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4-05-24

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用9篇)

篇1: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 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笔者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民办高职学院学生 人际信任 父母教养方式 统计分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关键是取决于其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取决于其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方面,主要以“探究式教学、创新性实验”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代替以“接受式教学、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增加“三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动力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1.学习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能力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学生创新能力的与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人的才能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是由知识和经验转化而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从事科研、生产等方面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有利于其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知识更新。

2.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三性”实验比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性”实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与验证性实验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目的不同,“三性”实验是探索未知,验证性实验是验证已知;二是过程不同,“三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的,验证性实验的是重复已知的实验过程;三是结论不同,“三性”实验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发散的,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则是确定的、收敛的。“三性”实验一般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概念、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使其学会并重视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人在认识、探索某个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兴趣,很难有战胜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三性”实验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问,创设情景,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多维度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例如:在色彩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技法,如模特设置的变化、新异材料尝试技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优秀绘画艺术作品的欣赏等技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入手,积极肯定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个性品质,把握时机、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实施个性化教育;借以激发其创新兴趣和热情,发扬个人特长与优势,充分表现自我,不断产生创新的动力。

4.经常开展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专题讨论作为创新实验的延伸,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验学时偏紧时,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专题讨论内容应不拘一格,如谈实验感觉、理论或应用专题、专业设计和专业实验等。分组以每组4-6人为宜,借以提高学生组织、查阅文献、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科学研究等多种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选定专题、查阅文献、提交综合报告、组织交流”。这种形式灵活机动、不受条件限制,经过训炼, 能大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文字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5.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课题中,培养其科研能力。

实验应与教师的科研密切结合,把实验室建成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结合的基地、并加强纵、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每年除完成学校下达的本、专科生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可开展对外、对学生服务,提高了实验室的活力,有效地改善了实验室的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师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6.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有如下方面的心得: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②训练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规范是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基础;③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训练其学会应用理论、选择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再反复验证结论,是科技创新的必备技能;④经常性的专题讨论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⑤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与科相结合的实验室构建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根本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永兵,柳中海,周新利.教学实验室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施玉林等.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席葆树,李景奇,王兴帮,等.实验技术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2: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注:此文曾获取广州市第四届(2008)“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指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于日常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意在探究如何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这一途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1]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他的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2] 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的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3]。

而且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直以来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同志也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成功的起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入生活中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又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运动后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地理现象呢?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也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篇3: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Adobe Photoshop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强、创造性强、互动性也较强的软件,这样强大的软件功能,使得很多艺术设计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和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又非常快,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对软件的图像处理的手段和技巧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很多学生都难以完成复杂的图像处理,从而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面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边学习边研究,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完成作品,使学生从中得到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得到清晰的知识脉络和设计方法。[1]

1 教学内容的设计

Photoshop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讲授与学习,能够让学生达到熟练操作图像处理的方法与灵活运用设计创作的基本要求。

1.1 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目标的需要

选择好的教材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传统的Photoshop教学方法是:一是从软件的使用角度来进行教学,通过逐步的操作对软件的每一个工具和功能,使用方法等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过于枯燥,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需要吸收的内容过多,难以长时间记住,长久下去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第二种方法是老师通过一些工具书上的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只能够针对实例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操作和解决,难以自由发挥解决其他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和自我探索的开发,学生在应用上难以达到要求。第三个方法是老师通过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与教学知识相结合,在讲解项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软件工具和命令,这种方法容易得到学生们的亲睐,并能够发挥学生们的潜力。[2]

1.2 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做好校企结合,将企业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能通过企业实习了解最新行业资讯与技术,补充自身所学不足,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博采众长,互为补充。总之,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其主观能动性,扩展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需要设定不同主题的图像处理,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往往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基于网络、基于研究、基于交互的先进教学思想,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Photoshop知识,提高对图片的处理和设计能力。[3]

2.2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Photoshop教学中,项目教学法一般应用于分专题教学前半过程以及专项训练这个阶段中,项目的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所以在Photoshop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时,通过从影楼、广告公司、印刷企业和网络公司承接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可以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对学习发生极大兴趣。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2.3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取要做到:(1)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教学案例能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2)案例要有实践性。要求设计的教学案例与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3)案例要有系统性。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并应由易到难地编排。[6]

所以,在Photoshop教学中,案例的选取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精选有代表性的一到三个案例,并且要有扩展性。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典型案例,将要教授的内容,一一化解到具体独立的实例教学中。

2.4 多角度思维法

Photoshop中同一个任务,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完成。那么采用哪一种操作,看学生有没有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有没有掌握各操作的优劣比较,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操作去完成。在讲授这一类型的知识点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学生完成操作后,要及时总结。

2.5 团结协作法

教师在校期间,就要灌输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际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合作的理念,告诉学生其重要意义,为打造有力的创造团队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达到良好的协作效果,需要学校创造一些特定教学环境,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鼓励组织协调,只要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将来会更加融入团队,个人的事业发展会越来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既发挥个性特长、又紧密合作,既配合、又竞争,既有探索、又有交流。

3 教学成果的评价

3.1 校内的教学成果评价

在Photoshop教学中除了笔试评价以外,还应包括平时的课堂练习、上机作业和书面报告。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还可采用自评和互评。当学生完成作品后,让学生说出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评选出最佳创意图片,最美观图片等。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习能力、探究精神进行评价。

3.2 校外实践的教学安排

Photoshop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的比重占全部课程的80%左右,在授课的过程中,先由教师演示,再由学生自己实践操作。Photoshop实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Photoshop开展图像处理与制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内容参照一些企业的具体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理论学习与综合实践的一次全面测试与检验。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像创作技能与技巧的运用,初步体会基于项目任务的创意与制作流程。

3.3 做好“课证”融合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考证,使学生获得行业中广泛认可的专业技能认证。针对广告公司和专业设计公司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平面设计人才,成了社会的需要。与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认证中心NCAE进行合作,对该课程进行国家认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考证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在实训考证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技能,使专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了学历教育中。

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掘实例,达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平面设计的赛事,使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及个人的价值。

4 结语

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给Photoshop教学带来生机,注入活力。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Photoshop知识,就是把各种教学方法很好运用到教学中,达到一切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做准备,力图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为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开元.网络环境下高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段珊珊.对Photoshop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1,(2).

[3]顾玮.Photoshop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1).

篇4: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49-001

在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篇5: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田淑敏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学)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破旧立新”.就是改变旧的观念。旧的思维,开创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日本的经济时,我设疑让学生读书讨论日本的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很多学生纷纷说:“日本科技发达,日本合理地运用资源,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材料,把它加工成工业产品,出口卖给发展中国家,赚到很多利润。”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们国家也想发达,怎么办?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说也要靠科技,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也要让中国发达富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走进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天气和气候时,这样设计问题,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对我们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时学生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从衣食住行,到房屋建筑,再到各行各业,都和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挖掘教材,培养创新灵感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他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课课有新意、年年有创新、有变化,在教学的轮回中不断提升对教学的认识。挖掘教材的经典,培养创新的灵感,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利用Flash软件将其演示在大屏幕上,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开阔视野,提供创新空间

篇6: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数学创新学习,我们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1998年3月我们确立了“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课题,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精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探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途径。

一、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1.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

我们两年的实验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3-1999.l)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在各年级选择一个实验班。主要围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和“仍给学生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两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l999.3-1999.7)。主要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改革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小组学习”的探讨。

第三阶段,1999年9月以来,实验由点到面,在全校铺开。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又对数学概念、应用题、复习课等方面进行探索。

2.指导学生数学创新学习的原则。

(l)全体参与原则。基本涵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基本涵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基本涵义是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这是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基本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基本涵义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基本涵义是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这是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二、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操作措施和方法

1.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l-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束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6-9的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是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

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2.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济南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

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例题,两个学生列出算式:1÷(l÷10+l÷15)和 l÷(+)。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很快解决了单位“l”和工作效率问题、认定了第二种解题方法。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3.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运里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打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

如复习中面图形前周长和面积时,一个小组是这样梳理的:

它简单明了、形象地表示了各类平面图形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出乎一面周形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小组自学、合作学习、集体智慧的结果。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6.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入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模拟买卖商品,填写发票。

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你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7.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时。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去银行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并搜集定期存款凭条。又如,教学第八册“十进制记数法”时,“数的产生”这部分,我们布置学生通过课外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和动态逼真的教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解决数学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9.建立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正确导向和保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把课堂教学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激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应突出七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思想。主要看是否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2)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凡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就要精讲、讲到点子上。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就是看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效率。

(4)教学方法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应该是探索法、研讨法、讲解法、实验法、课讲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从课堂上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看学生喜欢不喜欢数学课。主要看是否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程度。

(6)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主要看是否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尊重大纲,用活教材。

(7)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主要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灵活。

三、实验与研究的效果

l.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盲从,灵活处理教材,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理念。

2.提出新的数学教学基本结构。

新授课:创设情境——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这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复习课: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即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通过看书,梳理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叙述、图表、实物或其它表现形式,形成知识一网络,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这个过程一定要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相

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000年1月我们对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质量分析。(表略)

我们惊喜地看到实验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概念部分优秀率平均提高了18.3%。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概念的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老师提供素材,学生小组研究、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提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发展了学生创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5.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推动了我校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创新教学一直走在省、市的前列。

四、实验与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思考。

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篇7: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必经之路.

作 者:蹇海燕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开发区一中,山东青岛,26655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6关键词:改革 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创新思维

篇8: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智能机器人教育走进学校, 开发机器人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发掘智能机器人的教育价值, 对推进教育创新,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对创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同时对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人才高地的建设,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1 世纪中期, 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最近10 年, 有关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将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机器人的制造与销售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 是为了让中国今天的学生能够有准备地迎接属于他们的明天———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由于机器人技术课程是集机械学、力学、电子学、生物学、控制论、计算机、 人工智能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所以, 一些教师只局限于教材中给定的知识点, 就一些问题进行讲解, 或者进行一些简单枯燥的提问, 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 多向、发散地去思维。 在自主性学习上, 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得还不够。 合作性学习时, 有时还留于形式, 只是表面的热闹。 因此,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把握课堂的方式, 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1 研究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一方面,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 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 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 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2 改革措施

2.1 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准备购买新机器人器材的资金, 为机器人活动添加硬件设备。 以此来创设了良好的机器人学习环境, 推动机器人教学。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要不断丰富图书资料, 购置了机器人开发软件。 积极开发机器人教学多媒体课件, 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 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通过自主编制的校本机器人教材, 使学校的机器人课外教学更加规范化, 标准化。 使学校的机器人特色得以普及, 更使广大学生能轻松的步入机器人的世界。

2.2 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讲座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 是学习。 教师对机器人技术的认识决定着机器人教学的成败。 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 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价值, 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 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 我们要加强了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首先要抓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准备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资料,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文件。 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 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 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实验教师专题讨论;开展课外机器人活动的现场观摩, 并进行案例分析, 积累在实际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把机器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校内外机器人竞赛活动, 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在实践探索中成长。

三是, 讲座。学校领导邀请专家来校讲座, 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并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对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 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 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 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应包括科研开发、课外科技活动、产品创新、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与生产实习等, 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理念与综合实践能力, 这是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基石;是学生从校门跨入社会的桥梁纽带;是学校培养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保证。要紧紧围绕“以机器人为平台, 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 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思想,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科学新技术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 探索出人才培养与提高创新能力的路子。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课程教学方面

以机械电子工程学生为试点, 大力开展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并汲取兄弟院校在此方面提供的宝贵经验, 结合创新目的在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相关理论课程。在“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中添加专门章节介绍机器人相关技术。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现场演示, 从中穿插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机器人组装、调试等内容。

3.2 实验教学方面

废除陈旧的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在实验课中,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各种传感器、电路板的制作和焊接完全自己动手, 机械传动机构尽可能熟练拆装。 学生加深对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多学科门类的了解。

3.3 课程设计方面

将机器人开发平台引入课程设计中, 让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设计思想, 在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控制系统设计, 单片机扩展、编程等项目, 从而实现控制目的。

3.4 毕业设计方面

向毕业班学生开放此平台, 鼓励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搞出一些有显著创新特色的项目。 提出以智能机器人为开发平台的相关设计课题, 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可分成机构设计组、功能扩展组、软件设计组, 几个组相互协调, 齐头并进。 给予一定的资助, 能把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创新产品形式制造出来。

3.5 科技竞赛方面

根据机器人技术涉及学科门类多、知识领域广的特点, 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同学了解机器人科学, 定期进行机器人课外活动, 定期举办机器人讲座,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机器人大赛, 开设机器人比赛论坛, 为机器人爱好者开辟一个发表新见解、交流新思想的窗口。

3.6 科研方面

让大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机器人相关的科研项目中, 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平台, 可以使学生较早进入科研状态,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极为有益。

4 预期成果

通过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学生掌握了机器人结构设计, 控制系统设计、编程, 传感器应用等技术, 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形成“以学生为主, 一切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新的教学观。 能够满足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机器人发展简史[J].世界科学, 2007, 03, 10.

[2]张钹.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导报, 1992, 06:42-46.

[3]孟庆春, 齐勇, 张淑军, 杜春侠, 殷波, 高云.智能机器人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09:831-838.

[5]恽为民.中国机器人发展之我见[J].读者之声, 1995, 02, 30.

篇9: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学逐渐向着自由化、创新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尤其提倡创新化,一方面表现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渠道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对学生化学创新方面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实验类科学,化学教学以及化学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推动,如何根据学生化学创新的培养方向来优化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所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

1.学生化学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化学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化学创新方面的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类学科,任何化学规律、化学理论的总结和归纳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千万次创新和探究。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即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实验范围内进行创新,增强学生所掌握化学实验的多样性,提高化学实验的代表性等。

2.学生化学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门实验类科学的推动和创新都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创新和研究。化学理论的创新是基于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是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升华。教师在培养学生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忽略对学生化学理论方面创新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3.学生化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思维创新能力是学生培养化学创新能力的最高阶段,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思维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化学思维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独立完成化学探究过程方面,这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化学教师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如何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提高不同学生的化学动手创新能力

学生化学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实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高频率、高质量的化学实验练习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化学动手创新能力。但是,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基础、化学知识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针对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展开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实践,即使用分层教学模式。

如,在学生进行氧化铜还原反应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对于化学基础优秀、化学能力良好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氧化铜可不可以用其他氧化物来代替,如何代替等,而对于化学能力基础差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要集中于氧化铜还原实验装置组建原理等。

2.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化学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激发学生化学理论创新能力方面,教师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景中进行思考,考虑用什么样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实验,从而解决情景中的具体问题。

如,在试剂酸碱度自己混合溶液的成分检验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应该用什么样的试纸或什么样的试剂来证明混合溶液的酸碱度以及混合溶液的成分,且要让学生了解使用该试剂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

3.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创新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化学探究环境,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发散,对培养学生在化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能力十分有利。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把学生放在探究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进行

引导。

如,在盐类化合物的水溶性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将各类酸根与不同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的可溶性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常见金属盐类化合物的水溶性总结结论,并将这一结论具体化为表格,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在化学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各项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探索,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切实有效增强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187-188.

上一篇:社区志愿者自我小结下一篇:生命的坚强作文800字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