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专题

2024-04-11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专题(精选11篇)

篇1: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专题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其一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篇2: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专题

一、面对新教材我们在行动、研究、反思

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课堂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_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必须首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_兴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1.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探索课程改革之路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克隆者,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学_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我们对此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新教材与生活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内容涉及科技新领域、物理学史等方面的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_,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宽容的态度等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比较生疏的东西,五年来,我们对新课程教育理论和_理论知识的学_,以及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坚持一年一度的新课程培训,举办理化教师脱产培训班,建立网络教研高速信息通道,通过开展新课程研讨会、周六乡校教研、送教下乡、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新课程优质课大赛等活动,探讨课改中老师们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开观念、行为之“窗”,开阔大家的视野,使老师感受外界的清风,拆除心中的“围墙”,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树立起课改的信心。走进新课程五年来,我们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适应,从无序到有序的渐进过程,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并且在这一变革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教学改革的新人和新经验,受到了上级教研员和专家的肯定。

2.体现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学生不应该局限于封闭的课堂之中,他们应接触到外面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应善于把生活中相关的知识“移植”或“嫁接”到物理教学之中,使教学“千姿百态”、“万般风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_的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生活物理大搜索”,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把学_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学_,在学_中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的,大部分教师在巩固新知或结束新课时都又回到了生活,也就是将物理知识溶解于实际问题之中再结晶出来,较好地体现了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课堂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随处可见,而且富有创意,老师们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_兴趣,以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物理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_动机,充分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物理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重视多媒体课件中学_栏目与_题题型的设计

设计丰富多_的栏目、精_纷呈的_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源泉。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加油站”、“信息快递”能够为学生的学_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学生的青睐。在_题设计方面,我们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_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了,使原本封闭、单一的_题内容变得开放了。另外我们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_题,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_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努力转变师生角_,使师生真正成为“学_的共同体”

我们在吸取、借鉴他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内容和方式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市一线教师已经不仅仅是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是越来越多地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思考,在40分钟的时间里用在传递知识上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学_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改变静如止水的课堂教学,我们坚持“五权下放”,即把观察权、思考权、发言权、动手权、总结权下放给学生,也就是说把学_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_热情在亲自动手探究、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允许学生旁若无人地表达,允许学生面红耳赤地争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适时给以启发;遭受挫折时,耐心加以引导;百思不解时,及时给以深入彻底的讲解,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释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5.突出实验探究,努力体现物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老师们十分重视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将实验探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能够解放思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自我塑造“发现者”的形象,依靠集体的智慧去找路过河,而不是由老师先修好铁路,再造好软卧车厢,让学生躺着舒舒服服地过河,这在实验形式上是一种飞跃。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改变学生的学_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6.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_,促进学生学_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方式,合理划分小组,通过任务卡进行成员分工,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外交官”了解其他小组的工作情况,并与教师联络。我们尝试让学生首先依据“预__”自主预__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彼此矫正,形成共识,并提出攻克“知识堡垒”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和成果展示。我们认为预_环节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_的基础,因此预_提纲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预_提纲的设计应遵循“四化”要求,即枯燥问题“糖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自主学_“方法”化;知识结构“网络”化。

二、让学生在_、宽松、_的氛围中创造性地探究学_

天道酬勤,丰硕的成果属于_勤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

1.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理念已悄然融入老师们的心中,化为老师们的具体行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开始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们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宽松、_、_的教学氛围;巧妙引入话题,提示学_方法,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_;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阳光舞台,与学生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讨论中教师以只言片语,或概括精要,提升认识,或_评价,培植自信,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团队精神明显增强,自主学_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2.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与学一片阳光明媚

篇3:走进新课程, 探索新课改

一、情境教学, 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对体育明星、影视歌星的褒贬会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甚至有独到的见解, 与人辩论更是有理有据, 口若悬河, 原因何在?主要是他们对这些方面感兴趣, 用心去看、去听、去想。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之中, 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 趋向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在他们身上潜藏着极大的潜力。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除少数天才和弱智者外, 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都是聪明的, 至于是否具有创造能力, 能否出成果, 取决于他们是否发挥了聪明才智, 取决于他们将心智用在什么地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 积极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5有关教育储蓄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走向社区, 在储蓄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利率知识。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请学生进行以下几项实践活动: (1) 查看银行利率表; (2) 把自己的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家的存款; (3) 请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 了解利率的有关知识。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和认识, 带着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走进教室, 在课堂交流中, 个个积极主动, 真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愉悦。

二、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 让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挖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反思等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形成与发展过程, 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数学化。

例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时候, 可以出示下面的问题。

某仓库堆放一堆钢管, 最上面的一层有四根钢管, 下面的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 最下面的一层有9根, 怎样计算这堆钢管的总数呢? (教师可给出模型或图形)

对于这类现实的问题, 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问题化,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问题化,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教学法, 要采用激励机制,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都追求力所能及的进步, 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 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以此为据,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 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依据。

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拆成或退为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这些小问题、简单问题想通、想透, 找出规律, 然后再来一个飞跃, 进一步升华, 就能凑成一个大问题, 即退中求进了。如果有了这种分解、综合的能力, 加上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什么问题难得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设计问题并且将问题层次化, 使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层次化。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使学生思维由直观表象上升到理性思维。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 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这也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 设计问题成为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 自然是客体, 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 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已日渐凸显, 它是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

总之, 要使新课改进行的有声有色, 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实际,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 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 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过程问题化,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4: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关键词 开放性作业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评价交流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作业改革这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见证,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性作业的形式

1.实践型作业。

⑴做采访。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设计成“采访”的课外作业很多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沟通感情,学习人际交往。 ⑵做调查。“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應用为目的,以应用核心的教学途径。“做调查”这类作业能很好地体现应用这一精髓。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交际能力。⑶摘录、写读书笔记。我鼓励高年级学生在课余多阅读英语小故事、诗歌等,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作摘录及写读书笔记,每个月一篇,也可以用卡通或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收获。通过这种作业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同时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

2.创新型作业。

⑴老歌新编。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chant和song,它们朗朗上口,一般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便会了。无论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对句型和单词的掌握,它们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的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授完一首,就让学生回家根据旋律自己作词,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开一个“老歌新编”演唱会,学生们跃跃欲试,边唱边演,热情高涨。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儿歌新创”,这些作品的文字纯真可爱,电脑打印的画面精美,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⑵快乐小主编。我不定期地在四到六年级段举行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指定话题或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收集整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排版、插图等,能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他们学以致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能掌握制作报纸、文档的简单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合作从他人处获取有用的语言知识来弥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充实、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3.自主型作业。在各种各样的作业中,自主型作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本身就有自主布置作业的愿望。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加入让学生自主控制的题型,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时,切忌将控制权一次性交给学生,应做到“一点点放手”,让学生先适应教师的要求(如设个最低遍数,至少要抄多少个单词等),等能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后再完全放手让学生做主。作业的设计权完全在于学生,做什么事,难度怎样,都由学生控制。做得好给予表扬,做得差也不批评,既锻炼了他们的自觉性、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节假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主作业,作业的质量也较高。

二、开放性作业的评价

1.让学生在自评中学会自信。《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它强调: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我们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开放性英语作业的评价,我主要采取星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自我评价获得哪一星级,在各种作业完成后的汇报单上直接印上相应颗数的红星,同时将学生汇报单在班级的英语角内轮换展出。

2.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借鉴。每周我利用一个午间谈话的时间,由学生朗读或演示作业,全班分组来评价,看看谁能得到相应的红星,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分组互评互赏他组的新型英语作业,要求学生一方面吸收别人好的地方,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作业出谋划策,至少提一处改进意见。学生集体评议作业,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用教师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确立一个目标。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作业没有知识性错误,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独创。最有个性、最富特色、最有时代感的作业是最受赞赏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它能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之处。

三、结论

篇5: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我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资料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当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我还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并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本事,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当是为学生供给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资料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资料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资料结合自我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

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

篇6: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教书和读书生活,我们要做创新型教师,应当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爱岗敬业的精神,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并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常读书和常思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构成进取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构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构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篇7:走进新课程心得

榃忠小学

马开秒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政治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引导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

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

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榃忠小学 刘夏娟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已是熟客了,从前多次翻阅它,纯粹因为它是新课程理念的必考内容。这次与它约会除了完成读后感外,还有另外的涵义。《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学无止境。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于是我想再一次读读这本《走进新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所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我游刃于书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教育的真谛。《走进新课程》指导性很强,它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指南,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从《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中,我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给我的另一个震撼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

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然而理想与现实的映照,却使人陷入矛盾之中。当前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普教工作者在反思传统教育的同时,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方面,无不希望通过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于是,课改后的课堂结构让听者耳目一新,课改后的理论总结让读者回味无穷,同行们的多次探讨,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一个高潮中。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怎样做到教学很愉悦,学生老师都很愉悦,而且分数也很好。

从这本《走进新课程》里走出来,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句明言,至真至理。平日里,也许我们没有在意,有一个常常在我们耳畔响起,或者在我们的嘴里自然而又习惯地吐出的声音。上课了,它是“同学们好!”;提问时,它是“同学们,请想一想”;质疑时,它是“同学们还有疑问吗?”一声“同学们”,多么亲切的字眼,它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与仁爱,摈弃师生间的尊卑差异,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因为是“同学”,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伙伴”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赞赏每一个“伙伴”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个“伙伴”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伙伴”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伙伴”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篇8:新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一、建议各级师范类高校开设新课程短缺选修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思想理念的定位、课程标准方案、实施的要求基本上是由高校的专家教授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的, 尽管也有一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 但主导者是高校的专家、学者, 他们离高校学生最近, 这些思想、理念应该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高校学生, 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高校师范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动态、教改信息有所了解。记得我们的体育理论课教师因为个人爱好, 经常给我们讲新的教改信息、新教学方法分析等, 我们很喜欢。而这些都是教师利用挤出来的时间给我们讲的。笔者认为, 师范类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新课程培养讲座或者短期选修课, 让他们了解新课程思想, 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二、建议抓好实习期间的新课程知识学校机会

师范类学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践培训, 这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个重要实践过程, 也是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过程。由于各校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课改实践, 因此他们必然会接触到新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新课程改革是分步实施的, 对于已经实施的地区也是分年级进行的。目前在高中实习和初三实习, 新课程的内容就少些。笔者相信高校对实习也会有了解并要求实践新课程的要求, 但是因为地域、学校、指导教师、学生个人等因素, 落实下去可能不是非常理想。如果遇到好的学校、负责任的指导教师, 可以多学一些, 相反就少些。其实在这个阶段进行新课程学习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时机, 既有新课程的实践感受, 又有专家的指导;既可以请教指导教师, 有可以让自己的老师指导。因此, 笔者建议即将实习的大学生们抓住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为自己走上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议教育部门做好岗前的新课程培训

新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进行一些通识培训, 其中也包括新课程培训。这个阶段的培训以实践案例分析为主、理论为辅, 当然不排除有的地区请专家来进行讲座, 加强理论指导。这个培训非常重要, 现在一线的、正在进行课改试验的教师基本上是通过这个途径来了解新课程的, 但是总有补课的感觉。新教师是生力军, 工作的创新意识、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强, 应该可以给老教师一些启发, 尤其是新课程需要创新思想、创新意识, 更需要新教师带来新的东西。因此, 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新招聘的教师在上岗前集中进行有关新课程的培训,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学科类新课程专项培训。

四、建议准体育教师做好新课程知识的积累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说对于准体育教师来说是被动性, 那么我们的准体育教师也要积极行动起来。这方面就要靠体育教师自己平时的积累与沉淀。笔者认为, 目前获取新课程知识的途径很多, 如网络、论坛和即时聊天工具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受益。

总之, 高校所进行新课程培训应该是原汁原味的, 通过实习过程所了解的味道淡了些, 由上岗前的培训进行了解就更淡了。笔者认为由高校进行培训和学习最理想, 因为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的系统性可以保证学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保证对新课程的领悟, 尤其是理论指导可以更到位。由实习了解新课程是大学生利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 遇到问题既可以请教指导教师, 有可以请教自己的老师, 需要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效果应该是不错的。上岗前的新课程培训, 对于未接触新课程的教师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地区请来高校专家进行讲座效果一定很好, 但毕竟专家是有限的, 而且代价很大, 如果仅仅是个形式, 走走过场, 那效果一定不好, 对新教师帮助不大。而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新课程的, 包括许多刚刚毕业的新教师。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面积推行, 我们盼望着更多的、领会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新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来, 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切实解决好新教师与新课程脱节的问题, 让新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 帮助新课程改革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云凤,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情况的调查》[J], 《考试周刊》, 2010

篇9:走进新课程 创设新理念

关键词:多元文化;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激励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同以往传统的影响。社会家庭状态的变化使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价值观念、认知去向、情感构成也逐渐的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随着相应的加大,难怪乎现在的教师为啥不愿当班主任。面对一系列复杂性变化,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来适应新时期的潮流。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而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德育工作的总指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带头人,其肩负的职责任重而道远。在近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感慨万千,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调整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观念,促进管理学生手段的优化。

一、树立公平管理观念,以良好的人格关爱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增强

初中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一件小事的不公正处理往往会带来学生情绪的强烈波动。如班上两个学生同时迟到违纪,对学习比较良好的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而对后进训斥一番后还勒令叫家长,后进生不服就会产生更消极或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引起对立情绪,甚至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班主任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千万要把公平摆在首要位置,切不可判“糊涂案”、判“人情案”。这样,学生的心理上平衡了,就能心悦诚服地听从班主任的意见,乐于接受班级任务。

有幅漫画叫《失衡》。画面上,以“学校”为支点的跷跷板两头分别 坐着一个“后进生”和“尖子生”中间有很多苹果。由于“后进生”瘦骨嶙峋,“尖子生”腰肥体胖,跷跷板出现了衡,苹果全都滑向“尖子生”一边。这不是很形象的说明了“有的,还要再给;没有的,不但不给,还剥夺应为其所有的”吗?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作为教师谁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呢?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不同个体之间的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过的,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爱“金凤凰”而且要爱“丑小鸭”,要把爱撒向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以他毕生的教育实践揭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素质教育急切呼唤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国太需要成千上万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身体力行者了。

二、教師应与学生沟通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增强自身亲和力,形成融洽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今天的学生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单纯和幼稚。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他们都有许多的困惑与迷惘,但由于心理压力重,他们不肯轻易接近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细心观察善于从他们细微的言行变化中感知到问题的苗头,把握分寸,与他们进行沟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的困惑,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班主任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去关爱学生,一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班主任要给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要亲密的和学生谈心、聊天、问寒问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爱心,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能为这个“大家庭”献一份爱心,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

三、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教育创新的今天,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点上,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每一个教师充满智慧,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影响也波及到校园。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这种竞争成败的判断标准就表现为学习成绩的优劣。贪玩、好奇、对外界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是他们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和纪律较差的原因都与家庭关系或父母离异紧张密切相关。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前提下,给后进生多家关照,仔细呵护,对他们一丝一豪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赞扬,来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爱他们;以平常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以赏识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才可能找到转化他们的切入点。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严,得到理解,得到关爱,后进生更是如此。虽然他们贪玩、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也有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教师要心存爱心,以人为本,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缺点,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去关爱他们,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尊严。只要我们心存爱心,没有偏见,就能发现其“闪光点”只有满腔的热情,才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才可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

四、树立形象,加强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学识水平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留下一个整洁干练富有气魄的形象。以丰富的知识熏陶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他不带强迫性,学生的接受也是自愿和主动的。因此,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巨大而持久。徐特立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蔡芸芝老师对魏巍的影响均在于此。班主任要严格砥砺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无私、正直、廉洁、谦虚、好学的品格,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以真诚和美德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塑造人格”,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起自觉意识,才是对教育本质的终极关怀。

学识渊博、爱好广泛也是对学生的良好熏陶和感染。一个爱好广泛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课余爱好产生广泛的兴趣。班主任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能增强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密切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立体的人,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科教育专家”,还应广泛学习,努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多面手,既担负起班级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又扮演好“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工作,只有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就一定会创建出一个争先创新、文明向上的班集体。我们只有在不断体验、不息思索、不停实践的过程中去修正、巩固、发展,使自己的管理观念和手段不断走向科学化,才能真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篇10: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形势下,在21世纪“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数学——这门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学习的问题。

这本书里记录着学生对数学最美的感情,这里面有学生对数学的爱,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它不断地激励我去创造最美的数学和学生一起享用!

二、对自己的启发

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处处现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份子,离开了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记得有一次我和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我们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样的一天。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说他们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我还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日记中体现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同时,也使我明白,要注意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自己的不足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要的是人师。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指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人与人的尊重,这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四、自己的收获

在课上,我欣赏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美。在课下,我也经常与学生聊数学,走到学生中间,切实体验他们对数学的感受,了解他们心中的数学是什么,我们的孩子有一本数学语录,每次读它,心中都有一种激情在涌动。有的说:数学书像个大画册,我经常翻看,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数学了。有的说:神奇的加减乘除号,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演奏着富于变幻的音乐。也有的说:每节数学课,都像是和老朋友谈话一样,很舒服。还有的说:做题前的冥思苦想,解题后的成功喜悦,数学给我带来了挑战自我的信心与快乐……

五、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去做

篇11: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一、它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 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其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 21 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前

途和命运。

二、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活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 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知识的迅

猛发展和快速更新,使我 们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满足终身的需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的本领,是现在学习的主要任务;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这 种探究性学习正是改变了过去“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动手”和“动脑”等多方面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与思考中获得知识,释放 了学生的能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 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带着问题学,在实践中学,把被分割的学科知识联系 起来综合地学,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我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 能力的途径和要求。它有利于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它有利于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强调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整合,从而赋予新课程更多的民主色彩,使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参与、共同经历教学过程,共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一种“快乐教学” 的境界。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使自己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我决定从以下几个 方面去努力:

一、立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立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理论的高度俯瞰我们的新课改实践。

1、教师观的更新

新课程提倡教师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使者。新课程理念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不仅仅做学生学习上的导游,更要 做伴游。要让学生也有尊严,敢于在和教师讲话时昂首挺胸,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建 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才能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我将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做学生的导师、楷模、朋友,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用情感感动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

2、学生观的树立 学生观的

新课程理论所提倡的学生观是这样的: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 界,而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因而,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发展个性和实现价值。

3、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观、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

。一切教学都应 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 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 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 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愿学、乐学。

4、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 新课程改革并非意味着不要教学质量,相反新课程教学讲究的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教学 质量。教学质量反映的是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绝不是我们原来传统 意义上的依靠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达到。而是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使 学生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个性为根 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转变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努力转变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课改实验使 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使课堂更具人文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参加培训活动,更是让我对课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将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努力尝试为学生们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1、关注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突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要用新理念去教学,用爱去拥抱学生,用教育教学 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扮演“失败的角色”; 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表有个性的见解。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 的、充满活力的、有情感的自由个体,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 感到轻松和愉快。一句“你进步了!”一声“表现得不错!”都会给学生心中注入融融的春 意。以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善待学生,营 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2、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以个体学生自学为主,群体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的 学习方式。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作业当堂完成,当堂 讲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尤 其是一些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常给予关心和为其提供发言机会,进行成功教学与赏识教学 相结合,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实行延缓评价: 一次考试学生没有考好,可以不公开其成绩,不当众批评,允许学生自己提出建议和努力措 施,直到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满意了,再作出相应的评价。这样就可以较好的保护学生的 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的,自己是有用之人。

3、发展性评价观的实施 发展性评价观的实施

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要 求,符合国际评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 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 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 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 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 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 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有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才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4、追求和谐的课堂。、追求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现在,课堂滥用、合作学习的,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使课堂流于。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设计组织的、科学的活动应从几个入手: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活动内容与 学生已知识结构和认知同步; 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带着的观点去整理完整的知识 体系;还有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筛选,判断。

三.积极主动参与课改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主动参与课改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 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 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 的钥匙。学无止境、教

上一篇:如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下一篇:自 荐 书 2007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