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我国的木材相关的行业对于林业经济中的森林资源的需求是极大的,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幅度地减少,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世界上现存的国家的整体发展设立了一个大方向,即智能与环保,我国对于智能化的发展已经紧跟世界智能化的然而在环保方面的相关工作还很欠缺。

第一篇: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高原退耕还林林业技术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粮食产区质量,造福人们整体福利的一项重要工程,青海省平安县自200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以青海省平安县的青藏高原地理特征为例,阐述在高原地区环境下,退耕还林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技术措施,为高原造林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高原地区;技术措施;抗旱保墒;林分优化;

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对于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福利和发展生产力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999年开始,我国在部分省市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开始全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此项工程是政府在制止盲目毁林开垦,环境资源恶化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我国绿化资源,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造福于人们的重大生态工程。青海省的平安县是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自工程实施以后,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了一条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地区,改善我国森林绿化、抑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少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的途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1 高原地区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平安县地处湟水河中游, 该县地貌以谷地、低中山为主,平均海拔2066~2300m,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地表覆盖稀少,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水资源匮乏,平安县年均降雨量310mm,且降雨分布不均,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征明显,水资源缺乏,不利于植树造林和植草工程的开展,使得很多还林项目缺乏管理,绿化效果很不理想。(2)造林成活率低,林草质量差,在造林或植草时,对林草的质量情况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造成了成活率低,成活的部分也质量很差,达不到预期要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制约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实施。(3)造林树种选择配置不合理,在造林的树种科学搭配管理上技术落后,盲目种植,造成资源浪费,造林效果不理想。(4)制度管理监管不力,实施过程中存在个别地方还林工程走形式,重复建设,其背后存在着利益关系,影响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

2 退耕还林的抗旱造林技术

针对上述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科学管理、突出技术、强化监督是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开展的最佳途径,下面对适应青海省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技术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2.1 抗旱造林树种的优化选择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退耕还林中,要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选择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易繁殖、抗病能力强,而且适应高原温度变化大的树种为主,选择低耗水树种。适宜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的植物种类有:刺槐、油松、侧柏、云杉、榆树、山杨、柠条、酸枣、沙棘等乔灌木,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豆科牧草,另外也可以选择披碱草、无芒雀麦、硷草等禾本科草本植物。这些植物在耐贫瘠、耐干旱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2 抗旱积水保墒造林技术

青海地区大多是丘陵山区地形,在水土保持方面本身就不具有便利条件,因此,在退耕还林的抗旱积水保墒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常用的抗旱积水保墒技术有:径流集水技术,在半坡地整出一定的田径和沟垄,以便于雨季积水保墒,特别适用于进行用材林、防护林树林的营造;土壤积水技术,在坡度较大的坡地的支沟下流设置拦截坝,并根据坡度大小设置不同的山地水平阶,以促进积水效果;保墒技术,覆盖塑料薄膜、尼龙网或草帘保墒和化学保墒;其他的先进抗旱造林技术如,基质激活造林技术、ABT生根粉、保水剂、固体水、沙漠化土壤的深埋技术等。要针对不同的土壤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抗旱积水保墒技术,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2.3 林木抚育管护技术分析

退耕还林的效果维持与发展关键在于后期管护,这直接关系到生态保护效果的稳固性,在不同的地方基本上都采取了“谁受益、谁管护、谁管护、谁收益”的策略,有效的维护了林木的良性发展。管护的内容包括幼林的间苗、平茬、摘芽、修枝、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及成林的除草、松土、灌溉、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再管湖中要发动群众,落实目标和责任,增强群众的自觉防护意识,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如何有效地体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实现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对于区内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国在资源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民生政策。如何做好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工作,在退耕还林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目标。顺利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就必须要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京丰.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有效策略[J].安徽农业科技,2009(18):60~63.

作者:马占浩

第二篇:探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摘 要:我国的木材相关的行业对于林业经济中的森林资源的需求是极大的,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幅度地减少,然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世界上现存的国家的整体发展设立了一个大方向,即智能与环保,我国对于智能化的发展已经紧跟世界智能化的然而在环保方面的相关工作还很欠缺。退耕还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现如今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情况,谈一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退耕还林的工作。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科研规划

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已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各方面的具体工作也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与我国过去开展的退耕还林工作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进行具体的退耕还林工作时,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于这项工作的要求了,本文根据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时出现的各种问题,阐述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退耕还林的工作的建议与想法。

1 我国的退耕还林的工程现状

1.1 缺乏重视

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虽然对退耕还林工程施以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并没有对退耕还林这项工程做出宣传工作,使得部分思想落后的农民坚守在自己的耕地上,根本没有对退耕还林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些农民根本就不知道退耕还林工作的概念,一部分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参与到退耕还林的工程中,认为退耕之后只有国家能从中获取到最大的利益,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不能积极地参与到退耕还林活动中。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没有对退耕还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1.2 退耕还林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国家对退耕还林的重视度不够,不仅导致了农民的参与度低,还导致了这项环保工程由于缺乏经费,难以正常开展,首先是工程建设中最重要人没有到位,国家拨出的资金少,导致退耕还林的管理人员没有充足的资金聘请专业性较强的、能够指导工程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占总体人员比重最大的还是农民,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是相对比较低的,在退耕还林的工程建设中缺乏专业性知识,政府也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对农民开展培训学习,有些地方政府倒是开展了学习活动,但是农民却不愿意听讲,关于退耕还林的工程的相关课程只不过是个形式,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而退耕还林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仅仅依靠农民自己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退耕还林的工程缺少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相关设计人员没有抓住需要治理的地区的优势特征来进行退耕还林的具体规划,计划比较粗糙,未经调查就进行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反而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水土问题。

资金缺乏使得退耕还林的工作人员缺少工作的动力,以及在工作中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进行完毕退耕还林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农民以及看护人员并没有看护好处于建设中的林地,使其出现因管理方式不善而导致的各种的问题。

2 改善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知识素质水平。由于农户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较为落后,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困难重重。可见,只有真正提高农户的知识素质水平,改变其根本传统思想,才能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进行。首先,应当加强农村教育,从新一代孩子抓起,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及师资设备的投入。其次,通过在农村开展文化班,主要通过教授中老年人识字认字,便于中老年人了解日后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的相关政策。

通过开设退耕还林专业知识培训班,主要对青、中年人进行培训,加强退耕还林技术。

加强宣传退耕还林工程。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之前,应当加大力度对退耕还林的必要性进行宣传,从而使得农户意识到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后果严重;使得农户意识到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农村交流会、广播电台等方式,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宣。其中,宣传的重点内容应当包括退耕户所享受的权利及义务、责任,主要有退耕地除草、看护、补种补植、合理利用退耕地增加退耕户的经济收入,引导农户积极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中。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宣传工作时,应当注意改变农户的根本思想,灌输退耕者是受益者的思想,引导农户理解该政策,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从而纷纷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之中。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注重发展当地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减轻对耕地的过分依赖性,增加农户的收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取得预期效果。

加强科技推广,将科技知识广泛应用于退耕还林工程中。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林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将国内外的先进林业科研成果,引入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先示范后推广。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对我国林业科技队伍的培训,树立农民科技“带头人”和“明白人”,通过示范,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避免出现退耕还林地混乱无秩序,确保因地制宜。设置合理数量的经济林种植面积,确保经济林种植比例适当,避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

管理退耕还林地在整个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政府机关部门,尤其是相关乡镇部门,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定期清理、检查历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地情况,查明退耕还林地成效不好的原因,总结经验,调整方案,为下一期的退耕还林工程作准备。

通过对退耕还林地的后期看护,可以通过集中看护的方式加强对还林地的病虫害防治。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管理、看护退耕还林地的规范制度,明确退耕农户的职责及看护管理、看护范围等内容,通过与退耕农户签订看护退耕还林地的合同,明确规定看护管理退耕还林地的经费与职责等内容,如果农户看护退耕还林地不合理,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则减少或者不予發放补助款等方式进行惩罚告诫。对于看护还林地管理较好的农户,可以通过增加补助款进行奖励,不仅可以调动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退耕还林是一项需要多方力量参加到其中的社会性活动,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活动,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中尚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政府应当健全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给退耕还林更多支持与保障,加强退耕还林的队伍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我国建设资源节约的新型环保社会的步伐,使我国的环保工作步入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刘燕,陈本凤.退耕还林的制度缺陷[N].中国环境报,2008(12).

[2]左菁.质疑《退耕还林条例》补助年限之规定[J].时代法学,2006(1).

作者:王敬中

第三篇:云县退耕还林项目效益分析

摘 要: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在优化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为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以来(2002—2017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评价,为退耕还林后期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

Key words: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Ecological Benefi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Evaluation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主要指坡度在15°以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并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总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1]。其目的是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并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产业带路,农民致富,生态恢复”,使国家的重大战略得到稳固的实施和落实。退耕還林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国家发展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项目之一,也是世界“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之一,在努力保护好我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

1 研究区概况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坐落于北纬23°57′~24°46′、东经99°43′~100°33′之间,属于低纬度地区。东隔澜沧江与普洱景东县隔江相望,南接临翔区,西南与永德县、耿马县接壤,西北与凤庆县毗邻,北以澜沧江与大理南涧县为界。县境东西横跨84.2km,南北纵横90.4km,总面积3760km2。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19.4℃,年均无霜期354d,年均降雨量912.6mm,年蒸发量2335.1mm。辖5乡7镇,190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22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4438万人,城镇化率达37.57%。

2 研究目的

对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核算,是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功与否、投入与产出的高低、构建是否合理、模式是否科学的根本路径,并且为后续生态建设经营管理、建立生态建设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而普遍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识多基于经济效益上,当下社会经济体系,更需要结合3大效益,统筹发展。退耕还林效益的价值评估是实施林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工作基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在明确了退耕还林工程带给人类社会的价值高于其建设的投入时,人们才会认可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工作。因此,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对更好地指导人们参与退耕还林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

3 研究指标

数据主要源自于研究组参与的云县林业局退耕还林项目,并由退耕还林办公室提供,以及云县各政府机关的调研资料和相关年度云县统计年鉴。研究数据和资料搜集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文献查阅法、实地观察法等。主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来考虑。

3.1 生态效益

3.1.1 保育土壤 主要考虑起到保持水土,降低土壤养分的流失等保育土壤的作用。因此,退耕还林植被对保育土壤效益主要从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泥沙淤积、减少养分流失3个效益方面进行考虑[3]。根据计量出的森林保土量,分别核算植被减少泥沙淤积、减少泥沙滞留、减少土壤肥力流失的价值量,最后把各项效益的价值加总,得出保育土壤的总价值。在核算各项价值时,退耕地植被减少土壤的侵蚀量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因子,其不仅核算土壤保持价值的基础,也是整个核算体系的关键。

3.1.2 保护水资源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在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上,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且能把降水较多的固定在土壤中,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无效蒸发[5]。同时,退耕还林形成的植被枯枝落叶层,可以拦截侵蚀土壤的地表径流,使得地表径流渗入土壤中,进而转化为土壤水,因此,云县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的效益包括涵养水源效益和净化水质效益2个部分。使用工业净化水质所需成本来计算退耕地植被改善水质的价值效益。估算涵养水源价值和净化水质价值的方法也被称为“影子工程法”。

3.1.3 改善小气候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变林区下垫面性质[6],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使得当地大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物质平衡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当地小气候特性的改变[7]。通过影子工程法估算降低温度所产生的价值,等同于空调降低相同总容积温度所需要的费用,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出降低温度价值。

3.1.4 净化环境 退耕地植被净化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和阻滞尘埃量2个方面[8]。SO2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量最多,分布最广,其危害也较大,植被对SO2在一定程度上有降解的生理功能,其主要退耕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吸收转化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转化为无毒物质,即降解作用。根据不同类型森林单位面积吸收SO2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面积相乘,计算森林吸收SO2量,再通过影子价格核算成本。滞尘计算方法:本同类型森林单位面积阻滞降尘能力与对应面积相乘,核算出森林阻滞降尘的物质量。再根据等效替代法,通过人工削减粉尘的成本来代替植被阻滞降尘物质量的货币量。

3.2 经济效益 首先,把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所带来的效益分为2个类别,即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所统计分析的项目为林木价值和林副产品价值[9],然后将其进行货币化,参与对地方经济的分析评价。考虑到2种经济效益在云县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和在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取得的部分经济效益。

3.3 社会效益 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进行分析,主要从林业用地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考虑林地增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0]。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考虑从传统种植到先进多层次套种模式的转变;农村经营结构的改变,从国家积极构建特色农业项目上考虑,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渠道等方面都有影响;在调节能源结构方面,考虑到新型能源的使用,降低森林植被受到的威胁;在提高农民生态意识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生态意识的传播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促进着新农村从各个方面的建设;最后对比分析评价。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云县生态效益各指标的计算以2002—2017年退耕还林面积作为基础。由于2015年以后的造林地在2017年未郁闭属未成林造林地,不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因而这3年退耕新造林地不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面积计入。2005—2017年各年生态效益核算面积见表1,由表1可知,云县退耕还林15年来,每年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核算林地的累计总面积为269612hm2。

4.1.1 保育土壤价值 自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以来,云县树林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升,水土流失情况日渐改善,同时也减少泥沙的淤积和滞留,减少了养分的流失,改善了云县土壤环境。保育土壤的总价值是计算减少泥沙滞留、淤积价值和减少养分流失价值2个方面相加。据调查研究,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1518.39t/km2·a减少到2017年1136t/km2·a。据公式1可计算出云县退耕还林15年来减少土壤侵蚀物质量为103.10万t。

MS1=S×(D1-D2)×10-6 (1)

式中:MS1为减少土壤侵蚀量(104t);D1为退耕还林前土壤侵蚀模数(t/km2·a);D2为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模数(t/km2·a);s为退耕还林林地效益核算面积(hm2);

泥沙淤积量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的盖度和土壤结构及地区降水量的多少,而所产生的一部分泥沙会淤积于水库等,减少蓄水量,使得蓄水工程寿命缩短[11]。因此,泥沙淤积物质量可以根据减少河流水库所淤积的泥沙量比例来确定。云县泥沙淤积以24%计算,据公式2可计算得泥沙淤积量为24.75万t。

YS=MS1×e (2)

式中:YS为退耕还林减少泥沙淤积物质量(万t);MS1为减少土壤侵蚀量(万t);e为进入河道或水库的泥沙占侵蚀总量比(%)。

以计算出的减少淤积物质量为基础,通过泥沙在河床、水库等的淤积,减少水库的有效库容量,对水库工程蓄水成本带了损失进行计算,所损失的价值同等于退耕还林造林地减少淤积的价值量,并以货币化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反应,此方法也被称为蓄水价格法。

据调查,云县水库库容成本为8.81元/m3,泥沙容重為1.4t/m3。据公式3可计算出云县退耕还林15年来减少泥沙淤积价值为155.75万元。

[Vs21=Cr×Ys/β] (3)

式中:Vs21为森林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万元);Cr为水库单位库容的修建成本(元/m3);Ys为退耕还林林木减少泥沙淤积物质量(万t);β为淤积泥沙容重(t/m3)。

水土流失的泥沙主要滞留在河口、洼地、沟渠、河床等地,以清除这些泥沙的成本,作为造林地发挥的生态效益减少水土流失的经济价值,称为恢复费用法。据调查,云县清除米泥沙的平均成本为5.1元/m3,则由公式4可计算出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来,减少泥沙滞留价值为90.16万元。

[Sv2=D?S?i=1nP1i?P2i?P3i×10-6] (4)

式中:VS22为减少泥沙滞留价值(万元);YS为退耕还林林木减少泥沙淤积物质量(万t);Cp为清除泥沙的单位成本(元/m3);β为淤积泥沙容重(t/m3)。

根据调查研究得出,云县退耕还林后土壤中的全氮、P2O5、K2O占比分别为80‰、29‰、29‰。目前市场中磷酸二铵(含磷、氮)和氯化钾的价格分别为0.22万元/t和0.14万元/t,化肥中N、P、K的含量比例为132∶28、132∶31、75∶39。由公式5可计算出15年来云县退耕还林地减少养分流失的价值为1149.26万元。

[Sv2=D?S?i=1nP1i?P2i?P3i×10-6] (5)

式中:SV2为退耕林地保肥效益经济价值(万元);D为单位面积水土流失(t/km2);S为退耕还林效益计算面积(hm2);P1i为森林土壤N、P、K含量(%);P2为纯N、P、K折算成化肥的比例;P3i为各类化肥的销售价格(元/t)。

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保育土壤总价值=减少泥沙淤积及滞留价值+减少养分流失价值,为1395.17万元。

4.1.2 保护水资源价值 云县经过15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到2017年发挥生态效益的退耕还林林地面积为269612hm2。据云县气象局多年观测资料统计,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912.6mm,年平均蒸发量2335.1mm。据水量平衡的研究报告(杨海军1993):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004%,林地年平均蒸散量占降水量的88%。可得林地的地表径流为0.0365mm,平均蒸散量803.0515mm。保护水资源总价值=涵养水源量价值+净化水质价值。据公式6得到云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15年来涵养水源总量为2952.72万m3。

YW=S×(P-E-C)×L×10-3 (6)

式中:Yw为退耕还林地涵养水源量(m3);S为退耕还林效益核算面积(hm2);P为年平均降水量(mm/a);E为林地年平均蒸散量(mm/a);C为林地地表径流量(mm/a);L为容重,取值为1t/m3;

本研究森林拦蓄水效益用“影子工程法”进行价值替代,通过修建相同蓄水容量的水库成本来确定森林的水源涵养价值。根据云县水库建设单位库容造价约为8.81元/m3,据公式7可得云县退耕还林工程15年来涵养水源价值为26013.5万元。

VW1=YW·Cr×10-4 (7)

式中:Vw1为林涵养水源价值(万元);Yw为涵养水源量(m3);Cr为水库库容修建成本(元/m3);

云县退耕还林净化水质价格可根据工业净化水成本来计算改善水质效益,通过调查得到云县污水处理厂净化水质成本为1.2元/m3[5]。据公式8计算可得出云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15年来净化水质价值为3543.27万元。

VW2=YW·P×10-4 (8)

式中:Vw2为森林净化水质价值(万元);Yw为森林涵养水源量(m3);P为工业净化水质单位成本(元/m3);

保护水资源总价值=涵养水源量价值+净化水质价值,为29556.77万元。

4.1.3 小气候改善价值 根据调查的云县退耕还林的面积和平均树高,可计算出造林地的容积量,结果表明,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云县森林覆盖率增加32.9%,平均树高3m,夏季7—9月空调运行平均能耗为1元/℃。研究表明,绿地覆盖率增加10%,夏季白天气温会下降0.93℃[3]。通过影子工程法,由公式9可得出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降低温度价值为20536.57万元。

Vt1=t·Ct·T0·h·S×10-4 (9)

式中:Vt1为退耕还林降低温度价值(万元);t为效益核算时间(每年采用夏季7—9月份的天数计算);Ct为空调在单位容积内降低1℃的费用(1℃/m3);T0为降低的温度(℃);h为平均树高(m);S为退耕还林效益计算面积(hm2)。

4.1.4 环境净化价值 退耕林地植被对于SO2有害气体的吸收、降解、积累和迁移,是对大气环境的净化[12]。根据植被的生理特性,在净化环境空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完整的灌木草植被体系是最良好的结构,其在抵挡沙尘的同时也能止扬尘,起到阻滞降尘的作用。生态价值包括吸收SO2和滞尘2个方面,2个方面相加即为净化环境效益的总价值。通过参考面积吸收能力法,对造林植被吸收SO2的价值进行简单估算,再转化为人工消除治理SO2的成本价值。据调查,SO2的治理成本为600元/t。由公式10可得出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来林地吸收SO2价值为1434.14万元。

Ve1=Cs·[i=1nRi?Si×10-4] (10)

式中:Ve1为森林吸收SO2的价值(万元);Cs为治理SO2的单位成本(元/t);Ri为不同类型森林单位面积吸收SO2量(kg/hm2);Si为退耕还林效益计算面积(hm2)。

阻滞降尘价值的计算,可通过转化为人工消除粉尘净化环境的价值。研究表明,阔叶林阻滞降尘能力为10.1kg/hm2,计算出森林阻滞降尘的物质量。根据调查,以本区域平均人工消除粉尘净化环境治理成本为170元/t,云縣退耕还林造林树种类型以阔叶林为主。由公式11得出,云县自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林地滞降尘价值为46.34万元。

Ve2=Cd·[i=1nLi?Si×10-4] (11)

式中:Ve2为林木阻滞降尘价值(万元);Cd为人工消减粉尘的成本(元/t);Li为不同类型林木单位面积滞尘能力(t/hm2);Si为退耕还林效益计算面积(hm2)。

净化环境总价值=吸收SO2价值+阻滞降尘价值的价值,为1480.48万元。

4.2 云县退耕还林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4.2.1 直接经济效益 云县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经济林木,以澳洲坚果、巨尾桉、杉木、核桃等树种为主,随着林木的生长,其经济效益将日益得到显著的发挥。其中,巨尾桉为速生树种,成材年限为2年,主要用于造纸,杉木用于木材加工。截至2017年,巨尾桉效益面积1533hm2,杉木效益面积660hm2,总产值1086万元。据云县林业局统计,2017年云县退耕还林工程林副产品实现产值3.7696亿元,且经济效益正处在逐年扩大的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县核桃面积将达到10万hm2以上(含美国山核桃),其他坚果种植面积达2万hm2以上,林下魔芋产业基地面积6667hm2。核桃挂果面积10万hm2,产量15.5万t,产值达18.6亿元;其他坚果挂果面积达13333hm2,产量达2万t,产值达4亿元。鲜芋产量达10万t,产值达2亿元。

4.2.2 间接经济效益 2007—2017年10年间,云县生产总值从34亿元增至2017年的106亿元,翻了300%,年平均增长率为13.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也增长了50%以上,在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例。云县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累计发放资金补助4.89亿元,退耕农户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使35011户退耕户平均增收13983元。同时,进一步发展退耕还林林业产业,以坚果、核桃为支撑,积极发展核桃林下饲草种植和生态种养殖,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修建核桃生产与加工基地,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总的来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间增长了8152元,平均增速为16.43%。

4.3 社会效益

4.3.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新一轮退耕还林地以25°以上坡耕地为主,基本农田一律不纳入退耕范围,云县坡耕地总面积为24651hm2,累计参与退耕还林项目面积为14267hm2,林业用地面积从2002年前的229080hm2,增加到2017年的261972hm2,其中包括退耕地202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74%;粮食播种面积也从48625hm2增加到59512hm2,粮食总产量分别为14.507万t、21.9万t。退耕还林在实施过程中,不但能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还能保护基本农田不被损失,从而提高全县的粮食产量,保障云县粮食安全。国家积极构建高原特色农业项目,退耕还林涉及澳洲坚果和核桃2大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一部分,能稳定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预计到2020年,全县高原特色现在农业总产值达6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高原特色农业的纯收入将达6000元以上,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方面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其次,改变了农村经营结构,从单一结构模式转移为多样化经营模式,加快了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兼顾林业,更好地分配和利用农村劳动力,延伸农村经营产业链,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来源,提高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为农村经营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条件[13]。

4.3.2 调整能源结构 在增加林地面积的同时,云县也注重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沼气。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农村能源沼气15431口,分乡镇完成情况为:爱华镇2942口,茂兰镇1151口,忙怀乡609口,涌宝镇796口,晓街乡1070口,大寨镇1212口,栗树乡632口,后箐乡345口,大朝山西镇1465口,茶房乡2823口,幸福镇1166口,漫湾镇1220口。

4.3.3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稳固推进,县、乡、村在工程项目的政策、生态意识方面逐步看齐,使得百姓普遍形成了更强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调查,云县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宣传、培训、组织、实施到管护、收益等各方面的工作,将近涉及劳力上万个,使云县广大农民受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生态治理教育。加之大多数农民都从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得到实惠,促使全县人民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有了相应的提高[14] 。

4.3.4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2011—2015年云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基本口粮田项目中,共建设排灌沟渠40km、修筑取水坝2座、修建农耕路7条,共16km,指导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面积共计1566.4hm2;涉及云县7乡镇9村,项目共投资2030万元,全面促进了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使百姓对科学的生产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到思想意识的转变,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近年来,在保护基本农田保有量的情况下,不斷加大退耕还林地的力度,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结合当前脱贫攻坚的政策,对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农户,在提高资金的下达效率等方面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助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系统而全面的生态环境工程,不论是生态、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该方面的研究上,需要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方法相结合,以更全面精准的量化数据作为退耕还林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标尺。本文以云县为例,采用实证与理论分析、宏观分析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以效用价值伦作为理论依据,采用恢复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水量平衡法等方法,计算出2002—2017年云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5.2968.99万元,所计算的生态效益面积为15年来退耕还林地每年发挥生态效益面积的总和。其中,保育土壤价值为1395.17万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2.63%;保护水资源总价值为29556.77万元,占生态总价值的55.8%;改善小气候价值为20536.57万元,占生态总价值的38.78%;净化环境价值为1480.48万元,占生态总价值的2.79%(表2)。

从图1可以看出,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中,保护水资源的效益占比最高,其次是改善小气候的效益价值,而在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的效益价值上,明显低于前2项,其原因可能与云县当地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有关,所以使得在发挥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的效益上明显乏力。

(2)通过宏观分析对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在参考国内各省份的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后,云县在退耕还林面积的限制下,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2017年与2007年相比,云县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增加了44.62%,且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平均每年815.2元的速度增长;从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上看,农业从2004年的32.3%减小到2017年的29%,逐步从种植业向其他行业转移。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意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3)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年来,投入成本为48954.16万元,退耕还林效益产生的总价值为91750.99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为52968.99万元,林木效益1086万元,林副产品效益37696万元,年均净效益为2853.12万元。若以当前的退耕农户户数来算,每户每年的净效益为814.92元,包括了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值和林木副产品产生的效益,恰好约等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速度,更有力地说明了人在对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最终大自然也将反哺于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接下来几年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效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5.2 建议

5.2.1 加强技术交流,深化责任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参与者和收益人为农户[15]。对于该群体的支持与帮助,应更加讲究方式与方法。今后要强化县级与乡镇、村一级的协调工作能力,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全力发挥带头作用,从而降低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使得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发挥好生态效益,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5.2.2 完善项目管理,强化社会监督 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的大局出发,结合林业法规条例制定综合性管理方案,落实相关各级部门的责任意识,形成自上而下的总体思维格局,并强化各林业部门在工作上、思想上的联系,对解决好退耕过程中所遇问题能有效迅速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加快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高质量的实施。

5.2.3 引导产业建设,助力持续发展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成果,强化后续产业发展。在退耕还林之后,只有大力发展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问题,为人民增加更多的收益,才能巩固好退耕还林的成果,使人们意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相关林业部门应注重林下作物与动物品种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以发挥经济的最大效益,其要求的技术含量较高,需对退耕还林片区的地理环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加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发展特色产业链等后续产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邓长宁.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王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张景哲,刘启明.北京城市气温与下垫面结构关系的时相变化[J].地理学报,1998,43(2):159-168.

[4]Shao J,Zhang S,Li X. Effectiveness of farmland transfer in alleviating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mountain region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2):203-218.

[5]Costanza R,D’Arge R,Groot R D,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World Environment,1989,387(1):3-15.

[6]劉志超,杨改河,杜英,等.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经济生活影响的分析——以安塞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01):169.

[7]云县水利局.云县水利水电志[M].2004.

[8]周文渊,郭建英,孙保平,等.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2010(7):45-48.

[9]Hua Zheng,Yifeng Li,Brian E Robinson,et al. Using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s to inform water conservation policiesand management practices[J]. 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2016,14(10):527-532.

[10]孙新章,谢高地,甄霖.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J].资源科学,2007,29(2):194-200.

[11]杨波,王全九,董莉丽.榆林市还林还草后土壤保持功能和经济价值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7,34(6):1313-1322.

[12]张琨,吕一河,傅伯杰.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1):23-31.

[13]朱长宁.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经济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14]董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5]王甜,黄志霖,曾立雄等.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控制——以兰陵溪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5):83-88.

(责编:张宏民)

作者:董雅洁 张林同

上一篇:国际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