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2024-05-03

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精选13篇)

篇1: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为加强我校部分“特殊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关爱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学生”关注、关爱制度。

一、指导思想:

建立我校“特殊学生”的关爱工作机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达到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目标。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一般指:

(1)有智力、肢体、听视力、心理障碍的学生;

(2)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

(3)监护人中有精神病史的学生;

(4)留守儿童;

(5)孤儿;

(6)实施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在校学生;

(7)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8)监护人中有服刑、劳教或者刑释解教人员的子女;

(9)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食物过敏等)的学生;

(10)其他特殊学生等。

四、工作要求:

1、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级摸底排查,了解班内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帮扶,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起来。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7、校长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村委会、监护人、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大网络。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要对本学期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每学年结束后,各班主任上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便于下学年进行跟踪教育。

五、完善保障机制:

1、特殊群体摸底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学前两周内认真摸清班级内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学困生、心理困境生等特殊学生的人数。

2、思想优先交流制度。强化思想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依据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特点,预先做好交流预案,优先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3、学习优先辅导制度。在特殊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将辅导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辅导计划,为他们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辅导措施。

4、生活优先照顾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求教师加大对他们的日常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学校的人性化关怀,体会和谐校园的温暖。

5、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6、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进行表彰,并优先评优评先。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篇2: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及片区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2)学习困难学生;(3)单亲及孤儿学生;(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留守儿童;(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7)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8)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档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由教务处汇总。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每月通过学生座谈会及家访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记录下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案例。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篇3: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浅谈

一、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 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 人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离婚和单身妈妈逐渐增多, 因而产生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 这些破碎家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产生一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子女的日常起居交给老人, 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社会上、网络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观念, 使得他们“离经叛道”;独生子女的增加令孩子依赖性增强,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缺乏。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家庭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比学校教育更为直接、重要。有的家长溺爱孩子, 导致孩子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 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孩子, 至于教育, 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 与子女沟通不够, 却又期望过高, 导致孩子产生极端性格。

3、学校因素

很多小学都能关注到心理弱势群体, 但有的小学教育手段单一, 对学生思想教育只堵不疏, 不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有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对学生关心、引导不足, 心理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 工作严重滞后, 缺乏主动性。因此, 落后的教育手段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自身因素

有的孩子没有端正学习态度, 认为是老师和家长“要我学”;有的骄傲自大, 功利思想严重, 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 缺乏社会责任感, 以自我为中心, 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心灵空虚, 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 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 较少与他人交往, 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无所适从, 没能正确面对自身弱势, 总是怨天尤人。

二、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表现

1、自卑孤僻、胆小内向

这样的孩子往往过分注重自身的弱势, 自怨自艾。班上的小芳同学是外来务工子女, 初来乍到, 语言不通。有同学嘲笑她时, 她不敢和家长、老师说, 一个人憋在心里。久而久之, 性格孤僻, 甚至产生轻微的自闭症。

2、敏感脆弱、冲动叛逆

因为个性、成绩和家庭的差异, 这样的孩子更为注重他人的眼光, 心理出现极大的矛盾:既渴望融入集体, 又排斥与人交往。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小龙内心极其脆弱, 同学或老师无意的一句话就可以伤害到他的心灵。由于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足,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 孩子们有时表现出脆弱, 这是很自然的。他们通过倒苦水、发脾气甚至哭鼻子, 使脆弱及时溶解。脆弱者常常掩饰自己的脆弱, 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安全时, 他们才让脆弱得以暴露, 内心张力得以释放。如果教育者选择的教育方法, 迫使学生保持沉默, 那么这种脆弱堆得越高, 其情感崩塌的危险性就越大。

三、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不仅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 对学校、社会等也存在极大的隐患。犯罪心理学认为, 很多罪犯都是儿童时代心理不健全导致人格分裂, 最终做出犯罪事实。因此, 关注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意义重大, 势在必行。生本教育的起点就是生命关怀。对于误入歧途、迷茫彷徨的可怜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 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细心观察、多元分析

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观察, 多方了解。根据孩子的言行举止、思维习惯等了解他是否属于心理弱势群体, 见微知著。在掌握弱势群体名单后, 要多元分析, 多方调查, 而且必须保证对该生的尊重, 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要帮助小学生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彻底走出阴影, 必须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只有他们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他们才会积极地学习和参加各种有益的团体活动, 从而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做出不同行为, 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透过他们蛮不讲理、爱惹事生非的表象, 看到他们担心遭歧视、受欺负的顾虑和争强好胜、不甘服输的心理特点。

3、家校携手、对症下药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 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成长。学校应该教育家长应高度重视言传身教和家庭人文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防止“精神污染”, 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影视和娱乐, 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同时, 指导家长应掌握和遵循孩子心理、生理特征和成长规律,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 对孩子要做到“严而有度, 爱而不溺”, 及时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 经常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 解决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生命关怀下, 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积极创设条件, 不吝惜爱的阳光雨露, 让这些弱小的树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孙雅丽, 李文涛.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丁西泠.关注高校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2006年02期

篇4: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和谐校园

G649.2

由于缺少重视,近年来特殊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心理或行为上可能会出现极为消极的现象,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和谐建设。因而高校应当及时采取举措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特殊群体”的身心状态,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与表现

(一)家庭贫困生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其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而其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其消费水平相对更高,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学生其消费水平则普通更低,此时这种两极分化极有可能丢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压力更大,面对经济上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等消极心理,继而影响其日常的生活与行为,严重时可能出现愤世嫉俗的情绪。

(二)心理弱势生

由于环境陌生、压力大等原因,大学生很可能会在入学后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躁、紧张、抑郁等。他们可能一时间无法适应大学模式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无法与室友、同学友好相处。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落后生

高校内人才辈出,很多学生虽然在高中阶段成绩较好,但是进入大学后成绩并不理想,这时他们就极易产生挫败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以及学习能力,经常出现挂科、补考等情况,面对这些,他们很有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的进一步展开。而且学生的这种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使高校的教育目标无法达成。

(四)就业弱势生

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致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较差,在实习或者工作时,工作的内容与报酬往往会与其预期产生较大的落差,使得学生受到打击,学生可能会因而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五)生理弱势生

部分学生群体还存在着生理上的缺陷,如残疾等。这些生理障碍可能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阻碍,除了要解决这些客观阻碍外,学生还需面对其他人的非议,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与情绪,就极有可能出现悲观、自卑、沮丧等情绪。这些不良心理与情绪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继而阻碍校园的建设。

二、改善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的有效方法

(一)对特殊群体予以必要的思政教育

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并认识周围关系。高校应当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必要的思政教育课程,安排专业教师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特殊群体”予以关注,观察他们的心理与情绪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并将社会上的典型案例以及热点问题引用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与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予以必要的引导,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辅导员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以身作则,同时要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当意识到“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高校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机制。高校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制定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高校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特殊群体”的自信心,使其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愿意配合学校建设工作的展开。高校应当组建具有高素质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特殊群体”的相关工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为特殊群体建立档案

高校应当为“特殊群体”建立档案,全面对学生的情况予以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切实关心“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一旦他们出现新的变化,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到档案中,保证档案资料的全面,为调研与管理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针对不同的特殊需求开展心理服务

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当全面分析各群体之间的特性,然后分类开展心理服务以及其它服务工作。这种管理与服务能够提高校园工作的实效性,为各项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例如对于就业弱势群体,高校应当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并为广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工作的机会;对于家庭贫困群体,高校可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或设置专项奖学金。

(五)创新学生综合考评模式

为了提高“特殊群体”的自信心与积极性,高校应当对综合考评的模式予以创新,考核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道德修养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在考核中,高校应当增加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奖励,使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关注,促进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在促进自身建设的同时需对学生的发展予以关注,以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存着不一样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应当对“特殊群体”予以关注,分析他们的特点与表现,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使“特殊群体”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张林.关注特殊群体,以人为本促和谐——大学生特殊群体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罗颖,赵宏格,王辉.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3]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6).

篇5: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制度

特殊学生主要是指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身体和心理异质学生等。

为了给特殊学生群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特制订如下制度:

1、逐个建立完善特殊学生档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2、定期走访学生家庭,了解特殊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注重做好的信息收集、情况反馈及协调服务工作,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特殊群体应助尽助。

3、与父母沟通、交流,指导家长作好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家长进行校访,由班主任接待学生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强化交流合作,在教育转化不良学生上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

篇6: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2011】334号文件,以及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落实“全纳教育”思想,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小组:

组长:黄冲

副组长:贾进秋 田应江 张金华 张云飞

成员:冉万金崔照生崔道举陈应江黄朝鲜温清亮各班班主任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

(2)学习困难学生;

(3)单亲及孤儿学生;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5)留守儿童;

(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档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由各教学部汇总上报学生发展中心。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每月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全纳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容雅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案例。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建设无障碍通道,餐厅特殊服务窗口,图书室、实验室特殊座位等,为需要的特殊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休息条件。

2.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3.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优先评优并进行表彰。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不当教育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篇7:东坝小学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深入开展,让社会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家庭(代理监护人)工作制度。校方和警方密切家、校、社关系,成立家长联谊会,建立家校社热线电话制度,并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村组及时与留守学生父母取得联系,明确学生的监护人,并告知其监护职责和义务,并且通告政府、学校和当事人。代理监护人要有责任感,对待孩子要耐心细致,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经常要与留守子女进行心灵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疑虑,发现留守子女养成不好的习惯或恶习要及时予以纠正,每月至少一次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每月至少让留守子女与在外的父母打一通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和平常表现。

二、学校(班主任、教师、同学)工作制度。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课程。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到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去,并加以考核。在学校,班主任、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要经常与留守学生,特

别是家庭贫困的留守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引导他们对自己错误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和纠正,每学期对留守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习差、行为差、心理差的“三差”学生要进行重点辅导,并及时与其代理监护人及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联系。经常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班会,帮助留守学生走出阴影,重树信心,感受温暖。成立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帮扶小组由同一村民组中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主要作用是帮助、督促留守儿童,他们一块儿学习、活动、游戏。这样,既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防止出现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

三、帮扶队伍工作制度。成立由在职干部、教师、党员组成的留守学生帮扶小组。帮扶小组定期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表现、生活状况及监护人的监护情况并组织活动。老师及时进行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派出所干警及时对学生和监护人进行法制宣讲,村委干部及时了解家庭情况予以帮助。通过开展“一帮

篇8:特殊学生需要怎样的特殊关爱

当前的局面,无疑令人遗憾。

那些扯起横幅的家长们的心情,我们不难理解。他们担忧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环境,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涉事的那名叫阿文的初中男生及其家长,同样承受着很大的痛苦。众多家长“条幅立校”这一方式,值得商榷,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如下结果:本就性格敏感的阿文会因此更受刺激,他的家庭也会进一步被推向痛苦的泥潭。

这些发起抗议的家长的孩子,也就是阿文的同班同学,可能会受自己父母这一行为的影响,产生畸形的处事思维———生活中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或者与他人产生争执和矛盾,“把事情不封顶搞大”的烈性手法最有效。同时,家长们的这一行为可能导致自闭症群体的负面特征被夸大,甚至可能被戴上“害人伤人”的粗暴标签,这显然对自闭症患者不公平。

因此,无论这些抗议家长的苦衷如何之深,单就解决手段而言,他们的行为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

但是,阿文的家长同样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据报道,阿文与同学及老师的冲突早已不是第一次,校方与家长也进行了多次沟通,而阿文家长曾经以死相逼抗拒学校做出开除处理。问题是,阿文本身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医院的医疗鉴定,作为家长,无论多么难以接受,都必须承认阿文患病的事实。家长应该明白,对阿文来说,尽快治疗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拖着病体上学,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不利于他未来的健康成长。

校方在此次事件中的处境无疑是尴尬的。不但两方家长均不满意,如今事情被媒体曝光,也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显然值得怀疑。矛盾激化到家长们扯横幅的地步,说明之前三方的沟通,并未获得效果。

相关报道也谈到,阿文自开学之后就开始出现异常行为,但校方似乎一直纠缠在“开除与不开除”的泥淖之中,好像要解决问题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唯有把涉事学生开除才能了事。校方这样的思维未免过于简单。

自闭症这类特殊少年儿童的确应该受到照顾,受教育权也不应被剥夺。但如果这些特殊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教师,干扰了正常教学,学校是否应当果断采取一定措施,拿出足够的勇气,阻止事情持续发酵和恶化?

校方如果只是维护了一个学生的权益,却让更多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失,特别是类似阿文这种情况,他的有些过激举止已经危及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时,这样单方面的“人文关怀”是否也有失允当?应该说,校方的优柔寡断,以及解决问题上的消极被动是造成如今局面的主要原因。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解决的方法却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并各负其责,任何一方“逃责”或“不作为”,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特殊教育需要细节支撑

近几年,类似事件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社会保障与支持体系的不健全,更使其在成长路上举步维艰。

实现教育公平、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有明确阐述,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1994年制定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咨询,对其残疾状况进行鉴定,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但这些法规条文一方面缺少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属于倡导性条文,缺乏刚性约束,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学校及家长遇到具体困难时,往往各执一词。

另外,人们对特殊儿童接触不多,普通学校教师对于自闭症、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等知识也了解不够,因此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及支持。对这些特殊儿童,人们往往只看到外显的问题行为,并纠结其中无能为力。同时,对自闭症儿童等特殊人群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往往放大了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而在教育康复中,忽视或违背了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必须认清,自闭症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其次才是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在他们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可分离,需共同作用。因为他们社会化能力有所欠缺、学习方式与普通学生有些不同,因此更需要呵护帮助。

新闻中提到的学生阿文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在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可能也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因为是自闭症学生,他的行为被格外关注,大家容易在缺少理性判断的情况下,把他的各种问题行为都看作自闭症带来的。其实,学校、教师如果能对自闭症学生多一些包容、耐心、等待,多了解自闭症学生不愿换座位反映出的刻板,及社交沟通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注意行为分析,就能发现真正的原因,也就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导致矛盾冲突升级。

在自闭症学生的求学路上,家长往往经历过各种坎坷,他们担心学校老师知道孩子是自闭症后会怠慢、放弃孩子,他们担心自闭症的标签会让孩子失去融合环境,于是,他们像锁闭的蚌,在坚硬的壳里,滋养创伤。很多自闭症学生的家长同病相怜,相互取暖,不到最后时刻不会站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迫不得已,不管孩子是否具备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选择了隐瞒、回避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的特殊需要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应的支持和服务,问题行为必然增多,学生及家长与学校、社会的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特殊学生要得到合适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作出努力,往前一步,尽力实现教育公平带来的共享共赢。

篇9: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想必我们需要写好工作总结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0年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总结(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总结1

结合我校以往的工作,20xx年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对留守儿童、单亲及残障少年的认识更清晰,行动更具体了,现在针对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控应该从以下做起:

1、要细化工作,做好小事。留守学生不是学困生问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是从抓留守生管理寻找突破口,工作安排要细致,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现在的监护人、家长、邻居联络方式,为监管理提供宽厚的背景;二要责任到人,包干到位。留守学生的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必须全体教师通力合作,有领导分工,有具体对象和管理方法,有跟踪记录,成长帮助,有阶段或学期评议等;三要做好小事。学校日常管理多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事情虽小,教育意义大。要通过做好这些小事,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良好习惯,甚至使他们受益终生。管理过程中,不能大而化之,表面看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学生心内的暗香浮动就需要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落实监控措施,因校制宜,拟订方案。第一,要落实好“代家长”,物色有责任心的教师,监督学生的饮食起居,代为管理学生的财物。学生有了“上司”,有事要汇报,用钱有定额。第二,发挥集体力量,形成舆论网。班级的教育合力来自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环境影响协调一致,更需要班级内部协调一致。教师的通力合作,学生的集体影响能够感化学生,给特殊儿童群体莫大的鼓舞,同时班集体又是监督约束学生行为的见证人,学生在校上学途中等都会有许多双眼睛的监视。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坚持民主管理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制定行为目标,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集体监督人,用真情感化人。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愿意进学校,愿意进课堂,愿意学习。并抓住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给予鼓励,欣赏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留守学生远离诱惑,有正气,走正路。

3、构筑沟通平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这就是说教育者要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首先要和孩子聊天。在师生间平等,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对话中,学生对一周行为的“清点汇报”,有利于监管教师了解学生的一周动向,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希望与建议。其次,加强空中连线,学生与家长,家长与监管教师连线沟通,相互配合,既是对学生行为的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是“家长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的新形式,督促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力度。再次,建立班级交流平台,利用周会课,活动课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家长”,对同学叙说心声,发泄情绪,交流情感。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总结2

为更好地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我校根据学生的家庭、学习、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等八类学生,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采取了以“特殊群体学生与老师结对”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习惯予以全方位关注,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现就我校特别关注的学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建立完善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档案

通过家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全面掌握学校班级特殊学生群体的状况,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并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将所有特别关注学生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二、实行学生成长与老师结对制,为需特别关注学生配备成长结对老师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师做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结对老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帮助被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长结对老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老师们采取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通过积极家访、个人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身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积极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在特殊学生群体班级内开展结对子活动,如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与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结成对子,健康强壮的学生与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结成对子,使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适时激励树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殊群体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特征及优点特长。导师们走进这些孩子中间,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都是要求上进的,特殊生也不例外,对学习特别优秀的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进步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如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心理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自负、情绪化、集体合作意识不强、对班级关心不够等等,因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树立一颗平常心、增加适当的挫折教育、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励他们,增强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励是一种动力,无论对哪类学生,不管是学习困难生,还是优秀生等,对他们每天的表现要及时地表扬,肯定他们那怕点滴的进步和闪光点,对不足之处,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尽可能多表扬,少批评,做到有成绩不抹杀,有缺点不掩盖,爱之有度,严之有格,使这些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四、沟通思想争自强

特殊学生群体思想较为复杂,精神压力大,为全面掌握学生的有关信息,学校要求每位结对老师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心理上疏导,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疙瘩,让他们快乐成长。如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和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要么因为家庭条件太优越,要么太贫困,在心理上存在优越感或自卑感,在行为上也表现异常,因此,及时的家访或电话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汇报,让家长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适时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对老师或者班主任把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家长共享,以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最佳合力。

五、师生融洽促和谐

在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有“童心”,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要“静心”,对尖子生要“细心”,对待优生须“恒心”,对贫困生献“爱心”,对单亲子女靠“热心”,对务工子女持“耐心”,对智障学生有“怜悯心”。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两类特殊群体,学校特意为其选派了“教师家长”。同时,为了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组成互助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年来,通过以上措施,不但使那些隔代家长们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家长都增长了家庭教育知识,开创了我学家庭教育的新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我校八类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改进和横向交流,我们相信,这些学生也一定会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我们在责怪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的同时,莫忘了思考怎样关注他们,怎样给他们提供适度的环境。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请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怀更多关爱吧!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自由成长!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工作总结3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的同仁对特殊教育认识非常深刻。他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工程中最为艰辛的工作,这项职业神圣而又光荣。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他们把爱作为推进自己工作的原动力,把爱融进工作的各个具体的环节中,坚持特殊的思想观念,采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帮助残障孩子逐步适应最少限制的环境,尽最大的可能,使残障孩子可以与正常儿童一样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以达成能适应正常生活的目标。

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特别注意坚持一个“爱”字,突出一个“特”字。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努力把“爱”落实在敬业的实际行动中。

在这里,爱是一种温暖,体现在教师们柔和耐心的言语中和关心爱护的行动中;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帮助残疾学生改变自卑心态,树立自强自立信心的强大动力;爱是一种纽带,一种师生联系、增进情感的纽带。在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爱,集中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方面,学校教师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关心他们和正常人的交流如何畅通的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中的困惑,等等。爱是南通特教中心教师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殊手段,他们坚持对学生施以母亲般的爱,时时刻刻把爱倾注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对学生施以教育教学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在工作中注重突出“特”字,认真研究特殊教育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照特殊教育规律办事,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果。

一是有一个特殊的思想观念,积极面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勇于克服工作的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工作中,有一个特别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状态。他们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能学习,能创业,有作为。对残障孩子特别照顾,热情关心,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决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追求的目标。

篇10:开展关爱特殊学生活动

近日,峡山区教管中心开展了“关爱特殊学生,促进健康成长”活动。一是成立调研机构。由区教研室主任任组长,教育科及各街道教研室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广泛参与。

二是积极开展调研。对全区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分类,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学习成绩差、经常违规违纪、家庭情况特殊等几类。

三是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研小组与班主任、任科教师集体座谈,共同商讨,确定帮扶目标,制定帮扶措施。从心理咨询疏导、良好习惯养成、日常生活关爱、教育方式转变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专门档案。确定专人负责,记录特殊学生的言语行为,观察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定时给予表扬鼓励。定期召开特殊学生教育管理联席会议,根据学生变化,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篇11: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 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组

长:lyq 副组长:gwm

cgh

成员: wdy

wjw

lht

sjh

mjy

dyx

hhz

www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

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

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 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

“进城务工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

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强同社区、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学校寄宿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4、建立研讨、交流、评估制度。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评定效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篇12: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一、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当差。如张某, 男, 24岁脑瘫。一家三口住在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 家里根本没有经济来源, 只靠父母的一点退休金维持生活。还有街道的王阿姨, 都已经70多岁了, 两个孩子都患有智力障碍, 平时只能帮着王阿姨扔扔垃圾, 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在调查过程中这样的家庭不是少数。

(二) 家庭的溺爱

有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不舍得孩子出去受到别人的冷落或欺负。这导致很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 无法接受教育。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31岁的女性, 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让她自己吃饭, 后来看到孩子笨拙着急的样子不忍心了, 就自己上手去喂饭。久而久之, 孩子的四肢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到最后失去了自理的能力。因此, 在广大的智力障碍家庭, 父母过度的溺爱只能让孩子们渐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与能力。

(三) 智力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学校的教育内容过于普通化, 在教材方面也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创新改革。大多数的智力障碍学校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训练, 其教育水平和效果不容乐观, 在管理教育方面的模式也非常松散。也有的学校把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一起看管, 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情况。

(四) 专业教师队伍组建不完善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十分缺少, 很多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 由于不想自己长时间接触智力障碍学生, 都放弃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习。因此,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来自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 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在教育智力障碍学生的时候没有针对性, 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面临的困难

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施一直都是采取特殊学校教育的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障碍儿童数量约5136.6万人, 0—14岁的智力障碍的患病率为1.07‰, 农村为1.46‰, 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率仅0.33‰。从以上显示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智力障碍儿童数目惊人。因此, 目前我国智力障碍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关爱智力障碍学生的有效措施

(一) 学校关爱层面

我国特殊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当属特殊教育学校, 智力障碍的学生属于残疾儿童, 他们离开了父母和亲人来到了学校, 无法实现生活自理, 他们的内心极其孤独。由于他们身体上存在缺陷, 这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融入到集体中。对于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讲, 让智力障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真情的关爱尤为重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二) 家庭关爱层面

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它影响着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因此, 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与家庭关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智力发展受家庭的诸多因素影响,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们。由于特殊儿童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有一些残疾问题, 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和正常人难以沟通。在此情况下,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在生活方面也最了解他们, 因此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再者, 良好的家庭环境结合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 父母的漠不关心与责骂会给孩子带来很长时间都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表明, 父母和孩子的和谐关系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温暖和关爱, 非常有利于智障孩子情绪的稳定和人格的发展, 这样智障儿童在心理方面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有一些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够正面接受这个事实, 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特殊性, 对孩子不是过度溺爱就是厌弃打骂, 这些都足以让智障儿童变得更加胆怯懦弱, 并产生压抑和焦虑的不良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孩子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 用此方法去攻击别人, 这样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父母与子女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父母的态度会给智障儿童带来强烈的影响, 因此来自家庭层面的关爱尤为重要。

(三) 社会关爱层面

目前, 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给我国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 更多的先进理念还没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 在进行传统的智障教育的同时, 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找到了弊端才能够加以改正, 迎头赶上。智力障碍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育信念, 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关爱所有的智障儿童。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障教育得以完善, 使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出发, 关爱教育的实施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也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重要举措。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 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才能让这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明天。

摘要:关爱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关爱。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对于特殊学校的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讲, 关爱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需要的, 是他们的希望。智力障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智力方面和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因此智力障碍的学生在接受特殊学校教育的同时, 关爱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学校,关爱教育,问题,困难,措施

参考文献

[1]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0.

[2]廖小利.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8.

[3]郑小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8.

篇13:马湾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关爱。让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阳光雨露,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关爱特殊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特殊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徐良松

成 员:李谨谨

黄其光 刘永举 程昱

三、对特殊儿童学生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特殊学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指导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1、9月份

(1)启动关爱特殊学生儿童主题教育,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特殊学儿童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2)结合校教务处开展的“教学管理月”辅导学生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2、10月份,各班教师每周与3—5名特殊群体学生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3、11月份

(1)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2)打开特殊群体学生心灵之窗,为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4、12月份

(1)组织班级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举行元旦文艺汇演,并优先让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书法,手抄报等到系列比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2)写一封亲情书信。指导特殊群体学生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3)、开展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卡拉OK、讲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特殊群体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五、活动要求

1、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这项活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学生活动。

2、各班必须详细、准确、及时上报特殊群体学生花名册到学校。

3、各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确保活动收到实效,让学校特殊群体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庄小学

上一篇:开纳税证明下一篇:夜泊水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