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教案

2024-04-30

连乘教案(精选7篇)

篇1:连乘教案

教学内容: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出示完整的例题。你能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继续引导理解方法二的思路:

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这种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⑴问: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⑵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揭示课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一问步同方法的计算依据。

2、想想做做2、3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评议。

第3题解答后问:如果我们所在教学大楼内也如此摆放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呢?

3、模拟购物游戏

要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顾客和一名售货员,学生根据顾客的不同购物要求进行计算,售货员进行裁判。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1——3

篇2:连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校体操表演方阵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过程目标: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情感目标: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计算。教学难点: 了解算式的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第一实验小学看一场体操表演赛,比赛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三(1)班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2)班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三(3)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队列队形表演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1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1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学生汇报,求一个方阵人数的方法,教师给予表扬,并加深难度:那三个方阵有多少人?

3.独立试做。(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象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一行5个鸡蛋,一层有6行,一共有7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练习2.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2.37×3×12=1332(千克)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

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练习3.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一本集邮册有15页,每页可以放10枚邮票,6本这样的集邮册一共可以放多少枚邮票?

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本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板书设计 连乘

篇3:连乘教案

由此可见,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然而, 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 在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兴起的今天,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困惑。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时要不要讲数量关系, 如何讲才能把握这个“度”, 等等。这些都是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带着这些困惑, 笔者设计并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连乘解决问题”这节课, 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 分4课时进行教学, 其中“连乘解决问题”是第一课时内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动活泼的学习素材、丰富的学习资源都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也是教材的一大编写特点, 例题中不同思路的呈现其实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次磨课过程】

第一次试教:东施效颦——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第一次试教时, 笔者直接选用课本上的主题图 (见上图) :每个方阵有8行, 每行有10人,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在课堂教学时, 则采用“两种解题思路并举与点子图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审题以后, 师生共同概括出如下的解题思路模型:

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种解题思路叫“综合法”, 但笔者比较强调这是一种从信息出发进行思考的方法, 同时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以上两种解题思路。在展示了两种解题思路之后, 又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来推导:

这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分析法”。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 学生比较陌生,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一节课下来似乎已经游离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外了。而解题思路的梳理应该结合具体情境, 而不应该凌驾于情境之上进行模式化, 这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成为模式化的牺牲品。同时对于“数形结合”理念的体现, 本次设计也是比较牵强, 仅仅用点子图似乎不够充分, 对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效果也不明显。总结实践一的教学设计, 笔者仅仅是把对这一内容原有的两种思考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叠加, 正所谓“东施效颦”, 失败是注定的。

第二次试教:返璞归真——适合才是最好的

经历了第一次设计上的缺陷, 笔者开始思考:学生的起点在哪?本节课的突破口在哪?经过几次的磨合和尝试, 最终将教学设计进行了“加工改良”。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过程, 从而积累分析问题的经验,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潜伏、推进”——精选素材

1.“潜伏”

师:同学们, 我们先来做个小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两层苹果一共有多少箱?)

师:读一读,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一层有几箱苹果。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箱, 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是哪两个条件?

生:要知道每层的箱数, 还要知道有几层。

师:知道了这两个条件, 就能求出总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

生:不知道每层的箱数。

师:那我们就补上这个条件。 (课件出示完整的题目:每层有5箱, 两层一共有多少箱?) 现在能解决了吗?说说怎么列算式, 一起说。

生:5×2=10 (箱) 。

师:5表示一层有5箱, 2表示有这样的2层。

师小结: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别小看这道复习题, 其实这里“潜伏”着许多“玄机”。第一,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有合适的问题, 而且也要有相关的条件。第二, 将简单数量关系悄无声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三, 一题多用, 为后面的拓展提升题作引子, 起铺垫作用。)

2.“推进”

(1) 师出示方阵图 (如下图) 。

师:仔细观察,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有3个方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下面, 我们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方法一:

生:4×5×3=60 (人) 。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先把一个方阵的人数算出来, 再算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老师用小圆点来表示这样的方阵。谁愿意在这幅图中找一找5×4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们发现每个方阵有5行, 每行有4人, 于是就求出了一个方阵的人数, 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二:

生:4×3×5=60 (人) 。

师:告诉大家你是如何想的。

生:把3个方阵看成一个整体, 每行有12人, 有5行。

师:老师把你的想法表示在这幅图上。

师:原来是把3个小方阵横着拼成了一个大方阵来思考, 这也是一种解题方法。请继续思考, 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三:

生:5×3×4=60 (人) 。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师:老师把这幅图移一移、变一变, 这样看就比较方便, 每个方阵中一列有5人, 现在一大列有15人, 有这样的4列, 看来这个办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 想一想这三个算式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几乘几再乘几 (连乘) 。

生:都用到了这三个相同的数。

师:相同点都是用乘法来解决的, 而且是连乘。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3个数顺序变了, 位置交换了。

师: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相同, 数的顺序就发生了变化。今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就能想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2) 师出示苹果图 (如下图) 。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

生:6×4×3=72 (箱) 。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6×4表示什么?

生:从上往下看, 一层有24箱, 有这样的3层。

方法二:

生:3×4×6=72 (箱) 。

师:谁来解释3×4什么意思?上来点一点。

生:从右往左看, 一列有12箱, 有这样的6列。

方法三:

生:6×3×4=72 (箱) 。

师:这种方法又是什么意思?6×3又表示什么呢?比画一下。

生:从前往后看一列有18箱, 有这样的4列。

师:同学们表达得很清楚, 原来这道题也能用很多的方法解决。既可以从上往下看, 也可以从前往后看, 还可以从右往左看, 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算式, 但是我们都是先求一个面上有几箱, 再算总数。

(设计意图:一节好课, 重点在于如何精选素材, 在本节课中对于这个素材的选择也是百转千回, 发现最好的就在身边。最终还是以教材为依托, 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 将数据改小以方便学生理解。此举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其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方阵图为切入点, 进行方法指导, 利用点子图、长方体自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这些素材都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 探索并学会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 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追本、溯源”——建立模型

1.“追本”

2.“溯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其实就是建立模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从复习题的追本到例题的溯源,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各种解题策略的讨论中, 不断地联系已知信息, 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解题的中间问题。因此, 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获得的, 所以,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感觉很轻松, 讲起解法头头是道。在以后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技巧。)

三、“少练、巧探”——拓展提升

1. 拓展练习

师:如果老师在上面的苹果图中再加一层, 你知道现在有多少箱苹果吗?你是如何想的?

生:72+6×4=96 (箱) 。

生:6×4×4=96 (箱) 。

师:这批苹果是食堂为小学部1~5年级的1867位同学准备的中餐水果, 每人一个够吗?你能解决吗?

生:不能。每箱的个数不知道。

师:补上这个条件, 每箱20个, 谁能用我们今天学的连乘方法来说算式?

生:6×4×4×20=1920 (个) 。

生:96×20=1920 (个) , 1920>1867, 所以够了。

师:跟前两题比一比, 有什么不一样? (4个数连乘)

师:我们发现连乘不仅仅是3个数相乘, 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

2. 独立练习

生独立练习。

师:第三个算式什么意思? (400×7×2表示假设一天跑一圈, 7天跑多少?实际一天跑2圈。) 你们太厉害了, 想到假设法非常不错了, 这的确是假设法。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中, 利用计算苹果的箱数和总个数这一拓展练习, 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连乘不仅仅局限于3个数相乘, 4个数、5个数相乘也是连乘。计算鸡蛋的个数、跑步的米数等一系列数学问题, 则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不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虽然选用了同样的信息, 但算的顺序不同即算法不同,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自述、自评”——回顾梳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请你在自评表上写一写。

师: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 老师也有收获, 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 你们不但能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而且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想出不同的办法, 在这里也祝愿我们班所有的同学越来越能干。

(设计意图:课后笔者设计了回顾整理, 从如何分析问题的回顾与整理到全课的回顾与整理再到自我评价。在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感悟】

俗话说“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 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 不教“学问”的现象。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用连乘解决问题”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万以内的加减法, 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也初步体验过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既然学生已有解决问题的经验, 并非从“零”开始,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到底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什么增量呢?经反复思考推敲, 最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解决问题为主, 注重解题的策略性和数量关系的分析, 而数量关系的分析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充分地理解题意, 顺藤摸瓜, 找到中间问题。在第一次试教中, 笔者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盲目地照搬原有教学模式:从问题出发或从条件出发来解决问题, 致使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在第二次试教的设计中, 笔者找准学生的起点,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从培养学生“学会问, 善于问”的能力入手。在评价环节, 虽然学生无法对本节课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 但是学生的反应却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认同度, 这恰恰也是对一节课最好的评价。当笔者最终把以上设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 学生的思维活跃, 语言流畅, 师生互动频繁, 教学始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展开。

篇4:连乘教案

2007年版课堂再现

(一)导入

今年我们学校有一件大喜事——50周年校庆。有一位校友为校庆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示新校服图片及仓库摆放图片)

(二)展开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观察提取信息:每箱有200套校服,每层有5箱,放了4层。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方法。

方法一:5×4×200=4000(套),总箱数×每箱套数=总套数。

方法二:200×5×4=4000(套),每层的套数×层数=总套数。

方法三:200×4×5=4000(套),每列的套数×列数=总套数。

(设计意图:选取校服问题作为研究例题,主要原因为:第一,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校服共有几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箱子的摆放图非常直观地再现了每行、每列、每箱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清晰解释连乘算式每一步的意义。第三,这个例题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具有实际意义。)

(3)小结归纳:4000套校服到底够不够?出示学校总人数为3989人,3989<4000。(够)

2.尝试练习

(1)教材第10页例1: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了多少米?

(2)交流方法。

方法一:400×2×7=5600(米)。

方法二:2×7×400=5600(米)。

方法三:400×7×2=5600(米),如果这个小朋友每天跑400米,7天跑的就是2800米,但是她实际每天是跑2圈,所以再乘2。

(设计意图:选取跑步问题作为练习题,一方面是因为它源于教材,是一道基本练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容易理解题目表述的意思。)

3.小结并揭题

4.独立练习:教材第102页第4、5题

(三)拓展提高

1.出示问题,获取信息

解释规格:12×2板

2.学生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类似这样的吃药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它充分体现了“连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两种思路。思路一:12×2=24(颗),6×2×3=36(颗),24<36,不够。思路二:12×2×2=48(颗),6×2×3=36(颗),48>36,够。第一种思路中学生没有看清题目条件,导致出错。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取信息的能力,而此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

2007年上完课后,感觉课堂还是比较顺利的,但课后几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一直纠缠着笔者。如:数量关系到底要不要总结?算法多样化需不需要优化?连乘模式系统建构后要不要适时解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笔者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一次思考。现在再上这节课,例题的情境也一定得改,当时结合学校校庆实际设计的校服问题已时过境迁。那么多问题凑在一起,让笔者不免有点担忧起来,这课究竟该怎么上啊?

行动——“异构”再现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目标定位——注重问题解决

1.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乘加(减)等两步计算知识解决问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初步接触连乘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初步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的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享受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2.学生学习难点分析

对学生而言,正确计算连乘式题不存在问题,但根据题意正确分析、理解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并清晰地表达数量关系,学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问题出发、合理选取信息、多角度思考、对算式每一步进行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作为本课争议点之一的“假设”思想,笔者认为在三年级出现并不合适,教师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结合题意分析算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

思考之二:关于材料组织——体现数形结合

1.人教版例题分析

人教版教材例题的材料是“广播操表演”,这一问题能较好地体现连乘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思考策略,但由于“表演人数较多”的原因,使得用形象的图解法来分析每种解题思路变得有困难,其实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除了用“一个方阵的人数×方阵数”外,其余两个策略学生很难想到。考虑到以上原因,笔者将例题的素材进行了改编。

2.改编后的例题分析

改编后的例题素材为“礼品盒的摆放”, 如下图所示。选择这一材料作为例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它能较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教学与空间图形三者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应从形象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因此对例题进行研究时,有必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象地理解数量关系,然后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第三,“礼品盒的摆放”问题共有三种解决策略,这三种策略学生都易发现、易理解,能较好地体现本课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思考之三:关于策略选取——重在激活思维

1.多角度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应倡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进行思考,即从问题出发或从条件出发,通过提供多种信息让学生筛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试图通过具体形象的例题研究到第二层次书面练习(如下图所示),从问题研究中单一条件到隐藏条件、多余条件的提取,从学生讨论解决到自己独立尝试等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进行推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

2.多策略解决问题

本课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如在礼盒摆放问题、跑步问题、游泳问题中都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通过合作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优化解题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带着对教学设计的三点新思考,笔者完成了本节课的过程预设,课堂实践的效果证明:这样的预设是可行的。

【教学预设】

(一)导入环节

双休日老师去超市看到一箱礼品,它里面的小礼盒是这样摆放的,课件出示。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尝试用连乘两步解决问题

(1)根据图提炼数学信息。

有2层小礼盒,每层有3行,每行有5个,一共有几个小礼盒?

(2)学生尝试解决:列式解答。

方法一:5×3×2=30(个)。

每行有5个,有这样的3行,用5×3先求出一层的个数,有这样的2层,再乘2。

方法二:5×2×3=30(个)。

每行有5个,有2行,用5×2先算出一面的个数,因为有这样的3面,所以再乘3。

方法三: 2×3×5=30(个)。

有2层,每层3个,用2×3求出这样的一面有6个,共有这样的5个面,再乘5。

小结变式:如果小礼盒再加一层变为3层呢,你打算先求什么?那如果变成10层呢?100层呢?你打算先求什么?看——来我们只要先求出一面的个数,再乘上有这样的几面,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2.实际应用,尝试练习

(1)练一练: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了多少米?

(2)小结揭题:礼盒问题、跑步问题的相同点——两步计算、方法多样。

3.巩固练习,融会贯通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游泳问题、相册整理问题。

(2)反馈交流重点。

游泳问题——来回的实际意义。相册整理——多余信息的处理。

(3)小结:做完这两道题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决问题时要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拓展提高

1. 例题拓展:每人发一个奖品,1大箱够不够?

(1)出示问题:还记得课开始时的小礼盒吗?如果老师想把这些小礼盒中的礼物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人一个。这一大箱够不够?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2)讨论交流,条件获取:班级人数,每个小盒子里到底装了几个礼物?

课件出示:每个小立方体里装着1个。

得到结论:需2箱。30×2=60(个)。

2. 例题拓展:买2大箱礼物200元钱够吗?

(1)出示问题:

(2)讨论交流,出示条件。

条件一:每箱90元。

条件二:每个3元。

(3)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已知每盒90元,90×2=180(元), 180<200。

方法二:已知每个3元,30×2×3=180(元 ) ,180<200。

(4)小结:选取的条件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3. 例题拓展:如果每个小盒子里有2个喜羊羊礼物,买2大箱礼物,200元钱够吗?

(1)学生尝试解答:30×2×2×3=360(元)。

(2)交流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3)小结:连乘解决问题不一定只有三个数相乘,我们要从问题出发,选择合理的条件灵活解答。

回顾——“研究”生成智慧

回顾这节课的磨课历程,从得知课题时的焦虑到初备教案时的困惑,再到完成任务时的轻松,感触颇多,也让笔者对这样一类解决问题的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解决问题重在“材料设计”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想选择有效的“原料”,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材料具有广度,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目标体系,让材料具有深度,两者兼顾,才能让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设计一组递进式的学习材料,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体验,从而理解掌握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导入、新课展开、练习拓展等环节精心设计,尝试“一材多用”,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探究明晰—掌握提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重在“方法引领”

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列出算式,算出答案”的过程,它还应该是一个“习得方法,形成策略”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断地自我评价,调控和解题后的提炼、整合,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图所示),教师就结合具体的解题过程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即从问题出发,合理提取有用的信息,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解决问题重在“适时解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基本建立连乘问题数学模型的同时,也考虑了通过合适的材料进行解构。

首先,教师对课题进行了调整,不出现“连乘”两字,而用“解决问题”代替。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需要去寻找解题策略,而不是在“课题”的引领下生搬硬套。其次,在列式的过程中,教师也特别强调让学生结合题意分析算理,提炼基本数量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次,本节课的练习题教师也进行了调整,如在游泳题中安排了隐含信息“来回”,在整理相册题中安排了多余信息“3小时”,在最后的礼盒题中安排了一个“四数连乘”的问题。在系统建构的基础上,适时解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从实际到数学,再从数学到实际的过程。从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是模型好坏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建构与解构巧妙结合,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一节曾经上过的公开课,教师只要勤于研究、敢于突破,一样的“连乘”,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精彩”!

篇5:连乘、连除(教案)

教学内容:P6、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学会数学化能力。从单乘单除迁移到连乘,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过度到两步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连乘、连除的每一步意义;锻炼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从单乘迁移到连乘,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过度到两步计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解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1)一盒巧克力有6块,5盒巧克力有几块?(2)一箱有4盒茶叶,8箱共有多少盒茶叶?(3)一盒茶叶有4听,32听茶叶要装多少盒?

二、新知学习

(用多媒体或投影片展示包装车间包装奶粉情景)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参观一个地方:奶粉包装车间。

请学生讲解包装流水线的过程(4听装一盒,2盒装一箱)【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

(一)连乘

1、师: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小组讨论、汇报

师:你们是这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先算出一箱有几盒,再算出6盒有几听)生:先求出一箱有2盒,3箱有3×2=6(盒),再求出1盒有4听,6盒有6×4=24(听)板书: 3×2=6(盒)6×4=24(听)

2、师:通过分开的几个算式来完成所求,这叫分步计算。不过数学中,聪明的人会把分步计算转换为综合计算,也就是把两个式子合并成一个式子。谁来试试?(3×2×4)师:这道题是连乘的类型。(板书:连乘。)那应该怎么计算呢?(电脑演示)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看一下小巧是怎么做的? 板书:3×2×4 =6×4 =24(听)答:一共有24听。

师:连乘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板书:连乘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小结:通过例题知道连乘的算式,它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一练P7 4×2×9

5×6×2

师:怎样计算?为什么?(连乘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生: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4×2×9

5×6×2 =8×9

=30×2 =72

=60

(二)连除

1、师:32听奶粉可以装几箱?小组讨论汇报。[先算32听可装几盒:32÷4=8(盒),再算8盒可装几箱:8÷2=4(箱)]

2、师:两个式子也可以合并成一个式子,谁来试一试?学生汇报。

(板书:32÷4÷2)师:这道题是连除的类型。(追加板书:连除)连除的算式又如何计算?并讲清每一步的算式意义。(按从左往右次序除)

板书:32÷4÷2 =8÷2 =4(箱)

答:32听奶粉可以装4箱。

3、师:连除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到右(追加板书)

4、练一练P7 独立完成核对

81÷9÷9

64÷8÷4 【让学生从小组的学习中进行探究获取知识与能力,通过乘除运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练习与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72÷8÷3

8×3×2

100÷10÷10 72÷8+3

8-3×2

100+10-10 师: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一盒有2听茶叶,4盒茶叶装一箱。(口答)(1)买3盒茶叶一共有多少听?(2)买5箱茶叶一共有多少听?(3)买32听茶叶,可以装多少盒?(4)买16听茶叶,可以装多少箱?

3、下图是由珠子串起来的花朵。(先讨论,再独立完成)

(1)这幅图共用了几颗珠子?(2)100颗珠子可以串几朵花?

四、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列综合算式,并进行计算。)

五、布置作业

1、算一算

2×2×2

2×3×7

72÷8 ÷3

64÷8 ÷4 9 + 36÷4

4954

2、应用题

(1)1箱装2盒月饼,一盒装3块,24块月饼可以装几箱?

篇6:《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第1时

总序号:第 节

教学内容

本40-41页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难点: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调整补充意图

前口算:

41×20=

61×30=

1×80=

2×40=

0×20=

640÷8=

40÷7=

280÷7=

30÷7=

20÷6=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篇7: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案》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关于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 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课标》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由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展示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五一节就要到了,五一的前一天是什么日子?4月30日,我校将举行春季运动会,我们的体育老师正在为运动会做准备,现在他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出示题目例1)

【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f00ab3d6b14e852458fb57df.html

(二)学习新课

例1:运动会开幕式上准备安排3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8行,每行10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1、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组长做好纪录。

2、小组汇报,派代表到前面讲解,其他补充,师板演。这是体育老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帮他解决了,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运动会就要到了,运动员也在加紧训练,我班的体育健将罗毅肯定还是一举夺魁!为什么呢?这是它的秘密:(出示例2)【百度搜索】http://wenku.baidu.com/view/197e72f49e31433239689317.html?from=rec&pos=3&weight=15&lastweight=9&count=5

例2:我班体育健将罗毅坚持锻炼身体,他每天绕操场跑2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星期跑多少米?

1、独立试做

2、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4、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学生会提出:他一个月能跑多少米?

他一年能跑多少米?等等。)

(三)总结出示课题

观察以上两题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示课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在我们教室找找看吧!

(四)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我们教室南边有()个窗户,我校教学前楼一共有()层,每层有()个教室,学校打算更换南边的窗帘,需要算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窗户?

引导学生找条件,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回家找一找,有没有用连乘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编用连乘解决的问题

3、小明在回家的路上就找到了一道用连乘解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

小明家离学校500米,他上学每天走2个来回,一星期走了多少米?

六、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七、小结:引导学生谈收获、体会。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这样的课上起来可能会比较沉闷。可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还是按照教学进度,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事、身边的人中挖掘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各种能力。在备课时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是还是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在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编题,当放手的力度还是不够大胆。

2、应该安排看书质疑的环节,不能完全抛开课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学的有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学用用的数学。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上一篇:第一次交往下一篇:半走读学生申请书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