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2024-05-2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篇1

一、制定开放式目标, 满足学生阅读需要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以“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 却不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服务的。但我们知道, 阅读更多是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 如果教学中教师过多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那么,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也就少了许多, 而这正是阅读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同时, 传统的教学目标高度统一,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达成, 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而以开放式的目标来作为指导,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制定出“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层次在目标上分别对待, 这样就能较好地兼顾优差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

在制定分层目标中, 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好目标。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宏观目标把握上还不够成熟, 这就需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如《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 学生自定的目标为: (1) 掌握生字词, 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能概括外祖母形象, 体会外祖母给予“我”的爱心。在这个学习目标中, 学生忽视了本文的一个重点, 即描写方法, 故而教师在对学生指导时将目标 (2) 改为: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分析, 掌握外祖母的形象。这样目标更为明确, 能较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 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要真正分层对待。如《变色龙》教学中, 目标可分为三层: (1) 借助工具书, 自学掌握生字词, 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初步概括小说情节; (3) 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在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目标逐层达成。这样, 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阅读中以自己选定的目标来作为指导, 方向更明确。

二、提倡开放式内容,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照本宣科”的痕迹较重。的确, 教材是知识的承载, 是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 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即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 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地体验和感悟。传统阅读教学因太注重考试, 结果反而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狭小空间里, 而提倡开放式的内容, 可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带来的冲击, 积极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首先, 提倡开放式的内容并不否定教材文本, 相反是要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等课文都和童真、童趣紧密相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避开了“童真、童趣”这一主题, 相反要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 结合具体的文章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做到从一篇文章出发而又能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探究,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中获得体验。

其次, 要能跳出教材的束缚,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以八年级下《从小就要爱科学》、《在天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等篇章的教学为例, 在课堂中以学科知识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外, 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结合单篇课文或单元进行拓展。如《奇妙的克隆》学习后引导学生以“克隆技术的应用”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中更好地了解克隆技术。同时, 要在方法上进行拓展。如八年级下《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等小说的教学, 教师先引导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 然后以学生归纳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最后再以“学写小说”的活动来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读中总结, 在用中体悟。虽然学生可能写的不是够好, 但却更好地感受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三、实施开放式过程,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讲授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知识点, 而这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尤其是表现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往往言不对题。实施开放式的过程指导,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学会阅读理解, 获得知识构建, 提升其阅读效率。

首先, 要注重结合目标而以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敬业与乐业》的议论文阅读中,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根据中心论点去寻找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弄清其论证过程。如此,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获得理解。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如《敬业与乐业》的教学, 学生在第二段中理解了作者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后从反面进行论证, 那么, 作者反面论证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再总结。整个阅读过程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完成, 学生主动, 学有所获, 也提高了其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的论文 篇2

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综合分析初中语文特点制定渐进式阅读目标,即阅读教学注重体现阶段性特点,通过完成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逐步向整体阅读目标靠近,以此逐渐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为高效的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制定渐进阅读总目标

义务制初中语文教材由很多选文组成,但是这些选文的渐进性表现并不明显,因此,为了保证初中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教师应注重渐进式的阅读指导。首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对语文认知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阅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渐进式的阅读提纲,以此确保其落实到实际的阅读实践中;其次,教师在渐进式阅读实践中应重点把握渐进式阅读特点,注重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渐进式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过程的循序渐进,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渐进的跨度和节奏,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2.结合教材单元制定渐进阅读单元目标

观察初中语文教材可知,其主要根据不同主题划分单元,单元之前的衔接性和渐进性较差,因此初初中语文渐进式阅读实践研究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褚光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单元为单位制定渐进式阅读目标。首先,教师制定单元阅读目标时应严格遵守渐进性原则,并不是要求目标涵盖内容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体现层次感,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其次,注重单元阅读目标的分解,这是体现渐进式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综合考虑不同单元特点和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阅读技能训练、基本知识划分到不同单元中,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加以重视,通过采用讨论、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完成不同单元渐进阅读目标;最后,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渐进式阅读教学前后衔接性较强,因此为了保证其有效的实施,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辅导,例如为其补课,帮助其复习等,进而使学生在每个环节均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实现渐进式教学目标。

3.结合文本内容制定渐进阅读课时目标

把握不同文本的阅读目标关系着渐进式教学的效果,决定着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应根据文学作品类型制定课时阅读目标。另外由于文学作品较为重视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制定的课时阅读目标应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文本语言特点,体现文本内容抒发的感情。例如,阅读小说作品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体现的感情如何等。

二、阅读指导的渐进

1.明确阅读指导目标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践中应明确阅读指导目标,并注意与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尤其应避免运用满堂灌的不良教学方法。教师进行渐进式阅读指导时应清晰地认识到,阅读并不是要求学生孤立地理解某篇课文,而应触类旁通掌握渐进式学习方法,体会渐进式阅读的真正内涵,培养其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渐进式阅读指导目标。

2.制订学期主阅读计划

制订学期主阅读计划主要包括列出详细的阅读要求、阅读具体安排和阅读评价规则三方面内容,其中阅读要求应仅仅围绕教材内容,并以讲读课文为主。首先,教师应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渐进式阅读教学,例如将阅读课安排在周三课时;其次,上阅读课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列出预习要求,例如要求学生注意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做好难点的标记等,为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腾出时间;最后,学生阅读结束后应举行师生间互动交流活动,选出小组代表让其发表阅读感受,并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疑难问题。

阅读具体安排环节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制定不同阅读主题的阅读目标,最后对阅读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时需要依照评价规则进行“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的评价,其中通过阅读,将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能够初步把握评价为合格,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内容,且能清晰地认识文章结构和思想则评价为良好,如学生不但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结构、思想,而且还能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则评价为优秀。通过阅读评价追踪渐进式阅读教学成效,能够及时发现阅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调整,为渐进式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探讨 篇3

关键词:语文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人生价值取向;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外阅读却不容忽视。现在学生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阅读面窄、能力低下,所以加强语文阅读势在必行。现将此方面体会总结如下:

一、上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让学生知道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光凭一本语文书远远不够的,要多读书,读好书。”开学初,上了一节语文阅读能力调查课,调查全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便于以后有所针对。调查中发现班内大部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缺乏逻辑;而且语言生硬、呆板,即使一些平时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怎么样。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没有生气。知识的储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可见许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前景不容乐观。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不在上面“画”一些正确有益的信息,学生必然就会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形成一些不好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经常做好正面强化引导,指导学生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图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让学生写读后感,他们都写了,“我是用心在读,我的心流泪了”“我们将怀念他,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直到永远,永远……”孩子们写下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诚然,他们深刻感悟到坚强,并以此作为战胜困难的动力。

三、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墨守成规,老师问学生答,只不过在学生答时让学生讨论、互动,将学生引入事先设置好的问题中去,完成预先的教学任务。但学生是多变的,可能有些问题教师也始料不及,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不变应万变。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提问:“我想请大家回答某某问题”,当然,有学生在思考,但参与是不全,而且是被动的;应该为“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某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时候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问题是大家的,不是老师给的,讨论也就更具有实质性。

四、阅读有益的书籍,坚持写读后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

课后,老师应走近学生,与他们交谈,布置学生多读一些好书,并且坚持写读后感。其实有许多学生的读后感是发自内心的,让人感动。一个学生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后,对学生平时惧怕困难发表见解:贝多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音乐的奇迹,而我们遇到生活中的小小困难便时常自怨自艾,对比文章主人公,很是惭愧。这个同学通过阅读比照生活,明白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是读书的妙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爱读、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1、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2、教师要巧妙设疑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设疑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为了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教师要利用文章中的矛盾启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这是因为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教《孔乙己》这课时,在同学们读完全文,了解到孔乙已是个受封建教育毒害极深、穷困潦倒且迂腐麻木的人物形象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孔乙已是个可怜的人,应该被大家同情,为什么课文里多次写到大家在‘笑’孔乙已?这里不但有酒店的老板,甚至还有那些同样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酒店的小伙计及‘短衣帮’们。”问题一提出,课题气氛就会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是孔乙已的动作、语言惹人好笑,有的说是黑暗的社会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冷漠。最后统一认识:作者在本文中除了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外,还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3、教师要培养情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感知世界,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我人格的重要手段。”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4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情况

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但是一些教师与家长不能够充分地理解新课改内容, 认为学生读课外书是在浪费时间, 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好处, 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课外书上影响到学习成绩, 因此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愿望被教师家长无情的扼杀。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落后使学生只能够背诵相关的基础语文知识, 无法对语文教学内容实质进行了解, 对未来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没有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阅读物的选择上存在迷茫性。对教师布置的东西更多的是抱有考试的目的, 没有系统性选择较为理想的阅读产品。进行的阅读也只是在模仿观点的陈述, 用于考试中, 对漫画等消遣书籍的喜爱上要远远超于经典名著。这种思想对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丰富文化知识没有半点推动作用。

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发展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上, 对文章不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解, 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能力。教师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阅读能力。

(一) 观念的转变能够更好的认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语文成绩提高的关键措施。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应该形成系统化的统一发展, 教师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教学目的,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能力培养, 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创新思维, 开阔视野。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在研究基础上进行解决, 组织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外阅读, 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进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经典文章之一, 教师在讲解之后可推荐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他文章进行阅读。这不但是对鲁迅先生文章的进一步理解, 同时也是对自身思想的启迪。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并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扩展, 是教学工作全面开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 搜集相应的信息, 采取多元化措施进行语文能力实践, 使学生对阅读投入更多的激情。家长要配合教师的工作, 鼓励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课外阅读。

(三) 构建课外阅读环境

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 教师家长要构建完善的课外阅读环境, 采取灵活开放的措施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阅读学习。学生的阅读情况不能够进行控制, 要充分地体现社会生活。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要有自主权。对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合作解决, 并且开展课外阅读交流, 分享阅读乐趣。

(四) 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阅读

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教会学生采取正确的办法进行阅读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点, 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 强化思维能力在未来学习中的作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课文第五单元《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是对解放南京以及香港回归两件事件的描述, 学生要查找相应的资料对这两件事进行全面地了解, 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时对文章要开展深入地了解, 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陌生字可以圈点批注, 将优美的语句摘抄成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质疑, 并且提出自身的不同见解, 对文章中的问题可以开展阅读经验分享讨论会, 将在阅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 学生共同进行解决。

(六) 课外阅读教学评价

阅读效果的好坏需要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定期对学生进行了解, 学生也能够将阅读中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 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阅读。设置的阅读作业, 教师要认真进行修改, 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肯定, 组织有效的材料开展经验交流活动, 展示更多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图片,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 能够更好地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评价, 激励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完善自身的品格。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家长与学生多元化发展,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工作应该密切进行关注, 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未来事业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指导工作, 无法形成系统性教学发展。教师、家长应该转变思路, 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不能够局限于书本知识, 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 指导学生正确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完善评价机制, 使学生能够读到健康的课外读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素玲.关于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3) .

阅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5

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变得鲜活,有新意。那么让学生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领悟思想才是最佳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投入的情景,营造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探寻问题的答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1.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从实际出发。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音画结合、色彩艳丽等特点,能富有感情色彩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相当必要的。信息时代席卷而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语文教学高效性被凸显出来,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和愉悦,更完美的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被充分激起,实现学习高效的目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资源查阅不受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课件的使用已经遍及原文课堂。让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学生学习趣味化。如学习古诗文时,我们可以让音画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渲染学习氛围。几乎每一刻都能在网上搜寻到同步的课件,方便快捷,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把传统的强制学生接受知识,变为轻松获得知识,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

2.用竞争的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的快乐,竞争中胜出更能激发内在的热情和学习力。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内化,是学生体验和实践的工程中获取的。传统灌输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学生喜欢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竞争的氛围中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接纳更有意义。在课堂上运用竞争的方式,如小组竞争、朗读竞争、课堂知识积累竞争等,都能让学生在知识的舞台上找寻自己的位置,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比如在学一篇新课时,把学生分组,让各组结合教学重难点以讨论的方式,表达本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参与意识增高,知识的获得具有主动性,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刻、握牢。形式多样的竞争,使学生乐在其中,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效果显著。比如,班级里经常性地进行朗读比赛、定期进行书法比赛、阶段性地进行辩论赛、优秀文章讲读赛等,都能展现学习的多样性。

二、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知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是教师应该关注和适当引导的,让课堂充满自主性和挑战性,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胜利者的喜悦。展示知识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知识本身蕴藏着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应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火花,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型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融洽的师生关系重在沟通、理解和关怀。关注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拿真心赋予,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中学生交心,给与学生多方面的关注,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换传统的管家形象,事无巨细、面无表情、全班唯我之至上的统治者角色,向师生互敬的平等关系转型。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形式与学生交流对话形成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只有改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大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语文教学成效才更显著。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成为众多中学语文教育者不断研究跟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會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关注学生兴趣的激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 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 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 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手段要灵活多变等。总之, 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 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重反复朗读, 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 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时, 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 教师也只能引导, 不能轻易否认, 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 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关注学生的基础积累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而妄谈深层次地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字常识的积累。

四、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的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上面, 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

五、关注学生的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为了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倡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做了很多安排, 但我认为还很不够, 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 可以让学生当堂展示, 也可以作为课外训练,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 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 活化新知, 尊重传统, 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加强联系, 克服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 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因此, 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至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 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 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学习文学作品, 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 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 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 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 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 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 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 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可能上到这种程度, 就是成功了。

所以, 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 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二、大胆革新, 把新大纲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 即阅读数量太少, 阅读速度太慢, 阅读效率太差, 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 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 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 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 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 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次大纲修订, 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 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良好的语感, 丰富语言的材料, 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 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 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 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 诗、词、曲50首,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 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 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 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 逐步学会欣赏, 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发表独立见解,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 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 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 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 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调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 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 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两节课, 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 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 学习写摘记、做卡片, 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 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 学会小组交流, 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寒暑假, 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在阅读前, 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讲座, 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 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 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 如《语文读本》等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 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 每天都有积累,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 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 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 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 并且是精品的阅读, 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 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 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 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9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盲目被选入教材之中的, 其每一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或者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 或者在主题思想方面迎合了编者的需求。但从文章本质上来讲,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思想的一次表露, 而我们除了要理解学习作者的这种思想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作者表露这种思想的结构脉络与方式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年从教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设置主要问题对于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意义。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 作者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主要问题: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这样对比之下,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主题思想。可以说这三个问题的抛出, 对于学生通过理解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精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还有《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这篇课文, 教师上来就可以抛给学生这样几个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文章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同样是三个问题, 学生在处理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对议论文的文章结构特点也就有了整体性的了解与把握。

二、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学生作为成人和成长中的一代, 要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中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共同体, 他们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 可以实现各自的自我超越, 因此, 教师的责任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中去。首先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有意识地和作者对话。可以说, 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其实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整理、体验。首先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得加以摒弃, 教师高高在上, 还能怎样营造和谐, 怎样铸就平等?其次,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随时注意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识渊博自然气质优雅, 对学生就有了一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最后, 教师还应当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在促进和谐课堂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时, 教师首先设计几个情境再现的问题提纲:皇帝每天都在做什么, 骗子怎样打动了皇帝的心思, 大臣们如何与骗子们一起欺瞒皇帝, 在怎样的情境之下谎言被戳穿?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纲把这则童话故事演变成一个童话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 学校的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场所, 其环境的布置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学校图书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些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黑板报的读书园地定期向学生介绍好书;每周的周一我必定把学生们的摘抄本、阅读笔记收上来一次, 认真地批阅, 把优秀的摘抄本、阅读笔记在学生中传阅, 在班级中展示;我们班还有“阅读之星专栏”, 表扬看书积极的学生, 粘贴他们的照片……就这样, 教室内也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教师始终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桥梁。

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 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 才有写作的源泉, 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 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 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 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 常常会联系实际, 对号入座, 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 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 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 探求人生意义, 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 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 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四、享受阅读, 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析过于精细, 而文章是需要读者从整体上去读、去品的。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不应该被老师异化成为博取功名利禄的一个工具, 而应当是自己享受阅读的过程, 进而把这种享受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阅读的美好世界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小学阶段, 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句,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书写能力, 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理解习惯, 但往往还不系统、不完善、不稳定。而初中生, 处于青春期, 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切都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并且, 语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好的学科之一, 重视阅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阅读之“米”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贴近他们的生活, 能给他们美的享受、心灵的震颤、增长知识的美文名篇。比如, 河北大学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篇文章《父亲的谜语》, 通过猜父亲眼睛的谜语来表现深沉的父爱, 以谜语开始又以谜语结束全文。在教学中, 让学生谈感受时, 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父亲的眼睛随女儿的心思变化, 女儿高兴父亲双眼笑眯眯的, 女儿有心事父亲的眼睛是忧郁的, 女儿远嫁他乡父亲的眼睛是浑浊的。女儿是父亲眼中的唯一, 那份爱是如此执著, 如此无私。”基于有人认识到了主题, 我就顺水推舟, 随即又问了面对那么爱你的父母你会怎么做、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等几个问题。这样, 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合欢树》时, 找到史铁生的另一篇《秋天的回忆》进行对比阅读, 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不是灌输, 是阅读的主体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在读中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 在读中学习积累知识。想的越多, 知识的获得才会越丰厚, 视野才会越开阔, 思维才会越敏捷。在教学中, 除了利用好教材之外, 就是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材料,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堂课, 我都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一个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或是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 还可以是身边的感动。这样轮流下来, 一学期每个人的阅读量增加了, 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也有了用武之地, 积极性自然就有了。

我还在教室一角布置“阅读天地”, 把家里的好书带来几本, 还发动同学们也带来不同的书, 贴上标签, 有序摆放。要求每位同学有时间就主动阅读, 并写下自己的收获。周末时, 利用一节课时间, 大家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可以是书评, 可以是主题思想的提炼, 还可以是写作手法上的运用。我们把课余时间全部利用上, 同学们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同学们不再为作文缺少素材、缺少词句和缺少技巧而发愁了, 对学好语文, 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知识生产部门下一篇:计算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