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27

浅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2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教师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运用电化教育可以变静为动、化难为简、打破空间局限、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的实效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将课堂内容形成最好的、最有效的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三、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

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识广阔的世界。课堂中采取集中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向全体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片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或欣赏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进行协作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时候,已有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与同学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时代的进步更应体现时代的教学,如何做到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起步较晚,加上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坚持科学、高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东港市新立学校

徐小琛

篇2:浅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为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现在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而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也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学科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观点与做法:

首先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录音等,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锻炼变得轻松,有效提高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样对教学更起作用。例如,在 “立定跳远”中有站立的姿势、摆臂、收腹屈膝、落地四个动作过程,在执教过程中起跳、落地动作是一个重难点,一瞬间的起跳、腾空、落地过程。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一些模糊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制作课件分别将如何站立、如何摆臂、腾空、落地四个动作过程用动画形式进行演示,采用慢动作演示、停止画面、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看清楚动作的技术细节,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提高了教学过程,缩短了教学过程。

其次 体育教学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纠正错误的动作,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再去做练习,比老师手把手教学更有效。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用来传输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使其成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利器,发挥应有的作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实现教学与提高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

三.信息技术能突破难点,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多媒体能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画面活动化,使学生能更形象更生动,更易理解地进行学习。例如:我在上三年级“蹲踞式跳远”时,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先将正确的示范动作在的屏幕上播放,让学生们感知。在放分解动作和慢动作,这样,学生对蹲踞式跳远的各个环节都理解的一清二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多了。

四.在游戏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引发思维。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很多的,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科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的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 合格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单调、呆板,部分学生天赋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我们利用其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鲜明特征,提供新颖性、奇特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教材,去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自主纠正错误动作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可根据以前的教学情况,准备一些学生易犯的、典型的错误动作资料,在学生掌握技术的分化阶段及时展示错误动作,强化正确技术动作,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觉纠正错误。有条件的学校,体育教师可以把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拍摄下来,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多个学生做韵律操的动作录制在一起,并观看正确的韵律操动作,通过正常放映、慢放、定格放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正确的、错误的,并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做?,再到场地上进行练习,一定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赏能力和竞争意识 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给学生放映各种比赛,老师在旁指导,在观赏能力方面学生会得到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观赏水平提高了,他们会自觉地去模仿,在纠正自己动作的同时指出其他同学存在的不足,因而可以相互学习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促进他们的竞争意识。

篇3: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整合的误区

1.神化多媒体的技术功能, 忽视或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 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努力挖掘其中值得使用的价值, 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 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 即只是一种花瓶式的手段, 仅供教师演示和比赛用, 缺乏经常性使用。

3.只考虑多媒体在辅助教师教学中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真正效果。

4.只适于制作者或设计者个人使用, 其他人难以理解或使用。

5.将多媒体的组合错解为多媒体, 不了解多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功能。

二、选择多媒体的依据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多媒体。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时, 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 切忌花、艳、乱;二是要适时适度, 切忌频繁滥用, 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高中化学有许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 或只需教师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 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以下情况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化学课件。

(1) 模拟型课件。包括:微观物质结构及其微观粒子运动、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的模型。

(2) 课堂中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模拟。指的是装置复杂、药品稀缺珍贵的实验, 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 危险系数高、有污染的实验, 反应速度较慢的实验等。

(3) 化学化工过程的模拟。指的是化学平衡过程, 化学反应过程, 化工生产过程对化学理论的模拟。

3.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三、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

1.当前设计课件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这是当前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思路。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运用这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这种思路也是未来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路。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与传统教学相比,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上述理论, 其课件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1)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现自我反馈) 。

(2)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我们应当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 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 去同化和整合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3)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其目的是使学习者群体 (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 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 即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完成意义建构。打个比方, 这就像你有一条信息, 我有一条信息, 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有两条信息。

(4) 强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学习者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即多媒体课件应当包含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 使学生有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

(6)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

2.课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1) 选择主题:确定一个鲜明的可以用多媒体来表现的主题, 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

(2) 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 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自主学习设计: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 给学生20~30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 他们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篇4: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制造新事物的创新技能。信息技术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非线性特点,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文字、图片、音乐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探索创新新知识的认知活动中。

二、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观察是否认真、细致,直接关系到学生分析能力的强与弱。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分析能力也就强,相反也就削弱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口语教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以后,为学生创设了意境,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先展示一只小松鼠,同时显示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小松鼠活泼可爱,教师很自然地用一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了很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

四、提高兴趣,培养探索能力

课堂上,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画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在现在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战胜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表达、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篇5: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等方式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优化课堂结构

正文: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的学科,与其它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有的实验费时,有的实验过于抽象,有的实验危险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使化学教学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教学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来谈谈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重点实验现象,重点表演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极大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而且要求学生记忆。但是有些反应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学生产生侵害,如硫、磷在氧气中燃烧。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媒体播放实验现象,并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特技帮助学生观察、记忆,收到良好效果。

2、难点概念,层层透析

化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和我们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如分子、原子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的空间运动等。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正确的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运动状态,从而有助于认识化学的本质。例如:在讲“分子”的概念时,我给学生演示了人怎样闻到酒香。从而说明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使学生对“分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后面的“分子的性质”做下铺垫。

3、模拟实验过程,形象直观

有些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但原理确不容易理解。例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定是空的,而用另一种无色气体通入瓶中把空气赶出来,从而集满另一种气体。这个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如果用多媒体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例如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一种空气和另一种要收集的气体,通过颜色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它能使学生获

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如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

4、危险实验,显示后果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验纯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等等。教师在讲解如何避免化学实验中这些典型错误操作时,不宜在课堂上演示,否则会造成危险。但仅仅靠教师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讲解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往往比较抽象和乏味。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目前化学知识总量增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巨增,要在化学教学中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训练技能,提高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如进行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比较、小结,出于课的容量大,密度紧,很多实验无法在课堂中重现,可能造成以口述实验或用传统的方法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如果制成课件呈现出来或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就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促进学生思维训练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 一些重要实验,教师应在实验前讲解实验装置,说明实验步骤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最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如果进行速度过快,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前,如果设计几道思考题,通过计算机启发、引导,使学生真正领会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时,可以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多种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单孔塞、水槽等等}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所用仪器然后连接。比如:试管如何放置,反应需要什么仪器加热,如何导出气体、收集气体等。无论选择或连接是否正确,计算机都会给出评判和解释。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省阜南县地城镇中心小学 罗云龙

摘 要: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数学教学的展示平台。恰当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学生之所以对数学

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教学《认识角》,上课时首先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条绳子,要围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围成长方形”,有的说“围成正方形”,有的说“围成圆形”。在屏幕上分别出现三种图形,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

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摘 要: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在很多方面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教学实际经验,就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造优质的课堂资源、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谈了点自己的体会。另外,本文也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看法。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多的信息来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局限于个体化的劳动,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简单机械化的重复劳动。信息来源更是少的可怜,不外乎《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课本》和几本《习题集》。这就导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

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弥补了这些不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课件,试题,优秀教案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题的时间。同时,无形中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教师 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也可以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永葆青春”。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伦敦奥运会、今年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海葵、印度洋海啸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适时地引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手段主要通过“粉笔加黑板,板书加挂图”来完成的。教师在黑板上描来画去的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对地理动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传统教育只有效的利用了听觉效果,而忽视了视觉。而信息技术集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于一体。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类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再播放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有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三、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强的课程。课本中有许多重、难点,学生如果单靠老师讲解来接受这些知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事实上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智力发育还不成熟,学生听起来就如坠云里雾里,到头来还是一脸迷茫。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就能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觉的枯燥无味,还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个个看的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利用不当的话,课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一、课件的制作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不加修改的抄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老师的素质也提高了要求。高质量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图片、影像、音频等,然后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起来,而个别教师为了图省事,就在网上下载课件,不加修改的利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孰不知,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自己的课堂磕磕绊绊,不能顺畅的进行下来。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得跟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情精心做好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二、课件的制作要讲究实用,切忌花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在课件制作中过分强调华丽外表,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引入课堂。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三、教学过程中忌重多媒体的应用,轻教师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多媒体是作为一种先进的 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教师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多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总之,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应用大大的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只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科学合理地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让它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3、《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4、叶朝今:将CAI引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8: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 微观事物宏观化, 复杂事物简约化, 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使用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使历史课堂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美景:

一、激发兴趣, hold住学生眼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 它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有了兴趣, 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 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会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起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课中, 设计了一个虚拟历史人物张生, 并通过多媒体以张生简介、张生看榜、张生应试、张生当官的困惑、张生当官的惶恐、张生辞官投燕等“ 张生的一生”为线索, 来探索明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权的。 巧妙的设计,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创意的开讲,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促使学生很快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二、重现历史, 拨动学生心弦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 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 社会中的人。 历史不可再现, 但我们却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 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 缩短时空的距离, 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心理上认知的共鸣。 在《 南京大屠杀》 讲述日军对华侵略的暴行时, ppt缓慢的播放着日寇残杀中国人的张张历史真实照片, 一根根白骨, 一个个头颅;残缺的尸骸, 冰冷的数字;低沉的解说, 缓慢的镜头好像都幻化成遇难的同胞, 他们在向我们讲述那个梦魇般的时刻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此时无需老师苍白的说教, 情感教育的目标悄然达成。

三、走进历史, 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 应努力在内心构筑一个历史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再现和还原历史事件发生时代的特定局面, 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 只有更加伸入一个特定时代人的心灵和思想, 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体验和思考, 帮助学生“ 伸入历史”, 让学生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 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又在内心构筑了历史氛围, 从而更好地增进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 比较准确地感悟了历史, 触摸着历史的脉搏。 在学习《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一课时, 播放了精心剪辑的张艺谋的电影《 活着》 的部分内容, 让学生通过福贵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来感知当时的社会。 情景一:在福贵一家大炼钢铁的热浪中, 设问大炼钢铁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究竟对于经济的发展, 对于赶超欧美有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 ( 从而体味当时人们思想的偏激以及时代所赋予的特殊意义) 这样, 在视频声像的层层“ 诱惑下”,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 学生得以深刻理解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走上误区, 触摸到那个时期历史的脉搏。

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 以及从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来看,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仍然任重道远。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应明确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 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 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 不能脱离历史现实而存在, 更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 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 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知识的形象性、丰富性和深广性等特点, 以结合课堂目标为中心, 大量搜索需要的内容来精心备课, 充实课堂,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只要把握运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长处。 使之为历史教学注入活力生机的同时,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只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恰当地把握好信息技术的“ 风向”, 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历史教学中看到姹紫嫣红的繁花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景荣《.浅谈中小学教师创新素质的再提升》《教育探索》, 2001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人教网, 2006.8

[3]康从英《.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育与职业, 2006

[4]张汉林《.换种活法》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11

篇9: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的引入丰富了课堂,实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疏通教育过程中的疑难,提高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它能把材料制成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课件,在教学中一点一点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新鲜、好奇心的驱使下,重新唤回对计算机的热爱之情,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全国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是目前最新的教学媒体,当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各个课程加以整合,投入到课堂教学时,它们就显示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特征,也就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完美的教学环境,也解决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但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还包括老师和学生精力和时间的最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或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的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易懂。

三、图文声像并茂,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传统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需要专门的设备。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这三机一幕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学习难度大,需要有效地强化,多媒体教学中,可运用图表与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一些形象的图表、关键的词、符号等展现给学生,引起更有效的注意。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四代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三个内容用PowerPoint做成图文兼备的幻灯片,上课时,教师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把幻灯片中需讲解的内容适时地投影到屏幕上,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这样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上课,板书相对来说就会变得很少,讲授过程中的一些公式、定理会随着大屏幕的翻动而消失,在解题时不利于学生理解,从而不利于理解教学内容。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输了较多的内容,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肯定有不能理解和疑惑的地方,从而造成学习质量的降低。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要求新时代的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紧紧围绕教学改革,创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现代化基础教育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但绝对不能忽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快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01).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05).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06).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上升为教学诸因素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也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在这世界教育理念变革之际,现代信息技术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教育领域。所谓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而进行的师生交流过程。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它具有教材多媒体、教学个性化、设计开放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全球化、评价自动化等显著特征。将信息化教学运用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教法之中,不仅能更好地强化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掌握英语知识点,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包括英语信息技能在内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交互、共享、实时的特性,使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了实时交互式教学,促进了教学过程中要素的转变,促成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笔者试对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和软件配套匮乏,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欠缺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的技巧。目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少学校还没有经济实力配备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即使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也时常因为这些设备少而昂贵和有些领导的意识不到位而被束之高阁。再加上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跟不上,英语教师没有学会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方法和技巧,不会用,也用不好,故而造成教师对信息技术敬而远之。

2、英语教师尚未养成自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习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目前所采用的新教材和新教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上平时较重的教学负担,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依旧“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以传统方式去备课、上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一言堂。而只是在上公开课或优质课时才临时抱佛脚,花几倍于平时备课的时间制作一个课件,或者干脆请人代为捉刀制作一个课件,自己作一回鼠标操作手。

二、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本末倒置。有些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致力于如何将课件制

得更加精美、如何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一来,用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时间就少了,导致备课质量明显下降。同时,过分地追求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刺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直接限制他们对语言描述的想象力,影响对英语表达的感悟和理解。还有的教师上课时过度地依赖课件,整节课一直忙于操作机器,而很少或几乎没有走到学生当中去交流和指导。因此,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需要有明确的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目标,需要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和资源。同时始终要牢牢记住,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的作用。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要抛弃那些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比如板书、简笔画、直观教具等。因为,有时候这些教学辅助手段,还有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都可以很好地传递一些信息技术无法表述的东西。

2、课件成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如果课件单单成为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那么整个课堂无疑只是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而已,学生又一次成为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更谈不上教学模式的改善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所以,英语教师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以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而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需要用信息技术表现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

3、课件设计上无针对性。很显然,同一个年级中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学 水平和接受能力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用同样的课件去授课,不一定就能收到相似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能不考察学生的学情,就贸然使用相同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策略去进行教学。另外,课件中多媒体呈现手段的应用应该有一定的选择,在同一个教学活动环节中,声音、图像、动画等呈现手段的使用要做到恰到好处。

4、课件制作上“拿来主义”严重,缺乏原创性。网络的普及使人们

资料和资讯变得异常便捷,这也造成课件制作上“拿来主义”盛行。相当一部 英语教师所使用的课件都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下载,再略加修改,就可以拿来 课了,故而造成许多英语教师使用的课件严重地同质化,千人一面。这种做法 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教师 有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糅合进去,才会使课堂 更强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才能绽放出教师的智慧和个性之光。

篇11: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了教师必备素养之一。如何让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老师们广泛交流的问题,下面我将浅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 信息技术的优势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老师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投入,学生接触这一新生事物异常感兴趣,这也就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教师的教法

2.改变学生的学法

二.怎样应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历史地理,品德,其他

篇12:浅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阜新市第十八中学

彭勇

浅谈“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新生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课”的出现,给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微课”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直观而具体;“微课”顺应学生的思维,获取意外的收获;“微课”让信息技术与学生亲密接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工具。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运用策略;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新生学科,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应用的能力,适应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操作内容。它与传统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等特点。目前“微课”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步进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并以它精简、高效的特性影响着课堂。“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它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时间在10分钟以内,问题聚焦,主题突出,资源组成“情景化”,短小精悍,有声有色,给学生新鲜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一、利用“微课”在促进教师成长,开展教学研究

“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将“微课”推广。“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除了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微课”程也是一种提供教师学习的“课程”,解释可以借助“微课”这个教学工具,发挥独特的教学方式。“微课”促进教师的成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微课”可以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教师既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可以把“微课”上传到互联网上,教师或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2、“微课”形式新颖,制作简单,在教师培训中使用,既可实现培训中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又可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3、优秀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通过“微课”固化,便于传播,便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对年青教师来说,能起到骨干、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励和指导年青教师朝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本专业的技术,而且把实际教学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其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我的业务成长。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二、“微课”并非乱用,也非滥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其前提与依据。信息技术课堂有多种课型:理论知识课,实践性知识课,作品制作评析课。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用到“微课”。如理论性课和作品的评析课,这部分课型更需要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乱用“微课”反而会越俎代庖,形成重复讲授,影响上课的效率与质量。通用需要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主要是实践性知识课型和作品制作课这些偏重实践的课型。下面我浅谈一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型对应用“微课”的不同要求:

1、实践性知识课型。

这类课型如七年级“计算机基本操作”、“畅游互联网”九年级“数据中山—电子表格的使用”等,这种相关类型课型都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动手去实践,可以说是实践性非常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日常计算机的技巧。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假如对每一个操作都使用“微课”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以及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容易陷入对“微课”教学的依赖。这种类型课题,“微课”应该有目的发放,比如对于课后或者拓展部分,就可以设置的“微课”可以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不同层次学习自主选择去学,去探索。

2、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在教材上如八年级“Photoshop海报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等,都是一个学生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课型,同时能在作品制作中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信心,得到赞许及肯定。这时候主角应该是学生自己,而非教师本人。教师更应该转变“讲师”的角色,演变成“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研。而“微课”的运用,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增加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时间,更能够发挥学生的创作、创新精神。但是“微课”使用也要慎重,应该按需发放,内容也不能过于全面,而应该主要针对难点,或是一些有创意的确实能开拓学生眼界的,有一定引导意义的。“微课”的内容设计上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三、信息技术课进行“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里任务驱动法有时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微课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渗透任务驱动法,同时它还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细节,突破重难点。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则换了一种思维方式,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重难点比较容易突破掌握。“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形态,它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表现能力强、灵活性好、短小精悍等特点。从开发制作到使用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借助“微课”可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1、减轻教师重复教学。通常信息技术课经常要求教师进行演示,而演示又是教学中重复频率非常高的,在传统课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如何去自我减压或者提高课堂效率又成了我们平时所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制作教学视频,也即“微课”的萌芽,就成了信息技术课的一手效的手段。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通常会看教师演示或者讲解,也可以通过教材来获取知识,但是这种效率通过比较低,如受课室远近、教师语音大小、周边影响等因素,也比较难发挥学习的自主学习或者自主探讨的习惯。学生使用“微课”学习后,理解能力,领悟水平也比以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同时,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或者探讨活动,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所以“微课”提高了学习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分层教学,促进后进生。信息技术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多层次的。学生从小接触的信息技术工具时间都不同,成绩优秀的学生水平不一定高。所以就造就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层次更具有多样性与片面性。而自主学习,“微课”的引入,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有了“微课”,他们可以自己选择观看不同层次或难度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把知识掌握。而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选择高层次的,复杂的任务去完成,这样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正确地学习,所以整个课堂的效率得到很在的提长。

4、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上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的开发制作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无论是采用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外部设备拍摄后的剪辑,还是采用录屏软件对PPT、word等形式呈现教学过程的制作方式,又或是混合式微课的制作,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直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相比其他教师,更应该用好这种手段。但在录制的时候要注意,由于以录制实时操作作为主而非知识点,而操作中涉及的文字、表格对视频分辨率要求较高,所以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也不能过低,最好达到1Mbps甚至以上,码率过低,文字会被压缩的很模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同学的视力健康。

四、结束

“微课”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其将“微”的优势与教学课程的内容相结合,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变换,“微课”的使用和推广能更好的帮助信息技术教师以高效课堂谋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微课”是一种新的理念,“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使用也在不断地探索,其中不乏弊端,如何让“微课”成为优质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丽,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2014(9).2、郑良美,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2014(4).3、孙艳,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143—144

上一篇:2015年小学生暑假安全教育活动方案下一篇:生产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