标的探讨不够深入。目标不明会降低行动的意义,使行动茫然,甚至迷失方向。

传统教育过于关注知识传授,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教师是“教书”的,而不是“育人”的;教师和学生围着知识转,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次要,甚至被知识异化。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目标方面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现代人。

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促进个人发展,前一个功能是通过后一个功能实现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是育人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

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的现象学认为,知识属于“科学世界”,而人的存在属于“生活世界”;现代科学的危机在于它忽视了人的“生活世界”,陷入了没有人在其中的纯粹的“死的”“物理世界”[1]。在教育中,这种危机就

表现为教师过分关注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

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现代人,首先意味着教师要以“育人”为本。为此,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不是学生为知识服务,而是知识为学生发展服务;教师不是“教书”的,而是侧重于用知识“育人”的;教师不是对知识负责,而应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果断地对知识加以改造。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宗旨,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不仅要以育人为本,而且要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根本目标。

现代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的现代人,不仅要具有国家性、民族性,“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等;而且要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普遍性、国际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我们认为,这四个支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新知,以跟上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的步伐,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2)学会做事。即通过接受教育,不再是仅仅获得要学历、资格,更要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即具有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能够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合作。(4)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2]

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培养现代人的根本目标,将有助于教师增强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克服对课程改革患得患失的狭隘心理。

二、教师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转变:从执行课程转变为开发课程

传统的课程内容是游离于教师之外的,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制定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是别人制定的课程文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乃至教学参考书)的忠实执行者,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什么方式教、甚至以什么进度教等问题,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发言权。教师就像药剂师,严格而准 2

确地按照医生所开的“处方”,准备药品,分配药品。[3]这种不信任教师、“提防教师”的课程内容既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更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校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强课程比如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方面从执行课程转变为开发课程。

从范围上说,教师开发课程主要包括开发学校课程和对国家或地方统一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两个方面。学校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和部分必修课程,其中部分必修课程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些课程没有统一教材,要求教师自己确定具体的课程领域、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国家和地方统一课程虽然有教师参与,但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使用这些统一课程时,必须要对它们进行二次开发,以使它们更加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对统一课程的二次开发主要表现为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对内容的数量作一定的增减;或者对内容的深度作一定的调整;或者对内容的结构作一定的重组;或者对教学的进度作一定的改变。二次开发的准则是使学生的发展更好地符合课程标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超越既定标准。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优秀教师做出了可贵的尝试。譬如,原北京22中数学教师孙维刚用半学期的时间教完一学期的课程;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初中语文时不用半学期就教完了一学期的课程,他在剩下的时间里向学生介绍国外科技动态,教学生名篇时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写其他学科的小论文等[4];原青岛市二中语文教师王泽钊“往往只在开学三周内就将教材有选择地讲完,余下的时间都讲自己为学生精选的文章”,并自编了150万字的语文教材[5]。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同时也对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开发课程中,教师应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为前提:一是深入研究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发展基础、发展潜能和发展愿望;二是深入研究教育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更为科学地编排其递进顺序;三是深入研究学校和当地社区的条件,使课程具有现实可能性;四是深入研究宏观社会发展以及当地社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开发课程需要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资源;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获得这些资源既要求教师具有好学精神,更要求教师具有合作能力。

三、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转变:从权威性灌输转变为平等对话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无知或乏知的,教师则是知识的权威,这种知识权威进一步泛化为地位权威。因此,传统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教师权威性灌输,教师居高临下地传授,学生谦卑地、规规矩矩地接受。虽然许多教师常用问答法进行教学,但这种问答多不是平等的对话,而是教师对学生的“考问”、“审查”,以致学生逐渐害怕与教师“对话”。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要从权威性灌输转变为平等对话。

对话以平等为前提。师生平等首先表现在人格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从法律上说,学生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四条尊重儿童的基本原则:(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6]作为缔约国,我国在履行公约的同时,也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青少年儿童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学生年龄虽小,但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应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

师生平等还表现在知识拥有上。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中有许多是教师不知道的,学生需要向教师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学习。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立的“前喻学习”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年长一代在许多方面不再能承担向年轻一代“指点迷津”的职责,他们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没有‘子孙’的,正如我们的子孙没有‘祖先’一样”。[7]

师生平等对话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可以结合在一起灵活使用的形式:(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说话”有时会使课堂显得“混乱”,但它也说明学生之间有“对话”的渴望,它也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种表现。教师宁要有生机的“混乱”,而不要死寂的“安静”。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讨论,充分对话。

(2)教师真正的提问学生。这种提问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产婆术”式的,它往往以教师向学生“请教”、与学生探讨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非常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提问中,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轻易说出来正确答案,更不批评、否定学生,而是给予追问和启发,直至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学生主动的提问教师。这种提问是孔子所常用的“生问师答”式的,它以学生积极主动地请教和质疑教师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非常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说,它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孔子曾因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而批评他“非助我者也”[8];也曾因子夏的提问而赞扬他“起予者商(子夏)也”[9]。

四、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的转变: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教师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学生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在传统评价中,教师常常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排名高低评价学生,常常通过年终总结评价自己。这种终结性的评价就像“盖棺论定”,适宜于选拔、评比,“论功行赏”。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1,慎用相对评价法、多用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评价学生

相对评价法是教师通过“人与人比”评价学生,它在让少数学生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很容易使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挫折。相对评价法对后进学生有榜样激励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1)教师在褒扬先进学生或伟大人物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后进学生,不能伤害其尊严;要使后进学生受到激励,而不是感到自惭形秽。(2)教师不仅让后进学生看到先进学生或伟大人物所取得的优秀成绩,更让后进学生了解他们取得成绩的过程和原因,引导后进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绝对评价法是教师通过“人与标准比”评价学生,它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把握学生发展的客观目标。通过绝对评价法,在普遍发展水平较低的集体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能会有不足;而在普遍发展水平较高的集体中相对落后的学生也可能会达到了发展目标。因此,绝对评价法能使学生更为准确地认识自我。对于暂时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仔细分析差距,寻找弥补方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教师通过“人与自己比”评价学生,它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体内的横向差异评价和纵向差异评价。其中,横向差异评价是把学生自己的各个方面作比较,它很容易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这种评价中,教师要自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纵向差异评价是把学生的同一方面作前后比较,它很容易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这种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无论是横向差异评价,还是纵向差异评价,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2,常用反思评价自己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10]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11]从反思的直接目的上说,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两种:

(1)解决问题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行动研究性质。其基本过程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将计划付诸实施;反思实施的结果;继续发现新的实践问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这种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

(2)总结经验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案例研究性质。教师在对自己的典型教育行为尤其是成效显著的教育经验进行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具有相对普遍性的结论,一方面加深自己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为其他教师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提供借鉴。

教师以反思为主要形式的自我评价不仅能有力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对 6

改变教师研究活动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的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教师的反思不应是“单干户”式的,而应在与教师群体、理论工作者乃至学生和家长的“对话”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得到更多的验证和启迪,才能促进教育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注释] [1] 郭元祥:《论“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5期。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87页。

[3] 刘丽群:《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期待》,《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期。[4]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6页。[5] 转引自《他挑战现形语文教材》,《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11月6日。[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0页。

[7]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77页。[8] 《论语·先进》。[9] 《论语·八佾》。

[10]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上一篇:新京报评论招聘下一篇:《我学会了煮饭、炒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