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2024-05-09

退耕还林总结报告(通用9篇)

篇1: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五岔沟林业局2008-2010年度巩固

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汇报材料

我局于2008-2010年间,实施了两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分别是2008年度西口林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2009年度西口林场、明水林场补植补造项目。

2008年度西口林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为21万元,其中整地费8.16万元,种苗费1.32万元,补植费5.12万元,浇水费3.36万元,有害生物防治、管护费3.04万元。

2009年度西口林场、明水林场补植补造项目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124.54万元,其中电动圆形喷灌工程费用93.19万元,水源井工程费用21.75万元,输电工程费用9.6万元。

下面将具体的自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2008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 1.前期工作

为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顺利实施,阿尔山市成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有林业、财政、发改委等多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下设办公室,林业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成员由林业局各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2.项目管理制度落实

五岔沟林业局成立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由孟占军副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种苗基地经理邓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阶段由孟占军副局长、五岔沟林业局森林经营科、西口林场和种苗基地组成工程施工管理小组,负责工程建设及施工进度的监督。

3.工程完成情况

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地点在西口林场,西口林场为承建单位,项目建设面积2457.3亩,分为2个地块,其中:一号地1230亩、二号地1227.3亩。共惠及154户退耕农户。工程项目于2010年6月份开始施工,9月初全部建设完成。

4.工程质量

经我局经营科自查验收,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标准,做到了合理规划、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和管理。

5.资金使用

该项目计划投资124.54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95万元,地方配套28.31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23万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95万元拨付到位,另外林业局自筹资金14326.52元,合计964326.12元;其中购置电动喷灌机

两套,花费74万元,水源井工程费用156200.52元,材料工时费68126元。

6.项目实施效果

通过该项目建设,退耕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得到全面提升,使口粮田质量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移动式喷灌和土壤改良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效推进基本口粮田建设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而且对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为退耕区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7.竣工验收及后期管护责任落实情况

项目竣工验收后,由种苗基地负责设备的后期管护,确保正常发挥工程效益。

二、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建设项目 1.前期工作

为保障该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成立由五岔沟林业局局长任组长,林业局计划、财务、造林、生产、防火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由林业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财务、生产、资源、防火办及生产技术人员组成。

2.项目管理制度落实

根据项目的特点,加强项目计划管理,内容包括资金使用计划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管理、施工质量计划管理等。项目计划管理由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经上级部门批准的计划,不得随意变更,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核准后实施。

3.工程完成情况

该年度补植补造地点分布在西口林场与明水林场,规划面积为3000亩,补造补植任务明水林场还林年度为2003年度(1林班共12个小班),涉及面积为2000亩;西口林场还林年度为2003年度(1林班共2个小班),涉及面积为1000亩;2010年5月初,西口林场与明水林场分别组织各自林场的退耕还林户,对3000亩退耕还林地块进行了全面的补造补植,按照规划具体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由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展情况。于2010年5月末全部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

4.工程质量

2010年8月份经我局自查验收,所有地块已经全部合格。这次补植补造项目使3000亩幼林成活率达到国家标准,确保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面积足额完成。

5.资金使用

项目计划总投资21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5万元,地方配套6万元。项目实施后,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5万元全部拨付到位,明水林场10万元,西口林场5万元,其中用于苗木购买1.32万元,项目具体施工13.68万元。

6.项目实施效果

促进林分生长,可提高林分质量。通过补植补造,加强幼林抚育管护,达到了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目的。

7.竣工验收及后期管护责任落实情况

格局项目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内容包括资金使用计划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计划管理等。项目计划管理由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不得随意变更,确实需要调整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核准后实施。

三、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到位情况

我局现已收到国家专项资金82万元,并且投入使用,目前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收尾过程中。

五岔沟林业局 2011年7月28日

篇2: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永善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程于2009年8月15日正式动工,2009年11月30日完工,工期105天,严格按工程施工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一、工程计划与完成情况

1.项目批发计划

根据省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批复》(农改农经﹝2008﹞2866号)文件投资建设,该项目计划建设基本口粮田面积300亩,具体内容为新建田间渠道、农耕路、地力培肥。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项目规划在大兴镇骆丘村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300亩,完成新建渠道1100米,农耕路2830米,地力培肥310亩。

2.项目投资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21.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35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4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1.83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35万元,群众自筹3.4804万元。

经2010年1月29日县农业局组织县中改办、农业、涉项乡镇、村两委对该项目实行实地验收,该项目评定为合格工程予以验收。

二、项目管理 1.工程管理

整个施工过程严格按照“五小”工程的质量要求,技术人员从开工到完工都亲临现场指导、督促,严把质量关,严格按技术标准、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2.资金管理

该项目资金筹措主要实行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工程总投资21.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35万元,群众自筹3.45万元(投劳折资3万元)。县农业局负责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确保建设资金用在工程建设上,资金开支严格实行工程报帐制。

三、主要做法 1.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农业局局长为组长的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工作领导组,切实加强领导,高位推动。领导组下设项目实施组、督察组、物资采购组、资金管理组。

2.宣传发动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优先规划贫困户。把项目真正安排到最需要建设、最适合建设的退耕还林农户,严把项目审批关,向群众公示项目建设内容,使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3.责任落实

全面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狠抓群众投工投劳力度、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同时施工指导组进村指导工程施工。明确各自责任,细化到人。

4.监督管理

成立了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任组长、涉项乡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督查组,负责项目建设全程跟踪督查。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效益分析

项目通过工程、农艺措施配套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灌溉和生产条件,提高了耕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旱涝保收。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使项目覆盖区310亩耕地单产提高40公斤,粮食增产1.2万公斤以上,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

项目区土地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基本口粮田建设增产的粮食产量可解决80人的口粮,在改善片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特别是灌排沟渠的改造,必将规范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行为,促进水土保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永善农业局

篇3: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一、样本县基本情况

泾川县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也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县之一, 全县共辖15个乡镇215个村, 总人口35.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1.4万人, 总户数7.3万户。全县总面积1409.3km2, 其中耕地面积45 071.7hm2, 林地面积81 806hm2。生态林业建设是泾川的立县之本, 林果业是全县农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 森林覆盖率37.13%, 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等称号, 2009年全县林果业总产值3.1亿元, 人均林果业纯收入91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

二、工程进展完成情况

泾川县退耕还工程自1999年启动, 到目前已持续顺利的实施11年, 在这11年间, 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90 944.7亩, 其中完成退耕地还生态林234 923.9亩, 退耕地还经济林47 448.3亩, 退耕地还草4 572.5亩, 配套荒山荒地造林291 000亩, 封山育林1 300亩。工程实施以来国家累计完成总投资28 456.1万元, 其中退耕地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25 501.4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补助2 954.7万元。实计累计完成投资28 456.1万元, 完成退耕农户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兑现25 501.4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补助投资2 954.7万元, 均为全部累计总投资额的100%。全县共有15个乡镇、215个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占全县乡、村总数的100%。有63 446个农户25.4万人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补助, 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农业人口的86.9%和80.8%

三、工程实施取得的成效

经监测,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见显现, 对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林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生态林业建设是泾川长期以来确定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为泾川的生态林业建设增添了更大的机遇和活力。县上确立了“生态立县、果畜富县”的基本县策, 把林果产业确定为全县重点支柱产业。林业成为泾川亮响全国的一张名片, 果品成为泾川走向全国的通行证, 泾川以林果业而闻名全国, 林果业建设也成为全县人民今天和今后持之以恒的发展之路。

2.林业发展空间更加拓宽。

一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从原来的92万亩增加到122万亩, 30万亩的耕地变成了林地, 并颁发了林权证, 林业用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林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二是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种改优将逐步实施, 全县已建立10个示范点, 林业的发展之路逐渐拓宽。三是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 激活了生态林业不动资产, 全县利用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580多万元, 群众投资林业的信心更加充足。

3.森林储备量直线上升。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使全县净增有林地面积59万多亩,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2%, 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9.6万m3, 林业变成全县的一项重大财富和产业。

4.经济贡献殷实可观。

全县累计得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28 456.1万元, 全县户均累计收入4 008元, 人均累计收入813元。补助期限之长、补助金额之大是我县历史上没有的项目, 通过对全县100多户农民调查, 对退耕还林项目的满意率达到100%, 群众真真实实得到了实惠, 农民从心底叫好退耕还林项目。

5.生产力进一步解放。

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 让更多的劳动力得到解放, 并且免除了深山耕作不便的劳役之苦, 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全县有6.5万人外出务工, 从调查情况看, 退耕农户50%的家庭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 80%的家庭转向了经济收入高的果品产业, 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

6.生态环境趋近良好。

全县2 467个沟壑梁卯披上绿装, 小气候更加明显, 平均最高气温相对低2度, 平均最低气温相对高0.6度, 年平均相对湿润度增加0.8%, 扬沙天气全年减少3次, 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2.4%。以前从未有的白鹤、灰鹤、野鸭等野生动物大量出现, 国家4A级田家沟小流域治理景区和官山林场生态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景区旅游渐渐兴起, 年旅游人数达到12万多人次。

四、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1.退耕地还生态林的工程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我县退耕地还生态林的工程98%为刺槐林, 10年生以上的树已全面郁闭, 每亩平均300株, 20%的树木胸径达到了10cm以上, 已到间伐抚育期, 但目前没有相应的分类利用管理政策和办法, 产出的仅仅只是薪材, 致使退耕地还生态林的工程产出效益低, 经济效益不能及时充分合理利用。

2.退耕地还经济林的工程管理措施相对薄弱。

退耕地还经济林的工程多数地处边远山地, 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不及塬地好, 管理不便。多数群众为了眼前利益, 外出务工, 投入管理不足, 把经济林当成生态林管理, 有的农户把精力和投入全部用在了产出比较高的塬地果园管理上, 致使退耕地还经济林的工程管理不精细, 投入不充足, 多数工程不如生态林工程。

3.森林防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资金不足。

退耕还林工程多为一家一户管护和联户管护相结合, 护林防火工作是集体管理和农户管护相结合。目前精壮的农村劳动力非常少, 虽然村组统一配齐了护林防火管理人员, 可一旦发生火灾, 能快速反应的专业人员和相应有效的护林专业组织不足, 而且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支撑, 为退耕还林工程护林防火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和隐患。

4.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兑现头绪多、任务重。

目前涉及的退耕还林工程兑现年度多、农户多, 一是各年度兑现前的工程核检验收任务大, 涉及面广;二是兑现程序各类表册的填报审核工作头绪多、数量大;三是配套资金不到位, 工作经费不足。

5.还需进行退耕的陡坡耕地空间充足。

通过踏查, 全县还有20万亩的退耕还林空间, 这部分陡坡耕地粮食产量低, 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耕作程度低, 属一年种一次收一回的粮田, 退耕后不影响群众的粮食安全, 群众要求退耕的愿望迫切。

五、建议

1.及早出台退耕还林工程分类区划经营的管理办法, 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属生态脆弱区的划入生态公益林, 加大生态效益补偿;属水土流失安全区的应逐步开始进行间伐抚育, 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2.加大退耕还经济林工程的提质增效项目管理支撑力度。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中, 专项列投资退耕还经济林工程的管理改造、提质增效经费, 让这部分经济林真正成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基础。

3.每年有计划的下达一定量的退耕地还林任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不仅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经验, 群众退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下达一定量的任务量, 群众将会比以前做得更好, 并且能够建成一大批综合治理的退耕还林工程, 更有利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篇4: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隆德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常住人口18.8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4%,下辖13个乡镇,376个行政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同时由于隆德属黄土丘陵地貌,沟壑纵横,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自2001年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生态工程建设领域投入,涉农职务犯罪特别是涉及退耕还林(草)领域案件亦呈高发态势。

2001年至2011年,隆德县人民检察院共立案查处涉农案件18件26人,其中涉及退耕还林(草)领域案件15件23人,另在该领域有11人因犯罪金额未达到法定立案标准未予立案。所立案查处该领域案件中,曾任乡镇主要领导3人、乡镇副职1人、乡镇会计2人、村干部16人、普通群众1人,大案2件、窝案串案1件,起诉11人、法院有罪判决11人,案件涉及退耕还林补助资金94万余元。我们秉承总结过去、防范未来的宗旨,对我院过去十年所查办的涉及退耕还林(草)领域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一、犯罪手段及表现形式

一是虚报冒领“骗”钱。几乎所有案件的作案手段都表现为村干部将村集体所有耕地或国家所有的荒山、河滩、道路等通过造假的手段骗取国家补助。如2009年查办的联财镇联合村村支书王某某、会计剡某某贪污大案中,犯罪嫌疑人凭空编造6户虚假农户信息套取了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20万余元占有使用就是典型。二是违反制度“花”钱。从十年来所办理案件看,涉农案件财务制度不健全问题相当普遍,“包包账”、“纸片账”、“口头账”大量存在,支书主任亲自管账,自收自批自支,利用白条及虚假票据报销招待费。如山河村村主任6年间套取退耕补助及造林补贴12万余元不上账,自批自支,有9万余元被以各种名目的白条冲抵,用于村里开支。三是各管一段“截”钱。发案的村基层组织大多涣散无序,村支部书记、主任各自为政,钱先到谁手就由谁管理支配,截留私用,不统一上账管理。

二、发案原因

1.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视不够,预防措施滞后。一些地方领导只注重跑项目、争投资、眼光限于局部,对国家重大惠民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不够,制度保障、资金监管、廉政教育等预防职务犯罪措施跟不上,项目管理漏洞多,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据统计,隆德县已累计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约2.7亿元,这笔资金大体相当于隆德过去十年财政总收入。

2.退耕还林面积不实,任务完成情况有水分。一方面,部分乡村干部责任心不强,自查工作不负责,缺少调查核实和后续监督,只是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至自认为“有能力”的村干部手中,工作不深入,浮在表面上,对村组财产、土地、资金等状况缺乏了解掌握,对一些虚报违纪行为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有些县区主管部门客观上由于人员少,工作起来顾此失彼,主观上工作敬业精神差,核查乡镇上报的退耕还林面积时把关不严,走过场。

3.对退耕还林补助兑现的监管力度不大。有关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粮款兑现的管理程序不规范,对违法违纪问题查办不及时,治理措施力度不大。雖然检察机关每年有案件查办,并向主管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但其整改力度不大。

4.乡镇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乡镇没有确定专人进行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混乱,实际退耕还林面积与图表卡册不统一,卡册内容填写不齐全;还有一些乡镇作业设计内容不完整,设计图表内容与实际地块面积、位置、树种不相吻合,变更作业设计不按程序审批。

5.缺乏群众监督。一些村不张榜公布退耕还林登记造册面积,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粮款时,背着群众办假身份证,刻假印章,办假供应证、林权证,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

三、预防建议

1.把握“三个特性”,抓好警示教育工作。一要注重正反两个方面警示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大力宣传农村优秀党员干部事迹,组织开展身边典型违法案例警示教育的形式,使村干部明辨美丑、向善抑恶。二要结合隆德“文化先进县”的优势,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清廉之风吹进千家万户,倡导勤劳致富的朴素氛围。

2.抓住“三个环节”,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一要对照农户户口,查身份证、林权证、供应证,看有无虚报农户卡、册名单;二要对照上报的每户卡、表台账合同,查退耕还林实际面积,看有无虚报面积和集体机动地;三是要对照每户村民退耕还林面积,查实际兑现补助粮款,看有无拖欠、贪污、挪用、倒卖牟利的现象,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预防职务犯罪。

篇5:退耕还林报告

一、沧州市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及实施概况

20xx年以来,国家下达到沧州市退耕还林任务共计150.1万亩,包括:退耕地还林29.5万亩,荒山匹配造林120.6万亩。其中: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47.9万亩,退耕地还林19.2万亩,荒山匹配28.7万亩;20xx年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31.5万亩,退耕地还林10.3万亩,匹配造林21.2万亩;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8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匹配造林任务5.5万亩;20xx年匹配造林任务2.2万亩。

二、县级自查情况(详见附表)

经自查,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国家计划2.2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其中完成生态林2.1746万亩,经济林0.0254万亩。(详见附表1)

20xx年度荒山荒地造林计划面积8万亩,现存合格面积7.7395万亩,其中生态林7.141447万亩,经济林0.59803万亩。(详见附表1)

全市全查面积10.2万亩,涉及13个县,91个村,886个小班,验收人员人数85人,总工日768个,投入经费9万元。(详见附表2)

三、存在问题

1、退耕农户重造轻管现象严重。部分退耕户认为造林比农业生产省时、省力,一次造林可长年见效益,忽视对林木的管护工作,影响树木的长势和保存率。

2、林间空地利用不充分。20xx-20xx年我市退耕还林树种主要是杨树,虽有部分退耕户在利用林下空地,但后续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由于受资金、群众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工程建设中保水剂、地膜覆盖、生根粉等造林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造林质量标准不够高,将影响成林的进度。

4、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任务重。我市多数县市区自20xx年以来退耕树种主要是杨树,造林树种、品种单一,其它经济林种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部分地块食叶害虫危害严重,影响速生杨生长,但受资金、药械等方面的影响,防治有一定难度,需加以解决。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不能只注重宣传政策的优惠,忽视工程的具体要求,退耕面积公示工作要认真坚持,积极兑现粮款政策,做到准确、及时、公开、公平,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管护的积极性。

2、抓好后续产业培养,注重树下经济发展。我们将从本市实际出发,立足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探索树下种养经济模式的发展与推广,扩大林下种植、养殖的规模,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和林下养殖,扩大林下养鸡、养兔规模,抓好林下种菜、种草模式的试点与推广,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可在工程建设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篇6:退耕还林报告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XX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17%,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二、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

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XX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

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1.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XX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2.发展特色农业

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3.制定可行目标

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

2.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

该带属于以雨养旱农业区,农田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困扰,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和大面积退耕建设植被提供保证。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

篇7: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为了加强退耕还林的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成效。白羊乡党委、政府根据退耕办的要求,对白羊乡2002至2006的退耕还林地块、面积和栽植树种进行了自查核实,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的基本概况

白羊乡退耕还林共实施了5个,均系防护林。涉及到9个村、44个组、2396户3353亩。分别是2002993亩、优势树种杨树;2003100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440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546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6500亩、优势树种茶树。

二、退耕还林的自查情况

白羊乡对2002-2006年五个的退耕还林3353亩面积,按照30%进行了抽查核实。五个的退耕还林已经分别通过省、国家级复查和核查验收通过。本次自查面100%个村和100%组,自查小班85个,自查面积1100亩。针对原管护和成效差的地块重点查。通过自查五个3353亩退耕还林均系合格面积,树种保存率均在85%以上,95%的退耕还林地已成林。

三、退耕还林面积及兑现公示

篇8: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1 基本情况

全区国土面积3 424 km2, 总人口52万人, 是宜昌市13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多、版土最大、区位最好、经济总量最大的完整县级区。2012年,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五。2001年以来, 夷陵区抢抓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历史机遇,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退耕林成果等系列项目建设, 全区森林面积19.4万hm2, 活立木蓄积911万m3, 森林覆盖率达到68.72%。

1.1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夷陵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99万hm2, 惠及4万多退耕农户15.9万农民, 为项目区农户年平均增收1 000元以上。其中, 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0.91万hm2, 荒山造林1.08万hm2。共营造茶叶、柑桔、桑树、板栗、意杨等特色产业基地1.26万hm2, 实现产值9.5亿元。截至目前, 夷陵区已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12亿元。夷陵区2006年度退耕还林国家补助已到期的生态林计划面积223.13 hm2。经自查验收, 全区2006年退耕还生态林保存面积223.13 hm2, 面积保存率100%。

1.2 后续产业如火如荼

2008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任务, 5年来中央总投资4 384万元, 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440.6 hm2, 农村能源太阳能建设2 656台, 生物质炉10 470个, 生态移民86人, 后续产业中新造林2 302.27 hm2、改造1 986.60 hm2、其他171.53 hm2, 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 878.80hm2, 培训农民2 010人 (次) , 发展核桃、中药材等林业主导产业2 066.67 hm2, 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优化、农民增收的阶段性目标。

2 主要措施

2.1 领导重视, 凝心聚力

一是落实了工程建设行政领导负责制。区、乡2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 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 党政一把手亲自安排, 亲自部署。区“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工程区和林业部门检查、研究、督办、指导退耕还林工作, 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多次督办各乡镇工程进度。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目标责任状, 将工程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社会发展目标重要考核内容, 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政绩和百分制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落实了工程建设办事机构。区政府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 在区林业局设置专门办事机构, 先后于2000年和2008年成立了“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夷陵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管理办公室”, 组建了机构, 明确了编制, 使工程项目专人负责, 专班管理[1,2]。

2.2 注重宣传, 营造氛围

夷陵区把政策宣传作为工程实施的第一道工序来抓。一是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和区林业局连续12年与区广播电视台合办栏目, 并在《三峡夷陵网》《夷陵林业网》及《三峡日报》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及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提高了全社会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了全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重点宣传, 编印《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手册》21万册、宣传画历8万张、科技资料32万份, 免费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 让《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家相关政策家喻户晓;三是通过标语、会议、宣传车、碑牌等形式,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全区共刷写宣传标语6万多条 (幅) , 设置固定宣传碑牌582处, 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四是印发了《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明白卡》5万份, 对退耕还林实施范围、钱粮补助政策、退耕还林者的义务、林下间作、验收合格标准等规定进行了汇编、印发, 让退耕农户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 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2.3 合理规划, 科学设计

根据本区实际, 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契机, 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施“桔都茶乡”和“东果西药”战略, 在中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柑桔为主的高效经济林, 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优质茶叶等生态经济兼用林, 在中、西部尤其是石灰岩地区大力发展核桃和银杏、杜仲、山茱萸等木本药材。做到项目作业设计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作业设计就审批, 按照设计施工的就验收。在林种结构上,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 大力推广兼用林树种和混交模式, 充分体现了国家以钱粮换生态的决心, 确保了退耕户在政策兑现到期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能够真正实现稳得住, 不反弹。在退耕还林模式上, 继续推广生态经济型、林农复合型、林—药—菜、坡改梯等多种工程建设模式, 做到了科学设计、合理布局[3]。近2年, 夷陵区抢抓国家实施木本油料产业的机遇, 规划在中西部石灰岩地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力争2020年面积达到1.33万hm2, 产值达到20亿元, 并跻身“中国核桃之乡”行列。

2.4 政策配套, 强化管理

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上, 夷陵区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 如财政据实列支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意见》和《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办法》《夷陵区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管理办法》《退耕还林林木种苗管理办法》等, 完善了退耕还林政府负责制、施工合同制、质量督查制、工程监理制、种苗采购供需对接制、过失责任追究制、补助资金“一折通”直达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完善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程序, 严格按程序把好申报、规划、实施、验收、兑现等各个关口, 杜绝了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

2.5 产业兴林, 巩固成果

夷陵区把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有机结合,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大力鼓励、扶持核桃、油茶、木本中药材、茶叶、柑桔等种植和精深加工业, 鼓励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链接配套, 延伸产业链, 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扶持和培养了16家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采取优先安排林业贴息贷款、银企对接、林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扶持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把广大退耕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邓村绿茶、萧氏茶叶、秀水天香、东灵秀水等一批企业投入巩固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 带动农民建成了柑桔、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仅2011年, 这些龙头企业共投资2.5亿元, 兴建核桃、油茶、茶叶、湖北海棠、木本中药材、绿化苗木等基地8 000 hm2, 安置1 500名农村富余劳力就业, 带动7.9万农民兴林致富。

2.6 科技支撑, 诚心服务

夷陵区在退耕还林中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项目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4]。夷陵区与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所签订林业发展“产学研”合作协议, 发挥科研院所技术优势, 对夷陵区林业项目策划评审、林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共同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助推夷陵区加快建设宜昌生态宜居城区、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示范区、国家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区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专款用于林业科技工作, 确定了10名学术带头人、50名工程技术骨干, 政治和经济待遇与科技成果挂钩。林业技术人员每人培育100株标准树, 牵头建设科技示范林666.67 hm2, 选定20个科研课题, 并对3个课题实行科研招标, 激发了技术人员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热情。二是寻求科技支撑。区政府与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助推夷陵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林业跨越发展和林业产业升级。近几年, 区林业局获4个省科技进步奖或重大科技成果奖, 10多个市、区级科技进步奖。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服务、示范。鼓励林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育苗户和退耕户进行整地播种、除草施肥、补植补造、防病治虫, 并开展核桃、猕猴桃、板栗等管理技术培训, 为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人员在黄花、樟村坪、下堡坪等乡镇牵头建设核桃科技示范基地333.33 hm2, 推动全区发展核桃1 866.67 hm2, 并推广林下种药技术,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造林投资较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工程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在的造林成本, 通过测算, 规范种植核桃需投资1.5万元/hm2左右, 仅6 360元/hm2的造林单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建议增加造林投入, 提高造林投资标准, 以达到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3.2 巩固成果工程配套经费缺乏, 工作经费不足

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的管护和项目年度检查验收等, 缺乏一定的基础设施费用、管护经费和工作经费, 工程管理千差万别, 管护难度大。为提高造林质量, 建议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经费, 如造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补植补造和年度检查验收工作等费用, 才能提高造林质量, 巩固造林成果。

3.3 退耕还林后期管护质量不高

目前, 由于管护资金不充足及农户养护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对已完成退耕还林养护管理不够, 致使造林成活率不高、造林质量差、影响退耕还林效果。同时有些退耕农户误认为只要退耕, 就能享受退耕政策所给的粮食和现金补助, 没有真正把林地苗木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对退耕后的苗木地不认真管理。有的退耕农户认为林地苗木经济效益低, 舍不得投入, 这些都造成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得不到巩固。

4 对策

一是适当增加造林补助和后期管护费用。应根据树种、区域、立地条件的不同, 结合当前当地的物价指数, 制定合理的造林补助和后期管护费用标准, 使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加大对退耕农户后续产业的扶持。退耕农户后续产业是巩固成果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渠道。后续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 提高退耕农民素质。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 退耕农户只有把生产向第一产业的其他方面或者第二、三产业转移, 或者外出务工。为此, 应强化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 提高生产水平, 增强退耕农户素质, 为劳动力的转移打好基础。四是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 鼓励指导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 以耕促抚、以耕促管。五是要走生态经济复合型退耕还林路子, 要结合夷陵区实际, 结合农民脱贫致富和主导产业建设, 科学选择树种, 并同时进行林药 (花卉) 间作, 使广大农民在造林种药 (花卉) 、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 调整生产结构, 培育新的致富生产门路, 建立起与造林种草相关联, 且有稳定收入的绿色产业, 使农民退耕还林后的生计得以长远保障, 只有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才能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巩固提高[5]。

参考文献

[1]赖亚飞, 朱清科, 张宇清, 等.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 2006 (3) :83-87.

[2]李世东.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系统动力学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4 (3) :377-383.

[3]张殿发, 张祥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 2001 (3) :9-11.

[4]蒋海.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8) :30-36.

篇9:退耕还林总结报告

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迈出较大步伐,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68万亩,退牧还草5998万亩,加上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协同推进,使全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整体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7%,比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的13.8%提高了3.9个百分点。风蚀沙化状况得到遏制,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15%提高到70%以上;沙漠化扩展速率也由1994—1999年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国际认可的正常波动范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强度不断减轻,同时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部分多年干枯无水的河流,出现了常年流水的喜人景象。

(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经济效益日趋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后续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初步形成了乳、肉、绒(皮革、皮毛)、粮油、马铃薯(蔬菜、瓜果)、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涌现出规模以上企业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38家。2004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带动了200多万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50%以上)走上稳定致富之路;农牧民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由2001年的人均236元提高到2004年的820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同时,生态建设还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另外,农牧民不仅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开发获得稳定收入,还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钱粮补助政策中得到实惠,直接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每亩退耕地平均增收100元左右,每个退耕农牧户平均增收700多元。

(三)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通过退耕还林使农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劣质的农用地逐步转变为林地、牧业用地,剩余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自1994年以来就自行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2003年与1994年相比,在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多半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由过去的12亿斤提高并稳定在25亿斤左右,去年达到了28.4亿斤。通过退牧还草使牧区靠天养畜的粗放式经营向舍饲圈养的集约化模式转变,畜种结构由过去的土种牛羊为主向优质高产乳、肉、毛多型转变,在草原休养生息的同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核心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绿起来”的同时真正做到“稳得住”、“富起来”。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保护好、调动好和发挥好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内蒙古自治区不仅把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作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还将其作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契机,积极培育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吸引和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鄂尔多斯市着眼于形成完整的林沙产业链条,依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林沙产业加工领域,加快林草资源转化利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吸引林沙产业、饲草料加工企业30家,年生产人造板17万立方米、饲草料50万吨等,年产值达到6.9亿元,年创利税1.4亿元。通过产业拉动,鄂尔多斯市2000—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草原植被覆盖度也由25%提高到70%。

再如,亿利资源集团是以沙地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和染料化工生产加工企业,开创了“生态资源产业化和资本化”的生态经济模式。还有以沙棘果实深度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产品销往东南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种植沙棘的农牧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中下游配套措施协同推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的长久稳固

鄂尔多斯市在推行全市禁牧舍饲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恢复植被和不使农牧民收入降低的双重目标,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源头——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鄂尔多斯市在饲草料“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取得了较好效果。“开源”就是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改良饲草料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节流”就是要提高饲草料加工技术和利用率。5年来,鄂尔多斯市共新增拧条种植面积400万亩,飞播草场600万亩,建设人工基本草场400万亩;推广青贮养畜,使之成为全市一项基本的常规技术,同时购进饲草料加工机具近1万台套,使饲草料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二是抓好主体——提高牲畜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羊,特别是去年一年就引进肉羊种羊1949只,与当地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进行杂交,生产优质肉羊。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质种畜扩繁,完成优质奶牛、肉羊和绒山羊胚胎移植分别为300枚、1万枚、1万枚。加强当地名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选育,提高个体产量和绒质,发展育种核心群400群。强制淘汰劣质低产种公畜,使大小牲畜改良率达到97%。

三是抓好发展——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鄂尔多斯市在继续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使全市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带动了农牧户近8万户,建设骨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98处,日交易额380万元。发展各类专业协会达到240多个,农牧民经纪人2000多名,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推进舍饲圈养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通过多年摸索,鄂尔多斯市以捆绑、组合养殖适用技术为手段,形成了建设“十有六化”养殖小区。“十有”即有一定的饲养规模、有标准化棚舍、有贮草棚和草料房、有青贮窖、有饲料加工机具、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地、有“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配种站、有兽医防疫体系、有专业协会;“六化”即品种良种化、饲喂方式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检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效益实现最大化。去年,全市已建成养殖小区240个,带动了科学饲养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启示

当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在继续稳步推进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成果上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切实落实“五结合”配套保障措施,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努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上一篇:昆山医院ct检查报告单下一篇:下雪优秀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