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2024-04-09

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精选8篇)

篇1: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1、个人卫生行为规范

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早晚刷牙;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服装整洁、勤洗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并做到垃圾袋装化;不吸烟、酗酒,坚持每天锻炼;按时给孩子作计划免疫;主动学习卫生知识。

2、群体公共卫生行为规范

室内整洁,无蚊、蝇、老鼠、蟑螂;室内无异味,空气新鲜;办公室有禁烟标志;厨房及灶具、食具干净,生熟食品分开,通风良好;厕所无臭、无蝇、便池盆具整洁,封闭规范。遵守交通规范,避免意外事故;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自觉组织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桃江县市民须知健康知识、行为问答

1、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细胞。

2、人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3、维护生命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阳光、空气、水。

4、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哪些?

肝炎、流感、麻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水痘、风疹、带状疱诊、狂犬病等。

5、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哪些?

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

6、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有哪些?

蛔虫、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肝吸虫、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1

阿米马痢疾等。

7、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细菌性疾病、阿米马痢疾、伤寒、副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细菌性食物中毒、肠炎等。

8、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

9、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即:

(1)性接触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10、心血管病应如何注意饮食预防?

(1)食物不要太甜或太咸;(2)不要过食;(3)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4)多吃豆类、豆制品、鱼和鸡,少吃动物脂肪,少吃动物内脏;(5)戒烟、少量饮酒。

11、诱发糖尿病的常见因素是什么?

(1)吃得太多;(2)运动量不足,不爱活动;(3)精神过度紧张;(4)多吃甜食;(5)吸烟酗酒。

12、吃盐过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成人每天适宜的食盐量是多少? 吃盐过多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还可以使心脏病人的病情加重,成人每天适宜的食盐量是6克以下。

13、怎样预防食物中毒?(至少答三项)

(1)不吃病死禽畜肉;(2)不吃腐烂变质食物;(3)不吃被农药污染的食品;(4)不吃发芽的土豆、河豚鱼、毒菌等有毒物质;(5)切生、熟食品的刀、案分开。

14、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含有细菌和寄生虫卵等不洁物质,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肠炎等)和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

15、随地吐痰有什么害处?

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会随尘飞扬,污染环境,会传播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

16、“四害”是什么?

“四害”是指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17、“四害”能传播什么疾病?

苍蝇能传播消化道疾病(痢疾、伤寒、肠炎、肝炎等)。蚊子能传播乙脑和疟疾、丝虫病等。

老鼠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

蟑螂能传播结核、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等多种传染病。

18、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注射)可预防哪些疾病(至少回答四项)? 百日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小儿麻痹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麻诊疫苗可预防麻诊;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19、婚姻法规定:不能近亲结婚,这里的近亲是指什么?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20、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

因为近亲结婚后代可发生遗传性疾病和畸形,如:傻子(白痴),无脑儿及一些出血、贫血性疾病。

21、怎样预防小儿佝偻病?

(1)母乳喂养;(2)及时添加辅食;(3)多晒太阳。

22、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有什么好处?

(1)母乳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温度适宜;(2)母乳含有抗体,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3)经济、方便、清洁、新鲜;(4)可增进母子感情。

23、为什么要作产前检查?

为了及时了解母亲的身体状态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胎位是否正常,羊水多少,早期发现并治疗妇女在怀孕期间的一些疾病和患遗传或畸形胎儿,保护母婴健康。

24、什么是“星期日儿?

指育龄夫妇酒后受精怀孕而孕育的先天性畸形或低能儿。

25、声音是按分贝来分等级的,一般较安静的生活环境在30-50分贝间,那么超过多少分贝就成为噪声呢?

75分贝。

26、我国规定,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噪声不得超过多少分贝? 85分贝。

27、常见的煤气中毒或发生在通风换气不良的室内和停止行驶而开空调的车内中毒是什么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28、良好的看书写字姿势的最佳距离是多少?

眼离书30-35厘米(1尺),身离桌1拳,手握笔处长1寸。

29、接触过多印刷、蓄电池、彩瓷、铅笔、汽油、化汝品及工业废气、废书等可能会引起什么中毒?

铅中毒。

30、污染环境的“三废“是指什么? 废水、废气、废渣。

31、城市管理实行的门前三包,是指哪“三包“? 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32、维持人体生命的六大营养素是什么? 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3、服用碘盐可预防什么疾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34、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甲肝主要通过饮食被肝炎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手接触后,经口进入消化道引起传染的。乙肝主要通过打针、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经血源传染。

35、怎样预防高血压?

(1)不吃高盐食物;(2)不吸烟、少饮酒;(3)坚持体育锻炼;(4)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睡眠。

36、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2)不吃不洁食品;(3)饭前便后要洗手;(4)消灭苍蝇;(5)病人的餐具要消毒,粪便要妥善处理。

37、怎样预防细菌性痢疾?

(1)消灭苍蝇;(2)饭前便后要洗手;(3)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4)不吃不洁食物;(5)不用病人的餐具,不吃病人吃剩的食物;(6)粪便要无害化处理。

38、共用脸盆、毛巾有什么害处?

容易相互传染疾病(如沙眼、细眼病、皮肤病等)。

39、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把住病从口入关,预防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肝炎、伤寒、霍乱、寄生虫病、肠炎等)。

40、为什么要勤晒被褥?

(1)可以消毒杀菌;(2)还可以使棉絮膨松保暖,改善睡眠;(3)使螨虫大大减少,防止(或减少)呼吸道过敏现象的发生;(4)有利于消灭跳蚤、虱子等昆虫。

41、吸烟对健康有什么害处?

烟中含有400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易引起气管炎、冠心病、肺癌等多种疾病和孕妇流产,胎儿畸型等。

42、酗酒有什么害处?

(1)酒精中毒;(2)诱发胃炎、肝炎、肝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3)醉酒易发生意外伤害。

43、被狗咬伤后怎么办?

(1)及时到医院治疗;(2)注射狂犬疫苗。

44、怎么才叫健康?

健康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5、我国营养学会提出“膳食指南”中的合理膳食原则是什么?

(1)食物要多样;(2)食盐要限量;(3)饥饱要适当;(4)甜食要少吃;(5)油脂要适量;(6)饮酒要节制;(7)粗细要搭配;(8)三餐要合理。

46、人过分肥胖易患哪些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47、为什么新婚家庭不要养猫?

因为猫会传染弓形体病,导致胎儿畸型或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疾病。

48、家庭卫生应达到哪些要求?

(1)居室整洁通风好;(2)卧室干净勤洗晒;(3)碗筷灶具干净、生熟食具分开;(4)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5)经常消毒家中餐具、茶具;(6)讲究饮食卫生;(7)除四害;(8)不乱倒污水、粪水;(9)垃圾放在指定地点并定时递送;(10)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干净无异味;(11)家庭主要成员经常通过电视、卫生报刊和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卫生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健知识。

49、个人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

(1)勤剪指甲;(2)及时理发,勤洗澡;(3)每天洗脸,一人一巾;(4)每天早晚刷牙,一人一刷;(5)服装整洁;(6)每天坚持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7)饭前便后洗手;(8)不喝生水;(9)不吃不洁食物;(10)不随地吐痰;(11)不随地大小便;(12)不吸烟;(13)不酗酒;(1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0、个人应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

(1)定时定量,不吃零食,不忍饥饿或暴饮暴食;(2)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3)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4)吃饮细嚼慢咽,少说话;(5)不吃过期、变质、生冷食物;(6)不吃生肉、生鱼、生海味;(7)低盐、少糖、少动物脂肪、多植物纤维饮食。

篇2: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各学校:

近期,根据上级部门及相关领导的要求,以及家长的举报,有个别学校的教师进行有偿补课及违规要求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及教师的从教行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现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严禁违规要求学生购买教辅资料

1、严格执行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中小学教辅资料选用的政策规定。严禁学校和教师在审定目录之外强迫学生统一购买和使用教辅资料。更不得利用违规购买的教辅资料给学生布置作业。

2、严禁学校、教师暗示、强迫学生到个体书商和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并从中获利。

3、严禁未经许可的教辅资料推销人员入校宣传推销。

二、严禁有偿补课

1、严禁各学校和在职教师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外开办补课班。

2、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查处工作,建立管理及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3、严禁中小学校为教师或社会力量办学人员有偿或无偿提供补课场所、设施或介绍生源等行为。

三、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所有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人师表,平等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责令学生停课、转学、退学等方式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擅自停课、缺课,不得接受家长宴请、有价证券、礼品和礼金,不得向学生、家长推销学习用品及其它商品。严禁中小学教师私自雇人代课。对违背师德、行为恶劣的教职工及其他责任人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四、工作要求

1、各校校长是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政策宣传,对本校过去有违规行为的教师,提前打招呼,防患于未然。

2、严肃查处违规教师。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乱办班补课的;暗示、强迫或变相强迫所任教班级学生参与有偿家教和参加补课班的;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征订教辅资料,协助个体商贩向学生推销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教辅材料的。教师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拒收学生的行为更要认真查处。

一经发现并核实,该教师的本考核定为不合格,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同时根据《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社保、监察部令第18号)文件有关规定,将其所得收入全部退还给学生,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有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责。该项工作将纳入对学校的年终考核。

3、各学校一是要组织教师签订承诺书,并在学校对外公示栏进行公示。二是要设立举报电话,并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等方式,将有关要求告知家长。

篇3:多重行为整合与“农民工”市民化

一、多重行为因素及其运作机理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使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结果。若把这一过程设为因变量, 引致结果的行为自变量因素则包括“农民工”个体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市民行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政府通过一定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等活动, 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权益保护、教育培训、信息指导履行政府应尽职责。政府的行为结果决定了制度供给的充分程度, 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决定影响[2]。在这一点上, 长期的“二元”制度供给对城乡人口转移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企业的行为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劳动雇佣关系的维护、劳动法规的贯彻执行、新型和谐关系的确立等行为, 对于“农民工”工资收益的获取、劳动权益的保护意义重大。而市民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沟通、理解、接纳或者是排斥、蔑视和防范。排斥的行为往往给“农民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加大“农民工”迁移的心理成本, 抑制其市民化进程。“农民工”个体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 进入城市只是完成了地域和职业的转移, 而要进一步融入城市完成角色的彻底转化, 则不啻是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 因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他们在农村家乡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化。然而适应乡村的社会制度和规则并不意味着能自然顺利地适应城市的社会生活, 如果在城市的负面感受超过了正面感受, 这种负面感受就会成为市民化的阻碍。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行为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耦合状态决定市民化程度的高低。就政府与“农民工”行为关系而言,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规定“农民工”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行为抉择, 反过来, “农民工”也通过一定途径表达自己生存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 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者互为对象或客体, 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反应。就企业与“农民工”行为而言, 企业是“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农民工”问题与企业管理有因果关系, 而且对企业构成重大影响。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民工”利益的损益程度大小。“农民工”的消极行为则会在加大企业用工的隐性成本支出的同时, 给企业造成长远的、内在的损失;就“农民工”与市民行为关系而言, 市民的接纳和理解程度对“农民工”市民观念、市民精神的培育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化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市民的排斥行为则会在加剧“农民工”“边缘人”处境的同时, 加大“农民工”越轨行为产生的概率, 并且在与市民的矛盾冲突中使“农民工”行为失范, 甚至走上犯罪。

由此可见, “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虽然是其基于预期收益的比较自主的市场行为, 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既定制度框架的约束。“农民工”与政府的行为是一种相互影响关系, 与企业的行为有直接影响, 与市民的关系更多体现在柔性的文化层面交融上。政府行为在整个行为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起决定性作用, 而且以政府行为为核心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行为运行系统。

二、相关行为缺失及其内在原因

㈠相关行为缺失

1.政府行为的缺失。政府按其职能层级划分, 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 和劳动经济主管部门三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统一决策、分级管理体制, 因此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等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关的问题上, 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与中央政府有所区别。而由于输入地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因此一些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存在着对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及户籍管理方面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 而且在一般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也有, 出现了对“农民工”“经济上吸纳、制度上排斥”的现象。而在输出地, 政府出于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至于进城后“农民工”生活状况如何, 输出地政府无力也较少过问。至于政府管理部门, 涉及民政、公安、劳动、工商、税务、卫生、教育等多个部门, 由于规模庞大、分工不明、权限模糊、职能交叉、政出多门, 致使在对待“农民工”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和盲区, 从而使“农民工”这种非正式社区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给城市社会治安产生不良影响[3]。

2.企业行为的缺失。企业作为用工主体, 其行为的失范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吸纳、权益上侵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1月份在全国25个城市涉及建筑、机械制造等外来用工相对集中的10多个行业调查显示, 进城“农民工”构成了企业用工的主体, “农民工”占其企业员工的比例平均超过了50%, 有些行业该比例高达70%。而且有80%的企业表示将进一步扩大招用“农民工”的数量[4]。但在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同时, 企业却无视甚至侵害“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诸如加班加点, 劳动强度加大;不签订劳动合同, 任意解雇工人;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发生工伤事故隐瞒不报, 不承担医疗费用, 不给工人买人身保险等超经济剥削现象时有发生[5]。

3.市民的行为缺失。主要表现为“理智上接纳、心理上排斥”。即使在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浙江省, 这一问题也普遍存在。据浙江省对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问卷分析表明, 73.6%的“农民工”愿意增加与当地城市居民的交往, 67.31%的“农民工”希望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分子。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理解也多于歧视[6]。但在理智上接纳的同时, 相当比例的市民不愿意与“农民工”交往。其中原因有“农民工”自身素质问题, 更多的则是由于历史文化隔阂造成的。

㈡内在原因行为的缺失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导致行为缺失的原因则与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追逐及制度、道德约束不力有关。

1.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逐是行为缺失的根源。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得到确认, 以货币财富为代表的经济利益追逐在全社会展开。在利益追逐过程中, 当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分歧和矛盾难以协调时, 其行为就会超越市场对其的合理界定, 引发行为失序现象。在“农民工”问题上, 中央政府利益目标在于城市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输入地政府考虑的是管理成本最小化和城市利益的最大化, 输出地政府考虑的是劳动力资源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之得, 企业的利益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一旦这种牟利行为变为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就会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市民的利益目标在于如何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保持自身福利效应的最大化, 当公共产品供给一定或短缺的前提下, 就会排斥异己, 拒“农民工”于城市之外。

2.约束力量缺失是行为失范的制度因素。由于各利益主体、利益目标的分歧, 加之理性有限, 如果没有充分有效的制约机制, 他们就不会自觉遵从道德承诺, 并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约束在合法的、不完善限度内。这种约束力量的缺失突出表现在道德的内在规劝不足和法律的制度真空上。道德规劝不足体现在传统道德约束力弱化, 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 使行为主体失去了内在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支撑;而法律制度的真空表现为适应“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如保护“农民工”利益的相关法律如《反就业歧视法》、《集体合同法》等尚未出台。

3.管理控制不力助长了失范行为的滋长蔓延。由于对“农民工”管理的涉及监管部门过多, 加之部门利益干扰, 导致管理过程中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屡屡发生。而作为“农民工”生产、生活场所的企业, 行为失范更多来自于管理层的幼稚。英国经济学者认为, 19世纪早期英国的血汗工厂与当时英国没有“管理阶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中国的情况可能也符合这种分析[7]。“农民工”就业集中在非正规部门的民营、外资企业, 而这些企业从老板到管理者, 几乎都是管理上的新手, 缺乏管理经验的积累, 一切都粗放而简单地处置, 尤其在对待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如此。“农民工”就业的企业是由一个幼稚的管理层控制着, 他们的幼稚使其成为“血汗工厂”的制造者[8]。

三、以行为整合促“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快慢、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多重行为因素, 而整合和调适相关行为的目标和运行方式, 使之产生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合力, 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㈠政府应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先导性和决定性力量政府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 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措施,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作为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依据;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增强“农民工”与社会强势集体的对话能力, 使其利益诉求合法化、制度化;地方政府要着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市场体系;尝试建立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的组织和权益保障制度, 加强区域合作, 降低组织成本, 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㈡企业应成为促使“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性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追求利润最大, 这无论从经济原理或经济立法来解释都是不容否定的。但企业在实现利润的同时, 应对社会负有责任。“农民工”与企业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妥善处理“农民工”问题, 则首先是一种企业需要。而企业微观层面的“农民工”问题的有效化解, 就会避免大的社会问题发生。为此, 首先企业要转变在“农民工”问题上的行为态度, 消除那种利用超经济剥削手段来获取企业表面之得、眼前之得、局部之得的“丰收假象”。其次, 企业管理者也应改进思维方式, 以进化论的思维开启“农民工”管理的新阶段。因为国际环境在变, SA8000的根本宗旨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权益相关者的责任;国内政策也在变, 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发布, 向企业敲响终结“血汗剥削制度”的丧钟;“农民工”的构成也在变, 未来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会像其父辈一样成为血汗工资的“牺牲品”, 而可能成为血汗工厂的“掘墓人”。因此, 企业对“农民工”的管理不应再重复昨天的章法, 而应实现新观念上的进化, 促进企业管理历史的演化。

㈢市民应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支持力量市民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异质的、多元的社会, 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社会。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 必然与市民之间存在一定冲突。而要从冲突走向新的融合, 首先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要通过各种文化教育机构 (如市民学校、夜校) , 向市民灌输平等观念和公平意识, 促进城市中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向新市民宣传城市精神和理性原则, 提高其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市民文化活动, 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彼此交流和沟通, 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再次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满足社区成员交往与参与的要求、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要求、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要求。通过社区所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使“农民工”获得城市文化熏陶, 逐渐形成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心理, 并在城市生活中获得职业选择、技能培训、民主选举等城市生活机会, 逐渐完成向城市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 2006, ⑽.

[2]杨云善, 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余红, 丁聘聘.中国农民工考察[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4.

[4]张车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⑺.

[5]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和东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⑴.

[6]钱文荣, 张忠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⑷.

[7]〔法〕H·孟德拉斯, 著.李培林, 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篇4: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活现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抉择,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业转移人市民化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1]。开江县地处四川省东部,辖区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开江县城乡建设“十一五”计划中,县城建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人,其余8个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总计11.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33.2%。

本文从开江县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出发,了解现阶段当地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探究其解决办法,现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此次调查针对达州市开江县,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并通过实地走访随机选择1300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农业转移人口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问卷1273份,回收率达97.9%,

1.2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信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走向、居住方式、返乡意愿、对相关政策知晓度等五大方面。

1.3分析方法

将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用spss20.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描述性统计。

2.调查结果

2.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1273名农业转移人口城乡类别均属于开江县,其中女性有736人占总人数57.8%,男性537,占42.2%;入城居住时间集中在1-3年和10年以上,分别有384人、481人,居住4-6年的有250人,7-10年的有158人。

2.2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竞争力低下

据农业转移人口入城原因调查发现,43.8%农业转移人口入城是为了就业,26.4%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少部分是为了接受学历教育(10.5%)及其他原因(19.2%)。农业转移人口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比例为62.6%,其中文盲79人,小学279人,初中439人,31岁以上而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仅62人。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从事的工作主要为稳定性较差收入不高的工种,其中劳务零工有401人,私营业主369人,失地农民208人,技术工人166人,学生128人。

2.3住房保障力度低,个体生活成本加大

据农业转移人口入城居住方式调查可知,自我购房是农业转移人口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占总调查人口55.5%,但尚有35.5%和5.5%的农业转移人口依靠租房和投靠亲戚居住,城镇生活中住房的购置和租房费用是生活开支的重要构成,同也时是农业转移人口心理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人口结构稳定。

2.4农业转移返乡意愿较强,心理适应性较低

就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调查可知,53.0%和27.2%的农业转移人口表示现在怀念和强烈怀念乡村生活,73.8%的人表示有返乡想法,其中262人(20.6%)表示想法非常强烈。被调查者中45.5%的人表示回乡频率大于或等于一月一次,仅9.5%的人表示现已在城市生活不再回乡。而回乡探望老人和孩子是农业转移人口回乡的主要原因,占回乡原因的52.9%,其余原因主要为兼顾农村劳动工作(11.7%),不适应城市生活(3.3%),及其他(32.1%)。

2.5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知晓度不高,农转非工作难度大

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当地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和户籍办理以及相关医疗服务等讯息。被调查者中,对相关政策十分了解的仅有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9%,有一定了解的人数量占调查总人数的33%,而完全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人数为8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全部调查者中,35.9%的人办理了农转非的相关手续,其余63.8%的人截止调查当日未办理相关手续。未办理相关手续的原因主要为不了解相关政策327人(39.6%)、担心土地被没收104人(12.6%)、担心无法享受新农合等政策99人(12.0%)、其他(35.8%)。

3.讨论和建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和综合竞争力低下;住房保障力度低,个体生活成本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较强,心理适应性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对相关政策知晓度不高,农转非工作难度大。因此政府与全社会应把握改革时机,深入完善城镇化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身份内涵双重市民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生活现状,现建议如下:

3.1开展农业转移人口技能教育综合培训,加快建立城镇特色产业链

由结果2.2可知,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主要是寻求优于农村的就业机会,这也是城镇吸引和留住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只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形成特色化的城镇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开江市政府大力开展重点区域、产业、项目现场服务,据开江晚报报道2015年1至5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57.7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0.7%,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29个。但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竞争力低下,在城市中从事的任然多为劳务零工等稳定性不强、收入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建议政府联合招聘单位针对求职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宣传教育和专业技能的的双重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城市就业保障相关政策,通过政府部门介入,宣传指导农业转移人口签订劳务协议,监督单位保障农业人口劳务工作中的自身权益[2]。

3.2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公共服务的推进工作

分析结果2.3可知,住房保障不完善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支出加大,降低其对城市的心理归属感,影响人口结构稳定。在无法完全实现居住保障的当下,不仅要加快建设经济计划房等多元房屋供给、提高政府安置房公共环境质量,而且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2015年1至5月,开江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已开工9024套,农民工公租房已分配70套、保障房已分配6771套。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同时,也应逐步完善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如使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保障、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享受公平合理的政策,切实享受到同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样不仅可在开支方面减少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负担,同时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3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心理适应性,真正实现身份认同和内涵转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上实现内涵的转变,这不仅需要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努力提高心理适应性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现了户籍在城镇、生活在城镇,却不适应城镇生活,对城镇生活没有归属感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没有享受到公平服务,对政府缺乏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改变的必然结果,经济问题导致城市生活适应性差。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亲眷进城定居就业,子女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障体系;倡导安置社区成立居委会,开展多种社区活动,丰富农业转移人口业余生活。同时宣传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建设的帮助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同城镇人口之间的隔阂,减少城镇人口对其的歧视和不了解,共同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内涵转变,实现其真正的市民化。

3.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宣传普及农业转移相关政策调查可知,当地尚有63.8%的人截止调查当日未办理相关农转非手续。这大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身份上的没有实现转变。面对这一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户籍制度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制定分期分级目标[3]。农业转移人口对户籍改革制度相关政策的不了解和误读同样是户籍改革施行的困难,建议政府联合就业单位,安置房社区等共同开展政策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了解农转非条件以及相应的其他配套制度和社会福利等讯息。

参考文献

[1]官锡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12):1-6.

[2]赵继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市民化的制度安排[J].科学社会主义.2014(2)

篇5:市民“十不”行为规范

1.不随地吐痰

2.不乱倒乱扔废弃物

3.不乱贴乱画

4.不乱停乱放车辆

5.不乱穿马路

6.不乱搭乱盖

7.不损坏公共设施

8.不损害花草树木

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篇6:廊坊市民行为守则

敬业奉献,进取争先;

遵纪守法,尚德诚信;

崇尚科学,倡导文明;

尊重生命,善待他人;

热心公益,奉献爱心;

珍惜资源,保护生态;

篇7:公共场所市民行为规范倡议书

公共场所市民行为规范倡议书篇1

广大青少年朋友们:

温文儒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咸阳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咸阳的主人,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咸阳,是当代咸阳青少年的共同责任和光荣使命,《咸阳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准则正是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在此,共青团咸阳市委、咸阳市青年联合会、咸阳市学生联合会向广大青少年发出如下倡议:

一、遵守规范,争做文明模范。我们要树立文明意识,学习文明规范,分清文明世界里的好与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养成文明习惯。

二、遵守规范,争做文明使者。我们要充分认知不文明的危害性,积极主动倡导文明新风。让文明,在你我之间传递。

三、遵守规范,争做文明卫士。我们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和支持文明,主动监督和劝阻不文明言行,努力革除有悖公德、有违诚信、有损形象、污染环境、危害秩序等不文明现象,使文明形成广泛社会认同。

帝都涌动文明潮,社会和-谐万事兴!广大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咸阳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十要十不要”》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文明之花在咸阳常开不败、绽放光彩!

倡议人:_

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公共场所市民行为规范倡议书篇2

广大市民朋友们:

经过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们莱芜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整个城市都变得干净、整洁、靓丽、和-谐,市民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无不觉得心情愉悦、身心舒畅。然而,一个城市的干净与整洁、文明与和-谐,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维护。市民不经意间的一个随手乱丢,就会破坏我们的城市环境,影响我们的城市形象。莱芜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倡树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全力争创文明城市,为文明城市创建增光添彩,是我们每一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当文明市民。

一、不随地吐痰。

二、不乱扔果皮、烟蒂、纸屑和各种废弃物。

三、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抛洒建筑渣土。

四、不乱摆摊点,不店外经营、占道经营。

五、不损坏公共设施,不损坏树木、草坪、绿地。

六、不乱贴、乱挂、乱写、乱画。

七、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八、不说粗话、脏话,不大声喧哗。

九、不携带宠物进入公共场所,不随意遛狗污染环境。

十、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插队上车;不酒后开车,不违章停车、不向车外乱抛杂物。

倡议人:_

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公共场所市民行为规范倡议书篇3

广大市民朋友们: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在于市民的广泛参与,关键在于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个个做到讲文明树新风。为此,我们倡议: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当文明市民。

1、不随地吐痰,不说粗话脏话。

2、不乱扔果皮、烟蒂、纸屑和乱抛各种废弃物。

3、不乱倒垃圾,不抛洒建筑渣土。

4、不乱摆摊点,不占道经营。

5、不损坏公共设施,不损坏树木、草坪、绿地。

6、不乱贴、乱挂、乱写、乱画。

7、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大声喧哗。

8、不让空调、雨伞随意滴水影响他人。

9、不携带宠物进入公共场所,不随意遛狗污染环境。

10、不违反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插队上车;不疲劳驾驶,不酒后开车,不违章停车。

三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让我们携起手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告别不文明陋习,争当文明市民,在社会上做一个号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营造“人人养成文明习惯、处处实践文明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美丽三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

篇8:桃江县市民健康教育行为规范

2004-2009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六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提出了若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 国家旅游局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新亮点。2006年,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年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在“中国乡村游”基础上, 2007年, 国家旅游局又确定全年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 其内涵更加丰富, 以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客源互动、共同繁荣, 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

随着北京市民旅游活动的不断普及, 北京市民形成了三大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出京旅游 (离开北京的国内旅游) 和在京旅游 (主要指市内游和乡村游) 。这三大旅游市场之间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替代关系, 在三者的竞争中, 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同时, 北京郊区、郊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接待服务体系, 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优势旅游资源, 发展前景良好。对于乡村旅游来说, 其具有最广泛的市民参与性和最大的市场基础, 对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在与出境旅游、出京旅游的对比分析中, 从需求方面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时可以发现市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满足远离都市嘈杂、享受自然的需要。

二、北京市民乡村旅游的现状与特征

(一) 现状分析

1.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历史情况来看, 北京市民在京旅游活动规模较大、发展较早, 旅游人数和收入中的很大比例都与乡村旅游有关。1999年, 北京接待本市游客人数就已突破3000万人次, 达到3130万人次;2002年, 本市游客在京旅游花费就已达到57.0亿元。“十五”期间, 北京累计接待本市游客1.8亿人次, 比“九五”期间增长22%;接待本地市民旅游收入总计为283亿元, 比“九五”期间增长70%。

根据北京市农委200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 2/3以上的城市家庭基本每年都进行郊游活动, 且之后的旅游频度将增大。根据调查, 北京市民到郊区进行休闲旅游的情况较为普遍, 有67.3%的被访者每年到郊区休闲旅游, 其中35.1%的被访者每年去郊区休闲旅游的次数为1~2次, 16.9%的被访者为3~5次, 15.3%的被访者多于5次, 另有32.7%的被访者表示从来不去郊区进行休闲旅游。这说明郊区旅游已经是大多数市区居民的休闲方式之一, 但是多数市民每年去郊区休闲旅游的次数并不多。

根据黄金周和全年的统计数据, 可以发现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活动发展非常迅速。2007、2008、2009年三个“十一”黄金周, 北京市民乡村旅游人数分别为163.5万、197万、275万人次。2007年, 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612.4万人次, 同比增长19.1%;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8亿元, 同比增长27.9%。2008年, 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703.8万人次, 同比增长3.5%;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9亿元, 同比增长4.8%。2009年上半年, 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196万人次, 同比增长9.3%;乡村旅游总收入达7.8亿元, 同比增长18%;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超过36万人次。

2.乡村旅游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 北京市陆续推出了《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等规划和标准,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近年来, 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卫生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京郊农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出现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 形成了家庭旅馆、特色餐饮、观光农园、观光果园、休闲渔场、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截至2008年, 北京市共有13个区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 全市共建成了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 (房山区“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沟域、通州区“京东运河湿地休闲带区”沟域等) 、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 (怀柔区“休闲夜渤海”、密云县“云蒙风情大道”、门头沟区“京西永定河古道”) 、13条乡村旅游沟带 (密云县古北口汤河生态旅游休闲带、温榆河旅游休闲产业带等) 。全市民俗旅游村达到344个, 民俗旅游户发展到2万余户, 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

2009年, 北京市将投入资金15亿元, 用于荒山造林、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和农民搬迁等工程。目前, 北京郊区县的69条沟的沟域经济规划已经完成, 下一步重点发展10条沟域经济, 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 可以说北京乡村旅游已进入产业升级换代阶段。

(二) 特征分析

1.旅游消费决策渐趋理性

北京市民的旅游消费日渐成熟理性, 一是旅游报名高峰呈现延迟的现象, 市民不再急于早早报名;二是更多市民选择在价格更低、游客更少的淡季和非高峰时期出游, 提前或推后出游时间;三是线路选择上主动避开热点地区, 以一日游、二日游为主;四是成熟的民俗旅游村客源较稳定, 新兴的民俗旅游村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市场考验。

2.出游方式呈现多元化

在稳步增长的客源中, 团队旅游明显减少, 而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家庭游等散客旅游比例在逐步增加。对于市民来说, 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摆脱团队束缚, 自主出外旅游。散客旅游中自驾游比例很高, 自驾车出游的吸引力已远远超过参团出游, 使乡村旅游的半径延伸到北京的13个区县。

3.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适合各类市民的游客需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由最初的农家院和度假村形式, 逐步发展到游园、观光、采摘、垂钓、登山、宿营、温泉、养生、民俗活动等为主, 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从活动内容分析, 游园、观光、美食、采摘等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从出游时间上看, 每年的“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暑假是乡村旅游的高峰季节, 这与北京的旅游旺季正好相符。

三、北京市民选择乡村旅游的原因与经济学解释

(一) 追求旅游者利益的最大化

北京市民的旅游活动包括三种情况:出境旅游、出京旅游和在京旅游。与出境旅游或出京旅游相比, 乡村旅游更容易实现旅游者利益的最大化。首先, 乡村旅游的费用是最低的, 能够满足旅游者 (尤其是家庭旅游者) 旅游预算的要求, 因而具有支付能力的旅游者规模最大。例如, 北京市旅行社提供的出境旅游价格, 欧洲游、非洲游、美国游、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价格等都在1~3万元之间, 最便宜的东南亚旅游也要几千元;国内长线旅游同样价格不菲。其次, 乡村旅游需要的时间少而且安排灵活, 不仅可以在黄金周出游, 更适于周末休闲度假, 能够满足旅游者对灵活时间安排的要求, 因而具有闲暇时间的旅游者规模最大。最后, 乡村旅游距离近, 可以住宿, 也可以当日往返, 而且交通方便, 免去了长途旅游的精力耗费, 有利于市民恢复体力、获得放松。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 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费用和精力, 旅游者同样要追求理性的选择, 力求以较少的成本支出获得较大的旅游产品的效用, 乡村旅游的成本是最低的。目前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出游时间过于集中, 尤其是在黄金周, 导致出游交通困难、景区拥挤等旅游质量下降的问题, 给每个外出旅游者造成负的外部性, 同时旅游价格还上升, 使外出旅游的效用大幅下降。因此, 市民的旅游消费更趋于理性选择, 更注重追求旅游的舒适性和回归自然的需求, 从而避开旅游热点地区、避开旅游高峰时期、减少长途旅行。

(二) 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旅游风险

1.有利于解决旅游产品本身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旅游是一种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的活动, 由于旅游者不了解异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情况, 不了解目的地的各种信息, 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成本较高。因此, 旅游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 旅游风险系数较大。北京市民选择乡村旅游, 则可以更方便、更低成本地获得信息, 既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 还可以实地考察, 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旅游过程需要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对自助旅游或散客旅游极为重要。

2.有利于解决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旅行社和目的地的饭店、景区等企业, 往往比旅游者掌握的信息更充分。北京市民选择在郊区旅游, 可以相对容易地了解企业的信誉、经营资质等情况, 可以对他们的产品和价格有充分的比较和选择, 尤其是经过多次重复旅游。而在外地旅游, 故地重游的几率很小, 同一旅游者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距离较远, 旅游者对旅游地不熟悉, 如果受到某个商家的欺诈, 往往传播出的是模糊的信息, 而且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新的旅游者还可能面临同样的遭遇。

3.有利于解决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整个市场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使旅游者无法得到每一个目的地的详细动态信息, 他们要做出理性选择是十分困难的。相对而言, 北京市民选择在郊区旅游, 可以从亲朋好友、公共媒体等渠道得到反馈消息, 迅速调整旅游时间、地点等决策, 转换成本比较低。而去外地旅游则很难做到迅速调整, 转换成本比较高, 有时不得不勉强完成旅游活动。

(三) 有利于减少契约不完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

对于旅游者来说, 旅游时间越长、距离越远, 则涉及的旅游产品要素和企业就越多。旅游者至少要和一家组团社、若干家地接社等发生直接关系, 与饭店、景区、航空公司等若干家企业发生间接关系, 相应地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契约关系, 如旅游者与旅行社、旅行社与各个旅游产品供应商等。旅游活动存在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和人为的机会主义等都会使契约难以履行, 容易出现各种违约行为, 使制定契约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的费用和执行契约的费用较高。

相对而言, 北京市民选择在郊区旅游, 旅游时间短、距离短, 涉及的旅游产品要素和企业就少 (很多旅游者不过夜) , 甚至很多采用的是自助游, 可能只与一个目的地企业、组织或个人发生联系。因此, 不需要复杂的旅游合同, 而且发生问题后, 监督旅游合同执行的成本较低。而在外地旅游, 旅游者对当地不熟悉, 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比较高, 而且投诉是一个大问题, 旅游者需要对其所受的损失和投诉成本进行权衡, 以决定是否投诉。同时, 由于旅游产品质量难以衡量, 在投诉之后对欺诈行为的取证和鉴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许多经营者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使欺诈者不易确认, 旅游企业之间可能出现推诿现象。

(四) 源于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

1.由旅行社组织转变为自助旅游

这一转变使旅游者获得更大的自主性。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活动, 摆脱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如诱导购物或强迫购物, 导游与游客在对当地的商品了解上体现为信息不对称, 导游对商品的宣传介绍可能会增强旅游者对消费对象的知觉, 影响旅游者的态度, 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另外, 旅游者可以摆脱旅游团队的群体影响。在旅游团这个群体中, 个体有可能受到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消费金额、消费动机等方面都与独立决策表现不一致。

2.由团队旅游向散客旅游转变

这一转变使旅游者获得对宝贵的时间资源的支配权。在旅游团队中, 旅游者是没有真正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 只会考虑个人或者家庭的闲暇时间。但在团队旅游中, 旅游者就得调整自己的休假时间, 以适应旅行社的行程安排, 这使出游时间选择由个体决定转变为群体决定, 由个体闲暇时间决定转向群体闲暇时间决定。群体闲暇时间的影响因素肯定多于个体, 从而缩小了旅游者的选择范围, 旅游者有强烈的动机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旅游活动。

四、建议

首先, 构建北京市民乡村旅游的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应完善乡村旅游的服务功能, 解决北京市民到郊区旅游的购票、交通、旅游信息提供、投诉处理等问题。因此, 有必要借鉴上海、杭州等地集散中心的经验, 合理进行网点布局和定位其功能, 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2005年,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成立, 但该中心的网点和旅游线路较少, 且不完全针对乡村旅游。

其次, 重视乡村旅游的教育意义。在开展乡村旅游时, 不应只关注经济收益, 更应关注对市民, 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意义。通过乡村旅游, 使市民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 了解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再次, 避免乡村的过度城镇化。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过分迎合旅游者的情况。放弃乡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资源 (尤其是野趣和自然环境) , 一味照搬城镇的模式, 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下降。此外, 必须要对乡村旅游进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评估, 避免乡村旅游过度开发、过量接待旅游者。

摘要:近几年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富。北京市民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已形成产业链条。市民旅游消费渐趋合理, 出游方式呈现多元化, 旅游活动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市民选择乡村旅游从经济学原因分析其原因在于追求旅游者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减少契约不完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和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 因此构建北京市民乡村旅游的服务体系等措施势在必行。

关键词:北京市民,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3]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美)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恶狗挡道作文下一篇:水杯倒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