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作业

2024-05-10

中国对外贸易作业(精选8篇)

篇1:中国对外贸易作业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 冰金 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篇2:中国对外贸易作业

答:

1.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发展,我认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能解释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

首先,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再谈谈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现实的解释。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唯一能和国外竞争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我们的劳动力较之其他发达国家便宜了很多。因此我国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现实: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像纺织、服装、鞋之类的。我国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而在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我国国际贸易仍以廉价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格局,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弱的态势。出口品仍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全球生产链条中还处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仅仅从事一些外商企业的产品委托加工和装配,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这正好解释了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现实。

2.我认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更能支持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规模经济理论内容: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人口只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小国都有世界驰名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如荷兰的菲利浦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芬兰的Nokia和瑞典的爱立信手机等,就连韩国、印度的制造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也榜上有名。而我国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却难以在世界500强中一显身手。中国要发展经济,就一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都要靠发展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的大企业、大集团。

目前我国多数国内走出去的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少,因而拓展市场的能力受到限制,生产成本高,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该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发挥增城市产业群和地方特色产业群优势在扩大出口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东部发达地区就在保持IT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纺织品服装、轻工和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中部地区应当利用资源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挥地方产业群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出口。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哈佛商学院米歇尔.波特提出,也被称为钻石理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创造“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过去参加国际竞争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供给条件,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现在则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有效地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为了使比较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争相采用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尽管其出口产品仍然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包含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含量,因而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能否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在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换过程中,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新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而这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动力作用。因此,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⑴.我国应当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大振兴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出口,可以吸收国外高科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高科技资源不仅包括高新技术,还包括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对于提高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和开发能力大有裨益,能够为我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外贸扩大出口提高强大动力。

篇3:中国对外贸易作业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引起成本发生。因此,成本可以按照资源消耗的原因归集至不同的作业活动,然后再根据作业消耗的数量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服务),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资源消耗、作业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达到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它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摒弃了以业务量、工时等单一的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方法,而是把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动因联系起来,逐步将费用逆向追溯分配至引起这些费用发生的产品上去,从而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基本步骤

一是确认作业所消耗的企业资源,划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和各项作业活动,统计各项作业活动所消耗的企业资源数量,将发生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不必参与分配。二是识别、定义作业中心。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理清生产作业流程,划分具体的作业中心。三是确定资源分配方式。将可以追溯到作业的资源消耗,即与作业活动相关的成本费用,按照资源的消耗方式(资源动因)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去。比如,人数、吨数、面积、体积等。四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分析、了解产品消耗作业的方式(作业成本动因),找出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的标准,比如订单数量、产品数量等,根据作业成本消耗额和成本动因消耗量,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根据产品对各项作业的消耗量和相应的成本分配率,计算出各产品的成本。五是进行作业管理。根据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了解各产品的盈利能力,区分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理清重要作业和普通作业,降低作业成本。

三、粮食贸易企业采取作业成本法的实例分析

(一)传统成本法下计算的盈利情况

A公司是一个经营小麦、稻谷、玉米粮食贸易为主的公司,公司一方面从农民或仓储企业购买粮食,另一方面将这些粮食卖给饲料厂、大米加工厂、面粉厂等终端客户,公司依靠自己的网络资源和服务赚取差价。公司过去一直采取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各品种共同消耗的资源,按照期末的业务数量简单地分摊至各品种,计算各经营品种的获利水平。以某月份的费用分配情况为例,计算该公司各品种盈利情况(见表1和表2)。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二)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盈利情况

1. 确认资源消耗。

通过分析表1中的数据,本月A公司各项间接资源消耗情况如下:工资:42 800元;招待费:87 000元;装卸费:40 000元;储存费:100 000元。合计:269 800元。

2. 划分作业中心。

根据A公司的业务流程,可将其划分为:订单处理、购销作业、调运作业、仓储作业、结算作业五个作业中心。

3. 确定资源分配方式,将资源消耗分配至作业。

分析各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方式,将资源消耗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见表3)。

4. 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品种。

根据公司的记录,该月份共签订购销合同60份;粮食经营数量为4万吨,假设当月采购的粮食数量与当月销售的粮食数量一样;粮食平均储存数量为2万吨;平均储存时间为1个月。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分配率=作业成本总额/成本动因数量),此处数据见表4。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和各品种对各项作业的消耗量计算出各品种所分配的作业成本总额(见表4)。根据表4,可得出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各粮食品种的盈利情况,此处略。在传统方法下,小麦是亏损的,亏损1.15万元,而在作业成本法下,小麦是盈利的,盈利1.58万元。这表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成本与各类品种自身实际消耗的资源是有差异的,是不够准确的。从表4可以看出,玉米的盈利水平是最低的,小麦的盈利水平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占用了大部分的公用资源,下一步可适当减少玉米贸易数量,增加小麦贸易数量。

篇4:探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原因;影响;顺差变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8-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经濟体,第一大债权国和第一大贡献国,中国一直以来贸易顺差的增长也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致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

一、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国内因素

1、比较优势。中国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即便外需减少,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强劲的价格优势,因而造成顺差。2、经济形势。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人们偏于储蓄,国内的储蓄大于消费,因而国内需求不足,企业也只好另谋出路即出口来销售自己的过剩产品。3、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机制[1],推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如出口退税,补贴和保障等措施。

(二)国外因素

1、国际产业转移。正是由于中国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着外商来华投资设厂,这也确立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外商的投资主要是在加工贸易领域,凭借在中国的优势进行出口,获取大量利润,这也造成了顺差的加大。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愿向中国出口先进的高新的技术,这将减少中国的进口,进而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2、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促使中国大宗商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进一步增加了贸易顺差。3、国外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中国较低的产品价格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依赖较大,特别是纺织品,日用品、轻工业等,这加大了中国的出口,造成顺差。

二、贸易顺差的影响

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得作用功不可没,但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积极作用。首先,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入世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6名上升到第2名。其次,它解决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为产品找出了新的出路,获得巨大的利润,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也是很好的形势,所以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最后,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中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加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消极作用。首先,中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它的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欧盟,美国,日本,东盟是我国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对欧盟,美国都是贸易顺差,这将加剧我们的贸易摩擦。有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对全球贸易伙伴中的75%有顺差,而对美国、欧盟的顺差额是我国顺差总额的1倍和0.78倍,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数已经连续16年和5年位居世界第一了,这也给我国带来不少麻烦。其次,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都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是不可弥补的伤害。最后,贸易顺差被外界拿来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幌子,同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1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65,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屡创新高。此外,外汇的增加,央行会发大量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这将导致通货膨胀。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额较大,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了,并且长期处于顺差,顺差额也较大,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入世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到2011年关税总水平从15.3%下降到9.8%,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100个。虽然2008年货物进出口差额达到2981.3亿美元,但原因不仅仅在于中国,前面我已经解释过了。2009年和2010年的顺差分别降为1956.9亿美元和1815.1亿美元,这足以看见中国的努力了。2001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但进口规模也增长了4.7倍。在2011年1月至11月期间外贸出口17240.1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增长26.4%。从贸易结构上看,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下降,一般贸易迅速增长,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3.6%上升至94.8%,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56%上升至59.1%,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年均增长率为13.4%,11.9%,13.3%。在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出口国了。从贸易主体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经营主体联动发展、各有侧重的格局[2]。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的作用明显,2011年11月,其出口增长了28%,进口增长了38.6%,分别高于总出口和总进口增幅的14.2和16.5个百分点。

四、展望2012年

当前经济复苏放缓,下行风险较大。欧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疲弱。全球通胀严重,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金融市场随之反复波动,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人民币升值频繁,俄、法、美又将进行总统选举,面临这么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环境,中国既有风险又有机遇。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国内的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了。外需疲软,尤其是欧美国家,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有所下降。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和经济发展,会加大对中国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另一方面,中国正好抓住这次机会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量进口材料和能源。2012年2月18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就是要较少储蓄,加大消费和投资。2011年中日首脑会议中,达成了扩大人民币在两国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的协议,这也扩大了人民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使用,加大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减少逆差。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赵健,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任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1,2.

[2]叶为金,严先溥.中国对外贸易跨上新台阶[J],中国金融,2011,23.

篇5:《贸易实务》平时作业

(三)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1个答案是正确的,请选择)

1、在当今的国际技术贸易中,转让技术所有权的合同很少见,大多数是采用许可方式()。

A.有条件地转让技术的使用权

B.有条件地转让技术的所有权

C.无条件地转让技术的使用权

2、政府贷款主要是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具有开发性质的贷款,其贷款期限较长,一般为(),由借款人提供担保。

A.

10~20年

B.20—30年

C.

30—40年

3、在国际贸易中,代理的种类很多,按照委托人授权的大小,可分为()。

A.总代理、独家代理和多家代理

B.完全代理、独家代理和一般代理

C.总代理、独家代理和一般代理

4、代理协议中的佣金条款,就是规定支付佣金的时间和方法,佣金率与计算佣金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佣金率为()。

A.1%~5%

B.10%

C.5%~10%

5、招标方式一般分为公开招标和不公开招标两种。实际中当采购某些复杂的商品时,在事先不能准备完整的技术资料情况下,往往采用()的方式。

A.公开招标

B.不公开招标

C.公开招标和不公开招标相结合

6、招标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收到的标书进行比较,择优选定投标人的过程就是()。

A.开标

B.评标

C.决标

7、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和远期交货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成交后并不实现()。

A.商品使有权的转移

B.商品价值的转移

C.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技术转让

2、国际技术转让合同

3、国际许可合同

4、国际租赁

5、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6、国际劳务合作

7、国际借贷合同

三、简答题

1、简述技术商品转让与一般货物买卖的区别。

2、简述国际技术许可合同的种类。

3、国际租赁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签订国际租赁合同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4、简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

5、简述国际劳务合作合同的主要条款。

6、国际借贷合同的特征是什么?

7、国际借贷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签订这些条款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8、简述期货交易的特征。

9、什么是套期保值交易?其目标和交易原则是什么?

10、期货合同具有哪些特点?

篇6:国际技术贸易作业

老师的答案:A~B~C~C~A~B~C~C~C~A~

一、单项选择

1、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是()。

A、程序B、程序说明书C、辅助材料

2、如委托开发软件的协议中没有明确著作权的归属,则著作权属于()。

A、委托方B、受托方C、双方共享

3、在我国计算机软件的法定著作权保护期为()年,期满可续展一次。

A、10B、20C、254、对技术供方来说,技术转让交易本身所发生的费用称为()

A、间接成本B、沉没成本C、直接成本

5、下列哪种技术使用费计算方式下,许可方获得的使用费和被许可方实施效果

无关?()

A、一次总算支付B、提成支付C、入门费加提成支付

6、对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转让时,合同中LSLP最有可能为()

A、15%B、25%C、35%

7、从支付能力的角度考虑,下列哪种提成基础,对受方最有利?()

A、产量B、销售额C、利润

8、下列哪种条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理解为限制性条款?()

A、单方回授B、搭售C、独家经营

9、()评估确定的是技术作为一种资产的产出价格。

A、市场法B、成本法C、收益法

10、在合同其他条款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哪种许可合同的使用费最高?()

篇7:贸易实务网上作业

1、下列术语中,卖方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都最小的是(EXW)

2、就卖方风险而言(B. CIF与CFR相同)

3、某合同条款规定为“每公吨CIF大阪100美元”,这种价格是(净价)

4、根据《2000年通则》,F组术语的共同特点是(买方自负费用订立运输合同并指定承运人)

5、《2000年通则》中C组术语与其他组术语明显不同的特点是(买卖双方的费用划分点与风险划分点相分离)

6、我国出口公司向德国出口核桃3000公吨,一般应采用(CIF汉堡)贸易术语为好。

7、CIF Landed(卸到岸上)的风险转移界限是(装运港船舷)

8、进出口合同中规定“每公吨800英镑,CFR伦敦”,这是(固定价格

9、在对外贸易业务中,选择货币种类时,应遵循(出口采用硬币收付,进口采用软币收付)

10、采用FOB条件成交时,卖方欲不负担装船费用,可采用(FOB Under Tackle)

11、就卖方承担的费用而言,哪个正确(CIF>CFR>FOB)

12、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就卖方承担的风险而言(E组贸易术语最小,F组和C组其次,D组术语最大)

1、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作用是(简化交易手续、明确交易双方责任、缩短磋商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2、出口地交货条件下的贸易术语有(FCA、CIF、CPT)

3、下列FOB变形中,卖方承担装船费用的有(FOB Stowed、FOB Trimmed、FOB Stowed and Trimme4、风险转移界限在装运港船舷的是(FOB、CFR)。

5、进出口合同中的单价内容包括(计量单位、计价货币)。

1、(对)佣金是卖方给予中间商的报酬,而折扣则是卖方给予买方的一定的价格减让。

2、(对)FOB、CFR、CIF三种合同中,第一种卖方承担的风险、责任最小,而第三种最大。

3、(错)按CFR Landed Singapore成交,货物在新加坡的卸货费及进口报关费由卖

4、(错)业务部门习惯将CIF价格称为到岸价,就是说卖方要负担将货物运达目

5、(对)如果采用“FOBST”成交,则卖方要负责货物的装船费用。

1、我们所说的FAQ一般是指(大路货)。

2、国外来证规定:“针织布10000千克,每千克4美元;针织衫5000件,每件2美元;总金额为About 50000USD,禁止分批装运”。为此,我出口数量最多应掌握(针织布10500千克,针织衫5000件)

3、卖方按照买方提供的样品,复制一个类似的产品交买方确认,确认后的样品被称为(对等样品)

4、我出口大豆一批,合同规定大豆的水分为最高14%、含油量为最低18%、杂质为最高1%,这种规定品质的方法是(凭规格买卖)

5、大路货是指(良好平均品质)。

6、具有“四固定”特点的运输方式是(班轮运输)。

7、必须经背书才能进行转让的提单是(指示提单)。

8、下列价格术语中,装运期与交货期不一致的是(DES)

9、我出口孟加拉一批货物,以CFR价格条件成交,该货于8月15日开始装船,8月18日装毕,8月20日启航,9月6日抵达目的港,9月8日客户提货,我交货日期是(8月18日)。

10、海运提单和航空运单(前者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后者则不是物权凭证)

1、卖方根据买方来样复制样品,寄送买方并经其确认的样品,被称为(回样、原样、确认样)。

2、采用重量计量商品时主要的计算办法有(毛重、净重、公量、理论重量、法定重量和实物净重)。

3、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和推荐,标准运输标志的内容包括(收货人的英文缩写字母或简称、参考号、目的地、件数号码)

4、中性包装包括(定牌中性包装、无牌中性包装)。

5、集合运输包装可以分为(集装袋、集装包、集装箱、托盘)。

6、国际海洋运输的优点有(运费低、运量大)。

7、班轮运输的特点是(定线、定港、定期和相对稳定的运费费率、由船方负责对货物的装卸,运费中包括装卸费、承运货物的品种、数量较为灵活、双方权利、义务、责任豁免以船公司签发的提单的有关规定为依据)。

8、买方和银行通常不接受的提单有(备运提单、不清洁提单)

9、不是物权凭证的运输单据有(邮包收据、航空运单)。

10、根据提单上有无对货物外表状况的不良批注,提单分为(清洁提单、不清洁提单)。

1、(对)定牌中性与无牌中性的共同点在于两者在商品和内外包装上都不注明生产国别。

2、(对)在选择订立品质的方法时,一般不宜采用既凭样品又凭规格成交的表示品质的方法。

3、(错)某外商来电要我提供大豆,按含油量20%,含水份15%,不完全粒7%,杂质1%的规格订立合同。对此,一般情况下,我方可以接受。

4、(对)根据品质公差条款,卖方所交货物品质,只要在品质公差范围内,买方不得拒收,也不得要求调整价格

5、(错)卖方根据买方提供的样品,加工复制出一个类似的样品提供买方确认,经确认后的样品叫复样。

6、(错)所谓空白抬头,空白背书的提单是指既不填写收货人,又不需要背书的提单

7、(错)如合同中规定装运条款为“2003年7/8月份装运”,那么我出口公司必须将货物于7月、8月两个月内,每月各装一批。

8、(错)W/M or A.V.指按重量和体积中较高的一个收取运费后再加上一定百分比的从价费

9、(错)按提单表面填写是否清洁,有无涂改可分为清洁提单和不清洁提单。

10、(错)由于装运期和交货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因此,合同中的装运期和交货期应为两个不同日期。

1、土畜产公司出口肠衣一批,为防止在运输途中因容器损坏而引起渗漏损失,保险时应投保(水渍险加渗漏险)。

2、在保险人所承担的海上风险中,碰损、破碎属于(一般外来风险)

3、某远洋货轮在航行途中,A舱起火,船长误以为B舱也同时起火,命令对两舱同时施救,A舱共有两批货物,甲批货物全部焚毁,乙批货物为棉织被单,全部遭受水浸,B舱货物也都遭受水湿(A舱乙批货属于共同海损,B舱货损属于单独海损)

4、船舶在航行途中因故搁浅,船长为了解除船货共同危险,有意合理地将部分货物抛入海中,使船舶起浮,继续航行至目的港,上述搁浅和抛货的损失(前者属单独海损,后者属共同海损)

5、对于出口货物,通常保险是按CIF发票金额加成多少投保平安险(10%)

6、按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受益人最后向银行交单议付的期限是不迟于提单签发日(21天)

7、接受汇出行的委托将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银行是(汇入行)

8、远期付款交单条件下,进口人凭以借取货运单据并先行提货的单据是(信托收据)

9、某信用证每期用完一定金额后即可自动恢复到原金额使用,无需等待开证行的通知,这份信用证是(自动循环信用证)

10、某公司签发一张汇票,上面注明“At 90 days after sight”,则这是一张(远期汇票)

1、出口茶叶,为防止运输途中串味,办理投保时,应投保(平安险加串味险、水渍险加串味险)

2、构成共同海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实际存在的或不可避免的、自动和有意采取的行动、作出的牺牲是特殊性质的,支出的费用是额外的)。

3、共同海损分摊时,涉及的收益方包括(货方、船方、运费方)

4、若按CIF条件出口,如保下列险作为保险条款,哪个妥当?(水渍险、受潮受热险、平安险、偷窃险、战争险)

5、根据我国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规定,一般附加险包括(短量险、偷窃提货不着险、串味险)

6、属于逆汇方法的支付方式有(D/P、L/C、D/A)。

7、保理的服务项目包括(出口贸易融资、销售帐务处理、收取应收帐款、进口贸易融资、买方信用担)

8、采用托收方式时应注意(考查进口人的资信和经营作用、了解进口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理条件、了解进口国的商业惯例、出口合同争取采用 CIF条件成交,否则应投保卖方利益险、健全管理制度,及时催收清理)

9、汇款方式包括(D/D、M/T、D/A)。

10、一般由中间商为中介达成的交易,在结算时一般使用(可转让信用证、对背信用证)。

1、(错)在投保一切险后,如货物在海运途中由于任何外来原因造成的货损货差,保险公司均应负责赔偿

2、(对)投保人在投保一切险后,根据需要还可加保特殊附加险。

3、(错)水渍险的责任范围既包括了平安险的全部保承范围,也包括了由外来风险引起的全部损失。

4、(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包含的基本险和附加险,保险公司的保险期限均以“W / W CLAUSE”(仓至仓条款)加以规定。

5、(错)平安险的英文原意是“单独海损不赔”,也就是说,如果被保险人投保了该险,保险人对所有单独海损造成的后果不负赔偿责任。

6、(对)汇票与支票都是无条件的支付命令。

7、(对)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无条件支付命令。

8、(错)即期汇票与远期汇票都要承兑。

9、(错)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只要受益人置备了规定的单据并且交单时间不超过信用证的有效期;银行就必须履行付款义务。

10、(错)托收的性质属银行信用。

1、将违约的形式划分为违反要件和违反担保是(英国法)。

2、多数国家都认定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

3、在我国进出口合同中,关于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规定为(装运地检验和目的地复验)。

4、罚金实质上是(违约金)。

5、以仲裁方式解决交易双方争议的必要条件是(交易双方当事人订有仲裁协议)。

6、国际货物买卖中,“接受”在法律上称为(承诺)

7、我某出口公司于2001年4月15日用特快专递向美国ABC公司发盘,限2001年4月29日复到有效。4月25日下午3时同时收到ABC公司表示接受的特快专递和撤回接受的电传。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此项接受,(可以撤回)

8、《公约》规定,一项内容确定的发盘(必须表明货物的名称、数量和价格)

9、国外某买主向我公司来电:“接受你方12日发盘请降价5%”,此来电属交易磋商的哪一环节(还盘)

10、某项发盘于某月12日以电报形式送达收盘人,但在此之前的11日,发盘人以传真告知受盘人发盘无效,此行为属于(发盘的撤回)

1、我国进出口合同中仲裁条款的内容一般包括(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仲裁裁决效力)。

2、下列属于不可抗力事故的是(水灾、地震、政府禁令、通货膨胀)。

3、在国际贸易中,解决争议的方法主要有(友好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4、根据《公约》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发盘失效(受盘人作出还盘、发盘人在规定的有效期内表示撤销原发盘、发盘有效期届满、发盘被接受前,原发盘人破产、发盘拒绝)

5、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构成一项有效的发盘的条件是(发盘必须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表明发盘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旨意、发盘的内容十分确定、发盘必须传达到受盘人)。

6、交易磋商的程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盘、接受)

1、(对)援引不可抗力条款的法律后果是撤销合同或推迟合同的履行

2、(对)如果采用概括式说明不可抗力事故范围,易因双方当事人意见不一致而影响合同效力。

3、(错)在不可抗力条款中必须订明一方发生不可抗力事故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和方式

4、(错)某年我与某外商签订了一份进口化肥的合同,后来生产这批化肥的两个工厂之一遭受火灾,长时间内不能恢复生产。这时正值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外商以不可抗力事故为由,要求撤销合同,我方应予以同意

5、(对)仲裁比诉讼的程序简单,处理问题比较迅速及时,而且费用也较为低廉。

6、(对)接受通知送达受盘人时已超过发盘规定的有效期,如发盘人立即予以确认,合同仍然可以成立。

7、(错)一项发盘表明是不可撤消的发盘,则意味着发盘人无权撤回该发盘。

8、(错)在交易磋商过程中,发盘是由卖方作出的行为,接受是买方作出的行为。

9、(对)按《公约》规定,接受生效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合同订立的时间。

10、(对)交双方只要经过发盘和接受,对交易条件达成协议,即可建立合同关系,而无须经过询盘和还盘。

1、下列单据中俗称下货纸的是(装货单)

2、信用证议付行收到出口企业的出口单据后,经审查无误,将单据交寄国外付款行索取货款的结汇做法叫做(收妥结汇)

3、大宗货物租船订舱的提出办理时间一般应为(45天)

4、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作为卖方,最基本的义务是(提交合格的货物和单据)

5、出口业务中,发票通常是指(商业发票)

6、在实际业务中,承担审证任务的是(银行和进出口公司)

7、在进出口业务中,出口商完成装运后,凭(大副收据)向船公司换取正式提单

8、能较好地利用外资的贸易方式是(补偿贸易)。

9、包销中的专营权是指(专买权和专卖权)。

10、一般代理指的是(佣金代理)。

11、寄售货物在售出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的承担者是(寄售人)。

12、补偿贸易与易货贸易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信贷关系,后者无信贷关系)

13、招标、投标业务是(竞卖方式)

14、出口人与包销商之间的关系是(买卖关系)。

1、卖方的备货工作包括(向生产、加工部门或存储部门安排生产或催交货物;对货物进行核实、验收;对货物进行整理、包装;在货物外包装上刷制运输标志和其他标志;)

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口合同是(FOB 合同、CIF合同、CFR合同)。

3、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签订的CIF买卖合同,其中(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制单结汇)是卖方履行合同的最重要环节。

4、审核国外来证时,一般应考虑(ABCDE)

5、寄售对委托人来讲具有的缺点是(ABCDE)。

6、代理的种类包括(总代理、独家代理、佣金代理)。

7、关于包销的说法,正确的有(双方当事人之间是买卖关系、包销商在包销地区内享有专营权)。

8、补偿贸易对设备进口方来说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利用外资、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得到较稳定的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

1、(错)运输标志和警告性标志均要在运输单据中标明。

2、(错)国外来证规定分两批(Two Lots)装运,我们就必须将货物装在不同航次的两条船上。

3、(错)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只要在信用证的有效期内,不论受益人何时向银行提交合乎合同规定的单据,银行一律不得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

4、(对)催开信用证的方式除了直接向国外买方发出通知外,还可以请银行和驻外机构配合或协助催证。

5、(对)凡迟于信用证本身到期日提交的单据银行有权拒付。

6、(对)寄售与代理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每一业务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均为委托关系。

7、(对)包销商和出口商的关系是买卖关系。

8、(对)在独家代理方式下,只要在指定地区和期限内做成的指定商品的交易,无论是由代理商做成,还是由出口企业自己做成,代理商均有权获得佣金。

9、(对)在寄售业务中,商品售出前所有权属于寄售人。

篇8: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 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 (特别是出口) 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所在。一些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了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 纷纷来华投资设厂, 或把其制造中心移到我国, 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些学者认为,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应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 这样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同时, 也有学者认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收益不能长期化, 比较优势不能作为长期外贸发展战略。因为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建立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国商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 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比较优势仅注重静态比较利益, 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要实现和得到长期动态的贸易利益, 就要政策制定价格水平, 而件杂货运输有的还是国家计划价, 因此, 集装箱运输价格有时明显高于件杂散货价格。这样就使我国内陆相当一部分适箱货在沿海港口拆装箱后以件杂货方式进行运输, 不利于集装箱运输的开展。另外, 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着环节多、收费名目多、重复查验、重复收费等现象。目前, 我国多式联运全程价格不稳定, 透明度较小, 难以实现国际多式联运的一次收费要求。

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 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 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 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 影响竞争优势的许多因素不单单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 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育而得到。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时, 没有局限于比较优势的束缚, 形成了本国的竞争优势, 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例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和八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我国应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在出口战略调整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力培育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我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 短期内应该考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获得国际分工励政策。由于多式联运全程实行单一的运输费率, 价格较高, 因此贸易双方处于成本考虑, 有时不愿采取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进行货物运输。尽管近年来, 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政策, 但是对于多式联运这种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 还需在价格、税收与补贴、开发与研究、信息发布和市场宣传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特别是长江流域多式联运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更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尤其的收益, 长期内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逐渐从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利润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总之,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够持续增长的前提, 也是我国长期获得对外贸易利益的战略发展要求。

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为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有两种进出口战略:一种是“进口替代”, 另一种是“出口替代”。“进口替代”是指发展中国家本来靠进口的工业制成品, 不依靠进口, 而依靠本国自己的力量制造该种商品以代替进口。这种贸易形式是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思想的。其优点是能在国家的保护下, 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建国以来, 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可以说是利用对外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 使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 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但是, “进口替代”战略的选择, 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是要鼓励充分利用长江水道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 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国际多式联运在未来的国际货物运输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必将来临。为了更好、更高效地进行国际贸易, 相关部门和贸易方必须正视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以改进, 为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增添更有利的砝码。■

题, 比如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为进口替代战略缺点在于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 不利于促进国内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不容易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 往往忽视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 必然使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作用受到限制。这种策略已不再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进口替代型”逐渐向“出口替代型”转变。“出口替代”是指本国生产新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以代替传统商品的出口, 扩大出口。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学者认为, 发展“出口替代”, 由于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大, 市场广阔, 可以实现大量出口, 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偿债和借款能力, 也有利于本国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 增加就业人员,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使产业结构向高一级发展, 有利于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替代”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 “出口替代”是一种外向型发展战略, 必须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背景, 而贸易保护主义却是目前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客观上阻碍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 不可过于乐观地估计我国在世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机遇。更重要的是, “出口替代”战略容易使国际跨国公司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 和“出口替代”战略相比, 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相对可以较少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利于安定, 适合国情。

选择对外贸易战略, 必须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和世界经济形势出发, 并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借鉴。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替代的单独采用, 对我国来说都不是对外贸易战略的最佳选择。只有兼容两种战略的优势, 实施两种战略兼施互补的综合性战略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是保持“进口替代”的优点, 克服它的不足, 吸取“出口替代”的某些可取之处, 避免它的缺陷, 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交叉进行的战略。

三、贸易保护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

贸易保护战略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护幼稚产业,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减少进口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然而, 过度贸易保护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例如滥用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这一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有较明显的表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 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于是贸易自由化战略呼声越来越高。贸易自由化战略优点在于市场开放, 贸易壁垒降低, 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量的扩大和贸易利益的增加。然而, 判断贸易保护战略还是贸易自由化战略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长期发展的利益。

从国内来看,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变时期;从国际环境来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因此, 单纯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完全自由贸易战略并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实施自由贸易战略的前提下, 强调政府对结构转变的积极干预, 即实施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

具体说来, 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既要根据劳动力丰富的国情, 发展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低技术工序环节, 又要把技术引进和干中学结合起来, 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 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 在适度的保护和激励下, 扶持中技术产业, 即汽车、化工、电气和电子设备、精密机械等, 重点发展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等极少数幼稚产业。

总之, 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需要利用低保护和温和出口鼓励来干预少数产业的成长, 对产业发展的干预要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我国应从本国发展角度, 立足本国国情, 采取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 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提高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 在充分利用WTO规则的前提下适度保护本国产业, 从而使得在获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同时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外贸函电是国际贸易领域人们借以沟通的书面工作语言, 由于函电比口头沟通形式严谨和清晰, 一直以来是国际贸易中惯用的主要沟通形式。近年来,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和复杂, 外经贸人才应具备通过书写信函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因此, 许多外贸企业将“能够熟练使用外文, 流畅和准确的和外商沟通”作为考查职员和招聘新人的标准之一。然而, 外贸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能胜任有效信函沟通工作。有的外文语言基础薄弱, 有的忽略了外贸函电是以外贸知识为背景、兼具形式多样、涉外特征和法律特性, 结果导致职员外贸知识片面, 业务能力不强, 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法律观念, 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一、外贸函电特征

(一) 以外贸语言为载体。外贸函电是

以外贸语言为载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传递信息。外贸活动中涉及到的语言, 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风格简约、礼貌、完整并且正式, 使用词汇要求专业、精确。

(二) 以外贸知识为背景。外贸函电是

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一种实用语言, 与外贸实务紧密联系, 围绕外贸的整个流程, 即建立贸易关系、询盘、报盘、还盘、下单、订合同、安排装运、支付货款、投保、抱怨或索赔、理赔或仲裁展开。它要求从业人员在掌握外贸实务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文字表现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观点。

(三) 形式多样。

由于外贸函电涉及到外贸工作的各个环节, 因此可以依据其作用、内容等分为若干种类。灵活掌握函电各种类型对外贸人员提出挑战。此外, 函电的运输方式, 除了传统的邮政邮寄外, 还有现代化的快递、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以及国际互联网在线及时沟通等。能够应用不同传递方式, 也对今天的外贸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 涉外特征。

上一篇:面试通知表下一篇:明月的见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