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2024-04-13

连乘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1篇)

篇1: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胜利友爱小学

段洪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综合算式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2.通过合作与交流,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路,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二、教学过程

(一)口算

听算10题

以32×3为例学生说口算过程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跟生活相关。出示超市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超市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探究

展示: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 阅读读与理解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每箱12个要从图中找到)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你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提醒:找信息不管要从题目中读,也要从图形中找。② 分析与解答

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请独立解决问题。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生上黑板实物展台讲解。

预设1:先求5箱有多少个,再求5箱多少元。列式为5×12=60(元)60×45=2700(元),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12×45;

预设2:先求一箱多少元,再求5箱多少元。列式为45×12=540(元)540×5=2700(元),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45×12×5; a、观察对比,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为什么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结果相同,都是用连乘乘法解决的。(板书)

还有都运用了相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单价×数量=总价)

b、刚才我们是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什么?和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什么?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这种方法是小学阶段我们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我把它总结成看信息,想问题。(板书:看

想)③ 回顾与反思

我们解决了问题,那么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对,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现在我们从问题出发,来检验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不知道的要怎么求?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我把它总结出看问题,想信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学习了用连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小结:看来不管是用每个保温壶的价钱×总个数,还是用每箱的价钱×总箱数,最终都是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来求的。

解决问题时,既可以从信息出发,还可以从问题入手,寻找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解决。这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2)跑道每圈长400米,小红每天跑2圈。她一个星期跑多少米?

五、堂堂清练习

课本第54页

第2题,第4题.

篇2: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第1时

总序号:第 节

教学内容

本40-41页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难点: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调整补充意图

前口算:

41×20=

61×30=

1×80=

2×40=

0×20=

640÷8=

40÷7=

280÷7=

30÷7=

20÷6=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篇3: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由此可见,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 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 在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时要不要讲数量关系, 如何讲才能把握这个“度”, 等等。这些都是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带着这些困惑, 笔者设计并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连乘解决问题”这节课, 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 分4课时进行教学, 其中“连乘解决问题”是第一课时内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动活泼的学习素材、丰富的学习资源都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也是教材的一大编写特点, 例题中不同思路的呈现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次磨课过程】

第一次试教:东施效颦——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第一次试教时, 笔者直接选用课本上的主题图 (见上图) :每个方阵有8行, 每行有10人,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在课堂教学时, 则采用“两种解题思路并举与点子图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审题以后, 师生共同概括出如下的解题思路模型:

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种解题思路叫“综合法”, 但笔者比较强调这是一种从信息出发进行思考的方法, 同时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以上两种解题思路。在展示了两种解题思路之后, 又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来推导:

这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分析法”。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 学生比较陌生,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一节课下来似乎已经游离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外了。而解题思路的梳理应该结合具体情境, 而不应该凌驾于情境之上进行模式化, 这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成为模式化的牺牲品。同时对于“数形结合”理念的体现, 本次设计也是比较牵强, 仅仅用点子图似乎不够充分, 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效果也不明显。总结实践一的教学设计, 笔者仅仅是把对这一内容原有的两种思考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叠加, 正所谓“东施效颦”, 失败是注定的。

第二次试教:返璞归真——适合才是最好的

经历了第一次设计上的缺陷, 笔者开始思考:学生的起点在哪?本节课的突破口在哪?经过几次的磨合和尝试, 最终将教学设计进行了“加工改良”。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 从而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潜伏、推进”——精选素材

1.“潜伏”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做个小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两层苹果一共有多少箱?)

师:读一读,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一层有几箱苹果。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箱, 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是哪两个条件?

生:要知道每层的箱数, 还要知道有几层。

师:知道了这两个条件, 就能求出总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

生:不知道每层的箱数。

师:那我们就补上这个条件。 (课件出示完整的题目:每层有5箱, 两层一共有多少箱?) 现在能解决了吗?说说怎么列算式, 一起说。

生:5×2=10 (箱) 。

师:5表示一层有5箱, 2表示有这样的2层。

师小结: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别小看这道复习题, 其实这里“潜伏”着许多“玄机”。第一,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第二, 将简单数量关系悄无声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三, 一题多用, 为后面的拓展提升题作引子, 起铺垫作用。)

2.“推进”

(1) 师出示方阵图 (如下图) 。

师:仔细观察,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有3个方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下面, 我们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方法一:

生:4×5×3=60 (人) 。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先把一个方阵的人数算出来, 再算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老师用小圆点来表示这样的方阵。谁愿意在这幅图中找一找5×4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们发现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于是就求出了一个方阵的人数, 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

生:4×3×5=60 (人) 。

师: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想的。

生:把3个方阵看成一个整体, 每行有12人, 有5行。

师:老师把你的想法表示在这幅图上。

师:原来是把3个小方阵横着拼成了一个大方阵来思考, 这也是一种解题方法。请继续思考, 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

生:5×3×4=60 (人) 。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师:老师把这幅图移一移、变一变, 这样看就比较方便, 每个方阵中一列有5人, 现在一大列有15人, 有这样的4列, 看来这个办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 想一想这三个算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几乘几再乘几 (连乘) 。

生:都用到了这三个相同的数。

师:相同点都是用乘法来解决的, 而且是连乘。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3个数顺序变了, 位置交换了。

师: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相同, 数的顺序就发生了变化。今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就能想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2) 师出示苹果图 (如下图) 。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

生:6×4×3=72 (箱) 。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6×4表示什么?

生:从上往下看, 一层有24箱, 有这样的3层。

方法二:

生:3×4×6=72 (箱) 。

师:谁来解释3×4什么意思?上来点一点。

生:从右往左看, 一列有12箱, 有这样的6列。

方法三:

生:6×3×4=72 (箱) 。

师:这种方法又是什么意思?6×3又表示什么呢?比画一下。

生:从前往后看一列有18箱, 有这样的4列。

师:同学们表达得很清楚, 原来这道题也能用很多的方法解决。既可以从上往下看, 也可以从前往后看, 还可以从右往左看, 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算式, 但是我们都是先求一个面上有几箱, 再算总数。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 重点在于如何精选素材, 在本节课中对于这个素材的选择也是百转千回, 发现最好的就在身边。最终还是以教材为依托, 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 将数据改小以方便学生理解。此举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其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方阵图为切入点, 进行方法指导, 利用点子图、长方体自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这些素材都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 探索并学会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 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追本、溯源”——建立模型

1.“追本”

2.“溯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建立模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从复习题的追本到例题的溯源,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各种解题策略的讨论中, 不断地联系已知信息, 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解题的中间问题。因此, 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获得的, 所以,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感觉很轻松, 讲起解法头头是道。在以后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技巧。)

三、“少练、巧探”——拓展提升

1. 拓展练习

师:如果老师在上面的苹果图中再加一层,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箱苹果吗?你是如何想的?

生:72+6×4=96 (箱) 。

生:6×4×4=96 (箱) 。

师:这批苹果是食堂为小学部1~5年级的1867位同学准备的中餐水果, 每人一个够吗?你能解决吗?

生:不能。每箱的个数不知道。

师:补上这个条件, 每箱20个, 谁能用我们今天学的连乘方法来说算式?

生:6×4×4×20=1920 (个) 。

生:96×20=1920 (个) , 1920>1867, 所以够了。

师:跟前两题比一比, 有什么不一样? (4个数连乘)

师:我们发现连乘不仅仅是3个数相乘, 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

2. 独立练习

生独立练习。

师:第三个算式什么意思? (400×7×2表示假设一天跑一圈, 7天跑多少?实际一天跑2圈。) 你们太厉害了, 想到假设法非常不错了, 这的确是假设法。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中, 利用计算苹果的箱数和总个数这一拓展练习,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连乘不仅仅局限于3个数相乘, 4个数、5个数相乘也是连乘。计算鸡蛋的个数、跑步的米数等一系列数学问题, 则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虽然选用了同样的信息, 但算的顺序不同即算法不同,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自述、自评”——回顾梳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你在自评表上写一写。

师: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老师也有收获, 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 你们不但能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而且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想出不同的办法, 在这里也祝愿我们班所有的同学越来越能干。

(设计意图:课后笔者设计了回顾整理, 从如何分析问题的回顾与整理到全课的回顾与整理再到自我评价。在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感悟】

俗话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 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 不教“学问”的现象。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用连乘解决问题”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 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也初步体验过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既然学生已有解决问题的经验, 并非从“零”开始,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到底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什么增量呢?经反复思考推敲, 最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解决问题为主, 注重解题的策略性和数量关系的分析, 而数量关系的分析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题意, 顺藤摸瓜, 找到中间问题。在第一次试教中, 笔者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盲目地照搬原有教学模式:从问题出发或从条件出发来解决问题, 致使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在第二次试教的设计中, 笔者找准学生的起点,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从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入手。在评价环节, 虽然学生无法对本节课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 但是学生的反应却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认同度, 这恰恰也是对一节课最好的评价。当笔者最终把以上设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 学生的思维活跃, 语言流畅, 师生互动频繁, 教学始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展开。

篇4:解决问题(连乘)教学设计

员村小学 程晓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9页例

1、练习二十三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种解决方法。

2、探索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投影仪、课件 预设过程:

一、情境引入:

“六一”节快到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老师正在为庆祝大会做准备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新队员的入队仪式。(出示幻灯片,新队员入队仪式场面分成3个方阵,每方阵5行,每行8人。)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连乘数量关系

1、提出问题: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要求“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哪些信息先算了什么?又根据哪些信息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出思路:

(1)每个方阵的人数(2)3个方阵的人数(1)3个方阵共几行(2)3个方阵的人数

(1)3个方阵并在一起一行有几人(3)3个方阵的人数)怎样列式,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鼓励有不同解法,如果只有一种方法教师也可以要求介绍一种。)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自己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小结:

看来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行,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并在一起一行共几人,只要讲的有道理都可以采取。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可以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连乘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允许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策略。)

(二)自主尝试,加深理解:

在六一节到来时,为了激励先进,老师打算购买一些奖品发给优秀少先队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解决购买奖品问题.出示(图文结合)一支圆珠笔3元,买两盒需要多少钱?

问:怎么算呢?你还需要什么信息?(一盒有几支)

一起看图得出:一盒有12支 要求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预计出现的解法:

A、12×2×3=72(元)B、12×3×2=72(元)请学生说出解题的想法。

(设计意图:此题通过让学生根据问题收集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现成的信息的。)

三、应用提高:

过渡:同学们真棒,刚刚帮老师解决了许多有关“六一”节庆祝准备工作中的数学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问题,你有信心自己解决吗?让我们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1、书本第99页做一做:(投影出示)

要求学生看懂题意,你能怎样帮阿姨又快又准地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独立解决,然后同桌交流解题思路,指名汇报。预计:

5×6×8=240(个)„„

2、书本练习二十三第1题:(投影出示)

学生尝试,及时反馈,投影,学生讲解题思路。预计: 方法一:400*2*7=5600(米)方法二:2*7*400=5600(米)

3、书本练习二十三第4题:(投影出示)

这道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我们大家的吗?(来回)

学生尝试,及时反馈,如果出现25×3与25×3×2这样两种情况就组织学生讨论:哪种解法对?为什么要乘2?

4、书本练习二十三第3题:(投影出示)

要求学生看懂题意,独立解决,投影反馈,学生自己讲解题思路。预计:

方法一:24*4*3=288(瓶)方法二:24*6*2=288(瓶)方法三:4*3*24=288(瓶)

5、(机动)出示(图文结合):钢笔每支25元,文具盒每个10元,我想买20支钢笔和16个文具盒共要付多少钱呢?

独立算,算好后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了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指名汇报,着重说解题思路。(25×20=500元 10×16=160元 500+160=660元)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三步计算问题,与前几题比较,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

小结:同学们要避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想当然,一定要分析清楚数学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6、(机动)书本练习二十三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尝试,指名反馈,交流解题思路。(3×7+4×6=45元)(设计意图:这1——4小题的安排,主要是巩固新知,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5、6小题的练习安排这样的三步计算问题,与前几题比较,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总结:

篇5:《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练习题的安排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整个过程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想法,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对比练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差生无从下手,启而慢发,甚至有的启而不发,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较凌乱,表达不十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没有专心的听,还不能很好的抓住别人说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了还应该在“引”上下功夫。

篇6: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篇7:浅谈教案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出于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 各校都十分重视抓教案设计, 而且教案质量也在逐渐提高。目前, 教案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1 迷信教材, 缺少鲜水

不少教师写教案只认准教材和教参, 成为教材和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 只依重于教参确定教学目标, 定位教学重难点, 构思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流程, 不敢越雷池一步。

1.2 复制教案, 缺乏个性

事实上, 目前有不少的教案是复制来的, 这些教案既没有创新的特色, 也没有个性的体现。只有在带有功利色彩的教师教案评比中, 体现个性且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才能偶然见到, 却为数不多。

1.3 追求形式, 忽视实质

现实状况中, 教师教案按固定格式填空, 填满即止。学校检查教案也仅是检查环节是否完整, 数量是否达到要求, 书写是否认真, 教案详细与否等。在整个教案设计过程中, 教师很少有精力用于钻研教材, 而把大量精力用于抄写教案, 本末倒置现象比比皆是。这样没经过大脑过滤的手工劳动, 对教学效果只能是有弊而无利的。

1.4 训练任选, 有失层次

忽视教材已有的习题安排目的, 不能比较深入的思考每一个习题之间的渐进关系, 往往只有形式上的学生练习某一类题目, 不太注意有层次的引领学生探究问题的目标设计, 容易流于形式而忽略习题对于数学新知的消化以及数学应用价值的研究。

1.5 反思有形, 实则无效

在教学活动评比中, 教案设计往往有教后反思。但是, 绝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案设计中却没有教后反思。仔细阅读这些教后反思, 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空泛、大同小异、缺乏深刻性。这种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反思, 谈不上对今后教学有指导意义。另外, 在反思中出现最多的内容是指出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 却很少能看到对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分析, 当然更不用说挖掘导致学生错误率高是否与授课有关、如何在后续教学中弥补等内容了。

1.6 对象改变, 教案不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爱说敢说, 对教师的提问无论对否, 张嘴就答, 不怕对错;思考层次比较浅, 不爱深入思考, 相对而言较喜欢听讲, 不喜欢动笔动手;运算能力比较差, 伸手就习惯拿计算器, 算错率比较高;不爱做笔记, 不喜欢动手解题。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

2 原因分析

2.1 知识层面局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教师的知识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理论学习的习惯, 总喜欢凭个人的感觉、个人的经验去看待课堂教学, 导致教案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理论作依据, 始终将自已局限在“教书匠”层面。

2.2 作业多却不精

布置作业是教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学校教学工作检查中的一项, 也是教师年终考核的其中一个依据。每踏进教师的办公室, 总看到办公桌上满满一桌的作业, 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在批改作业及进行课后辅导中, 致使研究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备的课当然谈不上认真策划和精心设计了。

2.3 教学思考不足

数学课离不开概念、定理、例题和训练。目前, 在许多教师的教案中, 能看到的只是对概念、定理、例题的罗列, 根本看不到概念的理解、定理的剖析、例题的分析, 所选用的学生训练的练习题目不明确, 课堂训练充斥着随意性、重复性。因此教师教案准备不充分, 不仅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3 建议与对策

3.1 学习提升, 与时俱进

随着新课程理论体系的提出, 教师应该做到和做好三个必须, 就是必须知道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会通过数学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 只有这样, 教案才不会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新课程, 才能体现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因此, 教师有计划地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不断学习提高, 教学工作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2 教师引导, 学生双动

教师积极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课前摘录问题, 上课认真做好上课笔记, 配合教学知识点进行模仿练习和巩固训练, 从精选练习训练中锻炼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想一想”, 养成解题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适时地循循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还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我们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 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比如说, 在《概率》教案中, 笔者就设计了“抛硬币”“掷骰子”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3 引申问题, 拓展学习

根据已有的知识设置问题, 为本节或下节课的学习打好伏笔。所留的作业不在多而在精, 达到模仿学习和巩固、提高的目的即可, 如此以来学生爱学数学, 教师有时间提高和补充。例如在立体几何“三垂线定理”学习时, “PO是平面α的斜线, O为斜足;PA是平面α的垂线, A为垂足;AO是PO在平面α内的射影。如果a⊥α, a与PO的位置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得出答案, 但教师不能到此为止,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引申1:为什么a⊥PO?

引申2:谁能将以上问题写成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证明“三垂线定理”。

拓展:PO是平面α的斜线, O为斜足;PA是平面α的垂线, A为垂足;AO是PO在平面α内的射影。如果a⊥α, a与PO能垂直吗?你们谁能证明?

3.4 大胆创新, 体现个性

教案的设计要大胆创新, 不迷信教参和教材。教师阅读教参与教案集, 可以开扩眼界, 拓宽思路, 从中得到启发;多听优质课, 多看名师课, 可以丰富经验, 从中借鉴教法。但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异, 班级学生参差, 教学设施不同, 决定了教师必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要体现创新精神, 不能因循守旧。

3.5 打破框架, 改变思维

讲究效益, 追求突破, 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但是, 要必须辨证地看待简化、打破框架这一说法。简去的是机械的环节设计, 强化的是思维的过程、创新的设计和教后的反思, 解放的是教师的思想。比如:可以在教科书上圈圈点点、图图画画, 可以做成“活页教案”, 也可以是“电子教案”, 甚至在老教案上修修改改, 只要达到学生“爱学、会学、好学”的效果就是优秀的教案。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健康地、主动地蓬勃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终极目标, 需要对各学科的教案进行创新性改革。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效率, 全面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但是, 目前教案的设计存在很多的问题, 迫切找到一些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或策略去解决。本论述就职业高中数学课教案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案设计,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敏霞, 顾建芳.教学方案向学习预案的转变[J].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2 (6) .

[2]杨开城, 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J].教育研究杂志社, 2001 (11) .

篇8:解决问题_连乘应用题

答案:思路一:

18×3=54(个)…… 3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4×54=216(块)

思路二:

4×18=72(块)…… 一个班分到多少块糖? 72×3=216(块)

2.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答案:思路1:4×3=12(个)……一层有多少个小木块? 12×6=72(个)

思路2:3×6=18(个)……一列有多少个小木块?

18×4=72(个)

3.一只青蛙一天吃害虫80只,4只青蛙5天吃害虫多少只?

答案:思路1:80×4=320(只)…… 4只青蛙1天吃多少只害虫?

320×5=1600(只)

思路2:80×5=400(只)……1只青蛙5天吃害虫多少只?

400×4=1600(只)

4.选择正确的答案。

(1)故事书有3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2倍,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科技书有多少本? A

30×2×3 B

30×2 C

30×3 D + 3 答案:选择(3)

(2)如果选择A,条件怎样变化?

将“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改为:“科技书是连环画的3倍”。

5.一箱药有6瓶,每瓶有80片,爷爷每天吃3次,每次吃4片,一瓶够吃7天的吗?

答案:

思路1:4×3×7=84(片)

84片>80片

思路2:4×3=12(片)

80÷7<12(一天吃的片数)

思路3:80÷4=20(次)3×7=21(次)20次<21次

篇9: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用乘法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一次在6班,可能因为在他们班上课的课件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读图,获取信息,刘老师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出示3个方阵,可用圆片直观呈现,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的信息;其次是请学生上来汇报,环节设置不明确,放手不够,让学生上去讲就让他讲,我们不要剥夺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采取让其他孩子说他的这种想法想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不一样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方法最多。

第二次上课,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改。但教学中的不足是:

1、语调太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今后的课堂里多多改进。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生能列出算式,不能正确表达所求的含义,以后教学中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3、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他直接回答,并让他说说想法,从横着看和从竖着看。

4、在总结多种方法后,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择优。

篇10: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两步计算的一些问题,但不同的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更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有关联的信息,使得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上出示的是有关于乒乓球的例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目,首先我要他们先找一找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叫他们从中选择两个条件进行组合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提出问题。通过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不仅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两步连乘做好铺垫。因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的解决这样的题目,所以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怎么解决,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解题思路上,班上有大部分孩子先算了5乘2等于10,也就是一袋子的价格,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都用这种方法,我课后做了思考,可能他们从问题出发了要求6袋就必须知道一袋的价格,想法是没有错的,可能跟我平时的训练有关系,但是我这节课的重点是从条件出发,进行不同的组合。所以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方法也进行了思路的分析,最后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找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我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有孩子提出了用6乘2,把两个无关的量组合在一起,这时候需要让孩子去说出算式的意义,当孩子说不出时,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两个有关系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篇11: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P9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渗透数形结合和迁移推理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连乘应用题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中间问题。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听老师口令做动作,第一行起立,第三列起立„„(明确横排为行,竖排为列),大家做得真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图片(出示PPT),从第一幅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个4,或4个6,算式列作4 ×6=24 或6 ×4=24)同理再说说第二幅图。同学们真棒!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课件,获取信息。

课件呈现:三年级学生正在进行广播操表演。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有3个方阵(板书)师:这三个方阵都是一样的,我们用一个方阵来数一数,看你们数的对不对?出示课件: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每个方阵有多少人?(3)2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板书: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算式列出来的同学请看着自己列的算式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和同桌说说。

4.交流汇报。

(1)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师:请刚才上来做的同学说一下你的思路。

生1: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

(板书: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10×8=8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一),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2: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8大行的人数(也就是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

(板书:方法二:先算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30×8=240(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师:学生齐读(出示PPT方法二),还有没有其它的算法? 生3: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人),再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

(板书:方法三:先算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 8×3=24(人)再算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24×10=240(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2)观察比较:

师: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异同?

异:每一种方法第一步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同: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5、揭题: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练习1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下题目(学生读),请同学找一找题目中的信息,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2、打开课本完成99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找题目中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上的练习4

4、判断,选择,集体纠正

5、联系生活举例子

师:像这样用连乘解决的应用题生活中还有很多,你会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让大家做吗 ?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方法一:先算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上一篇:公司业务管理制度下一篇:与企业有关的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