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教育论文

2024-05-13

政策教育论文(精选8篇)

篇1:政策教育论文

德国留学政策:高等教育文化政策介绍

德国是一个充满了灵感与创新的国度。教育与科学、研究和发展被赋予了核心地位。德国的高等教育历来在全球享有盛誉。目前全德共有350多所公立高等院校以及众多的私立高校,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高超的学术水平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正是所有高校都具备的特色。

“Hochschule”(高等教育机构或HEI)是德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通称,其中包括综合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等等。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能够让每一个申请来德国留学的人都可以做出最有利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最贴近个人技能、爱好和兴趣的课程, 最大可能地展示他们个人的才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的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对于希望通过理论模式获取知识的人来说,综合性大学更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应用科学大学是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喜欢学习实用内容的人适合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而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可以在某一所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展示并发展他们的.个人风格。

德国的各类高校都一直崇尚德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先驱威廉。冯。洪堡(1767-1835)所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推崇“学术自由”,一般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为自己的悠久传统而自豪,它们也在为延续这样的传统而努力。不过这并没有让它们固步自封。相反,面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不断深入的国际化势头,它们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 中,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样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很多德国高校已经引进了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项目,并计划自冬季学期开始,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全面取代德国的传统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推出的英文授课的学位课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德国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让参与的学生更容易跟得上全球就业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在对外文化政策,尤其是在外国留学生政策方面也在不断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并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外国的优秀青年去德国留学,为外国留学生和青年学者攻读学位、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方便。近年德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目前已占学生总数的12%,截止到,外国留学生人数约为23.4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已超过25000人,而中国学生的数字也一直是所有德国外国学生中最多的。

近几年,德国高校都加大了自身形象工程的建设。德国高校“国际化”政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高校和政界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功不可没。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是德国高校的联合组织,经费由德国政府提供,是德国文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对外执行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优秀的大学生、科学家,国际科研项目等提供资助,并以此来促进德国大学同国外大学的联系。通常DAAD的资助计划对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专业开放,无论是外国学生还是本国学生都同样受益。目前DAAD在全球设有14个代表处与48个信息中心,并向全球88个国家派驻了近500名教师。全球每年平均有8万多名学生、学者和教师从DAAD获得资助,涉及到的资助金额高达2亿8千多万欧元。

篇2:政策教育论文

年)》的通知

 2012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教技[2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我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出台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及时报告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近期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 2012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教育报

 教体艺厅函[2012]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近期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春季开学以来,重庆、陕西、广东、新疆等地一些学校相继发生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这些疫情的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维护学生身体健康,特重申以下工作要求:

一、落实晨检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要求,切实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以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保持校园环境卫生。要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做好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重点场所的保洁和通风,学生宿舍管理员应每天督促学生在起床后将宿舍窗户打开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三、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风疹、麻疹、结核病、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等。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还要利用学生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进行宣传,以取得家长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四、确保学生户外锻炼时间。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关

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 2012年02月27日来源:教育报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二[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闻出版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纠风办:

近年来,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在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的使用,现就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对教辅材料使用的指导,组织成立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对进入本省中小学校的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各地市教材选用委员会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和教科书使用情况,按照教科书选用的程序,从本省教辅材料评议公告中,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1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

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要包括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新闻出版等方面相关专家,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要做到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教辅材料编写人员和被评议的教辅材料出版人员不得参加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工作。

二、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教辅材料评议推荐的种类主要是与本省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配套的同步练习册,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同步练习册应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评议推荐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评议推荐教辅材料的学科和年级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经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定价政策(具体办法另行下发)。免费提供教辅材料的地方可自行确定使用教辅材料的种类和范围。

三、认真做好教辅材料自愿购买和无偿代购服务。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任何教辅材料。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做好服务,不得从中牟利。其他类教辅材料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在市场购买,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

四、严格规范教辅材料编写行为。教辅材料主要编写者必须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经验和熟悉相关教材;各级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考试命题、监测评价的单位不得组织编写学生有偿使用的同步练习册、寒暑假作业、初中和高中毕业年级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鼓

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

五、大力加强教辅材料使用监督。省级教辅材料评议公告报教育部备案,抄送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地市教辅材料推荐结果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教科书编写者编写的同步练习册将作为教育部对教科书使用情况评估的重要内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和非法盗印的监督检查,保证出版质量。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辅材料价格管理。各级纠风部门要对教辅材料的管理和评议推荐工作实行严格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信访举报等有效机制,拓宽监督渠道。

对于违反本通知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按规定代购、从代购教辅材料中收取回扣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此前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省教辅材料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二、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

(一)专项改革试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内蒙古自治区)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内蒙古自治区)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内蒙古)

(二)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11.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12.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13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14.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三)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15.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试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三)加强检查指导

(四)加强宣传引导。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二)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的要求,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三)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各地区要加强收入征管,依法足额征收,不得随意减免。落实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规定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四、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一是积极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项目,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好相关重大项目。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调整优化各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

(二)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三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权划分,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五是要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着力做好教育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

篇3:政策教育论文

此次会议由赵国祥常务副校长主持。庞丽娟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宗旨与概况, 指出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 研究扎实, 政策院作为“集智聚力、强教兴国”的高水平教育政策智库, 希望加强与河南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 共同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围绕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录取方式变革、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及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提出了一些具有政策咨询价值的建议。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赵国祥常务副校长指出, 当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区之间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西部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总体较少, 高层次人才招生数量少, 地区间、学科间的科研经费差别非常显著, 毕业生就业、考研会受到“学校身份”的歧视。为此, 他建议:建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动态进出机制, 施行申请、考评制度, 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激活高校的有序竞争, 进而避免高校分类标签化、固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身份歧视问题;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考虑地区之间人口与学生数量的差异性, 让考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重点科研机构布局上倾斜, 优先支持中西部经济后发省区, 将省部共建高校上升为中央直属高校;从公平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 调整和完善“一省一校”政策, 有力支持与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李申申教授进一步指出, 世界一流高校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有百年以上校龄的老校, 她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西部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及教育公平发展的角度, 建议将中西部几所百年老校纳入中央直属高校。

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问题与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高分考生落榜”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曾进行过由“顺序志愿”向“平行志愿”转变的改革,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刘志军副校长认为, 27个省市区的高校现行的“平行志愿”录取办法, 强化了社会对高考分数的过分重视, 导致提高教育质量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对高校而言, 降低了高校招生自主权, 进一步固化了学校等级, 淡化了高校的志愿选择, 增加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难度;对高中来说, 加剧了对分数的追逐, 导致了综合评价形式化、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对学生而言, “无志愿录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忽视, 进而出现退学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由此, 他建议, 要对现行“平行志愿”招录办法进行评估, 吸收“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优点和政策经验, 实行“综合录取”的方式, 即以“顺序志愿”的办法在第一志愿录完后, 留出一定比例让各高校自主进行“平行志愿”录取;设立招生录取委员会;严格实施程序化操作, 可以采取匿名录取办法。

三、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李帅军教授认为,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但也存在着督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督导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为此, 他建议: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 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 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度, 教育督导部门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 同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 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 教育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 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尽快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 设立教育督导职务系列;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提高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 形成并实施科学适宜的教育督导方式。

四、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普职比”问题与建议

基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入调研, 李桂荣教授探究了当前职业教育中“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 指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战略性问题, 但现实表明, “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需要优化调整, 不能继续作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并进行问责。1985年, 我国首次提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 当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91%, 然而, 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40%, 现在仍然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规模与中职教育规模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 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进行考核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 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或者限制学生的选择权, 虽然达到招收中职学生的目的, 但是不符合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 她建议, 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 低调宣传中职免费的政策;加强统筹规划, 厘清管理体制, 优化结构, 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大资源投入, 严格企业用工制度, 把中职教育办成优质教育, 推动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汪基德教授指出,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 专业化水平低;学前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他建议: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评价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 消除学前教育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岳亚平教授指出, 我国学前教师群体处于严重失衡与失序的流动状态, 学前教师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群体, 教龄在3~5年的幼儿教师流动次数较多, 无职称的教师流动比例大, 拥有本科学历的学前教师想要离开教师队伍的比重最大。为此, 她建议:高度重视学前教师的失衡流动, 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 改善学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 完善学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增加学前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

此外, 刘济良教授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提出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政策建议;李麦收教授针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海外交流资金保障机制, 探索施行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学分、学位互认制度, 为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造机会等建议;董保民教授针对大学学术评价问题, 提出了建立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内涵式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议。王峥副教授针对当前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0~3岁儿童教育服务网络的建议。

篇4:教育政策

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将原有的高校招生信息“六公开”细化扩充到“十公开”。《通知》将原来的“招生政策公开”进一步细化为“招生政策”及“招生章程”公开,将“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细化为“高校招生资格公开”和“考生资格公开”,“录取信息公开”细化为“录取程序公开”和“录取结果公开”,并新增“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对各地所辖范围内发生的招生重大违规事件及其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长沙15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提升教育质量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公布城区中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学结对名单,15所城区名校将一对一帮扶15所农村初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城区优质中学对口支援15个农村中心镇和特色镇公办初级中学,将通过干部调配、教师交流,打破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校之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支援学校将派出1名以上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担任名誉校长或执行校长,其人事关系保留在原校,并享受相应的津补贴等政策待遇;同时受援学校每期组织管理人员到支援学校进行跟班学习。

福州鼓楼、台江义务教育学校推“小片区管理”

一所中心校捆绑几所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已成为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和台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解决“择校”问题的重要举措。12月4日,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鼓楼区将区属31所小学划分成8个“学区共同体”,而台江区将区内的小学、初中分为6个学区。这一举措,实质上就是福建省教育厅倡导的“小片区管理”模式。

贵州高校本科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日前,贵州省出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贵州省高校本科专业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一般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学生可在3至7年内修读,基本学制为五年的本科专业学生可在4至8年内修读。在规定的修读年限内修满学分者即可以毕业。

陕西校方责任险将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

从2014年3月1日开始,陕西省将启动高校校方责任险制度,凡投保该险种的高校,若因校方责任导致学生伤亡事故,将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届时,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在全省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全覆盖。高校校方责任保险由主险和附加险构成。主险保费为8元,每名学生最高赔偿限额为40万元;附加险保费为5元,每名学生最高赔偿限额为15万元。保费从学校公用经费中统一支出,不向学生收取。

山东导师制培养中职齐鲁名师

篇5:形势政策教育

这是第一次看这么正式的文件,有幸是有关于教育这个又大又深的话题(当然得益于这次论文),文件名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新的、较好的事务取代旧的、较差的事务,这是事务发展的必然规律。纲要中的规划时期为2010年到2020年,到那时,“旧的事务”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既然要改革那么一定是存在着问题。好的方面不消多说仍是好的,然而存在问题的地方就一定要指出才能改进,所以我就浅谈一下学习纲要中高等教育部分后对现行教育的弊端一些拙见。

一、特色

文中有这样一些话:“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臵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纲要中多次提到“特色”,说明没有特色已经成为党建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着眼现实也正是如此,大学和大学的差别越来越小,“建设研究型、综合性、一流”等口号广泛见于各个学校的发展目标中。精而深,广而泛,两者无所谓孰好孰坏。然而一些本就急剧特色的学校却非要做得“综合”,就好比让刘翔去踢球,必然耗费了在优势项目上的时间与精力。一个开放健康的学术环境应该是百花争鸣,异彩纷呈,相互之间存有矛盾,又在大方向上一致,这种对立统一才符合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和学生的差别越来越小。学校的趋同,以及目前“一锅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难见到。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创新的匮乏,同样的道理,没有个性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二、实践

纲要中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词是“实践”。纲要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无疑是教师的实践,而在平时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现在我们的绝大多数学校在操作中都以科研为考核的首要内容。一方面大学教师的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否则肯定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对知识的需求。但大学毕竟是学校,不是研究所,其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教师的科研应该反过来用于教育,而不是高于教育。其次,以教学为考核内容实施起来具有难度,教育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能够马上体现的。这就要提到现行检验教学的方法:考试。考试本身无可厚非,是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国内国外都是如此。但目前我们的考试大都过于程式化、机械化,无法达到检验教学的目的。“一学期就是十八周的幼儿园加两周的高三”这是微博上以为网友对大学生的描述,跑去夸张和幽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改进考试机制这个一直以来缠绕教育的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纲要对实践提出的另一个要求。以我们自己学校来说,实验设备与学生数量严重失调、设备老化无法满足正常教学,已经被各届同学抱怨过了。而且同考试一样,实验程式化,不知所以一样更过,使得实践在同学心中的重要性大打折扣。

实践与创新是经常被一起提到的两个词,试问在我们所赐缺乏实践的基础上(老师和同学都是如此)而空谈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得到的成果更够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三、锦标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考试要得第一名,别人会的你也要会等等。这种锦标化得比较竞争从小就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少考十分就低人一等,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然而现在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这种竞争中磨灭掉了对科学的渴望与热爱,最后剩下的事数字带来的快感。

这种锦标化早已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蔓延,比如体育、经济甚至于这篇纲要中也经常见到“增强某某质量,深化某某改革,争创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这样的话。当我们为某一亩地而奋斗,付出不懈的努力后一定会有所回报,同时各种锦标也会作为奖励随之而来,但绝不应该以这种锦标为目的。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因为想要获奖而投身科学事业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以学生为基础,努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毕业生,这样我们的学校一定就是一流的大学。

四、服务

大学是一个社会思想最前沿的地方,同样也是精英及未来经营汇集的地方,在这里的和曾经在这里的人们具有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大得能力。所以这里的人们理所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纲要中提出了要求高等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我觉得这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如果这样一个掌握着社会大部分先进文化的团体五项外界输出的话那么社会将没有发展的动力。

篇6:教育惠民政策

1、学前教育资助: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0%的比例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幼儿每年1000元的保教费,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全部纳入面上的保教费减免范围,并据实免除保教费。

申办程序:幼儿家长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评议→学校公示受助对象名单→县级资助中心审核→打卡发放。

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三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政策:“三免一补”是指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25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校寄宿优先享受)。“营养改善计划”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

申办程序:学生在校填写《申请表》,由村(居)委会签署意见后交班级初评→学校评审小组评审确定拟助名单→学校将拟助名单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学校集中发放生活补助。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年级在校学生实施资助,其资助生活费标准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为每生每年2000元。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再给予每生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对连片特困地区三年级在校生按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公、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

国家助学金申办程序:学生在学校申请备案→学校初审、公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公示→打卡发放;

中职免学费申办程序:学生在校申请备案→学校初审、公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公示→资金拨付到校。

4、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资助,资助比例36%。按在校生30%的比例和当地当年学费标准据实免除符合条件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享受国家助学金并据实免除学费。

普高国家助学金申办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班级组织初评→学校进行评审、公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打卡发放;

普高免学费申办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班级组织初评→学校进行评定、公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审核→打卡发放。

5、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入学资助政策:资助中西部地区高考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及短期生活费,标准为省内院校每人500元,省外院校每人1000元。

申办程序:学生提出申请→学校初审、公示→县级学生资助中心复审、公示→打卡发放。

6、大学新生学费生活费资助政策:

从2016年秋学期起,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学费资助2000元、生活补助2000元)连续资助至学业结束。

申请办理:学生在线申请→高校审核→县级教育、扶贫部门审核、公示→打卡发放。

7、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借款人在学生读书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贷款金额本专科每人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2000元。

申请办理:学生在线申请→县资助中心审核→资金拨付高校。

8、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首次就业后连续不间断服务满3年的省属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学费奖补,奖补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学年,奖补年限以毕业生最后学历实际学制年限为准。

篇7:教育政策法规

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的程度制定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规定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教育法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

定颁布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才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法律。我们认为,教育法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

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个称。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

测作用;强制作用。

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的四个层次: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

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政府教育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基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未成年人有以下合法权益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发展权,姓名权,肖像权,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是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受保护权,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它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等处于同等法律地位,均属于

国家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处于教育的母法或教育的宪法的地位,起着统领

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是所有其他教育单行法的立

法依据。

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

现为教育法律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

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任何教育法律关系都是其主体间形成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关

系。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与人身相联系的精

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它智力成果)等。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则无所谓法律关系。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

被管理的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责任主体;违法行为;

行为人有过错;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

有因果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

教育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违法行为的性质,规定了

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三种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

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

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

度。

《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即教师申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

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我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制轨道的重大标志。

《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邓

小平理论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改革和

发展实践为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实践基础。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

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育1法适用范围:该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仅限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不包括台

湾,香港和澳门。

教育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教育公共性原则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在中国境内举

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二,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

共利益负责;三,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社会的监

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不得违背国家的意志,或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

民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均等的学习机会,其包含三层意思:

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也是必须履新的义务。

是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平

等。

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成功

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一

定年限的强迫,普及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它属于基础教

育,我国实行是九年义务教育,采用六三三或五四制或九

年一贯制。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

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

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怎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

略的根本保证。

确保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另一方面

他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教师法》及其他的法律法规,从

事教育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人物。

依法教育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止侵害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健康发展。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

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特定条件和资格。

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将本着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

取的原则。

教师招聘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考核内容是政治

思想,业务水品,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四个方面,即德,能,勤,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于2006

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通过,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

义务教育的性质

义务教育具有国家性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义务教育具有社会性

篇8:政策教育论文

法国政府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扶持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侧重于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 另一类侧重于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 第三类是基于“共同基石”和“方向指导”, 以确保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

一、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

(一) “教育优先区”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法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 失业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 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业失败具有明显的地域和阶层色彩, 即贫困地区和社会中下层学生的学业失败比例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大部分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进入了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 而且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见下页表) 。面对日益严峻的两极分化现象, 法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并实施了“教育优先区”政策。

“教育优先区”政策遵循“给予最匮乏者更多、更好”的原则, 对依据一定标准确定的学生学业失败率最高的区域实施特殊的教育政策, 以提高教育质量, 减少学生学业失败, 缩小地区教育差距,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般来说, 教育优先区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学校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学生家长的职业等;学校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入学率、小学与初中入学率、辍学率、外籍学生的比重、学校的教育质量等。政府对教育优先区的评审通常每三年一次, 一旦教育优先区的各项教育指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该地区就不再享有各种优惠政策。从1982年法国政府首次设立363个“教育优先区”开始, 到2001年, 法国的教育优先区为706个, 教育优先网为808个, 覆盖了8, 551所中小学, 含1, 260所中学, 其中1, 085所为初中, 涉及675, 000名中学生。[2]

在教育优先区, 政府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予以特别支持。一是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法国国民教育部既为各级中小学追加了专门经费, 也为教师增加了特别津贴。一般来说, 教育优先区的生均教育经费要比其他区多10%~15%, 在教育优先区任职的教师每年都可以获得政府的额外津贴。二是增加教师数量。比如, 教育优先区初中教师与学生的平均比例为1∶21.2, 而非教育优先区的这一比例为1∶23.2。[3]教师数量的增加, 有助于缩小班级规模, 增加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三是强化早期教育。法国政府鼓励教育优先区内2岁的儿童进入母育学校, 使他们较早地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以弥补因家庭环境带来的不足。

“教育优先区”政策为人们认识与实践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促使政府把最大的努力放在最需要关心的那部分人上, 有力改善了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 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法国教育部的评价也指出, “整体而言, 受访校长中大多数总评‘令人满意’, 在学业成就上有拉近的可能”。[4]

(二) 统一的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 法国就实行了教师国家公务员制度, 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培养与入职制度。[5]教师作为公务员就意味着必须服从国家统一的调配。法国教师流动中的统一调配政策是法国保障各地师资均衡, 实现教育公平的又一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 法国政府对教师分配体制进行了相应改革, 将教师的流动分成学区间流动和学区内流动两个阶段:教育部首先汇总各学区/省上一年的入学率、师生比等信息, 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师岗位编制分配到各学区/省 (一般情况政府会考虑适当提高贫困地区或社会问题较为严重地区的学校师生比) , 此后教师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站建立个人档案并递交换学区/省的申请。在学区间配岗完成后, 各学区区长与学监再根据本学区的教学需求和预算进行学区内的教师岗位分配。[6]

法国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还设置了专门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主要包含法定特权 (与配偶工作地点接近、身体残疾) 和个人职业情况 (工龄、岗龄) 两部分, 此外还有个人的申请次数、学区个别学科的特殊需求等加分项目。

虽然法国教师作为公务员实行单一的工资制, 但是政府对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提供了额外的岗位津贴。从1994年起, 对初次分配到“教育优先区”的教师, 政府每年为每人提供12, 594法郎特殊补贴, 连续补贴三年;对于愿意流动到“教育优先区”任教的教师, 每年政府为每人提供6, 741法郎的特殊补贴。

教师流动是对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 可以纠正初次配置中因种种问题产生的师资不均衡现象, 实现了学区内和学区间教师的合理流动,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的相对平等, 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学区松绑”政策:赋予家长新的教育选择权

1963年法国政府实施的“学校布局图”制度本是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往往会使同一阶层的子女处于同一区域、同一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为了缓解因“学校布局图”制度带来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从2002年起, 法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学区限制, 并承诺在学校的承受能力之内, 应尊重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 每个家庭有权让他们的孩子跨学区转到他们选择的学校学习, 以促进社会的多元融合。

对于择校中可能出现的超额问题, 法国政府要求严格按照“优先标准”进行审批。“优先标准”主要涉及残疾学生、优秀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选修特别科目者、已有兄弟姐妹在所要求学校就读者、居住在要求就读学校附近者等。具体情况为:“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学区总长负责审查每个申请分区以外学校的请求, 唯一限制是接收学校的招生能力。地方政府运用AFFEL.net软件系统来筛选申请, 主要依据是报名的学校、家庭住址、家庭状况、是否奖学金生、是否残疾等指标, 自动生成筛选结果。2007年入学时, 全国共有13, 500份申请, 其中巴黎地区2, 500份。申请初中学校的批准率为77%, 高中的批准率为67%。”[7]

“学区松绑”政策是为了克服因就近入学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赋予了家长重新选择学校的权利, 并通过公开透明的政策消除择校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受到许多学生家长的欢迎。

二、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政策

(一) 建立辅导制度:实施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教育

为了减少边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学业失败现象, 法国政府早在“哈比改革”中就明确提出要对起点上有困难的学生采取重点帮助措施, 并第一次在学校系统中规定了“辅助活动”。1977年, 法国教育部要求各初中与小学设置补习课与加深班。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中进一步规定:“所有小学必须对在法语和数学学习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课或个别辅导, 所有初中必须对在法语、数学和现代外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课……政府通过拨专款的方式予以支持, 专款主要用于支付辅导教师的工作报酬。”[8]1989年《教育方向指导法》附件报告提出, 家长要与学校重新合作, 结合学生的情况给予具体辅导。2008年法国小学教育改革中将设置辅导课与假期补习班作为消除弱势群体学生学业失败的重要举措。辅导课是在确保所有学生周课时为24小时的前提下, 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单独开设2小时辅导课,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假期补习班是为四、五年级贫困学生免费开设的, 由志愿者教师对学生补习数学和法语。2011年法国政府实施的“中小学创新与成功计划”进一步提出, 要对中小学生, 尤其是在小学毕业年级的弱势群体学生开设补习课。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呼声的日益提高, 法国政府逐渐形成了一套由政府组织的、制度化的辅导制度, 并尝试通过建立补偿机制, 减少因社会背景和家庭出身不同而产生的学生学业失败现象, 以更好地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机会的均等。

(二) 设置教育成功个人项目:引导学习困难儿童逐步走向成功

针对学习困难儿童, 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学习困难儿童, 法国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附加报告提出, 通过设置教育成功个人项目, 给予学习困难儿童特殊帮助。按照项目要求, 对通过教育评估确定的学习困难儿童, 学校要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共同签署《教育成功个人契约》:“这份文件具体说明校内外的辅导措施, 学生进展评估过程和家长监督的责任。项目的实施通常由学校教师负责, 但学区督学将安排经过特殊培训的教师参与辅导, 必要时也会请医生和心理顾问共同参与。为此, 国家将在2006~2008年间, 每年为小学增拨10, 700万欧元, 为初中增拨13, 200万欧元的专项经费。”[9]教育成功个人项目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 将实施分组补课, 采取不同的步调来加强薄弱环节的教学,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三、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教育政策

(一) 强调共同基石:追求更为公正的学校

从“统一学校法案”到“哈比教育改革”, 法国的教育政策集中在统一学校方面, 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接受共同的教育, 为此, 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遵循统一的教学计划, 提供共同的教育。1989年, 法国通过的教育法再次肯定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在确保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共同基石”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共同的知识与文化, 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即“在尊重各个学科逻辑的前提下, 考虑到学生作为一个人, 这些学科应该在其身上获得统一”。[10]《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中将“共同基石”看作是追求更为公正的学校的重要条件, 明确提出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石”, “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石是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的整体, 它不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全部内容, 而应当包含着21世纪生活所必需的要素”。[11]也就是说,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高的学历水平, 但是每一个人在法语与数学、外语与信息技术、人文与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应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态度。

“共同基石”不仅实现了课程的统一, 也使得学校将“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普遍性法则, 强调以平等的权利和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到最高水平,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 以追求公正的学校教育”。[12]

(二) 加强方向指导:追求“有差别”的教育公平

如果把“共同基石”看作是通过实施共同教育、扩大教育的文化基础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那么“方向指导”则是通过实施差别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因为“由教育民主化带来的‘学校公正’, 将会使每一个人都能谋得与其能力相应的位子, 最大限度地各得其所”。[13]

法国1938年颁布的《职业方向指导和职业义务教育法》就正式建立了方向指导的有关制度, 1947年的“朗之万—瓦隆计划”中明确提出“所有的儿童不论其家庭、社会和种族出身如何, 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使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14]为此, 计划提出了先学业定向后职业定向的基本原则, 其中学业定向主要指的是对11~15岁的儿童进行的方向指导教育。1959年戴高乐政府的教育改革在初中阶段设立了为期两年的“观察期”, 在确保学生学习共同基础的同时,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方向指导。1975年的《教育法案》明确提出, “为了促进机会均等,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尽可能使每个儿童按照其能力接受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学校教育”, 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体现了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实施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向指导法》指出:“应使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证, 以便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使他们的起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 使他们能够进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 并使他们能够体现其公民资格……各级各类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并在家长、教师以及能胜任工作的学业与职业方向指导人员帮助下, 确定自己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方向及职业方向打算。”[15]“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方案将如何更好定向、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作为其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新的改革方案试图在定向前给予学生更加完备的信息和更加个性化的咨询。除此之外, 它还在不同年级课程设置方面、学生的补习方面为学生转换专业提供便利”。[16]

在“共同基石”的基础上加强方向指导, 有助于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个性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的机会均等, 实现了教育民主。

四、启示与借鉴

参考和借鉴法国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要举措, 对于缩小我国城乡与校际教育差距,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设立教育优先区, 促进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区”政策是法国为确保所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相等的教育机会而采取的最重要、最有效举措。我国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而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 主要举措是优先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速度, 提高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近年来, 我国政府虽然采取了诸如“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特岗教师计划”等举措, 但投资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规划, 投资效益不高。鉴于此, 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行为, 优先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 制定严格的入选条件指标和评审程序, 对确立的教育优先区, 建立由当地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协作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加强“基地培训”, 实行现场指导, 逐步提升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知识和技术水准;建立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优先区学校发展特别扶持基金”, 增加对教育优先区的财政拨款, 加快学校建设与发展;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适当扩大特岗教师比重, 缩小教育优先区的生师比, 切实提高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缩小教育差距。

(二) 实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

建立合理、规范的教师流动制度, 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我国教育部虽然鼓励教师到困难地区学校任教, 一些地方如武汉市也初步规定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6年,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为此, 借鉴法国经验教育部可制定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明确教师流动的条件、程序与待遇保障, 强调教师流动的义务性;省级政府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制定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实施细则, 内容包括教师的工作年限、业务水平、身体状况、在职研修等;县级政府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中小学教师流动实施方案, 包括流动区域的选择、人员的确定、职称职务晋升加分标准与福利待遇保障等, 并创设条件消除因教师流动带来的后顾之忧, 确保教师流动合法、合理、合情, 以有效改善因历史条件与初次配置产生的师资不均衡现象, 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 建立贫困地区学生学业辅导制度, 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学业质量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采取了诸如寄宿制学校建设、免费午餐等措施来提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 然而, 这些举措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甚微。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发展的需要, 鉴于目前政府在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等方面“一刀切”的做法,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借鉴法国经验因地制宜, 适时适地建立灵活的贫困地区学生学业辅导制度, 尤其是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化的学生学业辅导制度, 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 组织支教教师、当地骨干教师、部分志愿者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 以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实施“有差别”的均衡

法国在学生发展指导方面已经形成了由国家教育与职业信息局、信息与方向指导中心、学校班级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通过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导, 既使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得到保证, 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的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 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以管理为主, 零散于教学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之中, 具有随意性、非专业性等特点。基于此, 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在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物质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规范性, 并藉此保障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性发展, 从而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受“考试文化”影响的教育的“唯升学取向”, 在确保学生学习连贯性的同时, 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真正体现并且保障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 实现教育民主。

参考文献

[1][8]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138.151.

[2]王晓辉.教育优先区:“给匮者更多”—法国探求教育平等的不平之路[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1) :73~75.

[3]王晓辉.为了社会和谐:法国教育的若干政策取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 (4) :64~67.

[4]吴明清.教育优先区计划之检讨与规划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 1997.42.

[6]刘敏.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法国中小学师资分配制度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 (8) :51~55.

[7]王晓辉.学校分区图——法国教育均衡的政策工具[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2) :53~57.

[10]汪凌.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基石——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4) :32~39.

[9][11]王晓辉.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J],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5) :22~27.

[12]Marilyn Osborn, Patricia Broadfoot.Social Class,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Equal Entitlement:Dilemmas of Schooling in England and France[J].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7, (3) :375~393.

[13][14][1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74.74.651.

上一篇:新春搞笑短信下一篇:这儿值得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