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024-04-27

胃痛的中医治疗方法(精选10篇)

篇1:胃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药:1。

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2。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本方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味。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3。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白芍、半夏、甘草。

本方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4。 丹皮,山栀子,青皮,黄连,吴茱萸,香附,柴胡,赤芍,甘草,金银花,大黄,薄荷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若为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晶,宜选用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咨询QQ1171011965程,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苦寒泄热,直折其火。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5。炒五灵脂,炒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后下),白芍,甘草,延胡索。

加减:疼痛较剧加莪术10g,石见穿15 g,九香虫10g;兼胀痛加枳实12g,广木香12g;兼神倦乏力加黄芪30g,党参30g,白术有吐血便血者加三七粉9g(冲服),白及15 g,藕节15g。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篇2:胃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1、陈皮5克,元胡20克,醋适量,以上前两味用醋炒后研末,每次服用1-2克,每日服3次,适用于胃痛。

2、薤白50-150克,醋50-100克,先将薤白洗净用醋煎煮,不加盐,顿服,也可从小剂量开始,渐渐增加,以痊愈为度。理气宽中,止痢,止痛,适用于胃气痛不可忍。

3、生姜30克,红糖适量,先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泡24小时,每服3克加入红糖,沸水冲泡,加盖浸片刻。代茶频饮,温中,健胃,止呕主治胃脘疼痛,翻胃呕吐,食欲不振。

4、艾叶适量,揉碎,用酒炒热。纱布包裹,敷肚脐,直至痛缓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炒),用于胃痛偏寒者。

5、仙人掌适量,去刺捣烂,纱布包裹。敷肚脐,胶布固定,适用于热性胃痛。

6、大蒜头1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可根治。

7、野鸦椿果30g,用水煎服。此方用于气滞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的7个偏方

防治胃疼的方法

1、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常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4、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不少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篇3:胃痛的常用中医药治疗方法

1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大致概括为饮食不能节制, 思虑劳倦, 外邪内侵和七情所伤[1]。以上因素往往相互影响。胃痛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脾虚、胃实。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胃炎发病率逐年上升, 加之其病程迁延难愈且极易复发,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李氏称胃痛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其调查发现: (1) 性别、生活习惯、遗传、职业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否无关;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胃脘胀痛为主要症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型与性别、诱因、饮食偏嗜有关[3]。胃痛是由胃气阻滞, 胃络瘀阻, 胃失所养, 不通则痛而导致的以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4]。

2 胃痛的治疗要点, 辩证分型及论治

陈静慧[5]认为,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 中医治疗胃脘痛有其明显优势, 然而在辨证论治上缺乏规范性。为了更好的了解胃脘痛的学术发展, 其对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胃脘痛的医案记载进行数据挖掘总结, 整理分析该时期胃脘痛的舌脉、证型及其关系, 为现代医家治疗胃脘痛准确辨证提供参考与借鉴[5]。

在临证治疗中必须分清标本, 虚实兼顾, 而以恢复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通降功能为目的[6]。段氏在辨证时强调应分清虚实、明辨寒热、通气血, 治疗以通为顺、把“通”法立为必用之法, 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护[7]。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五型[8]。陈氏在研究中发现, 健脾祛湿清热方联合三联根除疗法与四联根除疗法对脾虚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患者根除效果相同。且对此类患者胃肠疾病症状、整体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可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9]。廉氏临床研究认为“温阳健脾汤”对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能在不同程度上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化以及不典型增生[10]。刘氏用半夏厚朴汤和理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 观察发现缓解胃动力效果满意, 无严重不良反应[11]。王氏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能够针对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其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2]。

胃痛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 故治疗也应按虚实论治。益气、理气、温中为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13]。中药分为补虚和泻实两类药。补虚包括补气、养血、养阴、温阳诸法。泻实包括理气活血、祛湿化痰散结、泻火和散寒等法, 这些方法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方法。

3 胃痛治疗中常用的中药及方剂

3.1 常用中药

包括:肉豆蔻、草豆蔻、白术、茯苓、瓦楞子、沉香、降香、白芍、高良姜、枳壳、延胡索、肉桂、吴茱萸、姜黄、和生蒲黄等。沉香、降香、木香、香附、半夏、厚朴、砂仁、延胡索为常用有效药。

3.2 常用方剂

3.2.1 四君子汤和六君子汤

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由二陈汤演变而来, 被推为治疗胃病处方中经典中的经典。临床应用, 辨证加减变化繁多, 效果卓著。

3.2.2 二陈汤

化痰和胃, 临床中加减应用, 一直被历代医家用于治疗痰湿胃痛兼有呕吐者, 效果十分显著, 也成了治胃病的基础方, 经久不衰。

3.2.3 香砂养胃丸

治疗脾胃湿困, 兼有寒凉的脾胃失调, 临床加减运用, 屡见奇效。

3.2.4 参苓白术散

善于治疗脾湿、脾虚引发的脾胃不和, 临床应用亦较为多用。

3.2.5 逍遥丸

舒肝理脾药同用, 既舒理郁滞之肝气, 又可健脾祛湿, 实为治疗肝郁脾湿之千古明方。长期服用还具备养颜祛斑之功效。如加上丹皮、栀子, 就成了加味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还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3.2.6 金铃子散

用于治疗热厥心痛, 治疗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而致的胃脘痛。

3.2.7 失笑散

临床多用于治疗妇人产后小腹痛, ,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淤滞之胃脘痛。

3.2.8 附子理中汤

温中散寒的常用方剂, 临床用于脾胃寒凉引起的胃痛, 也可以治疗腹部受凉的腹泻和腹痛,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3.2.9 越鞠丸

为治疗六郁之名方, 气郁、食郁、火郁、痰郁、湿郁、血郁皆可解之。临床常用此方治疗各种郁滞导致的胃痛, 效果甚佳。

3.2.1 0平胃散

治疗湿邪郁滞之胃痛。

3.2.1 1吴茱萸汤

首见于《伤寒论》, 中虚寒凝之胃脘痛常用此方。

4 胃痛的其他治疗方法

4.1 针刺治疗

选穴取中脘、足三里 (双侧) 、内关 (双侧) 、太冲 (双侧) 、膻中, 平补平泻, 留针3 0 m in, 1次/d[14]。该针法的功效为健脾行气止痛。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针灸应该在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在辨证基础上进行选穴组方[15]。治疗胃脘痛的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中脘;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配穴规律以远近配穴及俞募配穴为主、刺灸法以针为主, 配施灸法[16]。

随证加减:肝气犯胃者加刺太冲、期门;寒邪侵袭者, 加灸大椎、神阙;饮食伤胃者加刺梁丘、建里;瘀血停胃者加膈俞、血海、三阴交;胃阴亏虚者加刺胃俞、太溪、肾俞、三阴交;湿热中阻者加刺曲池、阴陵泉;脾胃虚寒加灸关元、神阙。

此外, 脾胃虚寒性的胃痛用火针的疗法针刺至阳穴也是一种很好的疗法, 用火针疗法作为对比组, 用西医西药疗法作为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发现, 火针针刺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方案, 具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和推广性[17]。

4.2 灸法

在胃痛的治疗中应用也相当的广泛, 尤其对寒邪侵胃型和脾胃虚寒型的胃痛疗效确切, 古代医家也都较为重视灸法的运用, 皇普谧的夫人就是重视灸法的第一人, 而且在历史中影响深远。王氏在对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发现, 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的治疗, 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疼痛, 且不良反应的较少,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18]。梁氏等在研究艾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与护理方法中发现, 艾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9]。艾灸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 其疗效显著, 操作简便, 价格便宜, 因此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底蕴, 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取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 期门穴。

4.3 食疗法

也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第一, 良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 一日三餐按时吃饭, 甚食牛肉、羊肉、海鲜、辛辣等食物, 不饥一顿饱一顿或睡前进食。此外, 远离烟酒, 烟为毒热之首, 最容易毒热入口伤胃伤肺, 变生种疴。酒为湿热之魁首, 最容易伤肝伤胃, 而且容易引发中风和心痛。再有, 慎食生冷食物, 以免损伤脾胃。在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 很多的中草药可以用于日常的保健食疗, 例如:薏苡仁、山药、莲子、百合、茯苓、大枣等。

4.4 心理疗法

调节好工作节奏, 保证充足的睡眠, 缓解工作及家庭、社会压力。

5 展望

中医药在胃痛一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方面积累了众多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康复保健经验。只要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并且能够按照医嘱进行饮食宜忌, 胃痛一病还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且预后不容易复发, 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肝脾胃失调引起的诸多气血, 阴阳等的功能失常。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西医药的一些副作用, 中医疗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信今后更加系统严谨的中医药研究会在治疗胃痛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 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认为其“治愈率不高、易复发”的特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包括:饮食调节不当, 暴饮暴食, 嗜食辛辣, 不按时进餐, 饥一顿饱一顿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调节情志不佳, 任性妄为, 或心情抑郁寡欢, 致使肝气犯胃, 肝胃不和;不能够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等等。中医关于胃痛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和丰富的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比较常用的治法也很多, 例如:中药汤剂治疗, 针灸、艾灸疗法, 刮痧疗法, 按摩推拿疗等法, 此外, 还有食疗法等等。总之, 中医中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在胃痛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尝试探讨其在胃痛的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和经验。

篇4: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

【关键词】 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某患者胃脘部不规则胀痛2年,一个月前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试验阳性,某西医医师认为是细菌感染,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和克拉霉素后,患者的胃脘胀痛仍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了恶心、呕吐、饮食减退等现象,故欲尝试中医治疗。笔者认为,该患者胃脘痛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所致的糜烂性胃炎,诊断是很明确的,因为有纤维胃镜及HP试验阳性的支持。余认为该患者久治不愈,是因难以耐受西药的治疗而已。西医从病源学角度出发做出很有针对性的治疗,往往收效快捷,但也常出现缺乏个性化的不足,中医则不然,着重在于辩证,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妙。

1 辨证要点

1.1 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1.2 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1.3 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2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2.1 脾胃湿热型 胸脘痞满胀痛,口苦口腻,纳呆头昏,四肢重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处方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6g、半夏 10g、茯苓 10g、积壳 10g、米仁 30g、石菖蒲 10g、胆星 10g、佩兰 10g、黄芩 10g。方中黄连、黃芩、茯苓、石菖蒲、陈皮、甘草经国内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均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2.2 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疏肝泄热和胃为主。处方给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蛇舌草30g、青陈皮10g、白芍20g、甘草10g、山栀10g、黄连6g、吴茱萸2g。方中黄连、吴茱萸、蛇舌草、白芍、陈皮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并抑制其繁殖。

2.3 胃阴亏虚型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以养阴益胃为主。处方给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枸杞子30g、当归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6g、佛手10g、乌梅10g。方中乌梅、川楝子、当归、白芍均有杀菌作用。

2.4 脾胃虚弱型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糖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疗以温中健脾为主。处方给予黄芪建中汤:黄芪20g、白芍10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方中黄芪、半夏、茯苓、甘草、白芍、桂枝有杀菌作用。

2.5 瘀血停滞型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有胃出血,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处方给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生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砂仁5g、大黄10g、甘草10g、三七5g。方中三七、大黄、丹参、砂仁有杀菌作用。

3 体会

确立主证,执简奴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要重视生活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可减轻胃痛和减少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雅红;按摩治疗胃脘痛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08期

[2] 赵艳;王海军;孙英霞;张惠云;乔明琦;胃脘痛与情志病因研究进展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3] 黄加元;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2期

[4] 郝俊良;慢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冯海鹏;论胃脘痛从肝论治六法[J];光明中医;2011年07期

[6] 周赛男;杨赛;经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年06期

篇5:经常胃痛的治疗方法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4、按摩:每天捏一捏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为宜。根据疼痛情况,酌情加减。每日可进行1—3次。注意在按捏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慢性胃病发作时,运用此法也同样有效。适用于一般胃病,至于胃溃疡病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剧烈的腹部疼痛,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篇6:胃痛最快止痛的方法

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压。

3、喝西红柿汁

西红柿的酸味由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组成,具有消除胃部不适、缓解胃痛和胃炎的功效。另外,西红柿中含有的番茄红素成分,是胡萝卜素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去除引发包括癌症等各种疾病的自由基。每天坚持饮用200毫升西红柿汁,对胃黏膜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如果空腹时感到胃痛,或吃完油腻食物后感觉烧心,可以喝上一杯鲜榨的西红柿汁来缓解这些症状。

4、喝橘络生姜水

取橘络(橘子皮内层的筋络)3克,生姜6克,用水煎煮后加红糖服用。早晚各服1次,3天为1疗程,连服两个疗程可见明显好转或治愈。橘络理气通络,姜有温中止痛、驱寒解表的功效,红糖有健脾暖胃、活血散寒的作用。将橘络、生姜和红糖一起用水煎服,的确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和胃胀。此偏方只能用于胃部病症较轻的患者,对于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慢性胃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擅自尝试偏方,如果不对症,不仅无法缓解胃疼,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5、适当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维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效,维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6、刮手背健胃

首先找到手部与食指相连的第二掌骨,将拇指内扣掌心,其余四指内收握住拇指,虎口朝上。全身各脏腑器官依照从头到足的次序排布在第二掌骨上。充分暴露出第二掌骨后,寻找中部的胃区(如图),胃痛正在发作时,此穴区会有明显的针刺样疼痛感。用刮痧板垂直按压第二掌骨中部的胃穴,压住皮肤,做微小移动,仔细寻找疼痛敏感点,重点按揉疼痛敏感点2—3分钟。待胃区刮痧的疼痛稍有减轻,胃痛也会慢慢缓解。

7、给点温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发作的,这个时候喝点热水,或是用热水袋敷一会儿胃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8、吃点东西

胃痛常常是因为饥饿产生的,这个时候如果有软质食物的话,吃一点,比如面包、饼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东西。平时可以买些苏打饼干放在办公桌里,以备不时之需。

9、穴位疗法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10、运动疗法

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强化大腿肌肉。

伏地挺身: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额触碰地面,双腿伸直,双手弯曲与肩平放,手肘靠近身体,掌心向下。双手支撑,抬起头、胸部,双腿仍接触地面,直到感觉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该姿势约10秒钟。重复做3~5次。这能消除胀气、解除便秘、锻炼背肌,对脊椎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站立弯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轻放膝上,身体微向前弯。深吸一口气,吐气时缓慢收缩腹部肌肉,让腹部肌肉呈凹陷状,但不要勉强用力,否则会感到不舒服。保持该姿势5~20秒,不要憋气,然后顺势将肺部气体排出,放松肌肉。重复4~7次。这个动作对缓解消化不良与便秘很有帮助。

篇7:胃痛治疗讲稿

一.概念

剑突一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出现疼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二.病因

1.寒邪犯胃

外邪之中以寒邪最易犯客胃,胃气受伤,轻则气机壅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滞,多见绞痛。

2.饮食不节

胃主受纳,开窍于口。若纵恣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目前,临床上以过食肥甘及烟酒致

病最为常见,因厚味及烟酒皆湿热或燥热之性,停于胃腑伤津耗液为先,久则损脾。

3.情志不畅

情志所伤,使肝脾功能受到影响,也能引起胃痛。如气郁恼怒则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则胃病;忧思焦虑则伤

脾,脾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也致胃痛。4.脾胃虚弱

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脾胃不健,运化无权,升降转枢乏力,气机阻滞而致胃病;若中气下陷者,病情可进一步加重;若脾胃阳虚、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则拘急而痛。若胃病日久,阴津暗耗,胃失濡养,气机失调,也致胃痛。三.诊断要点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等,有助诊断。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胃中绞痛,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者属寒;胃中灼痛,痛势急迫,得冷饮或冷熨而痛减,口干渴或口

苦者属热。

2.辨虚实

凡属暴痛,痛势剧烈,病而拒按,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病无休止者属实;

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后减轻者属虚。

壮年新病者多实;年高久病者多虚。补而痛剧者为实,攻而痛甚者为虚。

3.辨气血

从疼痛的性质而言,若以胀痛为主,伴有嗳气者属于气滞;痛如针刺或刀

割或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瘀。从疼痛的部位而言,若以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入血。

4.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每与情志不遂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等。五.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在辨治胃痛时,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之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1. 肝胃气滞

辨证要点: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弦滑。2.瘀血阻滞

辨证要点: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唇黯;舌暗有瘀斑。脉涩。3.胃阴不足

辨证要点: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口干咽干,大便干结,舌质嫩红,脉细而数。

4. 脾胃虚寒

辨证要点:胃脘隐痛,遇寒痛剧,得温则缓,面色不华,神疲食少便溏,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沉细无力。

此外,临床上胃强脾弱,上热下寒者也不少见,症见除胃脘疼痛以外,还可见恶心呕吐,嗳气,肠鸣便溏或秘结,舌质淡,苔薄黄腻,脉细滑等,治疗时,可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等以调和脾胃,清上温下。

六.预防及护理措施

篇8: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胃痛,中医,辩证施治

胃痛又称胃脘痛,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伴有吞酸、嗳气、呕吐等症状[1]。中医理论认为胃脘痛属脾胃系统疾病, 寒、郁、食、痰、瘀等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胃病, 其辩证治疗应辨明虚实、寒热、气血、脏腑、急缓, 以“通”为原则, 通则不痛, 以通为顺[2]。我科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施治治疗胃痛患者184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行中医辩证分型施治治疗的胃痛患者共184例。其中男99例, 女85例;年龄18~69 (39.7±6.9) 岁;病程1d~27年, 平均病程3.8±1.6年。主要致病诱因包括外邪入侵21例 (11.4%) 、饮食因素137例 (74.5%) 、情绪因素26例 (14.1%) 。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胃病诊断标准。笔者将胃痛分为饮食停滞、脾胃虚寒、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虚、肝胃郁热、瘀血停滞7型论治。具体病症分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证型特点辩证施治。

1.2.1 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闷, 嗳腐吐酸, 拒按厌食, 恶心呕吐, 吐后疼痛减轻, 苔厚腻, 脉象滑。治宜消食导滞, 胃气通降。方药用陈皮、甘草、茯苓、藿香、苍术、木香、厚朴、姜半夏、焦三仙、焦山楂、莱菔子。方中莱菔子辛甘, 消面食积滞;焦三仙酸温, 消油腻肉滞;陈皮、甘草、藿香等理气和胃。加减:湿浊加半夏;热重加黄连;便秘加大黄。

1.2.2 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为胃脘冷痛胀满, 食欲不振, 口淡无味, 体乏神倦, 四肢发凉, 舌淡苔白, 脉弦细或虚弱。治宜健脾益气, 温中止痛。方药用黄芪健中汤 (桂枝、炙甘草、大枣、白芍、黄芪、生姜、饴糖) 。方中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桂枝、生姜温阳散寒;黄芪、甘草、大枣补脾益气。加减:泛吐清水, 加茯苓、半夏、陈皮;泛酸, 减饴糖。

1.2.3 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剧烈, 畏寒喜温, 得寒痛甚, 得热痛减, 四肢发凉, 腹胀呕吐, 大便稀塘, 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沉迟。治宜温中散寒, 行气止痛。方药用良附丸加陈皮、砂仁、吴茱萸、紫苏梗、等。方中良附丸温胃理气;陈皮、砂仁助良附丸散寒行气止痛;吴茱萸、紫苏梗顺气开郁和胃。

1.2.4 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为胃脘胀闷, 痛脘连胁, 揉按减轻, 嗳气频繁, 泛吐酸水, 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每因情志则痛, 舌苔薄白, 脉沉弦。治宜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方药用柴胡疏肝散 (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 , 疏肝行气, 活血止痛。加减:嗳气频繁, 加沉香、旋复花;痛甚, 加佛手、川楝子。

1.2.5 胃阴亏虚

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 有灼热感, 空腹痛甚, 食欲欠佳, 口燥咽干不欲饮,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无苔, 脉弦细或细数。此为郁热犯胃, 胃失濡养。治宜养阴生津, 益胃止痛。治疗宜用金铃子散 (金铃子、玄胡) 合叶氏养胃汤 (沙参、麦冬、生扁豆、玉竹、甘草、桑叶) 加石斛、白芍。方中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叶氏养胃汤濡胃阳而复胃。石斛养胃阳、清热生津;白芍和血柔肝。

1.2.6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 痛势急迫, 烦躁易怒, 泛酸嘈杂, 口干口苦,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治宜疏肝泄热, 和胃止痛。方药用党参、栀子、木香、薤白、郁金、黄芩、黄连、生大黄、吴茱萸、瓜蒌仁、姜半夏。方中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加减:泛酸, 加瓦楞子、乌贼骨;虚象不减, 减党参。

1.2.7 瘀血停滞

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 痛有定处拒按, 刺痛或刀割样痛, 夜间尤甚, 压则痛甚, 食后痛甚, 呕血偶可见, 重者黑便, 呈柏油样, 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 脉弦涩。为胃痛日久, 久则入络, 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瘀, 和胃止痛。方药用丹参饮 (丹参、檀香、砂仁) 、失笑散 (五灵脂、蒲黄) 、活络效灵丹 (当归、丹参、生乳香、没药) 等, 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效。加减:出血严重者, 加白及粉、三七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主要证候、体征无改善, 理化检查无变化;好转:主要证候、体征改善明显, 偶有发作, 但疼痛时间短、程度轻, 理化检查变化不明显;显效:主要证候、体征消失, 随访半年无复发, 理化检查好转。好转或显效均为治疗有效。

2 结果

2.1 各证型患者治疗效果见表2。

2.2 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总有效率为91.8% (169/184) 。

3 讨论

胃脘痛包括西医的胃溃疡、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3]。本研究根据中医分型应用不同主方, 实施辩证治疗, 疗效显著。本研究184例患者, 经中医辩证治疗后, 显效139例, 占75.5%;好转30例, 占16.3%;无效15例, 占8.2%;总有效率为91.8%。

胃痛病因较为复杂, 主要有饮食、情绪、烟酒、环境、气候等, 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4]。《素问·痹论》“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之说, 阐明了饮食失调是诱发胃脘痛的原因之一。胃脘痛的主要病变虽在脾胃, 但和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与肝脏更甚。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时, 应以调理脾胃为主, 根据不同病证, 随证兼调它脏。应根据胃痛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劳累, 同时合理调配饮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如何将现代医学检测方法和手段与传统中医辨证相结合, 融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为一体, 使胃痛的中医辩证施治规范化、国际化,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庆媛.胃痛证治, 以通为顺[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7) :1176-1177.

[2]李永昌.106例胃痛辩证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24 (4) :2086-2087.

[3]高天海, 张闽光, 林永乐, 等.辩证治疗胃脘痛166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 2002, 1 (6) :55-56.

篇9:104例胃痛的中医治疗分析

关键词:胃痛; 中医治疗; 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00-0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如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伤胃、肝气横逆犯胃或脾胃自身虚弱,均可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脾胃共处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胃病证,主要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腹痛、泄泻。呕吐、呃逆、便秘、胃痛等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4例胃痛患者,其中男80例。女24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中轻度胃痛患者83例,重度胃痛患者18例,严重胃痛患者3例。

2 方法

2.1 寒邪客胃症状护理:(1)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剧,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2)调护方法药物方法:选用良附丸;白胡椒、肉桂各6g,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粒。针灸方法:针上脘、梁门、足三里、内关穴;艾灸中脘、足三里,并于局部热敷。推拿方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穴。饮食方法:热服生姜红糖汤;饮食宜温热,可以生姜、葱、大蒜等为佐料;温黄酒一杯,顿服。

2.2 饮食停滞症状护理:(1)主症: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的食物,或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2)调护方法药物方法:选用山楂丸或保和丸;脘腹胀满欲吐者,可予探吐法。针灸方法:针内关、天枢、足三里、内庭穴,用泻法。推拿方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穴,顺时针方向摩腹。饮食方法:选用曲末粥。先将神曲30g打碎煎煮,去渣取汁,入粳米100g煮粥服食;亦可食萝卜以健胃消食;或用炒莱菔子10g,与粳米同煮粥,连服1~2天。

2.3 肝气犯胃症状护理:(1)主症:胃脘胀闷,连及胸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病,嗳气频繁,或伴吞酸呕吐,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2)调护方法药物方法:选用舒肝丸或胃苏冲剂。针灸方法:针中脘、足三里、章门、太冲、行间,用泻法。推拿方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檀中、期门、章门穴。饮食方法:橙皮、生姜各10g,水煎服,每日1~2次,7天为一疗程。情志方法:消除病人郁怒烦恼,保持乐观情绪。

2.4 瘀血停滞症状护理:(1)主症:胃脘疼痛,疼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或见呕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2)调护方法药物方法:桃仁、五灵脂各等份,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一日2次。阿胶10g烊化,加人三七粉0.5g,温开水送服,一日2次。针灸方法:针内关、中脘、足三里,痛甚加梁丘,用泻法。推拿方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穴。饮食方法:鲜藕汁一小杯煮沸,加入生鸡蛋一个,三七粉lg,口服,每日两次。

2.5 脾胃虚寒症状护理:(1)主症: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2)调护方法药物方法:选用附子理中丸或香砂养胃丸温开水送服;干姜10g、蔻仁6g,水煎服。饴糖1~2匙,温水化服,每日3次。针灸方法:针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用补法;热敷胃脘部;推拿方法:按摩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命门穴。饮食方法:选用吴茱萸粥。吴茱萸3g研末,粳米100g煮粥,等米熟后下吴茱萸末,生姜、葱白少许服食;或以温黄酒一小杯,饭前服。

3 结果

中轻度胃痛患者83例,经治疗显效83例,显效度100%,重度胃痛患者18例,经治疗后,胃痛明显缓解患者有15例,显效度83.3%,严重胃痛患者3例,经治疗后显效2例,显效度66.7%。

4 结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或其他脏腑之病传变,致使脾胃运化、受纳失职,升降失常,而引发诸多病证。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为常见,胃病以受纳腐熟障碍,胃气上逆为主要表现。胃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胃部疾患,也可见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凡此皆可参照本证辨证施护。胃痛患者的中医治疗主要在于确定其病因,并根据病因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法,经过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以及饮食方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会相应的减轻患者的病痛,达到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继莲,胃痛的中医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2011,12;191.

[2] 杨丽华; 马春,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9;553.

篇10:胃痛的穴位疗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上一篇:房建工程简报开头语下一篇:“三育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