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龄儿童入学率

2024-04-09

适龄儿童入学率(精选8篇)

篇1:适龄儿童入学率

关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的方案

为促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对我校入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本校实际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同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完善小学入学办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

入学工作必须落实政府管理责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任何学校不能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坚持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制定实施本校小学入学具体方案;坚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依法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坚持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二、入学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入学资格

1.凡年满6周岁以上且具有本校常住户的适龄儿童均须登记入学。

2.有本地常住户口的学生,安排其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持户口簿可以在户口所在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凭房屋产权证或相关证明)就近入学。

4.对持有烈士子女、家庭贫困子女、现役军人子女身份证明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应给予照顾。

5.对持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开具的“下岗工人子女身份证明和校内企事业单位身份证明的按有本校户口的学生对待。

6.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可以在小学借读。提供户籍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暂住证、务工证和住房证,五证齐全可以免除借读费。

(二)入学方式

适龄儿童入小学,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办理小学登记入学手续。要做好接收残疾儿童入学按时入学工作。对入特教学校和特教班有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要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其入中小学随班就读,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相关工作要求

招生工作由政府负责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相关政策,统筹和指导小学入学工作。学校招收学生的比例,残疾学生入学和随班就读学生情况,要及时上报政府。

校政府与村组织要加强对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招生工作宣传和群众来信来访,依法处理违纪违规事件。因

此,必须加强六方面的管理:加强教育资源的管理,确保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资源均衡配置,满足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加强学校招生计划的管理,逐步按照60人班额标准制定计划,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完善小学毕业考试管理;严肃招生纪律;落实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当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小学入学工作方案和招生的具体实施意见等。

小学不允许组织入学考试。小学毕业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常识。考试的范围、目标、方式均应按区上制定的考试说明执行。学校要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出发,结合课改的进程和要求,积极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验,正确引导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关于收费:小学校均不得收取入学报名费。

五、关于规范操作

小学都要按教育局规定的日期发放正式“入学通知书”。在放暑假前,小学要负责本校毕业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校要严格小学学生学籍管理,控制新生的非正常流动,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擅自学生流失,以保证各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六、关于宣传与监督

小学入学工作是基础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顾全大局,规范操作,杜绝违规现象。要面向社会做好引导宣传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政策和工作程序的透明度。要向社会公布学校、校政府咨询和举报电话,耐心、细致地解释相关政策,接受质询,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维护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树立教育新形象,保持社会稳定。

篇2:适龄儿童入学率

《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一条规定强调,在入学方面,既不能搞歧视政策,也不能搞优待政策,一律平等就学。以上三条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配置问题。

我校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相关的入学规定,采取的措施是:

1、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在户口所在地所对应的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2、学生具有学习能力。

3、学生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报名时,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测试。

高村乡范桥完小

篇3:奏响视障儿童入学三部曲

一、以稳定情绪为主,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当家长领着盲生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来报到时,班主任首先做的就是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见到他们,要先用亲切愉快的心情去迎接他们,和他们互相认识。和每一个孩子握握手,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以消除盲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之间互相认识后, 就给他们布置新学期的第一项任务,由家长陪同孩子参观校园,认识教室、食堂、宿舍等设施,让孩子尽早熟悉新环境。

其实,社会上许多人对于盲校仍很陌生,有些盲生家长对于盲校也是一知半解。在入学第一天,上午安排好学生的生活后,下午为新生及其家长召开一个座谈会。座谈会上介绍盲生的学习对象———盲文,认识他们特有的书写工具,讲解和正常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我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作息时间,开设的特殊课程 (如生活课和定向课),为他们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所了解,以消除他们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担心和顾虑。

培养孩子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我班孩子今后的全面发展,为了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家长会上,我为家长宣传了现代教育思想。主要一点是培养孩子要教与放相结合。明白让孩子多吃点苦,多干些活不是一件坏事。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存在视力残疾,孩子生活上的事几乎全权代理,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有的盲生到入学时还不会自己吃饭。因此,我明确建议家长要尝试让存在视力缺陷的孩子做正常孩子所能做的事情,如洗衣、扫地、整理床铺等,从小就要注重盲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转变家长认为盲生做任何事都慢而乱的思想, 要求家长为了孩子今后更好地成长,要不厌其烦地去指导孩子的生活。否则,存在视力严重残疾的孩子无法像明眼孩子那样经过观察,学会许多技能。家长如不去指导,许多生活上的事情他们就无法体验,也就无从学起,手的灵活性发展无形中就会受到限制,势必给孩子将来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这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盲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多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适当地给予指导。

为了使学生对校园生活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我建议那些有依赖性孩子的家长在校陪同孩子一两天,待孩子情绪稳定后,来探望孩子的时间间隔由短到长,开始最好能每周到校探望一次,再隔周探望,以后每月探望一次。让孩子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二、及时选拔培养班干部,形成一帮一模式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设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从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找准新班级的管理者。第二天就要进行教学常规训练,班主任从新生中挑选出热情大方、善于交往,年龄稍大,最好存在残余视力的新生作为班长,形成集体的核心。至于劳动委员和学习委员,可以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后再进行选取。 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能力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要创设机会锻炼小干部的能力。事先教会选出的班长要注意的事项。要求他以身作则, 带头做好榜样,主动帮助能力稍差的同学。

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融入新集体,尽早适应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组织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最好是能力强、有残余视力的学生和全盲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形式,指导他们该怎样去帮助自己的小伙伴,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

三、加大力度演练常规教育,儿歌助行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习惯,培养习惯开学第一个月最关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要用《规范》去指导新生的言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繁琐而碎杂,要使新生掌握生活常规的具体做法,单凭班主任的讲解绝对不行,必须通过实际演练。教师只教给他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培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当新生踏进学校大门时,学校的生活常规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按常规训练内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去做一做,演练演练,行为习惯就在这演练过程中开始形成。

说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活动。利用儿歌来强化新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如在课堂常规训练时,适时地教给学生一首儿歌;“上课铃响进课堂,放好书本人坐正。老师讲课专心听,自己还要动脑筋。想要发言先举手,站起身来大声讲。”让学生在说儿歌或演练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习惯的养成。在坐姿方面我严格要求学生抬头,挺胸,脚放平。上课前我先问:“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学生边调整边说:“我的坐姿最端正。”在以后的读写中,我也常问:“比比谁的姿势最正确?”即使在上课时,发现有些学生姿势不对,会及时地问问学生。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会自我调整,自我提示。

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更为重要。其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一年级自习课较多,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作业,我要求学生在下午放学前就必须上交作业,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班主任做很多细致具体的工作。我所带的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课前能准备好学习用品,课后摆齐桌椅,上课时端正姿势,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在自习课上也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用规范去指导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赢得了各位代课教师的好评。这都是在开学初形成的好习惯,相信他们会受益终身。所以,做好以上三步工作对视障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一年级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盲校一年级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要重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为刚入学的视力残疾孩子制订一份严格而细致的培养计划。工作的开展要做到万事俱细,用加倍的爱心、细心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

篇4:适龄儿童入学率

◎公安部

清理户籍文件该改则改该废则废

问:作为户口登记管理的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将如何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首先要把底数弄清。公安部将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全面摸底排查,深入社区村组,上门入户走访,摸清本地无户口人员底数及有关情况。

各地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同时,组织开展户籍管理相关政策文件清理,凡是与《意见》规定不一致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加强对无户口人员核查比对,登记材料逐一建档,严查借机办理假户口违法犯罪;对办理登记民警实行终身负责制,依法依纪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会同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强对各地区督查指导,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开辟“绿色通道”,公安派出所确定专人受理群众落户申请,符合规定的,当场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群众所需补齐的材料。规范审批程序,需要调查核实的,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核实,尽快办理户口登记。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缩短制发证周期,让落户群众尽快领到居民身份证。

◎国家卫计委

超生子女落户由各地依法妥善处理

问:《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为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并要求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请问卫生计生委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

答: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解决超生子女落户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明确禁止将政策外生育与落户挂钩。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决定的通知》,再次强调严禁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落户、入托、入学等相挂钩。

《意见》出台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继续指导地方卫生计生部门,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工作。其中,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公民,由各地依法妥善处理。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政策规定参加并享受相应的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副司长周美林表示,国家卫计委将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公民,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立案调查、收集证据,依法依规征收社会抚养费。

◎民政部

收养被拐儿童登记前应先查找其父母

问:《意见》提出解决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请问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答:事实收养实际上是一种私自收留抚养行为,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存在被拐卖、超生、捡拾等多种情况。对于希望通过收养登记建立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的,如果事实收养发生在1999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施行前,未办理收养登记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事实收养公证;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为经公安机关确认的被拐儿童的,应当先由公安机关查找其亲生父母,再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收养登记。总之,符合当前收养法等规定条件的,由民政部门依照现有规定依法为其办理收养登记,公安机关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暂无相关规定的,民政部将加强调查研究,尽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专家建议】 应防范拐卖人口、犯罪分子等借机洗白

针对事实收养的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岳经纶建议,民政部门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申请者提供清晰准确的要件须知,避免申请者跑冤枉路。同时也要加强与公安部门合作,防范拐卖人口、犯罪分子等借机洗白。

◎教育部

必要时可以先入学后办理户口登记

问: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如何切实保障这些新登记户口人员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答:一、新登记户口人员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平等受教育权,非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录取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要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依法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于无户口或暂未办理户口登记的适龄儿童少年,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因为无户口、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理由拒绝接收入学。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居住的新登记户口和暂无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情况,“一人一案”做好工作,立即安排就近入学,指导学校依据学生年龄和学力等情况安排在合适的年级就读。必要时,可以先入学后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三、学校要为所有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建立学籍和学籍档案。对于新登记户口、暂无户口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不得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

四、重点做好新登记户口或暂无户口的适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就学工作。对于随迁子女,符合条件的由流入地政府协调安排入学,不符合条件的劝告回原户籍地就学,由户籍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近入学。

【专家建议】 教育部门应尽量简化流程

针对“就近入学,建立学籍”,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岳经纶说, “一个实际的问题是,一些无户口的儿童可能落户之前在私立学校就读。”岳经纶建议,在完善学籍信息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尽量简化流程,避免让孩子和家长来回奔波。

◎人力社保部

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问: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应该如何享受社保待遇?

答:人力社保部门将按照《意见》精神和要求,积极做好相关政策衔接,并为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后参加社会保险提供服务和便利。

在养老保险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按规定享受养老待遇。已经就业的,应按有关规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覆盖了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政策规定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链接】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办理,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

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政策;

坚持综合配套,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任务目标

进一步完善户口登记政策,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

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努力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

八类无户口人员如何登记户口?

1.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2.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

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3.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

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1999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施行前,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未办理收养登记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事实收养公证,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尚未办理户口登记的,可以凭事实收养公证书、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4.被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户口被注销

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死亡)的生效判决书,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5.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后,符合现居住地落户条件的,可以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6.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

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可以向签发地公安机关申请补领、换领户口迁移证件,凭补领、换领的户口迁移证件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不符合迁入地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其他人员可以在户口迁出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7.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

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在国内非婚生育、未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国国籍的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说明、我国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8.其他无户口人员

篇5: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

[]入字第 号 家长(监护人):

我镇已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你的被监护人 系适龄少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规定,特通知你于今年8月30日送其到鞍湖实验学校注册入学。如该少年无故不按时入学并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你们要承担法律责任。特此通知。

(单位盖章)

篇6: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残疾儿童的就学工作,使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县**镇妇联对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详细地查看了各村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情况、致残原因、生活和学习状况进行了了解,并与部分不能正常入学的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们不能入学的原因。为了达到尽快解决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生活和康复问题,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适龄残疾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就学现状

据初步统计,我镇现有6-15岁的适龄残疾儿童26名,其中男童12名,女童14名,在校残疾儿童11名,占适龄残疾儿童总数的42.3%。调查中发现,在校残疾儿童多属于村中有小学的村庄,由于就近上学比较方便,并且家中经济条件较好,家人对教育重视;而失学残疾儿童大多集中在离学校较远的村庄,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交通不便,家人送子女入学困难,特别是残疾儿童入学更困难。

(二)生活现状

近年来,我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政府重视残疾儿童管理工作力度加强,投入增加,民政部门和残联的工作使一部分孤残儿童得到了救助。但是,我镇残疾儿童扶贫、康复工作仍步履维艰,边远村部分残疾儿童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特别是多残家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残疾人,残疾儿童更是缺乏照顾,安全难以保障。

二、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原因

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在14名失学的残疾儿童中,有2名只上过幼儿园,有5名小学未毕业,有2名初中未毕业,有5名儿童全完未上学,无一例按要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导致残疾儿童不能按时入学或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业的原因:

1、部分家长对残疾人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而使部分残疾儿童失学;

2、部分家长对特教学校认识不足,尤其是智障儿童的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到特教学校就读;

3、部分残疾儿童生活不能自理而无法上学;

4、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不足使得他们得不到系统的康复和训练,对今后的学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残疾儿童就学、生活问题对策及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残疾儿童入学。大力宣传和实施《义务教育法》使全镇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开展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对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

扎实开展脱贫帮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多数残疾儿童父母能参加生产劳动,但由于孩子需要照顾脱不开身,一方面可以申请低保救助或者无固定收入救助,解决残疾儿童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等就业服务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就业和自谋职业。

成立助残教育基金,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对经济上有较大困难的残疾儿童给予跟踪扶持,形成较稳定的计划救助体系,使残疾儿童能够充满信心,集中精力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定有利于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均应给予资助。

建立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加强学前康复教育。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机是0—6岁,对他们越早进行干预,康复效果就越好,残疾对日后生活、工作的影响就越小,及时为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治疗,为将来入学接受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倡优生优育,做好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加强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工作,从残疾儿童出生前的母婴体检加以控制,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减少残疾儿童的新生率。

篇7:适龄儿童入学率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们是赵都新城#号地#园小区的业主,为了我们的适龄孩子能按时入学,我们业主曾多次找有关领导协商,至今仍没有给我们准确的答复。但是孩子们的入学时间迫在眉睫,我们作为家长心急如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6月4号上午,我们业主一起到信访局咨询了有关领导,就孩子入学问题进行了协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开发商领导和#街道办事处领导提出:凡是城市户口孩子,能办理户口的到物业开证明、街道办事处开证明,然后到#派出所落户口。结果呢不是这样的情况,派出所给我们答复是:我们#号地没有社区、没有居民委员会,因此,我们小区所有的业主的户口没有办法迁入,作为成年人户口不迁入没有多大影响,但是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孩子们要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中的要求,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我们的适龄儿童,已经到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年龄,不能再等了,必须入学了。

另外,去年和我们情况一样的的孩子们,拿着购房合同就顺利入学了,#学校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所有业主的认可和赞誉,期盼今年我们的孩子也能用同样的方法顺利入学。

在此,我们#号地的所有业主呼吁,请求各级领导以及#学校的领导,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出发,尽快给我们准确的答复,使我们的适龄儿童按时入学。谢谢!

篇8:适龄儿童入学率

一、日本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本大部分高中要求流动儿童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方能就读,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多数流动儿童无法通过入学考试,只能选择就读专科学校甚至被迫辍学工作。日本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入学路径较窄

根据日本相关政策,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日本后,15岁以下可以免试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超过15岁的流动儿童,需满足高中入学考试资格方能参加日本高中入学考试从而就读高中。[1]

日本的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学费、教科书费等均由学生承担,增加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日本的高中分为国家运营的国立、各级政府运营的公立和学校法人运营的私立三种类型。公立学校通常在学区范围内招生,名额有限,对居住在都市的流动儿童不利。虽然也有一些有特殊招生制度的国际学校,但收费昂贵且其毕业生无法就读部分日本大学。

日本高中还根据上课时间分为全日制学校(即日间学校)和非全日制学校两类,非全日制学校包括定时制学校(ていじせい,边工作,边夜间或日间上学)和函授型学校称通信制学校(つうしんせい,在家学习,每个月上2次课)。受费用、考试难度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选择定时制学校和通信制学校的比例较高。日本还有学制6年的中等教育学校(初高中一贯制学校),在报考初中时需要入学考试(高中是自然升班),但此类学校数量较少,能够就读的流动儿童不多。

在日本,从事很多职业必须先通过国家考试,但参考资格多以学历为条件,或要求有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同等的水平,初中毕业生只能考取汽车司机、厨师、美容师、理发师等职业资格。[2]因此,高中毕业文凭是在日本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敲门砖,较窄的入学路径严重影响着流动儿童的教育诉求,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意向继续攻读大学和定居日本的学生。因此,那些无缘高中的流动儿童就业选择范围相当狭窄,不利于其发展。

2.高中入学考试难且入学率偏低

据日本法务省统计,2013年15—18岁(高中学龄阶段)的流动儿童有37 593人,日本文部省调查显示,2013年日本国立、公立、私立高中在籍流动儿童为12 701人[3],即流动儿童高中阶段入学率约为31.0%,与日本本土学生高达98%的入学率相距甚远,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日本高中的入学考试一般包括日语、数学、英语、社会、理科五个科目,具体科目由学校自行决定。部分地区为流动儿童提供特殊考试形式,降低考试难度,但名额有限。有些高中设有推荐型入学和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入学名额,但数量较少。[4]有意就读日本高中的流动儿童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方能就读。对于日语基础较差且学习能力不足的流动儿童而言,高中入学考试的难度较大。因此,许多流动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和经济问题等因素限制而就读一些录取分数较低的高中或是定时制和通信制高中,部分流动儿童甚至无缘高中。

日本通常会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记录学生三年的出勤、迟到、缺勤、成绩、作业、是否认真听课等情况。高中是否录取取决于调查记录和入学考试的分数(报考定时制高中或特殊入学考试的学生要参考面试分数),调查记录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流动儿童还需注意初中阶段的日常表现,这对部分家庭不稳定的流动儿童非常不利。

二、日本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在日本的高中入学路径窄、入学率低的问题主要受缺乏资金、语言障碍、流动儿童监护人对日本高中入学制度理解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高中入学困难重重。

1.资金缺乏

相对于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入学,高中阶段入学时则必须缴付学费。此外,参加入学考试须缴纳入学鉴定费(入学檢定料),学生每年还须缴付规定的授课费(授業料)和缴纳书费等在校学习所需的各项费用。[2]每项费用的金额根据所报考的学校种类、专业以及性质等有所不同,往往差异较大。这些类别繁多的费用对于多数收入水平不高的移民家庭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部分流动儿童因为费用问题被迫选择边打工边学习的定时制高中或通信制高中,甚至无缘高中。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许多日本的移民劳工失去了工作,在家庭缺乏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其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一些流动儿童因此选择辍学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2.语言障碍

日本的流动儿童多数来自国外,日语基础大多为零,其日语水平与其来日时间、家庭语言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参加高中入学考试的流动儿童日语水平参差不齐。此外,日语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组成,发音和书写有所差别,使得多数流动儿童听得懂但却不知如何书写,导致无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5],这也是入学考试中流动儿童与日本本国学生成绩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学生初三年级早期就要进行三方面谈,即监护人、学生和老师一起就孩子的未来规划展开讨论,需要在充分听取学生本人的意愿并与中学的老师商谈后决定,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受流动儿童及其监护人日语水平的影响。另外,日语表达常常是先扬后抑,而流动儿童和监护人日语水平欠佳,对于日语中的委婉语和双重否定表达理解不到位,常误解日本教师的委婉表达。例如教师说:“想要就读这所高中需要加倍努力(实际可能性非常低)。”这种委婉的表达却使流动儿童监护人误认为是有希望报考,导致他们无法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亦无法为其选择最合适的高中。

3.流动儿童监护人对日本高中入学制度理解不到位

日本的高中入学考试还需要监护人帮助子女收集各种信息,但多数流动儿童的监护人来自国外,对日本高中入学考试制度缺乏了解。受来源国的影响,他们容易混淆两国的高中入学制度,从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入学环节。例如,许多国家成绩单上的数值就是考试的分数,但在日本,高中入学的成绩是由考试分数、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综合评定的。此外,他们往往对定时制高中、通信制高中和私立高中了解不多,或因出路窄、费用高等原因拒绝子女就读此类学校。

大多数流动儿童监护人的日语能力较差致使其难以与外界交流,对陌生环境充满的不安感也使其避免主动与外界接触,因而缺少了解信息的渠道。日本学校中的很多情况需要学生、监护人、教师一起商议,而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在面谈时因语言障碍,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对教师产生疑惑和误解。流动儿童家长或因工作繁重等原因平时缺乏时间与教师沟通,造成对日本高中入学制度和相关入学信息缺乏了解,对子女的高中入学问题爱莫能助。

三、日本针对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采取的措施

为维护社会稳定,给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日本通过提供奖助学金、开设语言学校、开展特殊考试与教师援助、举办学校说明会、发放入学指南等措施来帮助流动儿童进入日本高中。

1.助、奖学金的提供———减轻流动儿童的家庭负担

日本文部省通过为流动儿童提供助学金,旨在建立一个让所有的有志高中生无论家境如何都可以专心向学的社会环境,并减轻学生家庭的教育开支。援助对象涵盖国立、公立、私立学校的所有学生,包括高中、专科、职业学校、国家资格培训课程等文部省指定的课程[6],范围基本涵盖流动儿童初中毕业后的所有就学出路。符合条件的贫困流动儿童可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各学校还有自行建立的奖学金制度或学费减免制度,有些地方公共团体也向流动儿童提供奖学金。这些助学金基本能覆盖流动儿童就读公立高中的学费,其家庭只需承担小部分费用即可,大大减轻了流动儿童的家庭负担。

2.语言学校、特殊考试和教师援助———消除语言障碍

针对流动儿童高中入学的语言能力差问题,日本文部省为其提供了语言帮助。如为流动儿童开设高中补习学校和夜间学校(初中)等,以教授日语为主,兼顾高中入学考试所需的日语、数学和英语知识[7],帮助有意向考取高中和学习日语的流动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和日语水平。

许多地区的高中为日语水平欠佳的流动儿童提供特殊入学照顾。例如2010年,东京市都立国际高中开始为流动儿童设置特殊入学考试,25个招生名额引来上百位报名者,此后又新增三所高中为部分流动儿童设置特殊入学考试,或考试特殊许可(如允许携带字典、延长考试时间等)。[4]希望得到特殊照顾的流动儿童在参加入学考试前,可向报考学校提交申请说明自己的日语水平较差,校方会考虑降分录取。日本针对不同来源的流动儿童制定了相应的高中入学照顾制度,如神木县规定:满足居住年限的外籍学生,可以在指定的十所公立高中选择参加特殊考试,包括英语、日语、数学三科,试题有额外的解释。对海外归国学生,即拥有日本国籍或永久居民身份公民的子女,可申请只考三科,试题附额外解释。另外还可申请延长考试时间,面试时用听得懂的语言提问。[5]不过对于特殊入学考试中被录取的流动儿童,部分学校还要求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日语学习。[8]

3.教师、学校和相关机构的合力协助———帮助监护人理解入学制度

为帮助监护人了解入学制度和相关教育信息,从教师、学校到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各司其职,共同助力流动儿童教育。流动儿童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相关负责教师咨询高中入学的相关信息。如三方面谈、入学考试难度说明、成绩说明和志愿学校的会谈中安排教师和志愿者(通常是翻译)参与,使对话内容明确直白。提前准备好日本与别国高中入学的差异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减小国别文化差异对会谈的影响。对于日语中的委婉表达造成的误解,教师需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告知监护人其子女在校的准确情况,如使用分数值和等级排名等[5],在面谈时通过翻译员对谈话内容进行说明以避免出现误解,促进流动儿童监护人对日本高中入学制度的正确理解。

大部分高中在召开学校说明会时针对流动儿童安排一些环节。如通过参观私立高中改变监护人的刻板印象;通过就学助学金制度、学校补贴等的详细说明,解决报考私立高中最担心的费用问题。此外,详细介绍定时制高中和通信制高中,告之流动儿童可以边兼职打工边上学,为有工作意向的流动儿童积累工作经验,且费用低能缓解其家庭压力。

此外,各地政府也开设了针对外籍人士高中入学的多语种服务窗口提供教育咨询,流动儿童监护人可以免费咨询并领取相关资料。

地方教育委员会和NPO(非营利组织)每年都会针对流动儿童发行高中入学指南书,如每年在管辖范围内的各初中免费发放《公立高中招生指南》(「公立高校入学のためのガイドブック」,多语版)。每年秋季各地发放《母语非日语的学生的高中入学指导意见》(「日本語を母語としない人たちのための高校進学ガイダンス」),内容涵盖各高中的学校说明、学校参观日、多语种对应翻译资料。此外,邀请外籍高中生和大学生做报告讲述自身经验,激发初中生入读高中的动机,安排有流动儿童教学经验的教师提供个别咨询帮助,各地考试科负责人会介绍如何填报志愿等相关入学事宜,支援流动儿童的NPO则会提供关于学校选择、学费、学习方法等信息咨询服务[5],日语水平欠佳的流动儿童监护人可以借此全面了解日本的高中入学制度。

四、日本解决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发展的眼光,日本政府通过积极改善流动儿童高中入学状况,力图通过帮助流动儿童,为未来社会培养劳动力以弥补愈演愈烈的劳工荒浪潮。我国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日本为解决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为我国解决流动儿童的高中入学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加大资助力度,推动经费来源多元化

我国流动儿童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高中不属于免费义务教育的范围,学费由学生自行承担。现阶段,流动儿童进入流入地高中学习除缴纳基本的学费外,还要缴纳借读费、赞助费、学校建设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这无疑成为作为弱势群体的流动儿童入读高中的障碍之一。虽然我国明令禁止或减少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征收赞助费、借读费等,但变相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我国现有的奖、助学金等项目资助比例和额度都较低,无法满足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的需要。因而,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置流动儿童高中入学专项资助项目,通过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了解、掌握流动儿童学业和基本的家庭情况,为家庭困难的流动儿童减免学杂费、提高助学贷款的额度、延长还款年限和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并适当扩大对流动儿童的奖、助学金的比例和额度。另外,还应当加强立法来保障对流动儿童的资助,加强监管,打击强收、变相收费现象,并形成常态。

我国流动儿童基数较大,政府力量有限,应当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资助,如学校可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作,为流动儿童设立奖、助学金项目。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当积极为社会力量参与资助提供必要的咨询及协助,对参与资助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力量进行奖励,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对流动儿童的资助,推动流动儿童助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2.加强语言能力培训,消除语言障碍

在我国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中,有部分流动儿童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受流出地方言、普通话训练的机会少和语言环境不适宜等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高中与同学、教师的交流中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障碍,特别是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不仅阻碍了流动儿童的学习,更不利于流动儿童的融入。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等相关机构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为流动儿童提供语言上的帮助,如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开设相应的普通话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对流动儿童的语言训练与指导,如鼓励其积极发言、朗读课文,并带动班级同学一起矫正流动儿童在普通话发音等方面的不足,消除语言障碍,帮助流动儿童融入校园学习、生活。此外,还应对存在语言问题的流动儿童监护人进行适当的普通话普及教育,鼓励其使用普通话,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断提高流动儿童的语言能力。

3.加强各相关方与监护人间的联系,帮助其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我国各地高中入学政策种类较多、各不相同。而且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高中入学及流动儿童教育相关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革,如异地高考政策、高考户籍改革等。我国流动儿童监护人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且大多工作繁重、精力有限。流动儿童监护人和流动儿童本人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足、理解不到位,学校、教育主管机构对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有效地告知等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监护人的选择和判断,造成流动儿童不能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因此,我国急需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给予必要的关注。

教师、学校、教育主管机构及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流动儿童监护人了解相关教育政策。如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与流动儿童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向其告知相关教育政策;学校可以通过宣讲会、政策指南书、网站通告等途径让监护人对学校、相关教育政策等形成正确的理解,协助其对子女的教育做出明智的选择;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教育政策和信息的及时公布,并提供必要的咨询;各级政府应当为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和融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引导,如对相关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或不作为等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同时,还应通过严明的法律法规、科学的制度等给予明晰的指引与规约,消除各类障碍,保障流动儿童享受应有的权利。此外,公益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教育,共同助力流动儿童教育。

摘要:随着居住时间的持续增加,日本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已延伸至高中阶段。受资金缺乏、语言障碍、监护人对高中入学制度理解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存在入学路径较窄、入学考试较难且入学率偏低等问题。日本通过提供奖助学金、开设语言学校、开展特殊考试与教师援助、举办学校说明会、发放入学指南等策略来帮助儿童进入日本高中。日本为解决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可为完善我国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日本,流动儿童,高中入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外国にルーツを持つ子どもたちが直面する就学問題」フォーラム多文化共生センター東京編【前編】[EB/OL].[2015-07-19].http://berd.benesse.jp/special/co-bo/co-bo_theme1-1.php.2015-05-07.

[2]滋賀県国際協会.未来のための進路がイダンス.[EB/OL].[2015-07-19].http://www.s-i-a.or.jp/gaikokuseki/seikatu/kyouiku/3/pdf/sinro_jap.pdf,2008:5,7.

[3]枦木典子,中野真紀子.外国にルーツを持つ子どもたちの学びの保障――多文化共生センター東京の現場から.[EB/OL].[2015-07-19].http://synodos.jp/education/12215,2015-02-19.

[4]李原翔.中国につながる児童生徒をめぐる異文化適応および教育課題:文化間移動と心理的適応の視点から[D].東京:東京学芸大学,2014.

[5]かながわ国際交流財団.外国につながる子生徒の高校進学サポートガイド[R].横浜:公益財団法人かながわ国際交流財団,2014:4,17,11,9.

[6]高等学校等就学支援金制度(新制度)概要.[EB/OL].[2015-07-19].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mushouka/index.htm.2015-05-09.

[7]たぶんかフリースクールよこはま2015.[EB/OL].[2015-07-19].www15.plala.or.jp/tabunka/2015FS_Jap.pdf,2015-05-09.

上一篇:秦皇岛游记小学日记下一篇:情景教学法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