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2024-05-06

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共8篇)

篇1: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民族团结一家亲,情满校园花并蒂

——现代实验学校民族一家亲特色工作总结 一. 学校概况简介

2003年,现代实验学校这所九年制民办学校在金华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15年来,学校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极大包容,享受着这座城市的阳光雨露,实现学校自身的一次次华丽蜕变:学校先后荣获开发区2008年、2014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民舞蹈表演一等奖,自2010年至2016年连续七年荣获开发区阳光运动会同类学校第一名。学校党支部先后荣获了市“‘发展强,党建强’示范单位”、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学习型党组织。学校妇女组织2013年获金华市总工会“先进妇女组织”。2015年3月学校妇工委荣获开发区“巾帼文明示范岗”。

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在现代这里汇集、学习、成长。这里有教职员工138人,在校学生3050人,教学班70个,其中少数民族人数近800人,来自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占比25%。各种民族的特色在学校相互融合、碰撞,多民族特色渐渐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给这些本有缺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一直在努力:办学以来我们遵循平等友爱、互助共进的办学理念。立足民族团结一家亲,聚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园风貌,紧跟课改步伐,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各族孩子的家园、学园、乐园。

社会在进步,学校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因此,我们紧扣“民族特色”就学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具魅力的社会特色,那么各民族文化传承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以民族情为圆点,来构建我们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学校良性的教育生态圈,从而探索多民族团结共融的学校教育生命的特色之路。

二、特色工作推进——巧手炫出民族风家校共育民族情

(一)民族文化共浸润

为了让民族文化浸润校园,我们把56个民族的概况、代表人物、英雄、乐器、农作物都一一上墙。校园内文化墙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学校还重新划分区域,新建了少数民族活动室。活动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家长活动室,除了接待少数民族家长,让家与校共同合作,还包括对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第二是少数民族屋。里面展示着学校从各方面收集的少数民族服饰、器乐等,我们还计划让学生们展示自己民族的手工作品。第三是学校的党建办公室。主要是本校的党建工作以及本校党建的荣誉。这些都是学校领导希望在新学期开学时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一个崭新的学校,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

我们还将民族文化活动渗透到班级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这是民族上下千年承袭的传统,我们应该尊重。因此,开学初,我们给每个班建立少数民族的电子档案,根据民族风俗特点表明该注意的内容,并分发给每个班主任,做到以人为本的学校发展特点。同时,让班主任安排每个少数民族的学生都能与班里的汉族学生结对,让少数民族的孩子以最快时间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每个班都有一个民族部落,按照不同的民族,在班主任带领下,各班级按照其分配的民族进行装扮。并且学校出资,按照民族每班每人一套少数民族服饰。班主任也利用班队课的时间给各个班普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少数民族人才,进行少数民族手工比赛。

(二)整合资源编课程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文化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们合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挖掘各民族学生的潜能优势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举措,也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石。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学校特色,从时间、空间、师资队伍创建等三方面,构建民族特色教育的保障机制: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教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5课时,纳入地方课程,由班主任负责落实。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三是挖掘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组织教师搜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民族风俗、民族人物、民族歌曲等。然后各学科老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少数民族的人们都能歌善舞的特点,音乐老师开设了各种民族社团,如民族乐器社、民族舞蹈社(民舞队)、民族合唱社(民族合唱团)等,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纵情歌唱、舞蹈。音乐老师还将课间操改编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让民族之风进一步融合在孩子们的心中。语文老师则根据民族知识、民族风俗等,编写了小品和诗歌,使民族文艺活动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以民族大团结特色教育为主导的校本课程正在积累编制,不时将呼之欲出。

(三)丰富活动展风采

为了让民族交流活动更加丰富,全方位展示各民族的风采,我们集思广益。组织全校老师,尤其是各班班主任开展了多次会议,会议主要是讨论、并制定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方案。邀请共同体学校以及开发区领导开了两次会议。第一次是对方案的讨论及修改,第二次是方案的确立。随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去年以来,学校围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等“五个一”活动。二是开展系列评比活动。在各年级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评比活动:“民族文化大家抒”班刊评比、“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三是开展家校共育民族情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四是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为拓宽学生民族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接受更为直观的民族团结教育。五是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三级结对”,即每一位校领导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上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一名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通过学校这个大舞台,让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同时,展示自己的风采。

(四)特色教育齐点赞

几年来,学校的特色工作蒙受各级各界领导的关怀指导同时跟多的是充分的肯定点赞。记得前教育厅厅长的刘希平视察学校工作时,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现开发区党工委张旭辉书记教师节亲自带队慰问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学校的特色建设感到满意,为我们各族孩子能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做出指示。我们的直接分管的社发局几任局长副局长更是对我们的学校特色建设在各种途径和场合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各类媒体也相继作各种报道宣传。仅学在开发区的信息平台就频繁刊出学校的特色工作,比如《民族文化大融合爱国之情我传承》,《满堂窗花剪子出千花万朵手中来》,《沟通,从心开始》,《民族团结一家亲你的需求我倾听》等等。至于直接感受到我们特色教育深入人心的是我们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快乐成长,他们是由衷的点赞,并用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多才多艺的家长,主动承担校外辅导员,与学校共育民族情。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焕然一新,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溢满校园,一个多彩的民族团结特色学校在开发区破茧而出。

三.展望与期待

我们将依托民族情来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平等友爱、互助共进的办学理念,在营造民族大团结氛围的同时,还弘扬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让学校的特色民族情温润孩子五彩花童年梦。花季童年成长路上,自由,融合,个性,共生共长。让各民族的孩子在学校这个同心圆里成就更好的自己。学校将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交流,凸显学校工作特色。计划在本年度,联合共同体学校准备展出几个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舞蹈、乐器、朗诵、小品等),做一场大型文艺活动。更多地展现出我校少数民族特色的风采。也让学生们在现代实验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

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相信通过以上的这些举措,一定能将学校特色更直接地传达,同时,让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在学校享受到被尊重的肯定感。为学校特色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花开并蒂,情满校园,让我们现代实验学校来自各民族的孩子们在开发区这个大家庭快乐、健康地学习、成长。

篇2: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一、继续修订和完善各种方案、计划

1、为认真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生命,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办学方向。按照学校学期工作的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按照“求高、求严、求实、求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围绕师德建设、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各项管理,确保我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制订了《沙朗民族实验学校2012学年教学管理工作计划》

2、为了保证我校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现学业水平考试目标,特结合我校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及学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拟订我校201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方案。

3、继续修订和完善了《沙朗民族实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质量考核方案》,从而达到更为客观、公正评价毕业班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既让教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又使教学管理有依有据。期末,根据考核办法将各项考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已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成为了学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4、协同各部门修订和完善了《沙朗民族实验学校岗位级别及职务晋升量化考评方案》和《沙朗民族实验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三、明确职责,做好教务日常工作

1、提前做好开学前的一切教学准备工作

学期开学,本人提前上班,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安排好课程表,保证了全校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及时做好调课工作

我校教师多,因事因病请假的情况经常发生,及时调整好课表,保证了课表的及时送达。从未因临时变动影响过班级的正常教学。

3、认真做好考务工作

本学期组织了各级各类的考试,每次考试,教务处都会提前做好学生名单核对、考试时间、监考人员和阅卷工作的安排,保证了考试的顺利进行。同时组织召开好监考教师培训会,讲清要求,规范过程。细致地做好分发试卷、收管试卷工作。阅卷工作一结束,及时收回试卷分析表,督促教师们及时分析试卷,分析学生,分析成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学中扬长避短,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4、准确计算课时津贴

我校教务处承担了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计算。由于病事假的原因,教职工每月的课时津贴变化都较大,补课费、顶课费扣减复杂。教务处每次按照发放标准,严格奖惩办法,该惩处的、该扣减的毫不手软。每月按时准确地打好表册,及时进行公示,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准时发放。

5、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和学校的相关规定,保证了学生入学、转学、复学、休学的正常进行,规范地建立了电子学籍档案。

一年以来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本人做到甘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公平公正。我深刻体会到:艰辛而快乐、忙碌而充实、平凡而实在。现把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个人教学方面

担任九年级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为了备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法,积极响应学校的课改精神,与同组教师共同精编了电子档的九年级上、下两册的化学导学案、教案和课件;建立了化学题库,题库内容设计到单元检测、综合知识检测、中考模拟检测,系统知识梳理、专题知识梳理以及相应的配套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与学相辅相成,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在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中,化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我校所有学科中贡献率位于第一。

二、教务处的工作

1、严于律己,时刻发挥主动性

针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领导安排布置的大小工作,不等不靠,都能不打折扣的高质量及时完成。常规性工作一般都会超前谋划,力求突破,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日常工作我始终牢固树立两种意识。

(1)重视合作意识。作为一名教务主任,必须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知”,起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务本求是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好教务处的学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不足,适时召开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使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作。

(2)突出服务意识。日常管理工作便是服务。教务处的工作有很多琐碎事,一件小事处理不好都会给工作带来被动。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我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心平气和,注重借鉴他山之石,不断加固精神防线,弘扬正气,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二是从容工作,乐于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做的事情多不厌烦。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都要对学校工作尽一份责任,献一份力量。我不断告诫自己,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

2、求真务实,努力做好中心工作

一年来,紧紧围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形式,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求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开展教务处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齐了课程,合理优化编排整体教学工作任务,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主持教务处人员会议和教育教学会议,指导开展教研工作,协调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跟踪检查教学常规全过程,做到检查务实,评价公正,奖罚分明;重点抓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本学期教学质量分析看,各科教学质量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很多科目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篇3: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在学校校徽图案的设计中, 充分利用黎苗传统文化中“大力神”的图腾元素, 把思源学校的“思”字的外形特征 (上“田”下“心”) 与“大力神”的外形特征相融合。大力神是力量、智慧、健康与向上的象征, 同时也代表着源头和传承, “田”字寓意希望之田, 大力神手托希望之“田”, 寄寓黎苗同胞世世代代用强大的力量把下一代高高托举并辛勤奉献。将“思”字与“大力神”元素打散重构, 完美结合在一起, 配合成一个“钻石”状轮廓构成标志。一走进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的大门, 教学楼、展示厅、图书馆、体育场、各种展板、标志、档案等等地方, 都能看到校徽图案, 在校园环境文化中处处穿插这些黎苗文化元素, 丰富和补充了校园文化, 令人耳目一新。

校园中, 有与海南和琼中有关的名人柱林、地理人文柱林、名胜古迹柱林三个版块, 有80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悬挂在30根柱子上, 学生进出教学楼门、到操场活动、去食堂就餐时都会看到它们, 受到黎苗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学楼通道7.5米高的左右墙柱上镶挂着两幅民族画——槟榔树与椰子树下, 有几位黎族苗族的同胞在参与各种生产劳动, 描绘了黎苗族生活祥和的场景;尤为注目的是一副色彩斑斓的织锦前, 三位妇女在欢快地交流着她们的创造和享受。两幅图位置突出, 格外醒目, 表现了人民的勤劳和创造,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富于创造、热爱劳动。“海南名人”走廊, 展示了海南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精神品质, 让学生了解海南历史名人,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艰苦奋斗, 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之中, 为海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的“民族知识台”是学生大型集会的重要场地之一, 首先介绍黎族和苗族, 然后让学生了解其他的民族, 认知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为了落实民族文化“三进”校园, 学校制定出台黎苗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工作方案,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黎苗“三月三”传统佳节文化交流, 每学期举办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 举办民族艺术节, 让学生讲解《翁汪的来历》、《翠花姑娘与五指山》、《营根比武》 (琼中县城所在地原来叫“营根”) 等民间文学, 运动会设置竹竿舞比赛……这些活泼爽朗的活动, 气氛热烈诙谐, 为广大黎苗师生所喜爱, 力争实现“唱民歌、跳民舞、喜民服”的目标, 让黎苗文化永驻琼中, 根深蒂固。

每年“三月三”学校举办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 全校1200余名师生全部参与, 开展以黎苗的民乐、民舞、民歌及现代歌舞组成的民族艺术活动。根据活动需要, 通过精心预算, 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器械、服装。主持人、演员唱着歌、领着舞, 台下师生观众、家长代表欢聚一堂, 汇聚成一场精彩纷呈、全校狂欢的盛宴。第三届黎苗文化校园艺术节以“黎苗风情乐思源”为主题, 以民族文化为主, 黎苗风情为导, 节庆期间举行了黎苗歌会表演、民族歌舞专场演出、海南黎族苗族服饰展示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黎苗民间文学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这期间允许学生不穿校服而穿本民族的衣服。学生表演的节目, 有的手执花伞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有的参与“打叮咚”, 形成此起彼伏、持续不断的满校园“叮咚”响的热烈、喜庆的场面。有时歌声此起彼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艺术节的欢乐。

学校开设黎苗族传统民歌、竹竿舞和竹木器乐等课程或兴趣班、培训班, 让黎苗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学校“三月三”文化论坛兴趣小组, 用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当地具有特色的舞蹈、民歌、剪纸、民间传说等艺术进行收集, 并请进班级,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得到家长的支持。针对琼中县所在地民间文化底蕴丰厚, 地域分布较广, 学校将师生分为小组, 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戏曲、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民族饮食、民间风俗、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竹竿舞通过校队的辐射已经普及全校, 每周至少用两节课排练, 如今, 我校民族舞蹈类常有节目就有6个, 这些舞蹈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外界进行表演和比赛。我们还请当地黎锦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学生织黎锦, 在此过程中认识黎锦, 学生兴奋不已, 男生一点也不亚于女生的认真细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出现了变异甚至毁灭的危险局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救、整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显得日益紧迫, 刻不容缓。面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日渐萎缩, 学校决定实施黎苗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学校调查显示, 有91.2%的学生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情感, 他们愿意好好学习, 建设琼中, 为海南岛的富强添砖加瓦, 表明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在家长中调查发现, 他们对乡土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很支持, 说明有社会基础。为此,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黎苗文化解读》, 从“神奇绚烂的人文资源”“多彩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广阔的生产劳动资源”等方面解读黎苗文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确定实验教学的对象、内容、课时、人员, 利用18周时间, 总授课54课时, 完成了教学任务。校本课程的实施采用“先实验, 后推广”的开发策略, 今年, 在总结实验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

篇4: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摘要:宜兴紫砂陶艺是全手工制作,脑心手合一的结晶。面对传统民族文化专业,通过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艺专业中的贯彻运行,建立地方、学校、行业整体联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培养机制。组建师资团队,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基地建设,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使紫砂陶艺传统工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紫砂陶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69-04

《荀子·儒教》中说:“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这是中国传统学徒制的雏形。西方国家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随着制度的改进、完善,功能、目的、性质、规范、管理等维度上的现代化变革,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现代学徒制产生。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特征体现在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教学场所多元:企业、学校、第三方培训中心;教学团队多元:企业师傅(多部门)、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高质和统一。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实习计划及实习大纲为统领,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教学为支撑,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提升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社会期待的紫砂陶艺专业人才培养偏重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因为它偏重于结果控制,不管培训时间和培训过程如何,只要达到某种技能或行业业绩标准,学徒就可以获得从业资格。但功利性的目的更强调依学徒培训的质量标准进行“目标—结果”管理,对过程性要素的管理和控制则较为松散和灵活,在质量问题上它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妥协。

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丁蜀中专”)的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艺方向为例,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人才培养,围绕现代学徒制,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思考探索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艺人才培养上的应用。

一、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艺专业中的重要性

以现代学徒制典型国家——英国为例,她目前约有190个学徒职业。学徒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以2012—2013年为例,商业行政、保健服务、零售行业的新学徒占75%。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办学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宜兴紫砂陶艺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民间工艺,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宜兴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其原料材质独特,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宜兴紫砂陶艺是全手工制作,脑心手合一结晶。而面对民族文化专业,如何理解“传道授业解惑”呢?面对现代手工制作,如何践行“传道授业解惑”呢?

中职学校注重专业培养人才,即关注“授业”。“业”可以理解为事业,即人们求生存的技术与能力。所以,“授业”可以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紫砂陶艺手工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

紫砂陶艺制作需要40多样工具,26道工序,作品代表的是制作者的脑心手合一的结晶,又因宜兴紫砂泥料的特性,使得制作过程非常精细。只有熟练茶壶制作,经名师指点,才能使制壶技艺突飞猛进,在紫砂艺术的设计与制作方面有所成就,让其创作的紫砂工艺品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与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二、现代学徒制在紫砂陶艺专业中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既是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实践与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研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等社会各方协同合作,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在这样的多元合作研究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

1.建立整体联动的管理机制。调整充实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统筹利用好行业、企业、学校、工作室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全方位的培养机制。教师教育教学和能工巧匠、工艺大师的具体指导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支撑。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具体教学,工艺大师在现代学徒制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全手工操作的具体指导。教师和工艺大师结合起来就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对徒弟的完整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和工艺大师完整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以说,教师和工艺大师的指导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支撑。坚持“专业人才专业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的原则,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着力构建“至真至精、至善至美”的陶文化精神,有效促进了全校师生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endprint

(二)组建师资团队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设一支高教学理论、高学历层次、双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重要。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师傅”包括:学校专业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及能工巧匠。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而言,提高其专业技能包含“双师”素质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既是把好“工学合作”的关键,又能给企业、工作室提供智力支持,紧密合作关系。同样,对于企业能工巧匠而言,要担任现代学徒制的师傅,必须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以丁蜀中专的邵立平工作室为例,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人左右,所有在职教师均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师资总数100%。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能工巧匠和学校专业专任教师组成教育团队。团队教师都须在学校各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加快“双师”素质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社会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鼓励他们到相关公司、工厂或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和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构建课程体系

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需科学合理地将各要素有机整合和优化,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和可变性。教学要面对很多基础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的对象,所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多元切入口”。由于不同的学生自我认识智能、感悟能力不一样,而且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尽量不要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同时,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来创造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设计,由此唤醒和激发自己的弱势智能,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学生全学程可以划分为四段,第1-4学期为素质培养和通用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完成素质养成、制壶生产、陶艺应用、陶艺产品营销等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第5学期上学期强化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以优异成绩通过学测,成为高素质职校生;第5学期下学期是职业能力强化阶段,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6学期是职业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便于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之一。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完善基地建设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徒制实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更是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实习实训基地要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选择与紫砂陶艺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大、生产任务充实、企业领导重视的单位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如,爱宜陶瓷发展与合作中心被无锡市评为优秀校企合作项目,同时被确定为第三批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2013年,学校根据宜兴市的区域产业结构要求,广泛调研人才市场信息,确定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并详细规划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特色与创新、实施步骤安排,申报了工艺美术(紫砂陶)实训基地。2015年初,专家组经过材料评审和现场视导,认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实训基地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注重发挥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生产功能和科研功能,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效应。

(五)建立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相脱节问题,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工人转型为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工人。政策环境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首要基础。为此,政府层面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管理机制,将现代学徒制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系统,使得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建立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从法律层面保障学徒具有合法合规的学生、“准员工”双重身份,让其利用现代学徒制同样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行业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培养也应以行政法规来保证。

三、紫砂陶艺专业现代学徒制质量督查

现代学徒制质量督查主要指评价、考核。其中包括课程学习评价和实习学徒考核评价。紫砂陶艺专业的毕业设计将这两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

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必须制定详细的考核、评定细则。以紫砂陶成型设计与制作方向(制壶)为例,一是要明确范围:光素器、花器、筋纹器、茶具、酒器、单件、组件等;二是要明确基本要求:一份设计图纸,根据设计图纸创作或制作造型。文字说明,简解基本设计理念及意图。造型主题明确、制作技巧娴熟并具有美感;三是作品展示:开题时,学生需完成开题报告,并以PPT的形式说明拟定的毕业设计方向、设计的主要意图、完成设计的方法与途径、设计进程以及设计的主要成果形式等内容。开题报告以电子稿、纸质稿各一存档。结束时,学生需完成设计报告,递交设计作品,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应为实物作品,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应为纸质及电子文档,并以PPT的形式做好设计内容、优化或创新点、主要成果及其获奖情况的说明。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包智强所长曾说,紫砂陶艺专业现代学徒制真正做到了认识有高度,设计有逻辑,行动有可能,解决了集体教学与个体学习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进而变化为专业特色。

(责任编辑:章跃一)

Abstract: Yixing pottery is all hand-made,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mind, heart and hands. Fac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specialty,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with the linkage of the local regions, schools and industry and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Yixing pottery specialty. Moreover, we should construct a full range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e the base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chanism,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Yixing pottery craftwork and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篇5: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从化市吕田镇中心小学

2011-09-18

我校的特色是打造“书香校园”,通过与创建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结合,将会使我们全校教师得到一个长期的磨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师资素质无疑将会有一个飞跃的提升。将会造就一大批能师、名师。我们的教师,一定能伴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创建步伐,跨越式成长。偏远山区的学生,在这个创建过程中,将享受到最前沿的一流教育。我们不可能把学生搬到大城市去受教育,但我们可以把大城市的的教育通过信息技术拿到我们这偏远的农村学校来。我们的设想是:

1、师资培训是首要的工作,也是能否创建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的关键所在。力争用一个学期,轮训每一位50岁以下的教师,50岁以上的教师自愿参培。要让全校百分之八十的老师,能熟练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三的设备设施进行辅助教学。每一个老师都能使用电脑办公备课、制作和使用课件、学习充电提高、查阅教育教学资料。每一个老师都能利用学校网站并共建学校网站这一公共平台。

2、认真上好学生信息技术课,让所有学生能具备电脑操作和网络运用的初步知识和能力,让大多数学生能利网络获取知识,能利用学校网站,发挥学校网站在学生学习、管理、和德育教育的作用。

3、制作读书指导光盘,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指导家教,沟通社会。

4、认真办好学校网站,办出实验和水平。真正把学校网站办成本

校师生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学校资源的中心、学校宣传的窗口、本校师生与全国各地师生交流的快速通道。

5、充分使用和管理好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发挥其最大效益。

6、收集整理好信息技术教育过程、考核、和成果档案资料。

篇6: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本学校秉承“为师生的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创建“全面发展、体艺特色”的优质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区内同类学校前列,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嘉奖,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2008年度,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在现代教育建设的组织、硬件、师生培训、课题研究方面都按计划完成年度的工作,为下一步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建设夯实基础,现就2008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一、组织保障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

(三)充实稳定的技术力量。„„

二、硬件建设

本年度我校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了投入,每个班都配备了电脑平台。

三、软件资源建设

(一)我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了软件建设。并把软件资源建设的积累作为一项教学常规来抓,并进行定期检查、评分、评比,是作为评优秀科组、备课组的一项重要依据,经过多年积累,各科组都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库,资源容量超过了100G。在2009年我们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一次分类、评价、整理,将部分优质资源上传到市区两级的教学资源库。

(二)学校网站有网管员和新闻组专门负责,定期更新,第一时间发布学校最新消息和上传资源。

(三)学校重视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职管理员。在技术上加强网络安全的培训和管理,安装有内容过滤防火墙。学校电教设备都有专人负责,有专人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每一个班级还指定一名学生作为电教协管员。同时在校园内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进行一次网络文明规范的教育。

四、积极开展师资培训

学校把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多形式多途径,分层次、分期次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一)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二)骨干型培训:„„

(三)校本培训:„„

(四)学生培训:„„

五、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推动学科的课题研究。„„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德育科研工作。„„

六、不断实践,初见成效

在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校各方面的成绩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校师生有数百多人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级以上的奖励和表彰。

(一)现代教育技术获奖方面。

我校教师教师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撰写和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和课件,并汇编成多本溶洲小学教育教研论文集。学生参加信息奥赛、电脑制作赛和教师参加论文、课件比赛都获得良好的成绩。

(二)现代教育技术各课程的整合推动了我校其它科目的发展,使我校的师生在学科测试和各项素质竞赛中累获佳绩。

第三部分:今后的努力方向

过去的一年,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有较大的改善,教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为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校。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领导、社会、家长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为学校今后工作的主要方面来抓,转变观念,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分项实施,师生的培训的全面性和深度要逐步提高。

在硬件方面,主要加强维护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在软件方面,加强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为教师教育、教学、备课、学校管理、日常办公、学生学习、自学、咨询、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在师资方面,加强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课程的整合能力。突破重点、以点带面,重点进行市级、区级、镇校级资源建设骨干老师的培训,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多媒体处理和制作、网络的应用的培训,在三学年内力争每个科目均有一到三名教师成为区级资源建设骨干教师;同时计划邀请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来校讲座、带徒弟等活动;并争取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相关的先进经验。

二、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和课题研究项目,探索深层次整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整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撰写和开发的论文和课件的质量和数量有等更进一步的提高。

篇7: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滘桥边,是一所农村学校。1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篇8:现代实验学校少数民族工作总结

一、把握科学定位以确立发展优势

(1) 把握学校形象定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把“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作为办学理念, 把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作为追求的第一目标, 把打造三湘名校作为学校形象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物质外观上充分运用形象性标识, 如学校标识、校服、校徽、校车、校训、学校背景图等, 竭力展示学校形象;在内在精神文化上强化办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积极培养励志进取、和谐向上的优秀教师团队和充满睿智、朝气活力的学生群体。同时, 着眼于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高素质的师生形象塑造。从教育理念到行为, 从精神到物质, 全方位谋划学校的发展蓝图, 高效地执行学校发展策略, 致力于创建三湘名校, 树立民族地区民办学校的品牌形象。

(2) 把握学校发展定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根据所处的内外环境, 充分调查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办教育实施的政策法规,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其他学校的发展层次和特色优势, 社区人口构成情况, 公众对学校的评价和期望以及校内教育资源优势、师资队伍、学生构成等的客观评价, 认真分析生存的外部空间和内部条件, 实事求是评估优势和劣势, 以确定学校适合的发展定位。2006年, 学校提出“三年夯实拓展基础, 五年创建湘西名校, 十年打造三湘名校”, 确定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同步制订学校制度和行为规范, 全面推进学校理念, 达到整合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近年来, 社会各界及家长对学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公众对学校办学特点和水平普遍认同。

(3) 把握学校特色定位。特色是学校的制胜法宝, 活力象征, 魅力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地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民族文化优质资源, 学校在特色办学上提出:突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打造民族艺体科教特色平台, 培植自主开放式教学课堂, 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学校将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起来, 形成特有的学校精神文化, 在建筑、设备、装饰等方面突出办学特色, 形成特有的物质文化, 树立民办特色学校形象。

二、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发展需求

(1) 培训管理人才, 优化管控力量。要把民办教育办出活力就要发挥办学体制灵活的优势。要善于用哲学思维和智慧建构学校文化, 使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巧妙结合, 创建民办学校管理新模式, 打造独有的管控体系。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对校级班子成员推荐参加全国高级校长研讨班进修、全省校长理事年会研讨、全国性专业学术论坛活动;对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履新职、新入职以及轮岗人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培训, 采取理论引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 传递最前卫的教学改革信息, 加强长板, 弥补短板, 强化学术研究和专业引领, 走内涵发展之路, 培养和锻炼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管控能人。

(2) 创新管理模式, 构建管控体系。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辖小学本部及两所附属幼儿园, 有学生2500余人, 专业教师和员工近300人, 是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他们全面推行“统分结合、责权利并重”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致力构建管控体系。在总体原则上, 学校严格按照省、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办学章程,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监督和民主管理机制。在校长自主权上, 董事会实行倒预算制, 给校长实施管控机制增加合理的资金运作空间;在办学思想、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专业引领、队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由校委会全权统领;在课题引领、高效能课堂教学研究、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转化、校本课题研究、特色学科建设等领域实行“充分授权”, 由中层干部、科室负责人自主管理, 自主创新, 做到责权利高度统一;在分配福利上,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推行优劳优绩优酬的工资制度, 依法保障教师“五金”统筹等合法权益。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不仅适应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办学需求, 而且能够不断激发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潜能和活力。

(3) 建立质量标准, 提升管控水平。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先后制订了系列规章制度并汇编成《蓝皮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分别就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过程保障、信息保障、物质保障、资金保障等明确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并不断完善推陈出新, 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一流。这既是学校质量保障的工作流程, 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的系统工作。近年来, 学校声名远播, 培养出全国游泳冠军黄朝升、省体操冠军罗永胜、蹦床冠军张玉玲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影响深远的人才精英和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高材生, 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三、推行素质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

(1)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优化素质教育环境。积极促进传统的教育观念向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提倡办学要实现成功的教育, 不求个个成才, 但求个个成功。他们评价与判断的标准是:只要学生成功了, 学校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学校积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 致力于育人环境建设, 把学校办成处处育人、事事育人、全员育人的环境, 把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由管得“死”转化为管得“活”, 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个性, 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教育学生学做人, 教育学生学生存, 使学校显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良好风气。

(2)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营造素质教育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何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在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 学校建立推进素质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和收到的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 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其次, 学校正确引导和督促学科教师确立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课堂目标。在实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科能力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再次, 学校积极推行“减负增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把问题尽量在课堂上解决, 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受到感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塑造学生健全品格, 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和历练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生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竞争观念、自立能力、交际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让学生懂得感恩, 自觉奋进。积极塑造学生健全品格, 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引导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 让学生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主动承担集体任务。二是对大队部、班级小干部采取竞选制、轮换制,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表现聪明才智的机会。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自我发展的主人。通过营造民主和谐、思维活跃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较好的张扬,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较好的掌握和提高。四是以学校为中心搭建与社会融通的桥梁。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 增进与家长的沟通, 及时了解问题改进工作。积极与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创办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开展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及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弘扬民族文化以彰显学校特色的魅力

(1) 致力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特色学校创建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富有民族优秀文化的校园能够滋润学校的生命力, 激发学校的创造力, 铸造学校的凝聚力。2006年以来,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 设置常规工作办公室和6个专业工作小组;聘请民族学、民俗学、社会科学专家、资深学者任顾问并做长期指导;制定五年创建规划、学年工作计划以及系列管理制度, 为特色创建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2) 吸纳民族文化精髓, 丰富创建特色学校内涵。湘西是文化宝地, 地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世世代代的土家苗汉儿女在湘西大山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风俗浓郁, 文化底蕴厚重。学校吸纳融汇湘西民族文化精髓作为办学特色的亮点, 全面充实创建特色学校的内容。先后组建民族舞蹈队、民族歌队、苗族鼓队、民族乐队、民族服装模特队以及民族工艺、民族体育课外兴趣小组等6个大项12个小项。各项特色创建工作异彩纷呈。2011年12月, 学校被湖南省教科院授予“湖南省民办特色实验学校”。

(3)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彰显学校民族特色。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提高文明程度, 实施养成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主要内容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积极构筑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和载体, 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突出民族学校的民族特色, 形成“学校教给学生, 学生影响家长, 家长影响社会”的传承民族文化新模式。学校建有民族标志性建筑, 拥有民族语言、常识的校本教材, 民族民间文艺节目, 民族体育传统项目, 民族工艺制作坊, 民族服装, 民族校歌, 民族校徽、校旗、校操, 走进校园能感受到民族学校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同时, 学校经常组织参加社会和民间开展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彰显着民族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班主任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下一篇:欢庆鼠年元旦联欢晚会优秀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