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2024-04-18

读曾国藩血祭有感(精选9篇)

篇1: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开学的时候,宿舍一块去领了书,我们谈论着,这书也太厚了吧。我们总觉得学校发的书不好看,可能是因为要写读后感,要考试,把读书怡情,这种事强制性了,就提不起我们的兴趣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学校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啊。有个室友说“我对读书不感兴趣,但是我喜欢收藏书呀,看这书封面还不错诶。大学四年能挣一个小书库了,嘿嘿值了,钱没白交。”

宿舍几个人在一块插科打诨归插科打诨,属自然还是要认真读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首先就是,我以前总是以为,曾国藩就是那个历史课本里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腐败清政府的爪牙。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曾国藩死后,有人给他写的挽联,“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官为相位将一完人。”我觉得概括曾国番的一生是不为过的。

他是大清朝的救命恩人,他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是近代儒学宗师。晚清有句话叫做“左宗堂做事,李鸿章做官,曾国藩做人。”因此,此读后感,我就来谈谈曾国藩在做人方面的成功。

1.遇到挫折不消沉,善于反思和总结。

说曾国藩有做日课的习惯,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29岁一直延续到他老死,那个时候他几近失明,依旧捧着日记本在写。见到美女多看了几眼,在日课上检讨;参加饭局耽误了读书,检讨;在办湘军打了打败仗,那就更加需要检讨。靖港惨败之后,曾国藩在日记中检讨道:自己凭着狠劲办起了湘军,又打了几个胜仗,身上自傲蛮干,急功近利的毛病就出来了。这才有了靖港兵败

2.胸怀宽广,忍他人不能忍之事。

因为靖港惨败,曾国藩跳水自杀未遂,丧气衰颓,命弟弟曾国葆为自己订购棺材。这个时候,为人耿直的左宗棠来他船里探望他,非但没有安慰他,反而给了他好一顿冷嘲热讽。骂他“好哇!好你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曾涤生,你大丈夫不做,却效法愚夫村妇。你若真的死了,我要鞭尸扬灰,劝说伯父大人不准你入曾氏坟冢。”

这样一番怒骂,搁我们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曾国藩是心高气傲的朝廷二品大元啊。但是,至此以后,曾国藩更加敬重左宗棠,并且不再寻短见,把湘军越办越大。3.识人善用,善于培养人才。

靖港兵败之后,曾国藩想尽办法招揽人才。爱钱的给钱,爱官的给官,爱名的给名。总之湘军这支杂牌军中是武有江忠源,胡林翼,李续宾,彭玉璘。文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崇涛。人才济济。

除了识人用人,曾国藩还有一个拿手好戏,培养人才。对于手下干事的人才,曾国藩不光是重用,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据说李鸿章刚到他手下的时候,能干是能干,就是不拘小节,天马行空。曾国藩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就是身上的小毛病得改改。有一次到了吃早饭的时间,李鸿章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就为了这么点儿小事,曾国藩不干了。心想,不改掉放荡不羁的小毛病,将来怎么成大器?他一拍桌子说:“他不来,老夫今天绝食。”打这以后,李鸿章彻底改掉睡懒觉的毛病,做人办事也稳重多了。

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晚清各行各业的精英,在不得志的时候都亏了曾国藩的慧眼识珠。据后人统计,在曾国藩手下干过,后来当上总督巡抚以上职位的就有二十多个。4.善于揣摩人心,尤其是朝廷的心思。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说,曾国藩连连打败仗,于是给皇帝写奏表请罪,他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个为朝廷鞠躬集萃,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果然折子递上去以后,皇帝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下旨安慰。在那个战后纷飞,人人自危的时代,曾国藩一个汉人官大到一等一义侯,武英殿大学士,富贵到老,风光大葬。曾国藩不愧为成功学楷模,只得我们后人学习研究。

篇2: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看他的成长之路真是不容易啊!从他办团练说起,负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单说遭遇到的种种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看清朝时官场的腐化,想到当下的官员,这个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那么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饱私馕,而且还心术不正,还要做别人的拦路虎.....

本书叙事很客观,文中多处赞赏太平军的将领,象石达开。也表述了,太平军起义也是原自清政府的无能,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随着太平军的节节胜利,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杨秀清逼宫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杀死,而且连带家人及部下2万余人被斩,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内讧惨剧。真是心疼啊!!!

读此书,也看出曾国藩的爱才,事实也证明了:读书能增长人的智慧,有勇气的人,网络了有谋略的读书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就能成大业!

篇3: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细观他的成功之路, 我发现他具有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班主任”的能力。若曾国藩从事教育的话, 以他的管理才能, 他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我个人认为他的很多成功经验,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德育为首”, 选择班干部以德为首

识才、用才是他成事的第一秘诀。历史上有识才、用才本事的人物不少。如刘邦著名的“三不如” (汉高祖刘邦有段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 。曾国藩成功的重要一条也是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以德为主, 次看学识, 再看才具。他识别后, 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这就如同于我们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时要注意的问题。

选好一个班干部, 组成一个好的班集体, 就可以带好一个班级, 是班主任的好助手, 是一个好的副班主任。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很多压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管理班级时不是也有一套选择班干部、培训班干部、使用好班干部的方法么?

曾国藩有两句名言“扬善与公庭, 规过于私室”。这也给我们班主任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对学生和班干部的好事要大肆宣传表扬, 起到以积极的影响;对于班干部所犯的错误, 要在私下里批评教育, 这样既树立了班干部的良好形象, 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有利于班干部进一步在班级中开展工作, 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因时而变。

二、曾国藩“适时教育”, 抓住机会, 完善自己, 教育学生

他抓住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改变曾国藩命运的机遇就是在太平军冲出广西, 向江南进军时, 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为团练大臣。这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后来死的死, 走的走, 几乎都没有成什么大事, 唯一一个成就大业的就是曾国藩, 他抓住了这一机遇, 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这一理念很是适合我们班主任针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的教育方法。

“适时教育”就是抓住合适的机会, 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法, 教给学生适当内容的知识, 或培养适当的技能。让学生在这特定的氛围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完善自己, 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

三、曾国藩“因材施教”, 不能总用一种眼光来关注学生

他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 依时而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孔、孟儒家, 而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曾国藩他精通儒、法、道三家学说, 并适时而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这一成功之道, 说明我们班主任不能老用一种眼光来看学生、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一种方法运用于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时代在发展,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你若再仍用老一套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和管理学生, 那一定会“老眼昏花”的, 跟不上社会的快节奏。

那么我们班主任就应顺应社会的进步, 积极地学习和改变, 做到“因人而教, 因时而变”, 才能“变则通, 通则达, 达则成”,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4:再读曾国藩

虽有争议,他是一个令无数后人研读不止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不谈整体,只看局部,无论功过,惟己之用而已。正赶上大、中、小企业多在谈目前阶段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危和机、挑战中更凸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尤其对已很成功的大企业),再读曾公一生保持和明显体现的危机观,再感其战场之人、物论,也许是有益的。

以其家书为例,他不断重复告诫的无外乎:力除傲惰二弊,勿持骄矜之气,切忌悖谬之语,行事不可无恒,敬爱方能兴家,惟勤俭可以持久。反观众多成功企业、企业家的成长史或成功阶段的成长史,也差不多如此。

我们平时多数关注和讨论的似乎是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和团队能力,往往只有在已经比较成功的阶段(至少也是在解决温饱之后的阶段)才轮到谈企业文化乃至责任感,而且很多只能算漫谈,有些只能算身不由己,再有些雷声太大而不知其内心之所云。但在偶尔企图“深交古人”之时,思考我们目前为之工作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企业,她作为一个生命体性质的整体,每个阶段的态度决定了每个阶段的命运。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形,如果能保持危机意识、恭谨态度、勤勉行为和创业精神,又有什么能根本动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呢?

以简单的方式看,凡危机都是一种过去一个较长阶段的平衡被暂时打破的形态。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还会继续迎接消费旺盛、投资蓬勃、各大股指上扬、各种杠杆均颇高的新一轮的平衡,重新进入繁荣时期的以“商场如战场”(被很多人比喻的)为主要市场特征的阶段。即使如此,在商战上争取和保持长期领先,主要凭的是什么呢?战场上的胜出(以曾公论,以长期的论)多胜于背后的粮草和人才。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确是曾公践行之一大特色,如:所到之处,无不遍访当地的名流学士,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分子。而且,不是表面的尊重,而是做知识的仆人。我们很明确地相信,凡是内部拥有招聘和培养一流学习力团队行动、外部保持崇尚和使用专家顾问机制的企业,今后都了不得。数年前华为对此的重视和付出程度,与今天华为的成绩和规模对比,就是一个例子。

重财政管理、粮草协调是曾公的另一特色,如:以现今的关键字密度指标看,思虑与操持的频率亦然。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知识抑或信息就是粮草。今天刚参加完在合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研讨会,主题是知识与传播;随即赶到沈阳,准备参加明天召开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青年创新论坛·2008”,主题也是知识。这是一个知识与创新的信息时代,也很想借此文留念与分享。

篇5:读曾国藩有感

湖南湘乡,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乡)更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好地方。绿水环绕着秀丽的青山,青山的怀抱里郁郁葱葱。

高湄山麓山势雄伟,林木茂盛,涓水河从山脚下流过,河水滋润了万亩良田,养育了勤劳而又善良的湘乡人。他们祖祖辈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大地,大地则馈赠给他们丰富的物产。淳厚、朴实的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曾孟学以自己是曾参的后代而感到无比骄傲。在孔老夫子的弟子中,曾参被称为一贤,虽然曾参在世时并未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但是他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倚仗的资本。

曾孟学时刻告诫自己:“曾孟学,你必须牢记:你是贤人的后代!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不能荒废了子孙后代的学业。只要一天能吃饱肚子,就要让孩子们读一天书,他们若能及第,便是我曾氏的光荣。”于是,湘乡的曾氏很重视后代的教育,男孩子们一过七岁便入私塾学习,女娃们则学习针绣。曾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曾麟书对自己说:“不要气馁!不能退缩!你是贤人曾子的后代,前人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你就做不到吗?”爷爷、父亲经常教导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自己心里也想:“‘黄金屋’与‘颜如玉’一定很诱人,不然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之奋斗终生?”曾麟书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哦!古人咏叹的是男女之间的愉悦之情。我还记得有一首古诗,写的也是男女之情,诗句好像是这么写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诗中描写的爱情真是太美了,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一位好女子,我也一定会倾心于她,好好地把握人生、享受人生。”自古以来,天下的男儿都渴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曾麟书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功名要靠自己去追求,娶妻还需父母来成全。知子莫如母,母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接着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一生追求的应该是功名利禄,娶妻后千万不要被儿女柔情所牵累。

儿子都会以学业为重的,这一点请母亲放心好了!儿子自知父母的辛劳,只有读好书才能光耀门楣,为曾家争气。儿子一定会接受父亲当年的教训,少走,甚至是不走弯路。”心急如焚,可是天色已晚,无处去寻马车。就在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时,“如果以后我们生了同龄的孩子,同性就结金兰,异性则成夫妻。”曾玉屏哈哈大笑,他搂着好友的肩膀,似乎十分认真地说:“一言为定!”“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光阴荏苒,转瞬间许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品味得出。尤其是曾玉屏,他走过一段弯路,如今回头来看看,不禁感慨万分。当他再次见到江良济时,他发现对方已两鬓染霜。从江良济有些惊愕的眼神中,曾玉屏猛然意识到自己一定也变化不小。

江良济拉住曾玉屏的双手,显得十分激动。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江良济很注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她知书达理、善良温和,同时又勤劳俭朴,算得上好女子。曾玉屏回到家中时,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不用问,他对自己此行的收获十分满意。一想到自己即将做公爹了,他就乐得合不拢嘴。他关心的不是是否勤劳吗、孝敬老人吗,而是她漂亮吗?温柔吗?在曾麟书的心里,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最有魅力。因为,轻易得到的不值得去珍惜,而找来找去那“宛在水中央”的女子才是真爱。

年轻人爱做梦,一肚子“诗”与“经”的年轻男子更爱做梦。他畅想着未来,想象自己心爱的姑娘该是什么样子:美丽又大方,温柔而善良;肤似凝脂,腮如桃花;婀娜多姿,态若仙子。曾麟书向上苍祈祷:“老天爷呀!请赐给我一位美妙、可人的女子吧!我将一生

1钟爱于她。让我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共度人生!”:“毓济,到我屋里来一下,有一件事情要和你说。” 曾麟书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父亲的房间,聆听父母的教诲。由于太激动,他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满面通红。

曾玉屏瞅着儿子,他觉得十分可笑,堂堂七尺男儿在乡试考场上尚未如此紧张,但面临人生大事却显得如此拘谨。他伸了个懒腰,又打了个哈欠,想调节一下严肃的气氛,果然,曾麟书脸上的肌肉放松了一些。曾玉屏这才开口道:“毓济,你知道前几天我干什么去了吗?我去了一趟天坪村,见到了老朋友江良济,而且还办成了一件大事。儿子,你想不想知道详情?”曾玉屏居然在儿子面前还卖关子,逗得麟书的母亲直乐,她心想:“这个人有时也真风趣,只是平日里为生活所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少了许多情趣。”于是,她催促着丈夫:“快说吧!我们母子俩都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不是听书、看大戏,你别卖关子了!”曾麟书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尽量不让父母看出自己的失态。他红着脸低头说:“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儿子从命便是。”说罢,偷偷地瞄了一眼父亲。曾麟书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用心良苦,他认真地回答父亲的问题:“请父母放心吧!儿子以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成家以后,儿子不仅要继续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而且还要教育妻子共同孝敬父母、抚育子女,使曾家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曾玉屏笑逐颜开,他里里外外地跑着,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去问厨子喜宴准备好了没有,直忙得他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当乡邻们给他贺喜时,他总是拱手笑迎客人:“里面请!谢谢光临寒舍!等会儿多喝几杯喜酒!”人们打趣地说:“曾三哥,我们喝谁的喜酒呀?” “当然是你大侄子的了!还能有谁的呀?” “曾大伯,明年的今天,能不能喝上你宝贝孙儿的满月酒?你催促儿子抓紧时间,早生贵子呀!” “喂!曾老弟,你亲自为儿子做的媒,一定见到江家女儿了,你的儿媳妇俊俏吗?能不能比得上她婆婆当年那么美丽?” 不管客人开什么玩笑,曾玉屏一律是笑脸相陪。这是湘乡的风俗习惯,别人家办喜事时,他也这么凑过热闹。淳朴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尽管乡邻们的语言有些放肆,但是,这是对主人最诚挚的祝福。

大嫂解开衣襟,露出了白生生的双乳。她把孩子往怀里一塞,大声地描绘着:“老天爷太偏爱江家了,人家四个女儿个个赛天仙,老大美,老二俊,老

三、老四俏,那光彩照人的劲儿真让人想多看几眼。”:“大嫂,让我来形容吧!天上的星星千万颗,江家女儿就是那最明亮的一颗。特别是新娘子,只要她一出现在哪里,其他的小星星都会黯然失色。她的眼睛像黑瓜子,脸蛋儿像红瓜瓤。她的发辫长又长,就像那瓜蔓蔓拖到了地上。”:“一拜天地!”一对新人恭恭敬敬拜了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虽不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也算得上面容娇美。只见她如含苞待放的蓓蕾、初出水面的芙蓉,清清然、淡淡妆,天生一副女儿俏模样。虽然江氏没有浓妆艳抹的风情,也缺少流光溢彩的浪漫,但是她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韵味。这种书香门第之女特有的气质,很让曾麟书为之动心。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冷风的娇羞。一对新人只觉得时光在这里驻足,空气为之凝固!

那是初春的一个早上,春日的阳光格外明媚,院子里的大槐树早已抽出了新芽,南飞的燕子衔来泥土,准备筑巢孵雏。江氏和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做饭。她哼着小曲儿到河边去担水,清澈的河水映着少妇的风韵身姿。她担着水桶往回走。每当江氏要起身时,曾麟书都扯着她的衣襟不让动。江氏总是温柔地一笑,和风细雨地说:“别闹了!全家七八口人还等着吃饭呢!你也早一些起来读书吧,离乡试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再苦一苦,等考上了功名再享受吧!”江氏点了点头,她说:“自从嫁到你们曾家,我只回去过两次,并且每次都不在家里过夜,来去匆匆,我怎么能不想家呢?”曾麟书故作惊讶,他对妻子说:“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天天住在这儿你还想什么?”江氏平日里很少在丈夫面前撒娇,今天,她身子一扭嘴一撅,表示出不满来。曾麟书连忙哄劝道:“好老婆,刚才是开玩笑的,别生气了,好

吗?”说罢,他做了个怪模样,逗得江氏破涕为笑。中秋时节,稻花飘香,五谷丰登,人们在金色的土地上收获着希望。我娘家和曾家一样,都是半耕半读之家,老人们希望儿子们学业有成、光耀门楣。我是女子,父亲不让我读书,但我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他们不用像我这般辛劳,却比我过得好,所以,谁也不愿做女人。”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除了吃饭、睡觉外,曾麟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时而朗诵,时而默读,时而疾书,时而凝思,往往到了深夜也不进卧房。卧房里的江氏苦苦等待着丈夫,可是,她等来的总是失望,多少担忧与不安只能憋在心里。潸然泪下。老人佝偻着背,曾竟希已年近古稀,他看到曾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兴旺,心中十分安慰。三儿子曾玉屏很能吃苦耐劳,他不仅修建了曾氏祠堂,还买了几十亩山地。如今,山坡上梯田层层、树木茂盛,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孙子曾麟书是块读书的好料子,他熟读“四书五经”,性格温和、为人忠厚,很让老人放心。特别是孙媳妇江氏,更让老人满意。孙媳妇不愧为书香门第之女,她贤淑、温顺、勤劳、善良,全家上下无不夸赞她。

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自有明日事。”无奈的毓驷高叫一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曾玉屏猛然大吼一声:“臭小子,你竖起耳朵听清楚:曾家人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如果要是有什么不同,那便是勤劳、刻苦的人受到肯定,懒惰、浮华的人则要挨骂。即使是你大哥,如果他贪图享受、不思进步,我也会责骂他的。”:“我们曾家在荷塘二十四都也算得上殷实户,吃穿不愁,儿孙有书读,多少人羡慕不已。你们都知道,早年我放荡过一阵子,那时的曾家有今日兴旺吗?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这些年来,靠的便是勤勤恳恳地劳动、踏踏实实地生活,离开朴实与勤奋,日子休想过好!你们兄弟几人切莫忘记一句话:儿孙不可纵,纵子如养虎!”不过,在田间劳动,我并不觉得太辛苦。你看,大自然多美呀:绿草茵茵,河水清清,小鸟儿在枝头鸣叫,蝴蝶翩翩飞舞。再说了,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可以活络筋骨,使人保持旺盛的活力,劳动后获得丰收特别开心。我们曾家世世代代没有离开过土地,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当然要珍惜土地,洒下汗水把田种好。这是我们的本分!”:“我记得《诗经》中有一首《蒹葭》,其中有几句,好像是这么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麟书,对于这首诗,你是如何理解的?”:“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也许你竭尽全力去干了,但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你的目标就像那美妙的女子,永远‘在水一方’。” 曾玉屏感慨万分,他心中暗想:“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孩子那么天真、可爱,就像一泓清水没有被污染。古人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旦他们开始领略人生、融入社会,他们就要发生变化,变得虚伪、圆滑、狡诈、凶残,甚至是十恶不赦。但愿眼前这两个孩子永远纯洁无瑕,不要在污浊的社会中改变自己。”

曾麟书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突然间,他顿悟了。他深有感慨地说:“谢谢父亲的教导,您为儿子指点迷津,儿子没齿难忘!”曾玉屏欣慰地看着麟书,他以商量的口吻对麟书说:“你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参加过一次又一次的乡试,屡试不中,是不是该另辟蹊径了?”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除了努力奋斗以外,还要靠老天爷相助。若是老天爷偏爱你,你一切会很顺利;若是老天爷不肯帮忙,你怎么努力都不行。人生的机遇就像那‘在水一方’的女子,可遇不可求。”

“因为我有坚定的信念!男子汉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以考取功名为目标,以知识渊博为骄傲,以宽宏大度为准则,以勤俭节约为美德,以妻子儿女为心中之宝。这种男人才无愧于男子汉的称号。”

“诚、敬、静、谨、恒”是曾国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铸造精神,升华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我们两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如能遇到机会,就能抽身而退,这样才可以善始善终,这样应该能避免犯大的罪过了吧?至于担当大事,全凭“明强”二字。《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为处在高位就立刻去改变。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他的弟弟曾国荃脾气十分暴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跟别人大打出手。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满招损,谦受益。桀纣的无道,说自己能力强,可以拒绝一切忠言,能言善辩,可以粉饰一切过失,说自己的命运受之于天,说敬重不必实行,这些都是傲的表现。谨言慎行的道路,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军事失败还是达官贵人家的落魄,都是因为骄傲和懒惰其中一点所造成的,所以他认为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同时他还认为不论是聪明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完美无缺。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取之处。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都让幕僚出高招、献良策。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以自满对己,则止步不前;以自满待人,则贵己贱人,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自满者必自贵,自贵者必贱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就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打掉傲气,谦逊待人。谦逊就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觉,永远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自满自足的人总是只见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别人一无是处,于是自高自大,瞧不起任何人。而谦逊的人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虚心向他人学习,集众人之长,补己之短。谦逊作为一种美德,既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不但做人要谦虚谨慎,为官更要戒除傲气,虚怀若谷,采纳他人谏言。位高权重并不代表自己一定强过手下之人。只有虚心纳言,才能聚众人所长补己之所短,为国家出力。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骄傲是军事上最忌讳的。诸葛亮挥泪将骄傲自满的马谡斩首,只因为马谡自恃熟读兵法,满于厚重的兵家书卷,不听取他人的良言,最后失守街亭。要知道,作战兵法多变神奇,又怎能因饱读诗书而满?可谓人满则亏,物无止境!官宦之家,因为手中有权有势,而比别人多了些许优越感,所以做起事情来,常常不会顾及很多,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谈举止则会表现出张扬和蛮横,处处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印象,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傲气和惰气,衰败也会逐渐显现。于是,孔子就叫子路取水来试验一下,结果确实如此。这时候,孔子叹了一声,说道:“世界上哪有‘满’了不倒的呢?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里面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啊!”孔子则说:“不能自满啊!这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曾国藩就做到了

这一点,他处处自谦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无论治军还是公示都以谦字为先,从不与人争夺功名,贪图权势。相反,他还主动请求减权。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人战胜了逆境,那么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孟子说,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一个人身上时,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心志,磨炼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风斩浪,却在顺境中触礁搁浅。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能向吴王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最终,越王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打败吴国,使越国富强了起来。

篇6:读《曾国藩》有感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将自己每日的反省记录下来,取名日知录,自高中阶段度曾国藩后,自己也每天记录日知录,用于反省检讨自己。

曾国藩也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启发。他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虽然曾国藩也有被太平军逼得要跳水自尽的时候,可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他的刚烈和坚强,湘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他的坚强和坚持,“事无艰难,何来人杰”,他的老师的震耳发聩的话不仅支持者他在内忧外患,满清贵族猜忌和怀疑中克服重重困难,冲出重重绝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挫折,恶劣环境中该怎样去做,怎样生存下来。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综观曾国藩的为人之道遵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开始“静以修身”。他的做事之道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志”,“恒”,“识”,“度”“退”是对他的思想的诠释“志”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恒”,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识”,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变”,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篇7: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平做京官,在太平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近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高官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篇8:读曾国藩血祭有感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篇9:读曾国藩有感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近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杀人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平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平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平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平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平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政府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平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上一篇:引水工程开工会议纪要下一篇:职工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