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2024-05-06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融安县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和柳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全民创业、实施充分就业为重点,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产业为支撑,积极实施工业化引领、产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村产业、劳务经济、二三产经营收入为主导,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农民增收格局,实现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城乡原则。以加快推进城镇化为目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城镇村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工互动、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原则。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优化配置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建立和完善促农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农民增收和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产业支撑原则。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加强产业强村大户与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打好农民增收的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北部以林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松杉、毛竹、油茶、金桔、罗汉果及中草药套种;在国道沿线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重点抓好甘蔗、桑蚕、淮山、头菜、杂交柑、食用菌、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等农业优势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南部以粮食、甘蔗为重点,大力发展蚕桑、葡萄、西红柿、食用菌、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强村,发展各类产业大户。

――坚持科技兴农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三、工作重点

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

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在区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及其骨干品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力争到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2010年不变价)。

――实施“倍增计划”,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把资金投入、市场建设、科技支持、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集中向示范村倾斜,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通过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和“示范农户”,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实现五年增长一倍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聚焦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做大做强我县农业优势产业,把糖料蔗、速丰杉、毛竹、秋冬菜、生猪和牛羊饲养培育成二亿元产业,中草药、金桔、桑蚕培育成亿元产业,罗汉果、油茶、茶叶、食用菌、种苗培育、休闲农业旅游成千万元产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各部门项目

和扶助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实施农户增收“十大行动计划”。创建一批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甘蔗、金桔、中草药、桑蚕、食用菌等高效丰产示范基地);一批万元养殖村(场)(二元杂母猪、三元杂肉猪、鸡、竹鼠、网箱水产养殖等示范基地);一批林业经济基地(速丰杉、毛竹、油茶、茶叶和以杉木为主的种苗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农业观光旅游村(屯)、农家乐旅游点,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农村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技能,打造一批“万元村屯”和十万元“示范农户”。引导农民联合起来,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带动一批年增收万元以上的农户。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城镇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引导农民进城发展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增加收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多元组织,专业培训”的思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与用工地区、用工企业的对接,开展区域劳务合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水平。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务工人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劳务输出层次,提高劳务输出的整体效益。抓住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契机,实行开发式扶贫、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定,把“农民增收攻坚年”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主要领导亲自来抓,具体工作有人抓,保证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加强规划指导,确保农民增收工作稳定实施。坚持全县总体规划和行业、产业规划与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落实行业、产业规划对农民增收工作的目标,强化全县“十二五”规划和行业、产业规划对农民增收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以项目带动,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根据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加强在建项目监管,合理使用资金,加快工程进度,确保项目计划全面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规范工作程序,确保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完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和市场调控措施,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适度集中,促进农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产业效益和土地资源利用率。创新农村金融和金融制度,建立农村资

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资金更多地从城市向农村流动,规避重大风险对农业和农民增收的负面影响。深化户籍制度和城乡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创造条件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在城镇落户。

融安县发展和改革局二〇一二年二月十日

篇2: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决定》精神,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全县今后5年(2008—2012)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一片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三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两化:产业化、高效化),西片重点发展棉花、蜜瓜、葡萄、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牛羊育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郊特色经济;东片重点发展蜜瓜、番茄、酒花、甘草等特色产业,农牧结合、以草定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牛羊产业;南片以畜牧业为主,加快养殖方式转型,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移民片区以优先做大劳务产业为主,一次性导入新兴产业。使全县农业形成“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加速农民增收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收目标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调整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5万亩,扶持推广“万元田”1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各大片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新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2-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90%以上,培育农业优质品牌5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以上(不含新建移民乡),新建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10项重点任务

1、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坚持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示范推广的基础上,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万亩连片为调整方向,大力实施“251”种植增收计划,调整退出亩收入千元以下的低效田,大力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扶持推广“万元田”,力争户均发展1亩“万元田”。要采取高产栽培、立体种植、品种改良和间作套种等措施,把蜜瓜、甘草、番茄、酒花、葡萄、枸杞培育成新兴主导产业。棉花产业要以主攻单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为重点,采取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种植面积控制在18万亩以内,亩产皮棉每年新增5公斤以上;蜜瓜产业要以扩大面积、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为重点,尽快实现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的“双三”目标;葡萄产业以酿酒为重点,建立试验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扩大种植规模;番茄、酒花、甘草产业要以建龙头、抓订单、增效益为重点,加速扩张产业规模,尽快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大格局。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牢牢把握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以推动养殖方式转型为重要途径,按照“小群体汇集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走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健康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1881”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推广“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1户饲养20只基础母羊或4头基础母牛,一年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特别是南片乡镇要积极争取草畜产业扶持项目,建好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在肉牛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户均推广一个“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普及暖棚舍饲精养、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脱毒等技术,加快畜牧业特色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步伐。要积极引导畜牧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促使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推动全县养殖业向“一村一品”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设立畜牧防疫专项资金,加强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检疫监督工作,提高防疫效果。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50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万头和55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以上。

篇3:关于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1.1 减少市场交易风险

通过信息化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 降低农产品生产和交易风险。利用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来引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运作, 由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可减少流通环节, 节约交易费用, 提高农民收入。

1.2 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民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学习掌握最适用的生产技术, 推销农副产品,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增加收入。

1.3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农民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全国各地就业情况及时、准确地了解, 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增强择业竞争能力, 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提高农民工的务工收入。

1.4 促进农科教结合, 加快技术推广

通过网络和多媒体传递农业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教育之间的需求信息, 同时促使农科教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传播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并加以推广, 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 信息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 农业信息化体系统一性和规范性水平低, 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渠道的开通、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服务还不够全面、完善, 缺乏针对性。首先, 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第二,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 前瞻性、预测性信息较少;第三, 权威性、可用性信息缺乏, 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当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

2.2 农业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

由于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 要使农业信息从网上进入广大农户家中还有较大难度, 绝大多数农民不能大量、廉价地获取农业信息。农民大多被动、单向地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信息, 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积极性, 造成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

2.3 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 农民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 掌握农业致富信息的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农民仍未感受到信息带来的好处, 信息意识普遍薄弱。因此, 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信息应用效果, 才会增强其信息意识, 发挥农业信息应有的作用。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 投入经费少, 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极度缺乏。

3 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对策

3.1 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

一是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领导与组织。通过政府的统一领导,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统一规划, 分工合作[1]。二是加大对农业信息的引导力度。以信息为纽带, 把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使产品能适销对路, 占领内外市场, 通过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3.2 推动农业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因适应农业市场而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等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积极、直接、高效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新型组织的组合形式, 如龙头企业牵头, 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牵头, 形成农产品销售网等等, 极其有效地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信息传播链的形成。这些新型信息载体将无可否认地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做出巨大的贡献。

3.3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立足需求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果

农业信息服务必须与农民的需要相结合, 同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 通过应用效果来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培育信息市场[2,3]。如宜宾县“天府农业信息网”主要收集、整理和发布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需求信息, 有力地促进了合什镇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全镇农民增收;“宜宾农民网”开设有区县传真、农业科技、供求信息、招商引资、劳务开发、龙头企业、专合讯息、图说三农等栏目, 是一个集宣传、教育、传播、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农业网络信息平台, 并覆盖延伸到乡镇、村社, 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各种需求。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 政府要整合各种资源, 如利用电视台开办农业信息专栏、科技下乡、科技110电话、自办刊物与简报、与乡村板报和小喇叭广播相结合等方式发布信息等。总之, 要根据农民的需求, 多手段、多渠道将农业、农村信息提供给农民,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3.4 增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 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 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 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4]。采取市管县、县区管乡村的做法, 加大对各级农业信息员尤其是村级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培训力度, 确保信息收发、信息查阅、信息传递、网络维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要把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作为发展的重点, 依靠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具有开拓精神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崔波.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J].农业网络信息, 2005 (11) :48-49.

[2]翟希仁.浅谈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 (2) :169-170.

[3]张海滨.新农村信息化路径探索[J].中国信息界, 2010 (3) :36-38.

篇4:关于促进天水农民增收的调查

【关键词】增收问题;农民问题;现状;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天水市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我们当前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提升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增长16.3%,实现连续9年较快增长。

(一)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量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畜牧、果品、蔬菜、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到2012年的3798元,净增2248元,近5年增幅保持在16%以上。但总体来看,总量仍然偏低。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96%,是全省的84.49%,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3%,差距较大。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收入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主要收人渠道没有根本变化。我市农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人为主,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总收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三)从发展方向来分析,劳务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成为农民收人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输转务工人员67.28万人,创劳务收人71.32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外来人员收入还不稳定,靠外出务工拉动农民增收仍有一定困难。

(四)从农民收入层次来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但随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仍然较多。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34.3万;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预计2012年(贫困标准仍为2300元)贫困人口将减少10%,下降到119.835万人。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还有许多指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通过以上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速度慢,地域不平衡,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二、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连续快速增长,但全面分析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自然因素。我市属山地雨养农业地区,立地条件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多年来,我市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相对低下,“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由于我市的农业产业链较短,名、特、优品种还不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据调查,2012年全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上涨10.65%、农用柴油上涨12.25%、种子上涨20%、农膜上涨8.33%,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化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且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仍然处于低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以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水平低,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较多但运行不规范,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三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收人倍增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强化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基础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6%以上。

(一)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依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推广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年新增果品面积3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畜禽饲养总量年均增长8%以上。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素质,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以上;干鲜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49万头只;劳务输转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占全年输出劳动力的60%以上。

nlc202309011118

(二)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靠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达到50%以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带动农户达到45%以上,农户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户高20%以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资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城郊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依靠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开发推进。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进村人户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省市级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带头人、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大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适龄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依靠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212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发挥城市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置乡村债务,进一步强化农村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增收环境。要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设计、措施保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郭万田,供职于天水市农业局。

篇5: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自查报告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提高,农民增收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xx,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234元,同比增加1688元,同比增长16%,超目标任务1.5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xx以来,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畜牧业、种植业、服务业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一)扎实推进城乡住户调查工作。

为做好城乡一体化工作,切实加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镇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辖区涉及的2个调查点在落实辅助调查员职责的同时,做到了有场所可办、有制度可循、有台账可查。为确保账本质量,做到了账目种类齐全,记账数量、金额、计量单位、人员代码详细,账目准确,账本封面填写规范。

(二)落实促农增收责任制。

为做好促农增收工作,**镇人民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促农增收工作方案,做到农民增收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政策保障有力,责任落实到位,记账本、台账、访户记录、调查点办公室铭牌、调查网点示意图等记账基础工作完善扎实。

(三)加快新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维护农民切身利益。xx,**镇完成幸福新村建设6个,新建聚居点2个,改造提升9个,旧院保护2个,建成农村廉租房16套。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平台,且通过平台流转的占流转总量的52%,同时规范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

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xx,全镇劳务总收入4.1亿元,累计培训新型农民7364人。其中,种植、养殖、机械、电脑、缝纫等技能培训4075人,扶贫培训5462人,品牌培训36人,扶持绝对贫困人口2147人,劳务输出31022人(其中省外20380人),回乡创业107人。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

xx,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农村低保等中央、省、市、县出台的相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农民增收。xx,全镇粮食综合直补460.5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55.8万元,玉米粮种补贴4.2万元,水稻粮种补贴35.8万元,油菜粮种补贴2.6万元。

(六)抓好现代畜牧业促增收。

(1)新成立**万得利、**村利民、金源合作社,新建生猪养殖小区3个,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群众主动养殖生猪,今年我镇生猪年出栏达到了31000头,存栏22800头。

(2)新建麻鸭养殖小区3个(****家庭农场、**村四通麻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家庭农场),确保麻鸭保种4100余只。

(3)新建白鹅养殖小区5个(荷中王水禽养殖有限公司、荷塘苑养殖专业合作社、开江县**镇过水坵养殖家庭农场、**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利民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确保白鹅保种5200余只。

(4)新建肉牛养殖小区3个,以**、**、**养殖小区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肉牛养殖,确保肉牛年出栏658头,存栏217头。

(5)新建肉羊养殖小区4个,在**村、**村、**村、**村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今年全镇肉羊年出栏6536只,存栏6103只。(6)新建****水产养殖场养鱼58亩。xx其他畜禽产业:

兔出栏20800余只,存栏19100余只

(七)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

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xx我镇粮食面积5.6529万亩,粮食总产量2.0614万吨,新增粮食29.2万斤。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

xx,以**山生态园为龙头,在**后山大力发展经果林,在**村、**村、**村和高速公路沿线种植了银杏xx余亩。继续巩固**村设施农业发展。今年引进业主在**路段建成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有效的解决蔬菜的插花地,使蔬菜连片发展。在**片区莲藕基地的基础上,新引进业主3名,莲藕扩种面积达11500余亩。

篇6: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2003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及工作成效

2003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培植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劳务经济五大产业链为重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小区发展到1256处,规模饲养量比重占60%以上。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774万吨、4824万吨和465万吨,增长72%、15%和484%。畜牧业产值达到909亿元,增长13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5%。渔业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市养殖面积达到554万亩,水产品产量195万吨,增长147%,渔业产值145亿元,增长95%,占农业总产值的6%。

——林果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造林3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2万亩,经济林11万亩;苗木花卉1012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0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188%;林业产值达到46亿元,增长35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亩,比上年减少1235万亩;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达到6133万亩,增加140万亩,增长28%,经济作物所占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达到125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2%,占农业总产值的5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56%,其中县外劳务输出60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5亿元。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到749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8家,新增36家,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培育建立各类生产基地230余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

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上下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督导检查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抓规划布局,科学指导调整。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农业结构三年大调整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调整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科学指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稳步开展。

2、抓宣传发动,舆论引导调整。各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开辟专栏;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举办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调整的任务目标和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的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调整热情。市里编印了《咱们一齐奔小康--农民致富100法》160万册,发到农民手中。据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调整的浓厚氛围。

篇7: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家乐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风俗、现代农业文明、纯朴乡土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家庭为主体单位开发经营的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扩大就业门路;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坚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扩大就业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带动农家乐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的原则。要先规划后实施,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将农家乐旅游与景区开发、旅游线路编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实践,发挥农

民的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坚持市场运作、惠利于农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五)坚持质量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湖北省农家乐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各地可根据农家乐旅游发展需要,探索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组织,加强农家乐经营户的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管理,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1年,全省每年扶持3000个农家乐经营户,3年共扶持9000户,就地就近带动就业4万人。

2009年全省农家乐重点扶持地区是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全省部分重点旅游乡镇(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镇)所在县(市、区)及部分城乡结合部农家乐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市辖区。

扶持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每户吸纳就业5人以上,第一年每户平均营业收入6万元以上,从第二年开始每户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三、发展农家乐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农家乐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可根据实际,规划发展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养身等类型多样的农家乐,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建设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乡村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或依托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区;

2、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3、乡村区位条件优越,在重要景区周边、区域中心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周边,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

4、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四、农家乐的建设内容

1、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农家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农家乐及村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

2、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农家乐经营户要改造房屋和整治周边环境,对房前屋后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农家乐经营环境。

3、改善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厨房、餐厅、客房、厕所及娱乐设施等进行改造,达到安全、卫生要求,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4、完善农家乐引导标识服务系统。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规范设置各种引导性指示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完善系统的引导信息服务。

5、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农家乐旅游较集中的片区,要重点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治安室、道路、停车场、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等。要组织对农家乐经营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五、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旅游。城建、国土、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部门要为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提供方便,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减免有关规费,为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3年共安排9000万元,对新开办并依法办理开业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申请、评估验收、达标补贴的办法,达到《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贴。

3、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税费减免政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在前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4、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每户可以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

5、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享受每人12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6、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将农家乐旅游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策划开发特色产品,将农家乐旅游编排到当地或区域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广,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市场,及时为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旅游信息服务。

六、实施步骤

1、成立工作专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日常工作由省旅游局负责。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落实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县及乡镇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审核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农家乐名单,制定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并组织指导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联合组织农家乐旅游就业培训。各地也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

2、制定扶持计划。按照本实施意见,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全省农家乐旅游促进就业扶持计划,明确政府扶持重点和工作要求,报省政府同意后,按下达农家乐扶持计划。

3、组织审核推荐。各地要按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工作措施,并按照省下达的农家乐扶持计划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由农户自愿申报,乡镇(街办)负责初审提出意见后,报当地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核,对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农户纳入扶持计划,并汇总后联合上报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定。2009年重点扶持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于9月15日前将有关申

报资料报省。

4、指导项目建设。各地旅游部门联合乡镇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被推荐纳入政府扶持计划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农户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协调农家乐项目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农户按要求及时完成任务。

5、落实扶持资金。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根据扶持计划和工作专班审定的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扶持对象名单,及时将补贴资金核拨到相关县(市、区)财政社保资金专户的就业资金中,再由县(市、区)财政局直接拨付给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中。

篇8: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

意见分为8个部分, 22条, 约4 000字。包括:抓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大宗农产品收储、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搞好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意见指出, 当前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与要求, 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病虫害防控、气象灾害防范和农业科技服务, 做好春耕各项工作。各地区要按规定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 对中央已经提前拨付的各项补贴资金, 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启动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 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每亩补贴100元。

意见要求各地抓紧落实已出台的生猪和奶牛良种冻精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 2009年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促进饲养方式转变, 提高畜牧养殖水平。认真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 适时启动相应的调控措施。增加物流设施建设, 扩大社会冰鲜冷冻储藏能力。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 进一步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09年12月底。

上一篇:交流作文精选下一篇:跌倒时笑最可贵的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