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2024-04-24

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精选11篇)

篇1: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古人有云:“学无止境”。阅读,又一次让我深信了这句话。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今天终于读完了Ⅲ.A.阿莫那什维利这位著名的格鲁吉亚教育家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书中主要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6岁入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成长过程。语言朴实易懂,提供的案例参考性强,相信对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都有着莫大的帮助。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致力于将教育融入生活,为孩子们提供家的归属感,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感。是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快乐!

一、使教育秒时裂变

在当今社会,相信许多老师都是“话痨”。诸如:“同学们,这道题,我只读两遍,两遍哦,请一定要听仔细了。好,现在,老师要开始读题了,注意力集中了……”,这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强学习的紧张氛围。但这同时也是源于对学生的不放心,不自信。像这样的,课堂氛围需要用老师的话语营造的,那么课堂中的孩子们能快乐学习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阿莫那什维利教授的课堂中,活跃氛围的工具可以是一颗球,在孩子们接球抛球的过程中,不仅要专注于球的去向,更要致力于接球后问题的回答。这样的过程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把学习融入于游戏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高,学习效果更优,学习进度也得到大大的提高!

而这样的活动出现在书中提到的微型课,相信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将真正体现他秒时裂变的价值。

二、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

说到作业形式,我不得不先谈一谈,学生完成作业,尤其是回家作业的质量问题了。相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能及时完成的,但是每年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是不愿意完成作业的,有一些是敷衍了事,随意涂改,填满为上,还有一些孩子甚至对作业有极大的厌恶、回避情绪。

再回到作业内容上来,教师给出的孩子们的作业往往都来自各大出版社的批量印刷。一则这样的作业都是各个学科带头人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精心策划,编写的,作业的难度、效度都是个中佼佼,二来教师群体巨大的工作压力也确实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更好的作业内容,教师们也乐于这样的拿来主义。然而这样的作业,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负担,对于解决这样的任务,毫无乐趣可言。

回顾书中教授的做法,我们或者“能力有限”,或者“时间有限”,那么,我们布置作业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更多样化呢?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纸袋,纸袋中的“机密文件”需要同学们即使完成。这样的方法,能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呢?

在20世纪60年代初,阿莫那什维利教授的包办的是孩子们全科的学习,包括俄语、数学、劳动、艺术等等课程,尚能在隔天晚上备好课,并且设计图文结合,适合6岁孩子的有趣的作业内容,而现代专科教学的教师们,有什么理由在作业内容上懈怠呢!事实上,在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主命题被提及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多。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自主命题作业将会全面实施。

三、使孩子的快乐在课堂中继续

快乐是孩子们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很乐于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泄露自己的情绪,他们是不会老师的问题吗?显然不是的,当你喊起一位小朋友时,他们也能正确的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是什么让孩子们不愿意表达自己了呢?可能是严肃的课堂氛围,也可能是教师批评的态度。在未来的课堂中,我们能否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发挥自己想法的空间,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在乐趣中解放天性。阿莫那什维利教授就做到了这一点,有孩子在课上玩锡兵,他并没有训斥,也没有没收他的锡兵,并且提议孩子将锡兵交给他,然后带上锡兵大军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顺便给孩子们讲授一个关于锡兵的故事。在教授的眼中,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教育的手段,他没有凶恶的态度,长者的威严,完完全全靠着爱感动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是的,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和充满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

5

[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篇2: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我一直在想,当我要正视接触孩子前,究竟会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想法。这不仅仅是丹房的,而是我与孩子双方的。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在开学前夕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近孩子,接纳孩子,喜欢孩子。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喜欢孩子,以后在教学中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又该如何获得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所以要想当一个好教师,就要学着去喜欢学生,接纳学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心态也很重要,我们应该将学生看做自己的老师,在与他们相处的时间里学会成为一个合格理想的教师。其实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又何尝不是在教育着我们呢?孩子能有一种不同的看事角度,处世态度,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教育给他们知识,技能等等,而他们则教育我们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以,放低自己的姿态,将孩子当成自己的老师吧,这对新老师很重要。

在课前认识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让我们更好的与学生相处,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去制定个性的教育极坏,这能将教学效率大大地提高。这是教师入门的第二课,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需要谨记这一点!

我能理解当学生要上学前夕,心中是有多么的期待。孩子们总是在想象着他们的新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是兴奋?是害怕?抑或是担忧?这对我们是一个启示,我们应当重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成为一个和蔼博爱的教师能受到更多孩子的欢迎。

我们总是觉得有充裕的时间去教导学生,事实上并不然,他们需要学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一张时间表,将教学资源运用到极致。

这便是我读《孩子们,你们好!》的前夜有感!

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孩子的生命中,再教育的里

程上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答案很简单,我们是未来一代人的榜样。因为我们背负着塑造千千万万孩子个性的使命,我们将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他们的为人处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他们未来子女的教育方式。我们在他们的身上会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谨慎,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教育方法。因为孩子们十分会

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在与孩子正式见面之前,必须要想好第一句话,第一课上该讲些什么内容,说些什么话,这些都要做到有所准备。这些话将传达给孩子,我们有多爱他们。正如书上所说:“如果我力图先是出自己对儿童的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

学校是你的,班级是你的,就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一些意外的,突发的状况。我们必须

要在这时间里学会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最合理的。我们可以拒绝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但是请记住,我们无法拒绝一颗想要学习的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我们必要尽力让他们感到他们自己不是被遗弃的那一个。

合适的教育方法是从观察与摸索中得到的,我们要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厌恶或者逃

离学习。在课堂上与孩子相处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们要绞尽脑汁的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足以让他们在其间常有!抓住个别差异,不让一个孩子落下!

——————读 未来一代的榜样

学校是你的单词的透明度有感

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将课外活动想象得很随意。的确,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课间

休息,总会在课间不断地在走廊上嬉戏打闹,当然也总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但是现在作为未来教室,我会为当初老师错过的那些时光感到十分的可惜。因为那课间时间真的是一块宝贵的紫鸢啊!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在那时间里安排一些有意思的小布置,这一切就都会不同了。让学生在休息时间找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并去做,这对孩子对我们都有好处。他们会在这些活动中开发天赋,而我们则能通过观察,去了解他们,根据这来判断他们的喜好,并针对他们个人制定出更符合他们自身的培养方案。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顽皮,其实那只是孩子天性的表现,我们不需要去压制孩子的顽皮,而是去改造它。正如书上所说:“只要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们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_______读 课间休息的教育学和儿

童的顽皮 有感

“我们究竟谁对?”关于这么话题足以在国内教育引起一层强烈的风暴。在很多人眼中,老师永远是对的,老师从来不犯错误,听老师的总是没错的。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已将老师送上了神一般的位置。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系列怪诞的问题,学生缺乏提问精神,不会积极地寻找问题,发现错误,这也导致了学生阿迷有创新精神。基于这个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打破这一迷局,让学生知道老师也是会犯错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让学生学会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以后他们看问题也就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着手了。

另外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学内容以孩子最感兴趣最易接受的方式呈现,这也是我们每一

个教室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这关乎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住学生在当前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然后寻找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每个孩子都是需要人关注与倾注爱意的,孩子太多,就难免有人会被忽视;孩子太少,又会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与范围,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变低。因此给予每个孩子自己的爱,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爱护他们的心里,是每个老师都需要学会的。当孩子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与意识,彼此关系融洽的话,教育将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多一个或少一个孩子,都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忽视的,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教坏的孩子。所以:“体贴入微地爱护儿童的心灵至关重要!”

———读 体贴入微地爱护儿童的心灵 有感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儿童,更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

去臆测他们。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要想和他们亲近,就必须要学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教好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学习。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能认清楚教学当中的问题,改变我们教学的风格,认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究竟该如何去做。

就如书上所说:“教师向儿童发问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法的,而且也是整个教育学的细胞。如果能够把他它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从中认清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师生关系的兴致;也可从中认清教室自己,因为问题——这是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风格。”

这条结论对我们同样有效: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读 障碍物 有感

要想让孩子学好,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优越的环境。我这里指的优越,不仅仅是物质条

件上的。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有着共

学着去指引孩子走上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道路,而不是一条去迫使、强制儿童服从自己的教育者的意志。这点很重要!

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去关怀孩子,发挥创造精神,孜孜不倦地去探索以人道主义的原则教育儿童的方法!

——————读 家长会 有感

看到了80年代的现象这一章,感触很深。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也已经慢慢与以前的不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开发远远超过了从前,他们甚至可能会在小学入学前就学过英语,而且还身兼数种才艺。这样的孩子,我们在教学当中就不得不认真教学了。因为可能太肤浅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在的需求程度,而太深奥的,可能又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这也就成为了我们老师的一个难题。教什么,如何教,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课题!

这也就要求了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需求与教学难易的这一个平衡点,并且还要结合时代的新要求。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感觉到在教学中有家长的参与,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适当的听从家长的建议,还可以询问他们的意见,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因为家长们手中所握有的资源,都将会成为我们教学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这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拉进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家长学到更多关于孩子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是十分喜闻乐见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只有教师一个人的话,是很难给予孩子全面的教育的,这下有了家长的参与,将会让孩子们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读 建议和询问 有感

但愿教师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位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位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就是书上所说的相互律,这点我是十分相信地。只要我们是付出了真心的,孩子们总是会敏感地感受到的。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教师,喜欢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他们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新鲜性,这样学习的热情就很难会退却。

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的重要课题!

—————读 相互律 有感

在课堂上,如何让欢乐赶走睡神,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会的本领。这考验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能让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欢笑,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愉悦地让学生学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手段的应有还有教具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做单词结构分析的游戏等各种游戏。这样,课堂立马就会生动起来,我们也不会再为课上有同学睡觉而烦恼了!

————读 字母狂 做单词结构分析的游戏 有感

为了成为一个奋斗不息的斗士,人就需要知识——需要现代的多方面的只是,需要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条件下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技巧。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诉苦听而不闻,我们也不能对他们的伤痕和残疾视而不见。我们应该让他们快乐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的本源——游戏之中去获得知识,学习知识。这样一来,学习也就不会是枯燥的了,而是变得五彩纷呈,变得充满了欢笑声。

我们不能去剥夺孩子们欢笑与快乐的权力,所以就让这些欢笑与快乐一直贯穿我们的课堂吧!

—————读 认识的快乐是怎么产生的 有感

思考着的人看上去是令人愉快的,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去思考。在课堂上,孩子多数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心中的答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错漏百出的答案,不一定是孩子经过思考后得到的,因为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引导他们学会去思考,然后再作答。

用强制的方法当然是行不通的,那样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如果我们开动脑筋,用他们的同学作为引导者,这样一来,他们也会开始慢慢学会去思考,这比我们口头上强调思考要有用的多。

篇3:教孩子们学会读书

一、落实硬性指标, 确保朗读时间

1. 课前“预读”一刻钟———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预读”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预先”读课文, 要求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 最少要读一刻钟, 每个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各自“预读”的时间。总之, 通过“预读”要把课文基本读顺, 读通, 读熟, 从而真正实现“书不读熟不开课”。

2. 课中“练读”一刻钟———做到“让读成为主旋律”。

“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显性标志, 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一刻钟, 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上有近乎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 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留足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 力求做到多次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3. 课后“回读”一刻钟———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回读”是指学完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是对课堂“练读”的补充和巩固, 是对课内学习的深化和提升, 也必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所以, 我们必须确保回读“一刻钟”不动摇, 鼓励学生经常“回读”, 反复“回读”。

二、依托学习小组, 组织朗读活动

1.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众读书的机会。

建立了“学习小组”之后, 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的组内当众读书, 从“观众”变成“演员”, 从“听别人读”变成“读给别人听”, 这不仅能够克服学生不愿朗读的惰性,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表达热情, 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培养自信, 张扬个性, 提高朗读水平。

2.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交流互动中进步。

在学习小组内, 由于组员只有少许几个学生, 当一个学生读完之后, 其他同学就可以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成功之处, 大家共同学习, 一起分享;不足之处, 大家引以为戒并帮助纠正和完善。这样的交流互动方便快捷, 及时有效, 有时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达标检测中过关。

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轮流在组内读书, 接受小组成员的“考核”, 也可以由组长逐一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同时组内其他学生自由练读, 准备接受考核。考核合格的, 由组长签字或全组成员鼓掌通过;考核暂未合格的, 由组长记下姓名, 督促其认真反复练习, 进行二次考核, 从而保证个个达标, 人人过关。

三、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朗读质效

1. 大声为孩子朗读。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大声朗读课文给孩子听。课堂上, 教师入情入境, 绘声绘色地大声范读一定会集中孩子的注意, 打动孩子的心灵, 引发学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 教师大声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朗读“渴望”, 而“渴望”朗读比任何一种朗读技巧指导都更有效!所以说, 教师大声读书在朗读指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孩子用“心”朗读。

美妙悦耳的歌声缘于发自内心动情的歌唱, 同样, 动人心弦的朗诵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真情流淌。没有情感参与的朗读是苍白甚至呆板的。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投入真心, 融入真情, 入境而读, 动情而读。

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如果在朗读教学中你觉得什么东西不容易讲清, 那么请首选音乐, 它常常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 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学生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让他们在语言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3. 鼓励孩子“广泛”朗读。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曾撰文指出: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行为。由此, 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并引领孩子进行广泛的朗读:可以读唐宋诗词, 可以读童话寓言, 可以读新闻报道, 甚至可以读读歌词、广告语。一句话, 凡是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的读物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也许有人会说, 课文还读不好, 还去读什么课外读物?殊不知,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大声朗读无疑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提升, 坚持不懈地广泛朗读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反之,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 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篇4:谁偷走了孩子们读书的幸福

常言道:穷人没病就是福。自然,这“幸福”不会来源于疾病,而是来自于无须到学校上课。只要不必到校上课。哪怕遭点儿小病小灾也被视为一种幸福。由此不难看出,上学读书在一些孩子心目中已成了一种被逼无奈、极端痛苦甚至比疾病还可怕的事情。

上学读书,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以至上上代人的眼中,曾经是多么令人神往、叫人眼馋的事情。记得在小说《高玉宝》中,曾有专门的一章“我要读书”,记述了主人公在看到许多同龄的孩子走进学堂而自己被挡在校门之外时的那种欣羡加嫉妒的复杂心情。可如今竟出现了不少以逃离课堂为“幸福”的孩子——想想这帮孩子真的是有些“人心不古”的意思了。究竟是我們的孩子决心弃绝巧智。远离知识文化而去,还是我们的学校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甚至成了孩子们恐怖的渊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其实,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学、读书、探求未知世界的奥秘应当说是每个孩子最为热切的梦想。想想童稚时代缠绕于父母膝下逼着你讲故事、向你打破沙锅问到底地追问一个个“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那种旺盛的求知欲甚至完全超过了每一个成年人。可就在他们走进学校的大门之后,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视求学为畏途,甚至想方设法逃学、旷课,看学校若地狱,视老师如寇仇呢?

只要去看一看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查访一下我们学校的管理制度,去掂量掂量我们孩子的书包,去计算一下学生的在校时间,去问一问孩子们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量……你大概就很容易明白上述问题了。

曾经有人用“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还迟”来形容我们教师的劳累。其实,孩子们与教师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教师承受的只有来自校方的压力,而孩子们却要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双重夹击。君不见广大的城市乡村,多少孩子起早贪黑早出晚归上学放学从来都是“两头茫茫皆不见”;多少孩子从无双休日、寒暑假甚至被克扣了无数的睡眠时间,多少学校一个月只给学生半天所谓的“月假”,用以回家补给粮饷盘缠;多少孩子在校期间受到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吃进去的都是“罐装食品”,很难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多少孩子被逼着参加不感兴趣的“兴趣班”、毫无特长的“特长班”。只为了中考高考能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分;多少孩子在校遭老师奚落,在家遭家长痛“扁”,只因难以迭到他们那过高的期望值;多少孩子累垮了身体,熬坏了双眼,使得“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成了可怕的现实……请问。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弦子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只有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才会觉得“有病就是福”,因为得了病才会受到家长的关照与呵护。才能赚得一点可怜的休息时间!

教育界的一些头面人物(甚至一些海归人士)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为我们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可有多少人想到过这背后的巨大成本。想到孩子们为此付出精神和肉体上的煎熬?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名记者对一位国际少年钢琴大赛获奖者的采访。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少年在回答记者关于她平时练琴的感受时,她突然忿忿地指着面前的钢琴说:“有时我真恨不得砸了它!”这可是受过多年音乐熏陶的孩子啊。而那些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题海里的孩子对他们的功课、时他们的学校又套有何感想?自然,他们不会“砸”了学校。但“惹不起躲得起”吧?逃离也就成了最好的方式了。

篇5: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

暑假,张校长要求老师们利用暑期读几本教育类的书籍其中“山。A.阿莫纳什维利”所写的《孩子们,你们好》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包含了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老师爱的光芒和人道主义思想。这让我想到上期理论学习中张校长让我们看的《放牛班春天》的电影,马修身上所体现的给学生人文的关怀,给学生自信的人生。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阿莫纳什维利老师让他所教的孩子们愿意信任教师、愿意跟随教师的脚步,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一切皆缘于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心中的“爱”和“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个性、情感、需求特点,要求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就必须先去理解儿童,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他认定的想法,请试着了解他,不要急于批判他。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去想,您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的时候,他自已就会调整自已行为中的不当之处,改正自已的错误!以耐心的态度,关注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表达的机会,并同时给予温馨的回应。教师也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洞察了儿童的内心,理解了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儿童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儿童自愿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

另外作者在教学中的方法也是我应该去学习的地方,课堂上做有关学习内容的游戏、唱歌,这样孩子们课中既得到了休息,又能更精神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课间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不但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为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课。

在教学时,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辩论,直到证明了他们有理的时候为止,不仅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错误”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作者对待自己工作的那种认真的态度,他特别用心,是个了不起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学前一周他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他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假期提前关注自己将要教的孩子。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时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缺乏耐心。

篇6:《糖河镇的孩子们》读书笔记

前几天,盖老师给我们订了作家曹文芳著的两本书。其中,我对《糖河镇的孩子们》十分感兴趣,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让我受益匪浅。

《糖河镇的孩子们》共七章节。每一章节都环环相扣。糖河水清澈见底,有些淡淡的甜味,镇上人称其为糖河。糖河的两边长满了紫苏,把河水映成了美丽的紫色,人们也叫它紫糖河。文中主要写了,四年二班的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快乐中渡过了他们美好、精彩的童年。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到紫糖河边战斗、玩耍。杨老师身体不好,不能生娃娃,孩子们就采来河边的紫苏,为老师补身体……等等。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阵思霖写的一篇作文《我的同桌红婷》。我读完这篇作文后,心里酸酸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阵思霖做了无数对不起红婷的事,而红婷却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他的事,永远那么热心地喊:“阵思霖上学了。”可是最后红婷病倒了,阵思霖再也听不到每天早晨红婷喊他上学的声音了。红婷质朴、热心的精神让我感动。我们要学习她这种精神,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敬互爱。

曹文芳的《糖河镇的孩子们》告诉我们:成长的日子如河水,缓缓的向前流去,欢声笑语、快乐忧愁一路相随。其间,深沉的爱和无私的陪伴从未离开。

篇7: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读书笔记

《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是笑猫日记系列中的一本,里面的故事精彩有趣,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笑猫、球球老老鼠、万年龟……它们在杨红樱阿姨的笔下各自在这本书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笑猫,笑猫”顾名思义这就是一只会笑的猫,它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它是一只有思想的猫,它喜欢观察人,也能听懂人说话;球球老老鼠是一只老得不知活了多久的老鼠,翠湖公园里所有的老鼠都是他的子子孙孙。他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幽默大师,很狡猾,但还有一点点良心。他不算好老鼠,也不算坏老鼠,是介于好老鼠和坏老鼠之间的不好不坏的老鼠。为了营救黑旋风,老老鼠献出了自己的尾巴,万年龟朝它吹了一口仙气,将它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球;而万年龟则是:单凭刻在它背上的那些像小鱼儿一样的甲骨文,就知道他是一只神奇的乌龟。他究竟活了一百万年,还是一千万年?这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能闻出孩子味儿。他沉稳而有智慧,是一个思想家。这书里的故事情节主要是说:笑猫和球球老老鼠在春节里的一天看到了一个马戏团,但这马戏团开得像个演唱会,让所有孩子们好失望!但是在万年龟和笑猫等一些动物的特长启发下,西瓜小丑(他是马戏团里唯一的小丑,也是一位善于观察动物的人。)在翠湖公园的楠木林里组成了一个马戏班。从此,这儿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乐园。里面有一处是西瓜小丑看出了笑猫它们的特长,然后组成了一组与其他马戏团与众不同的马戏班。孩子们每星期都要去一次楠木林看马戏表演,这无疑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及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西瓜小丑不但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而且更有一颗纯真善良、尽量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心。同时我也真心希望:在这科技发达的年代、信息网络通畅的时代、紧张的学习环境下也能有一处属于我们儿童的秘密乐园!

篇8:让孩子们的心灵因读书而变得闪亮

关键词 图书馆 学生发展 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95-02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宣告:“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小学校图书馆常被誉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培养有目的地利用图书和图书馆的能力与习惯,通过提供阅读指导、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利用图书馆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利用图书和图书馆。由此可见,发挥学校图书馆在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领导很重视发挥馆的作用,希望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

学校投资近五万元订阅了680种报刊杂志。购买各类书籍十余万册,配备了有一定事业心和专业能力的管理和工作人员。保证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二、确保开放时间

每天中午向学生开放。前来阅读的学生每天在180-300人次之间,覆盖学校六个年级61个班。年阅览学生达26838人次(1300人次/周);寒、暑假每周一、四向学生定期开放。

三、低年级开设阅读课

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阅读获得的只是加以运用。因此我们十分重视阅读后的写作训练,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学期学生写的阅览心得就达五千余篇。

四、感受阅读的魅力

为配合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德充工作,我们引导学生,从书里体验生活、体验纯净、体验快乐,体验思念与幻想。

作为阅览课老师(图书管理员),在上阅读课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阅读言行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阅读课有个安静的阅读环境,我便在班级间开展了争创“阅读开放班”的活动,即:在上阅读课时纪律好,并能连续保持的班级,就能成为“阅读开放班”,获此荣誉的班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来阅览室阅读。学生如遇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或参加课外活动时,也能到阅览室看书。老师热情、耐心地接待他们。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阅读课上常能听到学生间互相提醒不要说话的“嘘”声。目前,初二(3)班被评为“阅读开放班”,初二(9)班也从起初纪律很不好到有所转变,也即将成为“阅读开放班。”这里如繁华而不失秩序的都市,又若明月高照的寂静的草原,让人心旷神怡,人流来往,络绎不绝,但却不因嘈杂而扰人心弦。

在给初二年级学生上阅读课时,看到他们带着疑问与希望深思时,我总会收获惊喜与满足;看到他们怀揣梦想与自信离开时,我也有着感慨与收获;看到他们收获成长与赞许返航时,我会微笑与感激……

或许这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历的成长吧,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或许它并不美丽,但我们相信那会是一份最真挚的感动。

我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以及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及阅读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可意会即可言传,学生们或浅或深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我就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们边读书,边做一些读书笔记或通过小练笔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想。针对不同的学生我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感悟,感悟频深的同学会拿起笔有写不完的感慨;感悟较少的同学可能只会寥寥数笔,却朴实而无华,同样感人至深。并且还可以抄写名言名句、好词好句以为己用。对个别偶尔不写的同学我也不做特别的要求,只是对他们说“你可能是学习较忙,没时间,下次写好吗?……”,这样学生反而会很情愿地写好交上来。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写上5-7篇阅读心得,而且大部分写得都很不错。

为了鼓励学生,图书馆从2007年12月办起了名为“阅读的愉悦”的小报,将学生的阅读心得陆续选登在小报上,发给学生传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创作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书,是汩汩清泉,荡涤了人们心灵深处积久的尘埃;书,是浓浓咖啡,涵咏咀嚼唇齿留香;书如馨香的花朵,“诱惑”人们绽放美丽,秀出精彩;书如博学的导师,指点迷津茅塞顿开。阅读给人许多启发,使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增加阅读量,拓展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激活思维,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我们会用自己平凡的工作,告诉孩子们,当灵魂不再黯淡,你就不再平凡;每个人都需要一本发光的书来点亮自己的人生,那么,在图书馆,你的人生会因那些优美的语句、那些动人的故事和震撼心灵的书籍而变得闪亮,变得不平凡。

篇9: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读书笔记

今天,我去表姐家玩,看到了笑猫日记之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这本书,便向表姐借去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春节里的一天,翠湖公园来了一个马戏团,所有的孩子都兴奋不已,但是得知西瓜小丑不能上台表演,他们都很失望。

当我读到第一个马戏团的谈话时我真想上去揍他们一顿,因为他们太无耻了!那个唱歌最难听的男人,竟然说我们孩子的欣赏水平太低。那个跳舞最难看的女人竟然说我们孩子什么都不懂!那个笨笨的团长还幼稚的说出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看。他们演的不是精彩的马戏,而是一场既难看又难听的歌舞会,最后他们还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西瓜小丑,并把他赶出了“马戏团”。但是经过笑猫和万年龟的帮助把楠木林变成了孩子们的秘密乐园,并让西瓜小丑在那里表演。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学习好,成绩好,那是为了家长高兴,为了奖品,但随着时光一步一步向前走,孩子们已经上到高年级以后,开始住校了,但是父母不能跟着他们了,不能奖励了,他们就变得任性了,然后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也不在乎成绩,慢慢的走向失败,最终一事无成。

篇10: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张军波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了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

这是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的怎样?》和《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的第一部《孩子们,你们好》中的作者,著名的格鲁吉亚教育家、心理学博士、教授III.A.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话。

阿莫纳什维利在20世纪60年代深入研究了教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儿童个性的观点和以人道的态度(热爱、尊重、相信儿童)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学、教育问题,创建了被简单称作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又称做以实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看到“没有分数的教学”,我马上想到了与我搭班的班主任於老师曾经和我说的话。那是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因为不用上课,同时允许孩子们自己带一些零食来校,而且学校里还为孩子们准备了节目和小礼品、小零食,所以孩子们一直很兴奋。一个个笑颜如花,活蹦乱跳的。大家围在老师的周围,叽叽喳喳的,和老师分享零食和快乐。就连全班最调皮的姚家成都变得很可爱了。於老师和我说:“今天看看,每个学生都那么可爱!”我问孩子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大家都笑了,是啊,今天太开心了,一年到头,只有这么一天,老师不会批评,不会板着个脸,可以不做作业,甚至可以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吃着零食。这在平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有几个孩子嘟嘟囔囔的说:“要是每天都是六一节该多好啊!”那一脸陶醉的样子,真让人又 1

好笑又好气。是啊,其实我们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要是每天都是六一节,老师的脸也不用板着了,其实板着脸也是很累的;要是每天都是六一节,老师也不用大着嗓门直叫,其实我们的喉咙已很痛!

於老师的话让我联想到了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对孩子们的称呼,在整本书中,阿莫纳什维利一直称他的学生为“我的孩子们”,这个称呼不容易啊。看看我们自己对学生的称呼吧,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一般会很亲切地称孩子们为“小朋友们”,到了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的时候还有些老师称学生为“小朋友们”,到了中高段,一律变成了“同学们”,因为好多老师(也包括我在内)觉得再叫“小朋友们”似乎有点儿肉麻了。但好好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可能读高中了,好多父母还在称“宝贝儿”呢,那时候,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肉麻啊。你看,其实在幼儿园时,我们觉得肉麻的“小朋友们”这个称呼,已经显示出这些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了。这些不经意的称呼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从来没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和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远。

说起这个称呼,我想起了我的导师,特级教师张鼎儿老师,虽年过花甲,但在上课的时候,不论面对的是几年级的学生,他一直称学生为“孩子们”,自称“你们的爷爷”,非常自然,而学生们对这个可能平时几乎不可能从老师口中听到的称呼也没有特殊的表示,似乎一切是那么平常,那么浑然天成。但我们知道,这个称呼,不简单啊。

除了称呼,阿莫纳什维利在开学之前一直在思考:“孩子们,你们期望着从我这儿得到些什么呢?”从孩子们的照片和档案中,阿莫

纳什维利得到孩子们传递给他的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生来都是善良的孩子,请不要把我们当做凶恶的孩子。”是啊,什么成绩、什么荣誉,孩子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啊———“我们生来都是善良的孩子,请不要把我们当做凶恶的孩子。”那我们把他们当成凶恶的孩子了吗?是的,我们做了,尽管我们十分、非常地不情愿承认,但我们真的做了,我们就是把他们当成了凶恶的孩子。我并不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的外界因素影响。

我的孩子们中(请原谅我,我开始使用“我的孩子们”这个词,也许到了孩子们面前,我依然会称呼他们为“同学们”,但起码我可以在心中用“我的孩子们”来称呼他们。)有两位让老师头痛的孩子,一个叫颜,一个叫叶。颜是个男孩,三四年级的孩子,正是会“作”的年纪。要说“作”,他可真会“作”,上课了,先搞支水笔芯,把头去掉,用墨水涂自己的指甲。涂得不过瘾,开始涂桌子、凳子,然后是前面的同学。看没人理他,他开始折飞机,折好后从窗口飞出去,然后:“啊,这么远!”还是没人理他,他开始举手,不叫他,他拼命站起来,身子前倾,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叫着:“老师,我、我。老师,我。”叫他:“老师,我的飞机飞得很远了,我去把它捡回来?”“老师,前几天,我到我奶奶家玩了,那里„„”每堂课他多能想出一些新招来。总之,你理他,课堂乱套,不理他,课堂还是乱套啊。我那个气啊,恨不得立刻把他赶出课堂,可是我不能。我的课,其实是我和他之间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自然,我没有什么好脸色给他看了。可惜,我一直没能找到收服他的办法。一天,我正在讲台前准备,他突然上来和我说:“老师,昨天我仔细的观察了蚂蚁。”我心不在焉的应付:“哦,怎么?”“我把白糖放在地上,一会儿功夫就有很多蚂蚁来了,它们排成一队,把白糖搬回去了,真厉害,这么多蚂蚁,可惜„„。”看他一脸兴奋地样子,我来了兴趣,这小子,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可惜什么?”他盯着我的一盒放大镜(这几天刚好正在学习放大镜的使用),说:“可惜蚂蚁太小了,我看不太清楚。”我明白了,这小子打我的放大镜的注意呢。要给,但不能白给,也许我们之间的战争就要结束了,我暗暗偷笑。不过脸上却是却是不懂声色:“嗯,那你去买个放大镜吧,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见我没有给他的意思,他有点儿急了,恬着个脸说“老师,我不知道在哪儿买啊,而且,钱被我买零食吃了。你给我一个吧!”好,上钩了。我说:“行啊,给你个也可以,但我有个条件。”我故意一顿。“什么?”“上课时,不能影响别人。”“行。”他满口答应,顺便打算去抓放大镜,我一把抓住他的手:“别急,做不到怎么办?”“你说怎么办?”看他一脸怕我反悔的样子,我想这时不下手,何时下手:“如果做不到,陪我十个!而且这次单元测验,必须考合格!”看着他拿着放大镜高兴地样子,我暗想,其实我比你还高兴!结果,在单元测验中他真的合格了,虽然后面的考试又不行了(可能是放大镜的诱惑力下降了),但起码可以看出只要时机合适,他也是会有变化的。

而叶,是个女孩儿,上课不声不响,有没有她似乎都一样。本来这也没什么,可是她竟然不会写字,考试考零分,这对我们班的平均分影响太大了。我试了几次,想把她拉起来,可是实在是先天的原因,完全没有用。我想,在我之前肯定也有很多老师试过了吧。渐渐地,我放弃了,叶在也好,不在也好,我不会再去特殊关注她了。一天,我刚到教室门口,忽然发现她正在默默整理讲台上的物品。看见我来了,她连忙跑了下去。怪不得,讲台上这么整齐,原来是她在整理,就这一点而言,她比大部分同学强多了。看来我还是小看她了。

阿莫纳什维利说:“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是啊,从某种角度来说,颜和叶不正在教育着我吗!

篇11:孩子们你好读书笔记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通读本书,时时刻刻胡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尤其第一章《前夜》给我的印象颇深。

每个孩子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

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一封祝贺信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的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想象着阿莫纳什维利坐在桌前,用心给36个孩子写祝贺信的情形,脑海中不觉浮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些画面:

幼儿园门口,一些穿着一新的孩子,无论把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怎样鼓励和安慰,仍然哭哭啼啼,无可奈何之下,一些孩子带着泪痕走进了校园,有的不管大人给出什么养的诺言,依然哭个不停,紧紧拉着父母的手……

随着上课铃声的结束,校园里逐渐安静了下来,但是,刚入学的这个小男孩依然不愿把脚迈进校园的大门。妈妈说尽了好话,依然没有效果,万般无奈,妈妈把他抱进教室,横下心来转身就走,可是片刻之后,这个小男孩很快就把书包从楼上扔了下来,又一次跑出了教室……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惧怕心理?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老师?诚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没有给这些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没有在他们的脑子里树立快乐校园的形象,没有激起他们上学的欲望,但是与我们老师的言行也应该有一些关系:我们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更多为他们考虑,使他们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是否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思考如何与孩子们建立朋友般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不是用老师的威严和权利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言,我们要努力成为艾博利特大夫,即童话中善的化身,成为孩子们寻求智慧、力量、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精打细算的分分秒秒

新学期的计划,他将一学年的学时数细化到了天、课时和分钟:一学年=170天=630课时=28800分钟

一个学年,似乎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可是这与造就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的过程相比,时间又是多么短促!的确我们只是时光的穷人,我们没有回天之力,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或停止,因此我们绝不可以浪费教育的时间。

即使不用天、分如此细碎的来计算,每学年我们也应该好好计划、精心准备:每学年要上几个月的课、多少周的课?学年的总目标是什么?每月和每一周的目标又具体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该做到心中有数,如此统筹规划、精打细算,才可能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不浪费一分一秒,才可能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毫无阻碍地得到适时发展。

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无私、师爱的博大,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要从细节开始。用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领孩子们找寻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与孩子同行的快乐,追寻教育者的幸福!

23、对儿童的人道主义的态度要求我们:相信人道主义教育的改造力量,相信每一个儿童的无穷潜力,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有极大的教育耐心和体谅,深刻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

24、人道主义的意义就在于:使儿童自觉自愿地·乐意地接受我们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意图,使他们成为我们在对他们施行教育中的同盟者和战友;帮助他们养成对知识酷爱和对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的迷恋。

25、儿童是易受冲动的人,他们的全部兴趣都在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上。可是我们却要使他们今天的生活服从于准备走向明天的需要,即服从于准备参加为了的多反面的·丰富的社会活动的需要,并且,我们深信,这种准备将给他们带来幸福和真正的快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消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这种矛盾呢?我们应该指引他们走上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道路。

26、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只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

27、交往―――是人们生活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知·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

28、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80年代的教育者应该是21世纪人的榜样。

29、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的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使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者·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30、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和互相关心着的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的人们的感情。

31、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人为地被抬高,也不人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在对儿童的教育里中,也应该使他们感到是所生活的社会中的这样的一员。

32、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到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33、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表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34、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底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帮助·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同时,还应该把这一切与对自己和儿童的严格要求,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关心祖国未来结合起来。

35、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入训斥·辱骂·伤害自尊心·讥笑·粗暴·恐吓·暴力等等。

36、无论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多高,他们毕竟是儿童,对他们来说,玩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37、知识是否会急剧地改变4岁,5岁,6岁的儿童,也许还有7岁,8岁的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即夺去儿童的童年呢?虽然这一年龄的儿童能够掌握不少内容很像样的知识,并且也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就会成为很严肃·认真的人。

46、越是觉得教育艺术比较容易的人,越是说明了他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所知甚少。

47、儿童是活泼好动的人,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形式多样的活动供他们选择,那么,自由和自由活动时间就毫无意义。

48、活动是发展和形成的条件,只有彼此有目的地互相结合起来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才是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条件。

49、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当他通过歌曲·舞蹈·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0、为了使人从艺术中得到快乐,从艺术中受到教育,就要使人的心灵的所有大门都为感知艺术而敞开。

51、如果我的教育法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使他们厌恶知识,使他们的生活没有快乐,使他们与亲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那么,这种教育学还有什么人道可言?

52、必须把培养儿童的阅读技巧的过程纳入到更加广泛的,内容丰富的,情绪洋溢的,生动有趣的认识活动中去,还必须使他们把阅读技能作为解决认识任务的手段牢固地掌握起来,而不是目的本身。

53、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愈具有这一教学的目的性,它将变得愈人道,愈乐观和愈快乐。

54、教会儿童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认识自己,致力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觉悟,这是我在发展儿童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自我评论的技能的同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55、在孩子们做书面作业的时候,我剥夺了自己在座位行间的走道上来回走动,大声地给某人指点和审阅未写完的作业的权利。此举用意何在?勿庸赘言:让孩子们懂得,他们正在致力于重要的,严肃的工作,谁也没有权利去扰乱他们的思维进程;让们懂得,不能去打扰正在思考,专心致力于脑力活动的人。当一个人在埋头思考,陷入沉思,做某种好事的时候,看上去是多么的美!

不能在课上独断专行,为所欲为,扰乱正在致力于解决学习――认识任务的儿童们的思维进程。要维护每一个儿童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的权利。

56、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他本人已经告别的过去的人,而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以便激励他们,率领他们奔向未来,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57、一个教师,如果怀着凶狠的心肠,最好别到学校里去,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如果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意图,最好别走到学校里去,以免把使儿童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的仓促安排的教育强加给他们;如果没有摆脱昨天的束缚,没有经过自我更新,最后别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以免给儿童带来烦闷和单调;如果不相信教育学,最好别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以免使他们丧失对自己和对自己老师的信心。其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站在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源头上,并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活动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没有灵感,没有信心,没有忠诚,是不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的。

58、课堂的情感色彩和儿童在课上的认识渴望的强弱,取决于儿童在整个学日的生活组织得是否完美。

59、教师们,是这样一种人:一旦我们习惯于怎样工作,一旦我们的改造方法在实践中一次证明有效,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扪心无愧的,是精通了教育和教学的科学原理的人,并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教育学”自我陶醉起来!我们教师是多么天真啊!难道可以认为,一个教师,囿于自己有限实践,却能在某时某刻发现对像你们这样的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万能的方法吗?而你们―――才是永远地、一秒也不停滞的生活本身!

不能让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哪怕是20年、40年的经验―――看作是完美无缺的东西,不需要在与儿童的每一次见面之前重新加以思考。如果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有人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毫无进展,孩子们,你们就要坚定不移的帮助他们对你们刮目相看!

60、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

61、在课上应该突出儿童多方面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主要之点,并加以深化。不用说,这就是儿童的个性、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激起他们的认识(当然还有生活)渴望的活动形式。

62、没有儿童的勤奋、细致耐心和不屈不挠的努力工作,要使他们掌握熟练技巧和发展能力使不可能的,但是,包含在整个认识活动体系中的这种学习劳动,儿童不可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在这中间,使儿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的认识活动气氛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使儿童的生活在课上得到继续的原则

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通通丢在校门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让每一个儿童带着自己的全部生活来到学校吧!我要请他们告诉我―――他们的老师,他们每个人今天有什么使自己激动、焦急和难以忘怀的事。如果不是在课上,不是在这精神的源头上,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人的同情心、关切感,以他人的忧而忧的休戚与共感,能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应该让这一教育交响乐的变曲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强烈、更有感染力地响起来,而课本身就会成为儿童的生活目的。

(2)确立与儿童实事求是关系的原则

如果老师想要问学生某种问题,最正确的办法莫过于问伴随着学生工作的那些条件,即问他们的困难、疑问、兴趣爱好等等。

教育学不仅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科学,而且也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艺术的科学。如果我要使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期待着从我这儿获得某种重要信息的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学日的快乐,乐意接受教育和教学,而又并不认为这是强加给他们的教育和教学,我就应该努力使我们之间实事求是关系的纽带成为连续不断性的和牢不可破的。既然有必要维护这种实事求是关系的连续不断性和牢不可破性,我就应该鼓足勇气,扮演一个演技巧妙多变的教师――演员的角色。扮演这一角色的实质在于:对儿童来说,我与他们之间的实事求是的关系不应该丧失其真实性,不应该剥夺他们的自由选择感、自己参加课上活动的独特感。

(3)按适当的速度上课的原则

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课应该以怎样的速度,怎样的表达手段,来组织这样或那样的教育过程,并把这过程称作为教育的旋律。

上一篇:魏局长讲话下一篇:意味深刻的军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