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2024-04-26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通用9篇)

篇1: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问题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材分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理解和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除法计算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引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除法应用题(一步计算)教学,也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应用题,因此会分析除法应用题题意尤为重要。在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知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教会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讲解,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强调单位名称的书写。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验证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蚕宝宝吗?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下 王小明同学在生物兴趣小组学习养的蚕宝宝,他正准备给蚕宝宝分“家”呢,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蚕宝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生:知道小明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题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分蚕的时候,最关键是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对,实际上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请讨论一下,如何用平均分的知识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这道题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多少?(课件出示)

师:你能完整的用平均分知识来解释这道题目的意思,我真替你高兴。谁还愿意再说一遍?

生:15就是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是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而每一份就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说得真清楚,谢谢你。师: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 师:5表示什么意思? 生:每个纸盒放5只。

师:对,也就是求每个纸盒放几只。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这道算式我们要加上什么就更完整了? 生:单位名称“只”。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学具操作,同桌合作验证)预设:

生1:对的,因为每一盒5只,3盒就是15只。(课件演示)

生2:我是想乘算除的,因为三五十五,所以他做的是正确的。„„

师:口答:每个纸盒放5只。(课件出示)

2、教学例3第2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如果这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条件和问题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知道15只蚕宝宝,每5只放一个纸盒,求的问题是一共要几个纸盒。

师:它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因为每个纸盒都是5只。师:求要用几个纸盒,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教师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生: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5=3(个)师:对他的板书你有什么评价? 生:写上了单位名称“个”

师:是的,这里的单位和上一题不一样了,希望同学们在解题时 注意单位。

师: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让学生学具操作验证)预设:

生1:3个纸盒,每个里有5只,一共有15只。(课件演示)

生2:因为三五十五,所以15除以5等于3。„„

课件出示:口答:要用3个纸盒。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均分两种意思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比较例3两道题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件出示两道题目。

师: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1)分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生1:不同点:第一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题是求15里有几个5。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

生2:都是利用三五十五这个口诀求商的。生3:它们的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实际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4题。(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请两生上台板演,教师评讲。)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8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引导学生用平均的知识说出题目的意思,同时课件出示计算过程和答案。)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9题。(学生口算,课件呈现。)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都有哪些收获?(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每个纸盒放几只?

要用几个纸盒? 15÷3=5(只)

15÷5=3(个)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异同点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准条件和问题,接着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概括出应用题的意思。其次,还应侧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本节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教学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开始有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会用除法去解决。另外,学生对于单位名称的书写有时不够准确,这些都说明学生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篇2: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的体验,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学生,那每个学生能分到几个苹果? 有12个苹果,每个同学能分到4个,则可以分到几个学生? 由学生列式,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二、讲授新知 出示同学玩游戏的图片 1、提出问题 请学生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境,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汇报:(1)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 (2)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你能有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并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平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②、 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③、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④、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 ⑤、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⑥、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3 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三、巩固练习1我们做了30个风筝,平均每人做几个?(图中画出有5个同学在做风筝) 2 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如果现在又多了6棵白菜,那又可以装几筐呢? 四、拓展练习一星难度:有30颗糖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几颗? 二星难度:补充问题并解答 有20人做游戏,分成4组,――――? 三星难度:有16人做游戏,――――,可以分成几组? 又来了8人,又可以分成几组?

篇3: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 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30页例3:“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 小红小时走了千米, 谁走得快些?”时, 笔者事先准备了一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1. 小明2小时走了4千米, 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 小红0.5小时走了1.2千米, 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3.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 每小时走了几千米?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 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 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 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通过练习, 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 在具体教学中, 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 理解问题本质, 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 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 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 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不断拓展学生思维, 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 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六上年级第37页例1“根据测定,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我体内有28kg的水分, 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 (1)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 小明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时, 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

1.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5份, 水分占其中的4份, 即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联系分数的意义, 结合线段图 (如下图) , 从份数角度出发可以这样列式:28÷4×5。

2.根据等量关系“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从乘除法关系出发, “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 用除法计算”, 学生可以直接列式:

3.根据等量关系:“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用方程解答。

解:设小明的体重为X千克。

列出方程:

三、利用对比, 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 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 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 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 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 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题教学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1.东方小学有学生500人, 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女生有多少人?

2.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男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3.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男生比女生少, 女生有多少人?

4.东方小学有男生200人, 女生比男生多, 女生有多少人?

5.东方小学男生比女生少100人, 女生比男生多, 男生有多少人?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列式, 然后展示学生的答题结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特点:用分数解决问题, 首先应找到单位“1”, 单位“1”已知的, 可以用乘法计算, 即单位“1”×具体的分率;单位“1”未知的, 可以用除法计算, 即具体数量÷对应的分率, 从而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表象,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当然, 这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提炼, 要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死套公式。

四、利用画线段图, 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 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 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如《方法丛书》中第72页第4题:“新华书店出售一批儿童读物, 卖出以后, 又运回745本, 这样现有的书比卖出的还多25本。原有儿童读物多少本?”拿到这道题目时, 绝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即使会做的, 也是用比较复杂的方程来解决。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

解:设原有儿童读物X本。

显然这个方程很复杂, 学生还有些看不懂。而更多学生的列式是:。怎样让学生既看得懂, 又能掌握好呢?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把原有的一批儿童读物看作单位“1”, 卖出, 根据信息先画图:又运回745本, 把这个745本书放在哪里?再画出745本加上剩下的书的比卖出的书还多25本。根据条件可画出如下线段图:

这样利用线段图, 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 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 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 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 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 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一、激活学生原有认知,逐步引入新知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是建立在“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基础上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又是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上的。“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经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小白兔采蘑菇”时,先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取数学信息:2只小白兔,每只采到3朵蘑菇,共采到多少蘑菇?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从而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明确“3的2倍”是“2个3,就是6”,列式计算得出:3×2=6。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2只小兔共采到6朵蘑菇,那么蘑菇数是小白兔的几倍?显然,学生能应用刚学过的除法知识列出算式:6÷2=3(倍),即蘑菇数是小白兔的3倍。由此顺势进入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探究。

二、操作体验,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例2主题图,可先让学生观察并说明主题图内容(三位同学用小棒摆飞机),教师提示学生是否需要亲自尝试,然后在三人小组中分角色扮演三位同学摆飞机模型(课前学生准备好小棒)。学生摆好飞机模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但可归纳为主题图展示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解答并说出解答的方法后,教师归纳总结。可用课件展示小红、小丽、小强摆的飞机模型,抽象出数量5、10、15,进而根据所提问题依次列出算式:5×2=10,10÷5=2;5×3=15,15÷5=3,并依据摆的飞机模型对算式作说明。通过归纳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概念,明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将小强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15根是5根的几倍的数学问题,进而转化为求15里有几个5的算法问题,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解题思路。

教学例2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进一步加深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的理解,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此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体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正是遵循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三、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教学例3,教师先创设情境:同学们都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要开联欢会。那么,同学们愿不愿意先去感受一下联欢会的气氛呢?课件动态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将学生提的问题集中到“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一实际问题上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列式解答,并请各小组汇报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例3的“做一做”是对例3解题思路的模仿与应用,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果教材中提供了很好的情境性素材,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效加以利用;如果教材未提供,教师应创造性地加以开发。

四、训练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练习十二中的习题有的提供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有的是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谓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充分發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种手段拓展应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给出训练题:(1)24名运动员赛跑,每4人一组,分几组跑完?(2)跳远比赛,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多少人?(3)共有18人参加拔河比赛,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几人?二是数学游戏:动物王国开运动会,许多动物都参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熊、3只小松鼠、2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狮子大王给它们出了几道题,请小朋友们帮它们算一算。(1)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倍。(2)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算式是( )。(3)42÷6=7表示( )是( )的( )倍。(4)梅花鹿的只数是( )的3倍。(5)( )的只数是老虎的6倍。(6)( )的只数是( )的( )倍。

五、多元思考,鼓励学生从多种素材或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加强变式训练。如例2“做一做”让学生摆弄时不要局限于课本中16÷4=4一种形式,可变换成12÷4=4、12÷3=4、10÷2=5、15÷5=3等变式,然后反过来先给出算式,再让学生摆,进行逆向训练。又如例3的“做一做”、练习十二1题、3题、4题、7题等,都应充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解决。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身边的所见所感中提出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曲靖市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5: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6.本课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提升。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注重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重点理解根据余数来判定结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想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

(1)

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2)

用写汉字的方法接着摆小旗

(3)

用画小旗的方法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

(每组有3面小旗)5

(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

(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三)巩固练习---------------------------------------------------------------

7.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试着做一做这些题吧。

1.“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得先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这些珠子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每一组有5个珠子,分别是两个蓝色的珠子和三个红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竖式来求商。

24÷5商4,5×4=20,24-20=4.所以有4组完整的珠子,还剩4个珠子。最后一个珠子的颜色跟商没有关系,我们要看余数,余数是4,根据规律,每组第4个珠子是红色,因此第24个珠子应该是红色。

2.(四)知识总结---------------------------------------------------------------

8.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找规律,确定每组的数量,用除法解决,根据余数判断结果。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五)作业布置--------------------------------------------------------

元旦挂彩灯,用6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绿、紫的次数装配,一共装了36个灯泡,蓝色的灯泡用几个?红色的灯泡呢?

(六)音乐欣赏--------------------------------------------------------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

春夏秋冬

-----年

月圆、月缺-----月

日出、日落

----日

规律现象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衣服

生活

雨伞

项链

红绿灯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找规律

规律:黄红红……

16÷3=5(组)……1(面)

篇7: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

【教学内容】P31 例4 P32 练习七 (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总结。

【板书设计】

篇8: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一、数形结合, 初步体验数量关系

数形结合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和谐地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数学特色的信息转换过程, 能使数量关系直观化、生动化, 将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 展示问题的本质。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必然要求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以图助学, 感受数量关系

直观感知是建立表象的前提, 表象的积累是抽象本质的向导, 抽象本质则是构建模型的关键。在“用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教学导入环节中, 出示题目: (1) 一共有15 个面包, 平均装到3 个盒子里, 每盒有几个面包? (2) 一共有15 个面包, 每盒装5个, 可以装几盒?笔者引导学生思索如何将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用简图表达出来, 这画图的实质就是通过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使学生能从直观感知与数学抽象的深度融合中, 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将文字信息和问题转化为图 (见图1) , 借“形”对比观察, 厘清除法数量间的关系, 同时分析和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方便学生对比、区分这两种意义。

(二) 以图反思, 完善数感体验

虽然加、减、乘、除只有四种运算, 但是具体的数量关系却是纷繁多变的。怎样让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能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呢?为了不断积累、丰富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识别与概括的经验, 笔者在第一层练习中, 设计了以下习题 (见图2) 。

笔者在第一层练习中请学生根据题目来选择对应的图片,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张不同的图片, 在判断和反思的过程中, 正确识别数量关系是“总数÷份数=每份数”, 还是“总数÷每份数=份数”。最后又让学生根据剩下的另一张图编出对应的题目, 以看图编题的方式去体验此类数量关系, 更是反复加深学生对除法两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二、对比教学, 再次体验数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 把握数量关系中三种量互相间的关系, 不仅是理解数量关系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这类数量关系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比较中对“份数、每份数、总数”有更深刻的认识, 使数感得到发展。

(一) 对比呈现, 感受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

新教材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编排设计, 每个单元都有, 既以独立课时存在, 又融合了单元知识的应用。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例题拿出来, 让学生做题、解题, 那么学生不学也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 这样的“解决问题”似乎大材小用, 何须特意独立编排呢?因此笔者思考这样的问题: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呈现“解决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去分析本质的数量关系, 激发学生分析、探究的内在需求呢?

带着问题, 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

师:周末有朋友要到我家里来做客, 朱老师去面包店买了一些面包。我要把这些面包平均装到一些盒子里, 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一共有几个面包?

生:装了几个盒子?

生:每盒有几个面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贴出文字条:

师:那么我们先来解决“每盒装几个”面包。要想知道每盒装几个, 你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一共有几个面包?平均装了几个盒子?

师:看来我藏不住了, 必须得告诉你们这些信息。

教师从文字条中取下这三个信息, 并板书填充条件:

师: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

师:这些信息还能怎么组合, 能不能改编成一个不同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呢?

生:一共有15 个面包, 每盒装5 个, 可以装几盒?

教师再从文字条中取下这三条信息, 并板书填充条件:

……

在教学中, 教师让出了课堂的主导身份, 提出不包含任何数量信息的问题“把一些面包平均装到了一些盒子里, 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呈现方式迫使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 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而这三个基本信息就是除法数量关系中的“总数”“每份数”和“份数”。这样的方式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中的三个量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笔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交换提出信息与问题的先后顺序, 请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你想要知道什么信息?那么在学生提出要求之前, 就必须主动、积极地分析除法数量关系中的三个量,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除法数量关系, 而这一系列的体验都是源自学生的内在需要, 比原先死记硬背地去记三个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解决第二个问题时, 笔者换了方式“这些信息还能怎么组合, 能不能改编成一个不同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呢”, 通过前后两个问题的对比, 学生会感受到虽然是不同的问题, 但这三个信息是不变的, 增加对除法数量关系的经验体验。

(二) 对比观察, 理解数量关系间的本质区别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感知、体验的活动, 让这摸不着、看不到的“感觉”真实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比小结”的环节, 先看动态演示图回顾了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是不是一样的?哪里是一样的, 哪里又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两道题的对比分析, 学生不难发现所有的数量信息全都一样, 都是用除法解决的, 但是提出的问题是不同的, 一个是把15 平均分成3 份, 求每份是几, 另一个是求15 里面有几个5。

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 虽然都是除法计算, 但是除法的两种意义、两种数量关系借助具体情境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性的发现让学生对除法的数量关系也有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灵活运用, 丰富体验数量关系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联系起来。”因此,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一) 逆向思考, 提升数感

教师要想使学生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 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于是, 笔者设计这样的练习:

学生在猜测小红买橡皮的方案的过程中, 必须得积极思考14÷2=7 的含义, 得有一定的数感, 对除法的意义要了解, 这样才能分析得出算式中的“2”不仅可以表示“每份2 元”, 也可以表示“平均分成2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提升了对除法数量关系的理解。并且还将“总价钱、单价、数量”这类的数量关系通过除法的数量关系得到渗透和学习。

(二) 数据分析, 提高数感

关于在数量关系教学中培养数感的设计, 首先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其次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产生直觉经验;最后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 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 并能感受到数量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 笔者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 (见图3) , 就提供给学生五条信息和两个问题, 请学生选出合适的两条信息和一个问题组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并列式解决。

数感的建立来源于生活, 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才能得到提升, 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深化知识, 综合运用, 进而达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所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分析这些信息和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找出有关联的信息进行组合。而且这些数据混合了加法和除法的数量关系, 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只固定在除法这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这个过程使学生通过应用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数感。

摘要:数感是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 为理解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策略。数感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提出数形结合, 初步体验数量关系;对比教学, 再次体验数量关系;灵活运用, 丰富体验数量关系等教学策略。分层丰富学生对数量关系的体验, 让学生的“数感”越来越好。

关键词:数感,体验,对比,用除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艳春.谈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 .

[2]王旭光.例谈数感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10) .

篇9: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上一篇:进修下一篇:赏月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