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保障金减免

2024-04-19

残疾人保障金减免(共8篇)

篇1:残疾人保障金减免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交减免申报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隔征收(即征收上),区地税代征,隶属残联管理。企业按所属镇、街道分别到所在的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

一、免交减免对象

免交对象: 已安置残疾人单位

减免对象:当新建单位、连续两年以上严重亏损单位、破产或歇业单位、政策性规定减免所有规费单位;

二、办理程序

1、已安置残疾人单位

(1)携带残疾证、合同书、上养老保险清单和劳动保障年检报告书(或劳动情况表统计局104表)原件,复印件一份,到所在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

(2)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对提交的材料初审并实地核查,符合要求后,企业填写《新北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交审批表》(二份)和《江苏省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基层表》(二份)。

(3)区残联对镇(街道)残联提交的材料复核并实地抽查,符合要求后,提请部门领导审核签署意见,予以部分或全额免交。

2、上新建单位

(1)携带企业营业执照、税务部门计税工资单原件,复 印件一份,到所在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2)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对提交的材料初审通过后,企业填写《新北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审批表》(二份)和《江苏省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基层表》(二份)。

(3)区残联对镇(街道)残联提交的材料复核,符合要 求后,提请部门领导审核签署意见,予以全免。

3、连续两年以上连续亏损单位

(1)携带过去两年年末连续亏损并经会计事务所验审 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劳动保障年检报告书(或劳动情况表统计局104表)原件,复印件一份,到所在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

(2)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对提交的材料初审并实地核查,符合要求后,企业填写《新北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审批表》(二份)和《江苏省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基层表》(二份)。(3)区残联对镇(街道)残联提交的材料复核,符合 要求后,提请部门领导审核签署意见,予以减免。

4、政策性规定减免规费的单位

(1)携带政策性规定减免规费的有关文件、劳动保障年

检报告书(或劳动情况表统计局104表)原件,复印件一份,到所在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2)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对提交的材料初审通过后,企业填写《新北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审批表》(二份)和《江苏省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基层表》(二份)。

(3)区残联对镇(街道)残联提交的材料复核,符合要求后,提请部门领导审核签署意见,予以全免。

5、破产或歇业单位

(1)携带破产或歇业有效证件、劳动保障年检报告书(或

劳动情况表统计局104表)原件,复印件一份,到所在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申报。(2)镇、街道残联或区残联对提交的材料初审并实地核

查,符合要求后,企业填写《新北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审批表》(二份)和《江苏省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基层表》(二份)。

(3)区残联对镇(街道)残联提交的材料复核并实地核查,符合要求后,提请部门领导审核签署意见,予以全免。

三、征收标准

单位应缴保障金=(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总数*1.7%—本单

位已安置残疾人人数)*上市区职工人平均工资数(按统计行政部门颂数为准)

四、服务承诺

区残联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20日内,办结所有审批手续,作出是否免交减免的决定。

五、政策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第78号令《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 人就业办法》。

2、常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3、新北区贯彻执行<常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

篇2:残疾人保障金减免

尊敬的市残疾人联合会领导:

根据河源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发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核定书》,我司2011平均在职职工总人数170人,应安排2.55名残疾人就业,少安排残疾人就业2.55人,应缴纳2012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3713.28元。现根据我公司的实际,特向贵处申请给予免收2011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原因如下:

根据河源市鑫源税务师事务所核实的利润报表显示,我公司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处于利润亏损期,亏损金额共计2539823.15元。详细数据请见附件1及附件2。

我司于2008年初进驻河源至今已有4年历史,属新兴发展的微小企业。由于企业冗员多、负担重,2011年仅缴纳养老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费用就达1056490.31元。加上2011年我公司新招用合同制工人111人,年增加成本费用277500元。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大的环境下,力保就业岗位稳定,不但不减薪裁员,2011年我公司还新招用了111人,其中:农民工64人,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也正是因为招用了这部分人员,才导致我司安排残疾人的比例下降。所以,不能让企业既要为社会解决就业困难,又要承担残疾人的保障金,显然有失公正,与我们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恳请市残疾人联合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并给予免收2011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此致

敬礼

河源大参林药店有限公司

篇3: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郑功成 (2008) 、周庆行、张新瑾 (2008) 指出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严重的缺失, 残疾人群体规模庞大, 残疾人家庭收入偏低, 残疾人群体中贫困问题突出, 残疾人社会保障城乡差距较大王齐彦、谈志林 (2004) 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 实施机制不健全, 实际成效不彰。二是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分散而零碎, 保障面狭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残疾人数量非常有限。三是过分强调家庭与残疾人的自我保障责任保障资金严重短缺。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不足, 未能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现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救济色彩太重, 未能起到“安全网”的作用。五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环境障碍仍然存在,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度低, 人道主义、慈善意识与扶残助残气氛不浓;程凯 (2010) 通过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指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中的问题有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或忽视, 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本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备, 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投入明显不足, 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保障与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广大残疾人需求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卞飞 (2010) 指出就目前来看,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多是一种扶贫性质的援助制度, 以收入维持为主, 目标只使残疾人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缺乏发展维度。残疾人社会保障理论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偏重维持, 忽视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投入不足与社会资源调动不力, 以及缺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和对残疾人保障的合理定位, 将照顾残疾人单纯视为家庭责任的传统观念、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国民福利未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发展、缺乏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与统筹考虑残疾人保障的合理定位、缺乏对残疾人保障事业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等 (郑功成, 2008) ;李文奇 (2008) 指出制约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保障法律滞后、社会保障责任模糊、社会保障体系不全、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李光雄 (2007) 指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重视不够、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谢琼 (2008) 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既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 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 (齐蕊) 。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残疾人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孙光德董克用) 。郑功成 (2007) 认为残疾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由于身体障碍而处于弱势地位, 对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代世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张金峰 (2008) 认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 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选择

彭立谦 (2006) 建议建立一个涵盖四个子系统、四支重要力量和四项基本内容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所谓四个子系统是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四支重要力量是指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四项基本内容是指失业、养老、医疗和意外事故保障。周庆行, 张新谨 (2008) 基于对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研究, 提出残疾人社会福利的路径选择, 即建立两大子系统, 发挥三方力量。两大子系统包括城市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 发挥政府、社会、社区力量, 完善残疾人就业方面, 康复方面, 教育方面, 基本生活方面, 生存环境方面等五项基本内容。 (王齐彦、谈志林, 2006) 提出明确保障的责任主体, 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国家保障体系建设的大局统筹考虑构建国家保障、社会保障与个人保障三位一体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立足国情, 确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提出结合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残人社区保障, 形成“社区参与”与“融入社区”相结合的残疾人社区保障制度。

五、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黎建飞 (2007) 认为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中, 应当从立法角度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 建立切合残疾人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确保残疾人就业权的实现;郑功成 (2008) 认为要更新残疾人保障属于家庭责任的旧观念, 代之以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共同责任观念, 达成国民福利应当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共识, 确立残疾人保障事业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明晰其与其他保障制度的职责分工, 走以一般性保障制度安排为基础、以残疾人福利为核心、以就业保障及其他措施为补充的官民结合的社会化道路;卞飞 (2010) 认为应加强残疾人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为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提供制度化保障。设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个人发展账户。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围绕授权个人进行资产积累, 增长个人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者, 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保障主体多元化。制定相关鼓励性政策及协作机制, 有效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 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现对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发展社会力量, 探索适合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路径。

六、亟待研究的问题

综观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 一方面, 该问题已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 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 这必将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 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表现如下:

1、偏重对问题和对策建议, 却忽略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同时很多研究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总体上具有雷同性, 对策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相关研究肯定政府的主导作用, 但是对于政府的介入程度及方式、以及家庭、社会、政府各自的分工与合作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

3、偏重于具体内容研究, 在理念上, 将残疾人当做特护群体看待, 忽略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与健全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研究, 忽视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研究, 把残疾人社会保障排斥在健全人社会保障之外。

4、在现有的研究中, 多将残疾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缺乏对残疾人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门性研究。在现实中, 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残疾人的社会诉求是不同的。应该在总体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

5、缺乏对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缺乏理论的深度研究。在以后研究总, 应该注重在对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中, 加强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2]程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结果及其对策[J].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7.

[3]王齐彦.谈志林.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J].中国民政, 2006 (7) .

[4]程凯.试析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J].红旗文稿, 2006 (7) .

[5]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1) .

[6]申知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J].人权, 2008 (1) .

[7]周庆行、张谨.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路径选择[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4) .

[8]卞飞.浅谈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选择——基于自残建设的视角[J].江淮论坛, 2010 (5) .

[9]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3) .

[10]肖卫宏.困境与出路:对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

[11]李文琦.和谐社会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 2008 (12) .

篇4:残疾人保障金减免

关键词: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立法补充

一、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涵义

法律责任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解释是指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即是一种程序法上的义务;狭义解释是指一定主体因其违法行为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事实的发生,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我国立法中所指的法律责任指的是狭义法律责任,故本文对法律责任采狭义解释,仅指一定主体因违法或法定原因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其责任承担的依据和方式不同,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种。基于人道主义、法律责任能力、法律责任的目的等,对于残疾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符合法定的条件时,应当给予不承担法律责任或减免法律责任的优待。

残疾人的违法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残疾人的法律责任不仅是指违反残疾人保障法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是指残疾人违反了我国现行全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而应当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包括人身责任和财产责任。

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包括不负法律责任,从轻、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仅从汉字解释,“减免”乃指减轻和免除。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处罚的减免即为此意。但是,从残疾人保障法的角度,为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保护,减轻和免除其法律责任并不足以对残疾人的利益给予周全的保护。本文对残疾人法律责任的减免采扩大解释,不仅指从轻、减轻和免除法律责任,还包括不承担法律责任。

二、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理论基础——实质平等理论[1]

残疾人被认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现实中,人们谈及社会弱势群体,除了残疾人之外,还包括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病人、农民、低收入者、下岗职工、消费者等等,因此有了保护这些特定群体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专项法律,这些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法律的作用就在于调整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社会利益关系。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其之所以得到法律的关注,是因为这一群体由于力量的相对薄弱,在占有社会资源上存在不利,从而导致其利益实现上的困难。这种利益关系的冲突,正是法律所需要也应当关注的焦点,因此,法律需要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特别的保护。起初,所谓平等是指形式上的平等,即人之间的抽象的平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一样,应被平等对待,平等地享有人权。在这种形式平等思想的指导之下,现代社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保护,不允许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

这种法律保护主要以权利的形式落实下来,我国现行《残疾人保障法》即为其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平等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在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形式平等所主张的抽象的普遍人格,剔除了人和人之间的任何自然和社会的差别,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在形式上获得了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从而排除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但是这种抽象的人格也忽视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的特质,并因此导致了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不力,这种不力体现在:

由于与普通人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上的差别,虽然法律在条文上赋予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平等的保护,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条件可能会导致其实际上无法实现或无法充分实现法律所赋予他的这种保护。

实质平等理论昭示着人权范围的扩大及国家义务的扩大,给予了社会弱势群体更有效的保护。国家通过法律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人不同的特别保护,从而真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权利,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真正能享受到与普通人一样平等的法律保护。这种建立在考虑社会弱势群体自然和社会差异基础之上的社会立法,正是通过形式上的不平等从而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摆脱弱势地位。

因此,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进行特别保护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是以“不平等”求正义,即实质平等理论。这种实质平等理论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被称为法律的社会化现象。实质平等与正义是相联系的,现代法律所追求的正义、所需求的平等绝非数量上的绝对相等,立法上并不禁止对公民权利的差别性规定。立法对残疾人法律责任的减免,属于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规定,这是以实质平等为理论基础的保护,实为正义的应有之意。

三、国外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规定之立法考察

1.国外保护残疾人的专门立法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主要国家为保护残疾人的专门立法,美国1990年《残疾人法》、英国1995年《残疾歧视法》、日本2004年《残疾人基本法》、法国2004年《残疾人机会与权利均等、公民权与参与权保障法》、澳大利亚1992年《残疾人歧视法》、印度1995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权利保障和充分参与)法》、菲律宾1991年《残疾歧视法》等,所有这些法律包括相关国际公约,都未有关于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规定。

2.国外刑法有关残疾人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德国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行为人行为时,由于病理性精神障碍、深度的意识混乱、智力低下或其他严重的精神反常,不能预见其行为的违法性,或依其认识而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因第二十条规定的各项原因,行为人行为时由于认识能力显著减弱,或依其认识而行为的,可依第四十九条第一款减轻其刑罚。”

《加拿大刑法》第十六条规定:①行为或不行为于心神丧失时发生者,不受有罪之判决;②本条所称的心神丧失指先天性痴呆或患心理疾病以至不能知悉其行为或不行为的性质,或不能了解其错误之精神状态。

nlc202309041214

《西班牙刑法典》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实施违法行为时,因精神异常或者精神状况暂时改变造成了不能理解其行为的违法性或者不能按照其理解实施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芬兰刑法典》第三章第三条第一项规定,精神错乱的人实施的行为,以及因年老或其他类似原因而导致精神有缺陷的人实施的行为,不具有可罚性。

3.国外民法有关残疾人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二十七条规定:“在丧失知觉的状况下或者在不能自由决定意思的精神错乱的状况下加损于他人的人,不对该损害负责任。其以酒精饮料或者类似手段使自己陷于此种暂时状况的,对其在此状况下非法引起的损害,以如同其有过失一样的方式负责;其没有过错而陷于此状况的,该责任即不发生。”对于不负责任的人致人损害的,该法又出于公平考虑,第八百二十九条作出了规定。基本内容是,对于损害不能从加害人那里以及第三人那里获得赔偿的,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情况,在公平所要求的限度内和不剥夺其为维持适当的生计以及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需要的金钱的限度内,仍然必须赔偿损害。

《意大利民法典》第二千零四十六条规定:“在实施致损行为时,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的人不承担致损行为的后果,除非无行为能力的状况是因其过失导致。”同时,第二千零四十七条规定:“损害是由无判断能力和意思能力人导致的,应当由对无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义务的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能证明其不能阻止该行为的除外。”“负有监护义务的人不能赔偿损害的,法官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经济条件判定致害人给予公平的赔偿。”

4.外国行政法有关残疾人行政处罚责任减免的规定

《奥地利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行为时知觉发生障碍或精神作用发生病理上之故障,或因心神耗弱,对于行为之禁止不可能辨识或不可能为适当之处理时,其行为不罚。”

《德国违反秩序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实施行为时因病理性精神错乱、深度神志迷乱或弱智或者其他严重的精神变态而无能力认识此系不允许的行为或无能力按此认识行事者,其行为不应受谴责。”

四、我国关于残疾人法律责任减免的规定

1.《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都是从积极层面对残疾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进行规定,虽有“法律责任”章,其内容主要是违反《残疾人保障法》、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2.与《残疾人保障法》同类型法律

与《残疾人保障法》相类似的法律,主要是指导保护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单行法。我们逐个查阅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发现立法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法律责任减免作出规定。

3.《刑法》有关残疾人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我国刑法主要针对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聋哑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减免作了规定。《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十九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民法有关残疾人民事责任减免的规定

我国民法主要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和缔结合同的效力加以规定。残疾人中,精神障碍、智力低下等都可能被认定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唆、帮助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

5.行政法有关残疾人行政责任减免的规定

残疾人行政责任减免的问题,从所查到的资料看,只发现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中有所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第十一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的原因而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第十六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二)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三)由于他人胁迫或诱骗的。”

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另外,新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精神病人、盲人等违反治安管理时如何处理也进行了如下规范:精神病人在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参考文献:

[1]吴宁.《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及其理论基础——以平等理论透视》,《法律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

[2][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I”

[3][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4页

[4][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5]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6]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7]张旭.《减免刑事责任理论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7月

[8]2003年7月10日(河北日报)网站首页

篇5:安置残疾人减免土地税

税应注意的问题

2014-10-3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对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有明确规定。然而,该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和基层税务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常出现该享受减免的单位得不到减免,不该享受减免的单位反而得到减免的状况。为此,笔者就执行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中应掌握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解析。

应具备的条件

财税〔2010〕121号文件规定:对在一个纳税内月平均实际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高于25%(含25%)且实际安置残疾人人数高于10人(含10人)的单位,可减征或免征该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减免税比例及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税主管部门确定。

由此可见,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要想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优惠,必须符合按规定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符合实际安置残疾人上岗的比例、向残疾人支付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以及按规定为每位残疾人足

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土地权属不同待遇各异

除了对符合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条件的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拥有土地使用权并实际使用的土地给予减免税外,对以下四种情况应区别对待: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租用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土地权属是国有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检发城镇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地〔1988〕15号),城镇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缴纳。所以,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不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也就不存

在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租用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土地权属是集体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集体土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56号),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实际使用应税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但未办理土地使用流转手续的,由实际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该文件精神,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租用的是集体土地,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所以,可按规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无偿使用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国税〔1989〕140号)的规定,对免税单位无偿使用纳税单位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所以,对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无偿使用纳税单位的土地,可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将土地出租给其他纳税人使用的,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规定,免税单位只有“自用”的土地才能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所以,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用于出租的土地,不能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应当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管理和审核

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属于备案类减免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下列备案资料:

——《涉税事项申请单》;

——企业职工花名册;

——残疾人证明;

——与残疾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

——为残疾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证明;

——企业工资支付凭证;

——土地权属证明。

同时,主管税务机关要对纳税人报送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具体而言:

——审核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的真实性和复印件的一致性。

——审核单位和个人是否采用签订虚假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是否重复使用残疾人证或残疾军人证、残疾人挂名而不实际上岗工作、虚报残疾人安置比例;是否不缴或少缴为残疾人规定的社会保险以及变相向残疾人收回支付的工资等

方法骗取该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

篇6:残疾人保障金减免

2012

营口xxx公司

***

录1、2、3、4、5、6、7、减免土地使用税申请 土地使用税减免税申请表 税务行政审批表(税收减免类)

分局调查报告(附:应纳地方税费明细表)局长办公会议纪要

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受理通知书

税务行政审批资料清单

税务行政审批资料清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2、3、4、5、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登记表(录用时间、残疾类型、工作岗位)安置残疾人变动表

土地使用证复印件

劳动部门出具的参保人员缴费清单(如有变动还需报备变动月份)7、8、9、全年缴纳社会保险费申报表

企业全员职工登记表(内有变化的需说明)1-12月份工资表复印件(其中残疾人工资要单独做表)

10、通过银行金融机构支付残疾人工资相关证明

11、残疾人证书复印件及残疾人在岗工作照片(4寸)

12、劳动合同复印件

13、损益表

14、资产负债表

审核中注意问题:

(一)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

(二)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

(三)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单位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四)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单位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五)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政策依据:辽财税【2011】24号文件

篇7: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减免申请

Xxx劳动保障局:

我公司承建的xxxx工程,因其为BT项目采用全垫资,所以前期垫资巨大且大部分为机械作业,农民工较少。我项目开工以来从未发生农民工工资欠薪行为。为保证工程更顺利的进行、加快施工进度,现特申请减免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并保证工期内不出现欠薪问题,如发生欠薪行为又不及时解决的,愿承担全部责任。

xxxx有限公司

篇8: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探析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就业保障机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日

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就是国家和社会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公民, 为他们安排劳动就业、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及采取保障其正常就业的各种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 残疾人参与社会就业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基础, 同时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劳动就业权, 创造社会财富, 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有利于缩小残疾人与正常人在各方面的差距, 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真正意义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 残疾人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 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些残疾人因为没有工作, 所以整天就会游手好闲, 在街头、闹市等各个地方流散, 甚至还会搞一些破坏活动, 严重阻碍社会秩序和治安。但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后, 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有目标、有动力, 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使自己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不仅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且也利于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一、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

(一) 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规模。

2011年农村实际就业807, 704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628, 279人, 占77.79%;农村其他形式就业179, 425人, 占22.21%;还有198, 481名农村残疾人未就业。2012年农村实际就业872, 365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684, 720人, 占78.49%;农村其他形式就业187, 645人, 占21.51%;还有183, 062名农村残疾人未就业。2013年农村实际就业89.1万人, 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70.3万人, 其他形式就业18.7万人, 仍有16.6万农村残疾人未就业。 (图1)

(二) 农村不同类型残疾人对就业安置的需求情况。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数据统计显示, 通过对河北省内的唐山、石家庄、邯郸及永清县等31个县市中农村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 进行就业安置或扶持的社会需求调查, 结果显示: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调查人数分别为1, 599、3, 167、245、5, 035、1, 176、1, 042、2, 642人, 其中对就业安置或扶持的有社会需求的分别有14、12、12、92、35、25、25人, 占所调查人数比例分别为0.88%、0.38%、4.90%、3.81%、2.98%、2.40%、1.97%。 (表1)

二、河北省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政策法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切实做好残疾人、孤老、孤儿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中发[2008]7号) 中都明确规定, 要切实将国家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扶持农村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就业, 促进残疾人增加收入。然而, 这些政策都只是象征性的规定, 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据2011年社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河北省制定或修改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有5部, 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有23部, 但这些规章和文件都只是针对于省级或地级市, 专门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权益的法规基本上空白。再加上政府对现有政策的实施和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村残疾人获取信息能力比较弱等多种原因, 导致残疾人对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这样容易造成政策的形式化, 严重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不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也影响残疾人享受政策带来的就业优惠。

(二) 农村残疾人求职信息与市场所需信息双向闭塞。

从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角度来看, 农村生活贫困, 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据2011年数据统计年鉴显示, 河北省建立乡、镇、街道残联2, 264个, 为残疾人提供各项服务。但并没有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平台, 因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得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无知性, 所以对于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这样就会导致农村残疾人就业渠道狭窄, 就业形式单一。很多残疾人虽具有一技之长, 但因为不了解就业信息而只能待业或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这样导致资源的浪费, 也不利于残疾人自身的发展;从市场所需的角度来看, 由于信息的闭塞, 所以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了解残疾人的情况, 导致某些特定的岗位出现招工难、无人从事等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单位:人)

(三) 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与市场需求失衡。

目前, 农村残疾人就业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就是残疾人自身从业能力低, 本身能力有限且没有一技之长。而现有的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开展的培训服务机制不健全, 真正培训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农村残疾人少之又少。据统计, 2010年全省、市、县 (市、区) 依托同级残联共建185个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50, 676名农村残疾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同年, 农村残疾人以从事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就业占78%左右, 而其他形式就业的人数仅占22%。由此可见, 对农村残疾人的培训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 开设的培训项目比较单一, 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 这就造成培训出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使政府虽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的作用。同时, 大多培训机构一般都设置在城镇, 距离农村较远, 很多残疾人由于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接受培训, 致使培训机构不能真正起到培训农村残疾人的作用。

(四) 农村残疾人维权意识薄弱, 导致对就业存在观望态度。

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各项发展都相对落后。据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20岁~60岁的文盲人数达4, 037人, 占调查人数的12.36%。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都存在很大欠缺。他们对自己所享有的就业权益处于不清楚状态, 有时自己的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都不知道, 或是知道就业权益受到了侵害却不知道怎么去维护。这些都是导致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的直接因素。本身就是双重弱势群体的农村残疾人, 再加上在就业权益维护方面的空白, 使他们对参加社会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再加上残疾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懒”、“靠”等依赖心理, 使很多残疾人对参加社会劳动, 实现就业持观望态度。这样既不利于残疾人参与就业, 实现自身价值,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

三、完善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与对策

(一) 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修订出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

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的有效实施, 需要规范的法律制度做基础。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事业的发展, 河北省政府应该在现有法律基础上, 加强立法工作的细化、深化, 结合农村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残疾人就业法律保障。首先, 政府有必要深入到农村, 对残疾人的所需所想做深入调查, 从残疾人的就业所需出发, 将与残疾人就业有关的内容细致分析整理, 由此制定适合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法规。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各项权益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其次, 结合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减少各责任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以各种借口拒绝接纳农村残疾人情况的出现。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使残疾人就业在法律上有了保障, 且这种保障是权威性、长期性, 对促进残疾人就业, 维护残疾人就业权利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二) 建立农村残疾人就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河北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的决定》中指出, 为保障残疾人充分就业, 可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作用, 准确发布职业供求信息。但由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残疾人的特殊性, 所以对于他们的就业帮扶要具有针对性。农村经济比较落后, 对于网络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对网络的不了解, 所以为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 要在此政策指导下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农村, 借助村委会或社区等组织设立固定的就业咨询和帮扶机构, 实施专人管理, 及时更新就业动态。农村残疾人可以随时到指定地点进行就业信息咨询或是投递简历进行应聘, 实现农村残疾人与市场沟通的无障碍化。同时, 就业帮扶机构要及时关注残疾人的发展, 帮助他们做好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对残疾人提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服务, 以残疾人为某一环节, 帮助建立产销一体化, 从而真正帮助残疾人提高收入, 解决就业问题。

(三) 在农村设置分类技能培训机构, 让不同类型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

通过培训服务教授残疾人一定的就业技能, 提高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 这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一个主要手段, 这也是最快速、最直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措施。2013年, 河北省残疾人建立职业培训基地386个, 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城镇残疾人就业培训。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有待加强。建立农村残疾人分类就业培训机构, 可以利用政府扶持, 以村委会或其他组织为依托, 向企业或其他福利组织引进资金的方式来促进农村分类培训机构的建立。农村残疾人分类就业培训机构的建立, 可以使残疾人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加上专业训练, 便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例如, 对盲人的按摩培训、对听力残疾人进行生产线的培训。同时, 要建立与各大企业的合作, 使之成为企业特殊人才需求的后备基地, 做到定期定量的向企业输送人才, 从而可以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四) 建立农村残疾人法律援助机构, 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

近年来, 侵犯残疾人就业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2011年, 河北省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 (工作站) 集中办理的案件达2, 392起。可见, 对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维护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农村残疾人文化水平低, 维权意识淡薄, 导致对外出就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要改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心理, 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就业, 需要在农村成立免费法律援助机构,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法律援助服务。组织村委会或其他组织成员定期对权益维护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 走进残疾人家中, 为他们提供就业法律知识的答疑。当残疾人权益受到侵犯时, 要及时帮助他们维权, 从而为他们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在法律的援助和保障下促进他们实现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辛朝惠, 夏波.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对策[N].安徽日报, 2007.12.17 (B04) .

[2]李远飞.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建构研究[J].济南大学, 2013.6.

[3]姜向群, 胡立瑗, 山娜.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及社会保障需求[N].人口学刊, 2011.3.

[4]陈方正, 王玮.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8.1.

[5]凌宏彬, 汪华余, 孙玫玫.拓宽农村残疾人就业途径[N].安徽日报, 2007.4.

[6]秦瑶.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7.

上一篇:竞聘会计主管演讲稿5则范文下一篇:仓南社区房管站工作经验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