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近人曾国藩有感

2022-06-30

第一篇:观近人曾国藩有感

观平语近人有感

观《平“语”近人》有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十九大闭幕之后,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

现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六集节目从总书记所引用的这句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拖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本集主要围绕“共产党员的修身”这一主题展开。第一,什么是修身;第二,为什么修身;第三,怎么做到修身。

第一什么是修身:总书记引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儿内自省也”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锤炼党性修养。与此同时,反面的警示和反省也非常重要,这都是严以修身的内在要求。

第二为什么修身:总书记引用“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的两张伙食费收据的故事来阐释党员干部严以律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愧于人民。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原则,甚至没有底线,我们还是要讲原则,还是要讲党性,还是要有底线。

第三怎么修身:总书记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为切入点,通过讲述领导示范、用人导向、制度保障来阐释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修身。如何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严以修身是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

“修身”之路,虽然路途艰辛,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会不断向梦想前进,就能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二篇:观《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克井小学 李鹏远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我们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对我们进行了精神上的洗礼,我收获颇多!

“国无德不兴”,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再糙的饭他都咽得下,再穷的人他都看得起,一直都没变”。在现场访谈中,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说。这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浓浓的乡土情让人感动。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怀。无论发表重要演讲还是在一些座谈会中,乃至与老百姓交流中,总书记总能娴熟使用经典用语,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不难看出,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融入血液中,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向总书记学习,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融入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总书记用典不仅是一套理论,一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的言论,更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和坚守。党员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做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持续发挥表率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开展好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读曾国藩有感

一直在看《曾国藩文集》,今天去第三极又读了一遍曾国藩传,写些感想。

无疑曾文正公是一位伟人,立言、立行、立身(?)三不朽他全部做到。他的家书之全,涵盖如何做人、如何理财、如何为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打仗等。似乎不会比现在留行的卡耐基、陈安之们差。

他的为人,很难用好或坏来形容。仅在个人修为方面,他无愧是楷模。慎独而心安、仁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主敬则身强。放到现在,大抵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吧。别人说曾氏十三门学问,传到世上的只有两门:挺经、冰鉴。他编写的《经史百家杂抄》,也被誉为国学入门之书。仅从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文正公至少是个用功学习的人,是常年累月,不分地点场合时间的学习。仅此,现在已是弥足珍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以前,而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环境,历史背景。儒家核心中的君子当齐家治国平天下,注定了儒生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蠢蠢之心。当然,也有通过死板的八股科举谋求福禄,光宗耀祖享受清福的人。曾是前者。

曾不是天才,没有任何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的本领。不过倒是用功学习,有则野史,说一小偷夜间潜进曾家行窃,在屋梁上等待全家入睡,偏巧碰到曾国藩在背书,后来此贼火了,跳下梁来大骂曾国藩,你怎么还没背出来,我背给你听!这是野史,只是说明曾少年之时如何努力。

总体来说曾的官运还是不错的,在京10年?官位从七品上升到二品。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穷书生来说,这是相当幸运的,是幸运吗?我不评论曾如何用功如何谦谦君子。不过曾的提升却是得益于当时权贵穆章阿?的鼎立提拔。儒家经典,老曾文集中可没有半点说如何巴结上司如何阿谀奉承,或许这里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曾是祢衡一类清流之徒,在曹操面前光着屁股只会讽刺,显然是不会被提升的。所以,曾不是清流之士。曾有云,凡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需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曾的仕途梦是非常强烈的,大丈夫当逆风飞扬,力挽狂澜。

曾国藩如何得到穆章阿?的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曾一直都是很努力,这点大家都是知道,不比周公,便是耻辱,他这么想,的确也这么做,还坚持了10多天自省录,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不正当的想法写下来,类似于清修了,后来由于太过苛刻导致生病不起,才罢休。无论如何,要不是曾国藩勤奋努力日日准备,纵有十个穆章阿?也是不会发现他的。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寻找机会,坚忍等待,何其困难。老曾自己也说,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是天命吗?

虽然曾平步青云,但是实际上是清水衙门。此时他的母亲离世,使曾丁忧回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太平暴动。历史真是有意思。当时毫不相干的几个事情,到后来却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可或缺的,是贵人的帮助。

当时太平军正处盛世,郭嵩涛力劝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挽回颓势。曾自然不应允,后来郭以大义,以小情,甚至动员曾的父亲,力劝曾出山团练,曾才出来。想当时曾可能不想淌这浑水,也是命中注定吧。郭嵩涛也是一人杰,当时除了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他引荐。足以见得,曾国藩的朋友圈子,也是人杰众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名言,在曾国藩身上,再次印证。

曾不是圣人,可以说,他范了很多错误。打仗时也屡有败仗,其中三次?差点自杀,最终还是成就大业。现代人似乎更加推崇林彪每战必胜,想来是人都希望完美吧。不过,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难怪孔子也说,过之不改,是为过也。

团练就是自己组织人马,但是朝廷不提供供给。想来当时带兵打仗有多难,幸好当时湖南的官员还是支持曾国藩这一介书生。不过曾刚出山就想扬名立万,攻打武昌,但却失败而归。当时大有清流之士加以耻笑。不过陋屋偏逢连夜雨,曾国藩刚把武昌之败过失搪塞过去,又迎来了靖巷之耻。就是因为当时自己在主力救援湘潭的情况下,曾国藩急于挽回武昌失利的颜面,带着剩余人马攻打靖巷,岂知中了埋伏。亏得彭玉麟?事先料定曾必败,派了人保护曾,要不曾真跳下河自尽身亡了。当曾带着残兵狼狈赶回省城,碰巧碰到正好高升的一位官员,此人免不了冷嘲热讽了一番。一个碌碌无为却高升,一个拼死拼活却落的在外兵败,在内被耻笑的下场。是可忍,熟不可忍呢?曾国藩都已经写好遗书,买好棺材,考虑是吊死还是溺死的时候,左宗棠出现了,亏得左宗棠连劝带激,苦口婆心,才让曾恢复一点做人的信心。幸好彭玉麟带领的水师意料之外的取得湘潭十连胜,方才挽回一点颜面。靖巷知耻完全是曾贪图小利,急功近利的下场。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教训使得他日后围攻金陵,积累了不少经验。

曾国藩能重新振作,已经是不容易了。坚挺二字,老曾是有权说的,我们后辈奉此原则,不可说说而已。怪不得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迟钝的,因为真正做事已经很难,说出来又怎能容易呢?

此后湘军越打越顺,也初具规模。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却能带兵打仗。书生可畏啊!当时曾国藩有曾剃头的“美誉”,就是,看见不顺眼的,就杀!乱世用重典。做法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实际上的确遏制了太平军的发展。此处就想起李世民杀弟弑兄,逼父退位,却有贞观之治。四子雍正也大有篡位之说(野史很多这样说)。至少可以说明,要是论积阴德,曾国藩刀下的冤鬼数不胜数,但曾氏一系却发展的挺好,可见,与其烧香拜佛求签算命,不如对人和谦,克己复礼,持家勤俭,戒骄戒燥戒惰,才是王道。

靖巷之后,又有九江之耻,曾中了石达开的圈套,两千人被两万人围在湖中央,大有痛打落水狗之状。曾国藩此时坐舰被烧,就在投江自尽的时候,彭玉麟赶来,救了一命。开个玩笑,曾国藩不知道会不会游泳,但是憋气一定是行家里手。九江之役也是曾贪图便宜急于进取的结果。这个惨痛的教训,也为日后合围金陵,做了不小贡献。可见当时曾国藩何等落魄,基本折了湘军主力不说,遭众清流之士耻笑,真是无颜以对世人。此时湖南官员调换,曾更是混不下去,就找个借口溜到了江西。

地方官员谁也不喜欢团练,谁愿意供给外家部队呢?也可见清朝气数已尽,人人只求自保。曾国藩在江西惨淡经营两年,毫无建树,最终和江西官员闹翻,此时正好父亲去世,找个借口丁忧回家了。此时的曾国藩,带兵处处败仗,内部其他官员又处处为难,惨淡经营,度日如年。窘境可想而知。

正丁忧期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内斗耗尽元气,石达开单飞更是雪上加霜。只能感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洪杨之辈,也就是流寇而已。困苦可以折磨人,财富金钱权位美色一样可以折磨人,非有大智大勇之人,方能成一世英雄。倒是出了李秀成、陈玉成等辈,可惜成王败寇,自古就是这样。乱世成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成就了李秀成、洪秀全、石达开。怪不得,乱世才能出英雄。

最终清廷委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给以实权。也成就了曾的“同治中兴”。曾国藩提携左宗棠楚军打浙江,李鸿章淮军打江苏,曾国荃湘军围金陵,自己坐镇安庆,稳扎稳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步步为营,以静制动。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也大有可以学习之处吧。怪不得毛泽东说曾国藩灭太平军相当漂亮,堪称完美。

刚上任的两江总督把衙门设在祁门,这又导致了曾国藩险些丧命。由于勘测有误,原来祁门的水路根本不能供给粮草,所以,祁门实际就是绝地,一旦外边**(不记得名字)失手,老曾就是瓮中之鳖。刚上任就得言出即行,虽幕僚苦劝,曾还是不改初衷。所以老曾委重兵给李元度。这苦了李元度,也毁了李元度。最不想发生的事情,总是发生了,害得老曾差点自杀以谢朝廷。

事后,老曾发难于李元度,将此次失败归结于李的防守失利,狠狠的弹劾了他一本。更惨的是,后来李元度终身不得翻身,李在曾处混不下去,就投靠王有邻,哪知曾依然怀恨在心,认为李元度背叛师门,不断为难李元度,让他终身没的官做。老曾打战擅长战略,却捉襟见肘于实战。不过他自然有一套方法推脱责任,即便自责也很有方式。这里也看出他的老道之处。至于惩罚李元度,确是老曾有别于礼贤下士其他人的作风。怪不得左宗棠骂他是个伪君子呢。无论如何,李元度最终还是和曾国藩和好如初,只能说,老曾人格魅力巨大了。万事万物为我所用,不恪守清规,万事需变即变,没有一成不变。

虽说几次失利都是众幕僚苦劝而老曾一意孤行,但是却不能简单的归咎于老曾自负不听他人言。当年袁绍徘徊在是回救乌巢,还是全力反扑曹营,最终落的兵败下场。至少老曾在统领群杰时候,多方听从,自己作主。这就是差距。世上哪有完人呢?但意志坚定,有时候“一意孤行”其实并非坏事吧。 最终曾国荃不负众望,拿下金陵。攻克金陵之后,湘军自然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天杀死10多万人,可能是虚报邀功,但是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吧。而且曾在朝廷明令不杀已经投降的李秀成的情况下,将李秀成活刮。并且告诉朝廷,金陵没什么财富。众人都知道,他湘军这次战役猛赚了一把,可死无对证,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沛公在入关之时于民约法三章丝毫不犯,老曾占领金陵之后却是大肆屠杀。所以说,军队永远都是凶器,大家不要指望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们是步道天使。

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让自家小弟发了一笔,自己却丝毫未拿。看来做大事情的人是不会敛财的,勤俭谦虚,可以敝人口实。

攻下金陵之后,众将劝说曾自立为王。是功臣?是霸王?是贼子?其实只是一念之间。老曾选择了功臣。此种选择我等小辈无法评论。不过可以肯定,曾国藩当时虽然兵权在握,却远非权臣。

消灭太平军之后曾国藩终日战战兢兢,如磊危卵。别人都说除去洪秀全,出来个曾剃头。此种险情,只有他老曾自己知道吧。老曾信奉月满盈亏,日中则仄。事情太过圆满则危险随即来到,唯有勤敬克己,戒奢戒惰方能长久,想现在福中之人,几人是这样想呢?此时曾国藩已经有离去之意,只是苦于朝廷屡次要他处理国家大事,才勉为其难,北上绞捻,处理天津教案。后来这些事情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被国人所骂,不久黯然离开人世。

天津教案使得曾国藩被骂是卖国贼,以前的圣相美誉荡然无存。可悲当时国力军事,虽气节冲天也需卑躬屈膝;可叹当时华夏儿女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抱守大国残梦不知所措;可恨无数清流之士只知指指点点谩骂却毫无对策。万事在局外议论总无益处,唯有恭自入局,方有成事之可冀。

曾是晚清一个传奇人物,力挽狂澜,挽回颓势。门下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彭玉麟、刘蓉、李元度等兼人杰,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他开始,有人也曾说,倘若曾文正公再活几十年,大清王朝可能也不至于覆灭。历史已成往事,只能感叹,追古溯今,我辈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免于这样的奴役。大清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国挑战,在慌乱中悲惨收场。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但面对西方列强,依然不堪一击。老曾算是博古之人,但处理西人之事,依然捉襟见肘。试问当时国人,又有谁能驾驭呢?星移斗转,现在我们国泰民安,但每想起曾经的沧桑,不禁芒刺在背。是杞人忧天?个人感觉现代人已不通古,至于了解西方,也未必。或许是我见识太少了吧。

曾是晚清卫道士?还是国家民族救星?是侩子手?还是救民于水火的谦谦君子?是卖国贼?还是爱国人士?是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君子?还是表里不一心狠手辣的伪人?......

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强不息。

矛 盾 中 前 进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靳绍华

9月1日自从上任以来,自己始终怀着一颗饱满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的更好,为教学一线服好务,让老师们满意。可是在实际中却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工作起来却是无从下手,自己也总是怀着一颗矛盾的心不时的来解决一些工作时的一些问题,昨天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于是我就找到这篇文章细细的读了一遍,为之精辟而叹。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时期的人民教师,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正处在用科学的发展观求实创新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教师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四篇:学习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其人其事

今天我们借这次学习的机会,来共同了解一下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中华2000多年来,最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是中国“士”的代表人物,我认为古代士大夫中,能与之并肩的只有诸葛亮、王守仁等少数几个人,是信合型人才。曾国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次学习我只讲一个大概,给大家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批评指正。

曾氏一族居于江西,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才迁居到湖南湘乡白杨坪。以务农为生,生活勉强糊口。曾竞希非常渴望后人成读书人,通过科举光宗耀祖。就把儿子曾玉屏,也就是曾国藩的祖父送到私塾读书,但曾玉屏很贪玩,学习一塌糊涂,年龄稍大一点,游手好闲,整天在外混吃混喝。这样一直到他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曾竞希去世,他还是不务正业,生活每况愈下,越来越穷。有一天傍晚,在镇上穷疯一天的曾玉屏骑马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妇女在教育孩子,指着他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像这个骑马人一样是一个败家子,永远被人瞧不起。这句话像一道霹雳惊醒了曾玉屏。他本来就是有骨气的人,被人讥笑后,扭头到镇上把马卖了。然后,领着媳妇儿子上山开荒种田,三年都没有回村里,在山上种田养鱼,家境日渐好转。十几年后,曾玉屏以自己刚正,勤奋,精明能干赢得了白杨坪的尊重,成了白杨坪乃至周围几里的中心人物。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制定了一套家规,又称“八大家诀”,分别是:早、扫、考、宝 、书、蔬、鱼、猪,要求家人早起,打扫卫生,与邻为善,读书明理,种菜,养鱼,喂猪,对祖宗祭祀要虔诚。同时,要求家人不准与六种人来往:算卦的、看风水的、道士、和尚、游手好闲的人来往。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山野村夫,有这样的见的也是很少的。祖父曾玉屏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在言谈和家信中,对祖父曾玉屏非常崇敬,多次说自己能力不如祖父星冈公。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多以曾玉屏为榜样。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天资较差,一共参加17次乡试,直到42岁时才考个秀才。在他44岁时,曾国藩已经是举人了。曾麟书看到自己远远不如儿子,就放弃了科举考试,安心在家当了教书先生。但曾麟书是一个非常明事理,非常有远见的人。对曾国藩的读书非常支持。曾国藩15岁以前一直随父亲读书,曾麟书对儿子曾国藩要求非常严格。曾国藩在9岁就学完了五经,15岁时文章、诗词已经很有功底了。为了让曾国藩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曾国藩16岁时,又送他到衡阳著名的汪觉庵处学八股文。在曾国藩24岁时,又送他到省府岳麓书院读书。这样的见识在落后的山区是非常罕见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在学界久负盛名。历代许多著名的大儒、学者都曾在此办班讲学,用现在来比,就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像我们熟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明朝顾宪成为岳麓书院提的门联。当时的主讲是嘉庆四年进士欧阳厚钧,因厌倦官场,辞官回乡教书,是当时清朝知名的名师,曾国藩在此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父亲曾麟书的远见卓识。1836年,曾国藩26岁,会试不第。在返回家乡的路上,在经过江苏睢宁时,盘缠用光了,就到同乡又是父亲曾麟书的同窗好友易作梅处借来白银一百两,这在当时是个很大数目,至少能摆一百桌像样的酒席,但是在路过金陵(现在的南京)时,在书肆,他看中一部《二十三史》,但价钱是一百两,他非常喜爱,就用借来的钱买下了《二十三史》,把随身带的衣服送到当铺,换来钱,雇了辆驴车把书拉回了家。曾麟书不但没有责怪儿子,反而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做的很对。这笔借款一直过了七八年才还上。

曾国藩5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层层严酷的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京12年中,曾国藩十年内七次被提拔。37岁已经是正二品了,这件事在大清一朝是唯一的。曾国藩提拔的这么快,一方面跟老师穆彰阿的扶持有关,但根本上是曾国藩是个人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上去的。曾国藩在京期间,拜当时大儒、大学问家唐鉴,著名理学家倭仁为师,发奋苦读先贤大家的书籍,重点学习了朱熹著作,诸子百家,二十三史,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等人的文集,也读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书。如:兵书、地理、水利、农田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大事做准备。当时,曾国藩在文人云集的北京城已有很大名气,每一篇文章、诗作面世后,便有很多人争相传抄,争相阅读。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爆发,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岳州,占汉阳,进武昌,锋芒势不可挡。朝廷连续派几路大军围剿都失败了。这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朝廷下旨,让所有在籍官员在家乡办团练。1852年1月21日,一共有45位在籍大臣受命为团练大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山协助湖南巡府张亮基办团练的。

曾国藩挑选军官主要以读书人为主,条件有五方面,一人品端正,二会治军,三不怕死,四不急名利,五能吃苦。士兵多选山村朴实的农民要求质朴,身体健康。无论将官还是士兵都必须忠义血性。曾国藩的湘军是受了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影响的,除亲兵外,他只选将官,由将官选营官,由营官选士兵,并且一营的士兵只准来自一个地方,士兵与士兵之间,士兵与营官之间多是亲戚、朋友、同学。实际上这样的部队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全军只听令于曾国藩一人。为便于管理,曾国藩又制定了一整套奖惩,教育,纪律,创作了《爱民歌》军歌。(这首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型)。同时,曾国藩非常善于抓思想工作,经常训导教育士兵,鼓舞士气。曾国藩一直提倡精兵,湘军士兵的工资是绿营兵(即国家正规军)工资的6倍。所以将士团结,杀敌奋勇。

曾国藩领导湘军一共和太平军打了11年。期间有三个经典,一是发布《讨粤匪檄》文,其中有一句“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且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在道义上打中了“太平天国”的七寸。孔子曾说过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篇檄文,让世人看到,曾国藩是为了拯救中华正统文化而战的,是一种文明与邪恶的斗争。现在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基本有了统一定论,太平天国就是一个邪教组织。具体到太平天国的腐朽,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一个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个是史式的太平天国》,一个是雷颐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罗尔纲大弟子陶短房的《这个太平天国不太平》。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写的非常详实。二是打安庆,这是曾国藩确定的战略,事实证明决策是正确的。三是围天京,一共围了二年多,一直把洪秀全困死在城中,彻底消灭了太平天国。我可以告诉大家,假若太平天国胜利了,中国将倒退至少2000年,全民族回到奴隶社会。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精力主要用在社会建设和发展民生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启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其中在五个方面建树丰硕,对后世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国军工业的现代化,筹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机械制造兵工厂,中国开始独立制造军火枪械。二是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现代化,主要是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械制造局。生产出中国第一艘兵轮,第一台机床,第一吨钢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奠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三是促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独立建制的海军,也是亚洲的第一支真正意义的海军。为中国以后海军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基础。四是促进了中国科技现代化,成立了同文馆,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地理、历史书籍,为中国睁眼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并选派120名优秀青少年到美国留学。培养了如詹天佑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家。曾国藩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先锋和建设先锋,具有较大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

1872年3月12日,积劳成疾的曾国藩因中风去世,终年62岁。曾国藩去世后,无论朝廷,弟子下属及政见不同的同僚,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政府赠其太傅,谥文正,并停朝三日。这在整个清朝也是唯一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是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家的“大师”。梁启超更是给予他无以复加的肯定。他说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那么,曾国藩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呢?我从一下四方面予以阐述。

一、 平民子弟靠自我奋斗,自强不息也能改变命运。 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一生,一生孜孜不倦,树 立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催人奋进的正能量。曾国藩家世平庸,先祖数百年务农,没有任何靠山,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的成就,完全是自我奋斗的结果,可以说曾国藩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辛勤干出来的,没有旁门左道,没有阴谋诡计。并且,曾国藩的身体一直不很好,30岁得了肺病,身体虚弱,几乎不治。35岁又得了牛皮癣,很痒,总要挠,且伴随一生,他很痛苦,觉得“几无生之乐”。50岁时又得了严重的高血压,多次眩晕。60岁时又患中风,语言受阻,行动迟缓。虽然,他一生受多种慢性病的干扰,但他一直有一个强烈信念支撑着,一生践行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 著书立作,泽被后世。

曾国藩一生著述丰厚,不论是公文写作,还是书信,都很耐读, 不仅普通老百姓爱读,就是许多社会名流也推崇备至。特别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曾国藩去世后,李翰章、李鸿章兄弟亲自校订编辑了《曾文正公家书》,收录了曾国藩自道光30 年至同治十年近500封家书,内容涉修身、处世、治学、为官、理财、待人、养生等八个方面的内容。集中显现了曾国藩近30年的人生命运,是后人学习和了解曾国藩最详尽,也最真实的资料。梁启超从曾国藩的文章中摘抄句子,编写了《曾文正公嘉言钞》,蔡锷根据用兵需要,编写了《曾胡用兵语录》。这些书一经推出,一时洛阳纸贵,历经100多年,一直畅销不衰。

在目前中国,研究曾国藩最透的是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首席编辑唐浩明,从1984年开始收集整理曾国藩的文章,并多次到台湾搜寻曾国藩的文字材料,下了十年苦功,收集当前发现的曾国藩的一切文章、诗词、书信、奏折,于1994年出版了12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2012年又重新进行修订完善。1995年又推出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本,从而在中国引发了曾国藩热。张宏杰、丽波、马东玉等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非常好,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

许多政治家也是很推崇曾国藩的,毛泽东说:“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当作榜样,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背诵领悟。一生坚持记日记,也是受曾国藩影响的。

三、 慎独清正,完善人格。

曾国藩是实践儒家“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的典范。终其一生都是与懒惰,弱软,自私,贪婪做斗争,一生都在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人君子,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在北京做官期间,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戒”“三字箴”座右铭和每日12课规定。“三戒”就是戒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三字箴”就是“清、慎、动”,清指名利两淡,不贪图名利。慎指勤勉自励,夜以继日。慎指慎言慎行,每日12课指主敬,就是衣冠整洁,待人诚恳;静坐,就是每日静坐四刻钟。早起即黎明即起,不睡懒觉;读书不二指一本书没看完,不看其它书。读史。每天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指不说诳话,无用的话;养气指培养自己的正气;保身指注意养生,劳逸有度,食不过饱;日知所无指读书有新的体会;勿忘其所指每日做诗文数篇,检验所学;做字指饭后写字半时以上;夜不出门指夜晚不做无益的事,尽量不出门。

曾国藩从30岁开始记日记,一直到去世,都没有间断,并且记的相当仔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凡自己不对的地方,他都会不断的自责,以此提醒改正。一次他到一个同僚家做客,看到那人的小老婆长的非常漂亮,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回到家以后,曾国藩感到自己的行为很丢人,想法很龌蹉。当日在日记中写到“真不是人,耻心丧尽”。从来没有人要求他,苛责他,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出自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给自己订的一系列清规戒律也都严格施行,并且坚持了一辈子,仅就这些,曾国藩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曾国藩真正达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标准。

曾国藩不但对自己要求严,而且特别能忍。把“小不忍则大事不成”贯彻到为人处事中。在长沙办团练时,被绿兵撵出长沙,湖口失败,被太平军追的无处躲,一路逃跑,被同僚拒之城外,差一点被太平军包了饺子。这些被同僚排挤、压制、打击,曾国藩都忍了下来,过后也没有向朝廷告状,也没有秋后算账。这些羞辱也只有韩信可以比。因为在他的心中有更大的追求,更远的目标。

曾国藩超出常人的毅力,坚韧的个性,忍辱负重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战斗中,曾经有两次被打的落花流水,走投无路。被逼的两次自杀。屡战屡败,百折不挠,九死一生。在他60岁时,人生事业达到了顶峰,因为处理天津教案替朝廷背黑锅,被社会骂为汉奸,卖国贼,沦落到千夫所指的地步。但曾国藩硬是靠着“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承受了一切,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四、 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曾国藩自出仕以后,无论干什么职位,工作业绩都是优秀的,十年七次升值是靠业绩换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后,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曾国藩挺身而出,八年出生入死,剿灭了太平天国,开创了“同治中兴”。攻破天津后,湘军一家独大,朝廷非常害怕湘军造反,这时连续有拨人劝曾国藩要抓住湘军的士气、清廷的崩溃,和6岁的同治帝刚刚即位,朝廷政局不稳,推翻满清统治,问鼎九五。李秀成被俘后,连续几天没交待一句有用的话,后来曾国藩与他独自谈了几次话,李秀成才写下二万多字的《李秀成自供状》。 据说,李秀成当时对曾国藩说:“我原来没有投到明主,现在我终于认识了您,希望能投到你的帐下,我收拢了30万太平军,给你当先锋,推翻满人统治,你当皇帝”。从实力上来讲,曾国藩完全具有实力推翻清廷,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主动裁减湘军95, 维护了清廷的统治地位。曾国藩为官几十年,为大清朝是忠心耿耿,赤胆忠心,真的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曾国藩的忠,不是愚忠,他与岳飞、文天祥、屈原等人的忠不同,他首先是忠于中国正统儒家思想,按儒家的要求去做事,其次才是忠于朝廷。

曾国藩廉洁奉公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京居官13年,因为工资低,没有补助,一直是借钱过日子,租房居住多年,生活清贫。不是他没有机会腐败,而是他不愿意那样做。在京他曾先后担任过6个部的副职,完全有条件贪污受贿,但他没有那样做,甘于清苦。真正达到了儒家提出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已”的要求。即使后来担任内阁大学士,官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这样的一品高官时也还是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纯正家风。他的三个女儿出嫁,陪嫁银一律都是200两。直到他的第三个女儿出嫁时,曾国荃亲自打开陪嫁箱,看到陪嫁真是200两,认为哥哥曾国藩做的太苛刻了。曾国藩一生对吃穿是很不讲究的。一般吃饭只是一个菜,人称“一品宰相”。家中男人干体力活,妇女纺织做饭,在两江总督时,家中还备有7架纺车,每到夜晚,曾国藩的老婆诰命一品欧阳氏就会带领儿媳、女儿一起纺棉花,自己纺线织布。他还经常教育子女,饱读诗书,做一个明白事理的君子。同治11年(1872年3月12日),也就是曾国藩去世的当天,还对儿子曾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并写下遗嘱四案提醒后人为德为学为人。所以,曾国藩的后代从政的很少,从军的几乎没有,多是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工商界的骄子。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少190年间,后代大都出国留学,共出有名望的后人240多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在这古今中外也是罕见的。曾国藩死后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钱,最大的财富是一栋藏书楼,以至于曾国藩的二儿子生病也无钱抓药,是左宗棠等人接济才渡过了难关。

当然,曾国藩在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带兵打仗,文章写作,助人济国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今日学习到此,谢谢大家。

2014年1月10日

第五篇:《曾国藩家训》有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

感悟曾国藩的工作学习之道

最近单位人员一直在传看《曾国藩家训》一书,读到深处我不禁被曾国藩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所打动,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为官,他清正廉明,兴洋务,重机械,创建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厂——江南制造局;为帅,他招团练,组湘军,东征西讨,平复内乱,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又得以延命数十年。我们不仅要问,成就了这样丰功伟业的曾国藩,平时是怎样工作学习的,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会对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一、要“恒”,就是要有一颗恒心

年轻时期的曾国藩也曾有过很多麻烦,也曾令其特别苦恼,比如其中特别困扰他的一件事——戒烟。“还在书院读书的曾国藩,由于周围朋友的影响,养成了抽烟叶的习惯,一时间烟瘾大的惊人,他也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经过几次的努力,还是无法摆脱烟瘾的折磨最后功亏一篑,曾国藩也十分懊恼,在一次因为吸烟被疼爱他的书院校长痛骂之后,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痛定思痛,一定要摆脱烟瘾,他每天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搞得很充实,不与其他烟友来往太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终于战胜了烟瘾。”曾国藩在家训

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这句话也是对上面故事的有力诠释。作为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清理居民门前菜地,拆除小区内的乱搭乱建等等,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一些居民的阻力,如果我们知难而退,不敢向前,那么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将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遇到阻力就退缩不前,要想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社区,就必须要像曾国藩“戒烟”一样,保持一颗恒心,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那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难住我们。

二、要“学”,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曾国藩不但养成了三十多年坚持记日记习惯,而且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之所以被誉为继宋代朱熹之后第一个儒家大师,晚清文坛的文学领袖,都与他爱读书,爱学习有关。其实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他是个“笨小孩”。“公元1826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十五岁的曾国藩在认真的背诵着一篇不太难的文章,然而就是这篇不难的文章,让年少的他一直背诵到了第二天的凌晨,但还是磕磕巴巴。不过让人更可笑的是,在他家的房梁上,一直趴着一个贼,本以为这个孩子背的课文并不难,等他背熟之后好行偷盗之事,但就是这个大智如愚的曾国藩,让这个贼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又一觉,眼看就要天亮了,这个贼一拍大腿,不偷了!但还是气不过啊,毕竟没有得手嘛,于是便从房梁上跳下来,对着

还在磕磕巴巴背课文的曾国藩一顿大骂:“就你这样的笨蛋还读什么书啊?这么简单的课文一宿都背不下来,还活着个什么劲儿啊你。”说完,在曾国藩面前流利的将那篇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个小故事虽然有点好笑,但说明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并不是他聪明,而正是他的努力和不断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单位是不是也要像曾国藩一样,经常组织学习,不断为员工充电呢?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到了群众来找你办事之后,才知道这个不懂那个不明白的,不但自己很尴尬,而且百姓也不满意。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能准确的为居民答疑解惑,服务居民。

三、要“勤“,就是要雷厉风行,不懒不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五勤“,分别是手勤、脚勤、口勤、脑勤、事勤。”曾国藩在家训中也一再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一定要做到“不懒不惰”,虽然他已经位极人臣,家族势力在湖南当地也十分显赫,家里佣人丫鬟一大堆,但他还是要求曾家所有的男女老幼每天必须清扫自己房间,然后为所有人都划分了自己的清扫区,必须按时清扫,自己也以身作则,虽然公务繁忙,但每天早起还是坚持清扫自己的卧室,扫扫地,叠叠被等等,曾家人也都按照他的办法去实施,不但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而且还保持了身心的健康。作为基层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特别作为居民管理者,小区的环境好坏,居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居

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好的环境要靠平时的营造,小区的和谐稳定,文明氛围,要靠日常的宣传教育引导,还要未雨绸缪,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比如乱扔垃圾和私搭乱建等。必须及时找到住户,将问题解决,以免问题矛盾扩大化。曾国藩在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断无易处之境地,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既然没有空闲的光阴,那我们更要“戒懒戒惰”,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履行好为居民服务的职责。

四、要“柔”,就是处理事情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精神 这是一种经验,也是内心是否强大的一种体现。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乐意处理的,也有些事是我们不愿去处理的,比如说民事纠纷中有的人胡搅蛮缠等等,但无论是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曾国藩告诉我们都要“多化解,少拒绝。”就是要用智慧去化解,而不是直接回绝他人。直接回绝不但会激化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辖区的稳定团结。有一个例子,虽然不是发生在曾国藩的身上,但却是这个观点的一个有力佐证。“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名字天下皆知,而其中的嵇康更是世间少有,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非凡,身为司马氏集团得力干将的钟会,特别欣赏嵇康的文采,钟会自己完成了一部作品,想请嵇康给写个“序”,但几次登门都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天,钟会带领他手下的很多文人一起来到嵇康的住所,直到钟会一帮人走到跟前,正在打铁的嵇康仍然视而不见,钟会感到非常羞愧,正要转身离开,

此时的嵇康突然说了一声:“你何必自讨苦吃呢,我是不会帮你的。”这一下让钟会在众人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是仇恨还在,终于钟会抓到一次机会,将嵇康斩首示众,虽然当时三千太学生跪地请愿,但钟会仍然没有手下留情,杀死了大学士嵇康。”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钟会的内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啊,让钟会不顾太学生的请愿,毅然杀之而后快呢?就是因为嵇康在处理这件事上执拗的态度,如果他能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这个例子虽然严重一些,但也很说明问题,碰到事情不能硬碰硬,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将外力化解为最小,然后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个工作责任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曾国藩家训》这本书的阅读,使员工学会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用他教给我们的智慧去工作学习,为辖区的居民牟取更高的福利,是我们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特别是今年,社区提出了“建成美丽的家园”的工作目标,将民生工程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基层单位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一个和谐美满的生活环境,一步步的将民生工程改善为民心工程。只有这样,社区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居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近人曾国藩有感】相关文章:

观平语近人活动总结08-11

读《曾国藩全集》有感04-09

读曾国藩血祭有感04-18

读曾国藩传有感04-27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800字05-03

观有感范文05-15

观江姐有感04-27

观画展有感04-30

观暖春有感05-03

观落花有感04-08

上一篇:国家电网技能鉴定下一篇:国际服务贸易浅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