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

2022-04-27

当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纷纷制定名牌战略、驰名商标战略。对企业而言,注册商标能够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如同罩上了炫目的光环,品牌号召力大大增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 篇1:

驰名商标的双轨制认定

摘 要:所谓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指有关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据具体事实,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的过程。2005年,国内首例法院判决撤销行政机关认定的驰名商标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撤销了商标评审委员会对“21金维他”驰名商标的认定,使得业界及社会大众展开了对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和行政认定的探讨。通过“21金维他”案件,讨论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驰名商标双轨制的认定,以实现保护驰名商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完善建议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都纷纷调整。毫不例外的,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也相应做了改变。2001年7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2002年10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方面,使人民法院获得了认定的权力。自此,驰名商标的认定形成了司法认定与行政认定并行的双轨制机制。

一、司法认定与行政认定的交锋——“21金维他”案

2002年8月8日,民生公司以中南公司(后更名为巨元公司)注册的“21金维他及图形”注册商标(争议商标)与其在先注册的“21金维他”商标(引证商标)构成了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起撤销争议商标的申请,并请求认定自己的注册商标为驰名商标。巨元公司对于商评委的决定不服,提出了行政诉讼。

在对于认定驰名商标方面,两审法院均不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其理由在于民生公司提交的用于证明引证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证据时间较早,广告宣传方式单一、数量较少,且民生公司提交的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及利税统计数据,没有税务机关或审计机构的证明,也没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因此,2005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撤销了商评委对“21金维他”驰名商标认定的判决。

“21金维他”案件归根结底就是在排除行政认定的干扰下,对商标是否驰名做出了一个判断,但是它之所以引起了社会、业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打破了驰名商标行政认定长期的强势状态,将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与行政认定分庭抗礼,驰名商标的双轨制认定机制由此打开。

二、驰名商标认定单轨制与双轨制

(一)驰名商标认定单轨制

驰名商标的单轨制认定即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该制度确认于1996年的《暂行规定》。在单轨制模式下,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主动认定和被动认定。主动认定能够提供事先的保护,使商标所有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而被动认定则是一种事后认定的方式。其认定标准在《商标法》第14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如认证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状况,该商标被仿冒侵权的情况等等。

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对驰名商标在行政认定过程中的许多具体操作都没有做出明确的细节规定,使得认定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于商标的重视程度也越显提升,相应的商标确权、侵权案件日益增多,这就必然导致行政认定的工作量增大,案件受理、审结的周期加长。

(二)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

正因为驰名商标的单轨制行政认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将单轨制的认定变成了由司法认定与行政认定并行的双轨制模式,是在原有的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基础上加之司法认定。相较于单轨制认定,双轨制的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双轨制认定,比行政机关一方认定更具客观性。同时,双轨制的认定模式有利于双方权力的制衡,使得做出的评价更为科学和正确。

其次,基于国情,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经济、政治的发展程度,也不容许我国能够和部分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单轨制的驰名商标认定机制。

最后,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国际惯例和现实的需要都督促着我们势必赋予司法机关相应的认定权利。

但是,在双轨制认定优势突显的今天,该种模式下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行政认定与司法认定没有主次之分,事后认定的方式不利于保障商标权人的利益,驰名商标认定标准不明确等等。

三、驰名商标双轨制认定机制的完善

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势必经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明确双轨制认定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如今对于基本原则的运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个案认定、被动保护原则中体现出的问题。个案认定、被动保护原则势必会造成驰名商标认定的滞后性,商标侵权行为已经产生,对于企业已经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

其次,相关认定主体在认定中如何把握主觀性评价程度的问题,值得商榷。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中,大多数依据的是主观性的判断。对于概念的界定,很难把握相同的标准。

再次,商标权域内驰名原则的运用问题。众所周知,商标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一国注册的商标,只在该国的领域内受其本国法律保护。此时全球驰名商标有可能在我国不受驰名商标保护的问题就值得商榷。

最后,司法实践中案情需要原则所暴露出的问题。在实践中,部分企业通过“虚假诉讼”等方式获得了驰名商标的认定,无疑是不利于商标制度的建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认定应以行政认定为主、司法认定为辅

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认定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商标局以及商标评审委员会作为行政认定的机关,有着很强的专业性。相比较而言,司法认定则是通过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进行认定,在专业性与专职性上有所欠缺。同时,行政机关在阻止商标侵权方面,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够通过强制力,有效地阻止商标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而司法机关显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有效。因此,驰名商标司法应以行政认定为主、司法认定为辅。

(二)认定应以被动认定为主、主动认定为辅

驰名商标的认定在现有的被动认定为主的前提下,针对个别案例依法主动审查。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高、有较好声誉的企业商标,相关机构可以进行主动的驰名商标认定,采取事先保护的方式,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细化驰名商标认定细则

首先,规定驰名商标销售额标准。根据各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规定驰名商标的销售额标准。硬性规定销售额标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法官的主观随意性,也更加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其次,明确规定“相关公众”的范围。《最高法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相关公众”的释义对于实践仍是过于抽象。在具体操作时,法官或商标评审员需要对不同的行业都有所了解,才能对“相关公众”做不同的理解,也才能防止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或宽泛。

最后,明确“较高声誉”的认定。权利人可提交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授予的荣誉称号、证书等作为佐证;与此相对的,商标是否存在资信状况严重不佳、有无因重大违法经营情形等也可作为评价该商标是否“较高声誉”审查内容。

(四)加强系统拘束力,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加强系统拘束力不仅是加强系统内部的权利约束及制衡,还要加强司法认定与行政认定两种模式之间的约束力。如:商标局的认定权不具有终局性,应接受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复审及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等方式。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的突显使得商标的认定存在倾斜,也促使我们去制约部门之间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驰名商标认定效率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包括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和近百个人民法院。认定主体的多样化,也会导致商标认定产生分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具体细节、程序认定过程上达成一致,提高工作效率。正如之前所明确的,量化驰名商标评定细则、认定以行政为主等。

(六)建立驰名商标认定公告制度

驰名商标认定的公告制度是仿照了专利、商标的公布制度。商标权利在通过行政或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后,相关机构要对该商标进行公告,任何人若对此有异议均可以提出请求,只有在经过公告期后,该商标才能真正确立为驰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确立公告制度,有利于完善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也有利于使驰名商标获得公众的认可,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驰名商标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加执着于坚持现有的双轨制认定机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机制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瑛.浅议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J].商场现代化,2009,2(565):289-291.

[2]朱楷东.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護[J].法制与经济,2011,9(287):68-71.

[3]孙祥和,王红.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融合与分离研究[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8-24,(114):15-17.

[4]赖志忠.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8):247-248.

[5]招栩彤.论驰名商标的认定[J].群文天地,2012,(10):244-248.

[6]陈红国.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模式的多角度评价[N].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28(5):45-50.

作者:徐濛 张芳

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 篇2:

我国驰名商标的困境与出路

当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纷纷制定名牌战略、驰名商标战略。对企业而言,注册商标能够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如同罩上了炫目的光环,品牌号召力大大增强。对于企业来说,驰名商标就是高质量和高信誉的代名词,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就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带来更大的商机和发展前景。创名牌、创驰名商标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要务。为了对名牌商标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2001年颁布的商标法开始与国际接轨,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因此更激发了企业对驰名商标认定的热情。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驰名商标大批涌现。在国内市场上,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如海尔、茅台、李宁和海信等。

然而,近年来,在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中出现了不合常理的超增长现象,数量暴增,几近疯狂,严重降低了驰名商标原有的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本文在介绍有关驰名商标基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驰名商标超增长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纠正的若干建议。

一、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及特殊保护

1.驰名商标的内涵

驰名商标用英文表示为“well-known mark”,其中“well-known”可译成中文的“驰名”、“人所熟知的”、“人们很熟悉”或“广为人知”之意。well-known mark也是《巴黎公约》使用的词语,可直译为“广为人熟知的商标”,即“驰名商标”。在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新近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均采用了《巴黎公约》well-known mark的含义,即中文“驰名商标”。对驰名商标的定义,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2003年4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其第二条明确规定:“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驰名商标经长期使用,为相关公众所认识和了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驰名商标代表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优异,在市场上享有良好信誉。由于商标的地域性,在某国驰名的商标,并不能导致在其他国家必然驰名。

2.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5)该商标的其他因素。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商标法》考虑第一要素是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

3.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

驰名商标的认定与商标的“注册”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方式有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两种,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

(1)行政认定,也称主动认定。是指在不存在纠纷时,出于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纠纷的目的,商标行政主管机关,应商标权利人的请求,或者根据商标管理需要,主动对商标的是否驰名进行认定。在我国,以驰名商标认定的当事人申请为原则。主动认定是我国驰名商标的主要认定方式。

(2)司法认定,也称被动认定。是指商标权利人主张权利时,即发生纠纷时,应商标权利人的请求,由人民法院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司法认定是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的辅助形式。

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方式,是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式,被视为国际惯例。其要旨是,驰名商标的获得,只有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发生争议,受到侵权时,商标所有人才可以向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申请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如果没有发生争议情况,没有别人侵权情况发生,商标所有人不能主动申请认定,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也不能主动给予认定。也就是说,认定驰名商标成为保护驰名商标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为了认定而认定。如法院或商标评审机关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做出认定。

4.驰名商标受到的特殊保护

驰名商标保护的主题是扩大保护范围。

(1)对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对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实行跨类别的保护。即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复制、摹仿、翻译已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的,也是对他人驰名商标的侵犯。

(2)对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对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对普通的未注册商标,一般情况下法律不予保护。

我国加入《巴黎公约》后,依据《巴黎公约》承担保护外国驰名商标的义务。《巴黎公约》规定:凡系被成员国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标识,一是禁止他人抢先注册,二是禁止他人使用与之相同或相近似的标识。即,如果在驰名商标未来得及注册之前,有人在先注册了,则在5年内,驰名商标所有人有权将在先注册人从注册中请出去;如果在先注册是恶意的,则不受5年限制。

二、我国驰名商标面临的困境

由于驰名商标具有代表产品的知名度高,信誉好,影响范围广,已经被消费者、经营者所熟知和信赖等特点,使之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驰名商标在法律上得到的特殊保护等因素,使得企业认识到驰名商标这一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认定驰名商标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削尖脑袋,弄虚作假,手段层出不穷,千方百计要挤进驰名商标行列。

1.驰名商标数量疯狂大增,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名牌”大国

近几年来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数量急骤跃升和增幅惊人,呈现出极不正常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仅仅2件,2002年全国法院无司法认定驰名商标,2003年全国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仅仅8件,2004年全国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25件,2005年全国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67件,2006年全国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94件。迄今全国法院累计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已达到400多件。从1996年至2003年8年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评委一共累计行政认定驰名商标293件,但2004年仅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评委就行政认定了驰名商标153件,2005年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85件,2006年又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约197件,迄今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评委累计行政认定了驰名商标共计1800多件。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两者相加,我国迄今已经认定驰名商标2300多件。最近4年不到我国就行政认定了1000多件驰名商标。据了解,在义乌,仅袜子驰名商标就有10个。而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近年来无人披露,无从知晓。笔者曾多次询问商标部门的专业人士,他们都对此一片茫然,称各地法院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到底有多少,谁

也说不清楚。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认为,我国驰名商标这种不合常情地超增长,异乎寻常的既成疯长数据及其环比增长加速度足以证明当前在我国存在着一个愈来愈热的驰名商标认定热。现在我国可能已经成为世界上驰名商标最多的国家。

从图1可见,我国驰各商标行政认定增速较快,驰名商标的大量增多,让人们心生疑窦,人们看重的驰名商标正面临信任危机。引发社会公众对驰名商标制度乃至于整个知识产权制度的怀疑和严重不信任。

2.驰名商标产品名不副实,质量问题屡屡发生

近年来,我国包括驰名商标在内的名牌产品屡屡发生质量问题。由于某些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使一些没有达到驰名商标标准的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加之此后的过度宣传,导致驰名商标的称号反而对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效果,有很多认购名牌商品的消费者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令世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便是典型代表。“三鹿”商标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9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品牌。2008年无数婴儿的生命健康撕掉了“三鹿”驰名商标的画皮。抛开三鹿奶粉这个举世闻名的中国知名品牌不说,其他不少驰名商标等知名品牌如“冠生园月饼”也曾深陷“质量门”。从三鹿奶粉到冠生园月饼,都以铁的事实表明,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并不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有些驰名商标实在是像“扶不起来的阿斗”,令国人失望。由此可见,驰名商标并不能代表“名牌质量”。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陷入质量危机和公众的信任危机。

3.众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寿命短暂,红火一阵,便销声匿迹

由于一些企业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眼光短浅,致使驰名商标战略不能贯彻始终。中国市场上常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先前知名品牌渐渐会自行销声匿迹,不见踪影。许多企业对名牌认识高度不够,不瞄准国际,不考虑长远,在国内搞一阵热火朝天的营销宣传之后,看到产品有了销路,就以为大功告成,削减营销力度,忽略产品质量。致使一些驰名商标的名牌产品红火一阵便销声匿迹。

4.国内企业名牌保护意识不强,屡屡遭遇仿冒侵权

在市场竞争中,我国众多知名品牌由于保护意识不强,屡屡遭遇侵权和仿冒,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独特工艺和品牌,这些都成了现代企业的巨大财富,一些老字号和老品牌商标保护意识不强,在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过程中,没有及早在出口国注册商标,让别人乘虚而入,抢注其商标。“王致和”是中华老字号,在国内很早就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为了维护其商标权益,也为了更好地打开外销的渠道,“王致和”在很多国家已经注册了商标。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在德国注册商标,2006年7月发现被德国一家公司抢注,给企业带来无尽的烦恼,继而开始了漫长的维权经历,虽然后来胜诉,但耗费巨大。其他还有“五粮液”在韩国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消耗了企业大量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我国驰名商标走出国门屡屡受挫,不仅没能占领国际市场,遭抢注后,往往还要退出某些地区的市场。因而有识之士发出了“民族品牌,危及生死”的呼吁。

三、我国驰名商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为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推波助澜

一些地方政府为自身政绩需求,将驰名商标认定数量尊崇为泡沫化“亮点政绩工程”。在追逐驰名商标的认定中,处于和当地企业利益的一致性要求,不遗余力为企业大开绿灯,弄虚作假,从而使中国的驰名商标漫天遍地,大量涌现,就连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闻之也望洋兴叹,自愧不如。其后果促成了“驰名商标不驰名,弄虚作假求认定。不实广告满天飞,政绩工程放卫星”的怪现象。

2.驰名商标的终身制使企业无所顾忌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司法认定还是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沿袭着“一案认定,全国通用;一次认定,长期有效”的惯性,即一朝认定,终身可保。而要去掉这个驰名商标的“光环”却并不容易。据了解,驰名商标虽然由国家工商总局进行认定,但是在撤销认定方面,却存在法律空白。在现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中,明确了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然而在该规定以及《商标法》的相关规定中,都没有明确撤销驰名商标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对撤销驰名商标做出程序规定。一旦通过驰名商标认证,对于企业而言无异于贴上了一块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在之后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充分享受驰名商标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即便日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损害了驰名商标的信誉及形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而照样挂着驰名商标的光环。由于没有退出机制,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对自身的经营业绩、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以至于信誉、诚信便无所顾忌。驰名商标“终身制”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已经开始动摇其本身作为一个品牌的信誉度和认可度。

3.驰名商标认定中的种种弊端

(1)司法认定中的问题。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一般是在商标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因商标所有人的申请而发生的程序,是以真实的商标争议案件的发生为前提的,它只是商标争议解决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当前相当一部分案件中,一些企业要求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有助解决已经发生的案件本身之争议,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利用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相对于行政认定速度较快的特点,千方百计追求获得一纸含有针对个案认定驰名商标的判决书,从而“化茧成蝶”。

实践中,某些商标所有人在事实上并未与他人发生商标纠纷和争议,但为了获得请求法院将其商标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机会,他们不惜虚构事实、虚构案情、虚构证据、恶意串通,制造假案。这种没有真实案件背景的驰名商标认定活动严重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也损害了司法权威。例如,广东汕头某公司为使其“康王KAN—GWANG”商标能够认定为驰名商标,故意制造的诉讼案件中,最终暴露出了从假案情、假被告到假代理人等种种造假内幕,实在耸人听闻。同时,司法认定中也一定程度存在着商标没有达到驰名商标的标准,但当地法院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将其认定为驰名商标的情况。

(2)行政认定中的问题。一般来说,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件的审理过程透明度较高,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监督。而现在驰名商标行政认定案件的透明度相对较低,其认定过程及其认定结果的具体分析一般是不公开的,最后公开的仅仅是行政认定的结果,故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监督一般较难全面接触或者深度切入。鉴于迄今我国驰名商标80%都由行政认定而来,近年来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也占同期总量的2/3左右,驰名商标行政认定中也存在很大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煞费苦心地鼓动相关企业申请认定驰名商标,其目的是籍此片

面追求其自己的政绩数据和形象工程,将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认定的驰名商标乃至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数量多少,作为其政绩高低的衡量标志和政府形象的“烫金名片”。因此,有些官员不惜帮助企业弄虚作假,频繁到有关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管理部门疏通关系;或者买椟还珠,动不动就数十万元、百万元、几百万元地许诺奖励被认定驰名商标的单位,以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些地方政府的这种利用纳税人的钱,追求自己政绩的上述行为屡演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大量的不负责任的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屡见不鲜,如果将迄今行政认定的1000多件驰名商标一一列出,很可能发现“驰名商标不驰名”的情况大量存在。人们有理由怀疑其中人情认定,甚至贿赂认定的存在。譬如,《法制日报》曾报道过温州市民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某县国税局、地税局出具高达7亿元销售额虚假证明,以帮助该县某集团公司的相关商标在商标争议案件中获得行政认定为驰名商标。

四、思考与建议

如何有效遏止急骤膨胀的恶性社会需求,减少不必要的越来越多的驰名商标认定异化申请,应当是走出目前我国驰名商标迷津的正确方向。对症下药才可能釜底抽薪,才可能事半功倍,才可能清淤治本。否则,即使再如何明确与细化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明晰驰名商标的认定程序,也难以阻止驰名商标认定恶性申请的继续,却依旧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仍然挡不住企业对不正当强势广告资源疯狂追逐和地方政府对泡沫化政绩亮点工程之病态追求的利益取向和社会诱因,会继续“野火烧不尽,狂风吹更生”。

1.驰名商标审批机关应谨慎认定,严格把关

基于驰名商标的特殊法律意义,使得它能够给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带来高额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益和社会声誉,因此在认定驰名商标时应持谨慎的态度。目前对驰名商标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之可靠性与诚信度的期望值不能太高的背景下,面对驰名商标认定申请所提交的大量证据及其数据材料,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都面临着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的艰巨任务。要严格掌握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能单从一两个标准的角度来认定申请人的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而是要看申请认定的商标是否全面达到了驰名商标的诸标准,至少满足了驰名商标的绝大多数标准。

对在驰名商标申请中如果发现申请人不择手段、虚构案情、虚构证据和恶意串通,制造假案来申请驰名商标,应严肃查处。另外,某些国家机关认定驰名商标,有滥用公共权利公信力之嫌疑,认定一个驰名商标,就需要对该商标标示的服务和商品承担担保责任,当服务和商品质量名不副实时,驰名商标的认定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驰名商标成为众人唾弃的商品、当公众认为自己受到欺骗时,从法律的角度,有权利要求这些称号的认定者承担相应的承担责任,驰名商标审批机关要对市场和消费者负责。

2.建立驰名商标的撤出机制和退出机制

一个企业通过驰名商标认定只是对其之前经营业绩、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认可,这并不代表企业之后的经营发展同样值得信任。如果没有退出机制,企业无需向驰名商标这一品牌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便会无所顾忌。因此,管理机关对驰名商标必须进行有效监督,对驰名商标的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和广告宣传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取消驰名商标资格。并规定企业在任何广告中不得再单独使用“中国驰名商标”或者“驰名商标”字样,不得利用广告进行消费暗示,违背市场竞争规律,误导消费者。要构建专门的驰名商标撤销制度,主要用来撤销两种驰名商标:一是未达到规定标准而被地方法院不当认定为驰名商标;二是在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商品的质量严重下降,而经营者仍然以驰名商标的名义进行过度宣传。对这类驰名商标的异化现象,对于司法秩序、商标管理秩序和消费者利益会造成很大损害,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纠正。

3.明确规定不能将驰名商标认定数量作为政府官员政绩高低的衡量标志

一些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就会煞费苦心,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认定驰名商标。要明确规定不能将驰名商标认定的数量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或者政绩数据,不列驰名商标或者著名商标排行榜。明令禁止各级政府对已经行政认定或者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发放高额奖金。我们认为用纳税人的钱,为少数企业谋利,为官员政绩谋利,严重违背公理。对违反规定的,应予以必要的行政处分。

此外,驰名商标作为一种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和高附加值的代名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应该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要时刻监督保证它的产品质量,并严防假冒,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要态度坚决,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

[1]中国驰名商标[EB/OL],www.chinacmsb.com

[2]陶鑫良,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误区及其出路[J],

中国知识产权,2007,(11)

[3]高学平,浅谈名牌危机及对策[J],辽宁经济,

1997,(3)

[4]沈坤,韩富周,建议撤销“驰名商标”和“名牌产

品”的评定[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

[5]董新凯,对驰名商标“异化”的另一种认识[J],现

代经济探讨,2010,(1)

(责任编辑:王秀中)

作者:鄂齐

被动认定驰名商标探讨论文 篇3:

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之路

【摘 要】《商标法》的第三次修订正在进行之中,驰名商标作为商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认定和保护方式的特殊性,一直备受关注。我国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制度从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开始,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最新的商标法修订送审稿中,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商标法》修改;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

我国《商标法》制订之后,经历过两次修改,在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对《商标法》进行的第三次修改备受关注。国家工商总局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商标法(修订稿)》(送审稿)。驰名商标作为我国商标认定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商标法修改稿中对于驰名商标的相关规定进行探讨和思考。

驰名商标,是指经过长期使用,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公众所熟知的商标。自从1967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增加了对于驰名商标保护的内容以来,对知名度较高的商标给予强于一般商标的特殊保护已成为国际上一项普遍的制度。而驰名商标的认定作为保护的前提条件,一直是各国立法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从1985年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后,也开启了其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的历程。

1 历史概况与立法现状

1982年,我国首次颁布《商标法》,在该法中并没有涉及驰名商标的相关规定。但在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后,作为成员国的义务,我国商标局在商标异议的审查过程中也依据公约的规定认定并保护了一些驰名商标,比如“PIZZA HUT’。1993年7月修改的《商标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对于”已为公众熟知的商标“的保护,成为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雏形。

1996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拉开了我国驰名商标主动认定的序幕。主动认定方式又称事前认定,是指在并不存在实际权利纠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基于预防的目的,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对商标是否驰名进行认定。由于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意识差,这种方式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某一个时期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一个试图用市场机制与行政激励相结合,敦促我国企业重视商标、保护商标专用权,善于利用商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但由于主动认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及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我国转而采用“被动认定、个案保护”的国际通行做法。被动认定方式又称事后认定,是指在已经发生实际的商标权利纠纷时,根据商标所有权的请求,有关部门对其商标是否驰名,能否给予扩大范围的保护进行认定。此种方式为驰名商标提供的保护是消极被动的,但它是以为了实现跨类保护和撤销抢注为目的,在出现纠纷时,可直接诉诸法律或寻求行政机关的认定。

我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直接依据是: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和200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上述规定赋予对商标纠纷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在商标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可以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的请求,独立行使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权。

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废除了原有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暂行规定》,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与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根据《规定》的要求,“驰名商标”称号从2003年6月起不再由行政主管机关进行“批量”评比认定,今后企业“驰名商标”称号的唯一作用是按照“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更好的解决商标侵权纠纷。

2 对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再思考

“被动保护,个案认定”的原则的推行,在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途径之外,又增加了司法认定这一手段,对于推进我国商标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值得我们再次思考。

根据上述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在我国从中级直至最高数百个人民法院,再加上商标行政机关都具有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权,从而使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驰名商标认定主体的多元化,将在实践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在认定条件上,《商标法》第十四条提出了对驰名商标认定的法定条件,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及人民法院在对商标是否驰名的认定中,均应依法按照上述法定条件进行判断,因此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及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认定的基本条件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在适用上述认定条件的一些具体问题上肯定会出现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将由于不同的认定主体之间(包括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法院之间、法院与法院之间)存在的背景、经验以及对具体标准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对驰名商标的认定过程中,并将由此导致对同一商标驰名与否的认定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法院,甚至是同一地区的法院之间,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认定权的前提下,对同一诉争商标是否驰名作出不同的认定结果,因此,在认定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达到对驰名商标认定的结果完全统一是非常困难的。

在实践中,多元化主体对驰名商标认定的效力已引发争议。例如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驰名商标“21金维他”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審判决撤销认定,以及西安杨森公司与广东佛山市圣芳公司在不同类别注册的 “采乐”商标在纠纷中,分别被不同的法院认定为驰名商标。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越来越复杂,企业对驰名商标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驰名商标不仅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在法律层面上也比普通商标享有更大范围的保护。但是通过行政程序认定“中国驰名商标”需要通过地方工商局层层上报到国家工商总局,时间长、程序复杂且花费不菲;而司法认定则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有许多企业绕开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的艰难路径,转而寻求司法认定这一“捷径”。有企业甚至蓄意制造诉讼来达到认定的目的。

辽宁抚顺中院多名法官和数十名当地律师,涉嫌违法认定中国驰名商标被调查。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两名律师涉嫌在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违法操作被带走。这个原本在业内公开的秘密被曝光于公众视野。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之“多”、之“滥”、之“乱”已是公认的事实,其司法认定的方式已经异化为法官、律师、企业、政府的一场造假游戏。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近些年,最高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对驰名商标认定工作的监督和审查,扎紧了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口袋”。

2006年11月23日,最高院发出通知,决定建立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备案制度,要求各地高院将相关案例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对备案的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情况定期予以公布,增加透明度。除此以外,还要求个中院在认定前必须及时送报有关案件基本事实、认定的必要性等信息,加强对驰名商标认定工作的监督和审查。

200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法[2009]1号《关于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民事纠纷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规定:……从本通知下发之日起,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民事纠纷案件,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直辖市辖区内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其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此类民事纠纷案件,需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未经批准的中级人民法院不再受理此类案件。

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从5月1日起实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负责人在就该司法解释答记者问时特别提到:“由于域名的申请、注册较为容易,如以认定商标驰名作为对抗此类域名注册或者使用的前提条件,易于使当事人‘自行’注冊域名并据此提起诉讼寻求认定驰名商标,达到故意‘设局’认定驰名商标的目的。此类现象已多为有关方面所诟病。”因此,该司法解释将此类案件作为不予审查驰名商标的情形予以规范。

该司法解释对于何种情况下能通过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作了严格的限定,并对认定驰名商标的证据作了较之《商标法》第十四条更为严格和具体的规定。为防止当事人在驰名商标认定中“串通”造假,该司法解释还规定:“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对于商标驰名的事实,不适用民事诉讼证据的自认规则。”此外,该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仅作为案件事实和判决理由,不写入判决主文;以调解方式审结的,在调解书中对商标驰名的事实不予认定。”

最高院的出台的一系列制度,目的在于规范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然而,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混乱局面,除了立法原因外,还有法官的廉洁性问题,最根本的还有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对于驰名商标的认识。仅仅约束法院的行为并不能完全补上制度的漏洞。在许多地方,政府把获认定的驰名商标数量视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之一,并出台相关政策奖励本地企业去新创驰名商标,这恰恰是导致驰名商标认定“异化”的原因之一。

3 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制度的完善兼议《商标法(修订稿)》(送审稿)中关于驰名商标的修改意见

回归本意。由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是在个案中为保护驰名商标权利的需要而进行的法律要件事实的认定,属于认定事实的范畴,司法实践中,只有在商标驰名是构成被诉侵犯商标权或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要件事实时,才有必要认定驰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仅仅只是对于商标是否已经具有某种知名度的一种确认,是保护驰名商标的手段和前提。企业、社会和政府对驰名商标的追逐甚至追捧,将其作为一项荣誉和称号,其实早已超出了国际条约和法律保护驰名商标的本意。对于这一点,虽然最高院在2009年的司法解释中已经给予了明确,要求不得写入判决书和调解书。但是,仅仅这样的规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应该在商标法中进行相关规定外,还应该对《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订,禁止企业在商业广告、宣传和包装、装潢中宣传自己的商标为“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并将企业在商业广告、宣传和包装装潢中宣示自己的商标为“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行为规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使驰名商标丧失宣传和广告价值,才能从根源上消除驰名商标的异化。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法院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行为的同时,也应该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促使地方政府对目前政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指标作出修正,建议地方取消给驰名商标发放奖金的做法,建立良好的企业商标管理导向。

认定主体。目前,我国驰名商标认定有司法和行政两种方式。认定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很多问题。最高院通过相关规定,缩小了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主体范围。在《商标法(修订稿)》(送审稿)中,仅仅保留了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而取消了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认定资格。这一修改虽然进一步限定了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但是单纯的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在商标注册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商标法》修订送审稿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申请或者使用商标与他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驰名的未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容易导致混淆的,不得注册并禁止使用。商标局在既无权自己认定驰名商标又无权申请司法机关认定的情况下,如何适用该条拒绝申请人的商标申请,称为一个疑问。

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目前在我国商标保护中,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了省级“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商标法(修订稿)》(送审稿)第六十五条中也加入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展开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的规定。笔者认为,著名商标不具有商标法保护的意义,在法律上铺设由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到驰名商标的行政层级序列和由低到高的认定通道,只能助长企业和社会追逐非市场的竞争,扭曲市场竞争。而且,依据行政区域人为划定一种商标知名度的地域界限,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气焰,也不利于全国各个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作者:吴 炜

上一篇:高校新闻宣传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冰心作品中说教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