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2024-04-18

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通用8篇)

篇1: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师夷长技以治教

—浅论幼儿园课程的“时代化”

古语有云“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其言为学西方而强我中华,却不知且乃教学新趋向,是我本改革换新之说。特别是当前形势下,新一代的幼儿教育中所体现的课程教育则显的尤为重要。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说明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注重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重幼儿语言教育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与他人交往的语言发展既是幼儿认识和理解社会规范的基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儿通过语言教育的学习可以逐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注重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园健康教育可分为日常健康行为教育,饮食营养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很显然这起到关键的位置就是园长如何科学体系建立,而要成就有思想、懂业务、会管理的园长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于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则是很关键的挑战。众所周知园长的领导力是指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能力,即指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估,这是现代幼儿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而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进入有限的瓶颈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西方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和探究学习。

一、课程教育西方化的必然性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出国留**”。多数人选择出国留学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中西方教育到底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各类专家众所风云,其实中西方教育的体制无所谓好与不好,实际上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比较尊重一个人的个体;东方比较强调人要怎么样融入社会。这是两个基本不同的观念,也就造成了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历史是从科举而来的,所以中国的教育背有重大的包袱。学生往往背负着很沉重的使命,他们需要转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所以有了十年寒窗这一类的故事。在北美、欧美这些国家,教育纯粹就是为了学习、追求知识,所以没有这种包袱,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所以,不同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就比较不一样了。而时代的发展后,传统的思想理念逐步脱离了现实,对于学生的潜力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的体现处他的优越性和前瞻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从应试的教育逐步向活动式教育扩展。

二、课程教育西方化的原则

西方教育学体系中流传这么一句话,“东西两方其实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西方反思为什么东方会有这么多成功者,中国则反思自己缺乏创造力。这个激烈竞争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只允许成功,东西方妈妈将会越来越相似。”我想,这句话描述了一些现象,但是不够全面,毕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无论如何,西方的这些教育学者的说法表明了一点,东方的教育是需要改进的,但是素质教育不可能简单地从西方教育复制过来。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要摧毁过去的体系,而是应该从东西方两个方面中吸取其各自的优点,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西方化的原则“摒弃东方糟粕,吸收西方精华”。

三、对于课程资源西方化的措施

1、以学制动,科学引领

幼儿园课程必须要有引领,尤其是方向的、理念的引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引领。而园长课程观建立在“爱在教育,快乐工作,拥抱真情,幸福生活”的信念上,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乐于学习实践、创新新课程。

幼儿园除了在日常教研中把握课程方向,还通过研读课程、观摩课程、说课评课,让教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园长重点通过组织全员参与式培训、讲座,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幼儿发展观、奥尔夫音乐课程、幼儿早期阅读课程、幼儿园一日生活蕴含的学习机会等等,来激活教师思想的火花,同时在小组团队学习讨论中赋予教师课程决策的权力,把金点子推广。所以每一次课程的参与式培训,教师们都乐而为之,每一次都给教师增加教育发展的能量。园长课程观落实在教师成长规划上。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园长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善幼儿园教育文化的关键。我们常常分阶段研读教师的《成长规划与档案》,通过它来捕捉教师思想的火花,对教师的自我评价给予肯定、鼓励或温馨提醒;对教师成长规划中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特长给予剖析提升,这在无形之中激发了教师的潜能。当教师把这种思维的敏锐带入课堂时,课程的实践、创新水到渠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尽显其中。

2、三库合一,资源共享

我们的教育“急”了点,在“急”的过程中,社会对教育本义的理解似乎越来越少。而通过西方化式的联合提升能够从根本上完善弊端。随着课程的不断改版和新课程的引进,通过外出进行培训学习,在整体上能够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的扩展化。如何一点带面最大效能的提高教学资源的最大化,我们尝试建立起了有效教学资源库,通过利用资源共享,来长期支持教师有时间、有空间去理解接受新生事物,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资源库一:规范范本,推广教育。如学习研究诸多课例中;我们编印了《教职工手册》来规范保教行为;编印了《教师优秀教育笔记集》、《教师自制户外体育器械游戏集》来提炼教师的课程精华,提升园文化品位。同时将好的方法推广到其他教师手中,互相进步互相学习

资源库二:远程深造、联动结合。我们在外出学习时,吸纳了许多好的课例,如“梨子提琴”、“体育活动类”、“艺术活动类”、“社会活动类”、“光影资料”等,教师去学习不仅知识渊博了,而且资料库也鲜活了起来。学习结束通过座谈、经验教学、示范教典等方式带动全园的素质提高。

资源库三:资源共享、数字教学。通过全面实行了电子白板教学,凸显教学的立体性、科学性。为把电子白板教学的功能发挥到极限,又不让教师压力过大,我们牵头组织年级组长对各年段现行五大领域课程进行分类和有效整合,然后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操作、简单课件、PPT制作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年级组长组织年段教师分科制作课件,化整为零。这样教师既有新鲜感和主动创作的欲望,又不失责任感。各年段完成后,我们又化零为整,把全部课件集中起来使用,真正实现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对课程的实施起到了推进作用,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团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3、保教分析,三效结合

采用一季度一次的保教效果分析会,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重点在于促进教师的教育反思,改进保教工作的行为策略,逐步使教师有能力、经常性进行保教效果的分析与反馈,施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在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中,引导教师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新变化,认真收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评价与生活相联系,并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评价中让幼儿、幼儿同伴、家长、教师等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发挥评价的最大益处。“幼儿教育是人类中最难把握的事情,也是利国利民天使的行为”,而园本教研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实施“阵地”,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本教研的水平和质量。真正有效的园本教研是洋溢着自由的快乐和创造的幸福的。因此,缔造高品质的园本教研,加快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促进课程理念的执行,是一个睿智园长必须注重研究的课题。也许,一位杰出的园长,不一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但一定是一个爱园如家的好“家长”,一个尊重人才的好“伯乐”,一个集统筹、引领、服务为一身的好“导演”。巧妇固然无米之炊很难,但是“师夷长技以治教”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科学发展观的风向指标,拔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理念。

篇2: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评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一生,是”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图边防,策海防以言战守"的一生.(王家俭<魏源年谱>,1967年,台湾版)他既是近代早期优秀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又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建树对后来的洋务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却无论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实际政治活动中,都远比洋务派高明进步.更重要的是,他的某些思想和理论还对中国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现代化运动产生过特殊的影响.

作 者:孙适民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z1) 分类号:B2 关键词: 

篇3: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或将新药研发业务外包到中国,推动了我国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人才、技术的集中地,也成为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首选地之一。

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

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模式多种多样,或是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是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企业等进行合作。但即使是自建研发中心,其定位、目标也都各不相同。

1.自研与合作研发并存

自建研发中心是国际制药企业向中国转移研发业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近10年来,国际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将其部分研发业务转移到中国研发中心开展。由于各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同,这些研发中心也各具特色。

化合物及中药提取物活性物质的筛选 进行化合物筛选,是多数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的工作,然而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活性化合物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中药、天然药物资源,中国的中药有着几千年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这对世界的新药研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外企开始从中筛选活性物质,这成为近年来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研发业务的新途径。如诺华与上海药物所合作,从中药中筛选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的开发。按照阿斯利康一位负责人的说法就是“把东方的有效成分、化合物挖掘出来,供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他们的药物;从西方把成熟的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移植到中国,开发中国人、亚洲人需要的药物”。

创新药物的开发

将创新药物的前期筛选转移到中国,是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的重点。创新药物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科学研究。目前较为先进的药物筛选技术是高通量药物筛选,但其研究周期长、耗费大。这对于人力成本逐渐高涨的西方国家来说,长期开展这方面的业务,企业负担沉重。以往,国际制药企业对于中国制药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持怀疑态度。现在,随着各大国际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留学的中国人归国创业,国际制药企业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研发能力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中国的人力、原料等资源成本比西方国家廉价很多。因此,国际制药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建研发中心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代表性企业有罗氏、拜耳、强生等。

基础性研究

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差异,疾病相同但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对国际制药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揭示东西方人种的差异以及对于其开发新药或者药品进入亚洲市场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因此,部分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如阿斯利康、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等。

随着各国GLP、GCP的颁布和实施,药物安全性评价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机构超过84家,其中1/3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LP认证。2007年度上述机构对701种药物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2216项,其中在GLP条件下完成的试验项目总数为1156项。国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实验动物房、北京大学动物中心、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已通过AAALAC认证,药明康德、上海药物所等单位也正在建设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为国际制药企业提供国际标准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因此,近年来国际制药企业也逐渐将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转移到中国开展。

临床研究

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因为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其生产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需进行注册管理,为验证其药效与药物安全性,必须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

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因此要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此外,中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能够快速招募到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缩短临床研究时间,推进新药产品上市。如我国乙肝、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于开发治疗这些疾病的国际制药公司来说,选择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可以很轻松地征集到合适的病例,而这在美国、欧洲却很难办到。

2.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2007年8月,和黄医药与美国礼来就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签署了合作协议,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的癌症药物靶点。礼来将向和黄医药支付比前一次合同更高的签约金、潜力候选药物定金以及每个重要研发阶段的里程金。和黄医药还将获得由双方合作产生的产品全球销售收入的提成。随后,和黄医药与美国强生、德国默克、宝洁等公司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3. 技术、资源共享

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 经诺华公司筛选, 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合作期的研究计划已于2004年7月顺利完成, 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上述合作的特点是:以中草药中的天然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 注重技术转移;提升天然化合物分离速度和质量, 知识产权共享;通过国际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通过相互沟通, 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双方的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信, 合作的深度日益得到加强。

4. 研发管理合作

美国礼来与上海开拓者化学研究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是研发管理型合作, 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独占性外包。2003年, 礼来与上海开拓者化学合作, 成立了上海开拓者化学研究管理有限公司-礼来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早期化合物的合成, 由美国礼来公司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中方负责组织科研队伍和实施科研计划。礼来将中国视为研发战略伙伴, 并将在中国的研发项目纳入其全球药品研发体系中, 有助于公司降低研发成本, 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对于中方来说, 参与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 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的研发模式和流程, 提高自身的水平, 将国内优秀人才储备下来, 进而促进中国参与全球药品研发。

5. 合同研发服务

合同研发服务是国际制药企业如辉瑞、诺华、礼来、默克等与国内从事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如药明康德、睿智化学、康龙化成、保诺科技、美迪西等最为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 也称为合同研发。双方根据合同要求, 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 为客户完成相应的研发服务。很多国际制药企业选择这种合作模式。但是, 这些合作多为含金量较低的合作。

6. 研发外包服务集中度较高

国际制药企业转移到中国的研发业务, 主要集中在几家研发外包服务企业, 如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等。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同分析可知, 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 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企业大都是在国际制药企业从事多年研发工作的中国人回国创办的企业。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国际化的管理经验, 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企业, 凭借其高层人员在国际制药企业的声誉, 逐渐成为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研发业务到中国的主要承接商。

7. 外包业务并非核心业务

通过对技术市场合同数据库的资料分析可知, 2006~2008年, 21家国际制药企业委托上海研发外包服务的合同总金额分别为6.65亿元、10.56亿元和7.71亿元, 分别占同期上海市研发外包服务总额的39.71%、63.65%和37.94%;三年的合同总额为24.92亿元人民币, 占同期上海市研发外包服务总额的46.44%。可以看出, 国际制药企业转移的研发业务占了很大的比例。2007年是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一年, 大部分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都在15%~25%之间。以阿斯利康为例, 2007年其全球销售额达到287.09亿美元, 其全球研发投入为47.37亿美元, 占销售比为16.50%, 转移到中国的研发业务占比为1.14%。其他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均低于阿斯利康。由此可见, 国际制药企业转移至中国的研发业务微乎其微, 非其核心研发业务。

8. 核心技术“内部转移”

葛兰素史克在上海设立其全球第32个研发中心时称, 该中心将为全球范围研发用于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药物, 这也是其在全球重点拓展的一个业务领域;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也表示, 罗氏在沪设立的全球药品研发中心, 将承担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整体布局任务;拜耳与强生也紧随其后, 于2009年先后宣布了他们在华新设研发中心的新药“创制”业务定位。可见, 最初外资医药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只是生产和销售, 现在已经逐渐转变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 尤其是新药研发的一些核心业务也正向其在华研发中心转移。需要强调的是, 这仅仅是一种“内部转移”, 其核心技术绝不外包。

分散风险追求利益

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分析可知, 跨国药企的研发服务转移活动是具有成本驱动与技术驱动双重特征的, 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 追求经济利益与创新效率最大化是其本质。

1.降低研发风险

创新药物开发通常从10000个化合物中筛选出5个能进入临床研究, 最终仅有1个能进入市场。开发一个新药需花费6~8年时间, 耗资约8亿美元。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逐年递增, 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却呈现递减趋势。基于开发新药越来越难, 再加上市场竞争和药价限制等不利因素, 为降低研发成本, 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将研发转移至低成本国家。将新药研发的各环节业务外包出去,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

2.缩短研发周期

研发外包服务的专业和高效可以缩短国际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周期, 实现快速上市。一方面, 通过研发外包, 制药企业可以大大提高研发的质量和速度。由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研发项目与企业独自研发相比, 大约可以节省25%~35%的时间。另一方面, 制药企业还可以借用研发外包丰富的经验和对新药注册程序的熟悉, 使得新产品注册速度加快, 争取药物早日占领市场。第三方面, 国际制药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外包接近快速成长的新兴药品市场, 利于开拓全球市场, 更容易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同。

3.降低企业运作成本

医药产业链分工日益明确, 研发外包可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 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制药企业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并外包, 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把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核心业务上, 不断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 国际制药企业研发模式战略调整的重点就是更加集中在某些专业治疗领域, 缩小“研发管线”。

4.低价获取人力资源

这是最为显著的本质特点。中国从事新药研发的研究人员其报酬仅为美国、欧洲的研发人员薪酬的1/10左右, 但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素质却是无可争议的。花费低廉的人力成本雇佣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不仅能为企业节约大量人力成本、还能组建优质高效的研发团队, 这种“稳赚不赔”的事情, 国际制药企业绝对不会错过的。

篇4:师夷长技以自强

2011年上海车展,时任奔驰设计师的张帆与他设计的A-class概念车一起站在展台上,接受媒体和同行的致意。此刻也许只有自己知道,这是他在奔驰的最后一个作品,不久的将来,他将会投身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汽车市场中。

与其他本土设计师相比,张帆的成长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幸运加坚持”,他不否认自己的运气,在他上学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于代工和模仿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实践和交流显得更加珍贵。于是,决心要做汽车设计的张帆开始频繁参加设计比赛,也许是当时国内设计专业学生不多,但更主要的因素是他与生俱来对于设计的理解和不懈的坚持,让这个年轻人斩获了很多设计比赛的大奖。付出总会有收获,就在2002年,他参加了由auto motor und sports举办的设计邀请赛,一共8个学校参与,当时他所就读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派出了他和后来担任锤子手机设计总监的李剑叶参加比赛,通过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车和品牌设计夺得了最佳品牌设计奖,就在德国答辩会的茶歇期间,一位年长的设计师找他聊天,问到了毕业后的打算,当时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外国设计师面前答辩的张帆还不知道,这次谈话对他今后的设计生涯有什么影响。

这个人就是当时奔驰设计部的二把手,仅次于彼得·帕菲瑞(Peter Pfeiffer),而此后他通过来中国交流的前景设计师莱西克表达了想邀请张帆加盟奔驰的愿望,这对于一个还没走出校门的未来设计师来说显得过于不现实了。经过了一年艰苦的审核与等待,张帆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汽车品牌的设计部。

然而短暂的兴奋之后,张帆面对的却是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差距,无论是绘图手法,还是对产品对设计的理解,都让他无所适从,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在奔驰,每一个项目都是靠竞争选拔的,他记得第一次参与设计项目是奔驰GLK,就是目前还在国产的这一代。当时所有的设计草图都被放大几十倍投影到一面巨大的幕布上,此时所有的细节都一览无余,与同事之间的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

经历过打击后,张帆的斗志反而更强了,“要想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凭借对于电脑软件的掌握,他从零部件设计开始做起,逐渐掌握了一些奔驰的设计流程和理念,也渐渐融入到这个团队中去。他的目标是先要赢得1:4的模型入围,再到1:1,最后能够胜出最终方案。第一个目标他用了1年半,SL的设计他成功入围到1:4模型阶段,这次进步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信心。2004年生日当天,他的团队主管把一份终身合同作为礼物送给了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

从此以后,张帆开始进入了疯狂模式,奔驰SLK,新一代SL,A-class,他几乎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很多设计师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也就是这个时候,他有了新的想法。

在奔驰,做的再好也是整个设计体系中的一环,没有更大提升的空间,而此时国内的自主品牌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当然也是广汽领导的务实和诚意打动了他,于是在2011年5月份,他阔别了工作八年多的奔驰设计部,来到了广州,等待他的是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张帆强调,作为一个新的自主品牌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随波逐流,要分阶段的逐步发展。首先要有存在感,让大家能通过产品认识这个品牌,传祺初期的产品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张帆来到广汽第一件事就是逐步确立品牌的基因,他提出了更加有识别度的“凌云翼”设计元素,并在GA6和GS4两款车型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如果说GA6还是投石问路,那么GS4这款SUV真正为广汽传祺也为张帆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月销过2万,口碑和品质都很出众,但是最后影响购买的还是设计本身。

张帆把奔驰完整的设计流程和理念带到了广汽,虽然从设计周期上进行了压缩,但是关键环节没有丝毫省略,就是要突出产品的品质与传承。说到与国外品牌在设计上的差距,他也直言不讳,主要问题还是设计体系不够完善,国外品牌已经有了成熟的工作体系,而作为自主品牌来说还都在摸索阶段,适合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运营模式,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产品。

从一名毕业生到奔驰终身设计师,再到自主品牌的掌门,张帆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不少关键节点,他毫无例外地把握住了,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设计的执着,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篇5: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导入新课】

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

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

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

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讲述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合作探究】1: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③鸦片战争——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举措:

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广州禁烟期间,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同时,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海国图志》,1842年

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合作探究】3: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墙里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一书在中日两国产生的不同结局

提起日本的明治维新,人们大多不会觉得陌生,这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著名改革,让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从此走上了富强的道路。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场改变日本历史和命运的改革运动,却与一位中国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842年《海国图志》成书后,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在对这艘船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的几年里,《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由于《海国图志》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当时日本国难当头,有识之士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维新志士横井小楠,也是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他们在吸收归纳《海国图志》的精髓后指出,日本发展之路必是“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的结合”。

明治维新期间,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行维新,推进变革,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合作探究】4: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合作探究】5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阅读导与练P92思维启迪2)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

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的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

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合作探究】6: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合作探究】7: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

(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①时间:1898年

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合作探究】8:“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合作探究】9: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4)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结束语】

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课小结】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一、本课测评: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三、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如何。?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

④清政府:后来被动接受,实行部分中央机构近代化。

(2)民族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本课在设计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每目能用问题带起教学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开动脑筋的积极性;

篇6: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划书)鸦片战争一败涂地。(记)

在开眼看世界之前,难道清朝的君臣国民都是闭着眼睛的吗?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清朝的君臣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是蛮夷之国,禽兽之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开始睁眼开世界。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林则徐老乡)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由于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极探究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舰大炮加以仿制(P69插图)。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参看课本资料回放)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创作背景: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他,嘱托他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后,全书达到100卷。

?“师夷”内容?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什么方面?在军事技术上。

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并加以发挥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治民(镇压太平天国),与“制夷”不同。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然而,新思潮的萌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也没有能够从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史学家蒋廷黻曾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会考不考)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局势。要求学生解释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有人评价洋务运动他因模仿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篇7: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维新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3思想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晚清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近代发生演变的重要阶段,是连接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纽带和桥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化繁为简,层层递进。结合本课内容多、对学生历史思维要求较高的特点,根据课标的要求,突出教学重难点,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简明化,层层递进,便于学生接受,以提升学生历史思维。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模式,老师对课堂活动进行组织,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热情高、效果较好。

3、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本课采用场景式教学,将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带入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的说来,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有许多收获,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历史情境能否虚构。本节课采用时空穿越的主题设计,激发兴趣可以,历史教学中能否如此情景虚构实践课堂,需要作深入探讨。

2、层层递进较好地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激情,到后面问

篇8: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

一、吸纳史学成果, 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可贵且有限”

对林则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教材这一结论, 教师吸纳史学研究成果后首先应予以肯定: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是可贵的。林则徐是最先“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的人, 而后才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 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3]61如他所主持编译的《各国律例》是中国注意到“国际规则”、放弃“天朝规则”而进入“国际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开始, 意义确实重大。[4]188尤其是《四洲志》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它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 而林则徐则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329

其次, 教师还应结合史学研究成果指出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是有限的。例如, 鸦片战争前, 林则徐认为, 鸦片走私贸易是远离本土的英国商人违反英国国令而进行的罪恶勾当, 义律等人的玩法抗拒行动肯定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林则徐从其翻译的资料中得知英国以贸易为立国之本, 故以为英国为了茶叶等项利益, 不会因鸦片走私之利问题而与中国决裂。林则徐还从其翻译的资料中了解到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军队、舰船等数目, 并据此判定英国相对较弱, 显得不如中国这般强大, 英国若派军远征, 势必有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诸后虞, 因而不会出此下策, “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5]115~118但战争最终还是到来了!从林则徐的一系列判断失误来看, 他对外部世界应“未有透彻的了解”。[5]564

又如, 《南京条约》签订后, 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1850年6月, 两名英国人来到福州拟住城里, 刚刚回乡不久的林则徐, 闻讯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畬, 要求驱逐英人。徐继畬主张从缓处置, 以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再次上书, 表明他不惜为两名英国人入城而引发一场大战, 酿成一时大案。[5]564~565这种不惜用武的方法相当轻率。茅海建先生对此事作了最中肯的评价:“林则徐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 应当有更高的眼光, 应当有负责任的态度”“这里不是对林格外苛求, 而是历史提出了这一标准。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 偏离这一轨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 反有可能偾事。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他的错误, 尽管他那对抗的姿态是可以表扬的。”[5]578可见,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可贵且有限”的。[5]564经过这样辩证分析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求真、求实, 有助于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认识。

二、回到历史现场, 体悟《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 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在常规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魏源的《海国图志》时, 重点往往放在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上, 难免落入俗套。笔者认为, 教师如能另辟蹊径, 通过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则可挖掘《海国图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教育价值。

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到《海国图志》在中国的历史现场。《海国图志》问世后, 很少有人问津。“据统计, 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 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 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 《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6]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分析, 魏源写《海国图志》时, 守旧的官吏并没有真正从天朝梦中醒来, 在鸦片战争的“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3]69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 而堕入‘用夷变夏’的“歧途”, [2]330是为“夷”张目, 会“溃夷夏之防”, 故《海国图志》未得承认, 受到冷遇。

接着, 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到《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历史现场。“孤寂”的《海国图志》于1851年传入日本, 很快受到日本朝野上下的欢迎, 成为奇货可居的紧俏图书, 以至于《海国图志》最后在日本出现了15个不同的版本, 到1859年, 书价涨了3倍。[7]《海国图志》在日本的际遇与其在中国国内处境相比, 可谓天壤之别, 而其“荣光”的主要原因, 教师可结合选修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分析。1853年, 美国将军佩里率舰叩关日本, 并于1854年逼迫德川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之后, 英、俄、荷等列强蜂拥而至, 纷纷与日“亲善”, 德川幕府200年的闭关锁国瞬间崩溃,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危机。国难当头, 日本的有识之士苦苦探寻救国良方, 《海国图志》适逢其会, 成为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和了解世界的钥匙, 大受欢迎。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折射出中、日两国“师夷”态度的差别, 这为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中国由于自大和排外, 延缓了近代化的启动, “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8]10而日本则抓住时机, 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 迅速崛起为近代化强国。通过回到历史现场,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体悟历史, 形成有价值的历史认识。

三、运用唯物史观, 剖析“破启锢闭”的“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最先对此作比较系统的理论说明的是因出入过“夷场”而早识时务的冯桂芬。冯于1861年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 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意见成为30年洋务运动的纲领。它后来被概括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更简明的说法。[2]331

“中体西用”是一个有深刻时代烙印的命题。它包含两对范畴, 一是“中西”, 一是“体用”。中学有中学的“体用”, 西学有西学的“体用”,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 “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 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8严复曾经嘲讽它是“以牛为体, 以马为用”。在教学实践中, 也有教师常常引用严复的这一论断来作为批评“中体西用”局限性的依据。笔者认为, 这论断和批评有失偏颇。客观而言, 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 “中体西用”是其中一段重要的阶梯。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对“中体西用”进行剖析。

首先,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马克思语)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 “那个时候的中国, 天下滔滔, 多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 欲破启锢闭, 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 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 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3]127“‘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 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 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 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1]84

其次, 这种“中体西用”的结合毕竟产生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等等。这些东西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 “力量虽然有限, 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4

再次,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势必推动人们观念的嬗变。“中体西用”就其本意而言, “中体”应是对于“西用”的限制, 但“‘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 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 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 实际上却很难如愿”。[3]131如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早期维新派, 他们发现西学是“体用”兼备的, “中国求其用而遗其体”, 成效难期, 所以他们主张不仅在器物层面, 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 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在近代化方面走出了更远的一步。

四、抓住主要特征, 探究“革故鼎新”的维新思想

甲午战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鼓吹君主立宪, 其中“变”的观念在宣传中占着突出的位置, 是变法主张的理论基础。[9]19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抓住维新派论变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探究维新之变的本质及意义。

维新派论变, 一是“变”乃“天道”。康有为在专门写给光绪帝看的《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中说, “变者天道也, 天不能有昼而无夜, 有寒而无暑, 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 沧海成田, 历阳成湖, 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 形体颜色气貌, 无一不变, 无刻不变”。[3]180在这里, 康有为认为变化是天地之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 目的是用自然来证社会, 引出变法正题。二是“变”与“新”相连。康有为说:“法《易》之变通, 观《春秋》之改制, 百王之变法, 日日为新, 治道其在是矣。”“日日为新”按照谭嗣同的解释, 就是“革去故, 鼎取新”。如梁启超所言, “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与布新”,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 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 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 而新政反增其害矣”。[3]184此乃维新之变的根本。三是“变”与历史进化论相结合。在中国传统思想里, 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士大夫们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认为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被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所打破, 从此书中, 中国人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知道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3]186书中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的丰富材料, 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变化的物质世界的图景。整个宇宙间充满着“不可穷诘之变动”“天道变化, 不主故常”“不变一言, 决非天运”。[9]20这种从未有过的“变”的观念对当时许多人来说, 无异于石破天惊之论, 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于是“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3]187这应是维新之变的最大意义所在。

总之, 面对新课程, 我们要广泛阅读、勇于实践, 才能创新教学思路, 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 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4]雷颐.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6]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N].环球时报, 2005-12-09.

[7]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J].四川文学, 2006 (11) .

[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幼师论文-师夷长技以治教】相关文章:

幼师论文题目05-01

幼师论文范文05-08

男幼师论文04-11

幼师人文素养论文04-16

幼师杂志论文题目05-03

幼师师德论文题目05-05

幼师类论文范文05-08

男幼师论文范文05-09

幼师实习论文范文05-10

幼师个人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下一篇:会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