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与劣势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输入输出,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服务贸易相结合的产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急剧增长,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他们国家服务贸易的重要部门,全球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额每年高达 300亿美元以上,国际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 济增长点。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从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劣势分析

我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相对弱势。辩证地看待这种状况,是确定相应的贸易策略和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一)比较优势

市场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服务市场。2004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3648.98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000多万人, 民办教育在校生1768.38万人。这一市场规模还是在约束需求的条件下实现的。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48.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 19%,潜在教育市场同样十分巨大。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个体系完善、质量良好、教育严格的教育体系,建有各类高中阶段教育学校 3140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2236所,民办高校(机构)7.85万所,教育服务供给发展能力强劲。

产品优势。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得汉语、中医药、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戏曲等传统学科专业和 中国法律、中国财经等新兴学科专业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比如,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 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我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提供和 发展汉语教学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优势。

成本优势。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目前维持在1.2万左右,而美国高校仅生均经常性开支一项即达18383美元。 (1995-1996),为我国的十多倍。生均成本构成中,教师要素的工资是主要部分。据《光明日报》(2002年9月10日)报道,2001年我国高校 教职工平均工资为18054元,而美国高校(2002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达6万多美元,约为中国的27倍。

(二)相对劣势

1.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差,是制约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也是进口贸易规模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尽管加入WTO 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 且,由于高等教育中各个院校有权制订各自的录取标准,对于每一个国际学生而言,要顺利进入某所国外院校就读,仅有政府层面的资格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达到 该院校的具体录取要求。 2.教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育服务仅仅视为公共产品,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举办各类民办学校也主要是针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足。由于产权 制度和竞争机制的缺失,在教育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教育服务提供者就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去提高效率和改善品质,这是我国教育服务低效和优质教育供给匮乏的 基本原因。正如克拉克在解释美国大学在国际上的优良素质同它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所占据的位置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时认为:“虽然全面的答案非常复杂,但是从 历史和组织的角度,解释集中在多样性的机构在一个具有独特的竞争性的领域中所采取的主动性上面„„正是由于学府之间的竞争性互动,才形成了„„在大众化的 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结果”。面对竞争的、开放的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我国似乎并没有作好足够的市场准备。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2003年为310万,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上升幅度超 过87%。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树立教育产业观。在开放的条件下,无论发展何种贸易,都必须尊重产业和市场运行规律,要充分利用市场这一效率机制来实现利益的最大 化,教育服务贸易不可能例外。因此,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从理论上给出了论 证,包括教育在内的传统公共部门同样需要引入或部分引入市场机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产业观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市场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公 平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只能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将市场的效率机制和政府的公平机制完善地结合起来,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 易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培育和完善教育服务市场体系。在建立教育服务市场体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现代教育产权制度,要构造一个以真正意义上 的学校法人产权为基础的融国有产权、共有产权和个人产权为一体的教育产权结构,明确界定政府、高校和市场的权能边界,由此生成对教育市场主体的产权激励机 制。同时,有意识地在诸如招生、拨款、师资配置等教育领域引入一些竞争机制,逐步培植我国教育市场主体以赢得竞争和发展能力。

(三)加快建立我国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质量认证、参加国际教育质量活动是解决学历学位互认问题的正确选择。与其寻求国家间外交对等 式的学位互认,不如着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教育质量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认证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教育形象,提升我国教 育系统的国际地位。在这方面,我们应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建立以认证为基础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证体制与机制。

(四)制定并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减少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我国世界影响 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制订并实施系统性、综合性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相关支持体系建设意义 重大。必不可少的支持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外国留学生权益;发挥政府在宣传、推介等服务上的规模经济优势;适度扩大对外教育投入,增加来华留学 政府奖学金额度;扩大招生院校规模及其招收留学生的自主权;抓紧实施“211工程”和“985计划”。

(五)创设多元化文化氛围。教育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国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各国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文化传统。当今时代,多元文 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而不同”将是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我们要发展国际教育,就必须面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且要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 襟去主动地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文明,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调之上创设多元文化氛围,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学生在这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提供便利,同时也突 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王红斌 江西财经大学)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 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摩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来保护其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确实存在侵权的行为。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的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把自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1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俨然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我们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到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制造成本已经比我们更加低廉。旧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优势,把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价值的磁场。重组产业链,不仅是迫在眉睫,而是正当其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迈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

以“高姿态”顶立于世贸的舞台

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据国家知识产权资料显示,去年受理的申请专利453807件其中中国外企申请96208件,约占总数的21.2%,在其申请的专利种很多集中在中国支柱企业的核心技术。这些国家通过专利申请,将其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并将其作为壁垒使我们企业难以进入。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尚不够成熟,许多本土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被外国企业抢先在中国注册,转而状告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更不用说将其产品出口到外国。

在这次范围巨大的国际贸易变革中,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竞争的水平?

就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做到: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我国企业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及民族工业受到的危机与挑战, 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既重视外国人的知识产权, 又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 实施专利权部署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

(二)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我国企业, 特别是外贸企业要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有不少中国企业, 自身并没有侵权行为, 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 白白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而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 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极应诉而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

(三)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我国是WTO成员, 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注意WTO, TR 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 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识产权壁垒。如对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 要把握当前主要贸易国所采取的原则。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目前, 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谁占有的人才多,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遭遇国际企业的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限制会更加严重情况下, 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中国企业将会因为失掉“知识产权人才”而失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市场。

总之,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 我们只有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请专利、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措施, 才能让我国企业免受切肤之痛,并让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为中国自身所用。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与宣传,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能力, 更好地参与并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在古老的文兴码头,郑和的船队从此满载着中国制造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价值连城的商品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在离文兴码头不远处的泉州造船厂,正在兴建亚洲最大的船坞。不久,在这里将有20万吨级的巨轮出海,届时,这些崭新的商船将同样满载着价值连城的“中国创造”,远涉重洋。

第三篇: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现代农业正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也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入世后,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必然也要不断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整体发展中。 “打铁还得自己硬”,我国农业要提升综合生产力,才能拥有国际化的一片蓝海。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20世纪7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很小,而且发展缓慢。以农业为开端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的农业贸易也获得了很大的增长。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出现逆差。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南亚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但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相对集中容易贸易摩擦,给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不确定性。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无论是农产品出口还是农产品进口,一般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发展迅速,出口额居前列的仍是山东、广东、辽宁等省。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民营企业成为农产品出口新增长点。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国内农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追求产量的增加,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大气、土壤和灌溉水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并且引起了土地产出物的污染,用这样的土地产出物作饲料又会造成畜禽产品的连锁污染,致使水果、蔬菜产品、畜禽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另外,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国际竞争力低。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经营规模小,出口龙头企业少。目前,我国农业经营特点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缺乏经济组织活动。而大多自发或政府机构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呈现出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整体素质低且又高度分散经营,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形成严重制约。如在组织大宗出口农产品生产时,面对较高的技术标准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我国农户根本无法与外国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信息反应灵敏的农场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进行竞争。

3、农业管理体制不利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不少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对农业宏观管理中,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法律及有限度的行政手段,而我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在微观管理中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管理,

而我国普遍存在粗放现象。作为农产品出口主力的外贸企业,因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落后而市场开拓能力差,国际营销水平难以提高 。

4、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检测标准与国外不能实现“对接”,表现为标准少、标准旧、标准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更少,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这些严于我国标准的部分所限制的,恰恰是我国输出的大宗农产品和食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 (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

四、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

通过回顾历史以及分析未来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1.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规模将进一步增加。无论是多边方面,还是双边方面,中国已经和正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将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业发展也越来也融入国际市场。

2.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逆差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农产品质量、

安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从长期来看,贸易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而且逆差额还会呈现扩大趋势。

3.农业对外开放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已同世界多个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走出去”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农业国际化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4.农产品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在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贸易条件下,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不仅总量将呈现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也将得到不断优化,

五、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先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推动企业以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5.采取积极态度。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兴则中国兴。当政府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驱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拥有了长效的资金支撑时,那么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业现代化梦想就在前方。

第四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南昌商学院汉语言071班邹杰华

摘要: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本文主要是针对2009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并且针对分析出来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了WTO也快有9年了。在这个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建设高效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加快我国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现在就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及问题、对策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

一、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

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根据乌拉圭回会谈判中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过境交付。指没有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只是通过电信、邮电、计算机的联网实现的。

(2)境外消费。指消费者向出口国的流动,如就医旅游、留学等。

(3)商业存在。指一国允许他国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到本国开业,如外国公司到本国开饭店,建零售商场、代办律师事务所等。

(4)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如讲学、技术指导、医疗服务等。

二、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及问题所在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2年至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呈献蓬勃发展的状态(数额见下图)。

纵观上图和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稳步增长,占全球比例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既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国内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行列。据有关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排名仅居世界第9位和第11位,而到了2009出口和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并且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我国的服务贸易的额将进一步加大。

2、贸易逆差显著增加。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开始产生,尤其是在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逆差额分别为230亿美元、106亿美元、97亿美元和40亿美元。

3、运输、旅游行业占比进一步下降。

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额为7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9%,继续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以来,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至53.6%,低于2006年7.4个百分点。

4、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出口大幅增长。

2009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口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逆差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5、其他商业服务成为顺差最大的行业。

2009年,我国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额为4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出口247亿美元,同比下降5 %;进口188亿美元,同比下降18.7%;顺差5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2%,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行业。

(二)、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较多挑战。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偏低,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有以下问题:

1、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些都可以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的项目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相当不合理。

2、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由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的态势良好,但项目和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发展,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仍不平衡。

3、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低。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比如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项目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而金融、保险及专有权利和特许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4、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并且不少领域还是空白。这些严重的反映出我过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5、服务贸易人才缺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存在一些人才供过于求,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人才却供不应求,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会计、广告、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发展的问题的探讨,所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国际贸易这一块,我国服务贸易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要与西方发达国家抢夺市场份额,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空间,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是十分艰苦的。为了加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和服务贸易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竟争能力。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完善法律法规。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规范。

5、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训。

人才作为服务贸易的根本,我国要想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训,对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加大财政投入,使相关人员受到更加系统的教育。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运行先导性作用的高端和前端,也成为通过服务贸易带动和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形成在国际市场交易和交换、创造增殖价值的财富实现方式。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服务贸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服务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加大对服务贸易的重视。根据上述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政策,我可以把我国的服务贸易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盛 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2(8)。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2002(10)。

3、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2(7)。

4、徐桂英,宋立功: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J],经济论坛,2002(20)。

5、邓世荣: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3)。

第五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的大背景下,由于各级政府和进出口企业认真应对,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与此同时,人民币不断对外升值,产业结构不优化、经济增长慢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从以下四方面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从汇率方面,人民币对外的不断升值,

最重要的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我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尽管201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但7.6%的增速仍然低于8%这个增长目标。而在2012年,全年外贸增速仅为6.2%,也远低于当年初确定的10%目标。巨大的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国际 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从以上的分析得知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我国历年来的出口策略都以获得贸易顺差为主,给予产品的出口很大的补贴,有的产品的出口利润就来自于出口补贴,这一方面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假象,另一方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

2、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还未完成,未来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较大,居民将收入的很大比重用储蓄,从而使得内需严重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上的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应该努力控制好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

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时代,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推进进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使之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首先,实行产业倾斜,发展支柱产业。我国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计算机、汽车、石化、电力、邮电通信、生物、机电、电子等行业和部门。产业倾斜政策主要在资金信贷支付、进出口经营权和配额许可证优惠、减免关税和税收、规范出口退税、国家补贴和采购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其次,采取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不宜全国一刀切,都采取同一模式。要根据地方经济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各自长处,相互取长补短,使两种模式都能较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再次,发展规模经济,我国应确定一批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又有巨大规模经济效应的产品,作为扶持和保护对象,尤其应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具体到实践来看,前面讲到的支柱产业都可作为发展规模经济的首选产业。当然具体到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选择,国家应从宏观全局上通盘考虑,尽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避免重复建设。而且,在企业分布地区上也应适当集中,把主要产品合理地分布在全国的某些重点城市和地区,这样也有利于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最后,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除了在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应注意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外,还可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会使得更多的就业人口需要寻找出路。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便显得日益重要。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口的产业,有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70%以上。我国只有把第三产业发展上去了,把大量剩余劳动人口吸纳进去了,才能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经济增长水平方面

中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增加比较劣势产品的进口,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与出口结构上的不同,使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又具有资源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即通过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投资品的进口,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间接转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水平的调整需要下面政策:首先,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向常态回归。 货币政策需要从紧到宽松的转变,使之积极的货币政策,建议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缓解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降低实际资金使用成本,给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输血,反哺利润给实体经济。 其次,必须最大限度地解决腐败问题,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平稳的社会环境。目前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尽快建立新公务员收入财产申报公示制度。采用以上政策建议加快经济增长,呈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正影响。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1)努力实现我国FDI利润最大化。

从政策角度出发,改善我国FDI环境是很必要的。应加强我国同国外的交流机制,为促进我国企业寻找海外投资机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交流平台。不仅加速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使对外投资企业尽快适应国际法律标准,而且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成本促进对中国FDI的发展和提高。

(2)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3)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方面

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鼓励我国一些具备实力和条件的企业,积极到发达国家举办合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购并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等,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的技术实力。

(4)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方面

推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对外投资结构的升级;同时,要突破印度产业溢出效应不高的局限性,鼓励前后向联系较强的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如石油加工、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等,充分发挥其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

(5)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方面

企业决策者应认识到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优越性,熟悉跨国兼并的运行规律、相关法律和必备知识。同时,应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如提供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为跨国并购提供保证。当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与经营状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和规模,鉴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谨慎采用并购形式进行跨国投资。

(6)在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方面

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高投资收益率。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对投资效益重视不够,且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透彻,存在较多失误,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不高。因此,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应首先通过实地调查等各种渠道,对所投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及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加强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从而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

上一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下一篇: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