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2024-05-26

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共8篇)

篇1: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质监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行政许可中的听证程序,是指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该行政许可审查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听证主持人,听取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和当事人就行政许可的理由和适用依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护的结合程序。具体如下:

(1)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应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和已知的利害关系人,必要时应予公告。

(2)听证公开

行政许可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听证案件,不宜公开进行。

(3)听证主持人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主持人既可以是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非行政机关的其他有能力胜任的人员,如专家、学者等等。

(4)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

行政机关是负责审查行政许可的负责机关,在听证中负有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听证中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将行政机关并不知晓的证据提出,如不能提出相应的证据,则有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互质证,以辨别证据真伪、查清事实。在听证中质证同样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证据规则。听证主持人不直接参加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但应听取各方讨论,主持质证,限定质证的范围,以利质证的顺利开展。

(5)听证笔录

对整个听证过程,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笔录,笔录是听证程序如实、全面的书面记载,听证程序的笔录内容会影响到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因此,听证笔录应做到准确无误。

听证笔录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听证案件的名称;②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③听证参加人的姓名、住址、职务等;④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⑤听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等;⑥证据调查的内容;⑦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出示给听证参加人,并由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及证人确认听证笔录无误后签字盖章

-------------------华丽丽的分割线------------------

行政许可中的`听证程序,是指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该行政许可审查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听证主持人,听取行政许可审查人员和当事人就行政许可的理由和适用依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护的结合程序。具体如下:

(1)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应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和已知的利害关系人,必要时应予公告。

(2)听证公开

行政许可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听证案件,不宜公开进行。

(3)听证主持人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主持人既可以是行政机关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非行政机关的其他有能力胜任的人员,如专家、学者等等。

(4)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

行政机关是负责审查行政许可的负责机关,在听证中负有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听证中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将行政机关并不知晓的证据提出,如不能提出相应的证据,则有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听证程序中行政机关、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相互质证,以辨别证据真伪、查清事实。在听证中质证同样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证据规则。听证主持人不直接参加听证中的举证和质证,但应听取各方讨论,主持质证,限定质证的范围,以利质证的顺利开展。

(5)听证笔录

对整个听证过程,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笔录,笔录是听证程序如实、全面的书面记载,听证程序的笔录内容会影响到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因此,听证笔录应做到准确无误。

听证笔录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①听证案件的名称;②听证主持人的姓名、职务;③听证参加人的姓名、住址、职务等;④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⑤听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质证等;⑥证据调查的内容;⑦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事项。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出示给听证参加人,并由审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及证人确认听证笔录无误后签字盖章

上一篇:广告传媒公司财务制度 下一篇:医院办事机构管理制度

篇2: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9-07-10 15:06:3

5中国质量新闻网消息(志 石)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调整改革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的公告》(2009年第67号)。根据该公告的规定,包括D级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资格许可等部分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项目下放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从公告发布之日起执行。

公告指出,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将下列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项目下放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

1.D级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资格许可。

2.下列特种设备制造单位资格许可:

(1)D级锅炉;

(2)D级压力容器;

(3)B级压力管道元件;

(4)B、C级载货电梯,C级液压电梯,杂物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5)B级及以下起重机械;

(6)锅炉压力容器中直径小于1800mm的封头。

3.下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单位资格许可:

(1)锅炉;

(2)压力容器;

(3)电梯;

(4)起重机械;

(5)大型游乐设施。

4.气瓶检验站资格核准。

另外,公告就进一步改革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

附:

篇3: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关键词:自然资源,负外部性,政府失灵,行政许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并呈现出很强的负外部性。因此, 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在化措施遏制这种负外部性的进一步恶化。目前, 关于负外部性内在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然而, 以市场调节方式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于是, 通过行政许可手段保护自然资源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 它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提供了重要的解决办法。然而, 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制度存在很大缺陷, 行政机关通过设定、实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创造寻租机会,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导致了政府配置自然资源的失灵。本文将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负外部性以及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提出完善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一) 政府“寻租”行为的存在

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寻租”可能性给政府滥设、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留下了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在自然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 也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政府“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的寻租。寻租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 一方面, 它导致了资源的扭曲配置,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 又使得政府以及与其相关的权力机构严重腐败, 危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政府在配置自然资源方面拥有垄断地位, 政府官员积极追求本部门的效益或者利润最大化, 主动“创租”或“抽租”。特别是在我国对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规定还很不完善的时期, 政府的活动往往被某些官员用来设置租金, 并以此吸引寻租者, 为自己谋取利益。可见, 创租是造成政府滥设、多头违法实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主要原因。

(二) 许可人与被许可人恶意串通

实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过程中政府及官员与被许可人的恶意串通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过程中, 博弈的局中人是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和被许可人。通过双方的恶意串通, 使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成为“灰色区域”, 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机关获得“灰色收益”, 被许可人则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和较低的审批条件, 同时还可获得自然资源管理机关的保护, 减少受到政府的检查监督的机会, 从而造成自然资源负外部性的产生。

(三) 政府重许可、轻监督的偏好

政府“经济人”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使得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机关产生重许可、轻监督的偏好。当前, 在自然资源行政许可领域, 法律界和政府部门近乎一致的观点是: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监督上存在的问题重于立法上的问题, 监督不力是导致自然资源行政许可负外部性以及政府失灵的重要原因。在行政机关实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之后, 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被许可人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许可证成为相对人从事活动的保护伞, 被许可人则通过贿赂手段回报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官员, 双方都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 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立法缺陷

《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规定, 从而违背了《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初衷, 妨碍着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立法缺陷,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赋予权利”与行政许可的性质相脱离。《行政许可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在《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中以“确定”、“批准”、“审定”等与第二条保持一致。但唯有关于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规定仍保留“赋予权利”的传统痕迹。第二, “赋予特定权利”与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相悖。《行政许可法》第五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 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但是, “赋予特定权利”的规定远在公平原则之外。尽管立法者认为“本项规定是对行政许可类别中特许的规定”。将“赋予特定权利”尽量解释为特别许可的“特许”, 而不是“特权”。但普通民众会普遍理解“特定权利”为“特权”, 而非“特许权”。第三, “有限”自然资源的行政许可与行政许可法的冲突。有限自然资源的行政许可与《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不设行政许可相冲突。

(二) 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权利交叉、权责不明

在自然资源的行政许可环节, 法律设置了大量有许可权力的行政主体, 而这些许可权力的设置往往存在着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形, 这样的管理体制可能带来两种后果:一是多元的权力主体可能导致各个机关对有利可图的许可事项争相管辖, 各行政机关充分利用手中的审批权, 实现本单位的利益, 而一旦出了问题, 则相互推诿, 推脱责任, 因监督缺位, 难以追究责任;二是多头管理导致了决策的困难, 一旦某种事项难以达成一致, 便很难付诸实施, 同时也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社会资源, 行政效率低下。

2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层级权限配置混乱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性质上地方权力从属于中央权力, 但是在许多地方性事务决策上, 地方政府也具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在自然资源许可体制中, 法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双层行政许可体制, 这一体制保证了地方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情况进行许可的授予和调整, 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 但是, 这些规定却有一个重大的缺陷, 那就是许可权限的分配中, 对地方究竟能够行使哪些许可权和许可的层级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在现行法上缺乏足够的依据。

3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事项不明确

在现行法制体系下, 立法者并未对自然资源进行详细的归类管理, 而只是以具体资源类型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导致了实践中在制定调控方式时, 忽视资源的自身特性和作用, 要么都不管, 要么都管, 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要么资源的开发利用失去了控制, 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破坏, 要么就是受管制过宽、过细、过死, 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窒息了市场的活力。

三、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完善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体制

我国的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管理体制混乱, 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管理权力的交叉、权力的多头运行, 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权力运行构架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 要根本改变这种许可权主体设置上的混乱局面, 就必须先对法律规定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 梳理自然资源许可权, 把多余的许可设置取消, 把交叉的部分消除。其次, 在具体实施许可的环节, 建立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制度。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 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行政许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 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 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要建立自然资源的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制度, 就需要实现权力的整合, 建立一个独立的新设的行政许可主体来统一进行某类自然资源的行政许可, 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这种模式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整合各个单独行政许可机关的自然资源许可权, 有效克服许可权限的交叉混乱状况, 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 而成本的增加是相对的, 减少许可的混乱, 有效进行资源管理, 其带来的资源节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机构和人员增加所产生的成本, 另外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行政成本。

(二)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许可权

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行政许可法律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缺乏明确的规定, 不利于自然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必须在法律上建立起与资源类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于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行政许可, 必须提高许可权限, 只能由中央一级的管理机关进行许可的审查和授予。而其他的非战略资源, 可以授权省一级甚至层级更低的机关实施许可。对战略性资源, 地方政府如果确有必要需要利用资源, 需要向中央相关主管机关提出申请, 由中央一级的主管单位通过内部审批程序进行审查, 经审查认为申请符合条件, 则授予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

(三) 加大自然资源行政信息公开

公开是腐败和专制的天敌, 行政公开是现代民主制度对政府行政的基本要求。为了保障行政许可在“阳光”下进行, 必须进一步推进行政公开改革, 防止权力寻租等现象的重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弥补了我国在信息公开方面长期的立法空白。该条例第十条明确将环境保护列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使公民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获得信息, 以确认和落实公民的知情权。通过上述立法和制度的完善,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行政信息公开, 进而保障《行政许可法》公开原则得以有效落实。

(四) 加强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事后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对《行政许可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当前应当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环境保护最容易成为行政许可和信息公开中的“灰色区域”, 为遏制自然资源负外部性的进一步恶化, 更应当加强行政许可的事后监管, 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做好审批项目处理后的上下衔接, 确保行政审批项目的取消、调整和保留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要对依然存在的大量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完善审批程序和制度, 防止和杜绝个别部门借以规避《行政许可法》的制约, 避免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三是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督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防止管理脱节;四是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发挥公众在行政许可事后监督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2]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马怀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3]马怀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4]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 2004 (6) .[4]李郁芳、郑杰:《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J].学术研究, 2004 (6) .

[5]王盛军:《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之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5]王盛军:《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之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

[6]康纪田:《论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立法的瑕疵》[J].前沿, 2004 (12) .[6]康纪田:《论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立法的瑕疵》[J].前沿, 2004 (12) .

篇4:论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关键词: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概述

“听证”一词在其出现时被用作司法调查环节,用来在诉讼过程中诉讼参与人进行法庭质证,当面辩论佐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后来适用范围随着我国司法改革以及注重程序正义的要求变的越来越广,逐渐将其适用于立法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听证出现以后,在行政和司法实施过程中,要求给相关人表达意见、观点的权力,以事实为基准,不能主观盲目决断,要注重维护司法行政活动相对人的程序权益,保证司法活动或者是行政执法活动公正行使。

听证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制度。该制度具有实现公平正义、防止权力义务的失衡、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的作用。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阐述观点、说明理由,保护自身权益。同时该制度使得行政机关承担更多过程序性的注意义务,保证强势一方权利义务对等。行政许可听证制度通过增加行政双方协商讨论环节,加速合理有效的行政决定的产出,合理有效的行政许可减少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出现,后者启动执行的成本高于前者,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过程中,行政机关能够进一步反思其自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进而修改决定保证行政许可行为效率。

二、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规定不明确

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在规定启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用的是授权式和概括式。许可听证启动仅在涉及到相关人重大经济财产利益时才会被告知有启动的权力,进而维护自己在行政许可中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行为的影响。这种概括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边界框架,现实许可实践中,行政机关对于是否启动听证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容易引起双方间的分歧。行政机关基于自身承担听证程序的成本,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在这种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更不利于行政执政能力建设和公民权益的维护。

(二)听证告知制度的设计不科学。

听证程序的告知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便于当事人充分准备,参与听证程序,是保证自己公平进行后续程序的保障与前提。但是告知的内容过于形式化,告知不涉及许可内容,仅对程序性的时间、地点以及概括事项又或者听证事项的名称告知申请人。仅仅告知时间地点对于相对人听证程序的充分准备起不到应用的作用,听证程序开始后,申请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由于没有告知相应听着内容,只能消极、被动举证、陈述等,其合法权利往往得不到维护。

(三)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规定不够完善

听证主持人就像是诉讼过程中法官,直接影响听证程序的发展。行政许可法规定担任听证主持人的人选不能和前期审查工作的人员为同一人,保证听证主持人第一次接触案情,杜绝先入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规定了若听证主持人和案情有厉害关系或者和案件涉及相关人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听证结论要主动回避。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听证公平公正,但是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资质要求、能力要求问题和独立地位问题没有提及。

(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制作规范

听证程序中案件排他性原则肯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听证笔录是是听证程序的结论性成果,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依据的事实来源于听证笔录中记录的事实证据,听证笔录对做出正确合法合理的许可决定具有重大影响。法律规定了听证笔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听证笔录确切具体的程序性没有规定。虽然听证笔录是做出行政许可的重要来源依据,但是一份记录不完整的听证笔录并不能为行政许可提供所需要的可靠的证据,就做不出公平公正的许可决定。

三、完善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行政许可听证的适用范围

从立法层面保证许可听证公平公正。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启动听证的兜底条款,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实施听证程序的行政许可事项,立法的本意是照顾法律没有顾忌到的需要启动听证程序的事项,而且法律具有滞后性,法律必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种规定为为适用听证制度,而现阶段不曾想到的需要听证的事项留下余地,使得可以在未来的立法中明确指出某一事项需要进行听证。毕竟听证程序的启动有助于行政关系的弱势一方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避免法律没有涵盖的事项出现,而不能启动听证,应尽可能完善许可听证事项范围的立法,维护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告知制度

应当创新告知制度,明确告知的时限。有关听证的期间和期日应准确告知相对人,可以现行规定把一周前通知改为一周前通知到达,确保行政许可听证相对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听证程序。同时为了给予相关人充足时间准备有关材料,搜集证据,告知文件中应当包括做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依据,以及足以影响最终决定的其他材料,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等,保证利害关系人和申请人在听证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高效维护自己权益。

(三)明确听证主持人独立地位,提高听主持人能力资质

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推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的发展,确保适用法律以及程序性事项公平公正。听证主持人居中主持,独立于听证主体双方,做到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确保听证主持人的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他行政、司法因素的干扰制约,充分依据听证过程中事实、证据做出公平公正的决定。行政许可听证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行政许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其深厚的法律素养,应为其在行政许可听证程序中的重要作用,法律对于听证主持人的要求应当严于其他行政工作人员。

(四)对听证笔录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听证笔录是做出许可决定的事实依据,对其进一步完善,能够保证行政许可事项的合法合理性。听证笔录应当能真实可靠反映听证过程所有有用的信息,要求全面记录听证过程的所有事项,记录的事项包括,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听证主持人、听证记录员、听证参与人等基本情况,同时应当着重详细记录行政许可事项,听证参与人提出的事实证据,陈述的观点,申辩的理由等一切涉及到行政许可事项的信息。

四、结语

行政许可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限制了权利滥用和贪污腐败行为,保证了公民参与行政关系时,权益能够公平公正的维护。未来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修改工作,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篇5: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一、为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到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管理处提出行政许可申请,提高受理、办理、送达效率,确定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管理处行政许可大厅为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的机构,对行政许可的全过程进行跟踪。

行政许可大厅应当将所实施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格式文本在办公场所进行公示。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需要取得高速公路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提出申请,并如实提交有关申请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人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三、申请行政许可事项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许可大厅应当向申请人免费提供格式文本,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有关填写事项。

四、行政许可大厅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或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管理处职权范围的,应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的理由,或者告知申请人应当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并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不予受理决定书》,申请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

(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自接收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申请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

(三)申请事项属于河北省廊涿高速公路管理处行政许可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了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申请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

五、行政许可大厅受理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后,应当在3 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申请材料登记、进行形式审查。

六、行政许可大厅进行形式审查后,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颁发受理通知书。能当场许可的,当场许可,颁发许可证件。路政大队对许可申请进行现场勘验,提出现场勘验报告。

七、如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申辩。行政许可大厅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八、审查许可事项涉及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需征求专家意见的,召开专家论证会,提出技术审查意见。

九、处路政科对申请事项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处领导审批。

十、处领导对申请事项提出决定意见,对不予许可的,行政许可大厅颁发《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告知理由,退回资料;准予许可的,签定相关协议,行政许可大厅颁发《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许可或不予许可的结果,要在办公场所进行公示,有条件的在网站公开,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阅和监督。

十一、路政大队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予以记录。

十三、除可以当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许可大厅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特殊情况领导批准延长1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出具《行政许可决定送达回证》,申请人签收。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十四、处政工科、路政总队负责对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和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篇6: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被许可人取得行政许可后的监督,预防违背法定许可条件规定的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卷烟市场健康发展,根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市、县局对取得烟草专卖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行为,按照属地管辖,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第三条市、县局根据规范卷烟市场秩序的需要,确定适宜的监督检查方式,如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或全面检查、自查或抽查、现场检查或书面检查、突击检查或例行检查、随机检查或有因检查等。

第四条监督检查要目标明确、科学安排,根据检查目的事先拟订计划。检查次数按照《卷烟零售户户籍化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实施监督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后方能进行,并不得妨碍被检查人的正常营业秩序。

执法人员可以通过现场检查、查阅从事行政许可活动的有关书面材料、谈话调查等形式,履行监督职责。

第六条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书面记录,并可同时摄影摄像(法律、法规禁止摄录的除外),连同处理结果,由执法人员签字归档。

第七条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的,若当即能够改正的,现场责令改正;若需要一定期限改正的,向被检查人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则移交案件审理部门处理;依法应当撤销或注销行政许可的,则移交证件管理部门处理。对限期改正和受到行政处罚的被检查人,应进行复检。

第八条市、县局各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行政处罚决定于每季度结束后十日内制作电子文本,以便更新本局信息公开内容。

第九条执法人员应当做到监督、规范与热情服务并重,文明执法,廉洁办事。若借监督检查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违法进行监督检查,依照《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7:税收相关法律 行政许可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属于行政许可中的()。A.特许 B.认可 C.核准 D.登记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行政许可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事后控制的外部管理行为 C.行政许可是一种经依法审查的行为 D.行政许可是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3.王某向当地的工商局申请工商登记,工商局因其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不予登记,王某对该行政许可的决定不服,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体现了()原则。A.便民和效率原则 B.救济原则 C.法定原则

D.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是()A.订立合同 B.开采铁矿 C.打折促销

D.对罚款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评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可以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

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应当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

C.被准予许可的行政相对人应当向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报告其实施的相应情况 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机关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6.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实施管理。A.日常发票管理工作 B.限制行为 C.自主行为 D.禁止行为

7.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A.发布命令 B.发布决定 C.临时法规 D.部门规章

8.下列关于税务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级税务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实施行政许可

B.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税务机关不得委托其他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C.各级税务分局、税务所、税务局的稽查局都无权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D.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指定一个内设机构或者设置固定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9.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上级行政机关 D.国务院

10.行政许可的申请方式有多种,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许可申请方式的是()。A.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 B.以口头形式上门申请 C.以传真方式申请 D.以电子邮件方式申请

1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如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A.必须当场 B.必须在2日内 C.当场或者在3日内 D.当场或者在5日内

12.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

A.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B.不予答复 C.即时受理

D.在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13.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内组织听证。

A.5日,15日 B.5日,20日 C.7日,15日 D.7日,20日

14.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变更行政许可的要求。A.随时

B.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0日内 C.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 D.自变更事由出现之日起5日内 15.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除撤销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的是()。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

D.行政机关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6.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要求延续行政许可的,应在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届满()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A.20日前 B.后20日内 C.后30日内 D.30日前

17.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A.提交行政许可申请书的先后顺序 B.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 C.申请人自身条件的优劣情况 D.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准确性

18.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费用应由()支付。A.申请人

B.受理许可的机关 C.当地人民法院 D.本级财政部门

19.下列不属于行政许可注销方式的是()。A.收回证件 B.加注发还 C.公告注销 D.变更登记

20.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A.未履行监督责任 B.履行监督不力

C.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 D.实施行政许可程序违法行为

2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如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 B.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项目已由县以上税务机关实施调整为由区县级税务机关实施,下放管理层级

C.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属于税务行政审批项目 D.纳税人申请印制有本单位名称发票不属于行政审批项目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行政审批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也可以是依申请进行的 B.行政确认只可以是依职权进行的,而不能依申请进行 C.行政登记和行政许可都具有一定的裁量权

D.行政确认行为通常不因申请行为无效而无效或被撤销,行政许可则会因为申请行为无效而导致无效或者被撤销

E.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而行政登记则不一定产生这种后果

2.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特许的有()。A.集会游行示威许可 B.爆炸品生产运输许可 C.快递业务经营许可 D.海域使用许可 E.企业工商登记

3.下列关于行政许可与行政登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类型的行政登记B.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事先加以严格控制,其作用的对象是法律作一般性禁止的行为 C.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秩序,是国家进行法律控制的辅助手段 D.行政许可的结果是被许可人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和权利 E.行政登记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履行义务

4.我国《行政许可法》首次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有()。A.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D.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E.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5.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必须经过行政许可的有()。A.个体工商户王某在市场销售鞭炮的行为 B.某公司从甲地运输一批硫酸到乙地

C.某国的专家组来我国的钓鱼岛海域进行测绘的行为 D.刘某开发家乡的矿藏的行为

E.黄某对自家的房屋进行装修的行为

6.为防止行政许可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下列选项中,属于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有()。A.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B.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C.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D.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E.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 7.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行政许可范围的有()。A.拆本使用发票 B.指定企业印制发票 C.使用计算机开具发票 D.印制有本企业名称的发票 E.印花税票代售许可

8.下列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B.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C.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D.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

E.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国务院决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9.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作为税务行政许可实施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有()。

A.受到上级机关的委托实施税务行政许可 B.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C.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取得税务行政许可权 D.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E.必须组织行政许可听证会

10.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在申请阶段负有“八项公示”义务,该“八项公示”具体包括()。

A.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 B.行政许可的数量、程序、期限

C.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 D.行政许可的申请书示范文本 E.行政许可的决定机关

11.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的许可事项有()。A.生产爆炸性危险物品 B.开发利用矿藏 C.市政设施的配置 D.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E.家用电器的检验

12.非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在法律、法规没有另外规定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B.一般情况下,若行政机关在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

C.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时间一律不得超过45日

D.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

E.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若45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日

13.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以及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A.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E.国务院决定

14.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关于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依法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许可人签字后归档 B.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C.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D.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E.被许可人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管辖区域外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将被许可人的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抄告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

15.根据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行政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

B.被许可人未依法履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义务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C.取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未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D.个人和组织发现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有权向行政机关举报,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E.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可以收取适当的费用

16.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包括()。A.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已经实施的行政许可违法,如果撤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E.对不具备申请资格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17.下列情形中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注销手续的有()。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申请延续,行政机关在有效期届满前未予答复的 B.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C.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终止的

D.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E.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18.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违反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行为。A.应当依法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行为

B.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C.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行为 D.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

E.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行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核准是对某些事项或者活动是否达到法定技术标准的核实准许。2.【答案】B 【解析】选项B: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对社会事务实施的外部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而进行的一种事前管理行为,而非事后控制行为。3.【答案】B 【解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以及相应的不作为,或者行政机关就行政许可的变更、延续、撤销、注销、撤回等多项作出的有关具体行政行为及其相应的不作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体现了救济原则。4.【答案】B 【解析】(1)选项A:属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可以不设行政许可。(2)选项B: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力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3)选项C:属于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4)选项D:属于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5.【答案】D 【解析】(1)选项A: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2)选项B: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并将意见报告该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3)选项C:没有相关规定。6.【答案】D 【解析】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按禁止行为实施管理。7.【答案】B 【解析】对《行政许可法》第12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8.【答案】C 【解析】选项C: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以及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税务机关是否具有行政许可权,由设定税务行政许可的文件确定。9.【答案】D 【解析】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成本,《行政许可法》作了特别规定,经“国务院”的批准,行政许可权可以相对集中。10.【答案】B 【解析】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许可,在申请方式上,行政相对人可以书面形式上门递交申请,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申请。11.【答案】D 【解析】选项D:如果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材料数量、种类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告知补正材料通知书》,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12.【答案】A 【解析】选项A: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13.【答案】B 【解析】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的期限是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听证申请后20日内组织听证。14.【答案】A 【解析】变更是被许可人的权利,“随时”可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要求。15.【答案】C 【解析】(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②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③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④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⑤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2)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选项C)。16.【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延续须在有效期限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17.【答案】B 【解析】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18.【答案】D 【解析】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19.【答案】D 【解析】行政许可的注销方式主要有收回证件、加注发还、公告注销等。20.【答案】C 【解析】选项C: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的行为属于实施行政许可实体违法行为。21.【答案】C 【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律制度的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22.【答案】C 【解析】选项C:经严格审核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实施的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审批项目。

篇8:质监局行政许可制度

听证主持人回避是控制其公正性的重要措施,回避在理论上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两种。有因回避又称附理由的回避,是指存在法定理由的情况下,听证主持人才回避;无因回避又称强制回避或不附理由的回避,是指无须任何理由,即可要求听证主持人回避。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第48条第3款规定:“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可见,我国的行政许可听证只规定了有因回避一种情形。

1. 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行政许可法》的有关条文规定了听证主持人制度中的职能分离原则、回避原则等内容,但对听证主持人的法律地位、任职资格、职权等方面却未作出规定。有部分规章和地方法规在《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对任职资格、职权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有一定的突破,但诸多规定仍存在着很大差异和冲突。目前,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1)人数不统一。

关于听证主持人的人数,《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不明确,各规章和地方法规也呈现出多种规定:有的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规定由1名听证主持人组织听证,如《海关行政许可听证办法》第28条规定:“海关行政许可听证实施部门应当指定一名听证主持人负责组织听证活动……”有的为了突出听证活动的准司法性,要求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听证主持人的人数,如《湖南省实施行政许可听证规定》第7条规定:“听证主持人由1或者2至3人担任。由2人或者3人担任的,应当确定1人为首席听证主持人。”但更多的是与《行政许可法》一样,没有明确的规定。

(2)任职资格。

听证会是否有序进行以及是否有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听证主持人的能力素质。鉴于听证主持人地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行政程序的立法惯例都对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作了明确规定,如在美国要想成为行政法官,一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律师资格且有一定行政工作经验;二是通过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考试。而我国《行政许可法》却没有相关的规定,大多数规章和地方法规与《行政许可法》一样,只有少部分规章和地方法规对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作出了规定:如《湖南省实施行政许可听证规定》第7条规定:“听证主持人应当具备必要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有的虽然对听证主持人应当符合的条件作出具体的列举,但实际上由于条文比较抽象而缺乏具体的管理规定,如《吉林省行政许可听证实施办法》第8条规定:“听证主持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属于听证组织机关工作人员;(2)熟悉听证规定,具有一定组织能力,能够胜任听证主持人工作;(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3)听证主持人缺乏独立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听证主持人在法律地位上应具有相对性,如其不能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势必难以客观公正地评判是非,整个听证将徒具公正的面纱而实为骗人的闹剧[1]。

《行政许可法》及11部地方法规规定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指定”,9部部门规章规定了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但对主持人的任用程序皆未提及。实际操作中,听证代表及外界媒体对于听证组织机关如何选任听证主持人是一概不知,行政机关指定听证主持人一事就成了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宜。而且,规定“由非本案的调查人员担任”实质上指定的始终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担任主持人一职,如“西上六电磁辐射听证会”的主持人是北京环保局法规处处长,而“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听证会”的主持人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无论是利害关系人还是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申请人均对听证主持人的身份产生了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设想一位来自同一行政主体的法制机制,甚至是同属该行政主体内部同一职能(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工作人员担任听证会主持人,他们无独立的行政主体地位,与审查行政许可申请人处于同一行政机关,不能避免单方面接触,而且与组织听证的行政机关是行政隶属关系,福利待遇受行政机关控制,职务升降由行政机关决定,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利益关系,这些都难免广大公众对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产生质疑。

要确保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性地位,还必须赋予听证主持人明确的职权。依据是否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可以将听证主持人的职权分为实体性权力和程序性权力。程序性权力是听证主持人享有的支配和控制听证程序的权力,实体性权力是指对当事人实体性的权利义务作出配置或产生影响的权力。我国《行政许可法》并未具体列举听证主持人的职权,只有零星的规定,大部分规章和法规都明确了听证主持人的程序性权力,而对实体性权力———建议权及其效力问题则未触及。

(4)回避规定不完整。

听证主持人的回避制度来源于司法审判,也是避免偏私的需要。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该规定比较笼统,在实践中常常会面临下列问题:

(1)回避事由模糊。何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如何界定?部分规章和法规对回避事由做了列举,但呈多样化,各有特色。

(2)回避程序不完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的时间,申请回避提出的方式等一系列程序问题也有待于统一规定,便于具体操作。

(3)回避方式单一。回避的方式有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而我国《行政许可法》只规定了申请回避的一种方式。

2. 听证主持人制度的完善

(1)规范听证主持人的人数。

笔者认为,鉴于对公正性与效率的双重考虑,可以采取原则上1人担任听证主持人,行政机关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可以指定1~2名听证员协助听证主持人进行工作。听证员的回避事由与听证主持人完全相同。听证员在听证过程中的工作应当由听证主持人安排。

(2)确立听证主持人的选任制度。

(1)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

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稳定、合格的听证主持人是保证听证有序进行的基础,因此听证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条件——任职资格。《行政许可法》未有此类规定,地方法规、规章的规定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鉴于听证主持人这一特殊岗位的要求,有必要对听证主持人的任职资格作统一规定,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规定:

a.学识条件。听证主持人应具备法律方面的素养和一般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应具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b.业务条件。听证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法制工作经验,一般要求从事法制工作达一定的年限;

c.能力条件。鉴于听证主持人的重要地位,应具备较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能对整个听证会有全局的把握和控制,对妨碍听证会正常进行的情况进行处理,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从而使听证会高效有序地进行;

d.品行条件。听证主持人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并且还应具备认真、仔细、踏实、果断和理性的工作作风。

(2)听证主持人专职化步骤。

由于我国的听证制度发展时间比较短,统一设立专职的听证主持人,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分两步逐渐实现听证主持人的专职化:

a.可借鉴国外经验,改变当前多数机关中没有固定听证主持人,只是在具体案件中由行政机关临时指派非本案调查人员的其他工作人员主持听证的做法。具体操作是:在行政许可机关内部设专门机构,独立负责组织行政许可听证的主持工作,其地位和行使行政调查权的机构或人员平等,独立行使各自职权,互不隶属。由于我国大多数行政机关内部设有法制机构,机构内有专门人员负责本机关法制事务及其他事项,为了造成不必要的机构臃肿,可由法制机构来负责组织本机关行政许可听证的主持工作,通过采用资格化考试来录用符合以上四个条件的合格人员担任主持人。录用考试可参照公务员招录考试模式,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和面试内容应针对上述四个方面来设计。而且,对于主持人的成员还要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具体一场许可听证会的主持人不再由行政许可机关指定,而是由法制机构根据一定的程序进行随机抽取,将抽取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案,并及时公告,若主持人符合回避条件,可再随机抽取。当然,应明确规定最多可抽取的次数,若无特殊情况,一般规定最多可抽取两次,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b.建立专职的听证主持人。各地区成立统一的听证主持人员管理机构,由听证机构对听证主持人直接管理,采用听证主持人资格全国统考制度和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取得制度,听证机构对其任免、工资、晋级等管理都要相对独立于行政管辖和行政级别,听证主持人对听证机构直接负责,服从听证机构直接负责人的领导,并接受其监督。

(3)明确规定听证主持人的职权。

赋予听证主持人明确的职权,是其相对独立地位的表现,也是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主持人的程序性权力,各国的行政程序法都作了相似的规定,我国可参照国外规定并结合本国国情对听证主持人的程序性权力作出具体的规定,包括:决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及其权限;主持听证,维持听证秩序;就听证事项询问听证参加人;听取听证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接收并审核有关证据,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补充证据;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或终止等程序事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权。

对于听证主持人的实体性权力,各国的规定却存在着很大差异。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听证主持人无决定权和建议权,只有主持听证的程序性权力,在听证笔录上签名,并对听证记录的真实性负责。如《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68、69条规定,听证主持人负责对听证秩序的维持,并在听证记录上签名,听证主持人没有建议权,行政机关作决定要综合全面反映行政程序的结果。一种是听证主持人有建议权,以日本为代表。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第24条第3项规定:“主持人于听证终结后,应尽速作成报告书,载明当事人等对不利益处分原因之事实所为之主张,有无理由之意见。并连同第1项之笔录,向行政机关提出。”第26条规定:“行政机关为不利益处分之决定时,应充分参酌记载于第24条第1项笔录内容及同条第3项报告书中主持人之意见。”可见,日本听证主持人有建议权且具有参考的效力。而最典型的是美国,它规定听证主持人有决定权或建议性决定权,并且依据正式程序裁决事项的不同性质,赋予听证主持人不同的权力。

各国对此问题的规定迥然不同,不难发现,凡是具有较强独立性的主持人,法律一般允许其作出行政决定,反之,行政决定由所属的行政机关作出[2]。因此,笔者认为,决定权应属于行政机关首长,这是由行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应赋予听证主持人决定建议权,因为主持人参与了听证的全过程,听取了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所有质证及所有证人证言和相关证据,赋予其决定建议权。这样既可减少行政首长的工作量,提高行政效率,也可保障行政许可决定的科学性与公正性。鉴于我国目前听证主持人独立性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对于听证主持人是否有建议权及其效力问题也可分两步走:

(1)由于未实行专职主持人制度,听证主持人的素质能力、独立性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约束,建议赋予听证主持人建议权,但该建议只是行政许可机关作出的一个参考,没有法律效力。

(2)实行专职主持人制度后,可赋予听证主持人的建议权,并且有法律约束力。若行政机关不予采纳,必须说明理由,当事人认为理由不充分的可以据此提起诉讼。

(4)明确规定“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

禁止单方面接触不仅是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问题。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是从具体程序上保障听证主持人独立性的法律制度。单方面接触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他方不在场的情况下,和听证主持人或对案件有裁决权的人单方面讨论争论中的案件。单方面接触会极大地损害对方当事人的权益,破坏正当程序裁决的基本原则,这样作出的裁决将被法院撤消。

禁止单方面接触是保障听证主持人公正听证而作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由于听证主持人和许可调查人员同在一个行政机关,难免有单独的接触,从而不可避免产生偏私,不利于听证的公正进行,所以我国非常有必要确立听证主持人的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

明确我国行政许可法中的单方面接触制度,可以借鉴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并参照我国《法官法》中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做法,明确规定“禁止单方面接触的期间从听证通知书发出之时起至听证决定做出前;禁止单方面接触的范围包括调查人员、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明确规定违反该制度的法律后果。

(5)完善回避制度。

当出现与听证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存在个人偏见时,听证主持人应回避。回避制度和职能分离制度一样,都来源于自然公正原则。职能分离制度是解决主持人偏私问题的基础性的和宏观、抽象的制度;回避制度则是在职能分离基础上,进一步避免在具体案件中出现偏私主持人的微观、具体的措施[4]。这里的利害关系主要指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还包括感情利益和精神利益,这种利害关系不限于听证主持人本身的切身利益,还包括其配偶或者直系血亲的利益。借鉴各国关于听证主持人的回避规则,我国听证主持人的回避制度可规定如下:

主持人回避的事由:(1)是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人员或其亲属;(2)是行政许可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其亲属;(3)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4)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听证的人员。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的时间:从法律权利的角度看,只要在听证程序结束前,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发现听证主持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都有权提出回避的要求。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回避的方式:规章和地方法规中,有的规定申请回避应采用书面形式,有的则规定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回避。笔者认为,为避免实践中做法的不统一,法律应明确规定申请回避的方式为书面形式。理由有二:一是要规范申请回避的行为;二是书面申请也是与听证案件有关的一项书面凭证。

听证主持人回避的决定主体,应是选任者。若选任者驳回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并记录在案。

另外,还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除了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主持人回避外,主持人也可以自行要求回避。

摘要:行政听证制度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素———听证主持人制度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我国听证主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行政许可听证,听证主持人,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海坤,刘泽林.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N].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3:120.

[3]伯纳德·施瓦茨.徐炳,译.行政法[M].群众出版社1986:334.

上一篇:夏令营闭营仪式主持稿下一篇:责任,丰满了历史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