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2024-04-26

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精选8篇)

篇1: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校本教研,其实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学校是研究的基地,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室就是教研室。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程改革而言,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研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农村中学在师资、条件上相对薄弱,而且面广量大。要使校本教研得到较好落实很不容易。

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2003年开始校本教研以来对此深有体会。开始选题过大,形式化、盲目性使研究半途而废;随后有了适当的主题,但成因分析不足,理论依据不强,造成研究效果不佳。2004年下学期开学,我们分析成因,认为校本教研属于新事物,值得借鉴的经验少;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校本教研效果差。为了体现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我们在全镇“三级教研网络”的实施中,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依靠、以网络为平台”的有效校本教研之路。

一、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教研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也就是在我们现有教师的水平上研究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而不是研究那些专家研究起来还觉得困难的大问题。所以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为主体。在这点上,我们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征集、归类、对比、筛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后进行反思,对于自

3.每位教师对主题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后或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时积极反思,再次学习,制定新的策略,深化主题研究。

这样,每位教师在相关的主题上各有突破,学校期末汇总成为“经验”,作为以后借鉴。

二、以区域为依托

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托其他兄弟学校的支持,只有形成一个教研网络才能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镇开展了镇本教研活动,学校可以在镇本教研中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征得兄弟学校支持;也可以展示研究成果,让兄弟学校借鉴。

三、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一些现象解释不清,为了少走弯路或进入误区,这就需要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得到教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

去年下期开学,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成因分析,一致认为是学生预习不到位造成的,最后经过商讨、论证,拟定“三环节”教学法,即:功夫用在课前,讲读放在课中,积累重在课后。通过半年的实验,全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并且学生课外知识面也广了。

四、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平台

校本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个性化的教研,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时间、内容、引领者等条件上受一定的制约,教师个性化发展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目前的网络正好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交互平台。快捷、丰富的资源、交际双方的平等、互助等特点,使 “网络教研”成为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上网交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在网上消除了发言的戒心,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满足教师发表的欲望,促使教师为回答询问而进行思考,在质疑与批评中进行反思;同时在网络交流上可以达到同伴互助,解决了农村中学同年级同学科

篇2: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近年来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一种广泛而普及的形式,它有特定的内容、方法和任务。但是多数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农村校本教研要真正取得成效,除了校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外,最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专家应该是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可县教研室又普遍存在人力配置不足的问题。加之县教研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是应对各种行政事务,因此难以深入基层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如果要向师范院校聘请专家到校指导,不要说仅有三、五人到十多人的学校办不到,就是把一个乡(镇)的小学教师集中起来,一年请一次专家来指导也存在困难。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制约和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够,校本教研工作开展难。

不足而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虽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兴趣浓厚,而且蠢蠢欲动但能力有限。实话实说,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举步维艰,实际工作开展实为遮遮掩掩效果极差。

三、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全局性,缺乏现代意识。

目前农村学校能正常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为数不多,而即使开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往往也只是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课或搞好一次活动,不能按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关系全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往往重视不够或不敢或不力研究。更缺乏整体研究和全局把握,缺乏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实质性,不能体现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不能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关系,校本教研工作不但未能促进其它工作的开展,有时反而还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有些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缺乏现代信息意识。致使对国内外重大的教研信息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及时地采集和利用,校本教研与教改相结合也成空话。

四、各级教研专门机构未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致使教研机构中教研结构和设置不合理、学科不配套,多数教研员业务素质能力不强,因而工作起来总是畏手畏脚。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能力和精力深入学校与教师交流和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而教研机构特别是基层教研室大多仍是“杂货部门”,要做的事太多太繁本末混杂,其工作内容和方式失去了专业性。而上级教研部门在拟定工作计划时也有意无意地把“校本教研阵地在基层”的这一主要板块进行“缩水”,而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年会)不外是收收评审费搞搞论文评选,根本未能深入教学一线做实质性的教研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更难看到校本教研的“活力”,也因之而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校本教研工作不能名副其实,很难有实质性效果。

五、认识不足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形式及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仅限于“名词”上的了解。虽然嘴上讲着要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实际上“校本教研”从哪里人手、怎么推进、如何评价等还是一片处女地。因此,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实。

六、质量不高 由于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教育的投入总期盼着快出成绩、出好成绩.而这成绩的典型标志就是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考上好学校。于是,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学校声誉、领导实绩的“标杆”,进而成了教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等的“标杆”。教师生存的好坏几乎都寄托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在这样的境遇下,可以说教师们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已经不易,再要他们把精力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真的很难。因此,校本教研质量不高。

七、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小学校本研修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组织教师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各项活动尽管也开展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

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条件较差

城市教育手段普遍进入了现代化层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互帮互学,做到资源共享,为提高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五大”困难:一是没有图书室、资料室,不少教师的学习基本上是盲区;二是没有集体办公地点,集体活动难于开展;三是没有电脑或有少得可怜的几台电脑也上不了网,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四是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教师分散,不少教师一人承担一个班所有学科教学工作或两三个教师在一个校点的现象十分突出,组织集体教研难度大,团队优势难以彰显;五是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等等。

二、理解不透

缺乏对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动形式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来看,首先是多数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习惯,因此提不出有价值的、需要同伴帮助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师群体不同成员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戒备心理和封闭意识,缺乏借用群体的智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促进共同成长的意识;再次是农村小学点多面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科研人员的指导难以惠及大多数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规模较小的学校。为此,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基本上是在一种“无序状态”下的“自由散打”,根本谈不上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显著性、评价的科学性等。

三、发展意识不强

篇3: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开发历程, 理清思路

在实践摸索中, 笔者发现以往开发的课程内容和体育教材没多大区别, 很难体现学校的体育特色, 于是开始尝试把“阳光体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对此, 学校专门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 他们调研后建议:一是深入领会校本教研;二是全面了解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三是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及阳光体育思想, 搭建阳光体育框架;四是上升到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建议, 教研组成员开展学习、进行调查与访谈、组织外出参观和理性反思,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成立了多个体育社团, 配备专门负责组织与辅导的教师, 学校全力提供保障和支持。由此, 《阳光体育暖我校》校本课程研究有了全新思路。

二、开发教材, 发现问题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重实践操作轻理论学习;二是校本教研形式过于单一;三是过分强化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四是教师教研能力亟待提高;五是误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自编教材, 而校本教材往往是学生中心、兴趣中心或问题中心, 而不是纯粹的知识描述和学练法介绍。

三、解决问题, 提升质量

(一) 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应以解决学校存在的迫切问题为目的, 解决问题的措施、途径和方式方法应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笔者所在学校对《阳光体育暖我校》的定位, 逐步从兴趣课、选修课向特色课程方向转变, 向与国家课程整合后形成的补充课程转向。提炼出“阳光暖我身、运动强我体、兴趣促我行”的校本课程理念, 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 使《阳光体育暖我校》和国家体育课程相互配套、相互弥补。

(二) 挖掘选题需注意的问题

选题要小, 要从实际出发。校本课题是微观研究, 小而具体的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教师不妨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仔细罗列出来, 从中挑选出亟须解决, 且学校和教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将其升格为研究课题。选题确定前要充分论证, 教师先行研究, 最好邀请一些有经验、有理论的教研人员对“课题是否可行”进行论证, 这是课题能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阳光体育暖我校》之前, 学校曾经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目标及实践》的课题, 对此, 市教科院专家指出, 选题范围太广, 理论研究部分太重, 这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讲比较困难, 也没必要这样研究。他们建议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将研究的重点放到应用研究上。专家还对研究做出了许多诊断性的指导, 也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 笔者对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进行了纠正和调整, 为后续研究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三) 缔结力量开展教研活动

作为教研组长, 笔者集合教研组的群体力量, 大到校本课程定位、理念开发, 小到课堂组织、活动安排等, 都将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归纳出来, 同时也将研究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在每一次教研会或一段时间内, 集中众人智慧, 对问题展开研讨解决。

(四) 全力编写校本课程纲要

《阳光体育暖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在确定课程目标时, 笔者首先对学情、校情做了一次全面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了注重运动体验、激发参与热情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注意提高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操作性, 减少技术细节的介绍, 同时调整了大课间活动内容和方式, 为满足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需要, 开设了十几个体育俱乐部, 成立了指导教师小组 (指导教师不仅有体育教师, 还包括一些有特长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和学生)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主要由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 (具体时间) 、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组成。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 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笔者多采用自评、他评和常规检查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并且在大纲中一一表述。

(五) 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能力

为提高《阳光体育暖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及教师个体的科研能力, 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实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实现集中集体智慧、扬长避短、互帮互助;通过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 实现整体提高。

2. 倡导教研日记

教研日记能使教师将教研会、课堂感想及时记录下来, 积累经验。

3. 鼓励课余阅读

为提高理论水平, 以及了解和掌握当前教育改革现状, 学校为每位教师征订了一份杂志, 以保证教师课后有书可读。

4. 建立奖惩制度

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体系, 直接和评优、晋级挂钩, 并且大力将优秀教师向县、市推广。

5. 扩大继续教育

篇4:校本教研要走“学科研究”之路

中学应该怎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应从“校本研究”入手,“校本研究”,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

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而学科教学研究是以特定学科为研究对象,是以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的,它要解决的是我们教学中很实际的问题,因此,走学科研究之路是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校本教研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

一、 学科教学研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2011版新课标不仅对各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任务进行界定,而且对各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新的教科书,必将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的艰巨任务,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教学研究,是无法完成的。不少教师感到新教材不好教,不知怎么教,那是因为他对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没有深刻领会,教学观念不改变,方式还是老一套,那怎么可能得心应手呢?

二、学科教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支柱。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最主要体现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最主要的是学科教学的改革。没有学科教学的改革,学校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架空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已经是许多学校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呢?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教学。学科质量和水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学生择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学科教学研究也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最主要途径。满足于一般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不可能提高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都必将对学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展研究,才能适应新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以研促教就是基本策略。没有学科研究,也就无法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

三、中学的教学目的也决定学校必须搞学科教学研究

中学的教育科研不同于大学,更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尽管从理论上说,教科研和教学工作是不可分离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完成常规的教学。而中学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教育科研的要求又具有很大的弹性,更缺少刚性的要求。从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烦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性工作情况来看,一个教师要脱离自己具体的教学任务去开展教育科研,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把教育科研和自己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这是校本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特点。尽管现在各学校都设有教科室这样的机构,但它只是一个职能机构和服务机构,而不是研究机构。所以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只能是承担着学科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要求中学的教师脱离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去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几个误区:

一、热衷于所谓理念研究。有些学校办学理念既时髦又好听,如果仅仅看口号,各个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要他们拿出能具体体现那些理念的学科教学特点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就会让人很失望。倘若走进课堂去实地考察,则更难找到那些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概念和名词。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理念,只是来自于现成的概念,也只是停留于概念,是借助现成的概念来“装潢”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要把先进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加以体现。口号是最响亮的,理念是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落后的。这样的学校只是外表好看,没有实质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会被淘汰。

二、热衷于所谓模式研究。有些学校千方百计地要总结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什么模式。几个“性”、几个“化”、几个“式”,有的还总结出一篇又一篇的经验,真是一套一套的,但仔细看看,这些只是停留于架空的“理论”,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行为中没有任何体现。如果走进课堂检验,你就自然而然发现支撑这些模式的理论和数据有多么的虚假性。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同一所学校还有班级的不同,同一班级中还有个体的差异,教学中倡导某种方式可以,但模式怎么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若是这样,还怎样去谈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施教对象,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使双边都得到发展,实现“共赢”,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三、热衷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现在不论是评奖、还是评职称,都必须有课题,好像课题级别越高,就说明越有水平。但我觉得,形式主义和虚假课题是目前教育教学科研中的最大问题。许多课题的研究只有两头,没有过程,把大多的工夫花在课题的立项和最后的结题上,中间最重要的过程被疏忽了。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科教学研究,使得学校的校本教研彻底地被架空了。这样闭门造车所谓的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还能有指导意义吗?所以说,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如果不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体现,那必然是虚假的!但话说回来,并不是说不要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只是不主张一窝蜂地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不需要虚假的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因为浮躁和急功近利,对教育教学是有害的。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而且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课题,或者课题立项为哪一个级别。

校本教研中应怎样开展学科研究

一、 要从教材上深挖

新的课程标准给校本教研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学科教学仍然满足于对现成教材的使用,则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不能按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蕴涵的深层次功能,就事论事,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往往会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群体,现成的教材对于学生也有许多需要教师再加工的地方。所以,教师要从教材上深挖,摒弃陈旧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将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

二、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推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成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不难看出,这种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具有动态性。我们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主体是学生。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而这样的自由选择又必须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又必须在教师的作用下才得以实现,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比以前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将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这一研究过程是切合教育实际的。在行动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课题与课堂同步”,课题融进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融入课题思想,才有生机活力。这就需要老师带着课题研究的新思想走进课堂,运用课题研究提出的新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将课堂当作一个个案例来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只有这样,老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够实现。

三、采用个案研究法

所谓个案研究,就是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研究,有时候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的研究。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例,学科教研如果从这些个案着手,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解决1-2个工作中的案例,全校老师聚在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个案研究是科研的基本形式,没有大量扎实的个案研究,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科研。上面提到的有些课题研究之所以虚假,就是没有以个案研究作为基础,没有真实的数据,没有原始的研究积累,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取得的“成果”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实际效果。个案研究时间短,形式简单,见效快,实践证明,中学的教学特点不适宜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而适合“短频快”的个案研究,因此,个案研究是学科教研中一种值得推行的方法。

篇5: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1、着力加强青年老师培养。对在教龄不满三年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方面主要开展以下七个方面的培养提高工作,也将此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

一是开展业务学习。要求每晚的业务的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学期末每人向教研室交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一篇专业发展论文。

二是组织业务培训。参加县局等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考试;组织开展校内的教育、教学等业务交流培训;组织开展“三字一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学期末进行过关考核。

三是开展师徒结对。具体安排附后。

四是进行师生同考。在每次月考期间与学生同题同场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记入业务发展档案。

五是开展课堂练兵。组织开展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科教师的交流课、同级教师的观摩课(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青年教师的学习课、汇报课,通过广泛深入的听课、评课,使其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六是进行综合展示。继续在第二学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综合展示活动,展示的内容为:一篇教学设计、一节课堂教学、一篇教学反思、一场普通话演讲、一幅书法(或简笔画)的“五个一”活动,届时将对分组的单项前3名、综合得分的前5名予以表彰奖励。

七是加强交流提高。通过同级备课讨论、同科评课交流、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校园教师论坛、校报校刊撰稿、校际教研联谊和QQ群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提升。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促进,力求让青年教师一两年基本适应,三四年成为新秀,五六年成为骨干,上十年成为名师。

2、全面落实三年备考。初、高中各教研组要求本组各年级任课教师明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中考、中考基本考点内容,并将各考点知识在三年中教学时段具体安排到月,再由备课组安排到周,使学科教师明确该学科在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避免哪黑哪歇的盲目性或只顾眼前的近视性。

3、持续坚持集体备课。继续扎实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改进集体备课方式,细化分工,优化步骤,强化运作,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备课组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单元(章节)知识的三维目标的确定、重难点分析突破、知识的补充拓展、作业习题的精选、单元检测的组织等宏观内容轮流主备,通过每单周下午的集体讨论完善后交本组教师使用,学期结束时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汇总后上传教研室教学资源库。集体备课首先要做到“四定”(时间、地点、人员、主题),其次要做到内容具体、形式灵活、讨论充分、效果明显、检查到位(教研室强化过程检查,教务处强化对教案内容的检查),并及时通报。

4、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教研的主阵地,是教师能力素质展现的最好舞台,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在持续进行推门听课、主动评课的同时,教务处每周安排有日常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我们着重组织研讨课、竞赛赛课等听评课活动。我们两部门不重复安排。都是通过对新教师进行了解性听课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级教师间的观摩研讨课、同科教师的交流课、和陆续进行的校、县、市等级别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尤其是同年级学科教师间的“同课异构”(同一内容不同的教法)或“异课同构”(不同的内容相同的教法)的教学尝试与探讨,将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创新、提升。同时做好各级各类教学能手的选报、培训等工作,努力让我校的教师能在县、市、省、国家选拔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和荣誉。从本学年开始,学校将开始启动校级教坛新(3年内新教师)、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校园名师的申报、评定等工作,也县、市、省、国家级的名师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尤其晋职、定岗、评优、树模都把课题研究做为重要条件,大大激发了老师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加上我们这些年在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省教科所、教育学会和市教研室、教育学会都积累了一些人脉关系,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也很支持,每年县局组织的工作考核中,课题结题是景要得分点,目前我校申报有30多项市级课题、3项省课题级、3项国家级课题,本期还将申报一批省、市级课题,也将有一批课题结题。各备课组、教研组应当教学实际,将教学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广泛深入地展开校本化探究,力争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研文章,参加各类教学相关的比赛,通过经验交流,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授课评课等方面档案进行细化和整理,将其成果都可作为课题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使老师们在工作中学会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与研究共同成长。

以上是我们在校本研修方面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还有不少的欠缺之处,还请领导指导正,我们将努力改进提高。

篇6:我校教学校本研修材料

近三年来,学校借标准化学校验收这股东风,始终把“追寻高效课堂”作为校本研训的主旋律。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学校用活动促培训,尽可能的丰富培训的形式。先后开展了教师论坛、案列分析、教育叙事、专题讲座、课例分析、骨干示范、课件制作、网络交流、技能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感觉。课堂教学应该有序、有情、有理、有度。序,即课堂秩序要收放自如,课堂不是菜市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课堂秩序的理想境界。有情,即课堂是情感交融的课堂,不是冷冰冰的手术室,是教师学生智慧碰撞的课堂,是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的课堂。有理,即尊重课堂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实验课的动手操作、数学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语文课的个性阅读并不是对文本的歪曲解读。有度,即课堂要有参与度、练习度、拓展度与达成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在管理局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校在教师校本研修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观,有的甚至是成效显著。

管理做法:实施计划管理,确保校本研修有序进行。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校本研修培训的文件精神,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是教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广大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形成了良好的研修氛围。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前提。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研主任任副组长,各办公室教研组长及学科教研组长任成员,并由教研主任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列入校长每学期的工作日程。在具体研修中,教导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师业务培训,政教处负责班主任培训、师德建设。为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学校制订了有关校本研修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每两周教研组活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校内三课活动、精品课展示活动月等都按计划务实、有效地开展,做到有记录有过程有结果。每位教师结合高效课堂校本培训内容,记录好分局绿皮学习笔记,完成每学期教研室部署的总局岗位练兵学习手册任务。每学期上交学习笔记一万字以上,写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性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学校把校本研修工作与每年的评优和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校每年鼓励教师参与论文评选、教学评优、外出学习,并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具体做法: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研修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本,我校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以实施高效课堂为工作轴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专业人员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有以下几点做法:

1)、推门课

从2010年我校就实施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就实施了推门听课,校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对全校的教师的课堂随时进行检查,采用不打招呼的形式进入课堂听课,这样便于掌握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对于好的课堂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对于特别差的课堂,提出更改要求,下周跟踪听课,直至满意为止。这种听课主要是督促青年教师能上达标课。听课后,马上评课指导。推门听课不仅是领导班子听教师课,教师之间也经常推门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是推行学案后记与自我反思

我们要求教师课后在学案后及时记录自我反思,要求学生课后教师记录学后记。并做到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反思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机智之处,反思学生的不同见解、反思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的教学改革等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

3)、培养骨干

我校组织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使学校优秀教师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文化修养、课堂教学等方面打下深厚的功底,并能带动和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在本校教师群体中起到有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二是进行业务讲座,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这些工作对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4)、教学研究

怎样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我们认为,脱离课堂实际的教研,都是空洞无效的。我们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本着校本研修教研围绕教学,校本研修服务于教学的原则。在校本研修中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怎样编写自学提纲,怎样引导学生自学,怎样指导学生去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进行学法指导,怎样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等一系列问题。

篇7:师培中心到我校校本研修检查

楚雄市职业高级中学 王正富 张仕勤

12月23日下午,楚雄市师培中心的校本研修检查组丁中禄、杨德生、李君等一行来到我校,对学校近年来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在检查中,评估组首先认真听取了王正富校长关于楚雄职中校本培训自评报告,他从学校基本情况、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常规做法、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随后,评估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学校近年校本培训情况,按照检查要求,逐项对照,逐项落实,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检查。在反馈中,检查组对本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职责清晰、文武兼备、内外兼修;校本培训主题化、科研化;利用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教师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检查组也对学校的今后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希望。

篇8: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但是, 在当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不能不令人担忧的是, 这项本身具有极强内驱力的活动由于操作不当, 以及缺乏制度以外的文化推动, 暴露出了某些普遍性的缺陷,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形式化。校本教研应该是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是自下而上的, 但由于制度层面的原因, 这一形式的推广却是自上而下的, 行政式的推动使得学校和教师缺乏内在的动力而流于表面形式。比如说, 教研组活动大多是出自应付式的, 缺乏实际成效;课题研究大多也只是到结题的时候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对自身的提高、学生的成长并无多少帮助。

第二, 重复化。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一般不是独有的, 往往有其相似性, 而同类的问题或许已经有过成功的试验和经验成果, 但一些学校在信息方面缺乏搜集和了解, 闭门造车, 关起门来单打独斗, 在解决类似问题上浪费工夫, 姑且不论成果如何, 这一冤枉路原是不必走的。

第三, 矛盾化。如果说专业的教育理论是“知”, 实践中的教育行为是“行”, 那么教育的最高理想是知行合一。我认为, 校本教研的一大作用就是在高深的“知”与琐碎的“行”之间进行调和, 在“行”中提炼出“知”的卓见。但习惯了执行上级研究成果的学校和一线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往往是矛盾的, 既认为“知”是不现实的, 高不可攀, 又认为纯粹的“行”是一种冒险, 于是, 更常见的是在“知”与“行”之间摇摆。

第四, 宽泛化。一些所谓的校本教研缺乏校际的特色和发现。当“创新”成了潮流时, 大多数学校的课题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展开的;当“生成”一炮而红时, 教学机智的问题又是热点;当“对话”又被接受, 问答式的课堂教学纷至沓来……这样的所谓研究太过宽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教育模式之类的大问题不应该成为校本研究的主题, 这是国家的问题, 民族的问题, 不是一个学校的能力所能够解决的。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任凭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具体学校中存在的真实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研究。抓准校本教研的“点”, 以点带面促进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提高, 使教师专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一、要抓准校本教研的“基点”, 即基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一大不足就是它不能预见到一个具体教学现象的发生, 也就不能预先告知该如何进行处理, 基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生命力所在。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 如果无视眼前鲜活的教育事实, 盲目地跟随理论家进行为理论而理论的“空对空”研究, 自然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 这是以自己之短搏他人之长, 殊不可取。

所以, 校本教研要始终坚持立足课堂, 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的工作地点在教室, 研究的对象是学生与教育教学过程, 研究的问题要来源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研究的结果要直接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这就必定要围绕着课堂进行研究, 不可能转移到清净的书斋去。

“发现问题—制订计划—行动研究—反思总结”是问题解决的必然流程。教师要确立研究意识, 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要制订并根据需要调整计划, 随时随地地收集各种研究资料, 以佐证自己付出的努力, 而不是停留于一纸方案。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日记等等都是有用的原始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 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 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选择的课题要小, 要力所能及, 而不是老想着去建构一个宏伟的计划。切口小了, 认真地钻研就能出与众不同的结果。比如, 同是一方向的课题, 学段、时段、生源、应用范围的不同, 可以生发出若干小问题, 界定越是明确, 切口越小, 越容易见成效。

二、要紧盯校本教研的“重点”, 即教师自我反思的落实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途径。朱永新曾经说过, 一个教师如果每天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 三年后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十年之后就是名师。

自我反思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础。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李振西更通俗地认为, 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紧盯教师自我反思的落实情况, 促使教师通过评课、磨课, 写教育笔记课后反思、一课一得等反思教学, 以学习笔记、读后感, 博客、微博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思学习,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总结、创新, 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逐渐走向成熟。从教十年多来, 我有近五十篇文章曾经在《人民教育》等多家教育报刊发表或市县级评选获奖,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我反思的成果。

实质上, 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 以往教学中教师只要做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不需要思考, 而在校本教研中, 不是直接教给教师什么方法, 而是“唤醒”身上蕴含着的创造能力,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撬动校本教研的“支点”, 即各学科带头人的建设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拿破仑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一只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只狮子。狮羊效应充分说明了领导人的重要性。学校发展校长是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领头雁是关键。

当前校本教研活动更多体现了群体研磨合作的特点。群体合作中, 教科研领导、各学科带头人是当然的领袖, 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典范和目标, 一个真实的榜样。他 (她) 可以让校本教研脱离低级重复的窠臼, 让教师深刻体悟到作为本学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理论素养, 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纬度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从而激发其专业自觉。

所以, 教科研的领导者如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 特别是各学科带头人, 是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支点。十来年前, 我在温州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科学》 课, 凭着热情发表了一些作品。当时, 教研组中的其余两名教师砥砺三年后, 一位在《科学课》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 另一位成为市级学科骨干。两年前, 我在学校除了兼任教科室主任外, 还从事三年级语文的教学, 同备课组的两位原先默默无闻的30多岁的教师, 双双获得了市征文、论文一等奖, 一个被选为瑞安市骨干, 另一个成为学区教坛新秀, 对于她们, 这已经是难得的突破了。可见, 只有撬动了学科带头人这个支点, 同伴互助才真正成为可能。

四、要把握校本教研的“热点”, 即教师专业引领的航向

同伴间的横向支援, 更重要的是要有纵向的引领。因此, 教师还必须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的专业引领。

首先, 专业引领一定要切合各类教师的实际情况, 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引领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引领人员 (教育科研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 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平, 才能在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过程中, 既有对教师理论上的指导, 又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示范;既能参与到教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之中, 又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 书面理论引领应成为一个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 不要小看理论思维。在“专家”资源稀缺且昂贵的现实情况下, 专著、教育刊物等学习资料就显得尤为有用, 这是教师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最广、内容最全面的资料信息源, 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参考书, 其价值不是专家的一两个小时讲座所能比拟的。

再次, 要进行系统化的引领。不能东一榔头, 西一锤子, 反而导致教师的无所适从。理念要统一, 要自始至终坚持深入学习, 不能看见桃子丢玉米, 看见西瓜丢桃子。当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 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 三足鼎立, 缺一不可。这其中, 专业引领是见效最快, 也是最有可能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的一种方式。

五、要催生校本教研的“亮点”, 即校本课程的渐进开发

课改进行多年后, 现在我们可以确认,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增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自信, 并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在我们看来, 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发展、学生有成就。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成为专家的一个标志。

这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比较系统、科学、庞大的工程, 必须让每位教师经历一个反复研读课标、共同交流教学问题、大量搜集相关知识、集中交换对课程设置认识的过程。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 就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国家提供的课程标准, 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指导性纲要, 国家提供的配套教材成了他们的研究对象, 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了他们自主选择的对象, 他们可以从“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圈内跳到“旁观者清”的圈外, 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六、要突破校本教研的“难点”, 即形成规范的学校文化

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对技术层面的过程、机制、模式与策略等探讨不足, 使得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性相对薄弱,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以改变。

首先, 要有规范的制度文化。比如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的交流制度、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等, 完善的制度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有力保障。

其次, 要有恰当的管理行为。要建立教学管理新机制, 赋予教师自主权, 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 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 力求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 做出自己的决定。

最后, 要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 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 在学校的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群体内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气氛, 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

上一篇:乡镇平安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小学新生入学发言稿