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论文

2024-05-21

书法文化论文(精选6篇)

篇1:书法文化论文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文革”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18日。[13]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篇2:书法文化论文

摘要:“饰文字以观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诠释。古人也有“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说。文字的发展是从图形到汉字的,因此中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历史底蕴。最初的甲骨文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法作品,后来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的楷书,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自古以来伟大的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字:书法 发展历史 重要作用 学习意义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换句话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好的诠释,不同的书法字体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顿悟,或不一样的感觉,或不一样的艺术遐想。所以说书法不仅仅给我们传达的是表面的文字信息,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对历史的感悟和复现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民族。而文字一开始的形态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汉字也是这样。汉字的形成是基于绘画,经过线条的改变、刻画符号的发展一步步进化而来,出现在陶瓷上的线条符号具有了美得艺术价值,这就是书法的雏形。

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大的改革出现在三国时期,楷书的点画线条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在空间造型上也趋于稳定。楷书出现后,中国书法在字体上的改变也基本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快速时期,因为当时极大地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推崇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智慧、个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形写神”为命题的艺术创作。并且在当时出现了书法的第一个高峰,使书法由古拙向妍美转变了。行、草书也出现在当时,这两种文体以连贯的线条运动为主,并使书法用笔的速度、节奏、笔墨等几方面得到了统一。

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使楷书向定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等等。唐朝把楷书推向了后人难以再现的高峰,同时也把草书推向了绝顶。中国书法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奏响了历史最强音。

宋代的书法领袖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新的审美理想—“文气”、“书卷气”。他们在汉字字体、书体创新新的技法,在理论上阐述新的观点。宋代书法成熟的标志是“苏黄迷蔡”的出现,他们以轻快活泼,恣肆放达的手法,以“意”为书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元代时中国书法史上力主复古,又别具艺术境界的特定时期。元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书与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把诗、书、画、印连为一轴,这对以后的明、清的画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时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的。这一时期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以“三宋”,“二沈”为代表,第二条是狂草书风为线索,总之,都对清代的书法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清代的书法风格在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影响下具有时代风貌。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道中兴”的重要发展时期,碑学的提倡,兴盛为书法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随着钢笔取代毛笔,随着计算机打字取代手写汉字,书法已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但是,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应该忘却的。

首先,书法是一门艺术。汉字与英文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英文是工具,而汉字不仅是工具,汉字的书写,书法,还是一门艺术。在西方,一提到美术,往往就特指其油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人们不会专门举办一展览来比试二十六个字母谁写得最美。但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是“书画”,书法与图画是联系在一起的,“书画同源”,而且是“书”在前,“画”在后,可见书法的地位。自从毛笔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用毛笔来写字和画画,毛笔成了人们既用来写字,又用来画画的主要工具。而古代西方人则用鹅毛管来写字,用排笔来画画。鹅毛管粗细一致,笔划单调;而毛笔则粗细浓淡变化万千,加上汉字是用点、横、竖、撇、捺等不同笔画组成的文字,汉字本身这种结构就具有图画特性,因此古人书写汉字时,实际上就是通过点和线条的粗细、虚实、浓淡、强弱等的不同变化来创造汉字的优美形状,写字仿佛是在画字,增加了其艺术效果。不仅单个的汉字讲究造型,整个篇章也很讲究行距分布,章法布局。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是一种点线结合的造型艺术,人们不仅通过写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好的书法还产生一种视觉美,给人们提供美的欣赏。并且,中国国画,总喜欢在图上提上一行字,并盖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图章,“书”与“画”彼此点衬,相得益彰。因此“书”与“画”自古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

其次,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中国古人不仅用诗歌来抒情写性,而且还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书法与作画具有一脉相承之处,通过图画能表达出来的意境,书法依然能够表达;并且,书法比图画更为抽象,更能体现作者深层的理念。

中国书法讲究藏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含而不露,谦虚不骄的内心修养。书法给与人们视觉上的静中有动的感觉,又表现出古文人静观万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超然心态。楷书讲究笔画协调、结构平衡、大小一致等等,表现一种求同、求稳的民族心理。而草书的豪放不拘,又体现了知识分子挥洒豪迈,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书法讲究神韵,又与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的写作方法相一致的。书法的抑扬顿挫又与音乐的音符相媲美。

书法的笔画虚实结合、阴阳相依、变化多样,正好表现了古代文人刚柔相济、柔中带刚的性格特征。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中国书法最讲究风骨,要通过柔软的笔锋传达出一种苍劲有力的精神,一种飘逸豪迈的情怀,和一种胸怀高远的志向。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写字者,写志也。”例如岳飞的四字榜书“还我河山”,谭嗣同的壁书“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许多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绝妙手笔,一种豪迈的志向和情怀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

再者,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从太极图到书法,到水墨画,都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强烈反差审美效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这种黑白搭配图案具有一种情有独钟的爱恋。中国水墨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五颜六色,而只是黑白两色。中国书法也只是白纸黑字,不用红,不用蓝,也不用绿,可以说,黑白两色,是中国几千年社会认为最具审美效果的搭配。因此,一幅白底黑字,黑白相衬的书法总给人们一总体的美的视觉效果。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洋画讲究用七彩颜色浓妆艳抹去表现事物本来的实际面貌,而中国书画则讲究用黑白两色的自然搭配去传达事物的深远意境。书法艺术以静态的形式,通过黑白关系的处理,揭示出虚实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证明了万事万物的得失互转、阴阳相赞、和谐共存的矛盾辩证规律。

最后,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写书法时讲究入静,讲究凝神静气。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练书法时就讲究“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入静可以培养人们的耐性,克服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可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练气功就讲究意念,讲究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这一点上,书法与气功的养生方法非常相似。

篇3:浅论书法文化传统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精神,生命流动,传承途径

1. 引言

书法,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脉, 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腐朽的艺术传统, 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它本身是无意中发起的, 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意境;它本身生于有形, 却慢慢幻化为无形, 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品味。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与传统美学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那就是两者都注重生命意识及意境的体悟。所谓书法就是心灵的绘画, 它是艺术与心灵的碰撞和融合, 只要有心灵的感悟, 书法就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生机。

2.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我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的精神, 这种精神指的是一种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哲学是一门艺术, “天人合一”就相当于一个本论体, 毋庸置疑地对“书法”这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书法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然, 中国书法所追求的美学观就是对自然的崇尚、热爱、把握和挖掘。我们的书法可以看成是自然的一种艺术重塑, 书法家就像是造一座集自然于书法内的园林, 把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山山水水的情意付诸书法创作中, 对山水的形象进行改造, 最终形成同样具有诗画般美感的书法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和我国的古典文学词、赋、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同时是书法的特征之一。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 对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情和在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所获得的启示都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助力。韩愈点评张旭的草书, 说观摩他的书法时而感到惊喜, 时而感到错愕。这是因为张旭的草书一变则如鬼神, 让人揣摩不透。他的草书让我们看到群狼奔突的勇猛, 让我们看到千舟竞发的蓬勃之势, 又让我们看到龙游蛇移的灵动。激情、狂野, 字如其人。徐渭空有才华但一生并不得意, 甚至是落魄潦倒, 所以他具有满腔愤懑、狂放乖戾的个性。他的书写字形不定, 时大时小, 笔线粗细由心而定, 结构布局严实, 不按行款界限而作, 可谓奇变百出, 让我们真真感受到他那颗不服的、抗争的、苦闷的心, 这也是其漠视法度的性格在其书法上的体现。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书法体现的意趣实际上就是书法家们的情韵, 这正是书法的“天人合一”精神的体现。

3. 书法文化传统体现的是生命流动的境界

生命信仰首先就是承认生命流动的形式。汉字有其生命体现, 线是组成汉字的元件, 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线的艺术。娴熟的书法线条, 可以包含生命情调, 透露出一种自然山川的灵气, 是丰富情思的集合体, 是书法家心性轨迹的一种最真实的追慕。用“达情寄托”形容书法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无论纵、横、伸、折, 都体现着或是飞动流转的人生经历, 或是雍容含蓄的人物形象, 或是雄强刚健的品格精神, 又或是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无不是丰富的生命内容的体现。

我国的书法文化传统所体现的生命信仰的精神可以细分为生命意识及生命情调, 而这些精神的显现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势, 另一个则是韵。势指的就是书法蕴含的生命的动感, 韵就是书法想要达到的意蕴品格。古人评论书法要先观书法之势, 这是书法审美的重要标准。文章布局, 甚至是每一个笔画, 都要注重气势的关联, 这是使零散的笔画和字进行内在生命联系的动力。如此书法的静态空间得以打破, 气韵更加生动, 连带着生命更加流动。

我国的书法长于构造“紧张”氛围的动势及张力, 在作品中有冲突, 而各种冲突的结合又巧妙地实现一种和谐。运笔有一种缓急、提按、曲直、轻重的交替变化, 时藏时露, 时晦时暗;结体而言, 注重笔画组合达到一种有生气和匀整的效果, 笔画的时斜时正, 呈现一种起伏多变性、收敛和发放合度。我们要认识到, 书法对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还要建立在对书法的规则与法度的熟烂于心的基础之上。

4. 传承书法文化传统的途径

书法文化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资产,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 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书法文化传统的继承要以学生为主要人群, 因为学生是未来的人才, 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学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 这些新鲜事物很容易冲淡他们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感情。针对书法文化的继承, 笔者提出对学校育人的几点建议。

首先, 在学校增设书法课程, 并且保障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书法课程, 让学生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 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按规范写字, 这是初期的目标。中期, 要传授书法知识, 促使学生把汉字写得美观, 让学生的书写水平有所提升, 培养热爱书法的兴趣。在较高阶段, 要注重让学生主动学习书法知识, 提高书法技艺。即使不能够做到人人实现这些目标, 也不至于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被埋没。

其次, 多开展有关于书法的活动, 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书法展、书法比赛、书法知识竞赛等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这种感情会一直滋养着他们的心灵,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不可能每一个学子都爱上书法、学习书法, 但是只要有一部分学子对书法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并一直为之努力, 那么书法文化传统就能够传承下去, 这就已经足够。

5. 结语

当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书法早已不是我们最熟悉记录、交流的方法。但是, 必须承认书法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凝聚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连接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所以, 我们应当忠于优秀书法文化, 不忘传统, 将书法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鲁鹏.论书法传统性的再坚持.大家, 2010 (22) .

[2]吴鹏.书法文化传统论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 (4) .

篇4:文化复兴时代的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接续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书法”传统。从文字诞生并被书写时开始,书法就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现象而是以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文化书法提出具有六个方面的诉求:强调“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的特色,文化书法是大学书法教育的纲领,意在恢复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经典仪式、生活方式和书法感受方式;强调“文化书法”与“书法文化”的紧密关系,强调中西艺术文化整合的创新;强调“文化书法”与传统守成和未来拓展的关系;强调“文化书法”对当今书法出现的问题有加以反思的要求文化书法必得要纠正时尚书法的书法唯技术主义,书法唯美术主义,书法唯民间主义,书法唯视觉主义,书法唯本能主义,书法媚外主义,书法消费主义,书法拜金主义,书法部落主义,书法市场主义;强调“文化书法”关系到中国文化形象,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不断拓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在大国崛起而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时刻,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推出“文化书法”,就是要从一个世纪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出来,从主体性的误区——小我一己的狂妄中走出来,进一步坚持书法文化创新而坚持书法的文化高境界。

记者:在您的理论体系中,书法大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王岳川:在我的理论中书法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属于面对自己的,就是你爱怎么玩怎么玩,你想写什么体写什么体,学哪家是哪家,完全是自由的,所以很多人把这种相对自由变成绝对自由,还说书法跟别的没关系;再一个层面是当书法变成中国的一个国粹,变成中国的文化象征的时候,面对国外书法有一种身份意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是农村生产队里的会计书法家,有的时候说的比较尖锐一点,就叫做“个体书法家”或者是叫做“民兵书法家”。现在面对书法硕士包括像北大培养的书法博士甚至书法博士后,“民兵书法家”的含金量就会打上一个问号。但他们可能也会像齐白石一样浮出水面,变成一个大国的文化身份,但是相当多的准齐白石或低于齐白石的人就会淹没无闻,这是很惨痛的事情,所以对于书法是自己玩还是代表中国形象,就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像是汉学一样,在汉代没有汉学,唐朝宋朝明朝都没有汉学,为什么在清末出现了汉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面对西方各国的西学、欧学等等,有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过去中国在汉朝唐朝宋朝都是大国,他们无所谓,到了明朝以后,清朝以来,中国的文化身份遭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所以出现了汉学。书法的身份很多人都不认同,好像书法的身份是王教授多此一举,那是错误的。可以这么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国际化,没有全球化,没有世界化的概念,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发展。但是1980年开始中国再也不会关起门了,就连浙江的一个养虾人都会设法把虾卖到日本,加入国际化的进程,他绝不会卖给本村本镇或者自个关起门来吃了算了,不可以。书法也是这样,我们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写给自己看,甚至我的书法卖给你,或者你的书法卖给我,不可以。中国的书法必须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并且必须进入各大西方、美国、欧洲的大美术馆,这是我所要做的工作,任何的质疑我都付之笑谈。

记者:现代人如何去学习书法呢?

王岳川:这个问题我要谈书法有三个境界。从具体的、大众能够理解的话来说,第一个境界是技法。书法肯定是有技法。一个孩子从五岁、七岁开始描红,开始九宫格的训练,做很多的双钩等等,都是技法的部分。一横一竖怎么起笔、怎么收笔、怎么运笔,欲下先上、欲左先右等等,渴笔、枯笔、燥润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属于技法的范围。我认为这些技法是中国书法的初级阶段,尽管有人告诉我这是书法的终极阶段。因为庄子认为这都是“技”的范围,如果把“技”看成艺术的终极阶段,我认为那是不懂书法,顽冥不化,就不可指教了。所以我认为这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的“山”,他写的书法,看的帖就是帖,看的字就是字。看着颜体、柳体、欧体,就是不同人的书体,这是“看山是山”。

中间一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他就要知道人们写书法要懂诗词格律、要懂落款、要懂年代、要懂尊称、要懂谦辞、题跋等,如果连谦辞都不懂,一下笔就落上了自己的大名,谁人愿意去欣赏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到了中层阶段以后,似乎重视的不再是技术了,重视的是诗词的格律、平仄、押韵,懂的是落款的尊称、谦称,要用“足下”等等。所以“看山不是山”。而这个时候还要学习很多,需要我们放出眼光,也不要把自己狭窄起来。这时候有很多人认为书法不像书法了,书法越写越怪了。

书法的第三步是“看山还是山”,书法经过了西方文艺的影响,通过了自己的磨炼以后,变成了更高境界,这时的书法,称之为“文化书法”。

记者:请您讲一下什么是“文化书法”?

王岳川:“文化书法”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书法家有时很可悲,书法家在“经”“史”“子”“集”里面的“集”部,经是肯定进不去的,十三经什么时候有书法啊;史,二十五史,什么时候有书法啊,尽管有个书法史,但是是末流,史都是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子,诸子百家,是找不到一个“书法子”的。在“集部”里面混,是在末流里面混,很多人还混得很开心。但是我认为中国的书法可以进入经史,文化书法就是让中国书法重新从末流变成主流的、变成大流的一个方法,所以书法首先要写经、史、子的内容,不能天天写“床前明月光”,要从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里面解放出来。写“厚德载物”,写“自强不息”,那是《易经》的;写“道不远人”那是《中庸》的;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大学》的;再写《孟子》中“养浩然之气”,再进入《春秋》《尚书》,写这些词语。我看到一些书法大展中,有些作者还在写耳熟能详的甚至熟的有些恶心的诗词,但是我见到一个日本的高人,他把五经的名言警句全写成了五体书,篆隶行草楷,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个日本人比有些中国人更文化、更尊敬文化、更懂文化,比那些诋毁文化的假伪书法家们更尊重书法。第二个方面是不再重视技法为唯一,而是重视文化。最后是技近乎道,技和道完美统一,达到心手双畅。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满腹经纶和高超的技法是缺一不可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汇通中西的大师级的人,他们的书法水平不见得多好。但有些书法技法水平特别高,却是“无知”的匠人,是永远不可能像王羲之一样随手就出来三百多字的《兰亭序》的,或许他们在绘画上的题跋连三十个字都写不出来。所以最高境界是心手双畅、技近乎道,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书法家。

冯友兰有一次讲话中大意是说今天中国没有哲学家,今天只有哲学史家。大家都知道去评说张三李四王五,所以用这个话来说,今天没有书法家,今天都是“书法史家”。书法家、哲学家,以创新为己任。而现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过度关注别人干了什么。有高远志向的人不会甘于仅仅去做一个哲学史家、书法史家,那么书法史家的创新性就有所不足,更遑论他的独到的独步当代的东西。有时候就有一种怪现象,“懒汉”式的“书法史家”会取巧通过无聊的诋毁、批评真正的努力的人来宣示他的非“懒汉”性、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些“懒汉”式的的“书法史家”也会随时间慢慢消失,在历史上真正留下姓名的,古今中外,往往是那些遭受非议的人。

但是反过来说,批评家不能成为表扬家,也不能过分的、恶毒的去咒骂名人来使自己名垂史册,必须客观公正。所以今天的中国书法,尤其需要文化书法这样的想法。我认为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的技法问题应该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我听到了很多,包括我们书法专业的人说博士生还要去解决技法,我说那是另一种境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境界,如果有些博士生真的还没有解决,那是不合格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到了鲁迅、钱钟书的层次,连唐诗宋词都分不清楚,他还能成为大师泰斗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硕士阶段,书法应该解决的是书法与文化的关系,“硕”嘛,要从横向的,将比较宽泛的东西解决掉。博士要强调深。所以今天有很多人,书法技法在该解决的时候没有解决,一直在留级。第二就是该做文化的时候没有去做文化。想象一个厨师如果只知道炒菜,而不知道如何去摆碟子、去营造就餐的氛围,那么也当不了一个好厨师。总统的就餐与我们老百姓的就餐差异在哪?在于他吃的是整猪整羊么?不是。在于的是精细,越来越精细。所以有很多人没有弄明白其中缘由,就不明不白地胡说八道。但是脱离了书法技法的文化,又是另一种文化。大师泰斗都能写好字吗?不一定。因为书法技法、技术问题不解决,也是永远写不好的。所以技和艺、艺和道,技近乎艺、艺近乎道是层层递进的,如果连艺术的辩证法还不了解,那么他的“技艺”是可疑的。所以一个武士比一个文人更能“力透纸背”,但在书法,这“力”不是蛮力,不是把纸能够捅破。而是线条在纸上的运动感在我们眼睛和心里重新浮现的时候变成一个力量的还原,好的书法家不会捅破纸,他会让欣赏者感受到我运笔的力量如泰山压顶。所以这是两种力量,前一种是蛮力,是物力。后一种是心力。所以真正的好的书法家,就在于通过自己的疾、速、枯、润当中把握自己的“势”“态”。

康熙写了两万五千多首诗,乾隆写了将近三万首诗,杜甫只写了六千多首诗,李白不过几千首,张若虚不过两三首,陈子昂也不过几首,但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史没有康熙乾隆的影子,你我背不出任何康熙乾隆的诗词,是谁把康熙乾隆开除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之外?就是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历史学家。我不相信中国书法没有良知,也不相信中国书法没有法眼。所以在我看来,目前的书法界尽管很混乱,但风烟俱尽、尘埃散尽,只有能留下来的人才能留下来。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讲中国书法有十派,传统派、现代派、新古典派、流行书风派、文化书法派等。

记者:中国书法将向高水平的方向努力,在这方面我们现代书法人该怎么做呢?

王岳川:我们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书法没有代表作,王羲之有《兰亭序》《姨母帖》等;谈到颜真卿,他有《祭侄稿》,我们想起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有他的事迹、名字为代表。所以没有代表作的书法家也是可疑的。一个没有代表作的时代也是很可疑的时代,是值得反思的。曾参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三次。我们三十年了,还没有好好的去反省,这不值得思考吗?

名家应该有创新,风格的创新,但我们的创新有两条死路,一条就是“认贼作父”,把西方的东西照本宣科。我说这个话比较胆大,因为我做西方的研究做了二十多年,西方有很多好处,但是西方的画画不是书法,尽管英文单词中有“书法”这个词,但不是我们中国的书法,而指的是美丽的书写。西方用硬笔、我们用毛笔,所以西方的书法对我们没有启迪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僵化我们,他的级别比中国低,他的层次比中国浅,他的层次比中国差,好了,有些人去搞行为书法,我认为那是把书法严重的陷害了。书法也不是画画,有人讲“书画同源”,我说那是没有读懂古文,书法与绘画是分源的,是有差异的,不一样的,不然我们今天的书法就是画画了。所以今天有很多人忘掉了“书”,把它变成了画画。书是“六书”里的书,是写字的方法,用画画的方式可以丰富,但是不能代替。第二条死路就是民间化,民间化是反文化、反精英、反权威的“文革”遗留,我们都知道文革中抄的大字报,很粗,黑压压的,它以它的那种巨大腾腾的杀气和震撼力量来达到它“书法”的效果。我们要回到中国的一种和谐的、优美的、典雅的、合乎规范的、文化气息的书法,很难。

按照宗白华先生讲,书法就是中国文化向海外展示的中国形象。按照季羡林先生讲就是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东西。有人认为,学术就是为稻粱谋,就是拿稿费,为了吃饭;但还有人认为,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是能够舍身成仁。所以我觉得这两种看法的境界不一样,不能在一个标准层面上来谈。

我也很感谢那些在学术上对我有不同见解的人,他们也是成全我的人,让我可以在取得真经的路上经历磨难。人和人之间就差一口“气”,有的人是文气,有的人是野气,凡圣在一念之间。

柳公权

《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岁)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苏东坡

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明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林则徐

广取博收,并不断融入自我风格,达到“无日不书写”的境地,最后形成了自己严谨端庄、遒劲刚烈、清秀舒朗、鲜润飞彩的书写风格,为后人所推崇。

怀素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赵孟頫

赵孟頫的书法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

于右任

篇5:书法文化论文

“勤学上进,追求卓越”“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 这是总书记对中小学生的寄语。近日,这些寄语变成一幅幅书法作品,张贴在全国的中小学校。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就是书写者之一。写书法近60年,孙晓云谦虚地说:“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

“能参加党的十九大,觉得很荣幸;作为三届党代表,更感觉责任重大。”孙晓云说,而她最关注的是文化自信。

总书记在 2016 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从书法自信开始。”孙晓云认为,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

在孙晓云看来,中国书法和文学经典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之核心,长期以来,由于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中国文字以及文化发展的断层。她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标杆,不是去探讨该不该继承,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书法不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三、纵横有象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结构、点划在产生之初,就已经不是写实的。经过书写的逐渐改造,发展出各种文字形态,特别是草书、隶书、楷书之后,篆书中残存的一点“物象”更是全无踪影了。楷书的横、竖、撇、捺,尽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笔也不是自然物象的传摹;至于每个单字,与物象本身的外形特点,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变成方形,与太阳这个物象的圆形特征完全不同了。

汉字起始时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先民的观念中,汉字是圣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造成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极重要的一种诉求:以形写象。希望在抽象的点划、结构乃至章法中,表现出或欣赏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这种特点,易于使人们在阅读时同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反过来生发出在书写中表现自然美的要求。

四、书为心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但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命题的经典论述。刘熙载<书概>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对整个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界定。

篇6:书法文化品牌建设论文

一、中原区域书法文化品牌建设

书法历史上,无意识的区域化品牌创建有许多例子,苏轼有言:“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反映了书家作品“品牌”的确立,其形成过程要受到所在时代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区域文化历史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是文化品牌区域化营造的基础,历史上明代董其昌“画分南北”到清初冯班提到的“书分南北”,再到后期“南北宗论”系统化的论述,是一个艺术风格区域品牌意识的自觉过程。书法历史上洛阳曾是一个书法文化中心,作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书体变革的关键时期,这里汇集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产生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洛下新风”这一书风是对汉末以来新体书法的接纳和效仿,成为社会交流的通行字体而取代古体篆隶。士族群体的广泛参与新书风的学习与变革,形成当时的主流文化。虽然这一区域书法变革的连续性因“永嘉之乱”而中断,后随王羲之为代表的士人南迁江左形成“帖学品牌”,以洛阳为代表的北方区域逐渐走向方整严峻的“碑派”风格,清代对帖学的贬抑之后,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成为北派取法的重要范本。“北碑南帖”的归类为中原书法“北碑”书风的构建提供了参考。龙门造像题记以及千唐志斋等碑版洒脱不羁的字体和劲健笔法也是构建中原书法品牌的重要元素。区域书法文化品牌的创建需要有坚守传统文化的意识,认识到其发展的延续性。上个世纪中期,在全国书法艺术处于低谷时,古都开封立足丰厚的历史根基,传统书法文化的艺术辐射使得本土书家自觉的实践书法,所成立的“书画组”对凋零的全国书法起到了领航作用。之后逐渐发展壮大,所组织的多次展览吸引了国内外的注意并引起过极大的震撼,提升了这个区域的文化水准。近代沈尹默、舒同和启功等前辈书法风格具有独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有显著地位。但由于对传统的经典营养汲取不足,他们所创立的品牌阻碍了复兴观念的成长。现在看来虽然学者对其艺术水准批驳不无道理,但并没不影响书法文化品牌营造这一文化现象。如今“中原书风”的集体创作意识及区域书法文化品牌正在营造之中,这些代表作品以整体的区域特征赢得视觉上的成功。侯开嘉先生认为书法发展存在俗书、官书的双线不同时的发展规律,正是俗书的不断优化导致“官书品牌”的形成,非主流的俗书一线仍然会不断向后延伸。清代作为一个书法集大成的时代,完成了从早期碑学大盛到末期碑帖双参的书学过程。当今书法因实用性衰退凸显了其艺术性的一面。因此,中原书法文化品牌营造是强化古今书法艺术中的美学要素,以传统为基础,又有明显的区域风格,而不是创造新的书体式样和脱离传统的个性挥洒。河南以书法作为文化品牌的构建有其自身的优势,中原书法历史文化氛围得天独厚,从贾湖刻符到殷墟甲骨文和商代彝器鼎文,以及每一朝代传承有序的名家名帖,洛阳千唐志斋碑版和龙门石刻千造像等地域资源。以来所评选的`全国书法名城开封、安阳和平顶山获此殊荣,书法之乡偃师和郸城,为中原书法文化的区域繁荣营造了良好契机。河南许多地区自发组织的书法活动也参与到了文化品牌创建中。商丘永成茴村在良好的书法传统背景下,当地的文化名人带动了人们对传统书法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并将书法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鹤壁淇县泥河村以书法作为文化产业,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品牌意识也是风格意识,品牌的营造要防止程式化的僵化,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品牌和风格,坚守传统而又有现代气息,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要在“中原书风”大格局中营造品牌的多元化,树立“精品意识和代表作意识”,立足“经典”,拓展“亚经典”,尝试“非经典”。

二、书法品牌构建中书法教育的潜力

区域书法教育水平与区域书法品牌构建有直接关系,科学系统的书法教育对品牌构建有深远的意义。将书法纳入教育体制并进行常规化的教学,既是书法未来繁荣的基础,也为书法文化品牌建设创设了多种机遇,衍生区域品牌特色书法教育模式和区域书风特色,直接推动了书法文化区域品牌化的发展。书法文化发展的未来在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这一过程注重“学”而非“创”,系统化的专业指导会对学生将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书法教育体系的完成却起步很晚,弘陶先生在概括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书法状况为“身份不明”“长期缺席”,由于毛笔工具日渐为书写便捷的硬笔所取代,教学中出于字体辨别的需要,多以印刷体“横平竖直”为标准,所出版的“写字”类书法教材更多关注硬笔书法,而“软笔”书法教材在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阻碍了书法发展。随着对书法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学者的参与,书法教材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学距离普遍意义上的常规教学还很远,能够进行书法课堂教学的学校还很不成熟。为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书法教育,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并且要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这一政策是书法教育普及发展的良好契机,目前,许多条件好的学校开始了书法教学的常规化,社会力量也投入到学校书法教育事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挂牌数十多所兰亭学校,并由培训部负责对学员进行书法培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河南创作培训基地,今年10月份成功开班,培训全国学员数十人。希冀兰亭学校能“以点带面”,拉动所在区域书法教育的发展。然而“应试教育”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普及的严重障碍,学校教育真正普遍开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这也是许多“特色”“特长”学校开设的原因。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书法在评价机制中的比重,另一方面研究多维的评价标准,间接地激发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同时扶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社会办学。中原地区高等书法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中,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均开设了美术学书法专业的本科和硕士课程。其中,河南大学于开设美术学书法专业硕士课程,增设书法本科专业。之后郑州大学于20招生第一批书法硕士,并成立了郑州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并在次年设置了书法本科专业课程。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都设置有书法专业,其他高职院校也积极开设了书法教学课程。高等学校非专业院系要考虑书法课程的设置,能够营造良好的学生学习书法的环境,使得高雅艺术能常驻校园。

三、书法品牌构建的积极意义

上一篇:招标师模拟试题(一)(2011年新版)下一篇:电梯运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