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权利保护

2024-04-24

残疾人权利保护(共6篇)

篇1:残疾人权利保护

People who live with disabilities are always considered shameful, for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m to manage to do the daily affairs that we take for granted. In fact, they have no differences from us expect their disabilities which are formed because of inborn deficiency or unfortunate accidents. Luckily, now we find that there is much we can do to help them, such as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m.

But one day when I got to a high-grade hotel, I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still much left for us to do to provide the equal access to the disabled. As soon as I got through the door of the hotel, I found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the lame or the blind to enter. The glass door would keep revolving unless someone stopped it. People in wheelchairs were hardly able to stop the door and it seemed that the width of the door was not as wide as that of the wheelchair.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volving door was likely to hit the arms or heads of the blind when they tried to get through. The service counter was too high for the people in wheelchairs to reach. If they wanted to seek counsel of checking in or get publicity materials, they could hardly be served as normal people.

The counter as well as the phones was in so high a position that it couldn’t be reached by people in wheelchairs. Except these, the stairs were one of the inconvenient facilities for the disabled. There were no elevators or even plain passages for the lame, so that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to another floor unless others offered help.

Every member of society has the right to a reasonable quality of life, including the disabled. As society develops, w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offer equal access. Only in this way are the disabled able to live productive and meaningful lives as we do.

篇2:残疾人权利保护

——山东省农村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前言】:

近年来,我省农村青少年特殊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纳入了普九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但是特殊教育这一块仍然是滞后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个性化教学;三是残疾儿童的家庭一般处于贫困状态,无力支付特殊教育的相关费用;四是有的家长认为,残疾孩子学也无用,因而破罐子破摔;五是残疾儿童失学或流学数量的加剧和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低下。

究竟是哪些问题阻碍我省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省特殊义务教育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目的就在于了解我省农村特殊教育的现状,从而了解我省当前特殊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为我省特殊教育的决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农村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农村青少年特殊教育整体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特殊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我省农村针对残疾青少年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还十分薄弱。关于农村特殊教育的研究更是寥若星辰。中国知网从1999年-2009年十年间发表的题名含有“农村特殊教育”的文章只两篇,尚未发现对我省农村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具有全局性、宏观性的研究。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关于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将“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列为头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强调“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决定》还专门指“发展农村特殊教育。”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撰文指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全局,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里的薄弱环节,农

村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又是农村教育里的薄弱环节,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特殊教育,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日至8月25日

三、调查对象和方法:

选取山东省7个地市,100户农村家庭,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我们设计了一份名为《山东省农村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以鲁东大学文学院的08、09、10级农村生源地学生为主体,每人在所在行政村及周边村落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的选择与作答。因我院学生来自山东各地,使调查问卷更具有说服力,使调查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四、调查发现:

(一)、山东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状况概况

所调查的特殊儿童中,57%的残疾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而这些特殊的孩子,16%从未上过学,60%的儿童在为正常人开设的学校里有过短暂的求学经历,只有24%的孩子不同程度的受过特殊教育。

调查中发现,农村智力残疾幼儿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针对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为空白。这与美国100%的0-6岁残疾幼儿都接受到来自政府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和我国80%的普通幼儿能入园接受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随着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出现,更是拉大了农村特殊儿童与城市特殊儿童的差距。

(二)、农村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特殊教育机构缺乏

调查中95%的孩子没有受过初中以上的特殊教育,其余5%受过初中特殊教育的孩子也多是到城市特教机构接受的教育。而高中以上特殊教育,则只有2%的农村特殊孩子接受过。

这样的数据让人不得不说,目前的农村特殊教育机构太过缺乏。农村残疾孩子上学难的局面亟待解决。

2、特殊教育费用较高

除了教育机构缺乏,调研中暴露出的另一制约因素便是特殊教育收费较高。在调查问卷提出的基础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学费问题、教育体制不完善四项最关心的问题中,学费问题以62%的关注比例获得最高关注度。

而事实上,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这也凸显出农村特殊教育的尴尬境地。

3、特殊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亟待调整

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通常都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高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而事实上,对于一部分残疾人士来说,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能比教会一项技能更为重要。

4、特殊教育信息化观念模糊

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在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不论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特殊教育领域目前经过部分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探讨、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受农村互联网络普及程度的制约,这一观念在农村的普及还有待加强。

(三)、关于农村特殊教育的建议

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对,勇敢承担。山东省农村在互联网普及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推广互联网在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从不断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可采取如下措施:

1、养成良好意识,正确对待特殊教育问题。

调查中,谈及对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投资情况的了解程度时,仅有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还有32%的人表示一点也不了解,其他人则处于稍有了解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大家的特殊教育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的重视力度

在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目前,大多数残疾儿童,尤其是农村特殊儿童主要是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对于此项情况,政府部门应切实加大力度,采取派遣特殊教育教师到基层服务。举办教育下乡,宣传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政策的双向倾斜。

3、调整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

全国设有的445个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八五”期间使105万残疾人得到了职业培训、报考大中专院校达到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录取率由不足50%提高到了92%。当前困扰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

技术教育、如何根据残疾人的特点拓宽职教路子使残疾人在下岗大潮中不被首当其冲。

4、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愿意服务农村的特殊教育教师。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同时适应

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教师将是十分受欢迎的。

(五)、调查意义:

本研究意义就在于了解我省农村特殊教育的现状,从而了解我省当

前特殊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为我省特殊教育的决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1、了解农村特殊教育现状,填补该方面的调查空白。

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实地走访并结合调查问卷、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进行调研如下方面:农村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否跟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特殊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差异,有的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中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以及工读学校等。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苏州市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实行“按需供教”。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目前,大多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通过本次调查,可以了解农村互联网普及状况,了解互联网对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农村互联网普及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互联网的合理利用、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的参考。

2、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为农村特殊教育献计献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要切实分迫切,教育的作用也凸现出来。农村教育有其实特殊教育的滞后,是全社会正在面临的巨大挑战。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如何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特殊教育问题,从而建设好基层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总结

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相关。农村特殊教育能否切实有效地解决这项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的农村文化,继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中小股东权利保护机制研究

一、《公司法》中赋予股东的权利

纵观《公司法》全文, 股东的权利有:股东有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 在公司拒绝查阅股东有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的权利 (第34条)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而公司不追究的, 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以维护公司和自身的权益, 即赋予股东诉权 (第150条) ;当公司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份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可以请求法院解散公司 (第183条) [1]。

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但公司的发展状况却与股东息息相关。若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一无所知, 将会影响股东的权益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 无论对股东还是对公司来说都是不利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的查阅权, 增加了复制权, 扩大了信息公开内容, 并对股东查阅权提供了司法救济, 并增加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股东的知情权、管理权和控制权。

二、股东会召集程序和议事规则

新《公司法》相对原《公司法》降低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条件, 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时, 即可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并且赋予了股东的自行召集权。虽然新《公司法》降低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门槛, 但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 中小股东若想达到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依然是很困难的。股东需要经过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后才能自行召集和主持。中小股东自行召集和主持临时股东大会的条件难以达到, 召集时间过长, 很容易使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中小股东召集临时股东会的程序过于繁琐, 在召集程序上可以规定, 当董事会不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时, 持有公司股份10%的股东便可自行召集和主持, 而不需在董事会不召集主持、监事会不召集主持后才能自行召集和主持。

对于股东会的议事规则, 《公司法》规定,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 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 实行累积投票制。我国将“资本多数决”作为公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公司决策由资本多的股东决定。“资本多数决”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决策的效率,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中股东会往往被大股东利用, 掌握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很容易滥用股东权利, 侵害小股东的权益。累积投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小股东的矛盾, 但累积投票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制度, 只能适用于股东选举董事时, 并且股东之间所持股份不能相差太大。

股东大会在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 股东所持的每一股份拥有与待选董事总人数相等的投票权, 股东既可用所有的投票权集中投票选举一人, 也可分散投票选举数人, 按得票多少依次决定董事入选的表决权制度。累积投票制在当下的股东会议事规则中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做法, 在使用累积投票制时, 可以将待选董事分组分别选举, 这样会降低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 使得中小股东可以选举自己的董事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三、股东的退出机制

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是以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 一旦基础消失了, 就应当允许股东退出。如果不让退出, 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使得小股东处于被动的局面, 其权益完全无法得到保障[2]。有限公司的股权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自由买卖, 一旦面临股权无法转让的情形, 股东将很难退出公司, 蒙受投资损失, 对股东来说将要面临极大的风险。

一般来说, 股东对外转让自己的全部股权时, 需要经过股东会过半数股东的同意, 并且内部有优先购买权。有些公司章程中规定, 股东转让股权需经全体股东的同意, 这就增加了股东转让股权的难度。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解散公司的情况下, 《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股东的股权回收制度, 在有关长期不分红、公司经营策略的重大改变和公司是否存续时, 股东可以要求公司强制回购自己持有的股权, 以达到退出公司的目的。这一制度为中小股东退出公司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对小股东退出公司提供了法律救济。但这一制度规定的退出条件过于苛刻, 范围过于狭窄, 使得中小股东在大股东不断侵害自己的权益却没办法退出公司。

面对股东成立公司容易退出公司难的情况下, 应当放宽股东退出公司的法定条件, 允许股东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合法的退出条件;赋予股东退出诉权, 自股东大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 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份收购协议的, 股东可以自股东大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以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邱健, 陈兆松.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的完善——兼评<新公司法>[J].西南金融, 2008, (10) .

篇4:残疾人权利保护

漳州龙海毕业生刘婉玲被拒事件,也遵循了同样的解决方式。这位双腿残疾的学生,考出549分的成绩,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却被福建江夏学院退档。刘婉玲的同学网上求助,成为新闻热点,最终刘婉玲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录取。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事件以刘婉玲进入大学收尾,本应令人心生欣慰。但事件的发生方式与解决路径,却仍遵循着献爱心模式。这种方式将残疾人看成需要救助的绝对弱者,将接受刘婉玲的大学视为慈悲善人,而拒绝刘婉玲的江夏学院同样理直气壮,只是“表示遗憾”,而施加压力的媒体和社会公众,同样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刘婉玲上学事件的解决,固然给人带来一丝温暖,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根本是错误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场景才是常规模式:当江夏学院采取退档措施时,已经严重侵犯了刘婉玲的权利,江夏学院触犯了法律,迎接它的本应是严厉的法律起诉。刘婉玲不需要哭泣着求助,法律将会为她讨回公道。福建考试院等教育机构的官员们哪里顾得上“送温暖”,他们必满头大汗地向媒体和公众解释,并向受到伤害的刘婉玲道歉。媒体也不必成为拔刀相助的义士,它只需向读者提供信息充足的事件进程,即已完成自身职责。

有太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可以保护刘婉玲。《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保护,《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第51条规定:“对高考成绩达到要求、身体条件能够完成所报专业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但查阅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吃惊地发现对残疾人考生诸多限制,有些规定甚至堪称“奇葩”。比如“指导意见”说,“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白癜风、黑色素痣类,不宜就读教育学、新闻学、公安学、音乐表演、法学等专业;斜视、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尽管《指导意见》的最后补充了这么一句:“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但庞大的限制性条文或暗示,已经让人感觉到歧视精神的泛滥。

法规条文看上去很美,看似保护无处不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对残疾人的歧视却同样无处不在。对残疾考生的保护是宏观的,而歧视性的条款却“无微不至”。法律和条例的效力,往往还抵不上“指导意见”。法律规定了残疾人的各项权利,指导意见却又给大学留下了太多“活口”。这就是残疾人考生遭遇歧视的根本所在。

篇5:女职工“三期”权利保护

女职工“三期”是指:孕期、产期、哺乳期

一、女职工怀孕期间劳动保护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享受如下劳动保护待遇:

1、女职工在怀孕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加班,对不能胜任原工作的,应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减轻工作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2、怀孕7个月以上的职工,一般不得安排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该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夜班劳动是指在当日22时至次日6时的期间劳动。

3、女职工怀孕,在单位的医疗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医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参加生育保险的由医疗社保开支。

4、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怀孕女职工应当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做产前监察。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期间进行检查的,应该当算作劳动时间,按照正常出勤待遇计算,不能按照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在生产第一线的怀孕女工,应该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5、女职工怀孕反应厉害、需要保胎、经医师开具证明批准休息的,按病假处理,期间的医疗待遇按医疗保险待遇处理。

6、女职工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怀孕的、一般不享受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7、女职工非婚怀孕时,一般不能按照有关生育的规定享受生育待遇。其需要休养的时间不应发给工资。对于生活困难的非婚怀孕女职工,可以由企业行政方面酌情补助。

8、法律法规其他规定。

二、法律对女职工产假规定

产假:在女职工权利保护上,国家法律作出了专门的法律规定,一、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二、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三、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四、女职工产假期满,因身体原因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深圳市产假天数规定及生育津贴计算标准

以生育(流产)时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为基数按规定假期计发。

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

假期天数:

(1)正常产假90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

(2)独生子女假增加35天;

(3)晚育假增加15天;

(4)难产假:

1.剖腹产、III度会阴破裂增加30天

2.吸引产、钳产、臂位产增加15天。

(5)多胞胎生育假,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6)流产假:

1.怀孕不满2个月15天;

2.怀孕不满4个月30天;

3.怀孕满4个月以上(含4个月)至7个月以下42天;

4.怀孕满7个月以上遇死胎、死产和早产不成活75天;

深圳市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的给付标准

(1)正常产、满 7 个月以上流产;上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25%;

(2)难产、多胞胎:上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50%。

深圳男职工陪护假工资

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男配偶享受 10 天的假期,以孩子出生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计发。

男配偶假期工资 = 当月单位人平缴费工资÷ 30(天)× 10(天)。

三、哺乳期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和《劳动部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第十四条规定,哺乳期应为十二个月,即从婴儿出生之日起至满一周岁。

处于哺乳期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法律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其中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主要是:

1、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苯、镉铍、砷、氰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氯、己内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2、制药行业中从事抗癌药物及已烯雌酚生产的作业;

3、作业场所放射性物质超过《放射防护规定》中规定剂量的作业;

4、人力进行的土方和石方作业;

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6、作业场所空气中锰、氟、溴、甲醇、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四、女职工“三期”相关问题问答

1、三期内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能否终止劳动合同?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因此,三期内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不能终止劳动合同,应顺延到哺乳期满时方可终止

2、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女职工办理完离职手续后才知道在自己合同期内怀孕了,如何处理?

答:虽然劳动合同期满,而且用人单位在与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时,员工也未告知怀孕的事实,但鉴于劳动合同期限内,女职工已怀孕,加上女职工在受孕后都有一个待发现的过程,从客观受孕到主观认识到已经怀孕,本身就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即使已经办理完终止手续,劳动合同也到期了,因法律规定,女职工三期的,劳动合同应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故双方应恢复劳动关系至三期期满之日或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补偿。

3、由于“三期”原因而续延劳动合同期限的,用人单位是订立一个新合同还是以书面通知续延?有何风险?

答:因“三期”原因而续延劳动合同期限,并不是基于劳资双方均具有顺延劳动合同的意思表示,只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该续延为法定续延,是用人单位不得不履行的法定责任,其在法定顺延期间的用工义务也有法律予以了明确的规定。这与劳动合同双方在劳动合同即将到期之前约定顺延合同至某一时间截然不同,后者是约定顺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基于共同的意思表示主动完成,双方必须通过新的书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因此,由于“三期”原因而续延劳动合同期限的,用人单位只需在原劳动合同到期前向劳动者送达或决定,告知其劳动合同因三期而顺延至三期结束,并要求员工在书面通知上签收确认,而不必订立一个新的劳动合同。订立一个新的劳动合同,约定期限至到三期期满之日终止,会被认定为签定了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导致三期期满需要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针对三期女员工合同到期顺延的手续,如果用人单位在员工的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对工资结构具有明确划分,并约定产假期间可只发放基本工资的情况下,可以签定补充协议,明确约定员工在三期期间可以享受的假期、工资、福利等。

4、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三期”期间孕检相关费用如何承担?

答:《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因此,女职工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三期”期间孕检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PS:各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5、能否以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哺乳而影响正常工作为由予以辞退?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女职工在三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因此,不能以以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哺乳而影响正常工作为由予以辞退。

6、用人单位真的不能辞退三期的女职工吗?(三期女职工严重违纪能否辞退?)答:“三期”的女职工虽然享有特别的待遇,受到法律法规的特别保护。但是法律法规对三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并不是无限的、无原则的,而是有范围、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倘若三期女工不是因为《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41条中规定的情形,而是因为《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中规定的情形(如: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法律是不对其进行特殊保护的。此种情形辞退三期女职工,用人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7、女职工未婚先孕,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答:安同学的意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是指未经结婚登记而生育或无计划生育的超生。未婚先孕和未婚生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未婚先孕并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但司法实践中,除非未婚先孕的女职工能证明自己在生育之前已经进行了结婚登记并办理了准生证了或者已经终止怀孕了,否则,仲裁员或法官有可能会认为未婚先孕就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意见:未婚先孕是不违法的。因为未婚先孕和未婚先育的区别在于未婚先孕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1、未婚先孕结果一:自然流产或者人工流产。

2、未婚先孕结果二:补办结婚证,生产。

3、未婚先孕结果三:直接生产。

8、女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用人单位能否辞退?

答: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应享受什么生育待遇,实践中的认识比较统一:国家规定产假90天,目的是为了能够保障女职工恢复身体健康,享受产假不以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为前提条件,因此,女职工只要有生产的事实,就应当享受90日的产假。但鉴于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规定,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不能按照生育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生育待遇(孕检生育费用不能由社保部门或单位报销),女职工需要休养的时间,不应发给工资。但对于女职工违反计算生育政策的,用人单位能否辞退?版主们有不一致的意见:《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与怀孕女职工的劳动合同,但这些规定均没有区分女职工的怀孕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是符合计划生育的还是违反计划生育的,只要是女职工怀孕的,就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就业保障权(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是例外)。女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地计划生育机关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基本上和用人单位无关。因此,以员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解除其劳动关系的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鉴于实践中由于各地环境差异太大,而劳动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水平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判例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出于法律风险和人道考虑,很不推荐在制度中规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按照严重违纪辞退,即使做了这样的规定,也不建议用人单位对怀孕女职工予以辞退。

9、用人单位违法解除与“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如何补偿?

答:(深圳的处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与“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如女职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则应撤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用人单位还要支付工资。如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则应在撤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决定的同时,认定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并判令用人单位支付至劳动合同终止之日的工资待遇和经济补偿金。如女职工未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履行的,应认定双方劳动合同解除,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和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女职工在“三期”内依《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提出被迫解除劳动合同,除要求经济补偿金外,还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至“三期”期满的,对劳动合同解除后的“三期”工资,不予支持。产假期间的工资,按原工资待遇照发;哺乳期工资依《广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规定按不低于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工资。

10、女职工在三期内,用人单位能否调整女职工工作岗位?

答: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工作岗位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变更或调整自然也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进行。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即使三期女职工一方不同意变更,用人单位也可以行使单方变更权:其一是三期女职工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调整其岗位;其二是用人单位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将三期女职工从禁忌工作岗位上调整到非禁忌工作岗位上。

11、女职工在三期内,用人单位能否调整女职工劳动报酬?

答:《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7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因此,不论是因女职工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调整工作岗位(如:不胜任工作或主动提出调整工作岗位),还是因单位的原因造成的调整工作岗位(如:部门被撤消),“三期”女职工绝对不可以被调整劳动报酬。当然,绝对不可以被调整劳动报酬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必须全额发放与女职工工作业绩、工作表现挂钩的全部劳动报酬,如果用人单位有严格完善的工资管理制度,那么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的绩效奖金、销售提成,与出勤天数相挂钩的全勤奖金,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女职工当月工作业绩、出勤天数予以发放。

12、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与女职工约定“不得结婚”“不得怀孕”条款的效力? 答:签订劳动合同,双方除了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外,还必须遵循合法性的原则,即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均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虽然与女职工约定“不得结婚”“不得怀孕”的内容,但是上述约定违反《宪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定,因此,这些条款为无效条款。

13、怀孕的女职工超过医疗期的,用人单位能否做辞退处理?

答:女职工怀孕后,确实因身体原因,经医师开据证明需要保胎休息的,可以请保胎假,保胎假按照病假待遇处理。怀孕女职工医疗期满,尽管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的规定,超过医疗期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因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能依照本法第40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怀孕女职工超过医疗期的,用人单位也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14、女职工怀孕后连续请病假,怎么办?

答:怀孕的女职工请长病假,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真实的长病假,即女职工确因身体问题需要保胎休息或其他原因需要连续请病假的;另一种则是虚假的长病假,即许多不负责任的医生为病人随意开具虚假的病假条。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医院出具的请假证明,没有否定的能力,也没有否定的权利;特别是社会上对怀孕期的女职工的权益保护意识还是非常高的,这里的用人单位绝对是弱者,就算是女职工是弄虚作假请病假,如果用人单位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对当事人也无法作任何处罚。

如果是真实的长病假,那只能满足女职工的请求。但如果是虚假的长病假,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好防范措施:

1、用人单位虽然没有限制就医的权利,但用人单位对怀孕女职工的病假证明拥有复核的权利。对于请病假的怀孕女职工,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其提供就诊记录、病历卡、病情证明单、医药费证明等以便对病假的真实性进行形式上的审查,用人单位还可以要求女职工提交主治大夫的联系方式予以核实。

2、用人单位也可以对请病假的怀孕女工进行探望,这样既体现了单位对女工的关爱之情,也达到了单位了解女工病情的目的,客观上也起到了对女工病假的某种监控作用。如果单位对女职工的病情有怀疑可要求劳动者到单位指定的医院进行复核。

3、制定规章制度,完善请假的程序,指定复核医院和规定医院的资质以及虚假病假的法律责任(单位可以无条件辞退以及由此给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求赔偿(如:社保、工资待遇等)。

15、女职工在三期内,用人单位能否安排加班? 答:三期是指孕期、产期、哺乳期。其中,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产期就是休产假期间,连班都不上,自然不用加班;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

16、女职工哺乳期内如何请假?

答:(广东)哺乳期内员工有两类特殊假期,一类是哺乳时间: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哺乳假:产假期满后,若有实际困难,经女职工申请,领导批准,可请哺乳假至婴儿一周岁。哺乳假期间,所在单位应按不低于本人标准工资的75%发给工资。

17、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是否算作劳动时间?

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18、用人单位能否安排三期女职工上夜班?

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19、公司解散,女职工在三期内的,其权益怎么保障?

篇6:残疾人权利保护

【摘要】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较低,授权时又未经实质性审查,稳定性较差。界定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历史选择,也是当前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应当以专利权利要求为依据,主要考虑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以及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三个因素。审判实践中,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应当准确、清晰,人民法院通过专利说明书对专利权利要求予以有效限制,严格适用全面覆盖原则,谨慎运用等同原则进行侵权司法判定。 关键词:实用新型 保护范围 意义、因素和方法

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与发明专利相比,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较低,授权时未经实质审查,专利稳定性较差,所以数量庞大的实用新型专利对市场经营自由所带来的限制尤为突出。在司法审判中,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前提下防止技术垄断和恶性竞争,应属于当前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对于实现专利法宗旨有着积极意义。

一、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意义

(一)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的本质要求。

专利制度源于封建特许制,其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发明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技术成果,应当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提高创新积极性;二是通过法律预先设定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方案授予专利权,使发明人享有独占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三是专利权人以其将技术发明内容向社会公开为代价,获得一段时间内对专利技术的独占权,专利审查机构代表公众对发明人提出的权利要求进行审查并予以授权。笔者认为,发明人之所以获得专利独占权,除了源于奖励其技术创新行为外,同样也是社会整体利益考虑下的产物。因此,专利制度更多被当做一种公共政策的工具,其将特权授予个人或者单位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大的公共利益。[1]界定权利保护范围体现的正是发明人对专利独占利益的意志要求和基于公共利益对发明人意志进行约束两个层面的价值权衡。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既有助于激励技术创新,更利于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防止公共利益因滥用专利权利的行为而受到侵害。

(二)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选择。

专利制度早期,封建君主滥发专利权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严重不满,催生了1474年的《威尼斯专利法》和1623年的《英国垄断法》。[2]而伴随工业产业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改进技术,人们便开始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是否过宽加以关注。在18世纪国际自由贸易理论影响下,人们认为专利权利保护破坏了自由竞争并且影响了技术改进和社会化大生产,更以反垄断名义对专利制度进行攻击。十九世纪后,专利制度的重心逐渐由激励发明人转向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从而对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虽然保护专

利独占利益,激励技术创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仍然非常重要,但防止因为专利独占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蚀以及避免专利权利滥用造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也同样应成为现代专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合理界定权利保护范围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专利是一种技术垄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专利制度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巩固市场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空间。从国家政策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达,那么其专利政策就会更多地偏向对专利权人的保护;而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希望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专利权利保护就会采取严格的限制。在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很大,但还是一个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改进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拥有专利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左右。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跨国集团的竞争策略已经从过去的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变为知识产权竞争,通过技术垄断压缩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空间。可见,合理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在专利保护方面同样采取双重标准,即在国内强调技术推广应用和利益共享,在国际社会则要求加强专利保护。这一点对于我国专利权利保护应当有所启发。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创造性较高的发明专利的`保护,激励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于创造性较低且数量庞大的实用新型专利则应严格界定权利保护范围,避免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受到不当束缚。

二、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影响因素

专利制度的设定一方面是让公众知道如何实施专利技术,使专利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让社会公众能够清晰地知道专利权利范围,知晓哪些是发明人的发明,哪些属于公有领域。所以,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既不能剥夺公众使用公开技术的自由,又必须使公众能够以足够确定的程度知道专利保护的内容。[3]由于专利权保护的客体是专利技术方案而非专利产品,其性质是一种信息,不能从外部形态进行观察,所以专利制度要求发明人必须通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其技术方案和专利权利保护的边界。因此,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也应以专利权利要求为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二是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三是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

(一)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

专利权利要求表达了发明人就专利技术方案要求予以确认和救济的主观愿望,而当该权利要求经过审查批准后就成为决定专利权利范围的依据。专利权利要求对于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专利权利要求界定了需要保护的发明内容,对于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及的发明部分,视为发明人不要求保护而贡献给社会公众使用;二是专利权利要求通过技术特征来表明要求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中的每个技术特征都对权利保护产生限定作用;三是通过专利权利要求,社会公众可以事先得知哪些技术受到了专利权保护,并将那些表述不清、界限不明的部分排除在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之外,确保公众信赖利益和交易安全。

(二)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模式。

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解释可以明确发明技术方案以及发明人意图保护的权利边界,有助于合理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当前,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心限定制,即专利权利要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义发明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什么贡献。在该种模式下,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法院在判断专利侵权指控是否成立时可以通过专利说明书和附图的内容来理解发明的构思,并能够较为自由地对专利权利要求做出扩大解释,使之涵盖从文字上看不同于专利权利要求内容的实施行为;二是周边限定制,即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完全由权利要求的文字内容来确定。在这种模式下,权利要求书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权利要求书的文字经专利局审查确定,其保护范围也就固定下来,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法院在解释专利权利要求时必须严格遵循权利要求书的文字内容。

(三)专利权利效力审查机制。

专利在授权公告以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认为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都可以提起异议程序,要求宣告专利权利无效。专利权利效力审查目前也有两种模式,即由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同时审查专利是否有效的美国模式,以及由专门法院或者专门机关来处理专利是否有效的德国模式。在美国模式下,法院有更大的决定权,对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起主导作用;而在德国模式下,审理侵权诉讼的法院不能决定专利权利效力,所以专利权利要求书对于界定专利权利范围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不过,由于美国法院采纳周边限定制的解释理论,有效限制了法院在侵权诉讼中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时的裁判权力,而德国法院接受中心限定制的解释理论,扩大了法院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决定权。所以,两种专利效力审查模式配合各自的专利权利解释理论所实现的专利保护水平实质基本相当。

(四)我国界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模式选择。

在中国,对专利权利效力的审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审理专利侵权诉讼的法院不能决定专利权利效力问题;而在权利解释方面,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在此制度下,专利权利要求成为决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主要因素,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诉讼时必须将经过专利局审批的专利权利要求的有效性作为判断侵权是否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得否定专利权利的有效性,并且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应受到专利权利要求内容的严格限制,法院不能脱离专利权利要求的内容随意扩大或者缩小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对于未经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而言,专利授权范围基本等同于发明人的原始要求,也就是说专利权利要求缺乏出于维护公众利益而进行的必要限制。如果在司法环节不对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作出合理界定,势必导致对专利权人的保护力度过大,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背离专利制度的宗旨。

三、合理界定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方法

(一)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应当准确、清晰。

发明人通过权利要求书,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将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概括出来并向社会公开,使公众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但人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有限的,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个技术方案并非易事,当权利要求书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技术特征时,必然会导致权利要求的实际范围可能被夸大。所以,语言文字的准确、清晰是专利权利要求应当具有

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对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当专利权利要求的语言文字或者术语模糊不清或存在两种以上解释时,应当倾向于考虑社会公众和第三人的信赖利益,选择专利权利保护范围较窄的那种解释,压缩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

(二)说明书对专利权利要求有限制作用。

发明人公开技术方案的载体是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是在说明书的基础上来划定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笔者认为,专利权利要求书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即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否则该权利要求便不应得到保护。

(三)全面覆盖原则与多余指定原则。

根据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则落入了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4]在此原则下,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只受必要技术特征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对专利权利人的充分保护。不过,实务中要对必要技术特征与附加技术特征进行区分存在很大难度,而这对于社会公众和其他竞争者而言就更加难以判断。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必要技术特征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中,而附加技术特征记载于从属权利要求中。笔者认为,出于维护公众信赖利益考虑应当将该规定作为判断必要技术特征和附加技术特征的准则。在适用全面覆盖原则时,对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都应推定为必要技术特征,不能任意将其中某个技术特征忽略。

实践中,一些发明人将附加技术特征写入了独立权利要求,而由于实用新型专利不经过实质审查,专利审查机构在授权时也没有将附加技术特征剔除。在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则要求将附加技术特征从独立权利要求中去除,以扩大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也即适用“多余指定原则”。[5]对此,笔者认为,从德国专利司法实践中借鉴的“多余指定原则”是对粗心大意的专利申请人提供的司法挽救,但却以损失公众利益为代价。如果在实用新型专利案件中适用多余指定原则,必将使社会公众丧失对专利权利范围的预判,由公众来承担申请人因粗心大意所产生的后果。另外,区分必要技术特征与附加技术特征的主观臆断性很大,对于专利权利要求本来就缺少限制的实用新型专利而言,更应当避免适用“多余指定原则”。

(四)等同原则的谨慎适用及限制。

等同原则是一种侵权判断原则,即被控侵权产品中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中的技术方案只有一些非实质性的变动,这些变动从本质上看是相等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仍然应当认定被控侵权产品构成侵权。由于等同原则实际上造成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向公众利益领域的扩张,所以应当谨慎适用。

1、严格掌握等同原则的适用条件。等同原则来源于美国的衡平法,是一种例外原则。对实用新型专利而言,除了故意侵权的情况外,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适用等同原则。如果被控侵权技术本身也是一项专利技术,那么该专利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应推定为经过创造性劳动才能联想到的技术特征,不能适用等同原则。

2、禁言反悔原则。在专利申请的审批过程中,申请人针对其专利申请所做出的修改和针对专利局审查通知做出的意见陈述有可能会对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产生限制作用。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如果专利权人重新要求将其专利权利保护范围扩张到其曾经放弃部分,出于对公众信赖利益和专利权利有效性的维护,应当禁止专利权人出尔反尔的行为,将其在审批过程中通过修改或者意见陈述所表明的不属于专利权利保护范围的内容予以排除;

3、现有技术抗辩。现有技术抗辩是指以单独一份在先公知技术或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专利申请日前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组合来限制等同物,如果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认为被控侵权物使用的技术是对一份以上的在先公知技术显而易见的简单组合并且没有产生新的技术效果,法院可以认定被控侵权物不构成专利侵权。现有技术抗辩能够很好地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阻挡在社会公众所应享有的公共利用领域之外,防止专利独占的不当扩大,但该抗辩只能适用于等同侵权的情况。这是因为,如果该权利保护边界清楚的话,进入这个边界就应当认定侵权,只有在边界模糊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边界范围的解释进行限制。如果边界本身进入到公知领域,应当涉及专利权利效力问题。根据我国的专利效力审查制度,专利权利要求经过审批后,法院不能无视专利权利要求的效力,否则将会实际否定专利效力审查制度并且使信赖专利公告的第三人无法预知专利情况。

注释:

[1]参见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9月公布的《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整合》报告。

[2]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第359页。

[3]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版,第25页。

[4]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上一篇:体温单护理记录下一篇:听说长得丑的人,不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