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

2024-04-16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1: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而谈。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平和感悟的心,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

读完这本《向孩子学习》一书,我受益匪浅。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经历构成,每一个小故事看似平淡、平凡,但每个故事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找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却深藏奥妙之处。

尊重孩子,我们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的尊重或许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尊重不单单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同样也是长辈对晚辈爱护的体现。

了解孩子,如何去了解孩子?身为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的接触中怀揣着一颗发现新鲜事物的心,一点一滴的积累,身为父母我们应在日常的生活中挑选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哪怕是一顿早餐、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生活中的日积月累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成长。

赏识孩子,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欣赏,这种欣赏不仅可以通过亏赞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流露出来。而这些微妙的信息,孩子都可以敏锐的捕捉到。所以,真正的赏识孩子,父母需从自身的修心开始,由内而外的赏识,才能够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解放孩子其本质就是信任孩子,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里面的小故事教会我们的不单单只是尊重、了解、赏识与解放孩子,而是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现孩子更多的潜能,去激励、鼓励他们,让孩子能够更好更完美的将自身潜能挥发出来。

让我们一同向孩子学习吧,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真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限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笑脸,感受到孩子成长、成功的历程。

篇2: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我们应当承认,在今天的社会中,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遇红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乘电梯时是否爱堵在门口,还是在升旗仪式上是否唱国歌、吃完快餐后是否收餐盘,还是便后是否冲厕所、在网上是否说脏话,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用来教育未成年人的道德细节,都可以同时用来教育成年人自己。假如以这些道德细节为标准,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当中开展一场行为规范竞赛,我们将十分尴尬地发现,获胜者未必一定就是成年人。虽然成年人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成年人教育孩子讲文明、讲道德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年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成年人向孩子学习文明和道德的过程。孩子们从书上学到了很多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同时,他们也会把这些礼仪和规范当作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大人们的言行。成年人希望未成年人做到的,未成年人同样希望成年人能够做到,这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对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应当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更健康的成长,对成年人而言,则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沉重的责任。

篇3:孩子,爸爸向你学习

暑期过半, 我与女儿的暑假生活, 完全两个不同的世界:我毫无目标, 无所事事, 大有混天度日之嫌;女儿则忙忙碌碌, 无限生机, 充实而快乐。

在心生羡慕之余, 我也暗自思忖:女儿的假期生活为何如此精彩, 而我的则暗淡无光呢?我是否应该向女儿学习呢?

学习女儿的探索热情。女儿喜欢美食, 是不折不扣的“吃货”一族。假期里, 女儿扬言要学做几道美食, 一为锻炼厨艺, 二为犒劳爸妈平时照顾之辛苦。我完全赞同, 并拭目以待。女儿果真一手下载食谱, 一手准备食材。腰系围裙, 磨刀霍霍, 或洗, 或切, 或削, 葱、蒜、辣椒、花椒、大料, 紧急集合, 油盐酱醋整齐排列, 就等女儿这位“统帅”一展风采。女儿不慌不忙, 放油, 放料, 时而极速翻炒, 时而均匀搅拌, 有条不紊。隔三差五, 油焖大虾、干煸豆角、蒜蓉茄子等就飘香在我们的餐桌上。我们吃得满嘴流油, 对女儿的厨艺赞不绝口。女儿看着我们的吃态, 喜不自禁, 得意洋洋。现在想来, 女儿对美食乃至对自己未知的事物原来有着如此的探究热情。单凭这一点, 就值得我学习, 让我汗颜!在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我们这些大人学会了隐藏, 学会了逃避, 心灵变得麻木, 布满了灰尘甚至是污垢, 却疏于打理, 进而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失去了探究的热情。我们常常以成熟这样的字眼来掩盖自己的懒惰与世故。感谢女儿, 让我醒悟到, 保存一颗探究的心灵, 给自己一份美好的期待, 是多么的重要。它会让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份感动中, 因为有目标, 因为有梦想。

学习女儿的坚持。女儿是个小胖子, 肉乎乎的。这是她的烦恼。于是, 女儿决定暑期掀起一阵健身、减肥的战争。女儿综合分析了自身实际, 报了乒乓球班, 对自己进行一个月的魔鬼式训练。每天下午, 顶着大大的太阳, 冒着热热的空气, 穿梭在烤焦的大街上。在训练场地, 女儿真舍得卖力气, 一个简单的动作, 她都要重复上百次, 一会儿汗滴浸透衣服, 她也懒得擦拭。刚开始的几天, 女儿经常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我劝她歇息一天, 她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我的提议。一天不小心, 骑车摔倒, 膝盖及胳膊肘处有不同程度的擦伤。夏季出汗容易感染, 我劝她多休息几天, 女儿貌似和自己较劲, 伤口未痊愈就奔赴了战场。经过近一月的训练, 女儿体重没有明显减轻 (哈哈) , 但最起码控制住没再增加, 这就是胜利啊!而最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意志得到了锻炼, 她的坚持, 不轻言放弃, 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想想自己, 遇到困难, 就无限夸大, 好给自己找一个放弃或者折扣完成的理由。正是有着这样的潜意识, 我们大人总是不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到最后, 做到最好。

学习女儿热爱生活。女儿很会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上午在家研究一下国画, 下午打乒乓球挥汗如雨, 晚上则读读 《论语》, 与我议论一下孔老师的礼节放在现在是否合适;有时女儿也看看湖南台的《超级学霸》, 对学霸们的渊博知识心生羡慕, 也玩玩游戏, 攻关了自然手舞足蹈;有时也用她胖胖的手指弄一下十字绣, 把自己装扮成“淑女” (哈哈) 。女儿的假期生活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尽管忙碌, 但她是如此的开心和满足。这一点, 同样值得我学习。我总希望自己的事情少一点, 再少一点。恐惧事务繁多, 厌烦焦头烂额。说到底, 这是生活态度的问题。女儿是如此的热爱生活, 这份热爱, 让她把所有的事情都看作是一份馈赠, 所以, 她每天都能乐滋滋的面对生活。而我呢?

篇4:向孩子学习

为了保全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我决定再投一次。便故作惊讶地说:“怎么回事呀,我刚才瞄准了的,怎么还是投不进?再试一次吧。”操场上变得异常安静。这次我谨慎了许多,控制好手腕的力量,觉得万无一失了才把球抛了出去,只见球顺着篮筐转了几圈,又飞了出去。两次受挫的我一下泄了气,不敢去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

“老师,没关系,你可以再试一试。”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原来是铭铭,她把球放在了我的手里。这时我立刻想到:我是一名教师,遇到一点挫折就如此颓唐。以后怎么教育孩子?我对铭铭笑了笑,那份被理解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这时投篮高手超超走了过来:“老师,要不然我做你的师傅吧,你肯定能学得很快的。”没想到孩子们根本没有计较我的失败,反而热情地帮助我获得成功。是的,孩子的心本来就是纯洁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投篮不中是很正常的,他们可以帮助老师。这时,我还需要顾及什么呢?于是。我很坦然、虚心地向两个投篮高手学习,练了几下,我已经有很高的命中率了,孩子们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此时,我感觉到孩子们更喜欢我了,我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篇5:《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

本书由多篇孩子与家人互动和成长的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让我感叹和震惊,被我们平时忽视的孩子们的身上的另一面,其实是那么美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中尚未体会的。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叫做《蛋筒冰淇淋》。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到镇上去买烟,可两个女儿在他走之前已经坐在车子上了,父亲只好领上她们。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父亲要求孩子们别下车,临走前孩子们肯求父亲“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想都没想就说“我没有钱。”当父亲拿着雪茄烟回去的时候,早就忘记了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他打开包装拿出一支打了几次都没打着,这时小女儿伤感却直率地问父亲“你不是没钱买冰淇淋吗?怎么有钱买烟呢?”这个问题让这位父亲感到措手不及却很无奈,后悔之情充盈着他的心灵。那位父亲马上郑重地给孩子们说“是我搞错了,我现在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儿的?”当他拿着冰淇淋回到车里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嘴里的雪茄烟已经苦不堪言了。从此,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地戒掉了烟,孩子的一句话让他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绝对无恶意,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正是这份纯真打动了父亲,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现在我不禁问自己,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在吗?其他的大人还在吗?自己还依稀记得孩提时自己的纯真和无瑕,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事和人,孩提时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洁白无暇,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对待事情和人时想法非常地单一,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自己受到事俗和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得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会思前想后,我们会犹豫不决,我们会忧柔寡断,我们会左顾右盼,我们会考虑好多后果。

篇6:《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通用)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1

最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

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

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

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2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潮流,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要作,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暑期我有幸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为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有时也为教育问题生感到困惑,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烦恼,读了这本书,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让她能把我当成她的朋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本书是各位课题组成员访谈诸位专家所记录的一些真实的事例所得出的向孩子学习的结论。本书中的各个小故事都很吸引人,并且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从中吸取不同的经验,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在我们正值壮年的时候,更应该去发现并张扬这一代孩子的优秀品质。本书年选择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个课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是一昧的向孩子学习,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中国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从本书中所调查访问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玩具”,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从中获得了一份自信,拥有了向自己父母解释电脑的权威性,寻觅到了在这方面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如,现在的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自己用电脑为全班同学打课程表。班级组织春游,个别同学会从家里扛来摄像机,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运用得非常自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学习和使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成年人常常不如孩子。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3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而谈。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平和感悟的心,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

读完这本《向孩子学习》一书,我受益匪浅。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经历构成,每一个小故事看似平淡、平凡,但每个故事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找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却深藏奥妙之处。

尊重孩子,我们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的尊重或许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尊重不单单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同样也是长辈对晚辈爱护的体现。

了解孩子,如何去了解孩子?身为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的接触中怀揣着一颗发现新鲜事物的心,一点一滴的积累,身为父母我们应在日常的生活中挑选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哪怕是一顿早餐、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生活中的日积月累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成长。

赏识孩子,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欣赏,这种欣赏不仅可以通过亏赞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流露出来。而这些微妙的信息,孩子都可以敏锐的捕捉到。所以,真正的赏识孩子,父母需从自身的修心开始,由内而外的赏识,才能够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解放孩子其本质就是信任孩子,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里面的小故事教会我们的不单单只是尊重、了解、赏识与解放孩子,而是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现孩子更多的潜能,去激励、鼓励他们,让孩子能够更好更完美的将自身潜能挥发出来。

让我们一同向孩子学习吧,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真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限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笑脸,感受到孩子成长、成功的历程。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4

《向孩子学习》,一本看似平淡的小书,以大量的事实,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孩子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或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新闻记者被自己上小学的不起眼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向孩子学习》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向孩子学习》一书,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5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孙云晓主编,书中主要记载了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的心得和感悟。这几年的教育教学使我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使我意识到向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对我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之余我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感触颇多。

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单纯的快乐。单纯的笑,如天籁之音。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得失之间的坦然。向孩子学习,寻找那份一笑泯恩仇之后的快乐。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真。

当我们有一天真诚地坐在孩子面前,放弃虚伪的自尊,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确长大了,不再是你想像中的样子。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孩子的认识丝毫不亚于成人。这不仅会令你感到惊奇,甚至感到有些自愧不如。我记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要当好一个先生吗?那要先当好一个学生,只有当好了学生,才能当好先生。

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孩子的反应常常比成人迅速得多。由于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束缚和禁锢,因而对于新事物往往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接纳并吸收了新事物的年轻人,从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再创造、再学习,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成年人怎能不向孩子学习?

从客观上讲,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就我国而言,与我们当年封闭的生活环境相比,今天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国家对外开放、社会日新月异、知识变化更新、信息大量流通、生活丰富多彩……从主观上讲,今天的孩子由于极少保守思想和陈旧观念,同时喜欢追求新事物,勇于开拓未知领域,具有较强的自我生存意识和判断能力。显而易见,他们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当今社会与时代脉搏合拍的重要群体。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充满着旺盛的生机,充满着新鲜的空气,令人振奋,令人惊奇。

篇7:《向孩子学习》教师读书笔记

听完这个家长的话,我就陷入了沉思,源于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是一名同事向我推荐的,书名是《向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提出了“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此书以大量的事实,向读者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威严的父母在自己小孩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也被自己上小学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刮目相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教学生活中所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它改变了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通俗的`看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陶行知先生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是这样,《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许多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哇哇大哭起来。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会赶快跑过去哄他,给孩子拍去身上的泥巴,嘴里说着安慰孩子,要孩子停止哭泣的话;或者鼓励孩子:勇敢点,自己可以爬起来的,不哭了;还有的爷爷奶奶喜欢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怎么打它……

而书中的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一看到跌倒的小家伙,先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虽然“跌倒”了,可还是“咯咯咯”地笑,那小家伙一看到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和大家玩了起来。

这种做法真是太巧妙了,小女孩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只是很自然的以一个共同的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朋友的,而且充满了灵性,没有任何的做作和刻意。

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做法,我再联想到自己平时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始终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共同的遭遇是无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机智的智慧。透过小女孩本身,我看见了担当教育者的我,对于有行为习惯偏差并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总是站在教师的出发点去对孩子们进行指责和教育,有时候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妨学学故事中的小女孩,去对孩子们感同身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的身段去倾听,去了解。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学生的心思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学生,在我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老师能够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同学们肯定都会喜欢他。所以在我们俯下身去信任学生、欣赏学生、解放学生的时候,才会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点。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被我们所在乎和注意的事情,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是非常应该,非常普通的。书中的大人们心里明白该如何做,但是经常被所谓的通常的做法蒙蔽,等到从孩子身上得到提醒或暗示后才明白。其实孩子们也许自己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在无形中却做到了,相反,大人们也许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付诸行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慢慢的同化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简单地思考问题,简单地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孩子。

篇8:向《朱子读书法》学习读书之道

《朱子读书法 》第一篇的第一句为:“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读书是求学的第二件事, 那么什么才是求学的第一件事呢? 朱子随后提到我们读书是因为“未曾经历见许多”, 圣人写书, 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这就告诉我们, 求学最重要的是“经历”。 从学习规律来看, 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从生活中和经验中学习。 但是个人的经历和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自身的经历获得。 此外,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越来越趋向于书本和理论知识的灌输, 学生越来越像考试和背书的机器。 面对这样的现实, 对于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评价标准的我们, 可以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时多游历名胜, 见过庐山瀑布的孩子, 肯定更能把握“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陪家长体验生活; 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经历。 朱子说圣人能写出书来, 主要就是因为“经历见得许多”。 我们不能为了考试分数, 剥夺了学生成为“圣人”的机会。

“ 大凡看书, 要看了又看, 逐段、 逐句、 逐字理会, 仍参诸解、传, 说教通透, 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 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 使自求之, 厌而饫之, 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 膏泽之润, 涣然冰释, 怡然理顺, 然后为得也”。 读书是一个从容不迫、自我求取和满足的过程, 就好像江海浸泡, 油膏滋润, 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 心中的困难和疑惑都会冰雪消融。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道理, 都是一个将外在的东西内化为个人思想的过程。 “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会比“暴风骤雨”式的灌输好得多。 学习知识, 要有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 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一味求快, 那么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比如背唐诗, 每天逼着学生背5首、10首, 不如每天背2首, 剩下的时间复习巩固前一天所背诵的。 这样学生才能记得牢, 并且能获得成就感, 学会坚持。 至于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师必须有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长, 有爱心地容忍学生犯错, 有恒心地接受学生反复。 一遍遍地教, 更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遍遍地引导。

朱子认为:“圣贤之言, 须常将来眼头过, 口头转, 心头运。 ”朱子的读书法, 主要是针对儒家的经典所说的, 因此他说如果看书看到和圣人的想法不一样的, 就要对照自己反思改正, 这就是假设书上总是对的, 而自己总是错的。 但是在知识爆炸, 观念更新的时代, 从书中读到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观念不同的内容, 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书上的内容, 通过探索和钻研, 寻求真理。 遇到问题时, 既要反思, 又要记得“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能单单盲从书本, 也要有独立的思考, 深入探索知识。

读书是一种休闲娱乐还是一种人生追求呢? 朱子说:“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 此乃自怠之一说。 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 虽不可急迫, 亦不放下, 犹可也。 ”读书和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 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就要下工夫、出力气, 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每一个学生都有阅读偏好, 有喜欢读小说的, 有喜欢读散文的……从培养习惯的角度出发, 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培养阅读习惯的动力, 鼓励学生要么不读, 读了就要认真读, 不要让阅读过程变成一场走马观花的游戏。 读小说, 不要光看情节;读散文, 不要只关注优美的语言……有些学生会觉得集中精神、态度认真地读课外书是没有必要的。 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 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书你都不能全情投入, 那怎么可能在读书学习这样艰苦的过程中做到认真刻苦呢? 如果能把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结合, 就会比逼着学生刻苦读书更有效果。

读书一定要读到位,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 此乃自怠之一说。 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 虽不可急迫, 亦不放下, 犹可也”。读书要下工夫、动脑子、弄得懂、记得住。 但有些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 成绩却没有进步。 这就是因为功夫没有做到位。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目标和计划, 只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习的目的就是交作业和应付考试。 如何才能做到位呢? 要在学习过程中,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力求真正理解掌握。 作业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的手段, 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做作业之前要先回顾消化。 做作业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知识, 开动脑筋, 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 就认真写到自己能做的那一步, 等待老师批改, 第二天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 考试和作业里的错题, 老师讲解订正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 考试前将错题集拿出来研究巩固。 单词和课文这些记忆性的内容, 根据艾宾斯浩记忆曲线, 背下来后要时常回顾, 从而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读书太慢、看不懂时该如何呢? “读书看义理, 须是胸次放开, 磊落明快, 恁地去。 第一不可先责效。 纔责效, 便有忧愁底意。 只管如此, 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 今且放置闲事, 不要闲思量。 只专心去玩味义理, 便会心精;心精, 便会熟”。 朱子说读书不要“责效”, 不是说读书不要效果, 而是说读书不能急功近利, 要以理解和懂得道理为先。 如果在开始读的时候就是奔着一个功利的目标读, 就很难有成就。 要解决这个问题, 家长和老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 读书的目的也在于此。 读书就要一心一意地体会书中的道理, 放下其他想法, 让阅读和学习恢复本真的快乐, 深入体会书中的道理, 学到了道理, 再用来指导自己的成长。 一个多读好书、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的孩子, 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真正学好知识, 做好人。

“读书, 只看一个册子, 每日只读一段, 方始是自家底。 若看此又看彼, 虽从眼边过得一遍, 终是不熟”。 看一本书, 就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这本书上, 先不要想其他书。 老师应该告诉学生, 学习一门功课的时候, 就要全心全意地解决这一门的问题, 暂时不要想其他学科。 一本书、每一章的内容, 都要仔细读, 才会有好效果。 文科生为了高考看《红楼梦》, 很多人是赶着进度往下看, 可是不把每一回认真看懂, 记下来, 就不可能把后面的内容理清楚。 理科的学习更是这样, 一本本、一章章的内容都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扎实弄懂, 才能学得好。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精华版的教辅书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但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的理解非常重要。 教师备课, 是希望能把书上的内容, 配上合适的例题和解析, 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和运用。 学生买了这些精华版的教辅书, 就觉得足以应付考试, 上课不专心听讲, 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这样学来的知识, 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很难牢固掌握。

“‘诵数 ’云者, 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 ‘贯 ’字训熟, 如‘习贯如自然 ’;又训 ‘通 ’, 诵得熟, 方能通晓。 若诵不熟, 亦无可得思索”。 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之法。 过去的私塾先生, 教学生读书, 不是先讲解, 而是自己诵读几遍之后, 让学生先跟着齐读, 再各自读, 反复读, 直到学生熟读成诵。 一般来说等到书能背下来, 书上的意思就懂了一大半。 学生不喜欢出声诵读, 只习惯无声默读, 而且往往是年级越高的学生, 越不喜欢出声。 就算在学校组织的早读课上, 也常常看到学生不肯张口, 不愿意出声。 但是诵读具有一系列好处, 比如说可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锻炼发声, 培养说话、表达、交流和演讲的能力;可以锻炼专注力, 融入书本中, 等等。 诵读时, 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 边看、边读、边听、边想,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就会增强记忆效果。 特别是在文科记忆性内容的学习上, 诵读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建议学生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时间诵读课文, 从而加强记忆, 才能理解透彻, 掌握更加牢靠。

朱子收录了黄庭坚的读书法即“泛滥百书, 不若精于一也。 有余力, 然后及诸书, 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盖以我观书, 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 则释卷而茫然”。 他认为, 读书就是要踏实、深入地读到每本书的精髓, 再主动融入自己的理解, 才能真正有收获。 如果只是死读书, 被书上的内容束缚了理解, 那么只会越读越糊涂, 越读越茫然。 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分析, 等待老师的答案。 老师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课堂上, 精心设计了问题, 想要和学生讨论对文章的理解, 可是学生却拿着笔, 望着书, 默不作声。 即使老师想尽办法去鼓励、去引导、去启发, 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讨论和解题中, 大部分学生都在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呢? 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学习中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是关键, 在课堂上要积极动脑,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力求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 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 鼓励孩子大胆提出疑问, 不要盲从权威, 要主动思考, 把思考的问题与老师和学生讨论。 再次, 学生要能够主动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新学到的知识相融合, 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 民族的教育, 必须追求现代化, 同时也必须坚持民族化”。 《朱子读书法》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读书方法。 因此, 我们应重视继承优秀传统, 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解读, 寻找其与当代读书方法的联系, 学习民族读书方法中的宝贵经验, 使优秀的读书方法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彩。

参考文献

[1]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 1997.

[3]朱熹.朱子大全·读书之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36.

篇9:向孩子学习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永不厌倦的话题,“为人父母”不单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随之而来的岁月里,新任父母面对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不断争论、借鉴、修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了家庭教育的口头禅。

然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好奇,成年人往往安于现状,对知识性信息反应冷漠,觉得年纪大了无需再学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平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

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中国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上一篇: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邓紫棋励志好听的歌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