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2024-05-07

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共7篇)

篇1: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发展改革委 旅游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印发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 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就业〔2008〕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旅游局、人事厅(局)、劳动保障厅(局)、商务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发 展 改 革 委

旅 游 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 务 部

财 政 部

人民银行

二○○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旅游就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是,目前旅游就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就业增长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公共服务和政策引导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耕地资源、文化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前提下,加快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广开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服务,强化就业管理,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增长,支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二)总体目标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指导下,到2015年,建立健全与就业形势相协调的旅游产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旅游业特点的劳动用工管理、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现有资源。

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要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和扩大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和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特点的就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努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要素体系、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鼓励旅游新领域、新业态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休闲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休闲度假、修学旅游、自驾车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产品开发,鼓励开辟交通运输旅游航线,大力培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扶持非公有制旅游企业和中小型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范围内,建设一批就业容量大、符合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大型旅游项目。

(二)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与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继续发展旅游住宿、景区、餐饮、旅行社服务和交通服务等相关企业。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娱乐、旅游装备工业等,增加就业比重。提高旅游业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和发展灵活就业。鼓励发展旅游咨询、规划设计、广告营销等,开发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与就业岗位。

(三)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深化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国民旅游计划,推动社会公益性场所逐步实行面向全民的票价优惠或免费开放。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质量规范与管理,充分挖掘旅游市场的就业潜力。鼓励灵活多样的信用消费方式,增设小额外币兑换点,发行便利旅游者的差旅交通卡、游览连锁优惠卡等,推广便利的电子支付手段。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市场,加强国际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到国内旅游。

(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加大对新成长劳动力、农民工、妇女、贫困地区劳动者和失业人员旅游就业培训力度,对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培养中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急需人才,壮大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旅游行政、企业、院校骨干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教育基地,逐步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提高旅游教育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培育一支多层次多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把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就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旅游就业指标统计制度。深化旅游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和完善工资形成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工资支付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做好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搭建旅游要素流通平台,促进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六)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制订和实施旅游就业行动计划,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妇女就业、残疾人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制订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创新、旅游就业服务与保障、旅游就业国内对口支援与国际合作等行动计划。鼓励各地探索各类旅游就业试点,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不同领域、层次和形式的试点工作。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就业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积极研究完善旅游相关税收政策,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以及鼓励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就业的信息网络、培训基地、服务场所以及旅游景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欠发达地区。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旅游新领域、新业态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拉动就业效果明显的旅游景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就业潜力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旅游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旅游企业和中小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的积极作用,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

(四)积极提供旅游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四、加强组织实施

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旅游业地域和行业差异大、就业方式灵活多样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明确工作重点,推动旅游就业工作的稳步发展。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要抓紧制定贯彻本指导意见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篇2: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农家乐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风俗、现代农业文明、纯朴乡土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家庭为主体单位开发经营的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扩大就业门路;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坚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扩大就业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带动农家乐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的原则。要先规划后实施,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将农家乐旅游与景区开发、旅游线路编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实践,发挥农

民的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坚持市场运作、惠利于农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五)坚持质量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湖北省农家乐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各地可根据农家乐旅游发展需要,探索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组织,加强农家乐经营户的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管理,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1年,全省每年扶持3000个农家乐经营户,3年共扶持9000户,就地就近带动就业4万人。

2009年全省农家乐重点扶持地区是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全省部分重点旅游乡镇(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镇)所在县(市、区)及部分城乡结合部农家乐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市辖区。

扶持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每户吸纳就业5人以上,第一年每户平均营业收入6万元以上,从第二年开始每户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三、发展农家乐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农家乐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可根据实际,规划发展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养身等类型多样的农家乐,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建设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乡村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或依托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区;

2、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3、乡村区位条件优越,在重要景区周边、区域中心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周边,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

4、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四、农家乐的建设内容

1、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农家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农家乐及村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

2、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农家乐经营户要改造房屋和整治周边环境,对房前屋后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农家乐经营环境。

3、改善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厨房、餐厅、客房、厕所及娱乐设施等进行改造,达到安全、卫生要求,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4、完善农家乐引导标识服务系统。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规范设置各种引导性指示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完善系统的引导信息服务。

5、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农家乐旅游较集中的片区,要重点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治安室、道路、停车场、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等。要组织对农家乐经营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五、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旅游。城建、国土、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部门要为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提供方便,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减免有关规费,为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3年共安排9000万元,对新开办并依法办理开业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申请、评估验收、达标补贴的办法,达到《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贴。

3、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税费减免政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在前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4、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每户可以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

5、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享受每人12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6、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将农家乐旅游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策划开发特色产品,将农家乐旅游编排到当地或区域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广,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市场,及时为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旅游信息服务。

六、实施步骤

1、成立工作专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日常工作由省旅游局负责。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落实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县及乡镇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审核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农家乐名单,制定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并组织指导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联合组织农家乐旅游就业培训。各地也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

2、制定扶持计划。按照本实施意见,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全省农家乐旅游促进就业扶持计划,明确政府扶持重点和工作要求,报省政府同意后,按下达农家乐扶持计划。

3、组织审核推荐。各地要按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工作措施,并按照省下达的农家乐扶持计划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由农户自愿申报,乡镇(街办)负责初审提出意见后,报当地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核,对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农户纳入扶持计划,并汇总后联合上报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定。2009年重点扶持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于9月15日前将有关申

报资料报省。

4、指导项目建设。各地旅游部门联合乡镇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被推荐纳入政府扶持计划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农户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协调农家乐项目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农户按要求及时完成任务。

5、落实扶持资金。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根据扶持计划和工作专班审定的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扶持对象名单,及时将补贴资金核拨到相关县(市、区)财政社保资金专户的就业资金中,再由县(市、区)财政局直接拨付给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中。

篇3: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兼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常务副会长王守聪同志在会上指出:突出生态旅游、推广文化旅游、发展保健旅游、完善度假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等农村第三产业,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走生态環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强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须以农为本,必须特别注重保护耕地,确保不破坏农牧业生产,要利用现有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上现代化服务的改造,提高产业质量和水平;必须要特别注重特色,要利用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打造吸引游客的载体平台;必须要特别注意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标准化生产、产品追溯等有效措施,发展“三品一标”;通过发展合作社等有效形式,推动产业化经营,切实为游客做好服务。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下一步将通过示范县、示范点、星级企业的创建,着力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质量与水平,确保其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甘士明同志在会上指出(根据录音整理):第一,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发展功能,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成为当前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很主要的很有效的—个途径。大家知道,长期我们做农业的人,传统认识就是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我们搞农业就是要把粮食搞上去,把农产品搞丰富,这是我们过去传统的认识。农业不仅仅提供农产品,它还有生态功能,它还有环保功能,到现在还有文化传承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等等。实际上到了现阶段,农业的多功能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生态功能、环保功能,在当前低碳经济情况下,显得特别突出。比如上海,过去它不主张在上海郊区种植水稻,专家建议上海郊区还要种水稻,特别要重视水稻的种植,就把这种功能纳入到政府的整个经济推动当中,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有限,要提高资源的有效产出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农业与整个功能延长,把产业链延长,把通过其它功能的拓展来创造农业的潜力或者农业的收益。因为我们人均占有资源不能和欧美国家比,我们少得很,所以只有通过功能的拓展,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潜力里面,在农业资源里面,找到我们的切入点,找到我们发展的机遇,来创造农民有效的收益。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种植业上做文章还是有限的。浙江现在是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已经过了1万,但是还有85%是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我们推荐浙江安吉打造美丽乡村,它的人均农民收入也过了1万1千元,但是它有20%是来自休闲农业的收入,所以要想把产业功能拓展的更宽,就必须从着眼点上来考虑农民的收入问题。第二,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是创造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专家测算,现在而言,人们不愿意在城市,向往农村、向往自由,向往自然,有这种需求的将近2亿人。去年,我们旅游业的人次达到11亿次以上,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当中有6%都是在农村消费的,当然农业消费比城市消费要低一些,大概农村的人均消费接近600元人民币。城市大概接近1000元,这种将近2亿人的这种需求,而且现实情况也是60%都在农村消费。现在人们不是像过去旅游的业态,现在人民向往休闲、向往愉悦、向往健康、向往自然,这种新型业态发展的比较明显。过去人们说搞旅游叫做受累,叫做花钱买罪受,今天跑这个点,明天跑那个点,累得喘不过气,现在就希望在这个点上蹲下来,享受健康,享受放松。比如:我去云南丽江调查,一个老外在丽江城住了一个来月时间,她说那个环境挺好,愿意住下来,如果把旅游业态由过去受累形式,转化为休闲健康喻悦的形式,那将是旅游产业实现升级的一个很好选择,而且通过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为我们农村创造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第三,它是提升我们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传统农业不是建立在低碳经济发展这个基础上的。现在农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水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据专家测算,全国将近有60%的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1/3的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土壤的恢复没有百年是恢复不过来的。但如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它要提供绿色的产品,它要实行有机的种植,它要保持良好的生态,它才能吸引旅游者,吸引到哪里旅游。现在湖南在评定星级农庄,对水质都要进行睑测,达到标准才能评。所以说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把休闲农业融入其中是最好的抓手和选择。这是我要讲当前的发展背景,因为当前在经济上主张低碳经济,在环境上主张生态,在发展上主张可持续,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比较提倡的比较推崇的科学发展观。

甘士明强调,发展休闲农业应从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产业。我们农村的资源很丰富,千万不要在打造过程中出现同质化,出现同质化的竞争,应该有所差异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地方是以文化来打造休闲产业,有的地方搞什么红色文化之旅,什么历史文化之旅等等,把文化融入休闲产业之中,通过文化产业的打造来提高旅游的人流。就我刚才讲到的湖南打造体育产业、卫视产业等,是从文化上来打造的,利用了农村的资源,在这个地方搞体育运动,在这个地方搞电视媒体,山水资源非常美,他创造出个环境,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可以考虑依托你的山水资源来打造。秀美山水,活化山水资源,山水资源的打造要把有限的历史传承或历史的一些典故融入其中,融入到秀美的山水之中。再—个也可以围绕水体资源打造山水娱乐项目,比如我考察的湖南乾隆湖度假区休闲山庄围绕水资源做文章。搞水山飞机、水上跳伞等等,围绕水资源打造产业。比如,上海的奉贤是种油菜的,他种油菜不是收菜籽的,他就是要人们去观赏油菜花的,一年好几季的都搞油菜花节,让人们在油菜花里面享受喻悦。我的意思是说虽然你的资源比较丰富,但一定要把你的优势表现出来。比如,前不久—个国外回来的一个医生,硕士海归,他一看到康复资源非常好,他就利用农村山水打造康复中心,把城市里面需要康复的人引到农村去,去康复。就是根据你的资源优势,根据你的客户群,根据你的特点来打造你的产业,不要都搞什么钓鱼、玩牌什么的,这种叫低

层次产业,如果都去做这就是低层次竞争。再比如把你的民俗的东西融入到你的产业中去,成为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点等等。通过活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千万要避免产业同质化。产业一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了,最后就出现不规范的市场竞争。

第二、依靠农业产业基地、农业观光基地,把主体产业打造好。许多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基地等等,这些产业基地把娱乐元素融入进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如前年我到云南去,让我看那个万亩普洱茶基地,一万亩全部是绿的很好看,但是光是基地还是不行,要打造一些相关的景点,观茶厅,休闲厅等等,相关娱乐设施融入你的主体产业中,使人们去了之后除了观赏农业的美景,同时也因为相关的休闲设施在观光过程中有愉悦的享受。这些资源很多,在黑龙江省那里景致非常好,有一望无际的稻田等等。如果可以建设一些相关的娱乐元素融人中,建设一些旅游设施,主体产业也有了,旅游元素也进去了,叫主体产业带动的旅游效应。通过产业欣赏来达到我们旅游的目的。这是把握的—个问题。我觉得把示范区在重新装点一下,融人点旅游元素就能产生很好的产业带动旅游效应。

第三、依托企业的引领。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就是凡是搞旅游产业比较发展的地方,它都有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集团去投资去带动去创造,因为过去我们搞示范,搞农家乐等等,是起步阶段的形式,真正到发展阶段以后,已经变成搞休闲农业联盟,农家乐联盟,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用这种组织化的形式或企业运作的形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现在凡是休闲农业搞的好的地方,它的企业运作都非常成功,都有成功的企业,来引导它的发展。因为企业是追求市场效益的,企业很注重市场的运作和市场的发展,包括市场的营销。但是农户是不管这些的,所以一定要引导一个企业来帮助引领产业的发展,我们搞星级评定,主要是评定星级企业或是星级园区,星级景区,也是为了这。即使农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搞企业化业运作,不搞企业化运作,这个产业也难得做大。

第四,依托新农村建设,搞好我们的硬件发展基础。新农村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水电路气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凡,事搞休闲农业的地方,他的水电路等等基礎设施都相对很完善,功能配套也比较齐全。比如上网很方便,通讯也很方面,要不然到你那里休闲,呆三五个月或更长时间,成了聋子,瞎子。企业家要保持信息的畅通,没办法畅通,谁愿意去啊。所以啊,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把功能搞配套,实际上我们搞休闲农业也要加强这一方面。我认为凡是搞休闲农业的地方必须推动新农村的繁荣,必须带动农民的就业,必须带动农民增收,不然休闲农业就没达到社会责任。就说只要融人其中,就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你和政府的导向是相同的,如果是相悖的,政府就不会支持的。我看到湖南的—个农民搞的葡萄产业,这个人初中没毕业,经营葡萄五年,经营非常好,通过葡萄产业的发展,把整个新农村建设发展起来了,他接待不了那么多人,就发展三百多个农家乐,所以带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凡是搞休闲农业的地方新农村面貌也要改善,只有跟新农村融为一体,跟农民融为一体,这样的企业才能永保生命力。

第五,依托景观,打造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实过去搞人造景行不行啊,就说我们的华西村,华西村的旅游收入也占农民收入的60%,现在的旅游产业很大,就打造了好多人为景观。无锡有个名山大佛,一年参观的门票有2个亿,它全是人造景观啊。但是作为农业来讲,你创造景观可以围绕农业去考虑,也可以发展创意农业园。我到湖南去,打造一个创意农业园,里面种了好多南瓜、好多西瓜,有长的、方的、圆的,大的有一二百斤,小的只有几两,搞农业创意园,搞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等等,通过这种农业景观的打造,不仅吸引了游客,有了人流,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销售物流有了很大的提升。南京每年都搞农业嘉年华,通过农业嘉年华创造了农产品最大的市场需求,每年的农业嘉年华,不但卖农产品出去了,价格也行,凡是搞休闲农业产业的地方,农产品消费的价格都比市场要高一倍甚至十倍。通过打造农业主题公园,打造农业创意园,不仅丰富了景观,更重要的是创造人流,创造了物流,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打造不一定属于农业的,但与农村相关的景观,把某些山水打造里面去。我记得江苏市泰州市,打造了景观,一年的门票收入将近3亿。大家可以去探讨,最好是围绕农业打造景观,搞科技创业园,通过智能控制,来打造农业科技园。通过景观的打造来丰富旅游资源。

甘士明指出: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构思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就是我们这个发展切忌不能盲目发展,规划我建议大家做好几个接口。第一个规划一定要和城区的规划相衔接,因为城区规划它有个布局。第二和产业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在产业功能区里面布置休闲农业区。第三要跟旅游规划线路图相结合,最好纳入地方的旅游规划。第四要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就是最好选择在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或者一个区域,规划最好从这四个方面考虑。然后在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个具体项目进行策划,就是我先讲的依托资源怎么策划项目。资源推进避免盲目性,避免同质性,避免规划的盘罗性,要注意保持这个产业的环保和生态性。现在好多产业就往一些落后地区偏远地区搬,实际上就是把对城市的污染转移到农村去了,大家千万要注意。规划生产一定要注意产业的环保性,注意产业的生态性,注意产业的污染性。第二个就是建立一种活力推进的机制,发挥整体的推进力度。这个产业不仅是涉及到旅游部门,还涉及到财政、工商、税务等等好多部门,包括国土资源。上海市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上海市六个局,就是刚才我说的几个部门联合发文来推进它,他们建设一个农委牵头的碰头机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这种机制来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值得考虑的。第三个就是突破政策的瓶颈。比如,湖南进行的星级评定标准,达标的,都进行补贴,等等。刚开始的时候,地方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政策的突破,我觉得是比较好的。第四个就是组织好市场营销,打造一个营销平台。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建设来打造一个完好的平台,来做好这种营销。第五方面就是强化管理和规范,使农庄、休闲产业发展健康。我们常常讲,凡是建在农村这些休闲农庄也好,酒店也好,这些产业也好,尽管你经营的是一些相对传统的产业,但是管理一定要现代化,设施一定要现代化,通过管理现代化,设施现代化,使你不亚于在城市里面的这种休闲或是在城市里面居住。所以硬件设施一定要注重现代化,管理要做到文明化,营销要注重诚信化,使人一进去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省农委副主任、省休闲旅游协会会长于文波同志提出: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旅游农业业态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

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不断丰富和拓展休闲旅游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全省休闲旅游农业文明高效发展。全省休闲旅游农业总体发展目标是:全力实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创建5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打造5条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使全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结合我省农村实际,重点开发以下类型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1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利用周边农村、农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旅游的需求。

2景区带动型:主要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引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形成环景区的乡村游,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旅游产品的销售。

3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园区、农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场所,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求。

4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的需求。

篇4: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地方经济发展的提案

芜湖安达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向安全 随着鸠江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跨江发展,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必然导致相当数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部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使他们被变为纯粹的“失地农民”,并且失地农民也将日益增多。

现行的征地政策是把农民拥有和使用的土地是以极低的,非市场化的价格被征收,而征用后的土地又是以市场化价格形成的收益被政府所垄断占有,而农民得到的失地补偿确实偏低,现行的“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其实也是农民自已花钱买社保。这种不能给失地农民就业、生活有长效性保障的征地政策,引发的一些群发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加剧了政府和失地农民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就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安全发展的一个极为严重的制约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和创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需要我们政府不断地探索一些新的措施加以实践,为

此,本人就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可以探索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土地入股、农民入企”新方式,解决征地农民持续发展问题。

占用农民土地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协商地价进行一次性补偿,一种是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分配,而后者能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工业化全过程,使土地真正成为保值增值的资本。

本着农民自愿、主动的原则,工厂进农村,青壮年农民可自愿签定劳动合同进厂就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共同发展的创造力量。早在2007年,重庆市一些区县就开始了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企业的新探索,我们政府也可以借鉴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引导农民通过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的入股,使农民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农民由传统的农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股东”,分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红利。

二、可以对失地的农民,给予少量的自留发展用地,转化成商业或工业用地,让失地后农民自我经营,发展自已的经济,稳定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政府对所征用的土地,保留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给于被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以村级组织牵头成立经济组织,设立有限公司、经济合作社,可以是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不

等。经济组织的建设用地、经营用地以及经营资本都可以来自于“失地农民发展自留用地”和“失地补偿金”,然后设臵若干股份,让失地农民认购参与经营管理,失地农民凭自留用地和土地补偿金折算成资本入股,享受股份红利。政府指派专人对其不定时进行工作指导,帮助牵线搭桥研究解决经营项目问题,做好前期培育和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三、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从源头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

1、在法律上明确农民所有的集体土地的产权,公权不能侵犯私权,国有产权也不能侵犯集体产权。

2、完善征地程序,即使因公共利益强制征用土地也不是简单的行政过程,而应遵循平等的产权交易规则。

3、因公共利益强制征地的,政府要运用本级财政收入进行补贴,适当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使得补偿标准基本上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遵循平等原则。

4、对因公共利益强制征地的范围和目的进行严格限制。

四、合理剥离安臵失地农民,组织协调失地农民保障与社会再就业机制。

失地产生农民问题的最直接根源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从解决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入手。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

资料,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作为责任主体,从行政上和法律上规范政府保障职能,组织协调失地农民保障与社会再就业机制,将失地农民从“三无”(无住房、无土地、无就业岗位)群体中剥离出来,与城市居民实行“无差别”待遇,以“土地换就业”为切入点,培训农民谋生就业技能,使失地农民得到及时合理的安臵,这是解决失地农民社会问题的基本性前提。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失地农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既不享有农民的土地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但最低生活保障是全体国民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兜底性的最低生活保障,确保他们不至于衣食无着。对其中确实生活困难的,基本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给予最低生活补偿。

2.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通常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要履行相应的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失地农民基本上都是利用土地补偿金,采用一次性缴费的完全积累模式,完全不同于城市职工在工作期间分期缴费的逐渐积累模式。一次性缴足养老保险

费后,失地农民可以等到约定年龄之后再按期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对于超过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力的,可以在一次性缴足保险费后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尚在劳动年龄内的失地农民,等其在城市就业后就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补足以前的差额和利息以后,与同年龄段的城镇职工一样采取分期缴费的逐渐积累模式继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3.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也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失地农民要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就要履行相应的缴费义务,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一样,也是采取一次性缴费的完全积累模式。但与基本养老保险不一样的是,养老保险是在失地农民达到退休年龄之后才会发生支出,而医疗保险则在个人生命的整个周期内都存在发生支付的可能性。

以上几点拙见,只是从方式上考虑,具体可行性的操作方法,需要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篇5: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篇6: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江都市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固定蔬菜面积达1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30万亩。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学习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理念和经验,围绕“蔬菜面积突破20万亩、产值突破16亿元”的目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传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品牌,力争把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

一是抓调整,做大蔬菜产业规模。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破行政界限,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量质并举,发挥规模优势,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构建以小纪镇万亩蔬菜种植为基础,武坚、小纪、宜陵、大桥、吴桥等镇千亩设施栽培为龙头的20万亩蔬菜产业带。今年力争新扩蔬菜面积3万亩,1总面积达15万亩。

二是抓龙头,培强蔬菜产业竞争主体。强化招商引资,通过直接招商、专题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层次的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领域,实现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培强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佳禾蔬菜示范园等园区,力争新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加快培植龙头企业,结合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等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蔬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超大集团在技术、管理、种苗方面的优势,以超大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发展蔬菜。今年力争新发展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

三是抓服务,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协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项目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不断发挥科技对蔬菜产业规模化的支撑作用。力争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0个、新技术8项。积极鼓励蔬菜科技人员带着技术下乡,通过承包蔬菜基地等形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技术指导,实行田头培训。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四是抓项目,完善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与生产放在同等的位置来抓,加大力度,加快突破。积极研究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增设施栽培蔬菜基地、具有规模投入的蔬菜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将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优惠政策带动高效蔬菜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加快形成蔬菜产业带和产业群。

五是抓考核,加强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我市将建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蔬菜产业规划、生产基地的论证、生产技术的制定、扶持政策的落实、产供销的协调服务与各项工作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使发展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

篇7:关于大力扶持森林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提案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陈宗琼 赖廷锋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优势,引领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优势支柱产业和生产基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就是我县几年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缩影。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北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个,其中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1家,种植业25个,水产畜牧养殖业15个,服务性质21个;具备经营功能的经济协会12家;不具备经营功能的互助协会(用水者协会)92家。仅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18亿元,年销售额达40亿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87%,上交税金2577万元,税后利润3.76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10.5%、11%、13.4%;其中有恒兴、粤海、北联等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5家,年加工生产能力6.5万吨,年销售总额2.8亿元。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公司从农民采购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9%,直接带动农户8.58万户,其中带动区内农户数6.6万户,带动区外农户数

1.98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全县发展订单农业

4.5万份,其中种植业订单2.21万份,种植业订单面积15.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9.4%。;2010年培训农民2.4万人次,比2009年增2632人次,增12.3%。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全作组织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0年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户均增加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9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增加681元,增12%。

回顾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历史,之所以初具规模的格局,主要是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多年来,合浦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1)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2)注重培养。根据《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北政发〔2004〕58号)的文件精神,我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使其成熟发展,并每年发动企业申报不同级别的重点龙头企业和对其经营进行定期监测。(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财务制度。(4)积极开拓市场,搞好流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架起

了市场与农民、企业与农民的桥梁,增加了农民生产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减少流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5)以订单农业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加大扶持力度,使合作经济组织做强做大。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其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有合浦县家禽协会、廉州镇大江村蔬菜协会、合浦县常乐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合浦县崟丰果蔬产业股份合作、合浦县兴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得到中央及自治区项目扶持资金,累计金额达85万元。(7)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县相关农业部门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组织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及会员农业科学技术种养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转化率。

2、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根据《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北政发〔2004〕58号)的文件精神,一是抓好企业营业所得税的减免工作;二是落实企业贴息、低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四是对龙头企业实行“六制”服务:“保姆式”服务制、“一站式”包办制、首问负责制、跟踪办结制、“绿卡”优惠制、检查批准制。在积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同时,我县坚决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优惠,积极协调组织地税、国税、工商等相关部门,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激发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3、建立示范基地,推动农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各龙头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无公害麻鸡生产基地,广西建邦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瘦肉型良种养猪基地,合浦县常乐洪兴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加速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

4、搞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全县举办各种培训班多达100期,培训农民2.4万多人次。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及农产品经纪人50多人进行培训学习,选送10多人参加区供销合作联社举办的培训班学习。

5、积极推广良种,普及良种覆盖率。几年以来,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推广养殖的“叮当”鸡、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引进的德国的“朗德鹅”、合浦县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引进的新台糖系列及桂糖系列、合浦县常乐洪兴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玉豆新品种双青35号,辣椒新品种农丰41号、黑美人、大平甫肉菜等,由于各龙头企业致力于良种引进推广,加速了我县的良种良法进程。

6、努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在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连接市场与农民的桥梁作用,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10年发展订单农业4.5万份,其中种植业订单2.21万份,种植业订单面积15.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9.4%。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回收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7、打造品牌,创造品牌效益。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2004年打造的“叮当”牌鸡;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全县有15万亩花生无公害生产基地和1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通过自治区认定,45000吨菜豆和17500吨花生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从我县的情况看,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许多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社员联结松懈,社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一些合作组织改变集体性质,逐步变成私有化,缺乏监督力度。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形态绝大部分仍然是属于合伙性质的经济形态,在叫法上带有浓厚的习惯色彩。总而言之,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没有真正享受产业链延长而增值的成果。

2、基地建设明显滞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3、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来看,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财务不够规范、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

4、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资金不足,服务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5、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6、抗御风险能力低。大部分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根据我县目前现状,为进一步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后应注意如下工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抓好市场开拓和产销衔接。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龙头企业掌握原料主要来源的重要举措,努力和农户提高履约率,积极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

2、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主要是抓好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品牌打造等,特别作为一个企业,有其品牌,对提升企业收益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带动力。主要是抓好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核心,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农民得到实惠,反过来,也为龙头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央扶持龙头企业,是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始终立足农业、服务农民,和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当前大部分合作组织的具体管理和经营比较松散,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增强凝聚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大寒吃什么下一篇:公路造价工程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