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2024-04-08

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精选11篇)

篇1: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摘要:客观科学的认识学科性质,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过去对“语文”内涵的分歧,主要在“文”字上。因为学语文首先是识字,所以有语言文字之说;小学中年级以后,语文教学以阅读文章为主要学习方式,语文又有语言文章之说;阅读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又有语言文学之称等。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讲语文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它的形式,讲语文的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来认识语文的学科性质,能有效的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错误,为语文的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关键词:充分阅读、创设情境、主体地位、自主权、个性化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语文课呢?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介绍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充分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一节课下来学生个个眉开眼笑,都觉得这节课时间很短。

二、尊重儿童主体地位,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在学生自主朗读过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的情景,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美丽的秋景。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一片片半黄半绿的叶子从树上徐徐飘落,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突显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教学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充分发挥范读优势,慷慨激昂的朗诵这两首古诗,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了陶冶。并且朗诵之后我又在黑板上把这两首诗描绘了出来。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下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总之,为了上好语文课,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还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怎能说不是一堂好语文课?

篇2: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作文教学走进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文教学。

首先,在阅读上下功夫。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无不是喜欢读书,读过很多书。惟有饱读书,才会有写作之源。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不高,甚至陷入平淡、平庸的泥潭,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肚中无货,怎写作文?根据大纲对学生阅读的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不少于2-3部。根据这精神,我校采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学生进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学生确定富有积累价值的书刊,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把博览与深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读2至3本课外书籍,并做好积累工作。要求学生摘录名言警句、精彩语段等。今年下半年我校举行了两次读书报告会,让班上书读得多,读得好的同学传授读书经验,畅谈读书心得,让其他同学觉得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举行了三次读书笔记展览。其中初三有几位学生摘录了名言200多条,精彩语段100多段,写读书心得最多的达1万字以上。在此同时,抓好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鲜明生动的口语、佳句;背诵精彩的描绘片段,有特色的顺口溜等。实践证明,阅读是写作的本与源,惟有多读,才不会下笔无助,捉襟见肘,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年我校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被评选出的一类文共32篇,现已汇编成《学生优秀作文选》。

第二,重视课外练笔。《课标》在“必修课程”栏中规定:学生要课外练笔不得少于1万字。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认真组织落实,以求得事半功倍之收效。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内作文未免回数太少,收效受到限制。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实质隐含了“多写”的意思,且说“这才可以使写作越来越强”。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课外练笔每天完成500字”。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鼓励多写,不死定数量。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因素等。对于喜爱写作的学生要求一周内写2篇,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写周记,对于贪玩,以抄袭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则要求每周写300字以上的文章,但一定要是自己的作品。

第三,在培养写作兴趣上下功夫。培养写作兴趣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先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能够以愉快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就能写出好作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如联系社会创设情景,提高写作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学生的作文要反映生活,就不能离开生活。教师必须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与社会的现实情景融为一体。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展览会、用心爱心专心 1

养殖场等;观看影片、生活小品等;每天中午利用15分钟的时间读报刊文摘上的主要新闻,以此来给学生作文注入新鲜活力。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华和魅力,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又如可运用评讲鼓励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对班上作文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应该指名表扬,还可以叫他本人在班上朗读。对作文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给以热情的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智能火花。如初三(7)班有位学生叫王翡翡,她开始对习作不感兴趣,在一次作文选材中由于别具一格,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从此激起了她写作的兴趣,目前她写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好。再如让学生写出“真我”,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初一(6)班在习作《说给老师的心里话》一文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倾诉心里话。一位差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老师,请您不要将每次考试的成绩打电话告诉我的爸妈,您是否知道当爸妈知道我的成绩后,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吗?告诉您,我每次都会受到爸妈的‘雷击’。您玩弄的这一绝招实在叫我可怕。这样时间一长,也许我的神经就会麻木,说心里话,我是多么地恨您„„”这位差生以前写文章的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可今天这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可见这种实话实说的文章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往往能写出催人泪下的文章。

第四,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写作的方法。以前我校的作文教学是采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评讲”四个步骤。这种方法它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如写作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按同一模式写作,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尝试进行了“讨论——写作——再讨论——修改——讲评——小结”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讨论到写作”是学生的写作阶段,从“再讨论到小结”是作文的评讲阶段。第一环节的“讨论”,就是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目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主要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切磋技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可以不受老师拟定框架的限制,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来,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不存在了。第三环节的讨论属于作文评讲阶段,主要是以便习作后互相交流各自的作文。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推荐出美文,在讨论中明确文章中的优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接着将各组推荐的美文,全班集体讲评一、二篇,让大家找出文中成功之处和不足这处。修改可采用亲自改,也可学生互改。这样做我们是有理论依据的,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叶老还说:“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完后修改、自评,然后分组互评,使学生在改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起到作文训练的作用。本学期我校各班共写大作文8篇,其中4篇是教师批改,另4篇就是采用以上的批改形式。惟有让学生多改,学生习作才不会思路不清,中心不明。小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本次作文的成绩和不足作现场点评,使学生得到信息反馈,明确得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学效果好。

第五,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想象作文是学生运用想象法,描述自己没有经历的事。但初中学生生活面狭小,感知的事物不丰富,这就必须把想象作文置于教学中。一般可运用原文情节的趋向,顺着文章意向进行,例如《卖炭翁》这首叙事诗,作者没有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后的情景,故意留给读者想象。老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卖炭翁归途中的神态和心理。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晚霞照在卖炭翁的脸上,他望着那空荡荡的车,用心爱心专心

2乌黑的脸上滚下几颗伤心的泪。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红绡,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像在血里浸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在泥泞的山路上滚动着。他心想:”老天啊!你为何不将这些大鬼小鬼都捉去,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结局,想象了老翁回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深化了诗的主题。当然有时还可以逆反着作者的意向进行想象。例如《孔乙己》一文,假如孔乙己后来中了个举人,第二次到酒店喝酒,掌柜、短衣帮又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由于我们重视了阅读中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质作文。

第六,鼓励创新。这是新课程作文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明确提出”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为了使学生在习作中有感而发,可以采用让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自主作文就是针对”创新“而言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惟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时代生活的碰撞中产生奇异的火花来,才能写出高质量美文。

第七,作文教学要系列化。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编写出《初中作文系列教案》,共20万字。通过教学实践,大家一致认为该教案集有利于教师的作文教学,目前已成为我校的”校本教材“。该教案2003年获丹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已在镇江和丹阳部分学校试用,得到了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

另外,在作文教学的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语文教师自身的作文素质必须迅速提高。教师本人应该是一个写作的爱好者,一个能写出示范作文的写作爱好者。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写,没有写作的那种切身体会,当然也就教不好作文,就无法带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应把经常写作看作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篇3:走进新课程上好概念课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

新概念引入的成功是概念教学成功的一半.引入数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 不能千篇一律.

1.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如分段函数的引入可用学生们熟悉的乘坐出租车的例子.出租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3公里以内 (含3公里) , 票价5元; (2) 3公里以上, 每增加1公里, 票价增加1元 (不足1公里的按1公里计算) .写出票价y与里程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0

2.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如由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由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类比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等.这种方法温故知新, 便于学生理解.

3.用数学故事引入概念

如用“数学家高斯在10岁时就能很快算出1+2+3+…+100=5050”的故事引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倒序求和, 用“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麦粒”的故事引入等比数列求和等.通过数学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4.用数学实验引入概念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 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用图钉分别固定在纸板的两点处.上课时让学生套上铅笔, 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观察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然后让学生说出移动的过程中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出椭圆的定义, 学生自然体会深刻, 易于理解.

5.用已有数学经验引入概念

在引入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时, 让学生先回顾“前面学习的异面直线所成角是如何定义的”, 在学生已有了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经验基础上, 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该新概念了.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虽然引入数学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最恰当的引入方法, 为上好概念课开个好头.

二、重视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又是学以致用的关键.对有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必要的说明, 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两个概念在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若p, 则q”为真命题, 即“p⇒q”, 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 则多数学生听后就会很迷惘:到底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在这里教师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教材为蓝本又不拘泥于教材.可将定义改为:“若p⇒q”, 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若r⇐q”, 则说r是q的必要条件. (注意这里与教材不同, 使用了p, q, r三个字母) 重点强调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键是找好主体, 即谁的条件, 然后还要看谁推出谁.如对q而言, 若p是q的充分条件, 则p推出q;若r是q的必要条件, 则q推出r.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不仅使学生很快领会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 还让学生掌握了判断这两个概念的方法.一个优秀的教师到此并不满足, 他还要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p⇒q”用集合的观点就是P是Q的子集.如果命题“若p, 则q”不易直接判断真假时, 可以用已学“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同假”的知识转化为判断命题“若¬q, 则¬p”的真假.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更完整、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重视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理解, 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过来, 通过解题训练, 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 并且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一般来说, 多数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编排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和巩固所学概念.对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错误的概念, 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将相似或者相关的概念编排在一起作为判断题, 让学生去辨析.通过学生板演、小组辩论、变式练习、教师点评等活动,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清晰.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巩固和应用数学概念时还可以通过正反例子作比较, 适当地设置隐含“陷阱”,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省、总结, 使他们获得的数学概念更准确、更全面.

总之, 概念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上好数学概念课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师应该首先更新教学理念, 重视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教师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应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本质、巩固和应用的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4: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语文课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语文课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求的提出,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谈谈个人看法,以期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语文教师要精心备课,实现“教学目标、教材、学生达成统一”的备课目标

1.精心备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教师要首先确定具体的、明确的、全面的、适度的教学目标,即目标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三维目标应该在课堂中得以展现,可以一项为主,其余为辅。知识技能目标应该是第一位的,又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受到美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完整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飘逸出浓郁的语文味,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精心备教材

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语文教师要精心备教材,要认真地、反复地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勾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抓出重点词语并弄清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好批注。然后再仔细研究教学参考书补充备课内容。

3.精心备学生

备学生时,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了解和掌握,要考虑学生的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因素,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过程,以实现“方法性、民主性、生成性和时效性的多重统一”

1.讲究方法性

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实践提示,只有让学生身在读写和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感情,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过程,讲究语文教学方法,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2.注重民主性

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要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问题的讨论才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解决才具有实效性。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把自己设定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存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激活旧知识,通过感悟新思想来发酵旧体验,通过用新的知识和思想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筑就起学生坚实的知识长城。

3.注重生成性

为了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要精心设计精彩的预设。要把课文吃透,把学生吃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此外,要熟记教材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背诵下来,上课才能让眼睛走出课本,把身心交给学生。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并充分利用这些偶发事件来形成一个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张扬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供空间。

4.注重时效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确保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要到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道德素养有所提升,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意度,这样才能实现具有时效性的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讲究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准教学的“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的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思路的设定应该落实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此外,语文教师要讲究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不仅要采用生动、准确、活泼的教学语言,还应当确保教学语言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词采丰美,富于感情;或者自然流畅、幽默生动;或者妙语连珠、意蕴深刻;或者自然亲切、启人思维。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对语言的享受。

四、语文教师要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学生因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作者那些因而引发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既要借鉴一些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又要勇于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要在把握根基语文之真谛的基础上,潜心积淀赋予语文教学新的生命和意义,彰显语文富有活力的本色,真正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武彬.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语文课[J].山西教育(教学),2012(06)31-32.

篇5: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像、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作如下探讨: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四、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教师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自始至终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多媒体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其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篇6:教育学论文-走进新课程后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较色,确认自己心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班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一)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的发展空间,合作与交流的空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个体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发挥在那平台,同时教师还未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时间和发展空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所有学生,为了每个学生个的发展,因而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好的学习的潜能,都能成才。知道学生如何获得自己所需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知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办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是,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电器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专制”走向民主,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封闭朝向开放,师生的关系装便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洗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合作。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可以调控教学过程,兼顾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人之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公斤,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演剧发展。

二、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要“用活”

新课程铲掉教师“交汇学生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作型的用教材,要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庚接近实际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论文个性的教材知识。技能够吧问题简单的阐述清楚,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文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夜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搜客作为学习内容,教师“依纲教本”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叫?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二)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礼物、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创新了。若教材中编入一些小栏目:身临其境、各抒己见、深思熟虑、大胆发言等。运用这些小栏目,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去想。

三、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加以肯定和表扬

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工程是在教室的引导线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让那个。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是呢庚长,而不是忧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探究,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中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学生位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办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替代。

四、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惩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办法的评价,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充分肯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监看,有知识、有能力、有几率的创新型人才。

(一)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良好学习机会。

(二)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多一批好uxesheng。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照一个统一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嘘声的个性都的得到充分张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理特点。

(三)评价中影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的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篇7: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羊角塘镇中学

肖政辉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每所校园,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如何改变自已,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如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和加强创新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体育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就目前来讲,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角色的转变

(一)体育教师须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认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喜悦。

(二)体育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教学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而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体育教师已经成了权威的象征,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教与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三)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全面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

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其多样性、尊重其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具有以下特点:①其职责是培养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②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并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灌输——接受,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师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以游戏性方式);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

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愉快的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三、评定学生成绩方式的转变

(一)体育成绩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内能。

篇8:让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一、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双基

新课改以来,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 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 几乎没有提及,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挖空心思, 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强调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 一堂课下来, 气氛是活跃了, 笑声不断, 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 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觉得这课活泼有余, 扎实不足。因此, 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 还有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不是作秀, 注重教学的实质才是我们的追求, 语文课应该返璞归真。因此,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 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过分强调个性而疏远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操作中, 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 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的确, 新课改提倡赏识教育,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 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情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当发现一个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或体会不够深入时, 难道不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吗?强调个性, 并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 思考更加合理, 体会更加深刻, 情感更加丰富, 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地发展”。

三、讨论积极而思维肤浅, 深度不够

课堂上, 举手积极与否, 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重要标准。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经过训练, 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的确增强了。但仔细观察, 难免又会发现一些问题。不少的课堂上, 老师的问题刚出口, 学生便齐刷刷地举起手。如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 学生也是这一表现。但听学生的回答, 大多数是低质量、比较肤浅的。也难怪, 举手如此迅速, 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见解怎么深刻?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 又有几位同学是在注意倾听的呢?本来, 课堂上的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 是心理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可缺少了倾听, 还称得上是“交流”吗?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拥有大量的教学参考书, 上课时学生的完美回答甚至连老师都有点望尘莫及。这种机械的回答代替自身的领悟理解, 造成课堂上缺乏应有的人文个性。不重读书, 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 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 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对话方式单一, 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 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 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 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 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 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 教师应引导学生专心倾听, 细心揣摩, 深入思考, 虚心接纳, 以免使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肤浅和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 获得真知。因而, 我们要养成善于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9: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高效课

【关键词】新课标 高效课堂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44-02

面对一篇文章,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阅读的享受,同时习得阅读经验,这需要老师的深入阅读,精心的准备。一堂课要呈现的好效果,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笔者认为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在新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些要求,笔者在课前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小叙事”特点的典型文章,没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更没有集中的场面,但是却以“鸭蛋”为线索为我们呈现出了自己的恋乡情节。《端午的鸭蛋》写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爱恋,而这种爱恋作者仅仅通过这暖暖的民俗,普通的鸭蛋,独特的语言魅力就做到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所以我结合本文的特点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

汪曾祺的作品往往用最不华丽的文字却能表现出最丰满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分析学生目前的情况,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初二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默读习惯,他们的阅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的现代文阅读都能做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自己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细读中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设定了几种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使语言无法表达的用媒体呈现出来;直面的刺激学生的感官。

二、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句,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三、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笔者认为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能较好的完成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他们可以通过说风俗——读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写民俗这一过程对文章学有所获。同时也可以训练他们归纳复述文章,搜索整合资料,诵读品味,合作感悟和探究反思的能力。所以整个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大六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揭题:借诗词引出端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同学们说说你所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说出这么多节日,那同学们是否能猜出这两句诗(端 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端午)那好,大家能否说出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能否简介其来源?以及你们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有趣的风俗又有哪些呢?(家乡以外也可)可是,我觉得很奇怪,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去看看。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知内容看结构:

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哪里开始写鸭蛋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带着问题,迅速的浏览课文初步感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考,扫清文中的生词的阅读障碍,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好习惯。老师适时的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道风俗(1)说鸭蛋(2-3)品鸭蛋(4-6)。

第三板块走进课文让学生说鸭蛋:

题目中提到了鸭蛋,那么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自己体会文本。

学生明确几个关键词:家乡鸭蛋有名声久远,质细油多,蛋白柔嫩的特点。(赞美,自豪)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老师可以有效的进行追问,让学生重点解读。

第四板块走进课文一起品鸭蛋:

在端午节那天,我们仅仅只是品尝鸭蛋吗?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4—6段内容。思考主问题:

1、作者在童年时都拿鸭蛋做了哪些事情?这样的童年,你喜欢吗?

学生明确:挂“鸭蛋络子”、挑形状好看的鸭蛋、鸭蛋壳里装萤火虫等。

2、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孩子心爱的饰物。他们都是怎样做的?

学生明确:络子是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他们怎么挑鸭蛋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第五板块重点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思考交流并发言。适时的方法指导:

汪曾祺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课文二、三段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体会语言特色。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和小组进行交流说说理由。

第六板块感悟人生走进作者的世界

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豁达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先生一生中遭遇的几件大事——汪曾祺先生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他一生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无情的政治风暴将他刮到生活的最底层,他没有颓唐,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随遇而安,而且超然地自我调侃“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十年浩劫,他被关进“牛棚”,后来又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滨》;粉碎“四人帮”后又被送到“学习班”,受过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能够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态感受人生艰难,并且创造了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人生。汪曾祺先生一生坎坷,却都能安然渡过。我们要学习他对生活乐观、超然的态度。

参考文献:

篇10: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性地工作,让学生学习生活充满朝气,课堂教学兴趣盎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将诗意的色彩散播在语文课堂。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施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提出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提出了自己总结的几点建议。

一、创设开放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为了能够使学生自由地、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善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想象,然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我向学生提出通过刚才的自学,谁能来说一下每句话的意思?学生们各抒己见,异常活跃。随后我又让学生放飞想象,猜一下这对老夫妻在谈论些什么,并让他们进行情景模拟游戏,选择扮演翁或媪向老伴夸一夸三个可爱的儿子。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想像和发挥,这也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们的自由发挥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中学生对于“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醉”和“相媚好”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

另外,对于发散性的活动,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在教授作文课“我的梦想”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梦想有进一步的个人体验感受,我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自表达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同时又对其加以引导,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质量,讲求效果

语文是一门“美”的课程,语文学科中处处体现美、涌现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用语文学科中的美吸引学生,让学生被语文中的美牢牢吸引住而酷爱语文,竭力学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在审美熏陶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达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语文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及至。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急着赶路的老

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从中体会这儿人们的勤劳美;“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从中体会其和谐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搭石,招手礼让,闲话家常”从中体会其谦让美等。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如《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语文是有生命的,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新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着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达到思想教化与生活情趣并重、知识积累与文化生活融合相成;教材示范与表达热情并存。

四、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显然,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途径视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明确的是,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发阅读,在无意记忆中吸纳与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语文素质。我在班中提倡两条途径:一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但要求每天记下书名与页码,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及时调整、指导与推荐。并提倡学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定期组织“我喜爱的书”之类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主体唱主角,或读、或谈、或展示。二是适当联系语文教材,学习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和材料,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此外还有涂鸦之笔和每周一题等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灵感,班中开辟了一墙角,美其名曰“涂鸦之地”,凡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作品,不论好坏,不论署名与否,均可在此地展出。鉴于孩子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和强烈的好奇心,“每周一题”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周五布置,留待学生双休日去思考。范围不离开语文,但有趣味。如猜字谜、成语填空、对对联、歇后语等。题目有时由老师提供,有时由学生提供。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不仅丝毫不以此为苦,还会想尽各种办法,如查资料,请教家长等,且乐此不疲。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把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让他们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篇11:走进新课程,上好低年级语文课 论文

上好语文课

内容提要: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而思想来自于读人、读书和思考,同时,要求语文教师要是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就是具有文本解读的智慧和掌控课堂的智慧。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 思想 智慧

随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有语文老师惊叹“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课”我们每天都在上,都自信自己会上课,实行新课改怎么就不会上了呢?问题不在新课改,而在语文教师本身。怎样在新课改背景下上出优质的语文课,这是一个值得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而不是选择适应教学方案的学生。”这句话说得有道理。是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习从而学会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对自己的教学法作深刻的反思,应从设计好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提升自己的上课能力,做一个会上课、上好课的教师。

首先,会上课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语文老师容易,做一个会上课、上好课的语文教师就有点难度了。思想从哪里来?从读人、读书和思考中来。

思想来自读人:先读自己,看自己的哪节课最优秀,亮点在哪里,哪节课失败了,失败在哪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反思”。课后反思是课堂进一步更有效的保证,也是教师迅速成长的关键。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一节课下来利弊得失的思考和总结。每一节课上下来,总有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可趁上完课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还在,静下心来思考和总结。对成功之处,要总结成功经验,分析成功的原因,继承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重点琢磨,多问为什么会不好,怎样做会好些,以便弥补和借鉴。一定把这些都写在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一栏,平时多留意这些不足之处,多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就会少走弯路出效率,教学就会科学优化有效果。然后读名师,走近名师、专家,了解他们,学习他们,比如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程红兵等。

思想来自读书、来自思考。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会读书的教师才会给学生带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泛泛而谈,枯燥传授。会上课的语文老师是爱读书的老师。文学书籍要读,特别是经典,一个人有了文学的滋养就会温润起来,才不会变得很硬。老师心里温润的时候才能对学生温润。颂中华古典文化唐宋诗词,能让人奠定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读文学也要读教育书籍,更要读名师的教育专著。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高万祥老师的《教育苦旅》,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孙绍振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名作细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名作重读》等。

我们应该怎么读书?要精细地读,把书读懂读透彻,做笔记,还要在实践中思考,我们读书的目的是用于实践,不光要会读,最后还要落脚到实践,结合实践进行思考,不要做纯粹的读书人。这是最基本的读书之道。读读下面这些文字吧,我们会有些感悟的: 读书是和伟人对话。每打开一本书,我们就打开了一扇门,不用预约,不用敲门,不用问候,甚至不用得到允许,我们就这样轻手轻脚地进来了,没有人说我们不礼貌,没有人督促我们离开,大师们积淀了多年的智慧„„读累了,干脆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在这份宁静中你能品味到——偷偷地获取别人的智慧其实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

会思考的教师是会读人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听到学生心底的声音。在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在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相互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其次,会上课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这里的“智慧”指的是具有文本解读的智慧和掌控课堂的智慧。文本解读——在上课之前的读书,在讲解中间的读书,不同的时间要求我们读出书中不同的东西,这也是要求我们多多进行尝试才可以做到的。

1、读透文章,读懂文字本身的意思。

2、纯净地读。就是对待文本做到自己先去一字一词的去读,把自己的见解和领悟批在书上,不管自己的初步解读出的东西价值大小,这完全是自己不参考任何资料下的解读。

3、仔细地读。字词、标点、思考、研究、批注„„这个时候不要急着用价值衡量。

4、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这一条是我们很多老师所欠缺的,只依据教学参考去备课,是不够的。

5、对着文本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6、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名师备课资料、教学操作技术和教学思想等等。要做个勤快的老师,在遇到名家作品时查原文、查教育以外的专家对文本的解读、查相关影视作品。当一切和文本有关的资料都了解后才会对文本有着跟深入的解读。此时方可以找准文本的支点,依据主题取舍材料,让自己的课简约而丰满。

7、让哲学和美学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三只眼睛。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埋下对未来学习充希望的种子。

课堂掌控——这是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寻求的境界,做一个语文教师很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却不是简单的事情。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提两点建议:

1、备课要精透。所谓“精”,就是在备课时,站在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角度,精炼备课内容,去粗取精。试想,一篇文章,能讲的东西确实多,但教材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编排的,不同学时阶段,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就是每篇文章,学生学习目标也是不同的。备课充分,提倡备课时不要备成线性的,要从多个角度去备课,如怎样提问?怎样鼓励学生?怎样纠正错误等等。

2、上课要放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

上一篇:读黄冈小学生作文有感下一篇:公司后勤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