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辩论进入数学课堂

2024-04-17

让辩论进入数学课堂(精选8篇)

篇1:让辩论进入数学课堂

让研究性学习进入数学课堂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个性,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在经历中感悟和自主建构。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教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是这样进行的:小朋友,喜欢“蓝猫淘气三千问”吗?动画片里的蓝猫研究过很多问题,今天它又想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分针是怎样走的?时针是怎样走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关系?你也想知道这些问题吗?让学生自主研究(自己观察钟面,自学书本等方式进行)并填写学习报告:我的学习报告,研究内容,我的发现。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学生才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在找到解决问题方法中掌握新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中展现自我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有力,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学生在交流发展中,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形成共识,形成数学结论。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摆脱了“填鸭式”“一言堂”等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的魅力,达到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三、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教学《分米、毫米》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竟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不但致力于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之能学、愿学、会学,而且通过广泛的课内外交流,为儿童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篇2:让辩论进入数学课堂

主持人,各位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下面由我代表本方进行总结陈词。虽然对方辩友顽强抵抗的精神令我方不得不佩服,但是再多灿烂的话语,再多狡猾的辩解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那就是: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首先我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不足之处:

下面再次强调一下我方观点: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第一,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之中包含有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在系统的课程讲授之中,使学生获得性知识,消除对性的无知与误解。同时,在系统的性知识教育过程中,还能够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性道德。学生既全面识知性,同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这对于学生未来能顺利对待一系列相关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性教育能让青少年更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转变以及传媒的影响使性的话题不再难以启齿,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得到了解放。而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因为缺乏性知识而走向性失误或性犯罪的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由此可见,性教育进入课堂的原因绝不仅仅止于个人发展这个方面,它还是国家民族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早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心理健康的教育。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人们对性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通常抱有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将有利于改变社会对性的偏见。而对于一些更加现实的问题,当人们不再运用经验或者猜测,而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去分析的时候,这类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子曰:食色,性也。既为人之本性,不可避免,那为什么还要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性教育这一问题呢?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我方坚持认为: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材料

有了性意识就要有性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4个方面

性教育是有助于儿童、少年和成人正确及时的性发育的教育措施的总称。

狭义理解:就是指有关两性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卫生学方面的知识教育;

广义理解:应该是性文明的完整理论体系,主要进行性的道德与伦理教育和性的文明修养,它与伦理学、法学、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遗传学、性学、医学、社会学、生物学、哲学等科学发生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笼统地说:性教育就是如何帮助人们明确性别角色意识、认识性器官、了解性生理、掌握性卫生常识、造就健康的性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的一门综合学问。

性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对待异性的高尚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违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抚养子女等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青春期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

人们常把性教育局限于有关性器官的解剖和发育方面的教育,这是很不全面的。人不仅仅是自然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对人来说,性不仅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性差别”,还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差异”,所以,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及性社会学等方面。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上健康教育课。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

2010年8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学校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师资业务培训活动在深圳举行,多位国内外著名性学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旨在搭建老师们对性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同行对国际国内性健康教育的了解,提升教育者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达到“科学性观念,健康青春期”的目标。会议同时完成了《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草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学校是郑重讨论性的问题的地方,是使男孩子明白卫生、节欲等问题的地方,也是使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明白性病危脸的地方。”而事实上,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早已是“国际惯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改变都会有迷茫和好奇。在这种时候正是迫切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对性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而不应该避而不谈。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性教育,青少年都会由于好奇心,而自己从其他渠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了:学生自己得来的信息参差不齐,很可能不是性知识,而是一些淫秽的观念。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因此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心理。

保守和传统不一定就是美德,这两个词应该是中性的。在中国,“性教育”一直是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成人不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儿童的性教育。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内容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好像是一个不应该涉及的话题,无知引向罪恶

性是人类的一个原始本能,其实没有什么的,把它看待的正常一点,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正面面对,又不是什么罪恶的事情,干嘛要躲躲藏藏的

中国目前的性教育都是„救火‟式的,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教育,但已经为时过晚。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如何看待两性问题。这都属于性道德教育的范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的《正当青春期》一书2004年在中国出版,被媒体列入“学生暑期阅读盛宴”。这本书明确提出:对青春期的人在教他们生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给他们性道德。要他们了解人体发育的奇妙,为成人后的婚姻和育儿做好预备,同时要让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做的一件事。

我国开展的性教育工作相对滞后保守,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和少年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已显得力不从心。研究表明,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但他们在性心理成熟和性知识的掌握上却没有同步发展。

相较而言,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早很多。在日本称之为“纯洁教育”、瑞典叫做“爱的教育”,都是从幼稚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而在芬兰,幼儿园就有性教育图书,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瑞典就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瑞典的性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性病的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几乎没有。

从孩子出生起,性教育便应该随之开始。早期性教育分为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进而才是青春期性教育。

把“性教育”引入课堂,会不会唆使孩子去犯罪?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引导得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并认识到“性”的重要,孩子是可以从中受到良好教育的。愈是堵,或者愈是封闭,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理,这样反而会酿成祸端,得不偿失。

性教育进入课堂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中国教育应该利用这种契机,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加强培养孩子的自身保护意识,坦然面对,正确引导,促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现在孩子不是缺乏生理知识,而是缺乏价值观引导,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态度,不是性知识教育

性的本质是因为人的动物天性。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中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在今天依稀可见,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整个国民的性启蒙,也不能仅靠多几个苍井空来解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屋建瓴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彭露露,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在经历了2011年初的“求职**”之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任教。

我国性教育现实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性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性与性教育”的狭隘理解。这种观念认为,“性”即是性生理和性行为。“性教育”就是性生理知识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性与性教育”广阔背景后的丰富内涵,看不到它不仅包括性生理,而且还包括性心理、性审美、性别自认、性行为的角色认同,以及性伦理、性道德、性法制和性病预防等不同层面的内容。性教育是全方位的,其核心是人格教育。狭隘的“性与性教育观”采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必然使中学性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导致性教育难以在学校深入开展。(2)以堵为主的“应急论”。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方法。他们平时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学校但愿学生不出“问题”,认为出了问题再解决也不迟。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目中,性教育是对那些出了性问题的学生而行的。这种观点的出发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它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回避问题,方法上采取消极压制以延缓问题的发生,或事后“亡羊补牢”,而不是积极疏导,更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中的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做准备。加之教育主体对出了问题的学生往往采取批评指责的办法,或是简单地开除了事,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不可能使学生获取科学的性知识,更不可能培养他们成熟的性心理与性道德,因而绝不可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理想境界。(3)蒙昧主义的“本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知识自然会知道的,不必用语言、文字来传授。性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孩子随着生理成熟,男女之间的事他们自然会知道,开展性教育是多此一举。“本能论”的思想根源在于“性神秘”和害怕让学生知道性知识会导致某些学生的性越轨行为,并常常人为地为性教育设置种种禁区。在这种观点影响之下,往往导致学生因性神秘进而性好奇,进而演变为一些学生的性尝试,同时还会制造新的性愚昧。现实中,因性无知而造成的身心疾病、青少年性失误与性犯罪的增加,都证实了“本能论”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4)“价值中立”的性教育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观念与性行为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性教育应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向学生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时候,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方面的引导。其实性价值观教育即使在现代西方也被视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表明,没有价值标准的性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性教育,甚至成为有负面作用的性教育。2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性教育职责上相互推诿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考试、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应试的技能,提高应试成绩。至于性教育是个人的事情,是隐私,是学生家长的职责;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我把学生交给学校,学生的一切问题,包括性教育理应由学校负责;有时学校和家长则认为性教育失误,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太差,性教育应由社会上的有关机构或部门负责解决。各方相互推诿,没有一个教育主体自己主动去承担性教育的责任,致使中学性教育出现空白,进而影响到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正常的异性交往。3 在性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严重脱节

中学性教育绝不是管束教育,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性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心理,并使其具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性行为规范,而且要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尽科学,一些学校在性教育中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往往走过场。有的在教学中片面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空洞的说教太多,内容太抽象,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抽象性知识的“容器”。教师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去有意识地提供机会或设计专门的活动,而一味地空洞说教,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国内外性教育的研究概况 美国青春期性教育

美国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 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和教师大会就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从教育实践上看,19 世纪美国尚未开展性教育,进入20 世纪以后,性教育逐渐进入学校课堂。美国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训练有素的教师不应当只强调性的事实,而应当适当地注意到整个性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性教育应当关注性心理和整个人的发展。70 和80 年代,性教育

渗透到许多课程里,性教育的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有各种书籍,还有许多视听资料。在许多学区,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教育,即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都有性教育。此外,性教育师资培训也日益受到重视。8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结合起来。此时,美国主要城市大约80%的公立中小学都进行性教育。但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质量却并不高,美国仍有大量青少年性无知。造成性教育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中小学对性教育课程的内容缺乏广泛一致的意见。鉴于青少年中日益严重的性问题和性教育尚未有效地在学校中实施,90 年代初期开始,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改革进程中。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协会认为,必须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综合的性教育,因此,首先要进行性教育课程改革。1991 年该协会编写的《全国性教育综合大纲》出台,标志着美国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纲》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健康,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性观念,向他们提供保护自己性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他们作出更好的有关两性关系决定的能力。《大纲》对改变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课程各自 为政的局面,统一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起到了规范作用,并进而为提高性教育质量起到推动作用。2 瑞典的青春期性教育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942 年就在义务制学校中开展性教育,1957 年国家教委就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70 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1975 年之前,他们偏重于生理教育,以后逐步增加了性道德、性评价等内容。他们的教育有三个特点很突出:非常实用;从幼儿就开始;性科学教育一步到位,不兜圈子。瑞典性教育很有成效,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明显减少,性病、性犯罪比例也在下降。3 日本的青春期性教育

日本的性教育大约从明治时代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性教育,从明治时代到战前,属于性教育的初期启蒙时代,性教育主要从战后开始的。日本战后的青春期性教育分为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

1945-1955 年的纯洁教育前期:这一时期性教育的名称为纯洁教育,是日本战后性教育的开始。在此期间,学校健康教育课中开设了性教育,性教育内容涉及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过程、青春期身体变化、生殖系统的功能等。1955-1965 年纯洁教育后期:纯洁教育的目的转向以青少年正确理解两性间的精神和肉体关系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性教育有关的内容放在了一般了解的尺度,生理解剖方面的内容几乎取消,性教育失去了统一的形式。

1965-1975 年性教育复苏前期:总体上讲,性教育这一时期虽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然是消极的。

1975-1989 年性教育复苏后期:这一时期,日本教育部下发的学习指导纲要及指导书中开始使用“与性有关的指导”这一提法,对性教育改变了以前的消极态度而采取了超前的积极指导态度。

1989 年以后的性教育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日本性教育的迅速发展期,其主要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是发现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急剧增加。爱滋病的预防提示了性教育的重要性。

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在发现自己身体日益发育的时候,难道你们就不觉得需要有些关于性的知识来引导帮助你们吗?

2.温家宝总理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也提出: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讲话上也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请问对方辩友,这些难道不意味着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吗?

篇3:让游戏进入数学课堂

以下是我在新课改教学的第一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游戏走进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个案例.

一、转盘“转出”概率的应用

在讲授“概率应用举例”这一节时,我采用“模拟真实”的方式,把课本上的例题设计成广告形式,做好一个漂亮的转盘,把教室模拟成超市,请一学生扮演商场的优秀营业员,向顾客(全体学生)介绍今天商场的促销活动(例题的内容):“今天,本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在本商场购货满100元者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黄或绿色区域,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20元、10元、5元的购物券(转盘等份20份),欢迎大家都来参与.”这样就将学生真正地置于商场中,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促销活动中,甲顾客购物130元,(1)转动一次盘能获20元购物券的概率是多少?中奖的概率是多少?(2)这种促销办法与商品价格打九五折相比,哪一种方法向顾客让利更多?

教师再及时让学生结合概率的定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从具体模拟的事实中建立本题的数学新模型.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向学生剖析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连环送”(即满一百送二十,多买多送)这一商场常用的促销手段的让利实质.

通过模拟真实的游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二、米粒“堆出”乘方定义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我设置以下问题型情境:我拿着棋盘和一小袋米走进教室,娓娓讲述古时候的一个故事:某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并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提出的任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放满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米粒!”

教师提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吗?同时让一名学生扮演国王,在棋盘的格子里放米.老师告诉学生:要满足大臣的要求,国库里应有2的64次方减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只要学好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轻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利用学生都感兴趣的小游戏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让他们迅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加强了人文数学的教育.

三、巧克力“包出”二元一次方程

讲“二元一次方程”时,课前我把一些巧克力包在漂亮的小包裹中,然后带着包裹走进课堂,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

师问:同学们,知道这小包裹中放的什么吗?(生摇头)(我笑笑继续说)是巧克力.(生作出垂涎状)我要把这包巧克力发给能回答我问题的同学.学生们跃跃欲试.

师神秘地说:一对兄弟年龄相差两岁,谁能猜出他们的年龄?开始!大家先眉头紧锁,再小声议论.

师接着提示:现在我们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个人有多大,不过呢,知道哥哥比弟弟大两岁,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吗?

生:设哥哥x岁,弟弟y岁,则有x-y=2. (1)

生众说纷纭:x=8, y=6;x=7, y=5;x=10, y=8……答对一个发一块巧克力,巧克力发完了答案还没说完.

师:那么这个方程 (1) 有多少解?

生:无数个.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组解.

此游戏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学生们都尝到了“甜头”.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实践说明: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戏也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戏与数学结构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乐意吸取不同的思路、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

篇4:让辩论进入数学课堂

關键词 灵活教学 组织辩论 探求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能否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相关的调查表明:30%的学生能记得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的75%;40%的学生记得读到或看到的75%;而15%的人通过触觉获得知识;另外15%的人通过活动参与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灵活多变。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辩论可以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寻求新知规律、统一分歧意见等。

一、教师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组织学生辩论

随着新课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生意见分歧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创造了让学生辩论的机会,通过辩论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将是很好的锻炼。这样的过程也必将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再次进行了尝试。当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两种方法各持己见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以说服对方。虽说最后双方并没有分出输赢,但却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将分母转变成10,100,1000……再化成小数”和“用分子除以分母来化成小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样的处理即使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个较深的印象,也使学生意识到灵活运用方法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是旁观者,让学生进入自我辩解的情境

在课堂中,当学生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不要发表任何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入辩解的情境。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右边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这个数是( )。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数是几?学生的答案有26和62两种。这时,我不发表任何意见,让答案是26的学生先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所以是26。这时,答案是62的学生马上反驳:2是在右边第一位,又不是在左边第一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说明2在个位上,第二位是十位,说明6在十位上。许多人向这位参与辩论的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学们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展示了风采,而这恰好也是他们在人生中渴望体验的经历。

通过学生的解释明确了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也让错误的同学找到了正确的思路。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答案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决一胜负,而是寻求对两种答案的理解,更好地为掌握知识作准备。

辩论的程序大致分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三个部分;四位选手在场上的合作和配合能够以整体作战的形式呈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辩论,辩手在整场比赛中都处于高度紧张和极其兴奋的状态;学生都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课堂情境要动静结合,才能促学生成功学习。

三、课堂教学巧妙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见统一

众所周知,较强的好奇心是低年级儿童的最大特征,而较差的持久性则是他们的明显弱点。好奇心和持久性是息息相关的。一年级实验教材显然对这方面相当重视,教材把各个教学内容设置成小单元,并把它们交叉安排。而一堂传统的课,其轨迹好比一条抛物线,学生从复习旧知中慢慢进入状态,在接受新知时达到高潮,最后又在练习巩固中恢复平静,这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适当安排一些小高潮,时刻揪住学生的心,从兴奋点切入,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情绪,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利用辩论,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参与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整堂课高潮迭起,学生精彩的表现层出不穷。

在教学零的除法中:生1(正方):“0除以任何数都得0。”生2(反方):“不见得。”生3(正方):“把0颗糖平均分成7个人,每人分到0颗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生4(反方):“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生5(反方):“对呀,0÷0=1,是个特殊的例子,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 也是可以的。”生6(正方):“由此可知,零不能当除数。”

通过学生的辩论,学生理解了零的除法的意义,也理解了乘除法的关系,更使学生学会了运用举例子、用验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进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既掌握了辩论的技巧,也掌握了零的除法的含义。

篇5:让语文进入“微课堂”

以前有听过微课这个词但具体是怎样的一直有雾里看山的感觉,12月11日上午有幸听了柳向阳老师的讲座《让小学语文课堂进入“微课堂”》收益颇丰现在就说说我在此次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它是帮助学生学习的短视频及辅助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种类

按使用性质划分有两大类:

1、专业成长类课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反思性、研究性、典型性、策略性、成果应用和实践等课程;

2、教学服务类课程:化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勾画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拓展知识、深化思维;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

三、如何运用微课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3、知识理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4、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5、小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

篇6: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课堂

小学美术国培学员:李红艳

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民族艺术中的璀璨奇葩。几千年来形成的“剪纸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极好教育资源,是小学艺术、美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剪纸是成人的艺术活动,但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但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继续发掘民间艺术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美术国培学员返岗研修这20天,我和两个顶岗实习大学生力争把剪纸艺术推进我校课堂,丰富校园文化,以此来带动我县小学让剪纸艺术进入学生课堂,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一)、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二)、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三)、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

二.培养的一般过程

1.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利用欣赏,环境,操作示范,作业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剪纸造型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组织下体验学习的过程,找到自己的艺术个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健康发展。

(1)欣赏激趣 在剪纸教学中,欣赏的内容包括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们的剪纸作品、教师的范例、实物、图片、或ppt。欣赏教学可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导入中的欣赏能一下子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新授时的欣赏能启发学生思考;作业时的欣赏能激起创作的激情;课后的拓展欣赏更能激发学生学好剪纸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蝴蝶》剪纸时,在课导入部分,就把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们的剪纸作品制作成ppt给学生欣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授时把我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并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技能;最后给学生欣赏同班优秀作品,激发学生我也要把剪纸学好的信心。

(2)环境激趣

剪纸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环境,来影响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一是和谐关系激趣,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尊重孩子们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的想法,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二是作品激趣,用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来布置教室,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三是音乐激趣,课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情节让学生投入其中,并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使学生流连忘返,置身其中。例如:在教学剪纸“剪窗花”时,我在教室里贴满了窗花,并播放“喜洋洋”的民族音乐,创设一个过年的气氛。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更有利于剪纸的教学。

(3)操作激趣

操作激趣指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一点自己学习、进行实践操练的机会和时间,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剪纸的兴趣。

2.学习知识、技能

(1)知识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剪纸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从事剪纸活动,培养造型能力。我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他们逐步了解这些剪纸的知识:剪纸的历史(包括剪纸起源、发展、变化、意义);剪纸的造型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装饰方法;剪纸对象的结构特征等。

(2)技能

剪纸技能是学生从事剪纸活动的能力,是培养剪纸造型能力的重要保障。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教师讲解、进行当场自我练习、完成相关的作业、使他们掌握以下剪纸的技能:刀法(直插刀法、开口刀法、暗刀法);剪法(单剪法、折剪法、单剪折剪结合法);装饰(传统装饰纹样、现代装饰纹样)。

3.进行实践

即要求学生把习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临摹、练习、独立创造得以强化与巩固。实践主要是在教学中的新授环节,课堂作业环节和课外强化练习进行。新授过程中的实践,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本课的知识技能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的某方面技能而准备,以临摹和练习为主;课堂作业时的实践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学生的独立创作为主,在学生创作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使之巩固新学的技能;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还要在课外让学生加强操练。实践在新授时要注意把握整节课的节奏;实践在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实践在课外时要注意对学生作业的个别辅导。

通过剪纸艺术进入课堂,学校艺术教育有了特色,以后的大展小展会使学校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及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于剪纸教学,我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剪纸的步骤、一些剪纸技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四、研究成果

1、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剪纸课题教研组对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了解和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剪纸知识不了解,能力有限。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在小学生中进行剪纸知识的讲座,让他们了解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了解剪纸的特点、种类。所以我们这20天积极在全校对各班进行了剪纸艺术宣传,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2、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剪纸是一项手、脑、眼并用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又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因此,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民族风情,熟悉了生活。

3、剪纸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了美术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付:剪纸教案

蝴蝶剪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剪纸的用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自豪感;

2、初步了解和掌握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培养剪纸的兴趣;

3、能独立完成对称纹样--蝴蝶的设计、剪纸。

教学具准备:蝴蝶剪纸、剪纸图片、剪纸课件、彩纸、小刀、铅笔。

教学过程

1、谈话激情,简介剪纸

今天我们都带来了剪刀、彩纸要学剪纸,你们知道剪纸是用来干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常用剪纸:窗花(装饰窗户)、喜花(喜事装饰)、实用图样(服装、鞋帽等纹样)等。

出示“蝴蝶剪纸”作品范例,问:漂亮吗?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巧手剪出比老师漂亮的作品。

2.指导纹样设计

(1)蝴蝶五彩缤纷,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谁来说说?

讨论后得出结论:对称、三部分组成(触须、身子、两对翅膀)。

(2)我们设计图样的时候,可采用写实、概括、夸张等手法。

板画示范举例:

(写实)

(圆形)

(菱形)

(三角形)„„

(3)学生独立设计。在一张对称折叠的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轮廓,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

3.尝试剪纸

(1)将自己设计的图样按轮廓线剪下来。展开后,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会更匀称,更漂亮。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2)除了外轮廓的修改,在蝴蝶的身上是否可剪点图案呢?

学生各自尝试。交流,看看谁挖的“洞洞”漂亮。

(3)小结剪纸常用的符号及用刀技巧:

(纹圆点、月牙纹、柳叶纹、锯齿纹、水滴纹、花瓣纹„„)

(4)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把一只蝴蝶剪好?

(5)总结、提示剪纸的方法:先构图,剪纸时一般先剪图案内部的小块地方,再剪大块的,最后剪外轮廓。

4.独立练习

根据今天学的方法,独立设计完成一幅对称蝴蝶纹样的剪纸。

交流、展评。

5.课外延伸

篇7:如何让三生教育扎实有效进入课堂

八里岔小学课改交流材料

今春开学,我校在语文数学两科教学中继续探索三生课堂教学,先将我们的 做法汇报如下: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不错。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刘玉强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他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喜欢童话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小甲虫的心里,体会小虫之间的情感,然后带着感情读句子,感受草虫们也有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充分实现了“三生课堂”即:生活、生存、生命,使学生会学、乐学。

二.展望生存需求,培养生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

如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结合学校的地震演习引入课题:抗震救灾中发现,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为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分发的七根筷子、橡皮筋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制作图形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他们不但悟出了“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的原因是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还提出了地震逃生的重要原则“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这时趁热打铁补充讲解了《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通过对生存技能的培养,能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应急状况下自救、自护和逃生能力得到增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正如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如何成为“适者”?需要知识和技能。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能力的强弱,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语文教材中,就隐含有这方面的学问。《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告诉人们坚定的信念也是重要的求生手段。《顶碗少年》

中的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震撼每个同学的心;这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生动实在的挫折教育。

篇8:让活动进入小学数学课堂

一、把游戏活动带到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比如院子里有三五个孩子, 他们立即会有他们的游戏形式, 每个人在游戏中都能找到自我, 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游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独特手段, 如果把教学内容渗透融入到课堂游戏中, 学生在游戏中找到了玩的乐趣, 真可谓玩中学、学中玩。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开火车”“找伙伴”“小小送信员”“摘苹果”“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的游戏。例如, 在一年级教学“十以内加减法”时, 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十个手指头屈伸巧算法做一铺垫, 学生感受了十以内的加减是怎么回事, 然后我用了一个小游戏巩固和联系刚才的知识, 这个游戏是:传接数的游戏。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 每组五人, 我小声地告诉每一组第一个同学不同的数字, 然后让他们用这个数字加上二, 把得数传给第二个同学, 第二个同学用同样的方法传下去, 第五个同学算后立即举手。看哪一组是最快组, 最快组即为获胜组。然后用同样的游戏再完成减法练习。这样的游戏, 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学习效果明显,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同时这样的游戏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精神与集体观念意识。

二、把探究活动带到课堂, 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把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结合在一起。诚然, 数学知识也是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它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习者。我们的数学课本实际上是一个个数学知识的载体, 它也是一个敞开着文本,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带领学生以各种活动的形式走进这个文本,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培养数学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每节课的课前都要求学生去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必须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请你找出教材中没有提供给我们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进行一次自主探究活动, 他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揣摩, 这为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已经做好了热身, 到了课堂里学生集体的探究才会更有意义、有价值。

例如我在教“圆的周长”时, 先布置课前的独立探究, 把问题或自己的收获带回课堂, 然后再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制作圆, 测量数据、计算数据、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学。这样的一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又深刻地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 同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中, 又被计算出圆周率这一长串数字的数学家祖冲之的精神和智慧所折服。在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好玩”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设计自己所居住小区的平面图。为了画出较为准确的平面图, 学生必须先确定自己要从哪个方位去画, 要画出哪些建筑物, 要目测哪些数据, 这幅图的比例尺怎样确定最合理?诸如此类的问题, 小组内通过探究画出这幅平面图之后, 为了验证自己所画图形是否科学合理, 还要让学生回到小区找到相应的建筑物。这样的探究活动中, 学生在动手、思维、合作的过程中, 把数学问题用文字的形式、图画的形式做一表达, 这样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计算空间几何题、数学应用题培养了想象的能力。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 所谓数学的解答, 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解答, 这既是美的计算、也是美的思维。

三、把数学文艺活动带到课堂, 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衔接

一提到文艺节目, 人们会立即与语文联系起来, 殊不知, 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发挥文艺节目的优势。例如在数学课堂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文艺节目:相声《不要丢了我小数点》、课本剧《奇数和偶数》、数学故事会、数学舞蹈《找朋友》等。若数学文艺节目在课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生会因为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大感兴趣, 从而拉近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在教学“圆周率”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布置了家庭作业——搜集数学名人故事。课堂中我开展了数学故事会: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巧算《孙子算经》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数学定理的故事;陈景润、祖冲之等许许多多的数学家的逸闻趣事。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 还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从学生的眼光中我读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信心。在教“百分数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办工厂》 (例如:开服装厂的学生要向学生介绍衣服的制作成分, 因为在衣服的标签上要标上各种材料的百分数;开酒厂的学生向大家介绍酒精的含量, 在酒瓶上要标出酒精度数和百分数) 。学生在讲故事和课本剧的表演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接近数学, 了解数学产生的情景,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需求, 然后巧妙、正确地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难题。所以数学文艺节目在课堂中出现, 既活跃了学习氛围, 也开拓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锻炼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 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也在活动情境中使学生真实感受数学的内涵, 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才会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摘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二十分钟, 这就决定课堂四十分钟内一定要开展一定的活动, 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佳。此外, 数学来自于生活, 它的学科特点又决定了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性。为此, 文章就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探究、文艺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雪冰.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大世界, 东方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笛子的高一作文600字下一篇:彝族娃娃真幸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