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2024-04-23

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精选8篇)

篇1: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否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及学生个性、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中职生在入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要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往往过分夸大美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其错误是在于他们只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比较片面,而且还忽视了兴趣有阶段性特点。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教学对象,把学生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美本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的;二是对美术无基础抱有兴趣的;三是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对于第二三两种对象,美术教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长期保持这种兴趣就显得太重要了。那么,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可以先认知教学对象,找出各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然后唤起他们对自身优势因素的优越感来激发对美术课的热情。下面我们利用几个角度来谈谈:

1、针对音乐文学有爱好的同学。我们在讲授美学原理中节奏与韵律法则时,我们和学生一起谈论艺术的贯通性,从音乐谈到舞蹈,从诗歌谈到小说,从色彩谈到时装,处处都存在美的法则……,这样从他们最优势、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课堂气氛很活跃,强化了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致。

2、针对数学学得较好的同学,我们在介绍图案骨格形式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数学基础好的同学作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如椭圆、正六边形,正五边形等等。在平面构成渐变练习中,让他们写出有关数列公式和数据,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针对理化方面较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在中职美术课堂上,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时,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同学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介绍工艺制作用料时,多让这些学生深入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能,从而让这一类学生在美术课中认识了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针对爱好体育的同学。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体育煅炼能保持好的体形,从而谈到人体的自然美;从动员的着装谈到服装色彩设计原理……,这样在他们的兴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授课内容。

还有许多的方面,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举出。美术教师要善于找出每个学生的差异,从不同方面来鼓励他们学习。

二、利用教师自身因素,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中等职校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欣赏教育;其二是专业基础教育,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能够培养出素质和技能完备的现代化人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应当充满艺术性的过程。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美自己,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l、努力完善自己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感受第一个美的概念。教师应当仪表端正,教态大方,这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有的美术教师仪表较为拖遢,不修边幅,还自以为是个性表现,这不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体态和颜面是对人认知的接口,体态不顺,颜面不端,常常引起不快,影响交流和沟通,从而便大大降低了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养成教师特有的人格因素。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以及我国古人很讲究人品与画品的关系,都表明美术教师更应注重人格及修养,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这使学生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大为有利。另外,我们还要反对那种故作真人形象,万念俱空,只顾画画的一种姿态。

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美术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其次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技能。学生往往讨厌枯燥的理论,喜欢实践,教师如能娴熟自如地当场演示操作,学生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上面所提的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兴趣,就要求美术教师更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崇拜对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能长期保留。

三、注重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不致于丧失学习信心, 在对于美术作业的评讲及成绩评定应当慎重。我们应更加提倡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学生所交的作业,虽然不够完美,但在美术教学中也要善于发现这张作业中的可取之处,鼓励他下次重新画好。评分可以采用积分制,即每一次作业都是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如果一旦失去学习信心,不仅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个性及人格发展。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培养兴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我们美术教师应大胆改革,发挥主动精神和聪明才智,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篇2: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本文从幼儿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着手,就如何开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途径,从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扎实语言的学习基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成人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学习和言语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会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例如,词汇的积累、语言习惯的正误、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学习语言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打破思维的限制,获得不断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并积极鼓励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去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开展幼儿言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

前面提到,幼儿最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跟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流畅地表达语句,语速平缓,用词得当,意思应直白表述,尽量不犯错,在幼儿面前树立起语言标准得体的榜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进行情感教育,如对幼儿亲切的微笑或者轻抚幼儿,都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更听从教师的教导。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言语的趣味性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加上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言语教学时,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生动的动画、播放动听的儿歌音乐以及有趣的动物对话,极大地调动起幼儿学习言语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幼儿学习注意力

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幼儿没有收到太多所谓规则的约束,他会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寻找自己认知的目标,如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停在花丛中,好奇心会促使他停下学习活动,试图去触摸蝴蝶,甚至是追着蝴蝶跑,这样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对蝴蝶作出描述,如看到的蝴蝶是什么颜色呢?逐步引导幼儿回答相关问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展活动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言语的主要方式,如做游戏、小组比赛、野外郊游等,多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活动的情况,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4、家校结合,多方式培养幼儿言语学习能力

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配合,把握幼儿学习言语的关键期。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买点读机学习语言,幼儿通过模仿点读机的标准发音进行听读写,并且还会显示运用语言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幼儿的言语教育都应得到耐心的循循诱导才能进步更快。

四、总结

语言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教师要加以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共同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3: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文章的创造过程是一个谜,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谜”, 这个“谜”至今无人能解。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中, 会有意无意地实践和观察到一些教学现象, 产生一些体验和想法, 以及对于事实、事件、人物、图景的感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想法、体验记录下来, 凝聚在一起, 就能成为分析、提炼论文主题的素材。

笔者有幸聆听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老师的一节“圆的认识”的观摩课, 张老师对这节课的解读可谓求真、至善、达美、真实, 给人美的享受。我对这节课有深入的体会, 产生了新的想法, 于是撰写了《自然的课堂厚重的文化》一文, 发表于《云南教育》2008年第12期。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让我体会到, 对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不能只作“镜式反映”, 而要融入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个独到的思考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文章的写作中并能得到充分体现, 就能使文章“新”、“深”、“巧”、“活”。

1.“新”, 即理论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要有新意,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精。能提出新观点、新想法, “扩前人所未发”, 而不要去“阐前人所已发”, 或者能对颇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证, 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提出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文章就有价值。《云南教育》2009年第5期发表了福建省陈华忠老师的一篇文章, 题为《对数学试卷评讲课的思考》, 陈老师从“精心准备”、“注重方法”、“模拟训练”三个方面对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评讲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2.“深”, 即思想深。要能够把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写出深度,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就需要作者深入地思考问题, 透彻地分析问题, 拓展单一的思维模式, 开阔思路, 对选取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使材料更典型、更富有新意, 论述的内容更加深刻。《云南教育》2008年第12期发表一篇题为《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的文章, 作者从一道学生做不出来的数学题入手进行分析, 找出了教师在教学数学公式时容易忽视的问题, 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写作教学论文要恪守“宁挖一口井, 不开一条渠”写作真谛, 不断提高文章的思想内涵, 让广大读者读起来有滋有味, 深受启发。

3.“巧”, 即巧妙的构思和布局。有了新的观点, 好的素材, 我们要能够很好地选择、提炼、补充, 并精心安排文章结构。只有巧妙提炼论点, 理清思想脉络, 安排好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 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 结构严密。同样的论点和素材, 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水平的文章, 这就是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上的差异。要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 我们要在文章构思上下工夫, 在语言运用上花时间多琢磨。

4.“活”, 即论证方式灵活。经常写文章的人要不断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每一篇不同的文章都应该根据其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 让其生动活泼, 具有形象性, 含蓄深刻, 具有启发性。

怎样培养和激发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请看《云南教育》的“开篇”栏目文章, 作者龙德芳老师的文章从题目到所写的内容, 都能使读者感受到龙老师独特的视角, 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阅读积累。龙老师的文章几乎都来源于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上到教育思想观念, 下到电视娱乐、课堂细节, 龙老师都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龙老师在写作方面创造性思维的灵敏, 除了他有着聪慧的禀赋以外, 一定还是一个勤学习、勤思考、勤动笔的人。

1.勤学习。现代社会, 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 但只有勤学的人才会真正有所收获。龙老师的文章中常常引经据典, 如果不是博览群书, 恐怕难以做到。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除了经常钻研教材外, 还得经常互听课、互评课, 多上网阅读、上网观摩教学视频, 特别是名师课堂, 这些学习能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 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 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对写好文章也有很大帮助。

2.勤思考。对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现象、问题, 或者学习活动中所得到的一些信息, 我们是不是有所感、有所问、有所思。只有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问题, 只有勤思考的人才能去探究并解决问题。

3.勤动笔。新想法常常瞬息即逝, 必须集中精力, 牢记在心, 及时捕获。这里的勤动笔, 一方面是指要经常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 一方面也要经常动手写文章, 勤练笔。写作能力需要天生禀赋, 更需要后天锻炼提高,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及时整理出来。

篇4:在议论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究其实质来说,议论文可以体现人的智慧,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之中往往能看出学生的真知灼见,这种智慧之光不是通过各种写作技巧得到的,而是通过思维的训练与各种思想的融汇之后逐渐形成的。各种写作方法的训练固然能对写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不能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因为外在形式仅是一个外壳,没有内在的智慧之光闪现,它永远是空虚的。

智慧之光来自何方?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写出深刻的见解,而有的学生的见解却平庸无味呢?因为前者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尚处于蒙昧之中,不知从何入手。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高中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在学生的一生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最为关键。人一旦形成了辩证思维的方式,他对世界的认识就不会狭隘、极端,也不会肤浅、盲从。可以说,正确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乃至社会的进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已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一发展目标的落实是当前最大的困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不放,从三要素的要求到行文的结构安排,学生听起来也津津有味,但真正动起笔来却又束手无策。这种情况正说明了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应该怎么写”,而在于“写什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应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联想和推理能力。教师只有在培养思维能力上下足功夫,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一个教学观念更新的问题。

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有用和适用。大班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常态,教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思维训练的拓展呢?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三种方法,供各位同僚借鉴和参考。

一、关注生活,就地取“议”题

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找准训练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易于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题材。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这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生活这个生动的大舞台。

从这一立场出发,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看完电影和电视后,笔者要求学生写影评;读完小说和报纸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书评;看到有趣的短信、微信,笔者要求学生写“信”评;甚至街头巷尾的聊天、争吵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议”材……只要题材本身具有可“谈”性,笔者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热门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如中国留学生因失言“新加坡狗比人多”被罚事件,2010年周洋夺冠后没有感谢领导引来争议、2014年2月夺冠后“感谢大家”……这些生活插曲都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素材,能提高学生对事、对人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事实证明,鲜活的材料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笔者经常把讨论留在课外,把分析归纳留在课内。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和互动的时间。有时,关于一个命题的讨论,笔者只需要点拨一下,当碰到学生精彩的评述时,笔者会及时鼓励,当学生阐述的有所不足时,笔者会引导学生一起补充,或者纠正。

二、搭建“辩台”,促进思想的交锋

因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有妄见纷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呢?俗语说,真理愈辩愈明,只有通过辩论,种种似是而非的见解才能消散,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训练思维方式,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什么是辩证的态度。胡适就很强调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用演说、辩论作国语的使用教授法。”他主张初中生以演讲为主,高中生要以辩论为主,教师要训练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矛盾,并立论和全面进行论证。他强调:“做文章的第一个套件只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笔者非常赞同大师的见解,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这是训练思维的一条简单而实用的途径。

笔者认为高一的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而是思维方式的激发与训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而不应该是“怎么写”。高一下学期正式进入议论文教学之后,笔者安排了两次课堂辩论,以生活中的“快”与“慢”、“竞争”与“合作”为主题。学生自主选取角度、自由组合,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后正式进行辩论赛,除了两组参加辩论的学生之外,笔者和其他的同学皆是评委。在学生激辩的过程中,笔者和“评委们”快速地记录下那些精彩的亮点,失误。在双方经过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论点陈述的三个环节后,“评委们”上场了,他们为激辩中精彩的地方“加分”,对失误的地方进行“修补”。笔者发现辩论不仅能让“参战”的双方重视自己的观点与表述的严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反攻”思维,即使是那些旁观的“评委们”也积极地思考起来,敏锐地捕捉正、反双方中的那些“疏漏”,并进行点评。

辩论结束后,笔者布置了论文题,发现经过思想交锋后写成的议论文脉络清晰,学生分析问题的力度与深度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即使是同一个例子,学生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野来,这就是思维碰撞的结果。在这里,学生是思想的主人。学生的“学”不仅是向书本上学,而且也是一种另类的“学”,那是思维与智慧的火花碰撞出的璀璨与光华,极其珍贵。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老师常常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议论文写作中“反例高于正例”的情况,以前笔者觉得是很难实现的。但是通过这一次辩论赛,笔者发现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如鱼得水。

三、巧改“习作”,一“稿”多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写出来的。表面上看,修改文章,只是文句、内容的调整,其实,它也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调整的过程。一般来说,多次精心修改一篇文章得到的经验,比写十篇文章来得更有效。在缓慢的琢磨中,人的思维得到了锤炼,如铁炼成钢,愈砸愈韧。在经过多次的训练之后,思维就有了明显的飞跃。

同样,写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的信心和进步的程度。为此,笔者特别设计了三道“工序”:首先是自评,其次是互评,最后才是教师的点评。

笔者提倡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把修改作为作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国,一篇习作的完成常需要耗时2~3个月,修改占的时间最多。笔者觉得这一点值得借鉴,文章不在于写的多,而在于有感受、有收获。

第二步,笔者提倡学生互相学习,建议大家找自己喜欢的、或思想接近的同学互读作文,并进行交流讨论。笔者鼓励学生在作文的末尾记录下交流的文字,因为同龄人的肯定和鼓励是促进学生写作的有效动力。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习作和同学间的互评给予指导。有思考才有会进步,笔者希望每一次的写作不是思维的总结过程,而是不断完善的过程。经过多次反复训练之后,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就会烙进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课堂传授所能达到的。

在辩证思维训练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学界普遍认为,写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美国考试类型多样、作文题型丰富,但无论哪一种,对学生思想深度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都有共同的追求。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可以操作的规范与方法,所以必须加以改进。

理性的辩证思维训练应该是高中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与语文教育有关,更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息息相关。中学写作教学不应成为学生思想的羁绊,而应成为助其成长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孙绍振.议论文写作:寻找黑天鹅[J].语文建设,2011,(9).

篇5:再谈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论文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二、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再说,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闪耀,教师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学生心中点燃,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同学也是如此。温故而知新,应启发他们运用旧知识,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

3、鼓励创造精神。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的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对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

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符号,学生可齐拾,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篇6:体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摘 要:运用文献法对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进行探讨,阐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体操教学中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手法,达到脱保的目的.

关键词:体操教学;保护;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中学的体操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感觉能力不同,保护与帮助就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保护与帮助不但可以预防外伤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快掌握动作的速度。

体操的教学动作具有惊险性、独特性,对于学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练习欲望,对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体操教学要求在不同器械、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空间中完成复杂的动作。因此,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出现摔下、跌倒、脱手等伤害事故。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发生危险时,给以保护与帮助,使学生摆脱危险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受伤,对其他练习的生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可以去掉学生练习中的心理恐惧感,增强自信心,以尽快的完成动作。

创伤学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的运动为伤事例后得出出的结论是:体操教学和训练中的外伤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这就给我们中学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增加了保护学生的强烈责任感。

保护与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研究资料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得出以下经验:

一、不同阶段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亦即泛化、分化和建立动作定型三个阶段。由于保护与帮助的作用和目的不同,所以,不同阶段的保护与帮助的运用也是不同的,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各有侧重。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也就是初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性过度扩散,动作显得吃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并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甚至伴有恐惧害怕心理。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与简炼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取得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学生练习时,主要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即采用托、送、挡、搓、拨、扶、推、拉、提、按等手法,来逐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改进不合理的动作技术,并利用信号、标志物、器械帮助学生体会动作,树立学好动作的坚定信心。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这个阶段,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上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协调,动作技术不合理等现象己逐步消失,动作变得比较准确,能轻松顺利地完成成套技术动作;但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因此,这一阶段应继续强化动作的正确技术,进一步消除多余动作。主要采用保护与帮助交替使用的方法,既需利用直接帮助、间接帮助,也需利用器械保护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从而达到改进技术和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

3、巩固与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动力定型。动作表现轻松自如,准确熟练,己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这一阶段应从利用器械保护,自我保护逐渐过渡到完全脱保,独立完成动作,完善动作技术。下面试举例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各不相同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例:鱼跃前滚翻,初学阶段易犯没有向上跃,两手没有前撑,造成没有腾空过程,或者不敢做屈臂低头的动作。这是由于学生对鱼跃前滚翻的概念不清,存在害怕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此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主要采用直接帮助的方法对学生加以保护和帮助,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方法是:帮助者单膝跪在练习者的侧前面,一手托其肩,二手托其腿顺势前送,帮助其完成动作。进入第二阶段,学生经过练习,己能顺利完成鱼跃前滚翻的动作。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高度、远度和身体的伸展度都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加设障碍物的方法,即让练习者跃过一定的高度和远度的标志物,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进入第三阶段学生完成鱼跃前滚翻的能力已经很高了,达到了运用自如、完全自动化的程度。因此,这个阶段就可以让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动作,并加大难度,精益求精,令动作更加优美。

二、运用保护与帮助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保护和帮助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站位要合理。保护者所站的位置,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与具体动作的`结构来确定。一般站在既便于帮助又有利于保护的地方,并且不妨碍练习者做动作。如,山羊分腿腾越,保护者的站位就选择在练习者落地的一侧,当练习者落地时,一手扶腹,一手扶背。一般采用的姿势应两脚开立,两膝微屈,这样既能用力,又便于移动,有利于应付突发事件。

2、部位要准确,要想用较小的助力取得较好的效果,部位必须准确。因为部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助力作用的发挥,只要部位准确,有时用力很小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就算助力很大也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时机要恰当,保护与帮助技巧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只要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进行保护与帮助,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过早或过晚采用都会影响练习者动作的完成,而且可能造成伤害事故。

4、助力要合适。助力的大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初学阶段助力要大些,随着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助力应逐渐减少,直至最后不加力,让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动作。

5、方向要正确。体操的动作都有它的方向性的,因此,在保护与帮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方向,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掌据正确的动作技术,从而影响动作的质量。

上述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运用保护与帮助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实施,不可单一进行,否则,不仅不能达到保护与帮助的目的。相反,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应有的事故。

参考文献:

[1]杨绍虞.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伊・阿・布拉昵科.体操教学中的保护和帮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公有才.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7: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摘要:《我是歌手》,现已改名为《歌手》,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音乐竞技节目,现已做到第五季。每到《我是歌手》(现为《歌手》)的播放季,歌手们的表现都会成为微博和新闻的热门话题,创下同类节目的播放和网络点击记录,每期节目中歌手的歌曲都会雄踞音乐排行榜。这些数据表明,这样的唱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而中国的高等声乐艺术教育仍然停留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区分的教育模式下,以这三种唱法模式的声乐比赛--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却一再遇冷,收视率直线下降,现已在央视节目中下架。这说明传统的民美唱法概念区分和教育下的歌唱方式已不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何改变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模式?必须先从思维模式上转换,将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才能让中国声乐艺术生命长青。

关键词:《我是歌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中国声乐;歌唱技术

《我是歌手》,现已改名为《歌手》,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音乐竞技节目,加上前身《我是歌手》,现已做到第五季。每到《我是歌手》(现为《歌手》)的播放季,歌手们的表现都会成为微博和新闻的热门话题,创下同类节目的播放和网络点击记录,每期节目中歌手的歌曲都会雄踞音乐排行榜。这些数据表明,这样的唱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在节目中,那些音色自然,能自如运用声音变化,有自己特点、驾驭多种音乐风格的歌手更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相比之下,原来央视的、以民美唱法为主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却一再遇冷,收视率直线下降,现已在央视节目中下架。这说明传统的民美唱法概念区分和教育下的歌唱方式已不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虽说不至于到淘汰的地步,但起码也下降成为了“小众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进程,观众的品位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所谓“三种唱法”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有“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通俗化,通俗唱法民美化”的讲法出现。例如:金钟奖上,美声唱法的选手除了演唱必选的外国作品外,选用的中国作品越来越有民族化的特征;而民族唱法也出现了常思思这样类型感觉唱法横跨“民族、美声”的优秀歌手;通俗唱法歌手的歌曲中也有很多类似《天边外》《九儿》等歌剧风格和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那种以音色区分唱法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演唱方式、方法的“多元化”方向既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也是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关于声乐唱法的概括只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但这样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我国现在的各种演唱形式。金铁霖教授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提出了“中国声乐”的概念,用来概括我国现阶段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说:不论是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还是民美、美民、民通、美通唱法,甚至戏曲、曲艺、音乐剧唱法,只要演唱的是中国作品,受到老百姓喜欢的,都应该称之为“中国声乐”,笔者对这个观点也是深感认同。歌手演唱必须走群众路线,向老百姓靠拢,让他们能听懂,他们才会喜欢,才能是人民的艺术,艺术生命才能够长青。现在的“中国声乐教育”主要依赖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系。

高等音乐教育体系是从二十年代“学堂乐歌”引进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开始的,高等院校“美声唱法”专业一直沿用这个模式至今,以学习演唱西洋古典歌剧、艺术歌曲为主;1949年后,在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逐渐加入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元素,结合原来的西方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以学习演唱中国原创艺术歌曲、原生态民歌、戏曲为主;1995年后,随着西方、港台流行音乐的引入和盛行,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先后成立“流行音乐专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现在。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进学校大门就会以三种唱法被分类,“美声”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演唱西洋古典歌剧和艺术歌曲,甚至还有的老师不允许学生演唱中国作品或者是较多地演唱中国作品。“民族”专业的学生学习范围略为宽泛,除了中国民歌、戏曲、民族歌剧外,还有一些原创的中国艺术歌曲,很多都属于描红式教学,特别在民歌和戏曲方面,少有结合时代特色和个人特点进行创新演唱的。当然,这不是说就要摒弃“模仿”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模仿”过后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再创造”。很显然,我们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这个环节比较薄弱,“通俗”专业这个方面会比“民美”专业的学生要好一些。“通俗”专业的学生学习演唱80年代以来的,主要是现在流行的欧美、港台流行歌曲和音乐剧选曲。为什么说原来的以音色划分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呢?我们已经进入电声音乐的时代,无论在哪里演唱都会有扩音设备,而传统的“美声”“民族”演唱方式是以前的演出地点和条件所决定的:西洋歌剧是在歌剧院演出,传统民歌、戏曲是在山野田间和戏园演出,主要是因为当时都没有电声扩音设备,所以有一些声音或音色观众听不清。但现在,电声扩音设备的普及,原有概念中有些不能用的声音或列为禁忌的方法在现代的音乐表达中都可以使用。以前总有人说:通俗唱法就是什么方法都没有,什么方法都不用,就直接用自己的喉咙喊。其实不然,现代创作的歌曲作品难度都越来越大,对演唱者声音、气息、表演的把控能力也越来越高,一点也不逊色于原有的“民美唱法”的作品。而且,笔者相信在现在大多数作曲者创作时,脑子并没有所谓的三种唱法之分,有的应该只是音色之分。现代创作的作品中除了会使用到传统的“民美唱法”中的技巧外,还必须掌握麦克风的使用技巧。毕竟,有了电子扩音设备,以往观众听不见的声音,也就是传统美声唱法中摒弃的声音,现在通过麦克风都能听见了,这样更丰富了我们的音色,增加了表现力。所以,现在的所谓“通俗唱法”一点也不见得比传统的“民美唱法”更容易,反而是更丰富、更自然了,同时也让歌手在演唱时感觉更轻松自如了。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时代的洪流,改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改革,在文化大繁荣的发展中让声乐教育事业更接地气,这才是所有音乐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是迫切要做的。声乐教学本身是一个繁复、巨大而又精细、具体的工程,一味遵循守旧,进行描红式的教学,那样肯定会被观众和社会所淘汰。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不能一味只求新求变,完全摒弃传统声乐教学方法,那又会有些以偏概全、有失偏颇,所以教学中应该兼顾传统和现代,两者兼顾,缺一不可。大家都知道,歌唱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我们传统所讲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打开喉咙、气息放下、声音高位置、喉头稳定。但现代的声乐作品中要求歌手要有更丰富多彩的音色,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在自身探索更多的音色。例如,调整喉头的位置、共鸣打开的大小、声音位置的调整、头腔胸腔声音单独运用和结合运用等等会产生什么声音和音色变化,并且如何将这些声音和音色合理地运用到作品中。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探索自己,发现新音色后,多进行巩固,多在不同音色转换上进行练习,就像做一件手工艺术品,先准备好各种材质,再将各种材质按照设计大致组合,然后打磨各个材质的连接处,尽量做到无缝连接,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拿新一季《歌手》第一期的来做个例子:哈萨克斯坦国宝级歌手迪玛希在第一期竞演时演唱的《一个忧伤者的求救》,这首歌是有号称“魁北克金嗓子”之称的歌手BrunoPelletier所演唱,是一首法语歌曲,音域宽达三个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其中主歌第一句的音程就已经达到两个八度,如此剧烈上行的旋律需要演唱者具有极强的发声位置切换、声音的控制能力和强大的气息支撑,所以这首歌号称“最难唱的歌曲”之一。迪玛希非常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作为一个男高音,也可以说是一位假声男高音,不仅有漂亮有爆发力的真声区高音,还有华丽饱满的假声高音音色和花腔,并且还可以在持续高音上完成强弱变化甚至是装饰音,更加难得的是他的低音也非常的扎实丰满,完全没有换声点的痕迹。绝对可以说,迪玛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型”歌手。这里面虽然有天赋的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他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不同音区、音色、强度的探索及使用,这样能大幅度提高声音的音乐表现力。人声就是一种乐器,这个乐器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调控,发声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建立这个概念,并且完善它。当然,无论哪种发声方法都必须在自己身体上使用得比较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演唱起来才会非常的舒服、和谐。方法解决了,那么就需要在怎样表达作品上下功夫。

在表达方式上既要考虑承袭原作的精神,又要考虑怎样加入时代的特点,再考虑结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步是难度最大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多的,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创新、再创造”的环节。这个环节同时又是最重要的、最出彩的。还是拿新一季《歌手》的第二期来做例子:谭晶演唱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主题曲《九儿》,原唱是韩红。这首歌是一首带有鲜明西北民歌风格的歌曲,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原唱韩红已经完美地将这首歌演绎出来了。但是这首歌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短,大约两分半钟,而且其中前奏还占了四十多秒,也许是受到电视剧时长的限制。但谭晶为了让这首歌更适应竞选现场,她的幕后团队将歌曲改编到五分钟,织体和和声也更加丰富,尤其是加入了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唢呐的演出,可谓增色不少。谭晶的演唱也是非常完美,低音时细腻委婉,高音时饱满澎湃,尤其高潮处的两个强音非常具有强大的张力和爆发力。由于谭晶有专业院校民族唱法学习的经历,她将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声腔也运用在内,更为歌曲增添了色彩。谭晶版的《九儿》应该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再说一个《歌手》里的另一个例子———杜丽莎,她在第三期演唱的Vincent,原唱是美国民谣歌手DonMclean创作并演唱的,是DonMclean1971年阅读了梵高的传记后有感而作,原曲带有典型的70年代美国乡村民谣风格,率直简约,节奏分明。杜丽莎根据自己的演唱特点,将原曲的规整节奏打散,整曲处理的都比较自由,很多乐句都向后拖延将近一拍,在乐句首音推迟出现后,乐句会马上回到它原本的速度和位置,和乐队声部和声接合,这样处理下来,整首歌有亲切温暖、娓娓道来的抒情效果,而这种细腻的演唱风格正是杜丽莎所擅长的,演出效果非常感人,全场观众和嘉宾都深深被杜丽莎所感动。这也是一个根据原唱,结合自己的特点创新、再创造的典型的成功例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在《歌手》中比比皆是,正因为是这样,《歌手》这个节目才能成为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所关注、热爱的歌唱竞演真人秀节目,它甚至对整个中国流行乐坛进行了洗牌,多个知名度不高的实力派唱将因为《歌手》而又东山再起。观众并不想看到那些纯粹的模仿,纯粹模仿的表演在观众中是站不住脚的,是肯定会被观众所抛弃的,这点在浙江卫视的另一档歌唱竞演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只是模仿原唱的歌手,无论你唱的再好再像,都是首先被淘汰的。以上的两个例子表明,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特点去思考、再创作、创新的能力是多么的至关重要。这一步虽然艰难,但并不是无法企及的。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即使无法和技巧进步齐头并进,至少也应该是尽量相携向前,在不断的思考、实践的磨练中成为习惯。另外,还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的是:教学环境设施也需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篇8:美术教学与思维论文

一、现象与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 是局部的、个别的。在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之后, 我们就能将它们二者的关系迁移到写作中。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 其中一大难点就是学生通常缺乏论据加以议论分析, 且不知道如何根据论据和论点加以分析, 那么从现象到问题实质的揭示, 是学生可以完全掌握并在习作中灵活运用的方法之一。

近年, 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成为偏远山村的“村官”后为村民做成不少事, 却被人质疑并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 让人不禁质疑当今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偏差。

那些质疑者无非是觉得这种“大材小用”下必定掩藏着不寻常的动机。殊不知, 这种质疑本身已是一种极大的谬论。难道人才不应该融入基层, 贴近生活, 真正地做实事为百姓谋利吗?难道高学历者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 亲近民众就是动机不纯吗?

有些人实在是被社会某种负面新闻弄得草木皆兵了。而在我看来, 秦玥飞的这种选择恰彰显了为民立命的深刻思想。那些优秀的人才, 本就应当回到底层人民群众中去, 接接“地气”, 然后用所学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一考生《大材小用又何妨》)

这位考生简洁且智慧地引用所提供的材料, 并指出质疑者的实质只是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和草木皆兵的心态。妥当而有力度, 不失为是好开头。可见, 从现象到实质的哲学思维一旦学生有意识地掌握并模仿运用, 长期如此训练, 思维必然会得到锻炼, 并且作文的思维力度也会有所提升。

二、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 即外部条件。

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 那么从外部客观环境和个人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入手, 显然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良好的切入口, 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境。蔡怀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一文中, 便从外部商品经济冲击和中国作家缺乏内省意识和勇气两个角度分析了当代文学缺乏忏悔的原因, 这样一来, 我们便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一个问题可以从内外因去分析议论。再比如“李天一事件”在作文的运用:

李姓少年一案再次震撼了国人。如果说两年前开宝马街头打人情节尚轻, 那么, 如今的犯罪行为则可以算是耸人听闻。一个据称尚未成年的少年,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 广受赞扬的天才少年, 如今为何走到这一步?……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本身占尽优势的二代们不断惹出事端, 不断扰乱社会治安, 加剧阶层对立?……

一个健康的社会, 应该能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 不论他们的贫或富。而现在, 我们看到的这一系列“二代坑爹”现象, 则说明我们离一个正常的社会还差得远, 正是因为机会的不公, 因为他们自认为高高在上的地位, 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向堕落的深渊。

阶层固化使得普通人的上升变得极为困难。与此同时, 占尽天时地利的他们, 获得一切都要比普通人容易得多。正因如此, 各企事业单位的“萝卜招聘”才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在一切都来得极为容易的情况下, 试想,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反而使得他们一贯地优越, 并继续优越下去, 最终的恶果已经显现。 (傅宏《他们, 还能优越多久》)

这位学生对于“李天一事件”从外部客观因素到内因的挖掘, 层次分明, 道理清晰且有说服力, 不失为一篇优秀习作。

三、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辩证的观点就是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正面, 也要看到问题的反面。

“忍一时风平浪静”, 诚然对于生活中无伤大雅不违原则不损尊严的“小”事, 我们能忍则忍。但当威胁到个人权益, 民族尊严的时候, 我们必须站起来, 大声呐喊——我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一考生作文片段《说“忍”》)

《说“忍”》一文中, 考生显然是看到了“忍”的两面性, 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忍, 而在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上, 不如一忍了之, 一笑了之。所以说, 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思考问题, 逻辑严谨且有话可说, 可谓一箭双雕也。

上一篇:钠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下一篇:国外人员流失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