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问题小学数学浅谈

2024-04-23

提问问题小学数学浅谈(精选9篇)

篇1:提问问题小学数学浅谈

一、设计有效问题

1.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的提问目的能够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提问应做到能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后能够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的方法,进而有效激发学生思考。

2.问题类型要适当

教师在提问时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范围,二是要有趣,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学习除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除法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21、31、5、87、23、10等数值能否被5整除,这一提问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之内,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教师在提问学生367、255、286、295、930等数值能否被5整除时,因为数值较大学生就不能通过观察进行解答。

教师这个时候要对学生说“:大家可以随便提问我哟,老师能够准确地回答。”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氛围,在准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末尾有数字0、5的数字时就可以被5整除,通过学生的实践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3.问题要能促进教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符合教学的方向,要提问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二、掌握叫答技能

教师如果先叫答在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

教师一般是先给出问题再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紧张情绪,进行思考之后能够回答正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作者:盖素云 单位:石家庄市行唐县龙州镇庄头小学

篇2:提问问题小学数学浅谈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哪些要问哪些不要问,如何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没有认真思考,一堂课上问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学生对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反应过来,下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优秀学生尚能疲于忙着回答,而后进生则如“隔岸观火”,教学活动变成了“一问一答”的“话剧”。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两位教师的不同提问:甲教师:教师手拿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个,比一比后确认它们是等底等高的,然后把图贴在黑板上,接着提出一连串问题: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②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③你怎么想到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④他说的对不对?⑤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⑥他说的对不对呢?⑦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⑧她说对了没有?⑨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大家懂了没有?乙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

接着提问: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呢?②能不能通过转化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大家分小组展开研究。

甲教师一连用了十问,“他说的对不对?”“大家懂了没有?”属无效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没有思考性;乙教师虽然只有两问,却能抓住知识的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思”而问,而不是为“问”而问,在“问”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语不准,指向要明确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可以从这个角度回答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来回答,学生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

如:一位教师上《小数加法》时,先练习“5+43”作铺垫,再添上小数点改成“0.5+0.43”后提问:“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有的答:“两个加数都是小数。”有的答:“0.5比0.43大。”还有的答:“是一道加法题。”这些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显然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不是老师所期盼得到的答案。

如果教师这样问“:这两道题区别在哪里?小数加法跟整数加法竖式排列一样吗?”这样提问既抓住新旧知识的联连点,又在新知的关键处设疑,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有的教师提问时没有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不够严谨和精确。

如:有位老师针对“27÷3”提问:“27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7是个自然数”、“27是个整数”、“27是个奇数”、“27是个两位数”等等。

原因就在于教师使用的数学语言不够精准,含糊不清。

如果老师问:“27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叫它什么数?”学生的回答就不会偏离方向。

有的教师从自身语言习惯“想当然”地提出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能力。

如:听课中发现教师在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后都赶“时髦”地问:“孩子们,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时,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只有少数优秀学生举起了手,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不理解“信息”一词的意思,进而不明白老师问话的意思。

如果老师问:“孩子们,谁说说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马上就能正确判断出老师问话的意思了。

三、问题浅白,启发要凸显

有的老师为使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提出的问题过于浅白,直指“方法”和“结果”,而不具数学思考性,学生可能虽然“会做”,但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分析、推理、概括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师出示“4.8×4”后提问:①怎样把小数乘法变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呢?②4.8是一位小数,只要扩大多少倍就可以变成整数乘法呢?③根据“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反过来我们要把积缩小多少倍?④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呢?这样提问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如果把问题改成:①4.8×4这一题与原来学过的`整数乘法有什么不同?②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③积起了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力。

浅白的提问触及的只是知识的表面,学生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达到思维的深度,教师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感知做出的判断,而要关注学生对知识背后道理的真正理解。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在问题设计时应凸显出来。

四、层次混乱,逻辑要清晰

有的教师提问前后顺序颠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

请看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两位教师的不同提问:甲教师:①通过切、拼,圆柱能变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相等吗?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那么圆柱体积公式是什么?③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吗?圆柱高与长方体高相等吗?

乙教师:①通过演示,大家看到圆柱能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它们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圆柱的底面积、高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分小组展开讨③圆柱体积公式是什么?

甲教师执“果”索“因”,对知识的关键处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只停留在“知其然”层面;乙教师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串,让学生厘清、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

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规律以及问题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总之,“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知识的重难点为抓手,根据学情找准切入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在思维的转折点,问在规律的探求中。

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才能想得深、想得准。

篇3:浅谈小学数学提问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科学方法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阶段,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很困难的, 能力提高就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即便如此教师也要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当成是自己教学任务的最高目标, 单纯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初级阶段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为主,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辅来进行教学。

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智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 自主地提问能够让学生由被动的求职变成主动的求索, 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有效地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于教师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提问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都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来完成课堂学习的过程, 这样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出来。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 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它能够使学生的求职欲望由潜在的表现形式转变为活跃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积极的课堂学习情绪来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 让学生勇于和乐于提出问题, 做到在学中疑问, 在疑问中学习,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我们在讲除法的时候, 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能够被4整除的数都有哪些?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踊跃地去回答, 不限定答案的数量, 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然后我们就将主动权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提出相似的问题来, 并由其他的同学来进行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我曾经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使用过, 效果非常好。我在讲简单几何形体的时候, 我就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来做答, 首先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问题提出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定一名同学来做答, 其他同学可以加以补充, 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再提出另一个问题来, 这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好回答和提问的准备, 这样就变相地促使学生去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 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全部包含在了提问和回答的内容之内, 像课本上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内容全部有所涉及, 最后我又为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将这些物体设计成这样的形状?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消除学生提问的顾虑,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阶段, 即便是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口欲言而不敢言, 他们不敢开口提问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学生是比较的内向, 羞于开口, 而有很多同学是自尊心比较强, 怕提问不合理而被其他的同学笑话。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有所重视, 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必须消除。例如我有一个学生, 他在数学课堂上很少发言, 起初我认为他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好而不敢开口, 但是在经过了解之后, 这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好, 语言组织能力应该是同龄学生中比较不错的, 他不敢开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自尊心比较强, 曾经有几次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很合理, 有几个比较淘气的男孩子就笑话他, 导致他不敢开口。这时候我首先是对这个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 告诉他做任何事都要敢于面对失败, 自尊心是要用行动来维护的, 结果这个孩子听了我的话之后就变得敢于开口提问, 而且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优秀, 这样很多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的这一举动也对很多同学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鼓励和促进作用。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的同时, 我还告诉学生, 要想让自己提出的问题合理, 就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 做好提问前的准备, 做到疑有所思, 思有所得, 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有十足的把握, 然后再开口讲出来。

三、教授学生科学的提问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学习有学习的方法, 背诵有背诵的方法, 提问同样也有提问的方法, 而科学的提问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 揭示问题的本质的能力,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提问方法对于小学生来是比较陌生的,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时候着重教授学生一些科学的提问方法, 例如趣问法、追问法和反问法等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出问题, 将所学知识牢牢地掌握在脑海之中。

趣问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所提的问题趣味化, 这样不但能够消除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 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吸引被提问者的注意力, 提高被提问者的反应效率。在学习认识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 我就拿出若干根粉笔, 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来。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十根粉笔怎么摆才能直观地看出这些粉笔的数量来, 我从中抽去五根剩下几根粉笔, 这几根粉笔都会呈现哪些形状。学生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 我就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自主地提出问题, 有个学生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根粉笔稳定地摆在讲桌上什么形状最为稳固, 如果抽出去十根还要这堆粉笔不倒塌要怎样抽取, 这个问题不但包括了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还将简单的几何知识进行了一些回顾, 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非常的好, 趣味性十足, 也十分的生动形象, 让学生在轻松而有紧张心情中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

而在讲圆形的时候,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圆形的图案, 并且在圆心的位置放置了一个标志, 然后问学生这个标志距离圆上的任何一个边都是相等的距离, 并且给出一把直尺来让学生去验证, 然后让学生提出反问:在圆内的其他位置还有没有这样的点, 并让学生亲自用直尺去验证所提出的反问,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在经过多次的测量之后从反向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 在园内只有圆心位置是到每一个边得距离是相等的, 这也就让学生了解到圆的半径是相等的。

总而言之,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给予充分的重视, 提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以及数学能力的高低, 但是与此同时学生的提问能力要建立在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下。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 教授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学有所疑, 疑有所思的优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谢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初探[J].教育与管理, 2011 (3) .

篇4: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提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思维的发散是问题开始的起点,而问题更是思维的源泉以及动力。而现代教学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创设方面应当注重问题创设的实用性以及贴近生活,而一个恰当、具有探讨作用的数学问题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范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则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适当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当然,缺乏意义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而且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当注重哪些要求呢?

1.探究性

问题是学生对课堂思考最直接的反应,同时问题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有探究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而探究能力正是数学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自身能力。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开展各类探究活动,合作探究学习,以求更快更好地寻求解题途径,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开放性

开放性有两层含义:(1)问题来源的开放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当同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是对问题来源的开放性,问题应当充分联系实际,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2)解决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单一的,教师不应当提出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这样一定程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范围。开放性的问题,应当有多种解决方案,思维应当是发散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愉悦的氛围能帮助人打开思维,发散思维。而针对教师而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间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从而缩小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良好氛围的首要条件。因为,有的学生由于其性格较为内向、自卑,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以至于学生不愿问、不愿提,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智力问题,无法正确正视自己的问题、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能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揣测学生的内在想法,继而进行有效的鼓励以及引导,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展示。这样,一定程度上能激活整个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不明白的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敏而好学、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的空间,并且做出相应的引导,如,在讲解百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A=5,B=8”来探讨存在的几种百分数情况。有的学生思考不完全,不能全部想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间进行讨论,并且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最后请一位学生来陈述自己的讨论结果。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达到了教授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问题提问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学生营造提出质疑的学习环境,把握问题创设原则。以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其提出质疑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树海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提问策略[J].华夏教师,2013(09):87.

[2]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5: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课堂提问中的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引趣激思,机智应对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忽略差生。其意图是他们能作出积极、正确的回答,而使教学显得很有效率。这种形式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更明显。此外,有些教师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要求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或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二)提问的求成性

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一提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或学生还没有回应,教师就又频频发问,结果搅乱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教师向学生亮出问题后,过多地分析讲解这些问题,唯恐自己没把问题解释清楚,占去学生大量的思考与体验时间,最终把学生教得没问题,以为这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有时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可最终为了赶教学进度还是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仍然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

(三)提问缺生成性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定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一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通常是封闭的、静态的,不是随着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生成的,往往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一)面向全体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学生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学生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提问之前,如果教师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那么就只有被点名的学生思考,其他学生努力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光叫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照顾那些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这些学生机会回答,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因此,在叫学生回答时要有随机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如:抽签提问法,即教师课前将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装入盒子里。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就以抽签决定由谁回答,答完题的学生纸条放入另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等过几个问题需再抽,以防学生出现:我已经抽到过了,就不会再抽到,也就不用听课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悬念,他们可能随时被叫到,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和警觉。

这里要注意的是: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全班,惩罚破坏了教学和谐的美,使得师生对立。惩罚使提问变味。

(二)循序渐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并引导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转化为5.6÷4=?。

围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三)引趣激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 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平均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播放)森林里好热闹呀!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原来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两个队,他们分别是虎虎队和花花队(课件出示两组比赛成绩图)

虎虎队

花花队

大虎6个 二虎5个 三虎4个 大花7个 二花2个 三花5个 后来再增加一个四花

成绩图

师:哪个队的实力强,奖牌应该发给谁?

生:应该发给投中球总数最多的那一队,虎虎队共投进15个比花花队多,奖牌应 发给虎虎队;

师:可是这回四花不服气了,他说姐姐们,我来帮你们了,于是四花现场投中了2个球,那这回花花队的投球总数变成了几?(16个)奖牌应该发给花花队!

生:不对,不公平,花花队有4个人,而虎虎队只有3个人,人数不相等不能比总数;

师:那又该怎么办?

(通过在情境中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生:把几个数平均一下,求平均数。

师:平均数该怎么求?(进入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语

当然,提问时还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耐烦、训斥、刁难,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则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思路清新,回答准确。本人通过教育实习及实践得出,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篇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重难点;思维;追问;有效的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科任教师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特级教师吴正宪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策略。

一、利用情境巧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设计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子的可爱深深地吸引着。是啊,猴妈妈为什么笑呢?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富有数学味的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关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抓住重难点巧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通过这样有效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e公式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捕捉思维巧提问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捕捉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提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谁能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一说你对体积的理解。”一个男孩打破了短暂的沉寂,指着讲台上的黑板擦说:“黑板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黑板擦的体积。”“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数学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体积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这个适时的提问调动起来,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四、紧扣追问巧提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先准备了一个没有放有蓝色球的箱子,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结果几个学生上来都没摸出蓝色的球。有些学生急了:“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样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要求把箱子里的球都倒出来看个究竟:有红球、黄球、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一个学生回答:“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您却规定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学生都点头称是。我顺势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在箱子里放进蓝色的球,这样就有可能中奖了。”……有趣的摸奖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思维在教师环环紧扣的追问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篇7:提问问题小学数学浅谈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篇8: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做到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 也就是说不能满堂灌,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上课喜欢不分主次, 不管难易, 处处进行提问。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在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懂了吗?”……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 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例如, 在“小数除以小数”这节课, 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处理上, 至于多位数除法和小数除以整数都是旧知识应放在次要位置上。如果教师在如何试商、如何计算上反复提问, 这样就会既冲淡了主题, 又让学生抓不住重点。这节课要突出这样的训练:已知86.4÷36=2.4, 口算以下题目:

8.64÷3.6=0.864÷0.36=86.4÷3.6=?当学生回答出8.64÷3.6=2.4时, 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是怎样口算的?”这样的提问既锻炼的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 又能使学生把握住小数除法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 灵活地运用关于除数和被除数同样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积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事先的深思熟虑。提问的问题应服务所教所学的知识, 问题有无思考的价值, 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 那就是无效的提问。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解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然后逐个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个呢?”他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懂得不论什么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浅显的道理, 这样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意义和深度。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完同样的内容后, 则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果能将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前一位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后一位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理解“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 内角和总是180°”这一结论。后一位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三、提问的问题要有梯度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是人们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 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断层, 提问毫无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完小数的加法时, 提问:“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不上来, 说明这样的提问要求过高,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加法的方法, 可以通过一些小数加法的例题, 然后先提问:“在列竖式计算时, 两个加数的小数点怎么办?”再问:“应该怎样计算呢?”最后问:“和的小数点在哪里呢?”算完后, 教师强调“和的小数点要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先引导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直径,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接着我提问: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如果知道圆的直径, 怎样求圆的周长?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这样结合实际,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提问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的问题要明确

教师提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 如果不明确具体, 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使学生比较5元、0.5元、0.05元的大小,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5是否相等?为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是相等的, 原因是教师的提问不明确,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摸不着头脑, 当然就不可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回答了, 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没有任何效果。其实, 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只要提出:“它们分别代表了几元、几角、几分?这三个钱数会相等吗?”学生就会较为容易的回答了, 对三个数量的大小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真正弄懂弄会。当然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

篇9: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一是讲授,二是提问。提问比讲授使用的范围更广,使用的次数更多。而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要抓好课堂提问,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要求,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扣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一、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分为四种类型

(一)直叙式提问。比如:什么叫方程?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小数?学生直接口头叙述回答,这种提问一般思维程度较低,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较差,因此不宜多用。

(二)判断式提问。如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3.15能被3整除吗?两个数互质,则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吗?学生通过判断,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系统掌握概念知识。但是,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只是判断说:“对”或“不对”,“是”或“不是”。这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学生猜测进行判断。因此这种是非性问题应尽量少用。

(三)说理式提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讲出道理,多用疑问性提问。如“为什么?”“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做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为什么要除以27说出理由来,用图形拼拼看,动手动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这种提问方式比前面两种方式好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这种提问方式。

(四)发散式提问。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比如:几加几等九?八十五减三十几等于五十几?三百几十六既能被二整除又能被几整除?这种提问即有逆向思维,又有多向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应多用“还可怎样想?”“还有别的方法吗?”等。

二、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捉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用什么方式提问,在什么时候提出,让何种程度的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可能会怎样,对可能出现的回答怎样处理?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心中有数,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来进行,切忌为某一细小的问题纠缠不清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偏离课堂教学中心。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提问方式:(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梯形的两条边吗?(3)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6)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要(上底+下底)×高÷27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能力。

(二)提问要突出思考性,带有启发性,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提问前,要熟悉学生,提问要掌握难度,难度不能一下子过大,使学生答不出来,望而生畏,失去兴趣,而过于简便的提问又是劳而无益,所以提问要避免不分深浅,处处皆问的做法。所提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学生思维的起点和层次设计提问,多采用取发散式提问,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对一些错误的回答,也要启发他们说出思考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使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超越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他们的思维过程纳入自己的轨道,更不能轻易地给予否定,要用势利导,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提问要有准确性,把握重点难点,要全面钻研教材。提问要提到关键处、点子上,还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表达能力。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炼,表达要清晰,不可模棱两可,颠三倒四。

(四)提问要富有趣味性,新颖别致。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向活泼状态。例如:在教“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时,出示这三道题有什么“毛病”,谁来给他们治疗,这样既活跃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方法多样,形式各异。提问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朝知识迁移的方向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解决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疑难点,把握好提问的时机,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精心设问,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序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作文:你曾经过我的冬季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以建设青年突击队为抓手,培养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