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面试中主动选择企业文章

2024-04-17

从被动面试中主动选择企业文章(共6篇)

篇1:从被动面试中主动选择企业文章

最近参加了一些HR同行的非正式聚会,交流时大家都抱怨一些初级员工流失率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在加盟企业前对企业不甚了解,以至工作之后感觉职业发展空间不大,从而选择离开。但跳槽毕竟对于个人的职业连贯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求职者一定要慎重。

谨慎跳槽可从面试开始。用工市场是双向选择的,企业在选择求职者的同时,求职者也可以对企业进行挑选。面试对企业和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需要通过面试找到最合适的优秀人才,个人同样可以依靠面试找到前景光明的企业。

求职者可以把面试看做是企业的第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是企业给你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好的第一印象会形成“光环效应”,光环的亮度,从某种程度可以决定你与公司一起能走多远。

好企业从来不会忽视任何一场面试。一般来说,好企业的面试往往组织良好、设计周密,除了发挥甄别人才的作用外,还向潜在员工传达积极的信息,比如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公司的运作效率、工作氛围、各部门的专业分工和配合默契程度、工作环境、行政规范化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甚至是企业文化要素。这些信息的汇总就形成“光环”,信息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越多,光环的亮度就会越大,那么你和公司在一起合作的时间可能越久,彼此的发展和促进就会更有力。

如果现在让你参加两场面试:一场由集团副总裁亲自担当主试官,登记、笔试、性格测试、复试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流程规范有序;另一场则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面试官简单地问几个问题就告知“你已通过面试,明天就可来上班”……那么,你会选择到哪家企业去上班呢?相信选择前者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后者,因为与前一场面试相比,后一场面试显然“暗淡无光”。

同时还要提醒求职者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面试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有的企业难免会“文过饰非”,以至于求职者在选择进入之后感到失望。因此对个人而言,除了看面试这“第一张名片”的“光环”,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且争取在面试过程中通过互动沟通获得对企业的全方位了解。二是当你通过面试,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不要轻易产生换工作的念头,因为轻易地转换工作,只可能是一些“job(工作)”的堆砌,不会形成一个连贯的“ca ree r(职业生涯)”,很难让你的职业发展产生良性质变。

来源:网易

篇2:从被动面试中主动选择企业文章

核心提示: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通过提升销售业绩来壮大的企业实力,已经无可厚非,但凡一个企业的起步阶段都是首先依靠着销售来生存立足,当有了一定的资本市场后,才有很更宽裕的时间规划和更系统的企业管理,逐步使企业跳出只是围绕着销售一枝独秀。有深谋远虑的领导者

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通过提升销售业绩来壮大的企业实力,已经无可厚非,但凡一个企业的起步阶段都是首先依靠着销售来生存立足,当有了一定的资本市场后,才有很更宽裕的时间规划和更系统的企业管理,逐步使企业跳出只是围绕着销售一枝独秀。有深谋远虑的领导者都知道,销售不一定适合企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财富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把一个企业细分下来,一个企业的组成部分无非包括了企业主体、人员和企业资产。企业主体是构成企业生命的核心,它的存在使企业的发展有了生存奠基。其次是人员,企业主体提供了一定限度的成长空间,人员的调配性得以实现,人构成了事物存在于成败的关键发动者,对企业而言,是人在充实壮大企业的主体,也是人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最后才归结到个人的成功上来。至于企业资产,这又体现的是企业的软硬件,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的资产看的是企业的投入资金和规模,无形的资产则更多的体现在品牌效应和口碑传播上。

当然,企业的构成大体可以这么认为,但离真正企业的成长发展还有一定的现实差距,企业有长远规划固然是好事,要一步步付诸行动却还有不少距离。通观认为企业的成名史,都要经过了销售这么一个阶段,是通过销售来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提升业绩,最终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才开始涉及多方面的事业。对于依赖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企业,也难以逃脱此番命运。

现代销售理念认为:销售是一种顾问式销售,只有以客户顾问的方式进行销售才能获得销售成功。销售被看作是企业实现业绩提升最快捷的手段,排除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之外,销售具备了人人参与的社会规模,不单在企业,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可以借以应用,并且都能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回到电子商务企业上来,传播点对点、面对面的销售模式可不一定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企业的新型销售渠道正一步步地建立起来。这时候,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便出现——网络销售,它作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虽然网络销售被认定为一种比传统销售更有区位优势的销售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和通讯设备便可完成一系列的传播,最终的目的也实现了效果预期。但是,其实回归到销售的本质上来,两种销售还存在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依赖市场资源的被动营销。如何理解这个被动营销,原因个人分析有二,一是商业模式,通过做做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不直接针对某一行业或者某一类人;二是消费观念,企业需要做大市场必然要去推广,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只能“你要什么,我做什么”,形成一种顺从的思维定势。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看,我是主儿,我有选择权,我觉得你好,我就选择你,不行,我还有其他的选择;站在企业或商家的立场上看,你要什么,我就给你准备,你说我不行,我就想尽办法让你觉得我行。这么简单一分析之后,两种关系明显不是对等的,但是不是这么做又不行,在市场利益驱动面前,顾客还是上帝。被动营销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最常见的销售方式了。

可是,在电子商务领域,网络营销的出现不能简单认为它也只是一个销售模式下的体系分支,毕竟在功能上它有超越传统销售不能达成的高度,例如快速的国际贸易传播、电子支付和社区网络等。现在的问题是,网络营销是否也应该一直延续被动营销这条老路?我们知道,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方式不同,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企业不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成千上万的新用户,和他们进行交易,从根本上精简商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加企业利润,而且还能随时与遍及各地的贸易伙伴进行交流合作,增强企业间的联合,提高产品竞争力。这里强调更多的是企业,从对等性上看,网络营销赋予的是企业对企业为主的营销,直接涉及消费者还是一个稍次要的方面。

篇3:从被动面试中主动选择企业文章

作为学生价值观培育与引导者的教师, 一方面是新课改要求在价值观的形成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的价值体验。另一方面, 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在独自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选择时又明显显现出迷茫和困惑, 甚至产生很多消极的价值观念。因此, 教师如何在课堂价值观的教育中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帮助中学生群体在面临纷繁复杂的价值观选择时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观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价值观教学概念的理解, 首先要从对价值观的认识入手。“价值观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们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意义、效用的标准, 是推动和指导人们决策、采取行动的主要因素。或者说, 价值观是人们在进行价值取向时, 内心所坚持的一种标准、态度和情感”[1]。而价值观教学, 则主要是指围绕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场域而展开的,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提升其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为其走向社会生活而做好准备的教学活动。

二、价值观多元化时代下中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1. 价值观取向上的多元化

价值观的多元化改变了我们以前单一的价值观取向, 即强调集体利益至上, 推崇奉献精神, 崇尚艰苦奋斗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今天的价值观选择, 人们都更多地从自我的角度与需求出发, 自我意识十分明显。伴随而来的一些价值观取向,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 中学生群体也就拥有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相对地, 选择越多带来的困惑与考验也就越大。

2. 价值观追求的多变性

中学阶段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极大可塑性, 但这一阶段也是他们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发展不成熟与不稳定的时期, 同时加上价值观选择多元化的冲击, 必然经常面临一些矛盾的选择或困惑, 使他们在价值观的追求上不断发生变化, 很难寻找到价值的归宿感, 甚至产生认同危机, 形成矛盾心理。

3. 价值观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在价值观相对一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的价值观评价标准比较统一与明确。而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 社会中关于对与错, 是与非标准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了。面对同一件事情, 不同的人由于所持价值观点的不同, 可能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评价标准。譬如, 在以前读书人的观念中就深信“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这一观点, 但在今天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信奉“读书无用论”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4. 主体选择的自主性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主人, 没有谁会强迫你绝对地服从他们的权威, 也没有谁会命令你绝对地应该怎样做, 一切凭你个人的知觉和智慧去感受, 判断和反应 (行动) , 而其结果也因为没有权威性的标准而无所谓对与错, 只不过后果自负罢了”[2]。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由、自主的个体, 尤其是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 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则更加希望张扬个性, 强调自我, 追求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中学课堂教学中被动性的价值观教学

从词源学上分析, “被动”是指由于受到外力的推动而行动, 同时结果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图, 跟“主动”相对。而“主动”则是指不凭借外力的推动而自动, 其意图是由主体自身所掌控的。

中学课堂上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是中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同时对于提升与促进他们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也具有特殊作用。然而, 反观学校教学现状, 却充斥大量被动化的教学模式, 即将传递知识与掌握技能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单纯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容易腐蚀中学生群体的一些消极价值观念, 以及学生在价值观认识方面所存在的矛盾、困惑与偏颇等缺乏主动引导的与分析。中学课堂中被动性的价值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灌输倾向明显、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如果中学生群体长期受到这种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方式, 其在价值观方面所形成的能力就只是处于一种自发水平, 被动化接受的局面, 即当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与判断时缺少积极、主动做出应对的能力。

例如, 在中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文章的主旨是宣扬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 但很多学生嘲笑愚公太愚蠢, 认为他不懂得变通, 觉得愚公精神是不可取或至少是值得商榷的。还有在《项链》这篇课文中, 教师按照文章本身的写作目的批判一些小资产阶级女性爱慕虚荣的心理, 但有些学生持与此相反的观点, 认为对于女性来说打扮的时尚与得体是十分合理的……这时有些老师觉得非常尴尬, 会采用打压方式, 训斥学生不认真听讲, 思想上不求上进。殊不知, 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 这时正好是一次绝好的教育良机。作为学生价值观引导者的教师并不应该回避与否认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个客观的现实, 但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在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上是存在高尚与低俗, 先进与落后, 甚至是正确与错误的价值标准的。因此,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应对这种现实变化, 以一种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多元价值观的价值。

四、中学课堂中主动性的价值观教学

主动性的价值观教学就是要摆脱以前那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让学生在课堂价值观教学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自觉”的能力。从中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 价值观上的“自觉”能力就是要能够使学生知晓和明晰, “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怎样为好, 怎样为坏, 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3]。在中学价值观教学的课堂上, 主动性的价值观教学、具体化的改变应体现在价值观教学的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及评价的原则上。

1. 在价值观教学理念上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直接指引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 教师本身在价值观教学理念上所持有的观点, 会直接影响其价值观教学开展的方式。在主动性的课堂教学上应该树立教师在价值观引导上的主导性与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价值体验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这是由价值观形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自主建构、日积月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同时, 这也是新课改的现实要求。

2. 在价值观教学内容上应坚持联系学生实际与发展性相结合

“当前, 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4]。中学课堂上的价值观教学一方面是要传递与维护一定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与培育新的时代价值观念。因此,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在价值观的培养上也不能再囿于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具体的价值观念, 而要培养学生独立选择、自主思考、批判反思等方面的自觉能力。同时, 在价值观的内容选择上, 有学者提出, 在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存在不切实际的倾向, 即从小就接受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 这些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时也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 在中学的课堂价值观教学内容上更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价值问题, 并针对此进行理性的价值分析与讨论。

3. 在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上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面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了多种价值观念, 甚至是价值观冲突的时候, 教师在引导与评价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时, 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所谓“求同”就是要善于诱导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始终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 同祖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相一致,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让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念成为指引中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一盏明灯。而“存异”则是在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不能还采取那种一元化的霸权方式, 而要根据新课改与多元价值观的客观现实需要,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价值观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 最终让课堂成为知识传递、思想交流、价值观碰撞与提升的重要领地。

摘要:本文从价值观多元化的客观现实背景出发, 阐述了价值观多元化影响下中学生群体在价值观的选择、追求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征, 并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视角, 具体分析了教师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变被动性的教学模式为主动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教学,被动到主动

参考文献

[1]郝朝娜.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山东大学, 2012:05.

[2]李庆真.在酷与痛的边缘——当代青少年生活价值取向及其困惑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4 (1) .

[3]李德顺.价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99.

篇4: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

班 德科尔尼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和大中华区总裁

Q: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曾经是一种负担,它意味的是巨额的成本,而成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期待,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但现如今,由于来自市场的要求,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将“绿色”仅仅当作公关手段。到底,目前可持续发展领域有哪些新趋势? A:绿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引领经济的主角,而寻找绿色经济的商机正成为企业的新思维。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绿色”并投入实践。这些极具前瞻性眼光的先行企业,通过“绿色”这一切入点,通过对环保议题的关注与解决,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品牌美誉,实现了点“绿”成“金”。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呈现五大新趋势: 第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关注人群从精英扩散到大众。 第二,从企业的点缀成为企业生存的有机组成部分。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对待辜负他们信任的企业态度更为严厉。中国会有约40%的消费者大力反对不信任企业,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德、美、英、日的统计结果。这就要求力图在中国大展宏图的企业必须爱惜自己的公众形象,停止一切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 第三,信息监管越来越强。借助互联网力量,消费者获得了了解企业行为“真相”的能力,这是史无前例的。另一方面,面对不信任企业,会有逾50%的中国消费者在互联网上与他人交流观点。因此,企业想要“绿色造假”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兑现它们的社会承诺,避免在理性消费者与环保团体心中建立负面形象。 第四,企业战略部署放眼全局。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客户和消费者选择企业产品的重要基础以及华尔街选择投资对象的标准之一。 所有公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影响。消费者本身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同时,股东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压力在不断增强。法律法规的变化也明显体现着一系列的在这方面的新要求。并且,当供应链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丑闻,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比如前些年耐克在巴基斯坦的工厂使用童工的事件就给耐克的形象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企业不得不把自己放进整个变迁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自己的道路。 第五,企业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追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有前瞻性的CEO與董事会已清楚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应被视为创收的机会。现在,很多企业一改从前满足于被动遵守法律法规的态度,主动出击,把可持续发展植入自己企业的DNA。科尔尼的调研发现,作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因,合规重要性已经下降到了第三位,提升品牌形象排名第一,而提高产品差异化名列第二。

篇5:面试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过招一:应聘迟到

支招:没人想面试迟到,因为谁都知道迟到会给HR留下不良印象,但很多时候却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了面试迟到。当预见到自己有可能迟到时,求职者应该提前给面试官打电话告知,并表示自己会尽快赶到。只要HR没有临近下班点,多晚都应该赶过去。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面解释迟到的原因并致歉,相信大多数公司的HR都会给予谅解。

过招二:HR迟到

支招:HR不能容忍被面试者迟到,反过来,其实面试者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数据显示,求职者把等候HR的时间底线设置在“30分钟”,当然在失业状态下的求职者的忍受度则更高一些。那求职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呢?建议大家在等待的时候,利用身边的资源多了解一下公司信息、职位介绍。从信息中寻找问题,等HR到来的时候可以向他提出,从而让对方知道你不仅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还具备一定的学习精神。

过招三:面试时发现与HR“撞衫”

篇6:新人面试要由被动变主动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级的吴冰,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专业对口,薪水也高,惟一的遗憾是用人单位“暂时不能解决北京户口”。

仔细考虑一番,吴冰还是决定留在北京。现在,吴冰的身份证地址依然是大学时候的“武汉市武昌区珞狮路122号”。“户口不是不重要,但是现在我还没有办法什么都顾上。相比而言,好的工作机会和事业前景带给我的,要比一张户口纸带给我的更多。”吴冰说。

贾鹏是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2001级的学生,他和吴冰一样是选择做留在北京的“非北京人”。“现在找份对口的好工作实在不容易,而且现在干的是我想做的工作,在工作中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也就不会计较那么多了。”贾鹏说。“户口对我的影响至少现在还看不出来。我已经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也能自由自主地找到工作,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北京过上好的生活”,贾鹏笑着说,“只要踏实干活挣钱,户口不会影响我将来的生活,不能买经济适用房我就买商品房;不能办本地车牌,大不了办个外地的多交点养路费;将来有了孩子,大不了上学时多交点赞助费。”

和吴冰、贾鹏一样不再将户口作为择业决定因素的学生还有很多。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一共取得了7个省34所高校的15222份有效样本,结果发现,71%的学生已经不再将用人单位是否解决户口作为去留的决定因素。

然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90年代,情况还不是这样。

杨春兰是工农兵大学生,来自郑州乡下的她由于在乡镇基层的.工作积极,被推荐到开封师范学院(现在的河南大学)中文系继续念书。毕业之后,她留在郑州做了一名语文老师。“上了大学就等于是城里人了”,杨春兰说,“有了城镇户口就吃上了商品粮,商品粮就是城里人的代名词。”

来自四川重庆的旷江蓉现在是北京市十二中的历史老师,她是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83级的学生。在那个统一分配的年代,旷江蓉争取到了北京的工作机会。“我喜欢北京,宽容博大,四季分明。但是如果没有户口的话,我不可能留下。”

旷江蓉的儿子今年15岁,她的丈夫是军人,在旷江蓉为户主的户口本上,只有她和孩子两个人。“拿到北京的身份证是1988年的春天,那天的心情特别好。结了婚后,又从集体户口变成了个人户口,我可以自己拿着户口本去领粮票了。”“在户籍政策没有松动的时候,如果想在一个地方生存,没有户口寸步难行。在计划经济时代,户口背后依附了很多东西,粮票、油票、布票等生活必需品是依靠户口才能获得的。大学生就业也是统一分配,大学生不可能有机会像现在这样不要户口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找工作。”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友华教授说。

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的付君萍来自河北,找工作的时候她把户口放在了首位。她说,“从农村来到城市,我们心中,户口还是很重要的,别说找工作,那个时候一个女孩子在北京如果没有户口,连对象都很难找。孩子的户口是随妈妈的,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外地户口呢?户口好比空气和水,一旦没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无法保证。”

陈友华是华东师范大学80级的学生,来自江苏南通的他毕业分配回了家乡。“我们就业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哪里来,哪里去’。尽管我很喜欢上海,我还是不能留在那里。”“一方面我们很羡慕现在的毕业生,户籍政策上的松动让他们可以抛开户口去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当大学在我国渐渐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以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了。”他说。

户口政策的松动,让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死守一地。从杨春兰到旷江蓉,从付君萍到贾鹏,一代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主。“户籍制度改革的每一步虽然极其缓慢,但毕竟还是在改。随着户口背后的东西越来越少,和户口挂钩的权利、福利甚至优待越来越少,户口会变回它最初的样子―――只是一个长期居住的标志而已。”陈友华说。

上一篇:致动物一言下一篇:新条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