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2024-05-12

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通用9篇)

篇1: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一个育婴店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无所作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精神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的,所以优秀的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的关 键。

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企业,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所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爱宝贝母婴生活馆(原丑丑母婴一式站)的老板金总,在2008年5月23日成立了丑丑母婴生活馆(现爱宝贝母婴生活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无品牌、在无货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下,创造了3年时间挤身行业佼佼者的奇迹,金总并不能独自创造历史,他必须以一支优秀的团队为依托,这种奇迹也不是仅凭个人魅力就可以得来的,而是得益于金总善于推崇理念,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正是借着这些无处不在的文化渗透和影响,爱宝贝的团队精神,使爱宝贝把员工牢牢地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高效而优秀的团队创造了爱宝贝的奇迹,也是这支优秀的团队成就了金总的 传奇人生。

人们常说的“时代需要英雄”但历史并不是由某个英雄创造的,就如我们的金总一样,他本身就有过人的本事,如果没有一个团结一心的优秀团队来支持他,如果这个团队没有努力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来支撑,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来奋斗,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爱宝贝母婴生活馆。所以时代需要英雄,但时代更需要优秀团队,每一位公司的领导都应该正确认识团队的力量,一位公司的领导人物肩上的职责并不仅是站在高处寻找方向,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打造一支具有精神支撑的团队,这支团队就像“雁过成行”一般,每一个人都在帮助别人时帮助了自己,同时也确保了整个团队能更快更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优秀团队精神是育婴店或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完美的个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自一人在当经的社会中靠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唯有具有同一目标,团结一心,奋勇向上的团队,才能使公司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篇2: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一、战略化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组织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组织(尤其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组织的兴

亡。

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

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战略经营时代,制定战略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反映。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使战略计划研究成为左右组织或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长期计划和战略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

课题。

二、信息化趋势

随着以微型电脑、激光技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和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进入重要资源的行列。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前提,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各级管理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作用,把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企业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竞争

致胜的重要法宝。

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将集中表现在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对信息的管理就成了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现代企业和组织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

理了。

三、人性化趋势

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

理。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管理理论研究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许多学派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20世纪之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这一假设的,至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管理,强调实现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现象。管理研究发展史表明,管理学理论明显地存在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

想。

为此,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

合理配置。

四、弹性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这是社会管理发展又

一个重要趋势。

过去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但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企业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将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企业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

决策问题上。

8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的一些管理学者对日美几家著名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比较后指出,美国企业规模过大,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划分很细,部门间沟通少,管理集权程度高,灵活性差。而日本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多,各部门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及时扩充或收缩某些业务部门,适应现代化地生产。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机动灵活而不僵化,形式多种多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是柔性组织。

社会正在发展的这种柔性组织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虚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型公司由许多独立的公司、供给者、主顾、甚至是从前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他们分享技术、分摊成本,互相进入共同的市场。它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领导层级,而是一种为利用某种特定的机遇而迅速联合起来的协作集团。一旦机遇来临,就采取行动;而一旦机遇不存在了,就解体。在一个虚拟公司内,取众家之长,各公司分摊费用、分享技术,共同来占领全球市场。

篇3: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从教学的设计到具体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高职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要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所以从教师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能力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真谛是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前提。教师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做到全面育人与和谐育人。

二、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办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

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了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撑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现场的示范和指导,把自身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操作技能。这种转化过程的完成,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依赖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当前,高职教育正经历着重大变革,提高质量是重点,改革创新是主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围绕当前职教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积累工作经验,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五、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学选择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因素,确定教学实施的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教材选择能力、教材解读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自实践,应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接受来自行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善于捕捉来自岗位上的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对话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课堂协调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其中,语言表达和多媒体操作是组织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的两条重要渠道。此外,由于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有一定科研任务,将诞生于实践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组织大学教学应该具有的特色。

七、提高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就包括学生学习评价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自我教学评价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发展作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主要指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对学校课程现实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能力。自我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主要包括教学选择、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检讨与反省,并且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品质的能力。

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能力

教师要依托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学资源包括专业建设的资源、课程建设资源和实训环境资源。高职教师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进行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习条件的建设,注重对传统教学仪器设备的改造和二次开发。

九、提高面向社会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与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市场、离不开企业,因此,高职教师既要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主动的走向社会,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起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十、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准备开始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和变革学习方式的能力、机智幽默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实际上,教学创新能力已渗透于前四项能力之中,但前四项能力又不能完全包含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能力,就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具有个性的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因此,学者罗树华教授认为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

综上分析,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否则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郝理想、秦素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本土化实践变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0(6)2007(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学锋.具有中国特色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篇4: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一、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责任成本

工程中标后,企业应立即组织项目评估部门和项目部的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估,测算并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上交费用和目标利润指标。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责任成本的编制依据。包括:①招投标文件;②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③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或现场实际工程量;④施工组织设计;⑤材料市场调查价或业主供应价,经过分析测算的企业内部机械台班单价和工日单价;⑥企业内部适用施工定额、间接费取费率。

2.测算项目责任成本。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分析确定的工料机单价及工程队间接费取费率,按照预算定额工作内容规定的工程细目分别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单价,划分工、料、机、间接费费用项目,测算单项工程责任成本;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工期、项目部编制定员、项目合同价等情况,测算项目施工调迁费、临时设施费、项目部间接费、项目息工期间职工工资、项目应缴税费和预计发生的其他费用。

3.根据上述资料确定项目责任成本,依据合同价,确定项目上交费用和利润指标。

4.项目部根据可控性原则,对责任成本进行层层分解。

二、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是过程控制管理

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抓好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各项成本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使成本支出始终置于受控状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抓好四项费用的过程控制

1.人工费控制:实行责任成本人工费与成本节超相结合的双控办法,建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激励机制,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成本否决,实现责任成本目标,增加职工收入。

2.材料费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工程直接费的60%,是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关键,必须加强材料的计划、采购、验收、领用、消耗等各环节的管理。①深入了解市场行情,制定最佳采购计划。②对用量大、规格单一的大宗物资实行招标采购,集中供应。③对砂、石等材料实行限价限量采购。④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开采,自行组织生产,降低材料成本。⑤实行限额发料、配比领料制度。⑥加强对分包工程材料的管理,严禁只供不管。⑦加强材料核算,定期清查盘点。

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①严格控制新购设备。②对现有设备勤维护、勤保养,提高设备的出勤率、完好率和利用率。③实行单机单车核算。④对大中修设备进行技术评估监控,控制修理费用开支。⑤定期检查折旧费计提情况,防止不提或少提折旧,造成虚盈实亏。

4.间接费控制: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部,严格定编、定岗、定员,减少管理服务人员费用开支;对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等实行指标控制,无法进行指标控制的费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二)加强分包队和分包工程的管理

分包队是弥补施工企业资源不足,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补充力量。选好用好分包队,充分发挥其“招之即来,完工即退,灵活机动”的优势,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分包工程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规定,严格禁止工程转包和非法分包。使用分包队必须严格坚持“先签合同后施工”的原则,并按合同价的一定比例收取履约保证金。严格按合同约定和工程进度计价,按计价和合同分阶段拨款,严禁超计价拨款。施工企业对分包队伍的管理要和内部队伍一样对待,严禁以包代管,包而不管,预防发生质量事故。

(三)完善计价办法,及时进行验工计价、工程决算和内部审计

项目部应建立健全验工计价管理办法。对分包队计价必须实行技术、质检、计划、物资及项目经理签批制度,防止出现质量不合格、错算、超计价现象。项目部应与分包单位签订单价承包合同,一般不得签订总价合同,并且不得突破上级核定的责任成本单价。建立健全计价台账,以分包队实际完成工程量按期计价。调增责任成本单价必须报上级审批,项目部无权私自调整。不论业主是否计价,项目部必须按月对施工队计价;工程完工后,不论业主是否搞决算,项目部必须立即对施工队进行决算。企业审计部门及时对完工项目进行竣工审计,对业主拖延搞决算的项目,可采取决算前和决算后二次审计办法。工程决算审计后,未经上级批准,项目部不得私自增加施工队计价,否则按超拨款处理。通过此种办法,可加强内部控制,及时扎住成本开支出口,堵塞漏洞,防止开支混乱。

(四)加强科技攻关,向科技要效益

施工企业依靠内部挖潜降耗增效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吸引科技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共享科技资源,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优化施工工艺,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降低工程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在过程控制中定期进行考核分析,实施奖罚兑现,是实现目标成本的保障

1.建立责任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责任成本管理办法的制定和责任成本的测算、确定、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工作,为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成本否决,及时兑现奖罚。责任成本管理的经典之处就是实施成本否决,将责任成本与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节约有奖,超支受罚,以增强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降耗增效的自觉性。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过程控制管理中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全员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持续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包钢综企(集团)工程修建有限责任公司)

篇5: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关键

2007年9月,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启动, 显示出政府部门和各地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的决心, 此后重点在凝聚公众力量、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其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程度。

1 打造阳光政务, 规范政府行为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公众在节能减排中享有的主要权利, 其中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公众只有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 才能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近年来, 公众要求获得更多环境信息知情权的愿望日益高涨, 要求政府和企业公开其环境信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推行政府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 让公众监督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 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 有助于减排目标的实现。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信息公开制度, 将决策、实施到结果全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开环境信息, 让公众了解辖区环境质量状况、重大污染治理项目、政府新出台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环境信访热点、清洁生产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状况等百姓关心的环境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通过采取政务公开、网上公示、开通环境投诉热线, 保证公众参与监督渠道的畅通, 维护公众的监督权。完善投诉系统, 随时接听群众投诉, 保证每一起有效投诉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结果、有回音。认真处理信访, 对公众投诉、举报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曝光。聘请义务监督员, 畅通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制度,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公务内容, 增强工作透明度。

2 公示听证制度, 确保公众参与

2002 年10 月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定了对建设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确立了公众参与制度, 规定对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规划召开论证会、听证会;2006 年3 月国家环保总局施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办法》中规定了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细则、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出台, 为公众监督企业排污行为、评价节能减排部门行政作为提供信息基础, 并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又一制度支持。第一, 环境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在环境知情的基础上, 更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弥补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执法的不足。第二, 公开环境信息后有利于公众监督, 为强化环境执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创造有利条件。第三, 环境信息公开健全了公众与政府信息互动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增强了环境管理的透明度。第四, 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把企业环境行为公之于众, 使之逐步成为社会评价企业、选择其产品的依据。

及时做好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公开工作, 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节能减排部门在指定的媒体和网站上及时公示政务公开的有关内容, 包括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排污收费等节能减排管理内容。同时, 实行节能减排听证制度, 吸收公众代表参加节能减排部门的污染案例听证会, 主管部门通过听证会征求公众的意见。

3 强化舆论宣传, 营造参与氛围

新闻单位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为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增强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群团组织要发挥其组织协调指导作用, 号召并组织群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要保证公众对节能减排的深度参与, 就必须重视节能减排队伍特别是民间节能减排队伍的建设, 让节能减排队伍不断生成和发展。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政策, 充分发挥新闻记者节能减排中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开展典型调查、专题采访等形式, 曝光违法行为, 大力弘扬先进典型。中小学开设节能减排课程;党校把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及有关知识作为干部必修课程,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 提高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4 建立领导机构, 形成运行机制

建立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制度的运行机制。建立由节能减排局、宣传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公众参与节能减排领导小组, 负责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建立公众参与责任制, 相关单位都把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工作议程, 指定责任人负责。同时把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考核, 对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及时通报, 保证公众参与节能减排机制的正常运行。政府或企业定期发布环境公报、公告, 引导大家来共同关注近段时期的环境问题, 提出各方的观点, 达到良性互动。政府、企业应当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电子邮件来接收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 与公众进行沟通, 使这些问题得到重视并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调查, 缩短政府、企业与公众距离, 提高办事效率。

5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参与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种环保制度、条例进行宣传, 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座谈会等形式, 及时宣传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的法律法规的颁布;进行环境教育, 对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予以支持引导, 对各类环境保护组织进行培训。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正规的环境保护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未来的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同时, 加强对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教育, 使群众具有主人翁意识, 自觉保护环境。如教会他们垃圾分类、较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次数、爱护公共卫生等;加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教育, 促使其生产模式全面改进。教育企业应自觉转向可循环的生产方式, 尽量减少或杜绝对环境有害的决策和行为, 尤其是包装和排放问题。切实建立严格、有效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 对检举、揭发节能减排行为予以奖励。完善代表提案和群众信访的办理制度。设置环境信箱、开通热线电话、规定领导接待日, 建立“受理—查处—答复—征求意见—再处理”工作程序。

6 创新反馈机制, 确保渠道畅通

整合党政信访、公开 (热线) 电话、政府电子信箱等资源, 构筑统一的举报投诉平台,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社会舆情调查、接纳、分析和处置机制, 及时准确地掌握公众舆情动态, 科学有效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公众参与节能减排, 除末端参与外, 还应包括预案参与、过程参与和行为参与。末端参与是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保障, 是把关性参与。对“三同时”和限期治理项目验收, 要请公众代表参加。对有关环境污染案和环境经济纠纷的处理, 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预案参与是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前提。综合决策部门或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办法、规划或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时, 要征询公众意见。可采取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公众代表座谈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决策出台前的论证会要请公众代表参加, 决策出台时要以适当方式公布于众, 公众不认可的环境决策不能出台。过程参与是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关键, 是监督性参与。在各项环境政策、法规、办法、规划及建设项目、区域开发等决策的实施过程中, 要随时听取群众意见, 接受舆论监督。行为参与是公众参与的根本。街道、居委会、乡村要制定节能减排乡规民约, 明确公众自身的节能减排责任和义务, 实现监督参与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结合。

7 严格监督管理, 完善防范体系

公众以已经颁布的国家法律或条例为依据, 监督环境立法、执法机关 (尤其是环保部门、司法部门) 的工作, 指出环境立法、执法过程中的错误、工作懈怠及滥用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 可以要求相关部门或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充分利用电子管理、电子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 全过程、全方位地严密监控具体事务的运作及有关人员的操作等情况。完善科学运行体系, 充分利用智能计算机、网络虚拟等科技手段, 对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方案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检验, 及时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 完善决策和操作方案。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机器人操作等自动化办公手段, 努力消除人为操作的随意性和疏忽性, 减少因人而生的有关纰漏, 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严谨性、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公允性。健全监督体系, 强化公众监督。按照把握重点、次第推进的原则, 切实做好社会各界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公众监督工作, 使决策和事务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漏洞和偏差, 凭借公众的力量, 及时准确地得到觉察、补救和处置。

参考文献

[1]田玲玲, 张磊.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8 (2) :58-59.

[2]杨采芹.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经济师, 2008 (1) :63-64.

[3]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文明, 2005 (8) :8-9.

篇6:有效性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最为崇敬、信任和亲近,因此,他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最爱好的是体育运动,当他们上了几堂理论课后,一旦走入体育课堂,就生龙活虎、无比兴奋、跃跃欲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还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的密度,掌握分寸,指导他们进行练习,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如:游戏、篮球对抗等,在练习中正确指导他们,从而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多接触,多了解,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特别对体育认识不足的学生,要做到灵敏、合理、平等对待,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要让每一个示范都清晰标准,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自身的素质也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最直观、最明朗的演示,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多数会采用简单、有趣、多样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活动满足他们热情好动、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利用小组间的比赛、游戏,满足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立定跳远时,设计成模仿动物跳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学习各种动物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起来就比较快了,有效性就提高了。也有个别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较差,而他们又有较强的自尊心,这在体育课上表现尤为突出。这时,就要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以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上体育课,参加活动不积极,体现不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探究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如高年级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校园定向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四、注重评价学生方法

在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正确评价好每个学生。评价的指标因人而异,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也不要一视同仁。评价要以激励学生为主,但也不能一致说好。有缺点要指出,有进步就要鼓励,我们上好一堂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我们的学生,终身锻炼,强身健体。

课堂学习中,不是每一个孩子在整堂课都能够畅通无阻的,因此在课的进行阶段和课的结束阶段,都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及时提出学生练习中动作的优缺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以为“假如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假如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要时常以“表扬式”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让其树立信心,更好地投进到学习中。在对动作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如:“蹲踞式跳远”腾空步时手臂动作像一手拿镜子,一手拿梳子做预备梳头的动作(一手臂高,另一手臂低)。蹲踞式起跑“各就位”时像紧压的弹簧;“预备”时像拉满的弓;“鸣枪”时像离弦之箭。“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手臂动作就像鸭子伸脖子等。这类形象的语言只要运用的恰当,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留意力易分散,所以要求体育老师不仅要用适当的模仿动作和富于表情的手势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用布满活力、铿锵有力的语言艺术往感染、鼓励、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篇7: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一、准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即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应该达到的三个维度, 也必然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 即学生是否获得应有发展的标准。

目前, 我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均已完成首轮课程改革实验, 那么, 我们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又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在部分教师群体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

下面是一个高中生物教师在准备“克隆技术”一节课的教案时所写的教学目标, 请你阅读后完成本题的要求。

1. 认识目标。

理解克隆的概念, 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 能力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结合,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 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 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论。

请您根据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对这位高中生物教师写的教学目标作出简要明确的评价:

(1) 您对教师写的教学目标是否满意? ()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D.说不清楚

(2) 简要写出您选择该答案的理由。

让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位高中生物教师写的教学目标,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二是行为主体混乱, 将教师的行为写成教学目标;三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四是有些行为动词表述的不具体、不明确, 导致无法测量、无法评价。因此, 这位高中生物教师所写的教学目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们在某中学随机抽取3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29份。其中选择“不满意”的3人, 约占10.3%;选择“比较满意”的15人, 约占51.7%;选择“说不清楚”的11人, 约占37.9%;选择“比较满意”和“说不清楚”的合计占89.6%。这一结果说明, 在一些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 其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有机融合, 构成了三维目标的统一整体。知识学习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又促进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学习也蕴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学习过程必然是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当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时, 知识学习就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 也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三维目标是同一教学 (学习) 过程达到目标的三个维度, 而不能割裂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 (学习) 过程分别达到的目标, 否则, 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 在一节课题为“燃烧与灭火”的初中化学课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观看宿舍里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生的视频短片, 以此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笔者认为, 生命教育固然重要, 但不应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过程偏离了教学目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因是教师把德育目标与本课的知识学习目标割裂开。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物质的燃点”、“燃烧的条件”等, 如果把结尾的这一过程设计为放短片, 当火灾刚刚发生还没有扩大时, 停止放视频短片, 提问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将火灾扑灭在萌芽状态, 我相信,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说出通过隔绝氧气或降低物质表面温度达到阻燃目的的具体措施。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情景中去,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 准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也是教师组织课程资源、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 评价一堂课“低效”还是“有效”, 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到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需要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目标分析。课前目标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分析课标、分析教科书、分析学生, 研究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够操作的、易于检测的学习任务;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 使目标指向更为明确, 并易于测量;对原有教学目标进行必要调整, 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目标分析可以避免由于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而导致教学偏离方向;也可以避免由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过于空泛或不切合学生实际, 而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导致教学低效。

二是课前学情分析。“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因此, 了解学生、熟知学生是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是深刻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通过学情分析, 不但要掌握全班学生的普遍情况, 而且要掌握个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做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是课后反思。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有追求高效的自觉意识, 这种意识主要来自对教学的反思。教师要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 每节课后都要反问自己教学是不是有效, 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 预设目标是否都已达到, 教学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 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 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适, 对课堂上出现的临时情况处理得是否恰当等。反思是否及时、透彻, 反思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中小学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篇8:创新:目标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理念;科技;体制机制;产业模式;创新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确立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举措。作为旅游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张家界,欲如期实现旅游胜地梦和全面小康梦目标,关键在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用理念创新催生整体创新

理念支配行为,决定走向。习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理念有多新,认识有多高,工作力度就有多大,创新取得的成效就有多大。 如果发展理念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妨碍发展全局,影响发展效果。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理念的差距,在于思想解放的程度。

张家界属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封建土司文化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圈子里,始终带有甚至不能摆脱落后文化的桎梏。如粮足猪多的农耕文化,小富即安的自满文化,嫉贤妒能的内耗文化,闭关自守的夜郎文化等,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这种落后文化也得到传承,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碰撞。因此,理念的创新对张家界人来说,是一次自我革新,显得异常重要。

二、用产业创新推进结构调整

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十三五”时期,张家界市应抓住当前倒逼转型的有利时机,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求创新、扩开放、谋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不仅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更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要在观光旅游等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还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创新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价格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提升。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总目标,要以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城市建设为重点,以重大工作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按照“一城两区、错位发展”的思路和“三星拱月、全域旅游”的格局,着力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二)创新新型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是张家界发展的短板,必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大力实施工业提质升级“135”行动计划,加强园区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大强高优”工业企业落户园区。依托国家级品牌优势,深化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市县园区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壮大以电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以植物活性提取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旅游食品、以矿物资源精选开发为主的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标志性“拳头产品”。

(三)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必须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围绕城市和旅游需求,着力壮大大鲵、蔬菜两大产业。巩固提高畜牧、水果、烟叶、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茶叶、油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产业,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产地、质量认证认定,培育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以消费升级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连锁、专卖、特许、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态,打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物流集散中心。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业,创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经纪代理、人才交流等各类中介咨询服务业。

三、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

“新常态”的核心要义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这就是要更加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素质提升,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一)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非政府组织在张设立分部或区域性研发机构。支持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与科研成果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大民生科技服务力度,加快市科技馆建设,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强市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拓展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建设一批一流的研究机构,重点加强林产化工、五倍子、大鲵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做强旅游产业和五倍子两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产业基地与孵化平台建设。依托张家界科技工业园,形成高端产业培育孵化集聚地。做大做强张家界经济开发区,力争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新型工业化基地。加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规模发展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和农村农业信息化等重点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与省内创业投资机构联合建立旅游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进检验检测、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围绕旅游业发展和提高市民公众素养需求,建设一批特色科普基地。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创新企业,建立专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专利实施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开展特色畜禽、农作物、花卉、蔬菜、森林植物等动植物新品种权认定工作,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

(三)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加强环境保护,在武陵源景区设立全自动的环境监测站。通过集成遥感动态监测等空间信息技术,进行生态环境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及动态监测,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的大比例尺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强化公共安全。加强旅游景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队等公共安全项目建设,完善实时安全网络监控系统。提升医疗卫生水平。重点研究心脑血管治疗技术、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糖尿病治疗技术、老年性疾病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新技术、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技术;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妇女儿童健康监测网络。加快教育及科学普及。加快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专业建设;加强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引进高科技的科普展品;运用科技手段研制开发展现张家界人文、地理、文化、旅游等资源的科普展品。

四、用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抓住影响和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约束供给侧创新的制度性问题。就张家界而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破除影响发展、制约转型的体制机制弊端。

(一)继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政府要以深化自身改革为重点,着力为企业增活力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电力价格、社保费用,主要靠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改革。企业财务费用、人工成本、物流成本,也与政府相关,这都需要加快改革。要善待企业、关心企业、帮扶企业,保住企业就是保住经济、保住财源、保住就业,深化政府改革关键是给企业再松绑,给企业再减负。切实落实好“三公开、三清单”制度,大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大力加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联合审批、联合验收,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二)健全和完善要素市场。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民间投资以PPP、BOT等模式参与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健康养老等领域投资运营,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健全社保体系,建立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流转土地,扎实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退出和集体经济组织回购等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成果流通。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对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着眼于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理顺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扶持社会办医。加快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探索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参考文献:

篇9:优秀团队精神是公司实现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着眼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五大目标。这些目标, 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 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些目标, 需要我们根据全会精神, 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这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首先,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是时代的要求, 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特别是做出“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这一重要论断, 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认识和实践上的升华。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一是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搞建设。我国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必须看到,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因此,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通过经济增长这一基础实现发展目标。

二是发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为了谁, 依靠谁, 成果由谁共享, 这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当前, 我国还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万城乡低保人口, 每年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保障就业、消除贫困、缩小差距、改善民生, 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时期,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才可能获得持续动力, 国家也才可能长治久安。

三是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方法, 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十二五”时期,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会继续存在, 并可能进一步加剧, 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可能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中央强调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的准确把握, 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的深入贯彻, 科学揭示了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为此,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四个“更加”, 即在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方针, 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落实,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其次,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主题, 也是我们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要有“桥”和“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桥”和“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如何实现转变, 关键就是要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一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 经济结构不合理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 可以讲,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制约了其他问题的解决, 制约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而且会直接影响“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因此,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战略重点, 将其作为主攻方向。

二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始终把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 我们才能在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 才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增强经济竞争力。因此, 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三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是科技进步和创新, 回答的主要是如何加快转变的问题, 并没有直接回答为谁转变的问题。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 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 而是旨在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的福祉。因此, 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 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传统的“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 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是偏离科学发展方向的。所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是一场攻坚战, 也是一场持久战, 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 涉及国内国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 我们只能依靠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扩大开放, 从而使加快转变、科学发展能够获得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五个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从主攻方向、重要支撑、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着力点、强大动力五个方面, 为我们深刻揭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也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而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最后, 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 靠的是改革开放, 要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根据“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应该根据中央的全面部署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在深化改革方面, 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完成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 使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有利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进一步提高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 形成合理的报酬形成机制。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财税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进一步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问题,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税负等;金融体制改革, 主要是立足我国国情, 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完善金融管理体制,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推进政务公开, 健全决策程序, 强化决策责任。

在扩大开放方面, 要针对“十二五”时期,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 着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其中,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主要是推动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 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力争通过以上举措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中组部印发通知 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下一篇: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工作打算政府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