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励志片

2024-04-17

残疾人励志片(精选9篇)

篇1:残疾人励志片

为智障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一个智力残疾人往往就能拖垮一个家,残疾家庭多数就是贫困家庭。现实中,智障者常被看作“废人”,一直处于家庭自身高度封闭的状态中,就业机会比其他残疾人更少,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而这些智障人的家长和家庭更是历经艰辛,饱受精神折磨之苦。统计表明,80℅的智障人士(即轻度与部分中度智障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仅可以自我照顾、外出工作,还可以帮助别人。他(她)们期待政府能从就业、康复、养老等方面给其更多的帮助。而爱心人士的帮助只能暂缓困难,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保障这些困难群体的权益。那么如何做好这部分残疾人的工作,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依然享受到应有的康复服务,以及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议:

1、建立精神残疾人工疗机构和智障残疾人的庇护工厂,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能有所为,老有所养。

2、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托残机构),有助于智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反哺社会,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据悉,全国最大的弱智成年人就业培训基地是广东省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那里为智障残疾人撑起了一方爱的晴空。虽然智障人的思维反应有障碍,动作也不太灵活,但他们都真诚善良,相信乌云总会被阳光划去,阴霾的天气总会过去——

篇2:残疾人励志片

1、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

2、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培根

3、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努力加油啊!

4、每当想起你我就无比动容,你时刻激励我,不断奋进,在这个特殊节日里我祝福你,祝福你快乐每一天!

5、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6、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信任你一定行的。

7、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8、若是盲人领盲人,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圣经

9、欢乐就健康如果我祝福能为您带来健康源泉,我愿日夜为您祈祷。

10、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霍金

11、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2、有残疾者往往对造物怀有不平之心。培根

13、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1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15、盲人不辨色彩。乔叟

16、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17、多少座山崔嵬也不能勾勒出您伟岸;多少个超凡岁月也不能刻画出您面容风霜,祝你幸福,快乐!

1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9、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培根

20、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21、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霍金

22、在盲人国里,单眼龙就是国王。拉丁语

23、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24、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25、残疾并不是性格的标记,而只是导致某些性格的原因。培根

26、对盲人来说,鹅卵石和金刚石毫无区别。托富勒

27、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28、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M疾。孟子

29、盲人是产幸的人,不幸的人也是盲人,因为前者谁也看不见,后者谁也不去看。冯洛戈伊

30、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1、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篇3:残疾人励志片

1 从细节着手,刻画人物形象

细节在文艺作品中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靠近真实的第一步,对于影视来说它更是如此,影视以其直观、生动性的视听特征决定了细节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影视中,人物形象是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对象,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性格、语言及各种影视镜头等等来展现,然而更有感染力的莫过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这一人物贯穿始终,是影片核心人物,也是导演极力展现的一个人物,影片中成冬青的人物形象负载了太多人生经历,因而使影片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比如在影片开头,成东青跪地求母这一场景中,导演使用两个特写镜头来抓拍成东青因母亲态度转变所呈现的一个由悲到喜的面部表情,通过这组镜头我们看到成东青坚毅、执着、不服输的一面,不仅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出来,也将成东青骨子里那股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深刻地展示出来。又如在机场与王阳送别孟晓俊时,成东青想要拥抱自己的朋友,但又怕自己把病传染给他,于是他那将要拥抱的手在空中停了刹那又收了回来,转而一想到这一别或许是永远,于是又激动地将孟晓俊搂了过来,这一场戏无不让人拍手叫好,如果这时只是一味地哭,或是直接走上去拥抱朋友,就很难将成东青重友情、讲义气的一面,通过这一细小行为呈现出来。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成东青搭着梯子去一个一个地关灯的画面,这一看似极为常见的行为,却被编导做了细致的刻画和渲染,使得这一场景让人感到震撼。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虽然这时的成东青业已功成名就,但在生活方面却很勤俭节约,人们再次看到成东青孜孜不倦的坚持与执着的一面,正如旁白所说:他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顿时,成东青的性格跃然银幕。

2 利用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述。《中国合伙人》讲述发生在中国改革初期的大背景下,几个青年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故事。那时,高考制度的恢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在这么一种社会氛围下,人人都展现出一副积极向上的姿态。因此,在《中国合伙人》中大多人的青春是围绕梦想而展开的。影片中成冬青所展现出的坚定、执着,敢于追求积极美好事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对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典型写照。农村出生的他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不尽人意,但在时代氛围感染下,更坚定了他要改变环境的决心,而也正是在环境的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执着,不屈服于命运的血性男儿形象。对于个人来说,外界的丰富复杂的环境,无疑会促成丰富复杂的性格,不论是《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还是《致青春》中的陈孝正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陈孝正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下,其人物形象也呈现出性格的不同侧面。如寝室富二代许开阳玩世不恭的姿态,张开圆滑的处事行为、以及围绕在许开阳周围的那些同学,这些都是陈孝正每天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让陈孝正以冷漠、少言的方式回应。当然,从深层次来说,影响陈孝正最多的还是家庭环境。影片中陈孝正母亲的一席话以及上大学后要靠勤工俭学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费的状况,说明陈孝正贫困的家庭环境,陈孝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青年,也促成了陈孝正立志成功的决心,所以当一个活泼、美丽、被众人关注的郑薇闯进他生活时,他并不为之所动,而是经过郑薇一番又一番的“持久战”,才使得两人走到了一起。他对郑薇说道:“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允许有一厘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步错。”后来陈孝正为了这“一厘米”放弃了他与郑薇的爱情,选择了出国。对当时的陈孝正来说,事业远远高于一切,多年以后虽然陈孝正过上了比较优越的生活,但这时他才真正发现当初的那“一厘米”并没有带给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内心悔恨、痛苦,而这时的人物形象的转变与先前扁平人物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在环境的衬托下也鲜明深刻地凸显出来。

3 运用镜头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镜头是构成影片叙事和视觉连贯的基础,准确的镜头调度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角色的塑造[1],镜头的自身魅力不仅在于展现真实可感的影像,更重要还在于它可以传达出更多深层信息。因此,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和人物心理,能够将人物形象更为完整地展现出来。譬如,在陈孝正失约于郑微这场戏中,导演不仅通过周遭的环境来烘托此时郑微内心的情绪,而且还采用俯角镜头来进行拍摄,通过此镜头的展现,仿佛让我们置身于现场,看着穿白色衬衣的郑微在雨中孤寂地走着,白衬衣本是为心上人所穿,代表着喜悦与欢乐的心情,而这一刻她却显得无比低落与难过,这与平时性格直爽、开朗的她形成了巨大反差。紧接着,导演将镜头迅速切换,郑薇怒气来到陈孝正寝室训斥着陈孝正,通过这一镜头我们又看到一个对爱情虽执着但不依附,虽向往但却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我想这也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题中之义。又如,在郑微质问陈孝正是否放弃她,而选择出国留学这个场景中,导演采用了特写镜头与运动镜头来表现两人的面部神情,不仅展现出郑薇敢爱敢恨的爽朗个性,同时又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陈孝正痛苦、无奈的内心。陈孝正先前的隐瞒与不敢告诉等一系列的内心纠结,通过这个特写镜头的展示,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也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其与先前冷酷、以自我为中心的陈孝正形成鲜明对比。而也在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平日不一样的陈孝正,成了一个因生活所迫而不得做出一个艰难选择的“可怜人”。正是因为通过镜头的调度,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影视人物的心理距离,也使本应受到道德谴责的陈孝正得到了观众的同情与理解。影视中各种不同镜头的运用,不仅可以很好地展现外在的叙事张力,在更多的时候,还可为人物的内在心理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励志人物形象要深刻饱满,才能负载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为影视主题思想表达所服务。通过对《中国合伙人》及《致青春》两部励志影片的角色分析可见,细节刻画、环境烘托以及各种镜头语言对于励志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作为影视中的重要因素,不仅要求其在感官层次上体现出审美性,同时在内容层面上还要求将其内在的精神体现出来,而这些都离不开运用以上手段来实现。

参考文献

篇4:残疾人励志片

失去自己的亲生孩子,她是不幸的,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痛苦能和一位母亲失去自己最亲爱的惟一的儿子相比呢?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有着许许多多的孩子打心底里把她当作最慈祥、最亲爱的妈妈。

这位被孩子们称为“朱妈妈”的母亲,就是朱雪明,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甘肃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正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母爱,让她在为残疾人服务的事业上执著前行,为甘肃省残疾人撑起了一片最明亮的蓝天。

残疾孩子们最亲爱的“朱妈妈”

在很多人眼里,残疾孩子似乎与艺术绝缘了。而作为残疾孩子自己,正是因为身体有残疾,艺术的梦想便在他们心灵深处早早生根了,加上他们特有的敏感,许多残疾的孩子都有艺术天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盼望,有一天能登上舞台,为所有爱他们的人表演,展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

残疾人艺术团,就是这样一个实现孩子们梦想的地方。但是,最初的甘肃残疾人艺术团却是一个纯粹的业余团体,演员大都是来自兰州盲聋哑学校的学生,只在有演出的时候才来参加排演。一些有艺术天分的孩子,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便因为生活和艺术告别了。

为使这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为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朱雪明一次次地向省上领导反映情况,多次协调人事、财政部门,终于为艺术团争取到了事业编制和经费,使几名艺术团的优秀演员一毕业就来到这里,继续从事他们热爱的事业。

朱雪明在艺术团的发展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她为孩们创造演出条件,使他们多次到省内外和台湾进行演出;为他们聘请一级编导和演员,培养他们成为有名的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她有时间就参加他们的演出活动,操心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总是想着艺术团孩子们的伙食,想办法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演出时,为了使孩子们有好的状态和体力,叫同事们为孩子们买饮料、巧克力……许多琐碎的事,本不是她要操心的,她都想到了。有一次,艺术团要参加一次重要的演出,当时正打着吊针的朱雪明却一直惦记着孩子们,知道孩子们还在排练,就赶到排练厅来看望大家,问孩子们“累不累”;看着朱妈妈生病也要来看自己,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喊着“不累”,不能说话的孩子用手语比划着,眼睛里却早已噙满泪水。

每当朱妈妈来到艺术团的时候,聋哑少年们总是围在她身边,用手势和朱妈妈交流,更多的时候,他们就用翩翩舞姿来展示内心的感激,那些残疾的肢体所诠释的话语,也让朱妈妈感到无限欣慰。

在朱雪明的关爱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甘肃残疾人艺术团迅速成长为省内外倍受瞩目的艺术团体,连续获得第五、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多个节目在全国获得一等奖,数名团员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吸收,并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参加了《千手观音》的表演,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艺术团的每一个孩子,都从心底里感谢朱妈妈,是朱妈妈为她们打开了梦想中的艺术之门。

有一种感情能改变残疾人的命运

朱雪明常说:残疾孩子的事是残联工作的基础,只有解决好了残疾孩子的问题,残疾人事业的未来才有希望。对残疾孩子,朱雪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一种母性的感情,朱雪明把这份感情融入到工作当中,正是这样一种感情,改变一个残疾孩子的命运。

有一次,朱雪明去基层视察工作,在一个残困户家里了解情况的时候,发现这家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非常沉闷,小小年纪,脸上表现出的却是一种不属于她那个年龄的压抑表情。朱雪明感到非常奇怪,本来已经走出门的她又回过头来,询问起小姑娘的情况来。

后来,经过孩子父亲的解释,才知道这个小女孩患有先天性足内翻,因为走路姿势不好看,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小女孩因此变得很自卑,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她尽管学习成绩好,也不想上学了。

听到这些情况,朱雪明为孩子的发展担忧起来,她嘱托随行的干部把孩子的脚部拍了照片,回去后让省康复中心的医生会诊,一个星期后,小女孩被送到康复中心实施了手术;一个月后,恢复健康的小女孩回到了家,从此,她拥有了和别的女孩一样美丽的脚,她不再自卑了,她上学了。

一个女孩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残疾孩子的事,对朱雪明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在检查工作的时候,遇到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她总尽量想办法个人资助、找朋友资助、组织残联干部资助,使他们稳定就学。为了残疾人的事,大到全省残疾事业项目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小到递给残疾孩子的每一分钱,朱雪明时时处处把残疾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生命的第一位。

孩子,妈妈没有照顾好你

一位伟大的母亲,也一定能养育出优秀的儿子,朱雪明就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儿子,作为一名年轻的营职军官,儿子一直是母亲的骄傲。

但是,不幸却从天而降,2004年的一天,朱雪明这位惟一的儿子,在歹徒向他人行凶时,挺身而出,勇敢制止,不幸被刺伤经抢救无效牺牲。这对朱雪明来说,无异是致命的打击,而这一年,朱雪明已经55岁了……

事发后,朱雪明坚持要到医院看望儿子的遗体。在看到儿子的那一刻,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脸,一直摸到孩子的全身,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妈妈没有照顾好你!”在场的每一个人,在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无不落泪。

对于儿子,朱雪明是怀着愧疚的。因为工作忙,她照顾儿子的时间很有限。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朱雪明因为出差下乡,孩子经常在同事家吃饭;等儿子渐渐长大了,她又把他送到部队,近10年不在身边。朱雪明觉得,她欠儿子太多了,直到28岁的儿子去世时,他还是单身。儿子生前总是对母亲讲:“妈妈,我的事你别操心,我自己来解决好了。”朱雪明想,等以后有时间再好好补偿儿子,但是,她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正是因为对儿子的愧疚,给朱雪明带了更多的悲伤和遗憾,同事们都担心朱雪明会撑不住。但是,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两周以后,朱雪明又回到单位上班了,像往常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同事们关心她,疼惜她,从不提一句儿子的事,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支持和安慰朱雪明。

朱雪明的儿子朱斌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朱雪明想,儿子虽然不在了,但他牺牲的值得,每当想到这个,她就会更加投入地工作,她要把对儿子的愧疚,全都补偿到残疾人事业中去。

对朱雪明而言,虽然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在她眼里,残疾孩子就是她的孩子,甘肃残联就是她的家。她不只是甘肃残联的领导,更是一位母亲,她把无私的母爱奉献给那些残疾的孩子。

翻开甘肃残疾人事业的历史,就是一部爱的历史。同事们都说,朱理事长有一颗赤诚的爱心,想着大家的冷暖,谋划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她用无私的奉献、博大的胸怀、过人的魄力和慈母般的爱心把职工凝聚在一起,汇集成一股团结的力量,为甘肃残疾人点燃了重新投入生活的希望。10多年来,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68万农村贫困残疾人稳定解决了温饱,72万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50多万残疾人参加了农村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名残疾儿童稳定就学,11万多残疾人多形式就业,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朱雪明是残疾孩子的最亲最爱的好妈妈,她的故事也很快在陇原大地传开,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评选中,朱雪明从100位全国优秀的母亲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并在2006年1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受到王兆国、顾秀莲、郝建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篇5:残疾人励志名言

2. “游戏可以玩,但不能沉迷其中。”——要求孩子远离网络游戏

3.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 张海迪

4.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的站起来。 —— 张海迪

5. 我不是为了失败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的血管里也没有失败的血液在流动。我是森林之王,我是王者至尊,我不是任人鞭打的羔羊,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脚步。

6. 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先有根茎,再有枝叶,尔后花实,好好劳动,不要想太多,那样只会使人胆小、懒惰,因为不实践,甚至不接触社会,难道你是野人?

7. 我们的生命总有过度的时候,过度的时期常有孤独相伴。害怕孤独的人,总是逃避这一时期,认为所有的苦难都经历了,人生真的是很悲剧。有的人看待人生,不把主观的思想放在主要位置,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宿命。既是你的苦难,命运自有他的安排。这世界里的一切,只要是存在了的,总有存在的理由。

8. 决不能习惯失败,因为你要知道,身体的疲惫,不是真正的疲惫;精神上的疲惫,才是真的劳累。

9. 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劳动的沼泽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从一块无花的土地中穿过,无论是通向面包的路还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艰辛的历程。——福斯

篇6:残疾人励志句子

2、你听不到别人的呼喊,却能感受人间的温暖;你看不见别人的冷嘲热讽,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你看不到我的短信,却感受到我的一片真心。国际残疾人日,让我的爱,给你的生活增添光彩!

3、当我孤独的时候,是你陪伴在我身边,当我无助的时候深陷烦恼的时候,是你安慰我无助的心。全国助残日,相同的心跳,共同的呼吸,感谢生命中有你,给予我阳光和温暖!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4、付出其实很简单,献爱心其实很容易,举手之劳:不占用盲道、清理盲道上的杂物、引领残疾人过马路,给残疾人一条通畅的道路,都是善举。国际残疾人日,关爱残疾人,从点点滴滴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祝愿:所有残疾人都幸福快乐!

5、身残志坚是榜样,团结友爱是桥梁。不要用歧视的眼光打量,他们也有自尊和梦想。全国助残日到了,请你伸出温暖的双手,爱护帮助残疾人,共建和谐社会!

6、体残心愈坚,品尝苦与难。铮铮有铁骨,踏平坎坷路。欢笑太轻浮,不堪予重负。天将降大任,舍汝还有谁。国际残疾人日,关爱残疾人,助其永不停步,大展宏图!

7、是逆境,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是残缺,让我们更懂得拼搏和珍惜!只有真正被逼过,人的潜力才不会被埋没!全国助残日,给力残疾人朋友,一起努力,共同奋斗,相信明天会更好!

8、他们是迎风傲雪的青松,不畏严寒更显挺拔葱绿。她们是抗冻报春的寒梅,不怕寒雪绽放自如花香飘。他们更是折翅的雄鹰大雕,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飞翔周旋。国际残疾日,为他们庆幸喝彩,为他们加油援助。祝愿他们明天的生活更精彩!

9、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曲折的人生,也能筑起幸福之路。讽刺和嘲笑,其实给人的是一种力量。只要自己发奋,残疾人照样能画出美丽的人生。世界残疾日愿天下残疾人幸福、快乐。

10、他们失去了视觉,却拥有想象;他们失去了听力,却拥有意志;他们失去了肢体,却拥有斗志;世界残疾人日,只要你伸出一只手,关爱的火把就不会熄灭。

11、我愿是一勺水,自燃成温暖,拉着你、靠着你、抱着你,我们一起就不会孤单;我愿是一面旗,舞动成坚强,拉着你、靠着你、抱着你,我们一起就不会绝望;我愿是一束光,凝聚成方向,拉着你、靠着你、抱着你,我们一起就不会彷徨。国际残疾人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阳光和爱一直在一起!

12、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热烈的生命展现着勃勃生机,和谐富强的社会到处都有扶弱助残的讯息,面对生活残疾朋友鼓足勇气奋力拼搏,在新的世纪里为实现平等参与,为达到共享的目标而努力。国际残疾人日,祝愿残疾朋友自强不息,幸福快乐一生一世!

13、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帮助少一点为难;多一点微笑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误会。世界残疾人日,关爱残疾人从点滴做起,祝愿好心人一生平安。

14、眼前一片漆黑,不要怕,我们的爱可以让你看到五彩;脚下道路坎坷,不要怕,我们的爱可以让你平安通过;耳边寂静无声,不要怕,我们的爱可以让你听到美妙天籁。残疾人日来到,让我们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精彩!

15、理解,需要我们真心关怀;尊重,鼓励他们热爱生命;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幸福;祝愿,你们的人生辉煌灿烂;世界残疾人日,愿你们坚强不息,万事顺利,节日快乐。

篇7:残疾人励志诗歌

你,从不诉说

追逐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

纵是泪水滂沱

也阻止不了你对心路的.向往

没有人能阻止你狂热的激情

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没有人能熄灭你阔爱美好生活的圣火

说一句,爱你的思想在阳光下舞蹈

爱你的面容清纯没有泪滴

爱你用坚强掩隐昨日的伤口

站在你的世界里感受你

迷晕的音乐,已经死去

在心灵与心灵撞击的瞬间

篇8:残疾人励志片

因为他的笨,让全连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虽然他的家乡祖屋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军人步伐;善良的怜悯,并未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枪杀毒犯追歼敌人……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他的名字——许三多。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激起千层浪花,在精神上触动并鼓舞了无数人,是因为人们在那一整个人生奋斗的过程中看到了那种真实,一次次去敢于去突击的真实。

人性的斗争,充满强制的外在世界的磨砺,正讲述着个体与集体于社会的关系——这正是从古至今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论述的永恒话题:如何在体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突破;更进一步如何以自己的作为和思索来改善体制促进体制发展。“在渐趋民主的社会,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选择自由,并且为之负责。”(《西方政治哲学史》)而这正是人性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纽带。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光辉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完美结合离我们还有多远?

大国兴衰,民族荣辱,历史的变迁告诉我们现在也许正是应该尝试突击的时候。在二十一世纪开元这一对中华民族决不平凡的时期我们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突击”方法的“向善”之路上要克服哪些障碍:儒家“仁义内在”传统无意间流传下来的虚伪痼疾,以“关系”为架构的五伦社会基石,几亿农民安身立命之出路,时露腐败倾轧的错综内向政治,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大勇无言,本文尝且论之。

(一)突破认识的约束,突破自我的约束

《士兵突击》之所以是一部不平凡的电视剧,我认为正是在于它以平常心去认识去面对了一个人在看似受到自我和外界的无穷限制和困难的境地中真实地展现了“突击”的过程和勇气。

完成了突击的其实是人生,一种倔强不屈的内在力量,中国人始终自“黄土地”或者说是生命本原生发的坚韧之性。孟子所说“生生之谓性”,实言个体的生命就像是雨后竹笋一样节节突破、萌生、一叶叶展开翠绿,这才是生命成长的意义和理想之所在。这既是马克思所说:宇宙间一切生命都向“自己发展”即Self-expansion活动不已;他更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本身即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突破,在实际中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更在很多时候是一个重于生死的伟大抉择。

近代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风口浪尖的中国曾面临过抉择——又一次抉择,又一次生死抉择!从脱下朝珠的林则徐向滚滚硝烟池倾倒下第一箱鸦片,到张学良在冰封的东北大地升起朗朗飘扬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到“实践”再次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压灭大字报上虚妄的口号——每一次抉择都足以使力守“出世”和安稳的古老文化守望者心惊肉跳,都足以使尘封了无数断代的故纸堆地动山摇,黄土地一次次皲裂被她所养育的子民的鲜血浸透。战争和政治灾难是人类对古老衰朽文化的祭祀。而这仅仅是西方所说的一种原罪吗?马克思主义从不承认拘囿,从不止步于主观的限制。最高的客体观正是对最高主体的尊重和翱望。

意识的突破总是不断昭示着出路。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正如五四初期各种新主义、新信仰汩汩溪流般源源不断地涌动、变迁:从只具幼稚雏形的“好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兴盛,到三民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无一不在以历史的铁证昭示着只要人类心灵仍如孟子所说“性向善”,个体认识的曲折前进将永不止步。只因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残酷,人类情感和思维深处还挣扎着趋向着“放马南山”那样的美好。

但这样的自由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最高政治体制不是雅典城邦的民主体制而是斯巴达式的贵族强权政体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为了达到至高无上的城邦福祉,个体的自由建立在城邦给予的绝对责任之上。宣扬绝对的个体自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自由。

而个体意识的突破也只是社会嬗变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根基社会的突击

而“不变之变,不易之易”始终是最高的政治哲学境界(黄老之学:纸面的出世学,深邃的政治学)。一切变动都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本”: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这个“本”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最时常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词却相反很少为大众所真切了解其微言大义的深邃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的实证主义哲学。它是质朴的哲学,高度凝练之后的智慧结晶,是微言大义,就像许三多那句“做有意义的事儿,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提炼众多原本我们可以精炼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以下8句话:

1. 世界是物质的

2. 物质是运动的

3. 运动时有规律的

4.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5. 认识是可以通过实践达到的

6. 实践是有历史性的

7. 历史是属于人的

8. 人是在世的,人是在历史中的

此在的人,正是马克思主义化的对人的尊重和一切理论的起点。将人和社会、和“去向”(《纯粹理性批判》)的历史进程联系并融合起来。这一进程周行不殆、独立不改,集理性演绎和推理为一体。

马克思: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那么,怎样来实现?

康德说: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从人的生命意识,从人的生命有在出发。真正的关键是:让我们看到推导的过程,这整一个过程。

看到人类在后天集体生活中逐渐积聚的盘剥自利之心(“习心”,荀子语),看到放任自流的资本社会在事实上成为少数人的巨大福利多数人的受迫深渊,重新回复到人类做为大整体福祉的原初思考。这便是活水之源泉。

理性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相符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们将西方资本主义六百年来的所作所为全部在原则之下上演了一遍——实践说明一切:我们接受,我们践行,我们也能够。这是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有所共通的溯源的科学理性、自然理性所一脉相承的。

这些从根本上告诉我们:心物合一,始能跳出“对未来的操心释放出的现在”(康德语),面向未来。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伟大的开山之文《我的共产主义观》既是从哲学上、伦理学上寻求根本改造中国的新工具、新理念,他一开始接受的就不是教条的经济决定论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心物两面的改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而这心物两面的改造,更是随后贯穿了毛泽东这位中国20世纪巨人的一生及其整个时代。

马克思主义不是向活人的脑门儿里敲钉子,而是播种子。共产主义的伟大,理论上是成熟的,但实践上是坎坷的,正是因为它需要千万人跳出“本本”去突破创新使之成为普适于人性的具体的道途。“率性以为道”,性,即天性。一种哲学的变迁是其一步步贴近人性尊崇人性的伟大历程。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正说明了其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在当下,科学发展观以和以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不同的姿势前所未有地力竭力淡出政治成本,凸显旨在引领民族转折的力度。

什么是好的理论?或许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德曼的阐释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他认为,好的理论不在于其内恰的逻辑可否在现实中最终实现,而在于能够成功地解释已有现象。就像牛顿的力学第一定律阐述的是没有任何阻力的小球经永恒运动的必然结果,它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可是我们却可以利用这一定律解释惯性、制造机器——这便是好的理论。

没有完美的哲学理论,没有永恒的政治构思。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伟大于此:仅仅是站在当下,我求取,我变迁,我突破。

(三)突击武器: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主义根基社会的前进之路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潜在核心要义是“转变”,是“突破”,是“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达到和谐社会,怀柔政策必不可少。然而怀之不易,柔之不易,有时甚至比强权政治更难实行,正在于内外阻力。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发展的突破的,不是僵化的、固沉已久的;最后我们冠之以名以“马克思”主义,因它有一个伟大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早已不仅仅是经验论。

经验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的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经验论的方法论在指导具体革命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确到今天还为曾有过这种经历的革命老一代所津津乐道。”(李泽厚(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唱凯歌占据的历史政治思想舞台的中心。毛泽东思想到艾思奇对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和通俗化,使几代青年学生群体理智的选择了革命道路和人生信仰。由是经验论的范畴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束缚。

我们更要指出:当下的中国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精神内核的“突击”战略,和历史上任何一次观念标榜都不同,也和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时“跨时代飞越式”的理念不同(社会主义最初被纳入民族建国的范畴,体现了“取法乎上”,建立一个最新式前所未有的民族国家的超越情怀——《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而是源自现今,源自脚下,源自优化和发展的必然出路。这就是理念和方法论的区别。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根源于自身,浇灌于时代,茁壮于民族。但一切之“变”本身都具有成本的掂量,一切历史成败在于我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多犀利的眼光审视自己,剖析自己。我认为当前背离马克思主义根基社会前进方向的潜流主要有:

1. 本质上仍架构在封建社会“五伦”思想基石上的人伦关系虽然牢固,但是已在广阔和深入的层面上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前进脚步。连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干什么都先要“找关系”:孩子上学、转移户口、大学讲师申请教授、甚至关乎生死的看病就医也暗藏“五伦”玄机。

2. 政治内在的潜流复杂,黄海事件可见一斑;“躲猫猫”,邓玉娇,杭州飙车事件等吸引了“网民”这一新兴但力量日趋巨大的团体的注意,进一步引起整个公民社会的重视。这些冰山一角也引起很大一部分人对当今实际政治态势和模糊的官员体制形象的极度怀疑和揣测。有人甚至怀疑反腐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3. 以9亿农民和更多城市下层工作者为代表的“不和谐”力量,在使社会确诊其为“巨大隐患”的同时却没有带来更人性化的思考。

守业当比创业难。诚然。看惯了一生跌宕起伏的伟人邓小平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进取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勇气,大勇如是。中国在湍流险阻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关口抉择的勇气,虽然几经痛苦磨难,仍然成为唯一绵延千年的伟大文明。克服自我,居安思危,放眼长河。

从自我意识开始,和许三多一样我们不缺少发现自我的眼睛;从现实存在的世界出发,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根基社会的源头活水。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须肩负内省和展望的重大责任,让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勇于不断“突击”,最终实现自我的伟大复兴。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溯源哲学本质,是一个的开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青年一代尤其是当今80后的大学生,内省于矛盾自我,外观于复杂世界,以稚嫩但独具创新力量的眼光考量中国社会内在的架构与根基并寄予其崭新的希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士兵突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卫兴华、赵家祥,2008.

[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深入学习实践编委会、科学发展观编委会,2009.

[3]《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塞缪尔·E.斯塔姆(英),2006.

[4]《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托马斯(英),2006.

[5]《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晴至民国卷》清华大学出版社蔡乐苏主编,2005.

[6]《中国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李泽厚,2008.

[7]《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韦政通,2008.

[8]《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康德,1960.

篇9:高淑珍:为残疾孩子种下一片绿地

对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的孩子,她提供免费教育

高淑珍今年56岁,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患上了类风湿病,高淑珍辗转全国各地大医院,花去积攒的2万多元钱,也没治好儿子的病。最终,王利国还是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受人歧视。

1998年,王利国到了入学的年龄,由于肢体残疾,被挡在校园门外。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高淑珍难过极了,她想自己在家教儿子读书。高淑珍还了解到,周边十里八村,也有像儿子一样因为残疾而失学的孩子,高淑珍决定免费教育这些孩子。

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教这些残疾孩子识字。高淑珍把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脑瘫的张杰和另外3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

1998年4月,她的家庭课堂开讲了。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学习,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课本是旧书本,是从村里其他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体育、音乐和品德课一样不少。每天,高淑珍用自行车把孩子接来上课,中午孩子们就在她家吃饭,晚上她再把孩子送回家。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后来索性让孩子都住在自己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第二年,其他乡镇的家长们听说后,也纷纷把残疾孩子送来了。短时间内,残疾孩子从最初的5个逐渐增加到15个,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心读书,高淑珍让他们全部吃住在家,不收费用。

近几年,高淑珍的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残疾儿童达到了39名。为了贴补家用,高淑珍做起了买卖。她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驮着一些日用品去赶集,走街串户地卖。刚开始那会儿,高淑珍听到人家说的难听话,忍不住痛哭,哭完了,还得去卖。

高淑珍在家里办学校的事儿,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关注。2000年10月,“洼里民办特教学校”的申请终于被有关部门批准。高淑珍名声越来越大,入学的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几年来,高淑珍为这些孩子花了20多万元。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高淑珍却说:“不傻,跟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总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2004年秋天,高淑珍建起了6间新房,并作为新校舍立即投入使用。开学那天,当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进新教室时,高淑珍激动得直流泪。孩子们终于有了新家,有了宽敞明亮的学习房间。

由于残疾儿童增多,高淑珍在每间屋子里,都摆放一张张双层床、还有几个用砖砌的大火炕,炕上面铺着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39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身患各种残疾的孩子。

每天晚上,高淑珍总和最小的孩子一起睡。39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按摩,累得腰酸腿痛。看着孩子们学习进步了,她比什么都高兴。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看着老伴每天起早贪黑地操劳,丈夫王跃元很是心疼,最终也只好顺了她的心思。

从这群孩子们住到她家后,她几乎就没睡过好觉。清晨,孩子们还在熟睡,高淑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她盛饭、倒水,孩子们的饭不够了,她急急忙忙地再做。孩子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每晚睡前,她要给孩子们逐个接尿。冬天她怕孩子们冷,就一直烧着炉火,等屋子足够暖了,才能放心休息。

孩子病了,她整夜不睡觉守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两年前,尹桥村的尹晓兰把16岁的儿子陈冀东送到了高淑珍家,刚开始不放心,常来看看,后来不来了。尹晓兰说:“高淑珍对我儿子比我这个亲妈还亲,我还看啥?”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变了,孤僻的性格开朗了,还学会了写字。

全家人辛苦赚的钱,她全花在了残疾孩子身上

当初,高淑珍懂事的女儿王国光看到家中的贫苦,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梦想,打算去县城打工挣钱。但是,为了这群残疾孩子的学业,高淑珍硬是说服女儿留在家中教学。

王国光是十里八乡的漂亮姑娘,上门说媒的踏破了门槛,可高淑珍为女儿定下了择偶条件:一是不能嫌弃她残疾的儿子;二是不能歧视这群孩子;三是要在咱们家顶门立户。这些苛刻条件把媒人都吓跑了。早些年,高淑珍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穷得叮当响,女儿从小就经历贫穷苦难,冬天连件棉袄都买不起,夏天连根雪糕也不舍得买。从此,王国光再也没有走出这个家,为了这些残疾孩子的成长,她倾尽心力,不辞辛苦地工作着,在这里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2002年的“五一”节,邯郸籍志愿者王利忠揹着背包来到这里,开门的王国光感到很惊讶。王利忠在华北矿建马万水工程公司上班,在一份旧报纸上看到了高淑珍的事迹,决定亲自去一趟。王利忠来到小院,看着那些被残疾扭曲了的幼小的躯体,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愿意在这里教半个月的课,出些微薄之力。

半个月后,王利忠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时,这些残疾孩子却死活不让他走。王利忠心一横,不走了。王利忠的目标是教够两年就走,2003年,他的目标即将完成时,正在上课的老房子已成危房,30多个孩子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后来,房子盖好后就是个空壳,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次,王利忠帮人帮到底,帮忙把门窗都装上了。再后来,王利忠不顾家人反对,将工作辞掉留在了洼里村。在递交辞职报告的时候,同事们都极力地劝阻他,可是那些孩子已经紧紧牵住了王利忠的心,志愿助教活动3年后,王利忠成了名副其实的上门女婿。2005年,王利忠和王国光结婚,结婚的时候,王国光除了一双新被子啥也没有。生孩子的时候是剖腹产,因为没钱,高淑珍只能让女儿强忍着刀口的疼痛。高淑珍觉得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女儿。

nlc202309081842

王利忠和岳父王跃元耕种着20多亩水稻,还种了4亩大棚蔬菜。农闲时,他外出打工,而妻子王国光每天都在家里教学,她只想好好教育这些孩子。

因为舍不得每次几百元的路费,十几年间,王利忠只回过3次老家。他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全花在了这群残疾孩子身上。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奉献爱心,上海一家医院为10个孩子实行了手术,捐款和捐献物品从四面八方送来。有十几张双层床,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还有人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他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高淑珍很感激这些人,她说钱是捐给孩子们的,就得给孩子们用。高淑珍这么做,是不想让别人在背后说闲话。

高淑珍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详尽记录每位对“爱心小院”给予捐助的爱心人士的姓名、电话。高淑珍说:“记住社会各界的善心义举,要让孩子能够懂得以德报善、好人好报的道理。”

残疾孩子的家长过意不去,有的家长拉来大米,说孩子在这儿免费上学,我们自己带点口粮吧。可高淑珍不能收,她至今难忘去接残疾孩子刘双看到的那一幕: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门上用俩麻袋接在一块当门帘子,连门也没有。她知道残疾孩子家里生活困难,所以不收费。

在她的感召下,全国各地的一批批志愿者走进高淑珍的家,当起了爱心志愿者,关爱残疾孩子。一个叫严文杰的女孩家住乐亭县,毕业于唐山卫校,听到高淑珍的事迹后,她来这里当起了志愿者。残疾儿童们手脚不便,上厕所有困难,严文杰一心一意照顾孩子们上厕所。每个星期,严文杰都把孩子们的床单洗干净,铺在床上。2007年8月,抚宁县的任丽华也来到这里,做了一名志愿者,任丽华毕业于秦皇岛教育学院,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帮忙,让学校顺利办下去。目前,有9名志愿者在高淑珍的特教学校任教。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高淑珍总会感叹不已,她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身边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小院儿生机勃发。高淑珍的丈夫王跃元,以前对这个事不满意,每年几十个孩子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为此,他每年都要在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再多承包几块地。王跃元外出打工挣的钱,也被高淑珍花在孩子们身上。他无法理解高淑珍的举动。为这事儿,老两口没少吵架。不过,吵架归吵架,吵完就了。

她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残疾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15岁的蔡彦超是衡水人,左手残疾,身体不好,但他十分聪明。刚来的时候他连衣服都不会穿,还经常打人骂人。高淑珍像亲妈一样关爱他,教育他。现在他这些坏毛病都改了,还学会了做数学题。

刘双从7岁开始学习,如今已经16岁了。她刚来的时候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由于患有类风湿病,刘双浑身关节疼痛,行走困难。高淑珍就给她做按摩。刘双已经和高淑珍生活了整整9年。是高淑珍每天抱着她吃饭、睡觉,王国光手把手教她写字。刘双提起那段日子,都会说:“没有高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王姐姐也没有我的明天。”

十几年来,孩子们的变化很大。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原来不敢讲话的孩子,现在也会说笑了;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看书识字了。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着。高淑珍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们能识字,能顺利与人沟通,能融到社会里去,甚至可自立更生。17年的坚持有多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王国光曾经劝过母亲,但高淑珍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执着坚持的人。

曾经在这里义务任教的衡水志愿者魏晓尧又回来了,看到他,孩子们高兴得连喊带叫,抱住他的脖子不松手。离开的这几年,他没有一天不想念这里的孩子。从电视上看到孩子们,他再也抑制不住放声大哭,特地请了五天假来看孩子们。

高淑珍家那间用作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亲爱的老师和高妈妈。

2012年5月20日,这个特殊的学校举行了一场少先队入队仪式,看着孩子们戴上红领巾的高兴劲儿,高淑珍兴奋得直流眼泪。当天,笔者指着高淑珍问这些残疾儿童:“你们管她叫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叫妈妈!”应答响彻云天,回荡在教室上空,直穿每个人心底,温暖如春。高淑珍听了,泪落如雨。

善良的人总会被祝福,被媒体报道之后,高淑珍的爱心小院热闹了起来,她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但她说,人不能活在荣誉里,还得想办法做点实事。当笔者提出采访要求时,她说:“我就做了一点点小事,没啥好说的,也真的说不好。”

2013年2月19日,高淑珍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高淑珍的颁奖辞。当主持人白岩松问道:“这十几年来您是眼泪多还是笑容多?看见您当场落泪了,当时心里怎么想的?”高淑珍说:“真的不敢回想过去啊,太心酸了。但是,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付出一天。自个儿愿意干的,就不能叫苦叫累。和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总是快乐的。”高淑珍用自己博大、宽厚而绵长的母爱,为他们洒下了一片阳光。

高淑珍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心里压力更大了。“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就想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儿,没想到,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

2013年“两会”临来北京前,司各庄镇党委书记给高淑珍买了一套新衣服。她也知道到首都了,参加这么重大的会议,得穿好点儿,不能给老家人丢脸。

来北京后,高淑珍天天往家里打电话,怕孩子们中了煤气,怕拄着拐杖的孩子不小心摔着,“我出来还不如在家省心,心里一会儿也放不下这些孩子。”

她每年都把在两会上想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高淑珍有些什么愿望和期待?她说:“我希望‘爱心小院’的志愿者、老师们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也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残疾孩子最需要的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康复。”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多扶持特殊教育,让残疾孩子通过教育和训练,读书识字,获得康复机会;希望社会上更多人能关注残疾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建立一座教育孩子的特殊学校,让残疾孩子健康成长。2015年3月13日,高淑珍又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时,她还希望有学校能接收残疾儿童,让他们也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残疾儿童也能享受良好的医疗待遇,帮助孩子们恢复健康;希望能够有效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让他们生活得到保障;更希望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再受歧视,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责编 孙礼勇)

上一篇:安全隐患整改建议书下一篇:儿童天气预报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