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作业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获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对外贸易管理: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进出口产品,由法定商检机构依法对其品质、数量、规格、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答:

1、根据我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海关的职能有哪些?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2、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各种手段的内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项下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包括进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包括进口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

发展趋势:

3、当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无法确定或申报价格经海关审查不能通过的,海关可以以哪些价格为基础确定完税价格?

①进口货物成交价格法:这是《关税条例》规定的第一种估计方法,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该首先以成交价格估价方法审查确定。

②相同及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法:即以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及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方法。

③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

④计算价格法:该方法既不是以成交价格,也不是以在境内的转售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发生在生产国或地区的生产成本作为基础的价格。

⑤合理方法:是指海关不能以上述四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根据公平、统

一、客观的估价原则,以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

上述估价方法应当依次采用,但如果进口货物纳税义务人提出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经海关同意,可以颠倒倒扣价格法和计算价格法的适用次序。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试卷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主要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的国境内向另一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2. 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及公司内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组织方式。

3.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由于贸易活动或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紧张及争端事态。

4.所谓_______________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程度,或者说,是外贸进出口活动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5.所谓_______________是指进口产品来源从原先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转向成本较高的成员国,造成进口成本的上升。

6.__________________是消除成员国在贸易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体化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经纪人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是()。

A.无抵押采购商品贷款。

B.货物单据抵押贷款。

C.承兑出口商汇票。

D.预付款

2.关税按照征税的目的可分为()。

A.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B.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C.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D.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3.发达国家实行普惠制往往有许多规定,但不包括()

A.对给惠国家或地区的限制。

B.对受惠商品范围的规定。

C.对受惠国的保护措施。

D.对原产地的规定。

4. 李斯特把国家生产力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主张贸易保护的阶段是在()。

A.畜牧时期B.农业时期

C.农工业时期D.农工商业时期

5. 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引入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一成员提供给第三方的优惠(优待、特权、豁免)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

A.国民待遇原则B 最惠国待遇原则

C.互惠互利原则D.透明度原则

6.根据H-O理论,在两国贸易模式下,一国稀缺资源要素价格将因贸易而(),该要素所有者()。

A.上升、获益B.下降、 利益受损

C.上升、利益受损D.下降、 获益

7. 所谓()是指一国特定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商品时的选择成本,即一种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等于牺牲了用同一资源生产另外种类商品的机会。

A.绝对成本

B.相对成本

C.会计成本

D.机会成本

8. ()是所有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导因素。

A.资本要素B.土地要素

C.组织和制度资源D.自然资源

9.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

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

10. 在应对贸易摩擦时,企业的()做法是不应该提倡的。

A.企业应当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导力量

B.企业要熟悉贸易救济措施的有关规定,协调出口策略

C.企业要积极应诉,利用规则,寻求保护自身权益

D.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巧妙规避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11.()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

A.技术差距理论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要提高外商投资外贸效益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不包括()

A.保持基础设施规模增长的合理速度,适当超前

B.基础设施建设要讲究结构配套和经济效益

C. 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际化采购问题

D.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产化问题

13.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资源禀赋差异B.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C.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D.国际分工

14. 外贸企业实施(),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公司与外贸生产企业、供货基地之间存在的相互分离、信息隔绝状态,为寻求更为合理的外贸生产、营销组织形式而实行的战略。

A.“实业化”战略B.“集团化”战略

C.“国际化”战略D.“股份化”战略

15. 下列()机构的设置不是WTO的组织制度创新的表现。

A.服务贸易理事会

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理事会

C.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

D.收支平衡委员会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比较利益学说的判断正确的是()。

A.比较利益学说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B.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内核是比较优势论

C.比较利益优势学说认为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在于“平等”

D.比较利益学说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2. 根据关税同盟效应的基本理论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成员国生产部门重叠并竞争激烈的时候贸易创造效应更显著

B.关税同盟包括的成员国越多、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比重越大,贸易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建立关税同盟之前各国的关税水平越低,建立同盟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D.各成员国地理差距越小,贸易创造效果越好

3. 我国大中型外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向“三化”发展,即()。

A.专业化B.集团化C.国际化D.实业化E.集约化

4. 关于出口补贴,下列()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A.出口补贴和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补贴属于“禁止性补贴”应予取消

B.“可诉补贴”即对WTO成员方利益造成损害、丧失或减少的补贴,应予禁止

C.“不可诉补贴”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实施

D.“不可诉补贴”包括研究与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等在内的特定的专向性补贴

5. 关于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的基本内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向,加强经济自立能力

B.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国产化比率

C.本币汇率低估和幼稚产业保护是实现进口替代的主要手段

D.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6.解释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间的差异,必须基于以下基本事实()。 A.在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偏离因素。

B.确定性经济因素,非确定性因素和人的主观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价格。

C.“相对货币价值”不仅指各国贸易商品之间国别价值差异性的货币表现,还体现了汇率的变动性,可以更准确地界定国际价格。

D.受到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等变动性因素的影响,国际价值自身也存在变动

性。

四、名词解释

1. 普遍优惠制

2. 对外贸易乘数

3. 贸易保护主义

4.国际价值

5.价值规律之谜

6. 贸易条件

五、简答题

1. H-O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对外贸易价格的作价原则。

3. 入世后我国外贸体制进一步改革应当确立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六、计算题

在不征收进口税的情况下,一个轮胎的国内价格为100美元,其中80元是自由进口的橡胶价格(假定仅有此一种中间投入),另外20元是国内加工制造轮胎所附加的价值。假定对进口轮胎征收50%的从价税,但对进口橡胶征收25%的从

价税,并假定进口轮胎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征收的税额。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名义保护率?本案中的名义保护率是多少?

(2)什么是有效保护率?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本案中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要写出计算过程)?

(3)假定仍对进口轮胎征收50%的从价税不变,但对橡胶分别征收50%和75%的关税时,则实际保护率又分别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什么是名义保护率?本案中的名义保护率是多少?

七、论述题

1、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相关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2、试述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小论文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也将朝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注重宏观管理和国际合作的趋势演化。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建设完善

【正文快照】:

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演变

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 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代理制度 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 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 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 放宽对外贸企业的行政管制,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完善外贸立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

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

2001年12月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修改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 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制度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 》、《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各项条例、规定组成的,如 《进出口管理条例》 、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这一层面的制度规范较法律制度层面在内容上更为具体,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第三个层面是各省、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针对具体地方产业、具体商品进出口的规定。是第

一、二层面制度的具体化、技术化,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每一次变迁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的前三阶段,虽然增长率均值比较高,但是增长率波动性也很大。这是因为改革初期处在探索的阶段,而且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针对各种现象调整政策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第四阶段的波动性最小,因为加入 WTO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 反复试验 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诺斯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变迁和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取决于人的学习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

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改革和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同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1)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

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甚至是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3.思想意识的变化。(1)对国际贸易作用认识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把对外贸易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其目标是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贸易管理制度。(2)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思想,比较优势理论代替了自给自足的思想。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外贸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四、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和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特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变迁方式日益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 。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封闭的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外贸管理制度逐步向开放的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过渡并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以经济利益为重,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益并重的转变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服从对外贸易效率最优化的原则。

(1)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其作用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变化。下放管理权、实行自负盈亏机制等体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

型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在改革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侧重点逐渐从直接的管理和强制性的推动,转变到根据外贸发展的需要。

(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采取“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在改革的初期改革主要对象是微观层面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些领域在改革过程中较为容易把握。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则转向营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如着力于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订,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3)对外贸易理制度创新的重点逐步从体系的建立转向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完善。在改革的初期,主要的任务是逐步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

(4)影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状况、贸易伙伴国政府的反应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

五、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也在不停地完善着。

1.我国政府的职能体制不断完善。

(1)政府保护国内市场方式受到限制。以往,中国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段是高关税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 由于中国承诺在入世后大幅削减关税、取消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不恰当的财政补贴,传统的保护手段因此将受到极大限制,有的保护手段基本不适用,这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大大降低。

(2)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方式的改变。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又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以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与对出口的直接支持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入世后,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将大大降低,形形色色的补贴手段也就将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方式。

(3)政府对外经贸管理的手段的调整。过去中国政府管理经济仍然主要用发内部文件的办法,有关规定既不透明,变动也很频繁,政策的可预见程度不高。 在入世承诺中,中国承诺将公布所有涉外经贸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章程,未经公布的不予执行;而且在设计对外经贸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前,将向公众提供草案,并允许提出意见等,政府从以往单纯的“管理者”向管理与服务并重。

(4)政府涉外经济管理的机构的调整。为兑现入世承诺,原来一些政府的涉外经济管理职能或者不再存在或者大大减弱。

2.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外贸宏观管理制度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中国外贸在某些领域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立法落后于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中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加强。中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进出口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因此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4.我国加强区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WTO 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寻求发展双边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扩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又一趋势。

总之,中国的外贸管理体系一直在不停的适应国情一步步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而我们现在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也是处在不停的完善中的。不管怎样,我们的管理体系都会围绕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来加以改善的。所以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和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沈四宝.论WTO 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J].WTO 经济导刊, .

[3] 谢国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4] 戴志强.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评述[J].2006 .

[5] D.C.诺思L.E.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国经济教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文章

[6] D.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 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这门课程,我对为何我国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到了相关的对外贸易的理论知识,从根本上认识到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为我以后从事对外贸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比如说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使我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想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去,和世界联系起来。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产品、资源、资本和技术,要发展经济,必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国更是如此。只有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级综合平衡。再比如说对于第六章,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学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心得体会,感谢老师的讲授。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

本复习题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名词解释;单、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

2、国际价值;

5、非歧视原则、“绿箱”措施;

7、进出口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体系;

8、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9、经济调节手段、浮动汇率制度、进出口信贷、关税配额管理;

12、 “以质取胜”战略

二、单、多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4、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D、利用外资

5、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行全方位开放,1999年我国提出实施()。

A、科技兴贸战略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D、走出去战略

6、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D、对外劳务合作

8、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出口产品是(

A、创汇农产品B、矿产品

C、高科技产品D、轻纺产品

10、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

A、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B、大经贸战略

C、科技兴贸战略D、走出去战略

12、《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15、被世贸组织视为透明度最高的对外贸易调节工具是()。

A、价格B、关税

C、配额D、汇率

18、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

A、所得税与消费税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D、消费税与关税

20、我国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的首要原则是()。

A、结合国别地区政策作价B、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C、结合购销意图作价D、根据商品生产成本作价

(二)多项选择题

5、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有()。

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 )。 1 )

C、利用外资D、引进新进技术

E、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6、现阶段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是()。

A、以质取胜战略B、市场多元化战略

C、进口替代战略D、西部大开发战略

E、科技兴贸战略.10、影响外贸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

A、比较优势B、进出口商品结构

C、外贸企业管理水平D、价格和利率因素

E、市场机制

13、我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出口补贴B、出口退税

C、进出口信贷D、设立外贸发展基金

E、外汇留成

14、出口退税产品应具备的条件是()。

A、必须是已征税的产品B、必须是报关离境的产品

C、必须是实行总量控制的产品D、必须是自由出口商品

E、必须是财务上已做出口销售的产品

16、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目标是()。

A、实现出口自负盈亏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C、符合国际贸易规范D、实现集约化经济

E、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填空题:

第二章

(1)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中的无形的“软件”要素包括()、人力资本、()、信息及管理等。

(2)马克思关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有()、()、()。

(3)邓小平关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包括()、()。

第三章

(3)只要被视为(),就会采用与该国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该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第五章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贸易自由化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贸易原则、()等。

第六章

(5)八五期间,我国出口商品进一步优化,()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出口的支柱性产品。

(6)十五期间,我国提出的出口商品战略是:继续贯彻()战略,重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七章

(5)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有商品成本、()、()、()、市场条件等。

第八章

(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是通过发挥()取得的。

(4)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由()、()、()三大指标体系完成。

第九章

(4)中国进出口关税的征收方法包括()和()两种。

(5)中国关税减免由()、()和()三部分组成。

(6)我国海关对进口货物实行以()作为完税为基础的税价格。

第十一章

(4)第十二次中欧峰会于今年11月30日在()召开。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于()年5月正式启动。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时,东盟是中国的第()大贸易伙伴,第()大出口市场,第()大进口来源地。

第十二章

(1)对外贸易战略包括()、()和()三种基本类型。

(2)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包括改革开放前的()、有限开放时期的()、全面开放后的()、()、(),反映了与不同开放程度相适应的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总体上的战略。

四、简答题

1、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可通过国际交换实现互利?

2、我国为什么把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作为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的首要原则?

3、简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作价原则的影响因素。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五、论述题(请适当拓展)

1、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2、试论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3、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试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中国有哪些正负面影响。

4、 请结合中国近年的时事及资料及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表示,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澳大利亚受到的影响比较小,要归功于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经贸往来和深化?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下一篇: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