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心得

2024-04-21

读曾国藩心得(精选8篇)

篇1:读曾国藩心得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曾国藩生逢封建石灰末世,在他少年时代经历了一个寒窗苦读,闭门不问世事人情的阶段。当时的他对于读书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到了后来,他才苦志学业,勤奋读书,并激发自己努力读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煊赫而又颇具争论的人物。不过,凡是读过他的诗文,研究过他资料的人,都会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曾国藩一生都能坚持读书治学,并乐此不倦。

曾国藩成就人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品格自励、誓做完人的雄心壮志。他青年时便给自己定下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他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锐意进取自己终有一天,会像云中展翅翱翔的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引起九州的震动;如深山中的巨木一样,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立志是一个人成事之根本。任何欲成就大事业的人,就必须要先立志。从某种角度是说立志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按照自己的志向去踏实苦干,勤恳地践履自己的志向。而只有自己树立了远大志向并为之笃行践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不流于俗的人,或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曾国藩做到了,因而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如此,他奉行一生、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他都做到了。立言,他的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四处传阅着;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正因为如此,他的头上除了“一品侯”的头衔外,还有“湘军创始人和领袖”、“太平天国的克星”、“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史之父”等各种称谓。

读完了《曾国藩》以后,我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科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先速读,再细读,正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之一。但他早在清朝时期就运用了。

二是他的读书理念讲究“三有(有志、有识、有恒)”,这是读书做学问之人应该坚持的。如果没有志向,则读书必定没有选择,没有目标,乱读一气,定无收获可言。如果不能认识到学问没有止境的道理,就容易形成止步不前、自得自满的境地。如果没有恒心,则不能长期坚持,不能把学习作为事业来做。

三是他注重德育。有“六则”、“八德”、“四课”之说。这其实与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德育为首”的教育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是他注重全面发展,应时择业。注重在德、智、体等方面共同发展,先要具备“做土民之想”。选择的职业要以与时代相适应为标准。同时,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强调扶植子女的特长,顺其自然发展,不可拔苗助长。

读完《曾国藩》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不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有生之年好好和人相处,做到宽容忍让。有生之年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生之年好好珍惜得到的机会,不至于抱憾终身。有生之年好好工作,充实的生活最快乐。书籍是良师益友,是精神食粮。今后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会昌县第三小学

2015年8月10日

许传通

篇2:读曾国藩心得

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份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对读《曾国藩成功真经》一书浅谈一下体会:

曾国藩劝诸弟学习的篇章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敬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之所能从湖南一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一代名臣大儒,功业,道德、文章令后世钦仰不已,他所靠的就是他一生恪守读书学习观。

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谋求必要的生存和发展。他把读书的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读书讲“德业”,但对于“德业”,曾国藩把“德”放在“业”的前面。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读书必须体贴到人身上去”,也就是说用读书来匡正自己,把读书这一行为当成涵养自身道德的一个过程,在勤奋刻苦读书中修炼中通晓道德、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完美。和我们所说的“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温暖人生”同一个道理。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其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他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他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篇3:读曾国藩心得

细观他的成功之路, 我发现他具有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班主任”的能力。若曾国藩从事教育的话, 以他的管理才能, 他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我个人认为他的很多成功经验,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德育为首”, 选择班干部以德为首

识才、用才是他成事的第一秘诀。历史上有识才、用才本事的人物不少。如刘邦著名的“三不如”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曾国藩成功的重要一条也是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以德为主, 次看学识, 再看才具。他识别后, 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这就如同于我们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时要注意的问题。

选好一个班干部, 组成一个好的班集体, 就可以带好一个班级, 是班主任的好助手, 是一个好的副班主任。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很多压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管理班级时不是也有一套选择班干部、培训班干部、使用好班干部的方法么?

曾国藩有两句名言“扬善与公庭, 规过于私室”。这也给我们班主任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对学生和班干部的好事要大肆宣传表扬, 起到以积极的影响;对于班干部所犯的错误, 要在私下里批评教育, 这样既树立了班干部的良好形象, 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有利于班干部进一步在班级中开展工作, 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因时而变。

二、曾国藩“适时教育”, 抓住机会, 完善自己, 教育学生

他抓住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改变曾国藩命运的机遇就是在太平军冲出广西, 向江南进军时, 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为团练大臣。这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后来死的死, 走的走, 几乎都没有成什么大事, 唯一一个成就大业的就是曾国藩, 他抓住了这一机遇, 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这一理念很是适合我们班主任针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的教育方法。

“适时教育”就是抓住合适的机会, 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法, 教给学生适当内容的知识, 或培养适当的技能。让学生在这特定的氛围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完善自己, 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

三、曾国藩“因材施教”, 不能总用一种眼光来关注学生

他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 依时而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孔、孟儒家, 而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曾国藩他精通儒、法、道三家学说, 并适时而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这一成功之道, 说明我们班主任不能老用一种眼光来看学生、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一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时代在发展,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你若再仍用老一套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和管理学生, 那一定会“老眼昏花”的, 跟不上社会的快节奏。

那么我们班主任就应顺应社会的进步, 积极地学习和改变, 做到“因人而教, 因时而变”, 才能“变则通, 通则达, 达则成”,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4:读《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书的心得

关键词:曾国藩;心得;张宏杰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是著名作家、学者张宏杰的新书,这本书于今2015年1月份在北京出版,出版后立刻受到大量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主要对曾国藩在京做官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算了算账,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了当时曾国藩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全貌,包括吃饭、住房、坐车、交友、工作状况等。同时,书中还描述了当时京官生活的普遍状况、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等内容。透过曾国藩,广大读者能间接地了解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如清代督抚衙门是如何运转的,清代官场高层的潜规则又是如何具体运作的等。整本书中,张宏杰叙述的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给人一种真实、接地气的感觉,不像之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或是想象中那种非常奢华的高官生活。笔者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接下来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 本书的写作风格——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首先,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现在是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著名的作家、历史学者,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等多部作品。

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是在专业的史学资料基础上写的,是严肃的史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同时,本书又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的文笔非常好,他的文字老到、轻松、好玩、趣味盎然,语言精妙流畅,叙事准确生动,给人一种亲切和舒服的感觉,让人有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这一点无疑还会吸引大量的史学专业人士以外的普通读者,因为没有人不喜欢看文笔好的书。另外,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小见大、角度新颖。作者以一个清代高官——曾国藩的经济收支为主题进行研究,角度很新,而且通过个例来揭示清代社会的生活规律,又体现了作者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的写作风格。作家莫言曾这样评价作者:“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2 本书的写作内容——从个人到清朝社会

张宏杰说:“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本书不仅描写了曾国藩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跻身成为京城的官员,曾国藩的家族如何从庶民家庭跃升到绅士阶层,还叙述了曾国藩如何为入京当官筹措资本以及如何适应和面对官场生活,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转换自如。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节中的曾国藩,一个会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纠结、挣扎和矛盾的人,一个可爱、可敬的人。

更重要的是,本书除了对曾国藩京官时期的收支状况进行了研究外,还分析了清代京官群体的一些典型代表,如那桐、刘光第、李慈铭、李鸿章等人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晚清时期官员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通过本书,我们还了解了清代低薪制下的高官如何维持花费巨大的京官生活,什么是“炭敬”,曾国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库”等。这些都让我们对清代的财政制度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也就是作者细节描写背后所要揭示的东西。可以说,本书不仅描述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状况,也是描写晚清政治社会史很好的素材。

3 理学修养与“保持清节”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笔者非常喜欢张宏杰节选出来写在第二章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说,薄俸制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传统社会一直没能建立起约束各级权力的有效机制,使薄俸制的荒悖,正如同‘渴马守水,恶犬护肉,因此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培养了独特的‘清官文化,导致明清两代官员两极化发展。在贪风遍地的背景下,清官们前仆后继,如同数盏明灯,高悬在昏黑一片之下,成了王朝的点缀。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这段话是对曾国藩在荒悖的低薪制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清节的赞扬,实际上更是对曾国藩身上所具备的理学修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的赞扬。张宏杰说,“曾国藩这本书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一本书”,笔者认为这也是张宏杰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愿望所在。

低薪制下,官员的合法俸禄不足,许多官员甚至不能维持生活的日常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官员只能依靠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最后很容易引发官场的大面积贪腐,而清代薪俸之低直接使这种贪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仍能克制住自己,保持清节,则应归功于曾国藩自身的理学修养。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的开始,也是他人生自我完善的开始。和良友的接触让曾国藩立志要“学作圣人”,他给自己定下戒烟、戒“色”和写日记每天自我反省的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立下了不以做官发财的誓言。理学修养就像是曾国藩的信仰,支撑着他在肮脏的官场中抵制住世俗利益的诱惑,超拔脱俗。

4 本书的序言和后记引发的思考

本书的第二篇序言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所写,葛教授关于“培养博士生的目的是什么”的文字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葛教授谈到,博士生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本单位,而应该放眼于为全社会、全人类着想。他提倡对博士生生源的关注还应该更广,要给更多的非专业或者无条件考取博士生的特殊人才以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儿童和青年,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葛教授对于人才的爱惜之心让人深受感动,他有着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的思想高度和境界,同时还关切农村孩子的成才和受教育问题,并付诸了行动。作为我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教授提出并积极呼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等。

此外,本书后记中,作者张宏杰谈到本书的写作动机就是兴趣。他说:“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笔者觉得这是又一点可以从张宏杰身上学习的东西。俗话说,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它会激励我们自觉地探索和研究,并从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篇5:读《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

勤于修身,德业并重,唯在日常功夫。古人崇尚“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无数读书人更是以《礼记·大学》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世之标,可见,提升自身修养,涵养良好品德是一个人首先要作答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三严三实”,明确提出“严以修身、做人要实”的要求,我想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望。如何达成这样的境界呢?我想唯有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狠下功夫,《家书》提

到“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品德的修养,境界的提升,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需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福生于微,业精于勤,耐得青灯寂寞。《劝学》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能力提升也是不断精进的磨砺,一个人成长壮大,更是一种厚重的积淀,求知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清苦的,不会像刷“抖音”看“视频”那般轻松自在。正所谓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在于积累,《家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每个人都向往自身修养和能力的提升,但提到需艰苦奋斗这一要求,则“面露难色”,我想,提升自我的过程,是必要耐得青灯寂寞的。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既要“知”,更要“行”,牢记“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海无涯,取一瓢饮,总以有恒为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明朝张岱也感慨“学海无边,书囊无底”。那么,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呢?不妨明确“博而专”的定位而“孜孜以求之”,实现这个目标,“有恒”是非常切实的要求。

篇6:读《曾国藩》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刘荣嵘

俗话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著名作家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描写了曾国藩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困厄与成功,得宠与失宠,把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展现得精彩淋漓。当然本人并不是为了当官才读这部小说,通过阅读,不仅能增进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还能获得不少有关做人与处世的经验和感悟。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豪门地主家庭,28岁考中了进士,之后,他踏上了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42岁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作为清朝的官员,他为当时的政府服务是为了服务国家和百姓,可以说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爱民者。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很深远,就连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都对他推崇备至。青年毛主席在1917年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还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有一个地方,给我印象很深刻。曾国藩在初建湘勇时那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无视其他官员,和别人不能合作的态度导致他的失败,在回乡反思这段时间受到陈广敷的点拨之后,读《道德经》读《庄子》,终于悟通了人情练达的学问。其实我们许多人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锋芒毕露,在自己的行为不能被周围

接受认可以后,开始反思自己,渐渐有所改变,变得圆润通达起来。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为了某种美好的结果,有时候姿态低一点,圆通一些,也未尝不可。

最近有新闻报道,本书作者唐浩明认为,曾国藩是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积极入世,在有限的生命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体现了《左传》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因此堪称大成功。

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可能都能达到曾国藩那样的‚大成功‛,但是研究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对于现代人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升人生境界,都有很多启迪。曾国藩对今天人们最大的启迪,就是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读书,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取得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静心’。当今社会,充满了诱惑。诱惑多了,心就容易乱、浮躁。医治浮躁一大药方便是‘静’。看好一个大好格局,要心无旁骛,神无外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走去。‛

对于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立志是非常重要的。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曾国藩是个有着远大抱负,经历无数残酷打击失败仍然执著追求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名就后自剪羽翼,推荐新人推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励志图强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话放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

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其文字功底深厚,而这本书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学术书,所以最精彩之处在于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使曾国藩这个颇具争议有影响深远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再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书中着重描写了曾文正在战事吃紧等一些危机事件和受封赏时,还不忘给家人书写家书,信中的‚读书乃寒士本色,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这些句子让人真的很是佩服其清廉、克己、齐家的风范!

篇7:读曾国藩有感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篇8:读曾国藩心得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上一篇:路作文600字下一篇:住宅储藏的空间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