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30

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共10篇)

篇1: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同心路初级中学 王慧君

摘要

本文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一般步骤,注意事项,及良好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一般步骤 注意事项

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进入教学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必然会成为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省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二)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情境创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

2、机理解剖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实验模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4、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总结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一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四个不宜”。

(一)不宜替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其实,初三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二)不宜取代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信息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三)不宜照搬别人 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四)不宜顾此失彼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在使用时,学生容易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教师应留心观察,随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之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

总之,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的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篇2: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教学领域, 它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氛围营造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渗透德育教育。化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发挥其辅助作用的同时,教师要避免走极端,做到不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不喧宾夺主,注重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信息 技术 教学 应用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教学领域,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这样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使化学知识对学生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家对于此问题的发现与猜测,既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入了课题,又能让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变得跃跃欲试,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这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变化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模拟和放大一些化学现象和过程,实现这些内容的直观化与形象化,使物质间微观变化成为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比如在《原子结构》、《分子运动》的教学中出示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分子扩散的动画,使学生可直观感受到微粒的运动。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掌握。再如电解水的实验宏观上观察到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淡蓝色火焰)是氢气,那么微观上是如何实现了这种转变?通过模拟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又各自相互结合的过程的动画,使抽象变得直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培养了学生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敢于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意识。

3、信息技术能够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水资源的保护》时,播放一些缺水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录像,出示因干旱出现的植物干枯等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顿生学习的激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化学知识通过生活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2)利用化学反应能够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学习化学,就是为了使化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但在以往的教材中,物质的用途--物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属于常识性介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是稍微详细的加以介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可提供大量有关环保、国情、安全等方面的生动素材,如“空气质量日报”、“ 氧气的用途”“空气污染及其危害”、“水的污染及其危害” “赤潮” “污水的处理”“煤气中毒” 等,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对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但如果信息技术使用不恰当、不合理,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应合理利用,做到不能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实质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主体,主体是课程,信息技术只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手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避免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做到不喧宾夺主。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视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就是说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更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应用信息技术。比如为了课件美观,使用大量艺术字和丰富的色彩,为了媒体运用的完整性,不考虑学科特点和规律,大量使用图片素材、动画等。这实质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使教学模式机械化,最终导致方向性错误。相反,如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精心设置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但往往在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同时容易忽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积极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化学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一些危险的、有毒的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甚至是难讲、难理解的微观过程等,如果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来,确实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代替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一些现象本来就很明显的实验,如镁带燃烧、白磷自燃等就应该用实验事实来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不能硬要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

(2)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板书

现在许多教师喜欢用课件的版面来代替黑板,对于化学的教与学来说,在很多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黑板,特别是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过程的正确演示、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板书的作用都强于简单的投影,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代替板书。

3.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拍摄一些化工车间的图片和生活当中的现象引入课堂,或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生产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要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为让学生成为具有较强信息获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古城初级中学

篇3: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智能手机在化学课堂中的新应用

1.手机随时记录与电脑的同步呈现, 增强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模式是当今较为流行的课堂模式。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方位采集学生学习的信息, 以高效的方式呈现?教师该如何采集具有吸引力的素材?如何更好地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我认为智能手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我在化学课堂中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手机来拍照记录学生小组合作后的结论, 或是单独练习时的答案, 过程, 我可以有针对性、高效的选取典型的答案或是创新的想法, 然后联入电脑, 投影出来, 和大家一起讨论, 是否正确, 好在哪里等。因为是课堂上即时产生的内容, 学生们都会比较感兴趣, 非常愿意加入相应的讨论, 简单的题目大家会集体回答对错及原因, 中等难度可以个别回答, 一些典型的较难的错误, 会引起学生的大讨论, 这样大大提高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2.手机随时记录, 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环节, 学生实验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规范现象, 口说无凭, 要把瞬间记录下来。我们通常会以老师演示实验基本操作, 然后学生进实验室模仿操作作为规范学生实验操作的第一步。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后, 会产生各种兴奋, 老师强调的一些注意点就会遗忘或是根本没有听清, 这时我会不断纠正, 并拍摄几张只有手的错误操作在接下来的课上让学生纠错。这样既再次纠正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又不伤其自尊心。在接下来几节课的学生分组合作实验中, 我会不断重复某些重要的实验操作, 但还是会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就开始做实验, 那我就会找机会拍摄几张他们的错误实验操作, 比如加热固体试管口向上倾斜,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等, 在实验总结时联入电脑展示, 这时这些学生会开始不好意思, 等下次学生实验时, 他们会听得更认真些, 实验操作也会更规范。

二、制作多媒体模拟动画, 使各种知识形象生动

1.模拟动画使微观世界更形象、直观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例如: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如氯化钠、二氧化碳、水的微粒;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比较;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时, 展示用动画制作成水通电时化学键的断裂、旋转和新键的形成。这些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 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拟动画使危险实验、错误实验更生动、深刻

在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是教学过程中无法演示的, 比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以及没有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后果、没有先停止加热的后果等。对这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 可用动画模拟, 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实践证明, 在化学教学中用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 和一些无法演示的实验, 将以往只用语言叙述,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 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播放录像, 让学生身临其境

1.录像使无论快、慢的实验一样清晰呈现

在化学实验中, 有些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 可以采取录像定格, 慢放或实验全程拍摄后快进演示。比如:演示液氧的强助燃性, 液氧倒入燃烧的酒精溶液中会使其爆炸, 通过慢放的形式现象很清晰;用明矾净水时, 水的沉降需要很长的时间, 通过快进的方式就节省很多的时间。这些都需要通过录像的形式实现。

2.录像使危险性的实验一样安全呈现

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 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不纯的氢气燃烧会有什么样的现象, 一氧化碳燃烧时的现象等等。

3.录像使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环节简单呈现

在化工生产的教学中, 如液氮的用途,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工业炼铁、石灰石的煅烧等, 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提不起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 学生摸不着头脑,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当然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 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才是理想的、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 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 穿插在课件当中, 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 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 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它是多么有价值, 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4: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教学 应用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益。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再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巧妙地创设导入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讲述“CO2性质”前,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生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篇5: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几个月的国培学习,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技术能使信息和知识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所以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接下来我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信息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最不易弄明白的地方,由于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多是客观事物的微观世界,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解决,也很难见到成效的。而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比如在《原子的构成》中“核外电子排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出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

2、信息技术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化学知识信息,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认识材料,增强化学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引发对化学学科的知识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等内容的教学,采用形声兼备的录像片辅助教学就比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效果要好得多,水的净化过程也可以通过视频完整的展示。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课堂教学中有些实验内容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危险性较大;②耗时较长;③反应装置规模大小不适合。当有些实验在实践中存在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其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化学实验中的有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老师讲解错误原因,以及错误原因可能造成危害,而不能直接进行错误的操作进行演示,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讲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制好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呢还是先熄灭酒精灯,顺序不能颠倒,用视频展示先熄灭酒精灯的错误操作,由于热胀冷缩水被倒吸入试管中,然后试管“嘭”的一声破裂了,学生印象深刻,也加深了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篇6: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等方式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优化课堂结构

正文: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的学科,与其它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有的实验费时,有的实验过于抽象,有的实验危险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使化学教学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教学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来谈谈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重点实验现象,重点表演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他们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极大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一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而且要求学生记忆。但是有些反应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学生产生侵害,如硫、磷在氧气中燃烧。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媒体播放实验现象,并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特技帮助学生观察、记忆,收到良好效果。

2、难点概念,层层透析

化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和我们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如分子、原子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的空间运动等。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正确的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运动状态,从而有助于认识化学的本质。例如:在讲“分子”的概念时,我给学生演示了人怎样闻到酒香。从而说明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使学生对“分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后面的“分子的性质”做下铺垫。

3、模拟实验过程,形象直观

有些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但原理确不容易理解。例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定是空的,而用另一种无色气体通入瓶中把空气赶出来,从而集满另一种气体。这个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如果用多媒体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例如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一种空气和另一种要收集的气体,通过颜色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它能使学生获

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如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

4、危险实验,显示后果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验纯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等等。教师在讲解如何避免化学实验中这些典型错误操作时,不宜在课堂上演示,否则会造成危险。但仅仅靠教师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讲解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往往比较抽象和乏味。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目前化学知识总量增加,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巨增,要在化学教学中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训练技能,提高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如进行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比较、小结,出于课的容量大,密度紧,很多实验无法在课堂中重现,可能造成以口述实验或用传统的方法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如果制成课件呈现出来或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就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促进学生思维训练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堂结构,加强指导 一些重要实验,教师应在实验前讲解实验装置,说明实验步骤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最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如果进行速度过快,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前,如果设计几道思考题,通过计算机启发、引导,使学生真正领会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时,可以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多种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单孔塞、水槽等等}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所用仪器然后连接。比如:试管如何放置,反应需要什么仪器加热,如何导出气体、收集气体等。无论选择或连接是否正确,计算机都会给出评判和解释。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7: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信息技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变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景,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适当的《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篇课文时,我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下载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工作片断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记录影响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首先向学生播放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深受感动,接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下来播放另一个短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长安街肃穆的氛围中,心随着总理灵车的移动而起伏,和长安街的群众一起缅怀敬爱的总理,甚至有的女生实在控制不住情感,放声大哭,情景短片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教学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四、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可以强化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内容后,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为了巩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级开展了“共和国敬爱的总理”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视察灾区、朱基总理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温家宝总理日夜指挥抗震救灾等感人场景,使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崇高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敬意。

篇8: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直观化学实验教学课堂

1. 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明确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堂化学教学课的活动指南,同时也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依据。在教学前将三维目标等要求利用多媒体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明确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学习内容与方法,了解所用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这些知识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减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改变化学教学课堂,同时也为化学课堂的优化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规范学生实验,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虽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但实验中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绝大多数药品都有一定的危害性,例如:防止可燃性气体的爆炸,腐蚀性药品的安全使用规范,毒性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等等。青少年正处身体增长的黄金时期,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尤为重要。所以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步骤与方法要求都是极高的。一旦发生错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演示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抓住学生心里,实验从正确操作和错误操作两个角度演示,强化错误操作的实验后果,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起到警示作用。根据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感兴趣的特点,时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3. 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在实验教学之后,将零散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方式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总体认识。小结结束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习题,简短板书书写的时间长的弊端,随堂讲解,随堂练习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学生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实验后,就可播放课件展示检查装置气密性、仪器安装、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等,方便准确的起到小结作用,随后展示习题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检验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微观化学实验教学课堂

化学研究的对象时物质,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更是看不见,摸不着,单靠语言描述强加于学生,学生很难理解。作为化学教师每次讲到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教师都会感到头疼,学生大多也是在这个单元失去对化学的兴趣,那么怎样能够改变这种局面呢?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动画,能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特征及微观运动现象,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微观世界,化难为易的展示了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此外,有些趣味实验无法在实际操作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示,例如液氮冷冻金鱼复活实验、干冰升华制造舞台舞景实验、金刚石燃烧实验等等,学生眼见为实,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大大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使用改变课后学习课堂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已经不足为奇,信息技术在课后的利用更能大大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布置问卷、作业内容,从而很快的掌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图表分析更能直观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微课短小精悍,不分学习地点的方式,着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变的有章可循。在针对物一些化学变化时间较长的实验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观看纪录片,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石油和煤的形成,铁生锈,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等等,用课后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使较难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识,在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得以顺利掌握。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又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轻松实现三维目标,激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视频演示及PPT展示可以讲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变为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实践证明,信息化实验教学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考方式,大大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可以从直观和微观的角度彻底改变化学教学课堂,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变传统化学教学课堂的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安全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新思维方法,确保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

篇9: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使人们开始由教的视角,向学的视角发生着转变。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化学教学的促进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教学形式正向开放化和多样化迈进,这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促进了教师角色向现代化的转变。

(1)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获得兴趣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关键一。然而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刚刚接触这门课程,他们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人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相信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学习是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图形和画面虽不是语言,但却比语言更现象、直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微观与宏观的交互,使教与学变的易于展开,再加上计算机模拟出的生动画面,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可完美实验,弥补不足。初中化学中有一部分化学实验,因为有毒气体逸出,或因反应激烈容易爆炸,或因反应速度太慢现象不明显,或因条件苛刻反应无法实现,或因药品来源紧缺无法实验……老师教起来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非常困难,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和演示,将这些抽象复杂不易弄清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化学反应流程。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达到常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效果。如浓硫酸稀释实验的错误操作,老师不可能实际操作演示,但是错误操作的后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模拟浓硫酸注入水中的水沸腾场景:浓硫酸飞溅到学生的脸上导致皮肤颜色的变化……配合以水激烈沸腾声和学生受伤的惨叫声。然后老师再以规范化的操作正确演示一次,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学生能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规程进行化学实验,其实化学实验是非常安全的,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重复反应或者调整相关属性达到演示的最佳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地提升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为他们的自由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环境保护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会了解到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目前的几种主要的危机人类的污染问题以及污染现状,从而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这样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制取CO2气体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几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⑴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⑵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⑶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⑷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⑴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⑵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⑶和装置⑷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⑶和裝置⑷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⑷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给出“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个问题。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提问:长颈漏斗可否不伸到液面以下?学生讨论后展示动画,不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以上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基础的同时,在Flash里给出“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底部有破孔的试管、有孔塑料片、长颈漏斗、橡皮塞、铁架台、U形管”等仪器,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他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地渗透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喷泉实验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

篇10:王慧君---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肖鹏

东方市铁路中学

572600

摘要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下,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观念,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及应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演绎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中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难以呈现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教具和动画演示,尤其几何方面许多概念和性质对应的图形无法准确生动表示,学生只能在老师的解释和粗略的草图下进行理解,背离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致使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抽象难学.为改变这些弊病,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就必须改变.在多媒体基本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力量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的和可行的。下面谈谈本人对运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体会和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究:(1)切线的引入-------观察与思考

问题(1)下雨天,转动着的雨伞上的雨滴是顺着伞的什么方向飞出去的?

问题(2)砂轮转动时,火花是顺着什么方向飞出去的?这是两个关于切线的十分形象的生活事例。我于是做了两张FLASH动画,形象的再现了雨滴和火花的飞溅情况。当动画播放之后,所有同学都被吸引了,教室立刻有了议论的声音。我放开他们去议论,控制火候,然后引导学生把实物图抽象成几何图形去研究切线如何识别。

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欣赏动画,动手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发挥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又锻炼了作图能力,体现了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知识探索 ① 如图:以等腰三角形ABC的一腰AB为直径的⊙0交BC于D,DE⊥AC,请说明DE与⊙0相切。

如果条件稍做改变,⊙0过点B,但半径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其他条件不变,即DE⊥AC,是否DE与⊙0相切还成立?为了让学生观察到问题的本质,我让所有学生用鼠标选定点O,并拖动它移动,从而观察线段DE的运动情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抓住问题的本质,很快写出了说明过程。

②画图说明以三角形的一边为直径画圆,使该圆与另一边相切,则该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本题看似简单,其实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是先画了三角形,然后以某边为直径画圆,结果发现问题不容易解决,因为事先没考虑到是直角三角形。但是,如果此题在几何画板上解决就显示出了现代教育手段的先进性。如下图,先画三角形ABC,然后以AB边为直径画圆,发现没有边与圆相切,但是此时只需拖动点C调整其位置让边BC与圆相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结构体系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

例如,新课标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七章《四边形》中,学习的图形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有很多,定义,还有各自的性质与判定,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这些图形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来展示(如图一)。

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然后再用动画演示四边形变形到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变形到梯形,以及平行四

边形变形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变形到特殊的梯形,让学生从直观的动画中掌握它们的定义,分析、概括它们之间内在联系,从而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最后再系统的展示各自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让学生全面的回忆所学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四边形及特殊的四边形知识结构系统。

三、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譬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为流行的辅助软件之一。

八年级《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将两个完全重合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固定,另一个绕着他们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度,在屏幕上,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旋转的过程,旋转后的结果,完全重合的边、角,从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特征。通过多媒体展示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并且学生了解了知识形成过程,揭示了规律,并理解其本质属性。

四、体现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不仅要带领孩子们走进“数”的海洋,还要再现生活数学的美丽图景。数学的教学如果仅就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相当乏味的,只有把我们所要教的数学溶入生活,让孩子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此时,多媒体的在教学中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展现来。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美丽的圆: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欣赏这些美丽的圆,体会到圆所扮演着的重要角色,不但发现生活中数学的美丽,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初中数学几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不但能直观地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能形象地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我把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直观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2]几何画板参考手册

[3] 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信息技术与教育[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 季正义,《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2006年 10期.

参评:理论组

作者姓名: 高肖鹏

单位全名: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

数学组

邮编:572600

上一篇:排骨煨藕阅读题及答案下一篇:学德育工作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