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2024-05-09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精选八篇)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1

1 气血津液是充养骨骼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难经》云:“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皆赖气血的温煦和濡养。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离不开气血的充养。由于经脉通畅, 气血调和, 骨骼就能得到充养而使筋骨颈强。若因伤折, 内动经络, 气血之道不得宣通, 瘀积不散, 为肿为痛, 归结为气滞和血瘀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骨折常先逐瘀血、通经络行气止痛, 然后予以调养气血、健脾益气等治则。可见, 对骨折患者从气血津液进行辨证论治, 每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1 气证病机及其证治

(1) 病因病机:跌仆闪挫, 由外及内, 气血俱伤病也。人体遭受骨折后, 气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而出现病理变化。a.骨折直接损伤经脉, 或间接挤压经脉使之扭曲不直, 或经脉瘀滞气机不畅。b.损伤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变化, 或为惊, 或为恐, 或为悲, 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c.骨折损伤, 经脉不通, 气机紊乱, 使各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间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可使气化功能失常。 (2) 常见症状和治则:a.气滞证:是由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疼痛为其突出症状, 以胀痛为主。特征为流窜不定, 忽聚忽散。气滞较重或经久不愈, 损伤脏腑, 致使内脏气滞, 升降失常, 代谢紊乱, 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治则:应以手法复位为要, 经脉通畅, 气滞便可自消。若筋骨复原, 气滞仍不消或七情所致者, 均以行气为主, 辅以活血。选方柴胡疏肝散、五磨饮子、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等。b.气虚证:是脏腑机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伤折后气滞不畅, 脏腑功能受阻, 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多见于骨折中、后期, 多累及脏腑, 而脏腑气虚以肺、脾为多见。肺气虚可见神疲少气、自汗易感等;脾气虚可见食少纳差、倦怠乏力、肌肉萎缩、四肢无力等。治则:以补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施用。

1.2 血证病机及其证治

(1) 病因病机:血循行于脉中, 运行不息, 濡养全身。骨折后必伤血, 故有跌打损伤之症, 专从血治之论, 其病机有:a.脉络受损, 血液外溢, 流于脏腑, 肌腠聚而为瘀。b.外力伤及经脉, 血行受阻于经髓之中, 或由于气滞不利, 血液受阻。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谓“气凝在何处, 则血亦凝在何处”。 (3) 瘀血不去, 新血难生, 或由于失血过多, 或由于生化之源不足, 亦可导致血病, 多见血虚证。 (2) 常见症状和治疗:a.血瘀证:骨折脉络受损, 或气滞血瘀而为瘀。血瘀气滞, 不通则痛, 故疼痛在血瘀中亦可常见, 无论新陈伤均可存在疼痛。特征为位置固定不移, 性质为刺痛。新伤可见局部肿胀、瘀斑、疼痛。若瘀阻既久, 新血不生, 肌肤经脉失去濡养, 还可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症。治则:以温血化瘀为主。常用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 并随证加减。b.血虚证:为营血不能濡养脏腑、经脉、四肢而出现的证候。常由于损伤脉络, 失血过多所致, 或瘀血未去, 新血不能速生, 以及脾胃不足, 生化无源, 及素体血虚精亏者。除血虚共有症状之外, 可见筋弛筋挛, 关节不利, 骨折迟延愈合甚至不愈合。治则:养血补血。予四物汤加减, 也可根据症状选用八珍汤、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

1.3 津液病机及证治

常见津液病变是津液亏损和水液停留。津血本为同源, 血虚可致津亏, 气滞血瘀可使水停。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离不开脏腑的气化功能。若气不化水, 水液停留则成水肿。津亏是骨折早期多因失血、大汗或瘀血化热, 消耗津液而致。 (1) 津亏:不能上承可见口渴, 不能濡润可见便秘, 化源不足可见尿少, 皮毛失去濡养可见皮肤干燥等症状。治则:大都结合病因可选用增液汤、生脉饮等。 (2) 水停:肿胀由于水液停滞称水肿, 应与瘀肿鉴别。水肿的特点是皮色发白、光亮, 按之凹陷, 局部无瘀斑、青紫等征象。尿少尿闭是津液停滞的又一个症状, 多由于经脉不通, 瘀血阻滞而致。治则:以通利为主, 佐以活血化瘀之法。可用五苓散、二陈汤等加减应用。

2 肝主筋、肾主骨是骨骼盛衰的重要保证

肝脏的精气除充养筋之外, 还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而且是充养骨骼的重要物质保证。骨折以后更需肝血的调节, 从生理基础上确立了骨伤科治疗骨折中调补肝肾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治则。清代伤科大师钱秀昌在其接骨理论中提出内服接骨紫金丹兼调理用地黄汤的补肝肾的内治法则。在临床上治疗骨折中、后期, 特别在治疗骨不连接和迟延愈合的病例中应用补益肝肾之法, 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充分说明了补益肝肾能促进骨折愈合的理论基础。

骨伤科的许多疾病, 尤其在骨折病治疗中均根据肾主骨、肝主筋为理论。骨折虽属暴力所致的局部病变, 但可以影响到五脏, 特别是肝肾之功能的失调, 古书有骨伤内动于肾、筋伤内动于肝的记载。临床上常遇见有青年人骨折后常出现遗精现象, 老年人骨折则常发生二便失调, 而不少女患者骨折后则常出现月经的紊乱。这些症状表明外伤骨折与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治疗骨折, 用药有一定规律。骨折中、后期用药常运用补益肝肾法, 促进筋骨的修复、骨折的愈合坚固。特别在一些老年骨折和一些迟延连接的骨折患者中, 常用接骨紫金丹、六味地黄丸等补益肝肾为主。

3 阴阳平衡是筋骨劲强的基本条件

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个物质基础所产生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阴阳平衡可使筋骨劲强的论述。提出圣人陈阴阳, 筋脉合调, 骨髓坚固, 血气皆从等理论, 以指导诊断和治疗认识骨折的维持阴阳平衡, 可促使断端愈合。

骨折损伤的早、中期局部的病理变化, 势必因气滞血瘀或气散血失影响经络脏腑, 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脏腑不和。后期常见肾阳虚。由于伤骨者内动于肾之故, 症见患肢痿软、畏寒肤冷, 少数男性有遗精症状出现。通过应用温补肾阳之法而起到明显效果。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2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手法;辨证;理论依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1

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已得到业内公认。龙岩余氏骨伤应用“三步六法正脊术”“麻醉下腰椎大推拿法”和“腰腿舒筋法”治疗LDH已50年,有较好的疗效。由于LDH是现代医学病名,手法设计的依据是要解除髓核压迫神经根。近年来,开放手术的进步和微创手术日愈成熟,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中医手法固守髓核压迫论,在临床疗效的提高上则显得落后。中医传统理论是否能继续指导腰腿痛的手法治疗,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LDH临床表现的中医辨证

1.1 LDH的病因辨证 腰腿痛有内外因素,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造成肾气亏虚,后天耗损,引起肾精亏损。外因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腰部,引起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外伤则造成血瘀气滞。

纵观古今,综合余氏家传经验,腰痛的主要类型是肾虚,“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腰痛多为肾虚,久腰痛必为肾虚。”(《景岳全书》)胡有

谷[1]认为,构成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诱发因素中,脊柱的先天结构异常是最主要因素;同时认为,LDH的发病年龄在30~50岁最高。以上符合中医病理观,脊柱的先天畸形本质上是先天禀赋不足,即肾气不足。胡有谷在椎间盘生理性退变一章中引用了Conventry的研究报告,在接近20岁的椎间盘中已有退行性变,20~30岁

有的已有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裂隙。认为LDH的病机为肾精亏损、肾不主骨。

1.2 LDH的症状辨证 肾精亏虚者,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脉虚细弱。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兼寒湿证者,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兼湿热证者,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兼瘀血证者,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1.3 LDH的体征辨证 ①腰生理曲度正中为正常,腰椎左或右侧弯可辨为实证(多兼寒或瘀证)。实证者腰背肌紧张,按压板直或条索状,拒按,做反向侧屈不能纠正;腰椎侧弯,腰背肌松软,不能久立久行,喜卧,喜按,腰椎可短暂挺直,稍长时间恢复侧弯者为虚证(多为肝肾虚)。②腰生理前凸存在为正常,腰生理前凸增大或腰骶角增大为虚证(多为肝肾虚),多为肾亏。腰生理前凸消失或腰曲消失或反张,伴腰背肌紧张,腰肌板直为实证(多兼寒、瘀、或风湿证)。③有坐骨神经痛症状者,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抬高能达70°~90°为虚证(多为肝肾或气血亏虚);如直腿抬高试验 < 70°且呈阳性者,为实证(多兼寒或瘀证)。④神经损害症状,下肢肌力5级为正常,腰部及下肢肌力、肌张力降低或肌萎缩为虚证(多为脾、肝、肾虚)。下肢皮肤感觉无异常为正常,如感觉减退或迟钝为虚证(多为气血亏虚或兼痰瘀证)。膝跟腱反射减弱为虚证(为肝肾虚),反射活跃或亢进为实证(兼风证)。

1.4 LDH的病位辨证

1.4.1 LDH的责任经络辨证 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和腿疼痛。经络辨证主要明确责任经络。腰痛、骶髂部疼痛的责任经络是督脉(含华佗夹脊穴)和足太阳。下肢疼痛由于部位不同,责任经络的确定要根据下腰椎椎间盘突出所压迫的神经根路线而定。有学者也观察到下腰椎间盘突出多累及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

當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外侧疼痛,有时还表现为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1]。足阳明经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腓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股骨大转子);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胫骨),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灵枢经筋篇》)说明L4神经压迫症状与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阳明经筋。

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疼痛,还有小腿外侧或足背及拇趾麻木,拇趾背伸无力[1]。足少阳经筋“起于小指次指(第四趾端),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腓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尾骨)。”(《灵枢经筋篇》)说明L5神经压迫症状与足少阳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少阳经筋。

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疼痛,小腿及足外侧包括足外侧三足趾麻木,拇及趾跖屈肌无力,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灵枢经筋篇》)说明S1神经根压迫症状与足太阳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太阳经筋。

1.4.2 LDH的责任穴位辨证 LDH中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是引起腰腿痛的根本原因,这个椎间盘即责任椎间盘,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处即主责任病灶,从中医学的角度它是主责任穴位。如何确定责任病灶,是准确寻找责任穴位的关键。

nlc202309042115

主责任穴位确定方法:L4神经根可以在L3~4椎间盘受到侧方突出髓核压迫,或下行至L4~5椎间孔出口处受到该平面突出于椎间孔外的髓核压迫;腰5神经根同样可以在L4~5椎间盘和L5~S1椎间孔出口处受到突出的髓核压迫;而S1神经根一般只在L5~S1椎间盘处受之压迫。偶也有一个椎间盘巨大的脱出髓核同时压迫下行于椎间孔的上节神经根和本节的神经根。确定这些责任病灶,需严格按照症状、体征、影象三者一致的原则,对责任椎间盘和责任病灶作出准确的定位辨证。

腰椎为督脉循行部位,L3~4、L4~5、L5~S1椎间隙正是下极俞、阳关穴和十七椎穴所在的位置,责任椎间盘即为责任督脉穴位。L3、L4、L5“棘突下旁开0.5~1寸”是华佗夹脊穴,如从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处的部位而论,相应的责任病灶即为责任华佗夹脊穴。

次责任穴位确定方法:责任经络的下肢循行部位中,常有多个疼痛反应部位,也称敏感点或激痛点。这些反应点多出现在络脉交结处或筋的聚结和联络处,可触及硬结,有条状、棱状、椭园形,又称为结络或结筋病灶点。按压可出现痛、酸、麻、胀、刺痛、放射痛等反应,此处可确定为次责任穴位。

1.5 LDH“骨错缝、筋出槽”辨证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受伤后的病机变化。中医学认为,外伤劳损、六淫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肝肾亏虚,肝不主筋,肾不主骨,是骨错缝、筋出槽的主要病因。一般来说,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错缝与出槽二者多共同存在。

腰椎间盘突出有脊椎侧弯、生理前凸变直或反张、椎间隙狭窄和椎间孔变小等病理改变,同样是“骨错缝、筋出槽”。当代骨伤科专家冯天有[3]明确提出,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应该包括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和患椎关节突关节的错缝及椎间韧带的损伤。

1.5.1 LDH的“骨错缝、筋出槽”临床辨证 冯天有[4]认为,腰部有“骨错缝、筋出槽”4种体征:①患椎棘突位置向左或右偏歪;②患椎上下两个棘间隙宽窄不等;③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④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纵行剥离,触之钝厚,压痛明显,即可诊断。

陆剑挺[5]判断“骨错缝”是否行手法整复须同时符合4个条件:①脊柱活动受限;②疼痛;

③明显的压痛点;④X线片检查显示脊柱小关节错位或棘突偏歪。

张开勇等[6]也认为,现在较统一的观点是症状、体征(手法触诊阳性)、影像学阳性即可诊断。

1.5.2 LDH的“骨错缝、筋出槽”影像辨证 腰椎间盘突出之后,常有腰生理曲度改变、腰椎间盘隙改变和椎体前后错位等“骨错缝、筋出槽”现象;但在体格检查中,常可以查到腰椎左右侧弯和生理前凸变平直或后凸,立位“台阶”状棘突,腰骶角增大等征象,但难以准确判断和测量。因此,需要通过影像检查加以明确。

腰生理曲度、腰骶角、腰椎间隙改变,腰椎椎体前后错位时均应拍摄立位标准腰正侧位和腰椎过伸、过屈位的侧位片。立位摄片较卧位更符合临床实际,因为多数临床症状的产生在站立位,或行进中更为明显。

腰生理前曲改变的骨错缝辨证方法。①按照Seze的测量方法:在侧位片上,自T12椎体的后下角至S1的后上角做连线,此线与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线形成一弓,弓顶即此弧线的顶点,正常应在L3,弓顶距离即为顶点至上述连线垂直距离,正常为1.8~2.2 cm, < 0.9 cm为变直,> 2.3 cm为加深。②腰侧弯Cobb氏测量法: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氏角。若端椎上、下缘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缘的连线,然后取其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氏角。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学会认为,采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线像的脊柱侧方弯曲,如角度 > 10°则定义为脊柱侧弯。

腰椎间隙高度改变的骨错缝辨证方法:男女腰椎间隙的正常高度是自上而从小逐渐增大,其中第3,4,5椎间隙较大,第3,5相似,以第4椎间隙最大。腰椎间隙测量方法[6]: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邻椎体缘前、中、后3个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下椎间隙中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椎间隙

1 mm以上者,即可定为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后方增宽者,只是前后高度的转移,并不是整个椎间隙高度增加。

腰椎椎体前后错位的辨证方法:腰椎椎體前后错位,是腰椎间盘之间的一种失稳现象,临床多称为滑脱。

腰椎静态失稳。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Meyerding分级利用侧位X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Ⅰ度滑椎 < 25%,Ⅱ度滑椎为25%~49%,Ⅲ度滑椎为50%~74%,Ⅳ度滑椎为75%~99%,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Ⅴ度。

腰椎动态失稳。椎体滑移及成角的测量参照Dupuis法进行:于腰椎动力位侧位片上,在病变节段相邻两椎体的下位椎体上终板与上位椎体下终板水平各做一直线,两直线相交角度即为该不稳椎体的角度位移;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下位椎体后缘的水平位移即为椎体的水平滑移范围。按

Sonntag的标准,椎体间角度变化≥10?或水平位

移≥4 mm(X线片放大比率1∶1.15)可以诊断为腰椎失稳症。

对于腰椎动态失稳者,还要根据立位的腰椎动态侧位片进行分类。腰过伸侧位提示失稳加重,过屈侧位失稳减少者为后伸型;腰过屈侧位提示失稳加重,而过伸位失稳减轻者为前屈型。

1.6 八纲辨证 LDH的中医辨证分病因、症状、体征、病位、经络、“骨错缝、筋出槽”等多种方法,根据手法的实际应用需要,八纲辨证为上述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中虚实、寒热、表里分属于阴阳。①分虚实:外邪侵袭、急性期骨节错缝、筋偏出槽多表现为实证。气血亏虚,肾气不足表现为虚证,长期的骨节错缝、筋偏出槽也多为虚证。②辨寒热:风为阳邪。寒湿之邪,尤其寒邪均以寒证为主要表现,风寒湿邪“迫切而为沫”,出现痰证亦为阴邪。“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时有热证出现。③辨表里:从病位论,表是指软组织病灶,里是指椎间盘病灶。从病性而论,腰腿痛以骨痹出现,则为里证,风寒湿邪侵犯肌表则是表证。久病入络、久痛为瘀,则是里证。

nlc202309042116

2 LDH中医手法理论依据

八纲辨证为手法治疗LDH的总原则,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筋出槽,骨错缝”还应按照“正其斜,完其阙”的治疗原则。

2.1 在八纲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 ①补法:腰腿痛的滋补手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明·周于藩曰:“缓摩为补。”又曰:“轻推,顺推皆为补。”一般滋补手法还有补气血津液之不足,可补脾胃、补腰肾的功用。②泻法:实证的腰腿痛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达到泻实的目的。③温法:采用摆动、摩擦、擠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腰腿痛。④通法:即用推、拿、搓法于腰腿部。《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曰:“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拿委中次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腰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⑤和法:针对虚证之腰腿痛,通过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的振动类及摩擦类手法,达到和解、调和之功用。温法、补法、和法用于腰腿痛之虚证,通法、泻法用于实证。寒证可用温法、通法;热证可用泻法、通法。

2.2 在经络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LDH

2.2.1 责任经络按摩法 即选择病变本经进行手法治疗。采用余氏外用药酒作介质,用生姜蘸药酒,循病变经筋路线进行推擦,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如疗效不佳,可改用同名经、表里经进行治疗。白玉等[8]采用腰腹部督任脉联合手法治疗LDH,达到“通达督脉气机,弥补单纯腰部手法调整腰椎关节失常的局限性,补不足而泻有余,保证阴阳平衡”。

2.2.2 责任穴位点按法 主责任穴位基本上都位于腰部,如下极俞、阳关穴和十七椎穴,两侧的L3、L4、L5夹脊穴,根据发病和疼痛部位,应用点按、点揉手法,达到得气,即向臀腿部放射为佳。

根据责任经络的循行路线,寻找结络点或结筋病灶点即次责任穴位,多运用按摩和弹拨手法。随病情好转,结络点也逐步消退。一般次责任穴位的手法治疗在责任经络按摩时,即同时进行手法治疗。

2.3 在“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 以腰椎棘突偏歪、上下2个棘间隙宽窄不等、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等为特点的腰部“骨错缝、筋出槽”,应用冯氏定位脊柱旋转法,是公认可靠的正脊手法。如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站立摇腰推按法、背腰法(均为南少林余氏流派骨伤手法,简称“余氏”,下同)等也是常用手法。

以腰生理曲度改变为特征的骨错缝,如腰椎左右侧弯和向前的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张,治疗原则是开始顺势拔伸,逐步过渡到正常生理曲度的方向拔伸。尤其运用器械牵引,更需遵照这个原则。生理曲度的恢复多需在其他治疗措施的配合下进行。腰生理前曲增大者,可直接运用屈曲拔伸和牵引治疗。生理曲度还没有恢复正常时,都存在纠错的必要。如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侧卧腰髋屈伸后扳法(余氏)对于纠正腰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和腰椎左右侧弯者是常用的手法。

以腰椎间隙高度改变为特征的骨错缝,如腰椎间盘退变,到髓核突出,其椎间隙高度都变小,多称狭窄。因此,人们自然就采取牵拉的办法;但牵拉的目的却是为了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当症状消失后,牵拉也就停止了。从骨错缝的角度而论,则还有继续牵拉的必要。但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对椎间隙狭窄从悲观到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观念,也有放弃纠正椎间隙狭窄的理论。

如椎间隙仍在动态狭窄状态下,(下转第80页)

(上接第39页)根据伊里扎洛夫的“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则有通过长期牵拉,得到改善的可能。目前采用牵拉、牵抖手法较少,主要原因是手法无法持久,所以基本被器械牵引替代。器械牵引中要注意与纠正生理曲度结合,可应用三维或四维牵引机。建议在生理曲度未恢复之前,牵引不要停止。如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俯卧牵引抖按腰法(余氏)都适合于腰椎间隙狭窄的纠正。

以腰椎椎体前后错位为特征的骨错缝,腰椎静态失稳的椎体前后错位,椎间关系已相对稳定,不考虑手法纠偏;腰椎动态失稳,应采用综合手段给予纠正。①卧床休息体位:过伸型应用屈腰、屈髋和屈膝的三屈体位;过屈型应用仰卧位腰部垫枕和俯卧位胸膝垫枕腰过伸体位。②骨盆牵引:过伸型在三屈体位下牵引;过屈型仰卧腰部垫枕或俯卧位胸膝垫枕腰过伸体位下牵引。③手法治疗:过伸型应用侧卧腰髋屈伸后扳法、仰卧按膝屈髋扳腰法(余氏);过屈型应用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余氏)。④腰背肌功能训练:过屈型指导患者静态收腹、俯卧伸腰、俯卧伸腿、飞燕式、侧卧桥式起等;过伸型指导患者采用半桥挺腰、全桥挺腰、仰卧起坐、转体交替起、仰卧屈髋屈膝等训练方法。

3 小 结

LDH绝大多数为肾虚引起,在肾虚基础上,感受六淫或痰瘀等因素,引起腰腿痛,单纯的六淫或痰瘀导致LDH少见。因此,腰腿痛的中医辨证,笔者认为可按肾精亏虚(或阳虚或阴虚)兼寒湿证、或兼湿热证、或兼瘀血证进行临床分型。同时,要将LDH的体征纳入中医证候辨证,补充中医骨伤科在这方面的不足。

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L3、L4、L5,或S1神经根,所表现的神经放射路线,大体相近于足三阳经筋循行部位;但亦有交叉现象,也有足阴经的循行部位,所以不能简单划等号。有症状的经络称之为责任经络,有炎症部位多是阿是穴,称之为责任穴位,有利于针刺、针刀和穴位注射的准确性。

中医骨伤科当前诊断“骨错缝、筋出槽”的方法,在LDH的手法运用中,较模糊,较难掌握,有必要加以充实。由于“骨错缝、筋出槽”是解剖位置变化的病理现象,而且骨错缝则筋必出槽,因此,采用现代影像学的优势,也是中医骨伤科发展的必然。

综上所述的3个方面理论,作为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LDH指导理论,是符合临床实际,也是余氏骨伤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上表述和观点,如有不妥,敬请同行指正。

4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7-423.

[2]张兆振,杨豪,郭会卿,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70-73.

[3]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72.

[4]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

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0.

[5]陆剑挺.“骨错缝”诊断及手法整复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06.

[6]张开勇,庄园,詹红生,等.棘突不共线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13,26(1):47.

[7]丁洋凯,刘惠利,刘科宇,等.正常成人腰椎间隙、椎体和腰长的X线测量[J].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4(1):14.

[8]白玉,李沛.腰腹部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影像学评价[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33-36.

收稿日期:2015-07-10;修回日期:2015-11-17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3

关键词:肝癌,治未病,理论,综述

肿瘤是指人体机能在各种致癌物质因素的作用下, 某局部组织细胞失去在基因水平上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 导致细胞克隆性能异常, 且增生并形成了新的生物。肝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居第五, 死亡率高达第三。原发性肝癌是肿瘤的一种, 又称之为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侵袭性强[1]。全球每年新诊断患者近一半在中国, 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3]。目前, 我国肝癌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5万例, 其中约有32万例死亡。肝细胞癌死亡人数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8%, 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4]。因此,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肝癌的关键。

现代治疗肝癌方法无外乎手术、局部治疗、靶向治疗, 虽可取得一定疗效, 但其致病特点导致复发率高、转移率高,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防护, 可减少肝癌发病率, 该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

1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难经》, 发展于《伤寒杂病论》, 成熟于《温病论》[5]。《金匮要略》中指出, 治未病首见于《皇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 已病防传, 已变防渐。

1.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 以使“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养生之道在于: (1) 法于自然之道。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冬三月, 此谓闭藏。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顺应规律的发展变化, 起居顺应四时变化, 可对四时不正之气及时回避, 顺应“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规律。 (2) 调理精神情志, 即思想上保持清净安闲, 保持心志闲舒, 心情安宁。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 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 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 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 , 保保证证心心里里充充实。真气深藏顺从, 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3) 保持阴平阳秘。《黄帝内经》云:“阴平阳密, 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阐明了阴阳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即最好的养生方法, 阳气固密于外, 阴气才能内守, 若阳气过于亢盛, 不能固密, 阴气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 阳气周密, 精神就会旺盛;若阴阳离绝而不相交, 则精气也随之耗竭。

1.2 已病防传

已经发病即要及时治疗, 根据传遍规律, 预测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 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必先实脾”是指应控制疾病在萌芽状态。

1.3 已变防渐

对已发疾病, 要采取措施, 积极治疗, 防止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2 治未病思想治疗肝癌实践

现代医学肿瘤学采用三级预防战略治疗, 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现代肿瘤学控制战略中, 癌症三级预防具体为:一级预防:病因学说预防, 即在癌症未发生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癌变早发现, 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及时治疗, 预防其病情转移及复发。

2.1 癌前预防

癌前病变与“治未病”思想的未病先防相呼应。癌前病变要采取积极措施, 把肿瘤致病因子消灭在萌芽阶段, 防止其发展。癌症分期护理强调重视肝肾的调护作用, 对于癌前病变, 要采取“固护正气, 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正气涵盖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 邪气为肿瘤特制致癌因素。张景岳认为:“脾肾不足, 及虚弱失调之人, 多有积聚之病。”即脾肾虚弱者, 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健脾扶正法治疗肝癌应用广泛, 因脾虚贯穿于疾病发生的整个过程。脾为后天之本, 若脾虚, 则易发生人体正气虚弱, 则邪气可能趁机而入。若发病前固护正气, 即可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 防治其发展。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扶正培本可预防肿瘤的发生, 调节内分泌系统平衡, 促进机体造血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免疫力系统是人体抵抗外邪的中药屏障, 可防御外来损害, 特别在监视和限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

2.2 癌中治疗

恶性肿瘤从第一个癌细胞出现, 到生长成一个3cm3大小的细胞团, 一般需进行30次的倍增, 大约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而在生长期间机体可能无任何不适, 有些恶性肿瘤可在机体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发生转移, 故临床检测到疾病时已为晚期[6]。肝癌与其他疾病一样, 其发生、发展亦是正气与邪气不断斗争的过程。“先安未受邪之地”, 可加强病变部位的治疗, 也要对周边部位加以保护, 增强抵抗力, 防止其传变。现代医学多采用中医药祛邪抗癌, 根据疾病情况, 施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等法治疗。

2.3 预防癌症复发及转移

癌毒的传舍趋势, 决定其预后。转移与环境等因素有关, “其中于虚邪也, 因于天时, 与其身形, 参以虚实, 大病乃成”, 故“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在肿瘤的防治及其复发转移等方面, 周雍明等[8]提出“治未病”思想, 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采用中药“扶正培本”配合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延长其生存期。

中医方面, 采用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恢复身体正常机能, 可有效防止肿瘤的转移及复发[8]。针对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 采用中医药调理身体, 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增加机体抵抗力, 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肝癌预后,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若情志不舒, 则致气机逆乱, 气血不调, 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

3 结语

近年来, 诸多学者对扶正类中药进行了大量研究, 文献表明:补气、养血、滋阴、助阳类中药可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诱导细胞因子 (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的释放, 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调节TH1/TH2平衡, 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 有效抑制和杀伤癌细胞[9]。

参考文献

[1]SHERMAN M.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screening[J].Semin liver Dis, 2005, 25 (2) :143-154.

[2]STEWART BW, KLEIHUES P.World Cancer Report[M].Lyon:IARC, 2003:351.

[3]陈建国, 宋新明.中国肝癌发病水平的估算及分析[J].中国肿瘤, 2005, 14 (1) :28-31.

[4]汤钊.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553.

[5]蓝毓营.“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 (9) :48-49.

[6]江琪.“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2) :123-124.

[7]王红永.“治未病”理论在肺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 2011, 31 (7) :712-713.

[8]周雍明, 朴柄奎.“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9) :2036-2038.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4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近一年来在我院内科进行胃炎治疗的107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医疏肝法治疗和西医治疗。其中治疗组5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3.6±5.42,最大者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43岁,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8例;对照组中,患者平均年龄51.6±6.25,最大者年龄63岁,最小年龄为41岁,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上述107例胃炎患者都是普通型胃炎,没有发生癌变或者其他病状。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进行普通西医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一个月。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要求患者紧盯医嘱,中药材早晚水煮,各服用一次,其主要成分是黄芪30g,桂枝、白芍、香附各15 g、柴胡、清半夏、甘草、陈皮各9 g,黄芪有养血作用,桂枝、白芍可以补血通络。在治疗期间,患者不可以食辛辣、生冷食物,防止对中医药性的影响;西医治疗组患者要仔细按照说明书进行服药。

1.2.2 最后得出的数据SPSS 17.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根据相关研究最后得出在接受中医疏肝法治疗的患者的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1所示:

两组进行X2检验,得到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疏肝法治疗效果好。

2.2 通过采取患者血浆蛋白和血浆黏度的对比,来检验是否在治疗上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2所示:

通过t检验,可以得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粘度和血浆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存在着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存在不同。因此,可以得出,运用中医疏肝法进行胃炎治疗有显著效果且好于西医治疗方法。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更多的疾病却也随之增加,胃炎就是其中典型病例之一。患有胃炎的患者往往都是长期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发展,中医学上探讨的胃炎认为是胃炎患者不注意饮食和休息,最终导致肝功能损伤,引起脾胃肝不协调,导致患者食欲降低、食物不消化,食物长期堆积胃中,破坏胃黏膜,引起胃酸等,长时间的肝胃不和不采取积极治疗最终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胃癌等癌变症状。

本文研究了在我院内科接受胃炎治疗的107例患者,分别给予患者进行中医疏肝法和西医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后,中医疏肝法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讲究的是内外调和、标本兼治等,治疗胃炎中医抓住了胃炎的主要病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使得肝胃相合,促进胃部消化,最终达到治疗目的。西医治疗更主要的是重视病症,对患病症状进行治疗,治标不治本,所以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效果要好于西医治疗方法。

胃是消化系统重要的器官,胃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整个身体的健康。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采取了疏肝达到治疗胃炎的目的,在其临床治疗效果上和治疗价值上都有显著性意义,其医用价值值得去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淑梅.中医疏肝法对胃炎的治疗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 5,08:1455.

[2]张金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探讨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3]孟宪鑫.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4.

[4]吴庆和.益气健脾活血法结合艾箱灸治疗脾虚型CAG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恶露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30.25±0.26) 岁;产后宫内感染16例, 产后子宫复旧不良19例, 产后胎膜脱落10例。观察组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 (30.32±0.29) 岁;产后宫内感染15例, 产后子宫复旧不良17例, 产后胎膜脱落13例。纳入标准:子宫三径均值> (280.32±50.29) mm;阴道少量出血;子宫轻度感染;经妇科检查为子宫复旧不良。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给予患者缩宫素10 U (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482) , 肌肉注射, 2次/d;再给予患者头孢拉定0.50 g, 口服, 3次/d, 连续治疗7天。

观察组给予患者生化汤治疗, 药方为:益母草30 g, 牛膝、当归、炒蒲黄各10 g, 川芎、桃仁各12 g, 赤芍15 g, 炙甘草6 g。对于腹痛患者可加用吴茱萸、延胡索;气虚患者加用党参、杜仲。水煎服, 早晚各服用1次, 连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子宫复旧情况。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阴道恶露及出血症状消失, 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5%以上;

有效:患者阴道恶露及出血症状缓解, 中医症候积分减少50%;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缓解, 甚至加重, 症候积分减少30%以下。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2 子宫三径均值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的子宫三径均值为 (120.64±40.24) mm,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197.86±45.53) mm (P<0.05) 。

3 讨论

产后恶露是指子宫脱膜脱落, 并伴有血液、坏死脱膜等经阴道排出, 恶露有血腥味, 颜色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持续时间为4~5周, 若超出此时间仍有大量恶露排出, 则为产后恶露不绝。若延误治疗, 易导致患者盆腔粘连, 严重患者可继发不孕[2]。

西医认为产后恶露是由于患者子宫复旧不全、贫血、产程较长及产后子宫缩复力差等原因所致。临床上常采用缩宫素治疗, 以此提高患者的子宫收缩能力, 改善患者的复旧功能。但是其改善患者产后恶露及出血症状的效果不显著, 子宫复旧情况改善不佳[3]。

中医认为, 产后恶露是由于患者产后气血虚弱、阴虚内热、血行障碍所致, 治疗上常以益气摄血、化瘀止血为主[4]。生化汤是治疗产后恶露常用的良方。益母草为君药, 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当归具有活血、祛瘀之效, 两种药物联用, 养血活血效果更显著;川芎、牛膝均为臣药, 川芎为血中气药, 具有活血行气之效, 牛膝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 与当归联用, 具有祛瘀血, 而不伤新血之功效;赤芍、炒蒲黄为佐药, 具有凉血散瘀、止血的作用。诸药合用, 可标本兼治, 共奏益气摄血、化瘀止血之效[5]。在产后恶露的辩证论治方面, 专家学者总结出许多辩证治疗方剂。徐氏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治疗, 基本药方组成为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柴胡、当归等, 小腹坠胀者需加用桑寄生和杜仲, 杜仲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速新陈代谢的功效, 可帮助分解体内积攒的胆固醇, 减少脂肪含量。低血虚者需加用阿胶、仙鹤草和蒲公英, 失眠者需加用酸枣仁, 乳汁少量者需加用羊乳和大枣。有研究显示, 患者经辨证治疗后痊愈53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5%。张氏采用滋阴清热凉血方进行治疗, 基本药方组成为:阿胶、生地、赤芍、益母草、枸杞等。气虚者需加用黄芪和党参;血瘀者需加用蒲黄;腹痛严重者需加用炒灵脂。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子宫三径均值为 (120.64±40.24) mm,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 (197.86±45.53)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中医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的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产褥期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车虹彩, 符小航, 郝玉凤, 等.傅氏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30例[J].陕西中医, 2013, 34 (5) :560-561.

[2]陈玉清.补气养血法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7) :1888-1889.

[3]王淑然, 李书景.加味生化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恶露不绝106例[J].河北中医, 2011, 33 (5) :686-687.

[4]李春珠.辨证治疗流产后恶露不绝43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1) :26-27.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3 月到2015 年3 月期间, 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96 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8 例患者。对照组中, 27 例为男性, 21 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1~65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6±5.3) 岁。观察组中, 29 例为男性, 19 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5~64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9.1±5.1) 岁。经统计, 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患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 (常州华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38) , 药物剂量为20 mg/次, 每日3 次。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患者在寅时口服调气降糖丸3 g (内含麦门冬、郁金、百合、柴胡、黄芩) , 巳时口服益脾降糖丸3 g (主要包括鸡内金、山药、乌梅、槟榔、茯苓、砂仁、黄芩) , 酉时口服糖肾康3 g (内含红参、山茱萸、水红花子、鹿茸、女贞子)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况采用HAMD量表、HAM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情况。评分越高, 则表示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越严重。

1.3.2 血糖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

1.4 统计学分析搜集、整理两组患者的上述数据, 比如FPG、HAMA评分等,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比操作采用t检验, 当P值在0.05以下时, 提示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比较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FPG和2 h P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所示。

3 讨论

据临床研究表明, 在我国,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究其原因, 可能与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等有关[3]。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命质量, 而且也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 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

在中医学观点中, 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其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津液、血、气[4]。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中, 主张从改善五脏功能入手, 同时顺应时令的变化, 参照四时之气的变化, 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在寅时, 给予患者调气降糖丸治疗, 发挥平气和肝、养心安神的作用;在巳时给予益脾降糖丸, 起到健脾养胃的功效;在酉时, 采用糖肾康治疗, 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 结合不同的时间段, 给予辨证治疗, 可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两组患者经过2 个月的治疗后,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况评分 (HAMA评分、MAMD评分) 、血糖水平 (FPG、2 h PG) 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 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静.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应用中医分时辨治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4) :123-124.

[2]张立国, 李晓哲, 周潮, 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2, 40 (6) :117-119.

[3]周潮, 李晓哲, 周颖, 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4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5) :665-668.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0月的50例肠梗阻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 女14例, 患者的年龄在22~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1±1.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 女13例, 患者的年龄在22~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0±1.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症状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50例患者全部排除绞窄型肠梗阻、合并心、脑、肝等脏器功能损害者、对奥曲肽明确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处理方法相同, 为患者进行补液治疗, 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进行静脉滴注, 每间隔1小时为患者进行血糖测量1次, 按照患者的血糖测量结果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种类, 使患者的血糖降低, 进一步逆转酮症酸中毒情况, 及时处理患者酮症酸中毒的诱发原因, 纠正电解质、水以及酸碱平衡的不稳定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实施禁食、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保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通过胃管置入石蜡油、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同时使用奥曲肽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将奥曲肽0.2mg加入到氯化钠0.9%的溶液中, 25μg/h, 间隔8小时1次, 持续治疗3天。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适合的方剂治疗, 热结腑实常用泻热通腑, 虫积阻结常用驱虫消积, 血淤气滞常用活血化淤、行气止痛的药。

1.3 统计指标

患者在治疗之后腹胀以及腹痛的症状完全缓解, 通过X线检查显示患者肠腔内积气积液以及肠腔扩张消失, 患者的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正常, 酸碱达到平衡, 水电解质恢复正常, 则为治愈;患者在治疗之后腹胀以及腹痛的症状缓解, 通过X线检查显示患者肠腔内积气积液以及肠腔扩张的情况得到缓解, 患者的肛门排气排便出现, 酸碱接近平衡, 水电解质接近正常, 则为好转;患者在治疗之后腹胀以及腹痛的症状没有缓解或者是加重, 酸碱失衡, 水电解质没有改变, 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 时间和肛 门排气时 间明显低 于对照组 患者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1。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2。

3讨论

肠梗阻属于医院普外科比较多见的急腹症, 造成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胰液、胃液、胆汁聚集、肠管吸收降低以及分泌增多, 经常会造成患者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失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常会出现呕吐、恶心以及腹痛等情况, 经常会造成患者胃肠能力紊乱, 引起肠梗阻[2]。肠梗阻合并酸中毒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继发感染等, 针对此类患者不但需要治疗酸中毒, 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肠梗阻治疗, 进行常规的补液、胃肠减压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虽然能够治疗肠梗阻, 但是对患者的治愈几率比较低, 并且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症状缓解时间都比较长。奥曲肽是一类人工合成的药物, 能够降低患者消化液分泌, 降低患者肠腔内积液量, 缓解患者肠腔扩张以及积液、积气情况, 对患者的肠道能力恢复有利, 并且可以纠正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3,4]。通过对本组50例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由此可见, 使用奥曲肽针对治疗肠梗阻合并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奥曲肽针对治疗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0月的50例肠梗阻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式, 使用胰岛素对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以及胰岛素对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治疗基础之上, 加用奥曲肽,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选用适合的中医汤剂辅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奥曲肽针对治疗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奥曲肽,肠梗阻,酸中毒

参考文献

[1]彭铭, 谢纲, 张军.奥曲肽治疗肠梗阻患者3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2 (27) :549-550.

[2]张连华.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哇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8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9 (5) :88.

[3]常瑞明, 黄建强, 温立强, 等.奥曲肤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3 (5) :337-338.

中医治疗理论的价值 篇8

1 靶向治疗是21世纪肿瘤学研究的方向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相比疗效明显提高, 并有耐受性良好、毒副作用小及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被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称为21世纪肿瘤学研究的方向,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正从单纯细胞毒药物转化到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是肺癌治疗最重要的靶点之一,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滞剂 (EGFR-tyrosine inhibitors, EGFR-TKI) 在肺癌的治疗中疗效突出, 目前国内已有吉非替尼 ( (gefitinib) 和厄洛替尼 (erlotinib) 以及国产的盐酸埃克替尼 (Conmana) 上市。吉非替尼是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 (FDA) 批准的第一个应用于肺癌的EGFR-TKI, 经典的IPASS研究[2]表明对于EGFR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71.2%, 明显高于化疗组的47.3%, P<0.0001, BR21研究[3]是第一个确认EGFR-TKI药物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二、三线治疗能延长生存期的随机对照研究。我国自行研发的埃克替尼我国抗癌药物研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多中心临床Ⅲ期试验 (ICOGEN) [4], 与吉非替尼进行对照结果疗效相似,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吉非替尼组。可见, 肺癌的靶向治疗已逐步从二线治疗过渡到一线治疗, 为患者活得更好, 活得更长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2 肺癌靶向治疗存在的问题和中医药研究的思路

随着肺癌靶向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多项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 无论二线, 还是一线EGFR-TKI治疗NSCLC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仅有10个月左右[3,4,5], 单靶点的EGFR-TKI耐药问题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 如何延缓靶向治疗耐药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表明EGFR-TKI耐药产生的机理涉及基因突变、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的失常以及miRNA表达的异常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复杂变化, 针对EGFR-TKI耐药的治疗策略包括联合MET抑制剂、不可逆性的TKI和下游抑制剂, 抑制其他的信号通路等, 目前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应用于临床, 多靶点调节成为逆转靶向治疗耐药的研究方向[6]。EGFR-TKI治疗肺癌的特点是针对性强, 对局部病灶的控制较好, 但是最终会出现耐药而失效;而中医药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点, 二者结合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既可弥补中医药在病灶控制方面的不足, 又可避免靶向治疗耐药之弊。从理论上讲, 中医药与靶向治疗优势互补, 既能控制局部肿瘤, 又可改善全身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使患者“带瘤生存”。但是中医药结合靶向治疗的文献报道不多[7], 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中医肿瘤医师而言, 中医药结合EGFR-TKI的研究应从何处着手?靶向治疗后中医证候的特点、病机转变如何?中医如何与靶向治疗合用, 中医结合治疗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如何?中医能否延缓靶向治疗耐药的产生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开展中医与靶向治疗结合领域的中医理论探讨和临床及实验研究就成为中医肿瘤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8]。

3 扶正治癌理论在肺癌靶向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和实践

3.1 刘嘉湘研究肺癌中医诊治规律思路对肺癌靶向治疗研究的启示

刘嘉湘教授在国内首倡扶正治癌的学术观点, 经过50年来的的系统而深入研究, 使“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 在中医肿瘤界独树一帜[9]。刘教授勤求古训, 通过对肺癌中医文献的研究和整理, 结合对肺癌中医证侯的研究分析, 提出肺癌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 阴阳失衡, 六淫之邪乘虚侵袭肺脏, 邪滞胸中, 肺气膹郁, 宣降失司, 气机不利, 血行受阻, 津液失于输布, 聚而成痰, 痰凝气滞, 瘀阻络脉, 于是痰气瘀毒胶结, 日久成为肺部肿瘤, 肺癌乃因虚而得病, 因虚而致实;虚是病之本, 实为病之标;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 局部属实的疾病, 提出肺癌气阴两虚、肺脾气虚、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的五型分法, 被学术界广泛采用[10]。根据肺脏的生理病理特点, 肺为娇脏, 喜润而恶燥, 邪毒郁肺化热, 最易耗气伤阴, 同时通过对310例肺癌中医证型及其辨证施治疗效的统计[11], 气阴两虚型和阴虚内热型占肺癌患者80%左右, 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主, 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得到同道的认可和推崇。据此研制的中药制剂金复康口服液是目前已成为治疗肺癌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 1999年被批准为准字号新药, 金复康口服液的研究遵循中医理论, 深入挖掘整理肺癌的病因病机特点及其辨证施治规律, 结合中药实验研究的成果, 成为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在肺癌中应用的成功典范[12]。

3.2 肺癌靶向治疗后中医证侯的变化的特点和临床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和精髓, “证”是辨证证论治的核心, 在最初中医药结合靶向治疗肺癌的临床实践中, 肺癌靶向治疗后中医证侯的特征性变化引起我们的兴趣, 通过对中医辨证结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中医证侯变化的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发现[13], 首次发现经吉非替尼治疗后肺癌患者有从气虚向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向阴虚转化的趋势。显示吉非替尼治疗后肺癌患者中医证侯有独特的变化规律, 在国内首先提出吉非替尼治疗肺癌后中医病机特点为以热毒伤阴, 余毒未净为主, 治疗当以养阴解毒为主。

随后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对EGFR-TKI治疗后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共入组329例经EGFR-TKI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结果显示EGFR-TKI治疗后肺癌患者可分为三种证型:肺阴亏虚证共224例, 占68%、肺脾气虚证共47例, 占14.3%, 气阴两虚证58例, 占17.6%。通过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DS01-A型中医四诊仪对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前及后舌象分析, 治疗后舌苔厚薄构成中薄苔、厚苔较治疗前减少、少苔、无苔较治疗前增多, 腻苔较治疗前减少, 剥苔较治疗前增多, 苔色构成中白苔较治疗前减少、黄苔、无苔较治疗前增多, 舌体胖瘦构成中胖舌较治疗前减少、瘦舌、适中舌较治疗前增加, 齿痕舌较治疗前减少, 点刺舌、裂纹舌、瘀斑舌较治疗前增加, 舌色构成中淡红舌、红舌、淡紫舌、暗紫舌较治疗前减少、黯红舌、绛舌较治疗前增加, 其中舌苔厚薄构成、苔色构成、腻苔、齿痕舌、裂纹舌服药前与服药后例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EGFR-TKI治疗后肺癌患者的辨证分型为肺阴亏虚、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三型, 其中以肺阴亏虚占绝大多数;同时舌色中红色成分较治疗前更加鲜明, 少苔、无苔、裂纹舌情况明显增加, 厚苔、腻苔、齿痕舌情况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EGFR-TKI治疗后肺癌患者中医证候有向阴虚转化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结合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采用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显示吸烟史、鳞癌、弥漫性病灶、中医药干预、毒副反应等5个因素是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生存极限 (Kaplan-Meier) 法计算中医药干预组的PFS为10个月, 中医药未干预组的PFS为6个月, 经log-rank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结果表明对于非选择的晚期肺癌EGFR-TKI治疗患者, 中医药干预能够延缓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4 小结

上一篇:以太网平台下一篇:初中计算机信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