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诗歌

2024-04-16

新土诗歌(通用7篇)

篇1:新土诗歌

新土诗歌

从地上到地下,这么快

这么快,妈妈,你来不及翻身

如同你的棺木来不及刷黑

泥土就已经没收了你苍白的音容

泥土本来不是你家乡的泥土

因为出嫁,你改变了它们的属性

如同我最初是你的儿子

你不在了,我就成了它们的儿子

这些从一米多深的地下掏出的

粗细均匀的坷垃,可以被叫做新土

它们堆在一起,不是用来孕育庄稼

而是用来拒绝煮熟的粮食

我以为这么多新土

肯定能替我长出一个崭新的妈妈

跟在妈妈身后的.世界

肯定比我见过的更漂亮,更生动

这样,我睁大眼睛,等着蒿草泛绿

直到坟头无缘无故地塌陷,压扁了我的泪水

直到填好的新土又一次被猪拱出缺口

把我的天真卡在里边,再也拔不出来

篇2:新土诗歌

对宋兴俊同志的批评意见:宋兴俊同志,你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监督力度不够,如:你所分管的“三关”工作,在安排后,不管工作完没完成,怕得罪人,不去督促,导致该项工作效果不明显,你必须马上整改。

对苏涛同志的批评意见:苏涛同志,你没有完全尽到一个总务主任的职责,你看,学校的废旧桌凳,到处可见,你应当及时把它收归一处备用,你必须马上执行。

批评人:杨朝辉

2014.9.2

2新土学校党支部民主生活会

议程

1、杨朝辉同志作动员讲话。

2、杨朝辉同志代表新土学校党支部作对照检查。

3、杨朝辉同志对自己的工作作对照检查。其他支委成员对杨朝辉同志作批评。

4、宋兴俊同志对自己的工作作对照检查。其他支委成员对宋兴俊同志作批评。

5、苏涛同志对自己的工作作对照检查。其他支委成员对苏涛同志作批评。

6、中心学校督查组同志对会议做点评,对新土学校党支部工作作指导。

7、杨朝辉同志对会议作总结。

篇3: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一曰境界高。所谓境界,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比如思想境界、艺术境界,等等。近代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宋代词人的词句写的三种境界比较有代表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是第三境界。大凡有诗歌创作实践的人,对以上三种境界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开始作诗,创作欲望高,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信心和希望若有若无,几分痴迷,几分迷茫,的确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进入状态后,总想着把诗写得更美一点,更纯粹一点,说是对语言的锤炼,实则是磨砺思想或者说是折磨思想的一个过程。得不到好句子,常常是连觉都睡不好,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甚或不断发现的过程;而发现,每每在不经意中巧遇新鲜的东西,这时候,你就会激动起来,眼睛一亮,豪情万丈,你可能会旁若无人地唱上一段什么歌,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说得严重一点,有那么一点神经质,这就应了哪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都离不开两个东西,即人品与作品。也就是说,境界是作者的人格特质与品格高下的重现,同时也是作品品格高下的展示。

二曰感怀深。有一句老话叫“诗言志”,志,即源于心怀的感动。触景生情,感怀弥深。艾青的名篇《礁石》即可证明这一点。从诗人所讴歌的“礁石”的形象上,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崇尚的饱经磨难而又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质与精神。只要感怀深,哪怕语言朴素一点,形象简略一点,也仍然能使人不能忘怀。感怀是心灵的到达,一切矫揉造作,搔首弄姿,只能使人生厌,使人反胃。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名篇《神曲》中有一句诗说:“他是诗人,不是写诗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诗人难道不是写诗的人?从字面上讲,诗人不就是写诗的人吗?但丁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里,前一个“诗人”的“诗”字是指真正的诗,而后一个“诗”字则只是形式意义上的诗。“诗人”,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感触,不写自己真实的心灵颤动以外的东西。

三曰情操美。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对真、善、美、圣的寻求,对纯情的执著,对正义与正直的坚持,对罪恶的愤怒,对生命的喜悦,对亡故的哀伤,对国家民族复兴的企愿,对众生忧患的悲悯……莫非优美之情操。”而那些以诅咒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为荣,狂妄的自我膨胀,沉沧于迷幻药之类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还以为值得大写特写等等,无疑为情操之卑劣。我们在评判诗歌的时候,必须做到爱憎分明。

四曰语言精。一首诗,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连缀的。语言精,就是要善待每一个字,选好每一个字,用好每一个字。就像我们欣赏建筑之美,不能忽视每一块砖所起到的作用一样,我们要让每一个字找到应有的位置。语言精,就是要准确、凝炼、有新鲜感、有跳跃性。古人常提到“诗眼”这两个字,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警句”。诗人田间说:“警句是诗的眼睛,明亮发光。”臧克家说:“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所以,在诗篇中创造出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警句,有助于提高诗的品味,提高诗的感染力。现在有些诗歌中,通篇都是对琐屑、无聊和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东拼西凑,鸡零狗碎的。而且,这些诗中的描述不是去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而是对之摆出一种洋洋得意、津津乐道的姿态,仿佛他们已经看透了生活,看破了红尘。这绝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创建,而是一种传统的劣根的生活态度的回潮和反弹,它借一种无聊的话语,在伸张一种卑鄙的趣味,一种粗蛮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五曰形象活。有一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四季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谜语的谜面就是一首诗或者说具备了诗的某些特征,它容易使人记忆,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借助了形象来说话,很容易刺激人的听觉,随之实现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山、水、花、鸟、人,还有色彩,还有声音,还有人的走动,这些形象的自然切入,叫人耳目一新。所谓“诗中有画”,其实也就是要求有具体的形象感,使人读后栩栩如生,若有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如果把创作诗歌比作制作豆腐的话,形象就好比制作豆腐时所用的石膏。如果没有石膏,豆腐就会散架,不管你将那豆腐块切得多么碎小,石膏都含在豆腐里,哪怕你肉眼看不见。可以这么说,你不会使用形象,你就没有完成诗歌创作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你硬着头皮写下去,必定会打乱仗。中国自古有“赋、比、兴”三种写诗的方法,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汉字本身就是最有形象感的文字,它所具备的结构之美,是任何拼音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要说诗歌的形象美,汉字就给了我们天生的姿态。无论欣赏诗歌,还是诗歌创作,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带着一份好心情。

六曰结构紧。新诗以分行排列为外观特征,它的结构与传统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排列美这一要素。从一个字到整篇排列,或整齐谐和,板块醒目;或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根据诗的需要和个人的审美取向,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视觉美,在未通读正文的情况下,给你一种文字的排列所独有的美感。你可以眯着眼看,或者用眼睛就那么扫视一下,这种形体美,会刺激你的阅读兴趣。诗如何分行,每行以多少字为宜,并没有一定之规。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书法中有“形断意不断”之说,诗的分行与之相通:形断意不断,意断形相连。

七曰音韵畅。所谓音韵,即诗歌的音乐性,就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音韵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正象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音乐性是诗歌先天的素质。就新诗而言,尽管它打破了传统诗那种一定的韵式,并不等于不要音韵感,事实上,音韵美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重要分水岭。现在音韵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分野和新的认识,不过,无韵的自由诗仍然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行,它以感情起伏为节奏,而在形式上,则消失了韵脚。至于有的人不懂韵而排斥押韵,那是一种不聪明的表现。

八曰风味醇。风味是一首诗能否具有魅力的主要决定因素。风味醇,就是风味醇郁。醇,有许多的近义词,醇厚、醇美、醇香、醇正。也就是说,风味,你不仅可以品,可以闻,还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悟,可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某些作品风味的肯定,也就是对这些作品的作者的人格的肯定。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很少出现偏差。

如果说诗歌评判是诗歌创作的准备的话,那么,诗歌创作则是对诗歌评判的重构与完善。诗歌创作有无规律可循?这其实是一个不便回答的问题。每一位诗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排出表面的繁复,笔者以为,吸收传统,借鉴现代,让诗歌返璞归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从题目入手。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忽略题目的重要性,或以清一色的名词作题;或写出的题目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等等,这些题目都很难调动人们阅读的兴趣。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写过的题目就不能再写了,如果能出新,也未尚不可;如果是炒现饭,那就有点煞风景了。有一个说法,题目要当诗来写,或者干脆说,题目,是诗的一半。有了好题目,你就会激动不已,你就会按捺不住,你就会以一种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这首诗的创作中去。比如《花朵的方向》。花朵有方向吗?从语法的角度讲,似乎是一个病句。花朵有色彩,花朵有香味,花朵哪里有什么方向?不,花朵有方向,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因为光合作用,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这个题目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花朵有根,植根大地;花朵向上,有太阳、有天空,更有诗人的目光。又比如《停在记忆上的云》。记忆是保持在脑海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一朵云,停在了记忆上,它是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状态?或许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叫人沉默。从题目入手,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一个题目突然从心里冒出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二是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再考虑围绕这个形象作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三是有了某样一种氛围,暂定一个题目,然后边写诗边修改题目。强调题目的重要性并灵活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常常会使读者在阅读的阻碍中获得发现的惊喜。

用形象说话。一首诗有没有生命力,在于它有没有形象。形象能给人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许多美好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你说记忆深刻也好,你说刻骨铭心也好,形象的穿透力,常常会使我们惊讶不已。我们的记忆,因为有形象来帮忙,才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支点。来看《火焰》。火焰很平常,大家都见过。可要写特殊的火焰,第一朵火焰,人类的第一朵火焰,燧木取火,这属于历史知识的范畴了,我们谁都没有能力去讲述这段历史,而我们感兴趣的是那第一朵火焰像“试翅的黑蝴蝶”。黑蝴蝶,便是我们要捕捉和描绘的形象。第一朵火焰叩响天空/烧毁了一片森林/回响的空旷里/飘满试翅的黑蝴蝶/纷纷扬扬/是一些故事的种子/认识了火焰/其实就是掌握了光明/太阳的微笑/曾是红色的狡黠/使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思考和拼搏/作为火焰的映衬/黑夜与寒冷目光炯炯/像一对谪仙/从另一侧面为我们指点生活/还有饥饿/把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火焰的捍卫者。这首《火焰》,除了黑蝴蝶,还有许多与之相关联的形象,天空、森林、种子、太阳,还有“红色的狡黠”,黑夜与寒冷也拟人化了,可以“目光炯炯”,像一对受了处罚下界到人间的神仙,为我们指点迷津。用形象说话,代替了我们口舌的笨拙,同时又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舞蹈的空间。

靠语言造型。写诗,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句子通顺、语法规范的层面上,而是要洗炼、独到、本质、纯粹。用语言造型,是对一首诗的整体关照。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准确地说,是选择什么样的字,在字的组合中结构什么样的形象,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字的重复,一个字的变化,都是很有讲究的。现以《小孩与桌子》为例: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妈妈拿过木尺/连连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全体只有两段、八句,记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头上,疼得哭起来;妈妈用善良的、欺骗的手段用木尺敲打了几下桌子,小孩不哭了。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可见小孩还小,一、两岁吧,只有桌子那么高。这是诗中的暗示。关键是字的变化,使这首诗在童趣中多了一些机警,桌子未笑/小孩哭了/……桌子未哭/小孩笑了。无非是将“笑”与“哭”换了一下位置,效果就出来了。自然,桌子既不会哭,也不会笑,可小孩由哭变笑,这首诗也就完成了。另有一首《门》:我想把门关上/然后坐在谛听里/细品你不期的脚步/与叩门的声响/我又想把门打开/好让你梦幻般的眼睛/和我灼热的心/来一次自然的碰撞/到底是打开/还是关上/我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这首诗写了一种等待,等待谁?诗中没有说出来。也许是朋友,也许是恋人,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把那种“等待”写得有了味道。不知道是把门打开好,还是关上好,接着又说“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来不及想,时间那么短;一个晚上,时间又那么长,门到底是个什么状态?这其中有太多的暗示。诗的语言,不能容忍多出一个废字。长思考,短文字,这样才有了语言的张力。

以情感取胜。写诗,要有感情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感情,诗就没有了灵魂,而感情的基础是思想。来看《瓶子在清晨碰撞》。瓶子是什么样的瓶子?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啤酒瓶子,是液体被人吸干了的空啤酒瓶子。那空瓶子在清晨碰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诗记下了一个真实的片段。一个收废瓶子的人在他的竹篓里装瓶子,那两只竹篓分别架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就那瓶子碰撞的声响,使诗人的内心隐隐作痛,想到了生活的艰难。诗人不知道这许多的空了的酒瓶子能卖多少钱,也许够不上一包上好的烟钱,或者等于半个月的早餐(或许每次只能吃一块钱一碗的面条)。但诗人被他那种用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有了写作的冲动,记录下最本质的生活。瓶子不经意的碰撞/好响/这分明是窗外的事物/正在行走的事物/行走的瓶子和人/悄悄中/带着某种液体的重量/急骤的脚步声/像砂砾一样杂乱无章/我不能很好地去倾听/城市的清晨/仿佛瓶子的破碎/撒落些什么/沿着记忆的街道/我让疲惫临风而舞/渐渐模糊的空洞里/开满失眠的灯光/我无法将瓶子进行概括/瓶子太多/而且各式各样/都有精美的包装/人们反反复复将它们搬运/用尽气力/朝着梦中的方向/瓶子在清晨碰撞/在梦的边缘碰撞/掌握瓶子的人/变得一天比一天匆忙/而瓶子在破碎前总要碰撞/我不知道它们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想以情感取胜,必须注重生活的积累,从细微处着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厚积薄发,乃是诗歌创作之精要。

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要从写短诗开始,并从中锤炼语言,塑造形象,完成情感的酵化。多写短诗,或许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摘要: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纵观诗歌的流程,异态纷呈,波澜壮阔,从旧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到新体诗和新诗(自由诗),按历史发展的演变,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本文拟就新诗的评判标准和创作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诗歌评判,诗歌创作

注释

1引自高凖《试论诗的评判标准》,载《诗刊》2001年第2期。

2同上。

3黄明山:《花朵的方向》,载《飞天》1992年第5期。

4参见黄明山《幸运的翅膀》,载《飞天》1995年第5期。

5黄明山:《火焰》,载1998年8月8日《文艺报》。

6引自《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家协会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7引自《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萃精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篇4:“数”拓新土 道不远人

一九九六年二月,计算机国际象棋软件“深蓝”挑战棋王卡斯帕罗夫,以二比四落败。

一九九七年五月,“深蓝”卷土重来,以三点五比二点五战胜卡斯帕罗夫。此后,国际象棋软件不断变强,成为人类棋手学习的工具。

中国象棋、国际跳棋、五子棋、日本将棋……计算机在这些棋类项目迅速突破,很长一段时间里,围棋成了最后的堡垒。

二○一五年十一月,北京举行了一次世界计算机围棋锦标赛,夺冠的韩国软件挑战中国职业棋手连笑,在受让四子、五子的条件下仍然落败,只在受让六子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这样巨大的差距使人们认为,计算机在围棋竞技上击败人类棋手,仍然相当遥远。

“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判断。二○一六年一月,谷歌旗下“深度思维”(DeepMind)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布了“阿尔法围棋”在去年十月以五比零击败欧洲围棋冠军樊麾的棋谱,并确认将挑战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九段。消息一出,举世关注。李世石九段是近十几年世界围棋竞技赛场成绩最优者,获得过十四次世界冠军。人机对弈之前,棋界大多数人认为李世石必胜无疑,科技界则大约一半人认为李世石会赢。

今年三月九日至十五日,围棋人机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结果出乎多数人预料,“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战胜了李世石。

震惊、兴奋、不解、怀疑……“阿尔法围棋”是怎么赢的?

二、“阿尔法围棋”的“直觉”与“大局观”

围棋是一个封闭的复杂空间,其复杂程度是棋类之最,人和计算机都难以通过暴力计算达到穷尽。“阿尔法围棋”取得突破的核心在于深度学习方法,这一方法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热门的方向。它构建了两套神经网络,对人类大量的棋谱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左右互博”,即自对弈学习。深度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它不依赖于任何对象的具体知识,只需通过大量图像和结果的比对就能完成学习。深度学习的方法在二○○六年就已经出现,但在近年大数据的背景下才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阿尔法围棋”通过深度学习,在形式上达到了拟人的效果。最显著的特点是类似人的“直觉”。棋手面对一个局面,通常会有所谓的“第一感”,这是棋手的直觉。直觉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剪枝作用,把棋盘上众多的点都直接排除在外,只用考虑直觉留下的一些选点,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计算和比较。“阿尔法围棋”通过深度学习的训练获得了类似的“直觉”,大幅缩小选点范围,同样起到了剪枝的作用。

对一步棋做出决策,人和“阿尔法围棋”同样是使用了剪枝+计算这样的形式。但是,在具体剪枝和计算的方法上,人与“阿尔法围棋”又非常不同。具体到每一手棋,人的直觉来自对类似局面的印象和知识。现代竞技围棋所强调的“熟练度”,在很大程度上因为熟练程度与印象的准确性有很强的关联。知识则主要是如“定式”“棋形”“套路”等等人类经验的抽象。“阿尔法围棋”的“直觉”是由神经网络给出的选点,其本质是大数据和图像。

剪枝之后,还需要对这些选点进行计算和决策。棋手的决策由多环节构成,主要部分是概念的抽象和逻辑演绎,有时在局部近似地使用穷举,有时辅以综合了经驗和数学的全局判断,最终做出选点决策。“阿尔法围棋”的搜索计算使用了蒙特卡洛方法,对全局进行随机模拟,最后与神经网络结合,给出选点的胜率预估。

“阿尔法围棋”基于全局胜率的算法导致了一个结果,即它的“大局观”强于“局部计算”,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计算机确实应该强于计算,但对于“阿尔法围棋”来说本来就没有“局部”的概念。这是它的弱点,也是长处。蒙特卡洛的随机性使得“阿尔法围棋”不追求最优,最优的判定依赖于逻辑,“阿尔法围棋”的决策则依赖概率,概率的准确性不如逻辑。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阿尔法围棋”下出一些急于“定型”甚至稍亏的棋,这是由于它认为对方虽然大概率会正确应对,但每步棋都有犯错的概率。“定型”的下法用稍亏换取这个概率,对于它的胜率而言是有利的。当然,从逻辑的角度,这类定型对方犯错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棋手通常会选择“保留变化”。

棋手常常无法对全局有十分清晰的把握,因此希望在局部通过计算和逻辑找到最优下法,对全局的判断也常常是根据局部优劣的叠加。“阿尔法围棋”“不拘小节”,却总是对全局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们反思,对局部最优的追求是否遮蔽了我们对全局的把握?

大局观,整体性,“阿尔法围棋”给人类上了一课——虽然它“自己”并不知道。

三、“阿尔法围棋”的“创造力”分析

春信香深雪,冰肌瘦骨绝。梅花不可知,何处东风约。

这是一首咏梅绝句,作者名叫“薇薇”。

薇薇是个人工智能。

三月十日下午,“阿尔法围棋”对阵李世石第二局,落下第三十七手。这是围棋中少见的惊艳一手,吴清源大师的风采跃然盘上。

“阿尔法围棋”是个人工智能。

读者若以为薇薇是一女子,或许会由此诗而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通。那么,诗中传递的情感与美,究竟是作者所赋予,还是读者所赋予?“阿尔法围棋”的“创造性”着法,究竟意味着什么?

机器本身没有情感,但当我们把机器的作品误认为人的作品时,便很可能从作品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是艺术学里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克莱夫·贝尔将艺术的本质属性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那么,机器是否也能“创造”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这次人机对弈之前,我们认为围棋软件没有创造力,它只是会单纯地模仿人类棋谱而已。但在这五局棋中,我们看到“阿尔法围棋”下出了很多超出定式范围的、棋谱中没有的精彩招法。其“创新频率”远高于任何一名职业棋手。

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阿尔法围棋”到底有没有创造力?

如果“阿尔法围棋”这五盘棋是一个人类棋手下出来的,我们不仅会赞叹他的实力,还会评价他“极富创造力”。围棋盘上的“创造力”,正是体现在超出寻常经验的有效选点和构思。这样的创新,是许多追求棋道的棋士穷其一生去追寻的东西,它标志着对固有思维的突破、对平庸的超越,以及对真理的趋近。

nlc202309081106

“阿尔法围棋”本质上是一个工具。笼统来看,“阿尔法围棋”与人对弈,是它接收一个数据,然后输出一个数据的过程。深度学习和蒙特卡洛算法,使接收和输出的数据变得更强,更接近正确的围棋下法,但并未改变它的本质。在哲学的意义上,“阿尔法围棋”不是一个主体。它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由意志,没有创造和争夺的欲望。它下出的在我们看来很有“创造力”的着法,只是它一局棋中输出的一百多次数据中平凡的几次而已。它并不知道自己在下棋—甚至它也没有“自己”的概念。

虽然“阿尔法围棋”所有的“创造性”招法都只是工具对于数据信息处理之后的反馈,但对于我们人类,这些招法却有巨大的价值。价值的根源在于,“阿尔法围棋”用数据的方式给出的选点,人类可以用道理的方式来接收。这导向了两方面的价值:其一是围棋技术的提升。这些新招拓宽了棋手的视野,使人类棋手在围棋的天地中有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从而能够离围棋真理更近一点点;其二是思维方式的提升,随着对这些新招的逐渐理解、对围棋真理的不断趋近,我们的思维也能够得到提升。

一首诗,在它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便不再只属于作者了。

四、工具的进化与反思

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一个猿人从动物尸骨中拿起了一根骨头。继而,他所在的族群开始使用骨头捕猎,并击退了前来竞争水源的同类。导演库布里克用这样一个事件来描绘“工具”的出现。如果真的存在这个事件,那么它很可能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一九六八年上映的这部电影里,骨头的意象穿越时空,变成了太空飞船。飞船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操作飞船的计算机接收到两个矛盾的命令,导致它选择杀死飞船上的所有人,由“自己”去执行任务,这一事件则引发了一系列人类不能理解的类似进化的变化。一个充满寓意的黑色方碑贯穿了整个影片。

人工智能,在迄今为止的工具进化史中,它的出现很晚。越晚出现的工具,力量通常会越强,人们对它的迷恋和恐惧也会越大。二○一六年,人工智能的进度虽然还没有如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设想的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但在围棋上完成了壮举。

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工具。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创造的工具中最独特的一种。它近似地拥有了人类的一些能力,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随着深度学习引发的这一波热潮,人工智能在医疗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如之前的很多工具发明一样,这些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人们从一些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与传统工具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使一些人产生了担忧。

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常常描绘人工智能反制人类的情境。一旦计算机有了情感好恶,能够自主选择行为,那么它不断强大的力量既可以保护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当然,这种情境的发生需要一个预设条件:计算机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在实现这个条件之前,人工智能不是主体,只是工具。

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关于它们的来源,人类自身也知之甚少。有一种还原论的倾向,认为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都可以分解为低级的元素,最终被数学和物理解决,但显然目前这只是一个猜想或主张。而哲学上对它们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康德,他把自由意志看作一个对人而言必要的悬设。

我们不知道如何能够赋予他物以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里,科学家给一个机器人输入了情感,使他走向了寻找自我和人性的道路。这个输入究竟是否可能实现?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来看,是相当可疑的——单是数据的叠加和算法的改进,不足以使工具成为主体。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仍然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这是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第一定律。这一定律的可靠性受到他自己小说的攻击,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机器人认为将人类软禁起来才能够防止他们互相伤害。”人工智能对命令的多元理解可能会导致失控,这是比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更值得担忧的事情。

另一个更大的危险则在于,人類对人工智能的恶性使用。作为工具的计算机本身并无善恶,但人心却有善恶。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很多效益,但也增加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和概率。此外,随着计算机能力的增强和广泛应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建设将会成为非常重要并且相当困难的课题。但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只是工具。“阿尔法围棋”的出现并未对这一结论产生任何影响,也没有增加计算机产生自我意识的可能性。

与其他工具不同,人工智能在工具效用之外,还有帮助人类进行反思的作用。当我们的许多能力和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作为人的我们,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这些反思性问题的重要性将会呈现给大众,而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比较之中,这些反思的推进会变得更为容易。

“阿尔法围棋”的出现,也对围棋指向了这样的反思性问题。

五、道理的普遍性——围棋文化的根基

围棋的竞技性有其明显的限制。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它的观赏门槛太高。这使得它的竞技价值极大地依赖于竞技者身份。从早期的门派对抗、地域对抗,到现代的国别对抗,再到今天的人机对抗,每一次围棋竞技的热点都依赖于对局者的身份,这是它发展的瓶颈。人机对抗的热点过后,围棋需要找到竞技之外更坚实的价值落脚点——围棋文化。

围棋之所以能够流传如此之久,正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能够衍生出不同的价值。每一次时代精神的革新变化都不会将它淘汰,反而会催发它新的意涵。人们用某一种知识体系去认识它、使用它,它就会展现出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子曰“君子不器”,庄子谈“无用之用”,这些品质都在围棋中得到呈现。围棋文化的深刻意涵也隐藏在这种独特的品质之中。“阿尔法围棋”作为工具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帮助我们反思围棋。这种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帮我们打通了围棋本质与文化之间的通路。

nlc202309081106

围棋的核心规则极为简易:“交替落子,气尽棋亡,禁止循环,子多为胜。”简易的规则,却衍生出近乎无穷的变化。二○一六年一月,普林斯顿的研究人员算出十九路围棋的精确合法位置数在10171这一数量级。这个数只是静态盘面的总和,尚未包含不同的动态次序。对于人类而言,这一数量级近乎无穷。即使是计算机,也离穷举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围棋毕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的变化数在本质上仍然是有限的。

围棋的变化数与棋盘的大小直接相关。在很小的棋盘上,如三路围棋,人类甚至可以穷尽其变。再大一些,人类虽不能穷尽其变,但可以算出其最优解。我在去年做过一个七路围棋的最优解研究,凭人力计算其中的有效变化,得出了其最优解的理论值,即双方最优下法的盘面差距(亦即正确贴子数)。最优解下法是一个集合,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导向了最终双方完全平等的和棋,这样的殊途同归是围棋中绝妙的平衡。

极为重要的发现是:在我们计算七路棋盘的最优解时,我们完全不需要用到任何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只需要将每一个选点对应的最优解数据进行比较,便能得出最优解的结论。但是,在面对十九路围棋时,人的有限性呈现了出来。我們计算的极限离最优解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因此无法将盘面做数据化的处理。

面对这样的情境,人类思维的特长展现了出来:我们使用了很多抽象的方法来分析盘面,再用道理的方式帮助决策。我们将子和子的关系抽象为术语,如“跳”“飞”“长”等;又抽象出一些具体的知识,如“定式”“棋形”“谚语”等;再往上,我们还抽象出如“厚薄”“虚实”“轻重”“缓急”等等二元概念,这些概念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印记,起到了帮助我们定义局面的作用。在定义局面的基础上,我们使用道理的方式来帮助决策,这就是所谓“策略”。围棋十诀就是对道理的一些经典阐述: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这些道理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围棋上,还可以举一反三,用在世间万物。面对世界上所有人类无法完全用计算方式达到的事物,人们便用道理的方式去理解。围棋提供了对思维的训练场所,这个场所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过胜负和复盘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析自己思维的正误,从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在心性的层面,围棋同样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围棋十诀的每一条,实际上都是对欲望、情绪的克制,对理性的发扬。在对局的过程中,一旦理性未能居于主导地位,就很容易受到对手的惩罚。通过围棋的练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安排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位置关系。

七路棋盘人类可以计算出最优解,却只能得出这个数而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但在十九路棋盘,人类的有限性使我们永不能用计算达到最优解,便使用了道理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围棋——恰是这些道理的方式赋予围棋以价值。应用在如一盘棋这样具体的可计算事物上,道理的效用不如计算机的计算很正常。道理的普遍性才是人类思维的独特优势,正是看到了道理的普遍性,才使我们能够踏实地说一句:棋如人生。

即使未来有一天计算机穷尽了围棋变化,得出了最优解集合,围棋的竞技性荡然无存,围棋的这个根本价值依然存在。那时人类仍然要用道理的方式来接收这些最优解,而最优解能使道理的根基更强,从而使道理更强。

“阿尔法围棋”用“数”的方式达到了很强的能力,而人类则用“道”的方式来接收和理解它的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围棋技术的提升,从而不断趋近围棋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道理的接收、理解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得思维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因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

当我们用智慧的方式来对待围棋,围棋便成为智慧的源泉。

篇5: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篇6:学生变学徒 双元入新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德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同时,对“德国双元制”的认识与感悟也很深刻。 “德国双元制”之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在职业教育理念的架构与实践的开展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契合与共识。但是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我们对“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借鉴成效还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寻找学习途径,探求结合办法,这也是学校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双元制本土化培植了新的土壤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新形式,发展新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013年5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部委批准,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正式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示范校建设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这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本溪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调研和磋商,学校与德科斯米尔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确定联合成立试点班,定向为企业培养维修技术人员。与德科斯米尔的牵手,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搭建了一个最坚实的平台。

二、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目标

德科斯米尔班的合作在校企双方谈判的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合作的四个建设愿景,即“通过最优秀的教育模式,培养最优秀的学员,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生产最好的设备”。在这四个最优中,最为基础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就是“最优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我们进行示范校建设,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探索的目的所在。有鉴于此,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工作,将项目的建设目标确立为: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为基础,探索和开展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壤上发挥应有的效应,探索新的途径与办法,引领和带动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三、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

学校认真研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以“现代学徒制”作为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方略,构建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师傅联合传授,采用学习和培训交替进行的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新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安排专职项目管理人员全程跟踪管理学生。企业项目负责人定期到校与学生开展座谈,与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企业派专职人员为学生宣讲企业管理规章及安全生产理念。借鉴德国教学标准及教材,开发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难易适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要讲练结合。实训项目采用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双元制本土化的运行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双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教学计划、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考核以及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德国先进职教理念的熏陶、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的体验、科学组织实施的经历、企业实践培训的锻炼,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不断的碰撞中更新了理念,在反复的锤炼中积累了经验,探索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发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目标。

五、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作为中德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德科斯米尔合作项目的开展,是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对“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增进了中德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引领了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与启迪。

篇7:阅读诗歌要重视诗歌的标题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 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 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 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 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 这些诗是咏物诗, 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 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 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 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 删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 化长为短, 显类别, 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删减为:白雪歌, 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 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 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删减, 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 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删减, 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 增对标题进行扩展, 化简为繁, 显背景, 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 可增加信息, 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 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 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 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 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 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 标题就变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 标题就变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替换掉柳州城楼, 就可以变为, 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 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变序调整, 可变为, 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 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 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 标题的特点, 诗歌的要素, 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咏柳、咏鹅、咏松、菊花、题竹石、在狱咏蝉, 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 (题) 、 (赞) 、 (赋) 、 (吟) +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 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 (望) +某地。

3. 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 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 (别) +人+事。

4. 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 基本形式可构建成: (时间) +忆 (怀) +人。

5. 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 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 (人) + (怀古) 。

6. 闺怨宫怨诗建模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 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 (宫) +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 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 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 从内容上, 表现技巧上, 语言上, 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大量枚举和同类合并, 归纳同类诗歌的特点, 这有助于我们科学、快速、有效地阅读诗歌, 教给学生简明、实用、有效的读诗方法。

上一篇:中学生春风的观察日记600字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应聘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