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2024-05-11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精选6篇)

篇1: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于10月8日至13日、10月16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别带领调研组,赴、等六县开展农民增收情况调研。调研期间,共下到6个乡、村、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随机走访了解了30多户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听取了、、、、、六县政府及涉农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综合分析了市统计局、农调队农民增收问题的有关资料。现在,我受调研组的委托,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调查了解,年1—9月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增元,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连续五年在全省前列。特别是今年遭受“’’特大洪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种植业上持续增收。1—9月份农业产值亿元,比增%。主要农作物生产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茶叶、烟叶、水果增产增收,蔬菜稳产增收,食用菌稳步增长,效益显著。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发展空间。二是完成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投入增加,促进了林业收入持续增收,林业效益明显,同比增长%。三是主导产业集群发

展加快,工业带动农业取得进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木竹加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带动了农民在一产业的收入,并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岗位。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1—9月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五是坚持和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南平机制以及农村“八大员’’队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为农民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六是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惠农支农政策和措施,发挥了政策效应。如落实了粮食、种子、农机等补贴,农民种粮效益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收益。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农民人均收入基数较低。几年来,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

列,但由于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基数低,与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比较落后。1—9月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比全省平均数3613元少724元,低20%,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个百分点,与兄弟地市相比只有福州的%、厦门的%、泉州的%、漳州的%、莆田的%,与同属山区的三明相比少468元,比龙岩少386元,只比宁德多258元,仅位居第八位。

二是农业投入不足。尤其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市连续遭受洪灾影响,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带“病”运行。如:建瓯全市各类水利工程4395处,10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虽已修复80%,但大多是临时性的修复。邵武全市水毁水利工程1200处,目前修复的仅300处,资金缺口大。

三是非农收入比重较低。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9元中,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元,占%,其中来自第一产业 的收入为元,占现金收入的%,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仅为元,占现金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元,占现金收入的%。

三、对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为契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和措施,坚持以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使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接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效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激发和引导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加工、流通企业以及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如继续推进林业

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林事规律的特点,尊重林农的意愿,引导林农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兴办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林业效益;加强对茶叶、笋竹、畜牧业等产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加强示范引导,培育合作典型。要总结完善顺昌柑桔、建阳葡萄、建瓯蔬菜、邵武、延平猪业等协会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促进产业化组织化经营,增加收入。通过抓示范典型,以点带面,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要加强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依照法律,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增强活力。同时,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提供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

企业、基地、农户间有效地建立起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有竞争力、凝聚力和约束力的经济利益体,实现企农“双赢”。

2、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训机制,提高从业技能和就业率。实践表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要推广浦城县经验,整合现有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劳动力个人档案和企业用工信息,为有序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要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农民非农从业技能,推广顺昌县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做法,搞好供需对接,一头对接新增劳动力,一头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培训和就业脱节问题。同时,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加快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继续实施“一户一就业”计划,突出对农业资源缺乏的乡村、贫困家庭以及失地农民转移就业 的指导、服务和扶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搞好农村水利“六百”工程的同时,针对自然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道治理,尽快恢复和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农业灌溉面积。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自身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优先保证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加强项目的跟踪监管。要建立社会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

势,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产业带,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建设和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队伍的管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好科技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篇2: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省农牧厅及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市州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于5月至9月,对我省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

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农垦集团的专题汇报,并先后赴河南、山东、湖北、重庆和我省平凉、庆阳、白银、金昌、临夏5个市州的10个县、22个乡镇、46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20次,填写调查表300份,调研覆盖面大,工作比较扎实。

经过调研,总的印象是: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了粮食自给不足的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在我们召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现场,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赞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认为当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民收入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几个阶段

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稳定增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1元增加到1993年的551元,净增450元,增长4.46倍,年均递增10.47%。

第二阶段(1994-1998),较快增长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为农产品的需求开辟了市场。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40%左右,市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1元增长到1394元,净增843元,增长1.53倍,年均递增11.22%。

第三阶段(1999-),缓慢增长阶段。受1997年亚州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销售不畅。这些不仅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价格走高,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4元增长到1590元,三年增加了196元,年均增长65元。

第四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了关于农业发展的六个一号文件,将农民增收确定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是免除“皇粮国税”,让农民休养生息。我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全省农民人均减负72元。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仅至7月,全省用于农业事业专项资金、向农民发放的各种补贴、补助资金的总额达194.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3.?02亿元、省财政安排33.83亿元、市县安排26.54亿元。三是实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奶牛、生猪良种、能繁母猪等直补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起到了抑制粮食价格下跌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效果。五是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全省农民工输转由的267万人增加到的426万人,增长1.6倍,年均增长8%;劳务收入由40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增长6.4倍,年均增长36%。六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这一阶段是我省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人均纯收入由1590元增长到2723元,净增1133元,增长71.26%,年均递增11.36%。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篇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江西省莲花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未,起初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行动或者带有官办的色彩,发展较慢,过程一直比较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日益宽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有51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5860户,带动农户23210户。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

1、法人代表身份多样性。全县8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法人代表为农民的57个,占64%;为农业技术人员的9个,占10%,为机关工作人员的6人,占6.7%,为回乡创业青年17人,占19%。

2、合作范围和内容多样化。从合作的范围来看,有一个村的农民合作,如闪石乡洞背村西瓜协会,也有跨村、跨乡的农民合作,如莲花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四个乡农民参与合作。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往往由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和有关组织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中也往往带有从事的产品或产业名称,如莲花县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南岭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鸭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主体,占总数95%以上。

3、涉及行业和服务领域多样化。按行业分有种植业类38个,占43%;有养殖业类34个,占39%;有综合性16个,占18%;按服务性质分有涉及产加销全方位服务的57个,占65%;有技术信息服务的18个,占21%;有运输服务的2个,占2.2%;有加工仓储服务1个,占1.1%,其他服务7个,占8.5%。

4、组织形式多样化。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以销售产品找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华翔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路口庙背西瓜协会、桐莲蚕桑专业合作社、德超土蜂生态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也有以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流芳油茶专业合作社,富农莲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有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也有称专业协会的。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属下组建了五个专业合作社,即万盛果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葡萄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1、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化链条。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合作组织成为企业联结千家万户的主体,并履行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职能,企业不再是基地农户的代言人,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农户积极性大大提高,产业化链条日趋完善和成熟2、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农业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民签订产品订单,三者之间凭订单和提供的产品数量进行结算。农民获得第一次利润分配。在年终,企业还根据自身获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付给农民二次分配金。3、规范了企业和农民的行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桥,两者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了利益一致的经济合作体,双方荣辱与共,共谋发展。4、保障了农民利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代言人,可以就本身利益问题进行产品市场选择和商务谈判,绝大多数农民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1、整合了资金。如莲花县华翔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加大投入对项目区水利、交通、病虫草害防治、环境保护等设施进行改善,而属下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户向政府申请落实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联保贷款”,加大对生产投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齐努力,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2、完善了技术服务。如莲花县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聘请高级技术人才长年指导,设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担负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责,对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与县职业学校开展校社(协会)合作,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科技水平。3、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莲花县华翔农林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桂花树10万株,组织农民在基地套种花生、生姜、西瓜等作物2000亩,饲养土鸡1万羽;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属下五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户种植金银花8000余亩,种植葡萄6000亩,种植蔬菜1万亩,种植其他水果1万亩,直接带动发展种植农户2万余户,全县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从20%提高到58%,县域逐步形成了果业、蔬菜、油茶、莲籽等专业种植村。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莲花县已注册的5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现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和专业种养,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如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500多农户签订种养合同,饲养肉牛108头、商品猪500头、放养鱼3000多尾,建成蔬菜大棚108个,年产蔬菜2000吨,户均年增收8000元。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

1、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到位。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不多,措施不具体。还找不到一个真正全面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文件。

2、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集中在种养业,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不多,产业链短。

3、数量少,入会(社)农民比例低。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51个,平均三个村才有一个,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农村居户的9%,影响辐射性不强。

4、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转不正常。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很多组织没有独立财务;有些组织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日常运作还是个别人说了算,事务不够公开,还未开展盈余返还。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我们应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由于单户农民弱小、分散,难以与龙头企业对接,因此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组织与非农组织的问题。一要靠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农民对接,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二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办法,特别是通过优化产业的办法使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参与产业组织并从中得到好处。三要加强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4: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0个,入社成员19.5万人,带动农户36.3万户。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25个,占63.1%;养殖业656个,占15.8%;农机511个,占12.3%;林业48个,占1.2%;奶业229个,占5.5%;加工运输营销91个,占2.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加强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和绿色高效农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34个,2008年发展到920个,2009年发展到1921个,2010年发展到2740个,2011年发展到3610个,去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160个,平均每千户组建5个合作社。

二是经营规模越来越大。5年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一个合作社经营的总耕地面积500多亩,最多也就是4000亩,现在增长较快。如克山县西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主要以代耕作业为主,仅为2.5万亩;2011年新增自主经营面积1.7万亩,代耕作业面积扩大到4.2万亩,总收入680万元,纯效益101万元;去年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代耕作业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42%。

三是合作领域越来越宽。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比较单一,现在已扩展到种植、加工、营销和农机合作等各个领域。甘南县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与金星村共建的优势组建红古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谷2万亩,为提高红谷附加值,延长红谷产业链条,投资兴建红谷小米加工生产线,注册 “白羽”牌红谷小米商标,产品远销哈尔滨、沈阳、上海、杭州等地。

四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土地统一规模经营,发挥了大机械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分配上,先是兑现入社土地保底金,然后按50%提取公积金,另外50%按照国股资产、股东投资、农民土地折资入股进行二次分配,国投资产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社员,既保证了国投资产保值增值,又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广大社员。2011年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1.5万亩,代耕作业28.4万标亩,实现赢利1342.2万元。先行兑付土地入社保底金525万元,提取50%公积金记入个人账户,共提408.6万元,可分配盈余408.6万元。国家补贴收益384.7万元平均分配给314个社员,户均分得12251元,入社成员投资回报率31.3%。

五是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克东县春和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收本村农民288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11360亩。合作社成员以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每亩折一股)。2011年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入股土地面积7210亩,全部用来种植优质大豆。年终,入社成员亩分红446.34元,与其他出租土地的农民相比较,亩净增收益146.34元。

六是作用发挥越来越强。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成员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2012年实现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为成员提供优质廉价生产物资,无息垫付生产资金或赊销物资,无偿缴纳农业政策性阳光保险,无偿代储代销粮食和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累计向社员无息赊销化肥6万余吨、种子1万余吨,垫付农业生产资金4亿多元,无偿缴纳农业保险1300多万元,代储大豆60多万吨。它是全省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集产、供、销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是树立典型,引领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工作当中我们从依法规范、创新增收、分类推进、作用发挥等方面,积极发现、培育、推广典型。齐齐哈尔市在不同阶段培育不同的合作社典型,如“能人创办型的克山仁发”、“集体领办型的北联新兴”、“股份经营型的依安惠民”、“企业兴办型的昆丰大豆”等典型,在推动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办社、入社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帮生”与“帮长”相结合,联合制定了56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工商注册登记上实行“四不”(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上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生产用电上按农业用电收取费用,在交通运输上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水利、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农业各种要素优先给予配套组装,在信贷投放、贷款贴息、土地耕塇补贴、农业阳光保险、高产攻关项目等政策给予优先扶持。比如,泰来县对组建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合作社,达到标准作业面积,县政府分三年对合作社给予以奖代投进行扶持。

三是创新模式,多元发展。2008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发组建为主,经营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现在经营领域已扩展到水利、林业、营销、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外贸出口等各个领域,并向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依安县新兴乡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后,将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扩展到农机作业、畜牧养殖、建筑工程、劳务输出等多种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1539.7万元,纯收入427 万元。其中:农机总收入129.7万元,纯收入70.6 万元;入社土地实现经营收入1410 万元,纯收入242.4 万元;养殖、建筑、杂粮加工等其他多种经营纯收入114万元。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了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吸纳、农机合作社牵动、规模化养殖引领、流通合作服务等5种有效模式,建立了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资金互助等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呈现出资金合作、土地入股、资本带动、交易分配等多种形式。克山县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盈利的60%按产品交易量返利和剩余部分按地折股分红,2011年为成员返利分红282万元。

nlc202309012357

四是加强管理,规范发展。齐齐哈尔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促进和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力度,引导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合作社运行的民主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规程、股金分红、社员履责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合作社依法运行、规范运作。2011年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以政府文件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2年,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现代农机合作社为目标,以农民土地作价出资入股为前提,以国投资产量化到人为抓手,以二次分配为衡量标准,以兼顾成员利益为原则,加快完善157个股份制、合作制及其他组织形式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促进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领导,保证发展。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织,形成了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在对各县(市)区考核中,将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合作社十强社”和“合作社带头人标兵”竞赛活动,对前十名公开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有效发挥大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市为了完善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确定了市、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农机局、经管站等相关部门定点包保一个农机合作社,对合作社按照好中差进行分类排队,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管理。全市开展了五星级评定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和提档升级。提出3年内对于农机具已配套、达不到规定标准作业面积的,建议县委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给予免职,有些县将推进力度大、工作业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理事长)转为事业单位编制。

(三)主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规模经营,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齐齐哈尔市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达到5000亩以上或占所在村屯耕地总面积70%以上为目标,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今年合作社统一经营和服务的规模经营土地达426.7万亩,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40%。种植业合作社吸纳农民17.6万人,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8万亩、516万亩、400万亩和59万亩。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596个,吸纳农民1.2万人,奶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和2.1万头,占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的31%。

二是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合作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突出发展特色、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7个,占全省的29.3%,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9.2%。实现了以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和抗灾保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790个合作社与飞鹤、元盛、博天、博成等龙头企业实现利益连接,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514万亩,提供加工原料284万吨(种植业154万吨,养殖业130万吨);新引进了中粮、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4.2亿元。

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模式,使大多数农民不再参与生产的各环节,只由少部分农民就可以完成全部耕作。合作社实行统一大型农机作业,与一家一户用小四轮耕作相比,每个劳动力年耕作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上百亩,甚至达到1000亩,并大幅度提高了耕作质量,推进了标准化生产。生产资料的团购、农产品的统销,让入社成员切实感受到节本增效的实际效果,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更加放心,走出去务工和经商更有信心。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45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使他们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加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市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16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发展速度较快,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是近几年刚刚组建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三)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加之合作社社员积累比较少,基础设施投入和生产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很多有市场、有品牌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农户加入,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实施。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农民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撒芝麻盐”现象比较突出。

nlc202309012357

(六)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自主经营能力和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弱。几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资金、信息扶持,土地规模经营有了发展,但是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经营能力弱,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合作社没有实行阳光农业保险,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一年受灾多年无法翻身,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

三、政策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结合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也可从产粮大县奖励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省现有政策资金集中投向合作社。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和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合作社要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各项基金,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入社农民和群众监督。指导现代农机合作社把国家补贴资金形成的财产量化给每个社员,所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每个社员,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财政局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篇5: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一、现状与特点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加快。优质专用粮棉油和瓜菜产业,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上半年,全市各类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 540.8 万亩,同比增加 47.5 万亩。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 70 %以上;经济作物中瓜菜 278 万亩,增加 28.8 万亩 ,棉花 162 万亩,增加 17.5 万亩 , 花生 98.6 万亩,增加 1.2 万亩。畜禽产业,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60处,养殖专业户8.1万户,规模饲养量比重达60%以上。渔业,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养殖基地达到504处,面积18.7万亩。林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春共完成造林 50 万亩,同比增加 15 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 35 万亩;发展苗木花卉 11 万亩。农村劳务经济,劳动力输出呈强劲态势。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79.4万人,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6.73万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家,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34家,已投资1.8亿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797 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36 家,年销售收入180多亿元,带动发展生产基地230多万亩,农户76万户。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各级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外出学习、举办报告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和算帐对比效益分析,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民群众对通过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和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想调整、议调整、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区域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市区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经发展路子,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在劳务产业也形成了泗水、梁山、兖州等一批境见外劳务输出基地。

(四)扶持政策支撑有力。为推进和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市和各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主导产业培植、规模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引导。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 4000 万元用于扶持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 1.8 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对乡村干部制定了奖励政策。二是引导金融投入。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增加对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去年各级协调银信贷款 4.8 亿元。

(五)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市里成立了由几大班子负责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管理和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具体办事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为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市里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考核办法》,明确了县市区和市五大产业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量化考核,形成了“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二、主要问题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重点和亮点,快速推进,发展势头良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在大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安全农产品数量少;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市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0%,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加工品或中间产品进入市场;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仅1/3左右,仍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造成农村人均资源量少,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二是农产品优势不突出。主要是生产基地规模小,具有明显区位、传统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批量规模和产业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创汇产品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区域之间结构雷同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 217 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 9 家,且多是粮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联接不紧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外经贸、现代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亟待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仅占全省的 1 / 40 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同时,一些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瓶颈、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调整,在“调深、调优、调高、调外、调强”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着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围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规模,对重点产业和产品,从培植专业户、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开始,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专业经济带。二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的优质化和标准化。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由面积增减的数量型调整向品种、品质优化的质量效益型调整转变,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产、生态和安全农产品,集中发展优质专用、精细特高档农产品生产,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档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加工和流通带动生产,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围绕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全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发布一批农产品地方标准,建设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基地,申报认证一批国优、省优农产品,注册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一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培训渠道,结合绿色证书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阳光工程,对中青年农民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实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程。选择一批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简便易行、农民便于操作的“绿色快餐”,加快普及应用。三是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示范带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按照 “ 扶强、扶大、扶外 ” 的原则,重点扶持 9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 39 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尽快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落实好对经济基础薄弱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贴息贷款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议 10 月中下旬召开大规模、高规格高的“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会议。

(四)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按照 “ 民办、民管、民受益 ” 的原则,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大宗、优势农产品专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性服务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促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

(五)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

竞争力。扩大开放,突出抓好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农业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把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嫁接改造、知名品牌培育壮大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上,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把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重点区域,作为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突出重点。在抓好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任城苗木花卉等现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和规范的同时,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范围广、吞吐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进营销方式,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一条街,实行连锁、配送、代理和网上销售。精心组织好国内大中城市优质农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培训和服务,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加快户籍管理、城乡用工管理、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在大中城市定向开发一批劳务输出基地,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分层次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接输出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工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实现全市“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转移”,劳务收入达到 45 亿元的任务目标。

篇6: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一、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2.9亿斤,位居全省前5名;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副产品出口创汇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25元,比上年增长20.4%,位居全省第24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标志是:

(一)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两个小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棚室面积1万亩以上,累计建设规模以上温室小区160个,棚室总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常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每年新建畜牧小区50个以上,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81个,畜牧小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30%以上,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38万头、80万只和2600万只,年肉蛋奶总产量35万吨,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大县。每年植树造林新增5万亩以上,全县有林面积达58万亩(含果树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木材蓄积量达155万立方米,常年水果产量达7000万公斤。到目前,我县棚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以粮食、花生、棚菜、水果、速生杨木林、畜牧养殖为代表的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已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生产标准,有1/3畜产品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百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到目前“三品”认证已达到62个,面积200万亩;167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产品检测中心站建设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三品”生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全县有农田灌溉水源92615处,水浇地面积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7%。全县农机拥有量11800台,农机总动力62万千瓦,完成机整地面积182万亩,完成机播种面积168万亩,完成机收获面积45.3万亩,综合机械耕作面积达到395.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3%。建设高标准粮田4万亩,加强了地力建设,实现了桥涵、林、井、路的综合配套,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牵动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2007年创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8285万元,企业利润1.7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蛋鸡生产、下架鸡屠宰为一体的飞龙牧业有限公司;集肉鸡孵化、肉禽饲养、肉禽分割为一体的宝龙肉禽有限公司;集肉羊饲养、牛羊屠宰分割、黄牛市场为一体的辽宁绿源肉业有限公司;集生产高级宝丽板、天然贴面板、细木工板为一体的辽宁福山木业有限公司;集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为一体的辽宁绿色芳山有限公司;集花生油、花生蛋白粉为一体的辽宁弘圣花生产业有限公司;集玉米渣、小米、高粱米等为一体的锦州健身米业有限公司。我县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节不断拉长。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粮、畜、禽、菜批发市场12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4个,蔬菜远销东北三省及京津等地;畜禽市场4个,畜禽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大中城市;杂粮市场2个,历家、姜屯杂粮市场已成东北最大的杂粮市场之一,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居东北之首;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个,促进了农产品的有序流通,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有各类农民专

业生产合作社35个,专业协会57个。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

全县建水厂已达69个,已有6.2万户、20万人饮用安全自来水。全县通油路村188个,总里程500公里。全县已建沼气池7081个,秸秆气化站2座,全县农村使用新型生物质能源户达7531户。已有237个村,57677户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覆盖率达到了82%以上。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常驻农村人口的100%。全县文化广场已达78处,文化长廊96处,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和经济双重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从我县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发展生产,特别是用于棚室小区和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建设所需资金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包括农业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一些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同农民联结机制不健全。

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更新、更高,迫切要求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磨擦型农民。

五是现行土地政策制约现代农业的进程。一方面,现阶段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发展规模化生产,土地相对集中很难。另一方面,发展棚菜和养殖等现代农业小区,急需土地划块归方,但土地调整十分困难。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增升位”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树立工业化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模式,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创新服务方法。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注重培育典型、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责任和激励机制。县领导及县直部门继续实行帮扶责任制,乡镇村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二)用现代基础设施装备农业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发展以“两区”为主的设施农业。我县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全县蔬菜产业基本实现设施化生产,2008年—2010年,新增棚室设施面积7.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新增标准化小区1200个;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发展50个,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使羊、猪、禽、牛、特种动物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200万头、3000万只、50万头、60万头(只)。二是实施“百万亩灌溉工程”行动计划,以开发水源为重点的水浇地工程,每年新发展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100万亩,同时搞好三河(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治理和友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是增强拦蓄降水能力,发挥抗旱作用。三是实施“百万亩速生杨木林基地”行动计划。每年营造面积达到6万亩,争取实现10万亩,绿化万树村庄50个,实施平原绿化

工程2处。四是实施“全国最大两梨水果生产基地”行动计划。每年完善建设“两梨”标准园5万亩,新栽果树1万亩,果树秋整地1万亩。五是继续实施再生能源建设,每年完成户用沼气池2500个,大中型沼气池3个,对有条件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六是加大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每年面积不少于10万亩,经过几年努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

(三)用产业化形式经营农业

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培育壮大绿色芳山、弘圣花生、新兴精米、健身米业、跃进饲料、飞龙牧业、福山木业、龙兴木业、宝龙肉禽、绿源肉业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完善建设粮食、花生、肉禽、牛羊、林产品等5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走“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订单生产,建成比较稳定的对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产业链条体系。走“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地安排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和农民双增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协会组织的目标,在现有黄瓜、甜瓜等协会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高效农业研究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协会,发挥其在引导生产、强化管理、产销衔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科技指导和销售服务的纽带作用。四是在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姜屯、历家杂粮,大虎山、段家、四家子蔬菜,沈屯生猪,英城子牛羊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标准,完善功能,提高知名度,成为黑山农副产品集散地。五是夯实基地建设。继续扩大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畜禽基地建设规模,采用国内外名优新品种、先进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生产。

(四)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用先进科技逐渐替代传统资源的投入,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加大农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少于100个。二是县、乡、村三级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达到每户都有一名科技经营农业的明白人。三是突出抓好“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培训,完善已经认证的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每个环节、每个季节都要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达到懂“三品”生产,会应用“三品”生产技术,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四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形成县有技术推广中心、乡镇与乡镇间有区域所、村有专职技术员的科技推广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服务体系。承担起全县的科技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重任。

(五)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动农业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因地制宜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发展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发展棚室、畜牧两个小区用地上,要通过有偿转让、自愿串换、全民公决等形式,预留足发展建设用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积极发展非公有制造林,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私建公助“的原则,加快农民个体、股份制水利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竞聘学习委员演讲稿下一篇:数学项目经费支出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